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启大明(荆洚)-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士林的诸君子要引经据典倒是全无问题,但要冒着流血甚至丢命的可能,去接替丁如玉的职责,大致是不会有人迂到这程度。若是真有这样的人,于大人便会陈述现时广东景况,要求立下军令状,若是战事不利,是必要严惩的。这话里,隐约就是战事不利可能要族诛的势头。

什么叫战事不利?若现在光复的五县重新失去,当然就是不利,这似乎很公平。但如果说,不能在和丁如玉同样的时间里,光复同样多的地盘,算不算不利?于大人没有说,自然也没有会去问,谁问谁倒霉不是?丁如玉不费朝廷一兵一卒,一无所有光复五县,现在还有一班血战五县的义民给接任者,还有朝廷给的名义,只不过要求接任者做出跟丁如玉一样的效果罢了,不公平么?

没有人有异议,除了于谦于大人。

他从头到尾都是表示让女人为将,是极不妥的,是有违礼教的,这么干,就是名教罪人。

每有士林君子提出不能晋升丁如玉的意见。于大人都极高兴地赞同,然后问对方今晚星月出城南下,还是明早再出城?会派精兵十人护送,避开瓦剌军马云云,甚至于大人表示连那个百户的职务都应该撤!

最后演变成士林诸君都在劝说于大人,板荡见忠臣,如此奇女子,正如丁一所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啊!不赏何以对得起那五县生民,不封何以安定军心?他们引经据典的倡议此事。正如先前引经据典的反对。于谦于大人屈于群情,最后只能表示:“此非老夫所愿,然诸君皆国之栋梁,如此推荐,便交部议吧。”

丁一很快就知道了这消息。基本上他和于谦是仅有的两个反对这晋升的人了。

只不过丁一担心着官职提升之后,如玉将面临更多的厮杀。

“此事大司马已说了会呈交部议的。容城先生。唉,恐是力难回天啊。”说话的却是监察御史徐珵。毕竟于谦不可能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认,这种事,于谦还是做不出的。这徐珵不顾自己四十多岁,对着比他要小上许多,差不多他儿子年纪的丁一。恭恭敬敬地称容城先生,“只恨学生听知此事,已然太晚,学生愧对先生啊!”

丁一听着。除了苦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表情。

真的要在这景泰帝年间出个女将军么?不过话说真要出现一位女将军,从洪武年代算起,终明一代,这女人自身武略身手忠心等等不提,除了崇祯年代大明将亡之时,也就只可能是这年头了。

说到底还真不在于谦的强势,而是都处于外忧内患之中,崇祯年不必说了,明朝就是那年头灭亡的;现时这景泰帝年间也是一样,外有瓦剌,内有民患,朝廷很有点缓不过气,手忙脚乱的节奏。

往后去到张居正的年代,虽然也是相权极重,那是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事,哪怕北有鞑子,南有倭狗都好,朝廷能从容应对得过来,再说俞龙戚虎这两尊军神在撑着,陆上有戚继光,海上有俞大猷,怎么也轮不到一个女人来出头。

丁一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算了吧,事到如今,丁如玉这个双手沾着起义军鲜血的屠夫,地主阶级的代表,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看来是无法阻止她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了。

“不敢当徐御史称呼。”丁一回过神来,淡淡地对徐珵这么说道。

虽然丁一在来到大明之前,真的不知道景泰年间的首辅叫陈循,但监察御史徐珵却是知道的,这位原名叫做徐珵,是个不要脸的家伙,景帝一即位,他就提倡南迁。景帝这不要脸的,可就不喜欢这位了。

想想要是大臣都和徐某人一样不要脸,那他这天子当着还有什么意思?

这位便去走首辅陈循的门路,可是这年头,举荐任免基本都是于谦在把握的,陈循除了让他把名字改成徐有贞,也真没有给他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毕竟能爬到首辅谁也不是傻子,这位都这名声了,还去帮他去头?

徐珵虽说不要脸,其实才干倒是不错,心思也极灵活。他那里会看不出陈循事实上基本被于谦架空?于是听说了丁一被于谦收为亲传弟子,马上就去收集了丁一的资料,丁一这时的声名绝对是在士林、百姓、行伍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他的资料也不难收集。

所以徐珵在打听到丁一并不赞成也不喜欢丁如玉当官之后,就一直关注着这事,收到消息之后,马上就来给丁某人报信了。

“学生帮不了你啊徐御史!”丁一直接就捅开了窗帘纸,他当然知道徐珵为何会来向他卖这个好,但他实在也是不喜欢这个家伙,这位真是除了一身才干之外,一无是处的了。丁一现时还远远不能达到,唯才是用的水准。

唯才是用,也意味着此人品行不好,道德有污点,用他的才干,至于其他的方面,不用去管。这里面有个语言陷阱,那就是此人在自己麾下,是不敢玩弄他那些劣迹的,就是他玩弄起那些玩意,恩主也能立马让他烟消云散,前途尽毁。丁一暂时还没这个能力。

没有能力的事,丁一是不会做的,他不会去冒这样的险。

“先生误会了。”徐珵仍旧是一脸的谄媚笑容,丝毫也没有因为丁一的拒绝而不好意思,“学生只是仰慕先生,却非是有求而来的。”

这话说着,怕是连他自己也不信的,但他便这么说出来,丁一就赶不了他走。

丁一还真没有见到这样的,一时还真拿他没法子。总不能出手打人吧?他就赖着不走,能把他怎么样?

便在这时徐珵却开口道:“学生于治水一道,略有所得,此番前来,却是仰慕先生才学。来请先生解惑的。”然后他就这么不要脸地跟丁一说起治河之事,认为现时治河。应该就置水闸、开支流、疏通运河三个方面去下气力。

丁一听着就想哭。

谈杀人。谈特种作战,谈小队战术、人质救援行动、斩首行动,哪怕宛平县来找丁一去判命案,丁一都不怕;就算被逼弄点诗词,只要不是什么次韵限韵的,丁一也能搜刮出一些存货来。

但他说的是治水啊。这个丁一是真的不懂;而且这玩意还不能乱说,这不是诗词,就算有拗,只要有救就行。治水这桩事一旦出错。就会造成洪祸害死许多百姓。而更让丁一头大的,是治水这玩意,徐珵他明显就是懂的!历史上也记载着,他后面就是靠治水的功绩升了官。

这怎么跟他谈?他就这么条理分明地说着,不知道要说多久,城墙外有偶尔的乌啼,不当值的军兵都已睡下,徐珵压抑着音调,就这么一路要说到天亮的做派。

丁一实在忍不下去,准备开口打断徐珵的长篇大论,谁知这位个子不高看着精明的监察御史,快马就转了话题:“正值鞑子入侵、生民涂炭,先生身先士卒、不避箭矢,心系大明安危,事有轻缓急重,这治水之事是太平岁月才顾虑的东西,原不应于此时扰了先生心思,学生有罪!”说罢他就长揖及地。

除了扶他起来之外,丁一真不知道还能什么?但伸出的手,丁一终于又收了回来,只是淡淡点了点道:“徐御史谅我。”因为他很怕徐珵顺着杆上往上爬,等下又接着喋喋不休地说下去。冷漠点算了吧,反正这厮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谁知道,徐珵一起身来,却就开始说起军事了。

这个丁一听得懂,这厮说起军事头头是道,不是那种清流的架势,说一些什么亚夫柳营之类的曲故以显得自己有所涉猎。他开口便道:“学生以为,岳武穆未竞全功,是奸邪之误,但也有时势之所逼!”

然后开始分析岳家军当时的粮草,兵员补充,训练程度,装备程度,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岳飞如果回师,在失去朝廷支援的情况下,很可能就是面临一个结局:连战连胜,但兵员随每战剧减,数战之后壮烈殉国全军覆没。

“徐御史,你到底想要丁某人做什么?实话说,你提出南迁最为反感就是大司马了,我怎么可能去于先生处帮你说项?”丁一摇着头,一脸的哭笑不得,这人的人品是差到不行,但是真的有才,至少从军事上,丁一感觉这货要生在几百年后,按他这才华当个师旅一级后勤部长或是团一级的参谋长的话,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徐御史若想向丁某人证明,你是有才华的,那么目的已然达到,丁某实在钦佩。”

“想来此间事了,公自辞官赴考。”徐珵并没有气馁,他直接抛出自己在军事上的见解,他说的是此间事了丁一要去赴考,那就是大明必胜了的论调了,要是大明输了这一仗还赴什么考?接着他又问出一个问题,“以公之威,以公之名,以公之功,座师谁敢居之?”

丁一被他问得一时愣住,谁敢在科举里取丁一中举?谁有脸来当他的座师?

第一百一十五章矢交坠兮士争先(七)

这年头的人大多还是要脸的,要不然徐珵也不会因为提出南迁之后,被人鄙视到全然无人理会,也不会逼得改名。好了,那么丁一的功绩,不要提什么沙场擎旗旗不倒、雪夜敌营得神驹、十一铁甲敌万骑……等等的事了,不说别的,就当是迎回上皇这一条,就足够当上“不世之功”四个字,不是岳武穆都没能完成的么?

在这普遍大家还要脸的年代里,谁敢涎着脸来当丁一的座师?指摘丁某人文章稍欠火候的话,还可以说是求全之毁;若把丁一取了,让这样的名士,这样的大英雄,唤上自己一句先生,那不被人戳脊梁骨才怪,当面嘲讽都不出奇吧,按这时节士林的风气。

若是初来大明之际,丁一大约是不会把这问题当回事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对这大明朝的各大种制度有所了解之后,又被那些学霸蹂躏了一轮之后,他知道这徐珵说的,是一个事实存在的问题,不是胡说吹大气。

因为这年代乡试的内帘官,也就是主考官和同考官,基本都不是现职的官员,现职的也有,但并不多,选择内帘官的标准,还是按学识和修养来衡量到底聘任谁来充当,历史上一直到三年后,才确定任用三十到五十岁的现任教官来当内帘官。现任教官职位都是很低,比外帘官也就是提调官、监试官要低上许多,所以往往会出现外帘官定好录取谁之后,内帘官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到了三十年后,有御史看不过去,提议用翰林去充当各省内帘官,皇帝没同意不过下了旨,严禁外帘官再这么弄。

但现在没让教官当内帘官的说法。也就是,取不取丁一,提调官和监试官,在现在这年头,是不太好帮忙的。

若是内帘官略为要点脸——不要脸的大约也选不上当主考,那么指摘出丁一文章里该缺笔的没缺笔,或是什么差错之类,然后博个好名声,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不,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事。

这些主考。人家是真不愿当官啊!

例如正统年间的广东主考,就是状元出身的林震,人家考完状元,当了翰林四五年,就辞官回福建漳州长泰去了。这等人,正统六年就被广东请去当乡试主考。他需要给提调官、监试官面子?这种人是绝对要脸的吧。怎么可能去取丁一?

丁一回过神来,伸手拍了拍徐珵的肩膀,笑着对他道:“元玉,好作,好作!”

这人有用,虽是奸臣。虽然心术不正,无可否认,绝对是有才,但丁一还是忍不住心中对此人生出厌恶来。

“学生谨听先生教诲。若学生能谋得国子监祭酒……”徐珵全然没有因为跟他儿子差不多大的丁一,直接叫他的字而不高兴,反而一脸得色,冲着丁一求道,“……则先生之事,必尽死力!”

他想要谋求国子监的祭酒,也就是校长的职务。

丁一“扑哧”笑了起来,科举?他需要真的去科举么?徐珵的看问题的高度还是不够啊,看着丁一先前每天下午去国子监被学霸蹂躏,真的以为丁某人要去科举。丁一要的是时间去种田,去爬科技树!

不过丁一也不说破,却抬眼向徐珵问道:“国土安全局衙门里,还缺个洒扫,或是使得顺手了,到时丁某辞官,回容城读书便也准备带着回乡。”这绝对是污辱了,人家堂堂进士出身,监察御史,丁某人直接叫他当老仆的角色,这其实也就是变相的赶人走了。

但徐珵是什么人?不单有才,这位是有机会要上,没机会也要创造机会上的人,听着毫一犹豫,跪下便冲丁一磕头:“小的门下沐恩走狗徐某万叩拜领!”这可不是在丁家宅院之内啊,大庭广众的城头,他就这么干,那声音虽不大,也不小,足够让边上杜子腾那些丁一的弟子听得清楚了。

丁一当场如同被石化了。

门下沐恩不说,还走狗,还万叩……这可是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的徐大人啊。

“元玉,这个,快起来,丁某年少顽劣,好玩笑,实在对不起……”丁一真的一头是汗,这下子只好赔笑兜圆场,起身去扶起徐珵来,这不单是传出去不象话,哪有让一个进士出身的御史去当老仆的?还有就是丁某人本身就是个吃软不吃硬的货色,这货也不是对丁一做过坏事的风三,当众这么弄,丁一板不起脸。

“门下沐恩小的徐某,谨听恩主教诲。”起得了身之后,徐某人依旧咬死这一点不放,根本不考虑丢不丢脸。

丁一听着真是头大如斗,只好对他道:“元玉,说了是玩笑,何必如此?你若硬要这般说,某差你去广东,你也去么?”这些文官谁愿去广东?就连武官都不济事,才会最后去调江西兵平叛啊。

但是这回丁某人却就错了,徐珵绝对是赌性极重的,要不他也不会说出夜观天象,朝廷还是南迁为好之类的说话,也不会后面参与到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中去。听得丁一这么说,徐珵立刻表态:“固所愿,不敢请耳!”然后是很多表忠心的说话。

丁一无奈,籍口整顿军务,挥手教他先去。

真是一样米养百种人,有张主事这般,无缘故见不惯丁一,张口就喷的;有徐御史,热乎脸皮硬要蹭上来抱大腿的。丁一看着夜幕如墨,但带了杜子腾几人去寻都督孙镗,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明军夜袭敌营,瓦剌人也不是傻子,只是月黑风高,不可不防。”孙镗听着也很以为有道理,便按丁一所要求的,教人在一箭之处堆积了柴草等物,全都点燃了起来,若是瓦剌鞑子要来偷营,必定无所遁形。

这时却就有人来寻丁一,却是于谦于大人派来的。说是请丁一立即过去。

丁一无奈,大约也猜到是徐珵过来的事被于谦于大人知晓。丁某人不禁摇头,这时节,瓦剌人数万铁骑在外,这边厢还在搞什么官场斗争,真是闲得蛋疼,更为蛋疼的是他自己竟也被搅进这样的事里。

去到德胜门,于谦也不客套,毕竟是亲传子弟,再客套就显得虚伪了:“徐某去了你处?”

“是。”丁一也没有遮掩什么。于谦反正都知道了。再说徐珵那句“小的门下沐恩走狗徐某”也很多人听到,就是怎么扯也扯不过去的,还不如干脆认下就好了,反正也不是丁某人要去勾搭徐珵的。

于谦皱起眉来,摇头道:“你怎的会去跟这等人说话?”

听着这话。于谦是觉得和徐珵说多几句都犯恶心的架势,丁一也只能苦笑着。把徐珵来访从头到底说了。无奈地对于谦说道:“此人是有才干的,但真的是人品不太好,也亏他做得出来……”

“他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于谦冷哼了一声,却是道,“罢了,门下沐恩走狗他都能喝得出来。他想要去国子监,老夫便为他开口试试吧。不过这等人,你以后切莫再与他有什么瓜葛了!”于谦说到后面,已然是极为严肃了。他是想要千古留名的人物。哪里愿意门下弟子去跟徐珵有什么牵连?

但是丁一却拦下了于谦,不论大司马能耐如何逆天,他终究是没有想到,景帝对这徐珵的恶感是到了某一程度了。但丁一却是知道,于谦举荐的人里,这位徐珵,大约是少有没有通过的人,景帝生生驳回了于谦举荐他为国子监祭酒的事。

“若使他去当祭酒,岂不坏了诸生心术?不若教他到国土安全局,增设个典簿的职位给他去充任就好了。”丁一是想着这厮到了国土安全局衙门,那便踢他去广东,凭他先前对战事的见解,至少给如玉当个参谋长,还是妥当的。

于谦听着,却是忍俊不住笑骂了起来:“学而无术丁如晋!典簿?你把那国土安全局衙门当成光禄寺还是太常寺?”太常寺和光禄寺的典簿的确就是正七品,跟监察御史同一品级,但那可是正三品的衙门啊,丁一这国土安全局衙门,不过七品,怎么可能安排得下一个正七品的典簿?

听着这话,丁一才醒了过来,不觉脸红耳赤,这倒真是自己荒唐。

不过于谦又向丁一问道:“为师本就不想你与他搅在一起,你要他去国土安全衙门做甚么?”听得丁一把安排说了,于谦倒也点头笑道,“如此说来也不失为一着好棋。”于是提起笔写下奏折,仍是荐徐珵到国土安全衙门去,仍是监察御史,因为监察御史自古以来,本身就是“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的职责。

所以派去国土安全衙门,也有一个几百年后督查处、廉政署的意思。

不过于谦实在放心不下徐某人,或许在这关头要收买丁一好感,加了一条,便是按衙门大使所需差遣,分察诸行局官吏。也就是从职权上徐某人是管不到丁一的。当然了,这玩意也就是个章程上的用处,或是丁一仍管着这衙门,就没这条徐珵也不敢动弹;或是换了个大使,便是有这条,也不见得就能让徐珵老实。

一夜匆匆而逝,天终于亮了。

瓦剌人拔营来攻,先向德胜门方向,待着石亨领兵马要出战之时,突然瓦剌人便收了兵势,却向西直门蜂拥而来。都督孙镗点了精兵出战,一时间,不知是谁唱起昨夜丁一所弹的曲子,便在血光横溅、刀光戟影的战场,响起了那歌声。

孙镗绝对是猛将级别的,领兵上去就把瓦剌人当头千夫长斩于马下,又杀了对方几个百夫长,瓦剌人受挫略为回卷,丁一看着明军旗令,连忙派人去通知前方的孙镗:“莫追,恐有诈。”

“大明便只得一个于如晋么!”孙镗仗刀勒马高呼,麾下儿郎众声呼应,“杀敌!杀敌!”于是全然不理会丁一的好意,一路追杀了过去。

丁一苦笑着领了那七百壮士,尾随于后赶上去,便见瓦剌人数万铁骑把孙镗那支兵马围在中间,不住地用穿刺分割,这倒也罢了,孙镗那麾下兵马倒也是此次守城之中精锐士兵,也并不见得就一触而崩,只是瓦剌人不知道是学着于谦埋了伏兵,还是得了支援,又有近万铁骑远远而来,一旦会师,孙镗必亡。

“拦住他们。”丁一对着他手下七百壮士如此说道。

他们迎了上去,对手是近万铁骑。

第一百一十六章矢交坠兮士争先(八)

那数千铁骑当头的瓦剌将领,看着那杆残旧的明字战旗,一下子血都热了起来,远远离了三百步就在咆哮着:“阿傍罗刹!可敢与我一战!”回应着他的,是丁一这边厢的沉默,五架小型投石机的棘轮被松开,每台投石机的皮兜上,六个陶罐被远远的抛了出去,砸在那些奔驰而来的瓦剌铁骑头上、身上、马上。

但很显然,还有二百多步的距离是不太可能重新上弦了。

棘轮只是省力,并不能省距离。

于是丁一身前那七百多人只能把那些陶罐随手丢弃,扔得到处都是,然后叫骂声、训斥声四起,不一阵便开始慌乱而退。连那杆残旧明字战旗,也不得不开始向后退移,那瓦剌将领在马上狂笑起来:“看着么?阿傍罗刹在白天,也是怕了我们的!”

这个瓦剌将领是个有脑子的,阿傍罗刹的恐惧已然满植于这些军兵心里,丁一的后退并不能说明什么,在瓦剌人里的传说中,阿傍罗刹是杀不死的,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会举出土木堡、猫儿庄,身处几万铁骑之中,丁一始终没有被弄死的事情来做为证据。

所以若是他说丁一怕了,没几个人会信他,就算事实看上去就是这样。恐惧也是一种信仰。但他提到了白天,正如瓦剌营里流传的那句话一样“在黑暗之中,我便是神!”白天,就算传说里,阿傍罗刹也不能在白天为所欲为。

“白天!”、“现在是白天!”乘风而来的瓦剌人附合着将领的话号喊着,“现在是白天!”

他们在数十步间,也就是战马几息之间的奔驰,便气势如虹,将先前对于那杆旗。那个人的恐惧全然驱散,而恢复了瓦剌人对于明军心理上的天然优势,他们嚎叫着,象一群狼,那种残凶的畜生,扑向丁一和他背后七百仓皇失措的士兵。

那些士兵都往后狂奔,很快就越过了镇在阵后的丁一;

此时丁一身边只有持旗的吉达,其他人,都落荒而逃了。

都督孙镗在敌阵里看着眼角崩裂,大吼道:“入他娘的!跟老子上。护住丁如晋啊!保住丁如晋!跟我上!”他手里大刀如雪练飞洒,立时便将身前几个鞑子全都斩于马下,他或者说不出什么道理,但他心里雪亮,丁一现时就是京师的大明军士里。心中的军魂。

丁一不能死,那杆旗。不能倒!

孙镗领着仍跟随在身后的精兵。奋勇搏杀,他喘着气再把一个瓦剌鞑子斩于刀下,禁不住骂道:“哪个腌臜货叫丁容城带了七百个杂碎就上来啊!该杀啊!”也许所有军兵都可以告别,也许连他孙镗也可以不再睁开眼睛,但丁一绝对不行!

奋勇两字,于沙场上不是两个字。是血,是放弃了大部分的防御,用着同归于尽的拼杀,来换取的短时间的突破。是透支大量体力、爆发力,不顾之后生死而赢得短暂的疯狂。孙镗冲丁一的方向杀了七、八十步,他身后的那些士兵,明显少了一圈,至少有三、四百人因此而倒下,不再起来。

不过他紧接着,在冲杀的路上也救出了两队被围困的明军,继续向丁一的方向狂冲而去。周围的瓦剌军兵一时间也狂性大发,舍了命也要把他这数千精锐缠住,阿傍罗刹,黑暗中的神,没有人会愿意,在每个夜晚都担心阿傍罗刹的到来,他们也在用着蒙古话喊叫:“缠住他们!让阿傍罗刹死!”、“教阿傍罗刹死!”

双方的伤亡一下子都大了起来。

而丁一,仍旧在那里,不进也退。

直到那近万瓦剌铁骑的前锋离他不到百步,丁一才对吉达道:“撤。”

当然得撤,难道真的一人一刀独当近万铁骑么?

看着丁一的撤离,那些瓦剌军兵的胸中如同有着一股积压已久的郁气,一下子情不自禁,但在奔马上放声高喊:“阿傍罗刹!你杀不了我!”这一句话,从猫儿庄开始,已不知道有多少瓦剌累积于心胸之间。

若说丁一在沙场,一人一刀守一旗,这些草原上的男儿,对于这位骁勇的明人,生出惺惺相惜的心来,那么当丁一离开猫儿庄的大营时,瓦剌营里的底层军兵便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如吉达一样,对于丁一极为崇拜,觉得这就是自己应该追随的英雄,不过这种人相对比较少。

另一种人就是感觉到屈辱,他们不是伯颜帖木儿,也不是赛刊王,更不是也先,不会去比较国战之中,个人仇怨不值一提,他们只知道,丁一狠狠地,把草原男儿的骄傲踩在脚下,他们只知道,每一个晚上都担心着,阿傍罗刹的刀,是否会划过自己的颈子?阿傍罗刹的天雷,是否会轰中自己的帐篷?阿傍罗刹的诅咒,是否会让自己和传说中一样,死得面目粉红全身毫无伤痕?

是恐惧,不论他们愿意承认与否,这种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们。

而这一刻,那杆旗退了,终于退了!

阿傍罗刹终于害怕了!

他们亢奋地挥舞着弯刀催动战马,他们要把丁一斩成血泥。

身在战团之中的孙镗悲吼一声,全然不理两马交错时那个瓦剌人斩过的弯刀,仍旧挥出手上的长刀,以只比对方快上半息甚至更短的时间,砍掉了那瓦剌人的头颅,那把失去刀量的弯刀,只在他的盔甲上划出一串火星。

“稳住!”孙镗对着手下亲兵下令,而命令一层层地传开出去。

他不再不顾伤亡要破阵而出去救丁一了,因为在救不了丁一的情况下,他得为这大明保存一分力量。已经救不了了,近万铁骑离丁一不到百步,而丁一和持旗的吉达只有两人两骑,这怎么救?被瓦剌军兵赶上,那是一息也支持不了的。

孙镗在马上狂笑道:“将军百战身名裂!入他娘!真是身名裂!”

他的悲怆不是没有原因,丁一死了以后,那些士林中人必然会生出这样的消息:丁容城为救都督孙镗,领七百残兵毅然独挡万骑,壮烈殉国!至于他孙某人,自然会在市井之间,被视为累死丁容城的罪魁祸首,被当成无能的代名词,和赵括一样成为一个笑话,不论他能不能活着回去。

那些追赶丁一的瓦剌铁骑速度极快,马蹄纷飞,连那五台投石机也被撞开,然后踏得纷碎,那些四散在地的陶罐自然也是不能幸免被踏破,内里汁液飞溅而出,染在马蹄上、溅在骑士身上,后面的战马头脸上。

此时自然也无有人去注意,数十个火头在快速的燃烧,便是有瓦剌人看到,战马极为快速的奔驰之间,也让他们的视野只看着隐约红点一闪而过,谁会去留意那是什么东西?他们的目标就在前方,他们仍旧在唢喊:“阿傍罗刹!你杀不了我!”

但便在这时,离这些瓦剌铁骑大约百步左右的那杆旗,停了下来。

丁一拔出长刀在手,左边摘下马鞍边的筝盾。

七百壮士聚集在他身前,队伍虽不见得整齐,但血气昭然,无一人退缩,无一人颤抖。他们本是彪悍的好汉,只不过土木堡的沙场上,断水缺粮又被身边那些怯懦者包裹拖累,才会被俘。

敢战,能战,在他们的人生里,就是最大的骄傲。

他们要夺回自己的骄傲。

方才的鼠窜豕奔,不过是早就安排好的战术,否则的话,如果把那些陶罐散布出那么广的区域,而又不让鞑子起疑心?包括发射那几枚陶罐,也是为了消除鞑子的可能产生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在这里?

瓦剌人也许根本就不会对此产生什么疑问,但丁一每一步,都尽可能地规划好,事情宁可做到前头,不要到了后面再来随机应变,这就是丁某人的原则。每一队人都有总旗、百户带领着,散而不溃。

他们不怕鞑子,怕的话,那天晚上也就不敢挤到前面,谁不知道丁一救了他们之后,就得跟鞑子厮杀?何况,丁一比瓦剌鞑子更可怕,这些天大家都已清楚,那被杜子腾和萧逸杀掉的那两个人,在丁一回来之后,连家人都被冠以通敌卖国之嫌,扔进诏狱去了。

战死在这里,还能成为金鱼胡同丁家宅院照壁上的一颗星,家人也会得到照顾。

他们不用选择,他们愿意成为那样的一颗星。

杜子腾大声吼叫着:“枪!”

每一列的百户传递着命令:“第一排,举枪!”、“第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