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伐清(熊猫)-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比邓名的前世,这次陪伴在郑成功身旁的,还有甘辉、余新等人。
“虏丑大举驶出泉州港,正向金门驶来,看起来明天一早就会向我发起进攻,”郑成功的表情看上去仿佛完全不似大战在即,显得十分轻松,对左右说道:“两广水师和耿贼的兵马也已经到了,统帅是吴六奇。”
吴六奇曾受永历委任,执掌广东水师,清兵进攻广东时吴六奇帅兵倒戈,受到清廷嘉奖,以后一贯以镇压两广义师为己任,官运亨通,现在已经是提督两广水师的总兵。郑成功攻打南京时,吴六奇趁机指挥兵马攻击南澳一代的明军,这次又响应达素、施琅的号召,统帅两广水师赶赴厦门参战。
“吴贼不堪一击,”甘辉跃跃欲试,向郑成功请战道:“末将愿帅战舰二十艘,为大王逐退此贼。”
“不可,吴贼不是你的对手,但十分狡猾,他遇挫后必定退兵,多半不会和你死战到底。”郑成功摇摇头,否决了甘辉的请战,他遥指着东面金门方向的海域:“除了两广虏丑,还有达素统帅的水师,虽然他们海战不是我们的对手,但人多势众,若是把他们打痛了,让他们缩回泉州坚守不出,终究还是件麻烦事。”
此番清廷集合五省水师于福建,声势之大令郑成功也有些忌惮,远不像他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镇静。
“若是上千艘敌舰都藏在泉州不出来,我们也就什么都干不了了,莫要忘了,邓提督不但让我们骚扰东南,还要本藩收复台湾。”郑成功现在越来越感到他需要台湾这个安全的后方基地,他本来选择厦门为基地,放弃福建沿海地区,就是为了能够集中兵力打击在清军海防的薄弱环节上,而不需要为了防守大片陆上领土而分散兵力。但之前清军就曾利用郑成功水师外出偷袭过一次厦门,给郑成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次清军在福建集中兵力后,郑军立刻又被牢牢地钉在了厦门岛上,不但水师主力完全不敢外出,连厦门岛内正常的屯垦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等我们拿下了台湾,就不会想现在这样束手缚脚了。”郑成功轻声说道,厦门终究还是距离大陆太近,清军朝发夕至,郑成功全部的家底和郑军的家属都在其上,一旦受到威胁郑军就会被牢牢牵制住。若是把家属和百姓都转移去台湾,那么厦门就从后勤基地变成一个前哨据点,清军即使再在泉州大规模集结,也不会如今日这般形成攻郑成功之必救的局面;而且留守郑军只要坚守堡垒等待支援就可以了,不必在岛上处处设防,防守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但现在的问题是,只要清军主力还呆在泉州,郑成功就无法开始对台湾的进攻,只能被动地与清军展开对峙——或是主动出击泉州,与在炮台和水营保护下的清军水师交战,设法将其歼灭在泉州。
“我军以一岛敌天下,小胜即是大败,若是只能打退虏丑,击沉他们十几、二十条船,消灭几百、上千个鞑子,那中兴大业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完成?”郑成功问周围的将领们道,他的问题让所有的部下都无言以对。
因此郑成功不能满足于小胜利,他定下的目标就是在厦门这里消灭清廷的五省水师,重创达素带来的南北绿营精锐。
“本藩心意已决,这次要放鞑虏上岸。”南京一仗战败后,郑成功的精兵从三万多减少到不足两万,这点清廷肯定也很清楚:“鞑子此番带来的甲兵超过四万,肯定会认为只要能登陆就能获胜,也肯定会因此而断定本藩会全力阻击于他们于海上。”
郑成功下令甘辉、余新各自带兵负责把守厦门东岸和南岸,他剩下的一万多陆战精兵多半都部署在这两个方向上:“你二人扼守险要,不让登陆的鞑子能够顺利进攻,本藩亲自统帅水师,等消灭了虏丑的水师后,这些登陆的鞑子不足为虑。”
放清军上岸的目的有二,首先就是为了拖住清军的水师,郑成功担心若是对方见海战不利,就会主动撤退,那样就有回到原先的局面上——大批的清军呆在泉州,导致郑成功不得不坐镇厦门与其对峙。而如果清军已经大批登陆,达素就很难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当机立断下令撤军,而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和郑成功战斗到底,同时这也是为了让清军心存侥幸,认为他们只要能在海上多拖一会儿,已经登陆的清军就能把厦门拿下。
甘辉、余新二人大声领命。
接着郑成功又向郑泰下令:“你带本部兵马,前去金门驻守。”
“遵命。”郑泰大声答道。
“若是见到达素大军从北面通过,切勿上前邀击。”郑成功叮嘱道,他告诉郑泰,金门一代明军的任务就是监视而已:“同样,吴六奇若是统帅两广水师从金门西面过来,你也不要去干扰他。在金门耐心等待,等见到我的信号后再冲出来,与我前后夹击虏丑的水师。”
郑泰接令,带着本部兵马离开鼓浪屿,向金门开去。
目送郑泰所部离开后,郑成功把剩下的部将都叫道身边,这些将领将与郑成功一起,在厦门的明军水师主力中作战。
“施琅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也绝对不是什么自大之人,本藩的厉害他更不是不晓得,要是他肯和本藩堂堂一战,那才是怪事。不过就像本藩刚才说的,施琅多半也会认为一旦让虏丑登陆就大势已定,他一定会认为本藩会全军出动,拦截他于金门海域。若是本藩所料不差的话,施琅多半会用想利用本藩急于拦截他,仗着兵多船多摆出分头登陆的架势,想迫使本藩分兵拦截——哼哼,等本藩水师分散后,他就会用鞑虏的泉州水师和两广水师夹击本藩。”郑成功分析了一番敌人可能的策略,众将听完后都是脸色凝重,觉得若是施琅真用这样的策略,那确实相当不好对付。
“所以本藩才会决心放鞑虏登陆。”这就是郑成功战略的第二个目的,虽然清军中有施琅、黄梧这样的降将,但总体说来清军水师对厦门周围的水文地理并不是太熟悉,一旦进行登陆就必然会发生一些混乱,有一些船只也可能因为潮汐、水流的问题而偏移、搁浅:“我军的水师主力就呆在厦门港这里不动,鞑虏四面登陆时,为了保护兵丁不遭到我们的突袭就会分散他们的战舰。而迟迟看不到我军的主力,鞑虏也会心中不安,继续向港口这里开过来,想探察我们的虚实。”
位于厦门岛西南的厦门港隐蔽在鼓浪屿和本岛之间,清军需要绕过厦门岛南岸才能逼近港口,清军在运动的时候,郑成功可以在日光岩上把对方的阵型、部署看个清清楚楚,而清军对明军的阵型则会是一无所知。
“刨去运输部队,掩护船只的那些,向这里——”郑成功指了指脚下,继续对众将说道:“攻过来的鞑子已经被削弱了不少,而且绕过来的时候他们会是一条长蛇阵,被我们迎头痛击的时候,施琅的旗舰视线还会受到厦门岛的阻碍,看不清前面的战况。”
郑成功的战略就是将计就计,他断定施琅会想以登陆为威胁,迫使明军处处分兵拦截,然后通过两面夹击来打垮郑成功亲自统帅的水师主力;而郑成功的应对之策就是不理会施琅的威胁,让他的登陆行为不但无法分散明军水师的兵力,反倒导致清军水师力量的分散,而且也不给对方夹击自己的机会。
“等虏丑绕过厦门南岸,被我们迎头痛击的时候,我就会发信号给金门,这时郑泰从虏丑的背后冲出来,定要让虏丑无路可逃!”
说完了全部的战略计划后,郑成功略一停顿,又望向周瑞、陈尧策这两人,二将是郑成功的水师部将,作战勇敢,郑成功常常会把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
见延平郡王看过来,二人都一挺胸膛,等着郑成功下令。但这次郑成功却犹豫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道:“若是能够在退潮时分发起攻击,对我军当然是最有利不过……”
退潮的时候,大量的海水从厦门海周围涌向深海方向,鼓浪屿于厦门之间的海峡洋流会变得很急。在郑成功预案里,明军会呆在厦门港附近,等清军绕过厦门南岸,向北攻击港口和明军水师时才发起反击,这时若是有自北向南的急速洋流,当然对明军会非常有利,而且根据郑成功的经验,一般那个时候还会有比较强的北风,这对明军水师来说更是如虎添翼。
“不过施琅对厦门周围的水文很熟悉,他一定不会等到落潮时分才来攻打厦门港。”明军的有利就是清军的不幸,若是清军在绕过厦门南岸时,突然遭到顺风顺水的明军突袭,而本方还要在洋流里挣扎着调整队形,局面肯定会变得非常糟糕。若没有施琅在达素边上,郑成功还能盼望清军自动犯下这种失误,但现在显然不可能,施琅一定会竭力避免。
“施琅一定会在涨潮时发起对厦门港的进攻,这时海水是由南向北流的,鼓浪屿这里的水速比其他地方还要快得多,逆流不利于我军布阵,更不利于我军追击。”农历初一的子、午时是厦门的落潮开始,卯时和酉时是涨潮的开始,以后每天顺延半个多时辰,今天是七月九日,变成卯时开始涨潮,鼓浪屿、厦门港的洋流从南向北越来越急,到午时停止,随着落潮又变成从北向南,明天这个起落时间还会再向后推迟半个时辰。
郑成功估计施琅会在黎明时分发起攻击,那时太阳在东面,若是明军迎击清军的话,太阳在清军背后,明军的前方,对明军显然会比较不利。
既然郑成功决定不前去拦截清军水师,那施琅显然可以长驱直入,早早就越过厦门岛南岸向鼓浪屿逼近,不幸的是,从辰时到未时,鼓浪屿周围的洋流都是对明军不利而对清军有利的从南向北。
“我军的攻击将在未时后发起,此时太阳也已经转到了西方,在我军的背后,从未时一直到落日,都会是我军杀贼的好时机。”郑成功平静地叙述着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虽然延平郡王没有说,但所有的人都很明白,在未时之前,无论水文还是日光,都会对施琅有利。
“大王放心,末将一定奋勇杀贼,绝不让施贼靠近鼓浪屿。”周瑞挺直胸膛,慷慨激昂地对郑成功保证道。
陈尧策虽然没有说话,但也抿着嘴,重重地向郑成功点了点头。
“在未时之前,本藩不会给你们二人派出任何援兵。”郑成功轻叹了一声,为了争取胜利,有时他不得不付出一些牺牲,这次周瑞和陈尧策就是他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大王放心。”周瑞再次拍着胸脯,掷地有声地保证道:“施贼便是有三头六臂,也休想在末将前冲过。”
“本藩……”郑成功琢磨了一下,给二人下了最后的判决书:“只能给你们二十条战舰。”
“十条便足矣,”周瑞放声笑道:“大王未免也太看清末将了吧?”
“还是二十条吧。”一直不出声的陈尧策突然说了一句,他和周瑞一样,已经有了为全军牺牲的觉悟,从辰时到末时,整整三个时辰,他们要独自对抗泉州水师。不但众寡悬殊,而且日光对周瑞和陈尧策也非常不利,但他们却一定要坚持六个小时,才能保证明军主力不至于在时机还没成熟的时候仓促出战。陈尧策知道自己坚持得越久,就越能够给明军争取到大获全胜的机会,让明军的胜利变得更加轻松,伤亡也更小——只要牺牲不是没有代价的,陈尧策就愿意去付出,他还知道周瑞是想让兄弟们损失得少一些,但如果没能成功拖延住清军,那牺牲得再少也是毫无意义的。
周瑞闻言楞了一会儿,终于也点点头,对郑成功说道:“还是二十条吧。”
“好,你们挑选一些船只吧,然后报给本藩知晓。”
过了不到一个时辰,周瑞和陈尧策就赶来向郑成功报告,他们已经挑选了本部的精兵强将,组成了明日的阻击部队。
“把将士们都带来见本藩。”
四百名水手,还有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千船员辅兵,列阵于日光岩前,跟着他们的将领一起向郑成功致敬。
郑成功看到周瑞和陈尧策的亲族、家人也站在他们的身边——郑军中一向是父子、兄弟同船作战。
“把你们的小儿子都留下。”郑成功毫不犹豫地下令道。
“多谢大王。”周瑞把儿子都呆在身边最显眼处,就是有这个目的。
“还有你们也是一样。”郑成功对一千多明军士兵喝道:“父留子不留,兄留弟不留。”
把最小的儿子都从队伍中挑出来后,郑成功下令给剩下的官兵送上美酒和肉食,阻击部队的将士们也不客气,纷纷敞开胸怀,和同袍们痛饮起来。一向严厉的周瑞、陈尧策二将,此时也抛去一切军官威严,和手下的将士们坐在一起吃喝,兴致上来后还吆五喝六地猜拳行令。其他部队的一些将领也走上前去,给周瑞和陈尧策敬酒,他们二人来者不拒,一概统统消灭。
子时,厦门海又一次开始落潮,吃饱喝足的周瑞和陈尧策带着二十条船拔锚起航,前往厦门岛南岸驻守。郑成功一直送二人到码头旁,依旧有些醉醺醺的周瑞向延平郡王拜别:“大王不必再送了,等着末将的好消息吧,定把施贼杀得片甲不留!”
今晚陈尧策依旧和往日一样,没有太多的话,只是闷头地吃肉,把同僚递过来的酒一杯杯喝干。周瑞上船后,陈尧策面对着郑成功几次欲言又止,好像有什么话憋在喉咙里。
在部下们都上船后,陈尧策最后一次向郑成功行礼后,终于忍不住将其吐出了口:“大王,等您中兴大明、驱逐鞑虏后,别忘了末将啊。”——
笔者按:又看到有福建读者对笔者身份有疑问,嗯,本人毫无疑问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不过父亲、祖父、曾祖乃至之前数代都是如假包换的福建人,昨天那节提到集美中学也是因为家严曾在集美中学上学,祖母的许家、曾祖母的邓家,也都是金门人士。所以笔者对金、厦还是有一点了解的,当然凭记忆书写,不敢保证准确,若是有错还望包涵。笔者还是三尺孩童时,曾站在日光岩前,听祖父讲述国姓爷的事迹,那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第39节哨探
七月十日的凌晨,郑成功最后检查了一遍部署,诸位将领都按照他的计划抵达各自岗位,甘辉、余新部署好防线后,派人赶回鼓浪屿,把将具体安排报告给郑成功知晓。延平郡王对照着地图,和甘辉的使者问答了很久,直到对每一处细节都了然于胸。
“很好。”郑成功微微点头。
甘辉的使者行礼退出大营,卫兵又把余新的来使带入,又是一场问答开始。
其他的事情都结束后,郑成功最后问起了高崎方向的情况,明军已经侦察到清军在高崎对面部署了一批甲兵,不过却始终没有找到清军的战舰。郑成功对此感到有些疑惑,因为若无战舰掩护,这几千清军根本不足以对高崎构成威胁,他们根本无力登陆。
“或许达素是想转弯向北,在高崎登陆?”郑成功忍不住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清军会以高崎为主攻方向,带着全部的水师尝试从厦门北部登陆。这个想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和之前一样也被郑成功迅速地否定了。厦门北部并不适合大量舰队展开,而且清军若仅从高崎这里登陆,早在清军主力完成登陆前,明军就可以增援过来,把进犯的清军堵截在狭窄的登陆区内,然后明军水师两面夹击,配合地面的炮火可以把清军轻而易举地包围歼灭在那块狭小的海区内:“若是没有施琅、黄梧二贼,没准鞑子还真可能这么干,但他们对厦门地理很了解,断然不会出此下策。”
郑成功还有另外一个怀疑,那就是部署在高崎对岸的清军只是一支疑兵,是用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辅兵化妆成战斗部队来吸引明军的注意。随着迟迟不能发现“隐藏”着的清军战舰,郑成功也越来越倾向于这个看法,毕竟他对自己的水师侦察能力很有信心,清军绝对无法在他的眼皮底下长期隐藏一队战舰,而厦门海周围也一直处于明军的控制之下,郑成功同样不信清军的战舰能够避开自己的耳目,偷偷潜入同安——高崎地区。
“如果鞑子是打着这个主意的话,那他们已经牵制了我一千甲兵和十条战舰。”郑成功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拥有战略进攻权的一方,不用太担忧自身的弱点,但防守方则不同,需要处处设防,即使郑成功很怀疑高崎方向是敌人的疑兵,当他还是不能不派兵把守。郑成功手下披甲不少,总共有三万多人,和南京一战时人数相当,但其中只有一万七千老兵,剩下的都是从南京撤回后新编入战斗部队的。这一万七千老兵中的两千被郑泰带去金门,五千被留在鼓浪屿的舰队上作战,剩下的一万还要分散在南、北、东三条防线上,郑成功只能希望陪伴在老兵身边的新兵,能够通过战斗快速地成长起来。
处理完全部的军务后,郑成功决定休息一会儿,他需要为明日下午的大决战蓄养好精力和体力。延平郡王走入旗舰的船舱,命令卫士把所有的窗户都用不透光的厚布挡上:“午时之前,如果各条战线都没有被突破,鞑子没有逼近鼓浪屿,不必叫醒我。”
……
在郑成功沉沉睡去的时候,天空已经变成了灰色,太阳即将从海平面下升起。在金门北方角屿上,晁樾正大睁着双眼,极力向着东方眺望。晁樾是郑泰手下的一员千总,现在他的兄弟们在南山扎营,舰队隐藏在被南山保护的港湾后,而他奉命带着一条快船在角屿设立岗哨,为大军提供预警。
壮年的晁樾四肢粗壮有力,整个人都因为常年出海而被晒得黑黝黝的,双手更因为经常操帆而磨出了矬子一般的老茧,脸颊和**的胸膛上都有刀剑留下的疤痕。任谁也看不出来、想象不到,晁樾曾经是个童生——十几年前,他还是个年轻的广东书生,那时晁樾一心想着熟读圣贤之书,去考个秀才,然后再一步步赢取更多的功名,光宗耀祖。
然后发生了战争,满清铁蹄南下,晁樾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仍凭着一腔热血参加了张家玉的义军。后来,张家玉被李成栋和施琅所击败,带着败兵返回根据地,李成栋、施琅追击而至。张家玉出城野战逆袭、失利;坚守城池,失利;亲持武器于城内巷战,失利,殉国。九死一生的晁樾逃脱后曾想投奔陈子壮的义军,但未至就听说陈子壮亦被李成栋和施琅所击败,殉国。
和同伴们东躲**了一年,晁樾突然得知李成栋反正了,广东一夜之间又成了大明的天下。永历五年,尚可喜领兵再次进犯广东,被朝廷委以重任的总兵吴六奇突然倒戈,配合尚可喜攻击明军,导致广东局面瞬间糜烂,尚可喜、吴六奇率领清军长驱直入直扑广州城下,猛攻广州月余,破城后进行了长达二十天的屠杀,死难者超过七十万人。尚可喜只留下了一百多名少女,作为献给顺治、多尔衮等满清权贵的礼物。
城破之日,广州的水师突围出海,晁樾也抱着一块木板浮海,当他爬山一艘挤满人的明军船只时,回望广州城已经是浓烟滚滚。
局势一天比一天更糟,晁樾的同伴越来越少,大都心灰意冷地离开,剩下的人默默地看着他们离去,没有人会出言责备他们……更多的人剃去了自己的头发,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只有极少数的人和晁樾一样告别故土,飘扬出海投奔仍高举赤帜的延平郡王。在这里,晁樾又一次见到了施琅,他和李成栋一样反正了,成为了郑成功的副手……很快,晁樾又一次看到施琅再次投清去了。
加入闽军这么多年,晁樾身上再也没有一星半点的读书人模样,他多次上阵杀敌,上次在镇江之战的时候还砍死过一个满洲八旗的骑兵。
在灰蒙蒙的夜色中,晁樾好像看到海面上有什么东西在动,他努力地睁大眼睛,盯着那些可疑的黑影。
第一道金光刺透了苍穹上的黑云,红彤彤的旭日从海平面上一跳跳地升了上来,晁樾和他的同伴们也看清了海面上的形势。
密密麻麻的海船铺满了整个海面,无声无息地向着角屿驶来,在那些巍峨的巨舰周围,还有不计其数的快船护卫,清军的先锋舰只已经距离晁樾他们不远了。
眼前的情景让晁樾楞住了,清军来的比统帅郑泰预计的还要早,郑泰本以为清军要等到黎明后才能抵达角屿海域,而给晁樾他们的任务也是:见到清军舰队后就发出信号,然后坐船快速立刻,返回南山与大部队汇合。
“一五、一十……”晁樾迅速从震惊中苏醒过来,他紧张地数起泉州水师的规模来,同时让手下火速去准备柴火。
连续数了两遍,晁樾把敌人船只数目牢记在心,就命令点燃烽火,然后全体登船撤退。
“千总,这柴火点不着啊。”一个手下惶急地叫起来,原来整理好的柴火被晨雾打湿,需要时间烘干才能充分燃烧。
而敌人已经近在眼前,没有更多的时间耽搁了。
“你们先走。”晁樾当机立断地喝道,必须要把敌舰的数目送回南山。
角屿的这小队明军只有一条快船,大部分手下都奉命跳上了船,驾驶着它全速离开,只留下了晁樾和另外五个死心塌地的同伴。
当清军前锋的巡逻舰靠近角屿的时候,晁樾和他的部下也做好了点燃烽火的准备——相比离去的快船,烽火能够立刻让南山后的明军警惕,开始进行战备——清军比预想的到的还要早,郑泰需要马上让全军从休息状态转入临战状态,若是清军不管他们继续向厦门开去,那明军就可以原地不动;而如果清军有全力攻打金门的意图,明军就需要及时撤退向外海,牵着清军的鼻子把他们引向南方。
“你们都准备好了吗?”晁樾举着火把,环顾着周围的同伴问道。
“点火吧,千总!”五个留下帮忙的士兵异口同声地问道,他们手中还拿着毯子,以便控制烟雾向南山那边发出更详细的汇报。
“好兄弟!”晁樾更不犹豫,把火把扔进了篝火里。
……
“贼人的探子距离我们这么近吗?”
清军的前锋已经越过了角屿,就是达素的旗舰距离那烽火升起的地方也不算远,看到这突然从身侧冲天而起的烽火后,施琅漫不经心地下达了命令:“派两艘船过去,把岛上的贼人都抓来,记住,要抓活的!”
清军的舰队继续向前行驶,暂时无事可做的施琅、黄梧二人就依在船舷边,看着角屿那边的动静,很快就有两艘清军船只停靠在了角屿旁边,放下了大批的小船,二人可以看到大批绿营士兵乘着小船抵达岸边,然后跳上岸,朝着烽火所在的地方奔去。
在清军士兵跑上岛屿的时候,上面的烽火还在断断续续地升起,显然明军哨探还在努力地汇报着敌情。
“手脚真够慢的。”施琅和黄梧都对郑成功的烽火旗号非常熟悉,角屿上明军的信号对他们来说毫无秘密可言,他们二人眼睁睁地看着明军通过烽火把泉州舰队的航速、阵型都一一汇报给了后方。
旗舰越过角屿后不久,一条清军的快船从侧后赶来,在达素的旗舰旁停靠稳定后,清军从上面押过来四个五花大绑的明军士兵。一身血污的晁樾也在其中,他刚才奋力地保护着那堆篝火,尽可能地延长它向后方发出信号的时间。
听说抓到了个明军的探子,达素走上甲板,坐在正中亲自审问,施琅和黄梧站在征南大将军的两侧。
“你……本将好像认识你。”施琅指了一下为首的晁樾,因为闽军中的读书人不多,所以施琅对此人有点印象,但却不是很清晰,连他的名字也不记得了。
“施贼!”晁樾大骂了一声,愤怒的吼声和口中的血沫一起喷了出来。
“施狗贼!”其他三个被俘的明军,也使出全身的力气,和晁樾一起痛骂了起来。
无论清军询问他们什么,这是个人都不做回答,只是一个劲地痛骂施琅和黄梧。
黄梧被骂的恼羞成怒,一挥手就要卫兵把这四个明军俘虏拖下去处死,但施琅却阻止了他的动作。
“留着有什么用,他们什么也不肯说!”黄梧生气的说道。
“本将记得你好像是个读书人把?”施琅对晁樾露出了一个笑容。
“这是读书人?他会是读书人吗?”黄梧惊讶地问道,指着魁梧有力、满脸杀气的晁樾发出了一声吃惊的叫声。
“没错,他是读书人,我想起来了。”施琅又问晁樾道:“你叫什么?”
见晁樾不回答,施琅进一步劝说道:“当今圣天子在位,求贤若渴,郑逆有眼无珠,让你一个读书人上阵拼杀,你又何苦为他卖命。天子治理天下,终究还是要靠你们这些读书人辅佐啊。”
“我只是一个童生,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沉默了片刻后,晁樾终于承认了自己曾经有过的身份。
“那也是读书人啊。”施琅一看劝降有戏,脸上的笑意更浓了,有一次问道:“先生姓甚名谁?为何不投效朝廷?”
见晁樾又一次陷入沉默,黄梧也在边上帮腔:“先生为何连名字都不肯吐露,可不要痴迷不悟,不明不白地死在这里啊。先生爱是读书人,将来前程远大,说不定还能辅佐圣君,在青史上留下美名啊。”
“我顶天立地,怎么叫死的不明不白。”晁樾刚才没有说话,不是因为犹豫而是在琢磨如何发出最后的吼声,黄梧的话让他一下在理清了思路:“我追随延平郡王,保护天子,讨伐虏丑,乃堂堂大丈夫所为,怎么不明不白了?怎么可能会不明不白?即使名字不为人所知,日后青史之上,讲到延平郡王、张尚书率领将士中兴大明、驱逐鞑虏,我岂不在那‘将士’二字之中?便是名士大臣,也会对我等心存敬仰,便是三岁孩童,也会以我等为榜样。如此死又何惧?”
“哈哈,美名,我早已经有了。”晁樾说得兴起,哈哈大笑数声:“你们二贼也不会死的不明不白,施琅、黄梧,你们认贼作父、帅兽食人。将来书上也不会少了你们的名字,不过和我不同,你们注定要留一个千载骂名,将来人们提起施琅、黄梧这两个名字时,只怕人人都要吐上一口唾沫,骂一声男盗女娼!”
施琅脸上色变,喝令把晁樾他们拖下去,凌迟处死。
“慢!”一直没有出声的达素,突然发话了:“给这位不吐露姓名的壮士一杯酒,嗯,还有那三位壮士,也都是一样。”
“大帅!”施琅以为达素要放过这是个明军,着急地叫起来。
“本将奉旨讨贼,不降即诛!”达素冷冷地说道:“不过我们满洲人最重勇士,这样的好汉,给一个痛快吧,临行前这杯酒也是我敬给他们的。”
“大帅果然英雄豪迈。”听达素这么说,施琅和黄梧宽心下来,又一起奉承道:“这几个贼人能够遇到大帅,也是他们的幸运了。”
“不错,那郑成功果然不会用人,这样的壮士用作哨探,驱役如奴仆。”达素呵呵笑着,对施琅和黄梧说评价道:“你们二人他倒是一个委托为副将,一个任命为海澄镇守。就凭他这眼光,如何能与官兵争锋?”
见黄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