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启大明(荆洚)-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九岁的五品官说辞就辞,这样的人,不论景帝对于丁一有什么猜忌、有什么看法,听着他问起官职,倒真的是没有一点反感的。这人要贪这个,现在怎么也得给他升个三四品,封个侯爵也是应当的。

所以景帝倒是马上就给出了答案:“自然是以如晋迁左副都御史,总督广西军务事!”左副都御史就是正三品了,二十一岁的正三品,景帝许着官还一脸眼巴巴地望着丁一,只盼他别闹什么妖蛾子。

“不妥,若春闱……”

“开恩科!”景帝火气也上来,这时候给他来这个?大半个广西承宣布政使司被侯大苟打得稀烂了,丁某人还在这里扯什么见鬼的春闱?于是景帝紧接着又改了,更进一步:“便是今日,召在京状元、六部尚书、内阁学士,当场出题,当场评卷,当场取卿,昭布天下!骑马游街!”

丁一不得不退让:“圣上慎言。”要真这么做,开恩科没问题。问题是开一场只有一个人的恩科,然后取丁一为状元,骑马游街。这不是荣誉,是耻辱吧?景帝干得出来,丁一可经受不起,所以他只能无奈地说道,“国事当先,此时哪还能计较得了这等事?”兴安在边上又是腹诽:不计较?丁容城要不计较才怪!天下人都知道为了科举把官都辞了的,鬼才信你不计较!

事实上如果丁一没有中举的话。大约他不会有这么大的想头,但中过举之后,发现自己做八股的应试水平。似乎也还过得去。而大明的首辅,到现时为止基本都是状元,以后也是进士。订出纲领,丁一自然对总理大臣的职位不会有什么谦让。但是若他能中进士的话。这总理大臣不是当起来更为名正言顺么?是个人处在丁一的位置,都难免有这样的想头。

“如此,兵贵神速……”景帝几乎恨不得马上就把丁一扔过去广西。

万幸边上还坐着于谦于大司马,听着景帝的话,不禁轻咳了两声开口道:“圣上,老臣方才提及之事,还望三思。丁如晋,终也不过一个人罢了。便要成行。总也须有方略奏对……”于谦这么说是对的,难道扔丁一过去。然后等他死么?总有个平叛时间,总有个平叛章略,需要什么样的支援等等。

“以朝廷的军制,只怕十年八年也不能成事。”丁一如同自己所说的,不是要改军制,而是要去吃碗汤饼,“圣上、先生,若要平叛,学生要建新军。人不必多,一万足矣,可于广东、湖广之地就地征募,训练三月之后,开始以战代训,如此必定战损极大,故之尚需再有一万后备部队,随时可以支援……”

“还要三个月?”景帝极为不满地叫起了来,脸上尽是失望的神色。

不是他幼稚到真的以为丁一到了广西就能平乱,而是身为帝国的元首,他很难忍受这样的事情,布政使,基本就是位极人臣了,大明连这样的官员都无力保护,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呢?

所以他当然希望,越快越好。

这时节,他似乎又感觉,也许丁一活下去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他能为大明扫平这叛乱的话,所以他很快就截断了丁一的话:“此等方略,如晋自与于先生参详便是了。朕只问你,何时平叛!”

“快则三五年,长则十年。臣便只有此等本事,若圣上……”

还没等丁一说完,景帝脸色就得极为狰狞:“如晋先回府去吧!朕与于先生尚有事议。”

这就是直接叫丁一滚蛋了。

丁一微微笑了笑,抬手一揖,一言不发转身而行。

他并不在意景帝的态度,这种愤怒是可以理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不是景帝独处。

于谦这种能打赢京师保卫战、有看不起王骥水平的人在场,他能分得清什么真话,什么是大言。

丁一很洒脱地出宫,挂着他那铁如意。

回到金鱼胡同的时节,文胖子和丁君玥已经从京郊杨府回来了,听着陈三的安排处置,丁一笑了起来,不错,陈三真的是个人才,毫无疑问,他所做的处置,于当时来说,是最为合适的反应了。

“快马派人追上他们,一切行动取消。”丁一笑着对刘铁吩咐道,“胡山、邢大合、许牛,马上赶回驻地,做好交换,跟他们说明白,很快我就要召他们回京,如果在当地除了同门师兄弟之外,他们有什么得力人手,可以收入门下,到时一并进京来。速去。”

刘铁领命快步奔了出去,丁一又向文胖子和丁君玥吩咐道:“你们马上回容城,把警卫队按着先前的章程,人员配备好了之后,按这数日所学的东西,推广下去,马匹按着一人两马也装备上,不用上京了,就在容城等待命令……若是不出意料,明年一月上旬,就是要你们出力的时节,所以挑选人员等等事宜,刻不容缓……文胖子!”

“小的在,侄少爷有什么吩咐?”文胖子在边上应着。

整个大明都紧缺的马匹,容城那边倒是不缺的。丁一上回带着八百学子回来的,都是一人数马,后来觉得在京师停滞太过张显,安排着杨守随带着没有受伤的学生回容城,那些马匹也就都放养在容城周遭牧场里。

但马术就是大问题了,当初杜子腾带着一千正军和几百学生去援丁如玉时,那些学生虽然在吉达训练下,能骑上马,但要说策马奔腾也是够呛的,骑在马上都是全神贯注,哪还顾得上其他?至于保持大致队形或是奔跑中转向,那更是不要指望,这连龙骑兵的标准都达不到。

“马术方面,吉达在密云前卫,警卫队这边的骑术训练就全靠你了,那几个来投吉达的蒙古老头、少年阿鼠等等,工场绝对不能让他们进,但马术方面,你要把这些人用上,懂么?让警卫队的学生,没事也学点蒙古队,说不准,以后他们还要进草原……”零零碎碎地叮嘱了,又写了信给王越,丁一教他们吃了饭便出城去。

然后丁一让朱动去寻有司索要广西方面的地图。事实上这个年代的地图,真的还不如丁一凭着记忆画出来小比例地图精准,但要大比例尺的地势图时,丁一不是计算机,特别是要细化到一座山头,一个县城时,那丁一就弄不出来了。拿来这个年代的地图,多少做个参照,还是有益于对于当地地形的了解。

朱动有点头痛,这年代地图是个军国重器,他不知道自己去了会不会直接被人抽回来。丁一看到他的困惑,便对他说道:“若有问题,你便去兵部寻郎中出头,或是去寻项待郎、于先生都可,于先生是知道这事的。”这年头,要是安全衙门刑求普通百姓或是低级官员,就不小心也好,故意也好,弄死七八个人,带来的麻烦,还不如要去借调一份地图的麻烦大。

然后丁一对朱动说道:“对了,差人去请思公过来。”

景帝此时在宫中依旧愤怒得不行:“快则三五年,长则十来年!这是什么话?这是一个臣子说出来的话么?国家有难,正是需要忠臣烈士之际,丁如晋竟如此嬉闹,安是国家养士的回馈?此等人,所谓声名……”

“皇帝慎言。”于谦在边上,不冷不热地截住了景帝的话,“若老夫居于如晋的位置,只怕连这样的承诺,也不敢说出来。此子心高气傲,回禀的语言是些狂妄了。”他没有回避景帝望向他的目光,“若问计于臣,老臣却不敢作答,只有一句:若不胜,这一腔热血,便洒于南疆!”

于谦喷景帝不是什么稀奇事,要迎回英宗时,景帝在担心英宗回来他自己怎么办?也是被于谦喷了一通才镇定下来的。可见景帝对于被于谦喷,还是不抗拒并且会认真听进去的。此时他听着于谦这么说,也不得不冷静了下来。

一腔热血洒于南疆,话虽然比丁一说得壮烈和解气,但细想下来,景帝也不是笨蛋,当然明白,这是完全没有把握克敌取胜,也更没有一个平叛的日期与把握,只不过就是表示要是平定不了,就自己以身殉国罢了。

景帝要的哪里是送多一个官儿去死在广西?

他要的是维护朝廷的脸面啊,或者更直接地说,是维护他身为大明统治者的权威!

从二品大员被反贼干掉,这得多丢脸?这样各地百姓也好、乡绅也好、读书人也好,不人人自危才怪呢!从二品大员都没有任何安全保障,何况于他人?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安定可言?

第八十三章其血玄黄(十八)

景帝冷静下来之后,却发觉丁一给他的承诺,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事实历史上侯大苟这位反抗封建暴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英雄,到了成化元年才被用十几万大军击败的。也就是离此时大约十四年左右的时间,在这十四年里,广西各个州府,侯大苟所部真是如入无人之境。

他坐了下去,将朝中能派出到广西,力挽狂澜的大臣从头到尾仔细地一一检视,实在是找不到足以托附的人选。如果可能的话,景帝不会打算让丁一离开他的视线,不论如何,他总是觉得丁一这样的人,就是必须在视线之中,不能给予兴风作浪的机会。

所以先前丁一说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的时间,他第一时间就叫丁一滚回家去了。但现在被于谦点醒之后,他却就不得不重新去审视这个问题,朝廷中有谁可派?于谦绝对是一刻不能轻离的,没有于谦在身边,在这景泰元年,景帝是真的放不下心来的。

那么,王骥?不算王骥跟英宗的关系,国事到了这样的程度,王骥又有一个大家族在身后,他就算想干出什么事,总得顾忌自己全族被夷的下场。但就王骥从正统六年征剿思机发,到了十四年还搞得不清不爽,又回师惹得民变——那还是大明准备了许多兵马等等的前提下。

不是王骥不够优秀,凭心而论,王骥在这年代也绝对是名帅了。问题是类如思机发还是侯大苟这样的人物,哪个是简单的?哪个是易与之辈?不论是思机发所在的麓川。还是侯大苟以为根据地的广西,都是极为凶险的地形。

麓川过去就是缅甸,思机发就是在腾冲、怒江那一带。不用翻看地图,单看这地名,就知道地势如何险要了;至于广西,那真的是没有提的必要,十万大山不是开玩笑的。从地利上,就很艰难了。

而当地的群众基础,自然也不见得对于大明便有多少归属感。反而对于这些义军的认同,倒是更为轻易,若是这些义军首领在当地没有人望。谁会跟他们起来造反呢?所以明军入到那地界,基本上有什么动静,义军很快就能掌握了。

“若以王尚德督广西军务,先生以为胜算如何?”景帝想了想。实着也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便这么跟于谦商量着。于谦压根就没抬眼,只是淡淡地笑着,回了一句“皇帝圣明。”景帝明白于谦的意思,那言下之意,就是除非景帝硬要点王骥的将,要不然的话,大约没有别的原由,可以支持王骥去总督广西的军务了。

景帝想了想。却又问道:“武清侯如何?”武清侯就是石亨,石亨自景帝上位以来。倒是打得不错,毕竟团营这股募兵就掌握在他的手中,本身兵员的素质,就要比一般种地为业,被上官如奴仆呼唤的军户强上许多。

所以巡边之时遇了敌,倒也打得出彩,不时都有斩获。

这回于谦倒是拈须开口了:“武清侯可不比丁如晋,只怕宣大边事时有警起,也是脱不得身。”于谦也不是一味的乱喷,石亨不比丁一,随便就能辞官,但不止是石亨贪恋权位,更重要的是宣府、大同,的确时有鞑虏犯关,真要把石亨调去广西,只怕这边要出漏子的。

“唯有如晋?”景宗不得不悲哀地发现,丁一真的就是他唯一选择。

大明不是除了丁一就没人,问题云贵不还在打?宣大也是战线啊!能任事,早就派去了。

其实这个结果,不是现在就得出来的。

关于王骥和石亨,也不是现在景帝才能问于谦的。

而是第二次。

在召丁一进宫之前,君臣两人就进行了一场差不多的对话。

于谦此时却摇了摇头:“如晋怕是不肯去了,皇帝又不是不知老夫这劣徒的脾性。他便是一个顽劣的性子,若是托之以事,信他,用他,重他,他便生死不离,明知无路可行,也要硬趟出一条路来……”这说的就是丁一对英宗所做的事了。

“但若轻他,疑他,自然便推托得一干二净。便是硬逼他从了,也是心中生着倒刺啊。当日老夫便是提了那么一句教他去任少卿,结果京师危急他倒是没有推托,战后此子便硬要辞官。方才皇帝有些过了,只怕……”于谦苦笑着摇头对景帝如此说道。

“先生何以教朕?”景帝向于谦求援了,实在没有法子。

于谦想了想道:“先前与圣上提过,徐珵也是号称知兵的,又随丁如玉在南厮杀过……”

“此人不必再提,当日提议南迁之事,朕不曾忘怀!”景帝一脸的厌恶神色,摇头道,“虽说后来自辩说是观星之术不精,又在丁昭勇军中历练过。但此等人,安能托得军国大事?还是由他去治水吧!”

于谦着实也是不怎么看得上徐珵的,于是苦笑道:“韩雍倒是声名无亏,于平乱之中也有功绩,皇帝却亦不愿用他……”这是他所推荐的另一位,弱冠进士任御史,现时也是做到右佥都御史的官职,此人也是颇有军略的。

“先生,韩永熙虽历叶逆、邓逆之乱,然后于平叛战事,泯然众人矣!”景宗是嫌于谦推的这位,在平定叶宗留和邓茂七的起义之中,没有特别的功绩,因为那时的韩雍还只是一个巡按御史,主要是右佥都御史张楷在负责战事。

至于张楷,那就不要提了。连王骥都看不上,都觉得不能济事,何况张楷?王骥回师,还被派去南京总督了一段时间的军务。张楷平定了叶宗留与邓茂七的起义,回师正是景泰元年,结果廷议无功,直接要把他撸掉官职扔进狱里去,结果还是以平寇之功赎罪才得以放归回家,王骥都看不上,这位更不要提。

其实如果让丁一听着,他绝对会大吃一惊。因为于谦所推这位韩雍,就是原本史上平定侯大苟起义的提督两广军务的角色。于谦的眼光是很毒辣的,只可惜景宗没有于谦的眼光,而他也不是丁一,他并不知道还没发生的事情。

“天下之间,劣徒抚兵之能,应是一奇。”于谦不得不这么对景帝说道,“若以如晋至,或如他所说,于广东、湖广就地募兵,操练以三月为期,而后以战代练,或有胜算。若他人,恐难如此。”

景帝无奈地点了点头,不得不承认,于谦说的便是事实。

这个事实,丁一同样也是清楚,现代军队的训练方法,绝对要比这个年代更加快捷、有效,至少前期从士兵的服从性和纪律性上,是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而再深入下去,涉及到小队战术上,那更是远远强于这个年代的军事水平了,毕竟要到戚继光的年代,才是系统性的小队战术训练。

“若大事成,杨哥能制住武清侯么?”丁一坐在书房,便这般向着杨善问道。

杨善没有说话,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嬉笑洒脱神色。

丁一却继续追问道:“吾师虽有贪图身后名留汗青之嫌,然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本便是我辈读书人应立之志,以此相责,有失偏颇;或谓,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虽好权柄,然其功不可没。武清侯能容得家师么?”

于谦计算着丁一,丁一不是不知道,但于内心深处,对于私德无亏,又领导了京师保卫战的于谦,他始终是抹不去那一丝敬意的。英宗复辟,并不是一复辟英宗就能掌权的,杀于谦,就是徐珵和石亨的主意,因为英宗回到大明之时,于谦还是依着臣礼拜见的,将英宗囚于南宫,也不是于谦的主意。

而且于谦这样的人,实在也是难得,能做得了事,又不贪钱——甚至更重要的一点,于谦活着,还能起到牵制石亨的作用!或许就是这样,英宗甚至还很为难地说过于谦是于国有功的啊,结果徐珵说不杀于谦,师出无名。兵权又尽在石亨之手,英宗其实也是不见得就愿杀于谦的。原本历史上于谦被害时自己都清楚这一点,根本不分辩,反而跟王文说道:“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分辩有什么用?”

“如晋以为,吾等大敌,实非拥立当今的于大司马,而于与吾等附署以谋太上复辟的武清侯?”杨善放下拈须的手,抬起头来,望着丁一这般问道。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一种试探。

如果丁一所说的答案,不符合杨善的思路,那么也许今日之后,他与丁一就是互为仇敌了。别提什么喝过血酒了,朝堂争斗之间,向来就是利益为重的事,要真是喝了血酒就有用,景帝当时还不愿当皇帝呢,还许诺要让英宗儿子继位呢。

“不。”丁一摇了摇头,笑着对杨善说道,“那份纲领,杨哥仔细看了没有?”

“看了。”

“军队国家化,杨哥觉得武清侯会作如何感想?”

杨善听着,突然笑了起来:“杀了你,他会杀了你。”

第八十三章其血玄黄(十九)

要把石亨视为命根子的军队国家化,也就是等同于剥下石亨的保护壳,石某人哪里会答应?此时没有事成,他自然答应附署,但若真的事成,到时可就由不得丁某人来说话安排了。

“若我奉皇命……”丁一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但他还没有说完,杨善已经在摇头。

这就是和聪明人说话的好处,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没等丁一说完,杨善就开口道:“奉皇命,诛不臣!但武清侯百余亲卫从不离身,便是于老夫处歃血为盟,亲卫也随时候在房外,一呼即应。武清侯更是跻身于张軏、曹吉祥之间。”

这亲卫当然不是和丁一那样皇帝亲赐的殊荣,而是以别的名目存在,这个于军中向来如此,行伍之中的潜规则。例如千百年后原本正团以上才有勤务兵,但实际连、营便有名义上是其他职务的士兵兼着这事情。类似之事,以后便不赘述了。

看着丁一想要开口,杨善伸手止住,却又接着说:“好吧,便是你丁容城名动天下,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反掌,奉着皇命诛了石某——你诛得了天下军头么?连迎太上复位的石某,都说诛就诛了,其余拥兵之人,安有宁日?若是这般轻易,任你丁容城楚霸王再世,京师二十万团营,早将尔斫成肉酱了!”

他这是实在不过的大实话了,如若不是怕天下人心寒,在他迎回英宗之际。景帝要是能下手,早就把他和杨善弄死一百回,可以下毒。可以设伏,有着众多法子。但景帝和那时还没收他为徒的于谦,却是不敢做的。

甚至,后来得知瓦剌人要刺杀他,还得老老实实,一而再,再而三。给他派亲卫。

因为就算瓦剌人杀了丁一,景帝也不可能去跟天下人解释说不是他下的手啊,这是会让天下人心寒的事——危及大明统治基础。当时本来景帝就得位不正,这样给朱家卖命的人都杀,谁能心中有个安稳?那是在逼有造反能力的人,全都揭竿而起吧?

当然。现在就不同。一年多过去,丁一要是敢炸毛,景帝就不介意下手了。毕竟现时坐稳了位子,该打压的,该提拔的,该安抚的,都差不多了,京师保卫战也成了往事。太上在南宫也已渐渐不为人注意。

英宗复辟也是一样的,杀石亨不是不行。但至少要等这事平复下来,英宗重新把稳了权柄,到时再罗织罪名也好,寻出籍口也好,皇帝发落臣子,怎么办不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嘛。

“按杨哥这么说,无非就是力量,刀利马快,自然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杨善点头道:“然也,若是实力不济,便是君要臣死,君不得不死。”

“如此说来,便是事成,彼时石某人……”

杨善长叹了一声,摇头道:“故之,老哥哥我,不知道你弄那份纲领是为了哪般!事成,依着那纲领,于那些赤佬有利的,他们便捡来用,于他们不利,自然没人提起,你这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么?”

丁一笑了起来,却再次问杨善:“宫中无变故,厂卫已掌握于兴安手中,杨哥以为,短期之内,三五年内,有机可乘?”杨善摇了摇头,要是有机可乘,石亨早就和曹吉祥动手了,还商量个啥?怕功劳太多找多些人分么?

这一年多来,石亨终于把握了团营,但景帝也渐渐得到一从大小军头勋贵之中许多人的认可,兴安也把厂卫清理妥当了;而且还有当了二十年侍郎、士林众望所归的于谦,有不少军头就算不服景帝,便也是服于谦的。

一旦石亨无法快速迎出英宗的话,他就将要面对京师之中其他服从景帝和于谦命令的军队攻击——他不可能把所有麾下的部队都带去攻击皇宫,谋逆这事,大张旗鼓是找死了,厂卫又不是摆设,这种事所凭仗的也就是几百轻兵亲卫罢了。

皇城的防御不是那么好突破的,要不是算来推去,觉得毫无胜算,石亨安会默许丁一来充首领?事实历史上,也是因为景帝无法视事,宫中可谓一片混乱,石亨等人才得成功迎出英宗的。

三五年之内无机会,那么三五年之后呢?

“五年过后,雷霆书院的学生,就不只是十四岁的少年了。”杨善听着丁一的话,却是明白过来,“若是安插到军伍之中,便是小旗出身,依如晋的手段,教出来的弟子,只要在军中呆上三两年,到时却也确是一股力量,纠合起来,足以与武清侯相抗。”

丁一微笑着没有说什么,大家都有足够的智商,不用重重复复去解释太多原由。

杨善说到此处,却又话锋一转:“如晋,你赌性太重了。不过的确赌得过来,进不得,退也足以在士林之中,开宗立派。”他说的进不得,便是景帝会否在这七八年时间里,容许丁一这么干?

也许会阻拦雷霆书院的学生进入军中,以免让丁一坐大;

也许会乐意看着丁一与石亨相峙。

但对丁一来说,这不重要,如果景帝出手,这数千学子,足以让他开宗立派了。

其实丁一并没有想得如杨善所说这么远。

对于丁某人而言,数千受过三年不间断训练的士兵,保证忠诚度的同时,全员装配了遂发枪、抛射黄色装药榴弹的掷弹筒,足以在保证后勤的前提,平推碾压十倍于已的军队,到时他绝对不怕石亨。

“杨哥,湖广、广西、广东等地卫所,若要择兵,可有良策?”

杨善听着眼前一亮:“如晋要南下领兵?”不领兵,怎么会来问他这些的事?杨善并不打算去揣摩,丁一都可以来和他探讨或是事成,要如何对付石亨了,到这份上,他也不必避忌什么,直接就问了出来。

“尚无定论,但按一所想,怕是十有**这苦差会落到身上来。”丁一也老老实实地回答。

没必要去绕了,迟早杨善也会知道的事情,都到这份上,想要人家跟自己攻守共盟,总也要表现出诚意才行。

杨善却就笑了起来:“如晋便是认定,在武清侯与你之间,老哥哥我便肯定会站在你这边?”明显现在石亨的实力要比丁某人来说,大得多。如果杨善选择石亨的话,那么也许对他更有利一些。

什么狗屁歃血为盟,对于杨善来说,根本就不构成什么心理阻碍。

“上阵之时,身侧总是盼着,可以并肩进退的袍泽;做生意的,总是愿与交易过,诚信的商贾合伙;便是上考场,总也选枝平日用惯的狼毫。”丁一站了起来,把自己与杨善面前凉了的茶水倒了,亲手提起水壶,重新冲泡了一回,把茶杯置在杨善面前。

杨善点头道:“有理,何况于,上回合伙大赚的你我?”

上回的合伙,说的便是救回英宗那一次了。

丁一笑了笑没有说什么,杨善取了纸笔,写下了一些人的姓名名字,交给丁一。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是杨善写完长长一串姓名、官职之后,告辞而去之前,取了几枚铜钱,随手占的一卦,他给丁一最后的叮嘱,“如晋须知魏主失国,便是因着难以隐忍以卵击石,我辈当视为前车之辄才是。”他说的是三国之后的曹魏被司马氏篡国的事情。

而当杨善回到自己府内,石亨和曹吉祥问起何时发动?丁一又有什么妙计的时候,杨善劝他们要耐心等待,此等事哪里是朝夕之间可以办得着的?然后他掏出几枚铜钱,也是给他们占了一卦,结果同样是坤卦第六。

杨善便指着卦象说道:“依此卦看来,正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同样的话,当石亨和曹吉祥细问这到底征兆着什么之时,杨善却是笑道,“何兆?不外乎商亡周兴。”

只是等着众人都离去,杨善单独呆在房间里时,他却苦笑抚着那几个铜钱:“丁如晋便没有问此为何兆啊!血渗于土,自然便是玄黄之色。自今日起,不知多少人的血,要为丁如晋而淌!

他并不是一个好人,甚至原本历史上,于谦、王文在英宗复辟之后被杀,首辅陈循被流放,这其中,未必就没有杨善的一份功劳。而他在年轻时,也干过告发同僚家中藏有孝孺之集,才得以脱出狱牢官复原职的事。

至于贪污什么的,自然更是不必提了,哪里少得了这等事?

只不过,无论于谦、王文,还是石亨、曹吉祥等等,任是显赫一时,最后难免横死。

唯他得以善终。

甚至他的孙子还娶了公主为妻。

杨善是不是好人,且不必提,但无疑他是能人,而且眼光极准,能趋吉避凶的能人。

此时他正喃喃自语:“总理大臣么?呵呵,魏武帝也曾道,平生之愿便是死后碑上书: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他根本就不相信,丁一只愿当总理大臣,哪怕在按着那份纲领,把皇帝架空的前提之下,杨善也不相信。

第八十四章虎脱押(一)

风雪交加的这一天,丁一并没有闲下来,相反而言他很忙碌。

就在杨善刚刚离去的时候,宫里就有旨意来了:着丁一于年三十之前不得离京。

而后那传旨的太监笑嘻嘻地冲着丁一作揖道:“咱家先祝容城先生众望所归,独占鳌头!”丁一笑了起来,却就教下人打点了银子循例打发这太监去。这一句话,是值得赏的,因为包含了许多的信息。

“要开恩科?”丁一在那传旨的太监离去以后,就听着柳依依在后堂出来,这么向他问道。柳依依嫁给丁一这些日子,也见识了很多的达官显贵人物,尽管老实说,就连张懋这应该管她叫师娘的,都不太看得起她,但毫无疑问,接触得多了,许多事柳依依却也就能听得明白。

丁一也没打算瞒她,点了点头笑道:“看怕就是这样了。”丁一并没有太大的意外,于谦在场能召他入宫,其中的来龙去脉,想必是早就推敲好的事情,皇帝发脾气归发脾气,于谦是不会容许皇帝乱来的。

要知道世上不论多昏庸的君主,在他们偶尔的清醒时刻,也许都可以用上“任用贤能”这四个字。唯独景帝是用不上这四字的,因为他不是任用贤能,是贤能任用了他。当时英宗失陷于外,大明另立新君的选择不单单是景帝。

若不是贤能任用了他的话,轮不到他来坐这椅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