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督师,末将觉得,要想雷石对人体造成伤害,直至最后不可逆转,因病暴毙,这应该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喔——李将军,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孙承宗那花白的浓眉轻轻一挑,顿时来了兴致,转头直直地看向李若珪。
“孙督师,你看啊,凡是在那雷石周围长期生活之人,必然身染重病,不治而亡,野猪皮那些人就可不一样了,不同于咱们汉人,他们极其好战,更是身体力行,每个月都会有战事发生。”
“由于这个原因,野猪皮和那些中高层,并不是经常在沈阳城生活,自然而然地,雷石对他们的作用也就不大。否则的话,朝廷也就不用发动辽东之战了,轻易就能灭了建奴。”
这个时候,孙承宗没有再接话,但他那微微点头的神情举止,显然是认可了李若珪的这种说法,更是心中一动,想起了崇祯另一个更加阴狠的招数,针对建奴的策略。
在入冬之前,向建州的北部区域,大量丢弃天花源,达到削减或灭绝女真族的目的,从而彻底除去这个隐患,手段之狠辣,只是心里这么想想,后背就直冒冷汗,感觉头皮直发麻。
灭一国倒没什么,就是将一国除名,最多就是将一国的皇族王室全部除去,灭族就不一样了,全族上下,不论男女老少,全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要多么硬的狠辣之心?这要多么的冷血无情?
不过,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在对待女真族的态度上,皇上有着些许的改变,留下了那些年轻女的性命,奖励给留在辽东的将士。
与此同时,孙承宗的那个疑惑也随之迎刃而解,难怪皇上不顾大臣们的反对,顶住层层阻力,悍然发动辽东之战,一意孤行要收复失地。
毕竟,现在乃是绝佳的时机,若只想着指望雷石制敌,手段虽然巧妙,却过于缥缈,充满不确定性。
辽中附近。。。。
辽河之上,辽东水师的战船正在缓缓前行,一路东取,向着辽东湾驶去,而在指挥船上,崇祯站在甲板的边缘处,遥望着西北的方向,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冷晓磊正在后面汇报。
“启禀皇上,孙督师刚刚飞鸽传书来报,阿敏已于昨夜逃跑,沈阳城已在大军的控制之中,按照你的命令,大军都在城外严阵以待。”
“抚顺那边也传来了消息,莽古尔泰也是趁夜而逃,仓促离开抚顺城,袁大人他们正在往抚顺城疾驰,现在这个时候,先锋部队大概已经到了抚顺城,很快就会有消息回馈。”
“目前为止,收复辽东西部的过程中,由于鞑子狡猾无比,借助地理只有,频频发动偷袭,已经造成了数万人的伤亡,真正在攻伐过程中的士兵折损,可是寥寥,不到万人。”
听到这里,崇祯终于有了一丝动容,未曾想到,攻取辽阳、沈阳等地,以及周边的地区,居然折损了那么多人?
第三百九十二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六)
转念间,崇祯不禁想起了“己巳之变”,若无今天的辽东之战,若不阻止林丹汗西迁,阻止其吞并察哈尔右翼诸蒙古部落,并助其重返辽河套,站稳脚跟,等等诸多改变历史的作为,恐怕这个时候,野猪皮就该谋划进犯关内。
不难想象,按照历史的轨迹,东征朝鲜成功,顺利将林丹汗赶到河套地区,山西以北的漠南区域,建奴的势力范围瞬间暴涨,增加了数倍不止。
自然而然地,以顺天府北部的边防状态,军备废弛,一些长城关口形同虚设,野猪皮一定会将目光瞄准到关内,就算袁崇焕未杀毛文龙,依旧很难起到多大的牵制作用。
毕竟,野猪皮之所以忌惮毛文龙,凸显皮岛的牵制作用,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那就是西有强大的林丹汗,东有朝鲜,再加上盘踞在皮岛的毛文龙,才会使得野猪皮忌惮不已,掣肘地抽不开身,无法集中兵力南下,入关中原。
一时间,脑海里不断地回顾那些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对于“己巳之变”,崇祯不禁有一些唏嘘,又有一些感慨。
如果朱由检能够再坚持一下,胆气更硬一些,搏一把,以自己为诱饵,吸引住野猪皮的近十万大军,以京师为中心,而各路的勤王兵在外围形成一个包围圈,断其后路,集中兵力,倾国之力,发动全国百姓,不是没有灭了野猪皮的可能。
尽管当时的京师很危险,野猪皮率领着数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但以京城的城防能力,城高墙厚,就算避而不打,城门一关,野猪皮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干瞪眼。
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就会有越多的勤王兵聚集而来,进行驰援,对于大明就会越有利。
不难想象,只要袁崇焕扼守宁锦防线,再堵住野猪皮的退路,置之死地而复生之下,完全可以绝地反击,扭转局势。
毕竟,野猪皮虽然是突然袭击,打进关内,但也是孤军深入,撑不了多久,不过只有十万大军,以大明当时的总兵力,至少在两百万以上,抽调个数十万大军,再征召民夫,就不信还弄不死野猪皮的这十万骑兵。
何况,还占据着天时、地利和人和之利。
别忘了,北直隶的地势可不比关外之地,并没有那么平坦,人生地不熟之下,发动个全民作战,再来一个坚壁清野,孤军深入的野猪皮,又能坚持了多久?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野猪皮率领的十万大军,全都是骑兵,入侵关内,更是临时起义,如此情形之下,不仅有着粮草之危,更缺少攻城的器械。
只要堵住野猪皮的后路,设置重重障碍,以守为攻,固守城池,不出一两个月,野猪皮绝对会不战自溃,军心瓦解。
然而,事实却是,大明的诸多勤王兵,都被野猪皮牵着鼻子走,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朱由检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乱了心神,使得大明处于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境地。
哎——
崇祯暗自叹息一声,轻轻摇了摇头,心里也能理解,毕竟朱由检当时只有十八岁,年纪轻轻,阅历浅薄,何曾见过如此局面,敌军大兵压境,京城有着陷落之危,如此的大阵仗,也难怪他会慌乱了心神。
己巳之变,看似是一个危机,但何尝又不是一个机会?
就算不能逮住野猪皮,就算不能全歼十万鞑子铁骑,若是能够斩杀其五六万,一半以上,势必会重创建奴,大明也可以获得辽东边境的数年相对稳定环境。
毕竟,女真人本就少,总人口也不过二三十万左右的样子。
算了,当时的朱由检如果真得有这个胆识,如果真得能够做到化不利为有利,恐怕袁崇焕也不会有那么个下场,恐怕也不会做出那种愚蠢之事,临阵换将,致使军心不稳,各地勤王兵不敢上前,深怕步入袁崇焕的后尘。
皇太极兵临京师之时,各地勤王兵加在一起,再算上城内的守军,足有数十万之众,就是在如此优势之下,居然让野猪皮那么嚣张,在北直隶任意驰骋,临走之时,更是劫掠了大量的青年男女,屠杀了数十万百姓。
对了,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崇祯”还知道,根据各个资料显示,当时的野猪皮,并没有十万大军,有八万就不错了。
然而,就是这万人,居然在北直隶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肆意屠戮,毫无忌惮的进行劫掠,这已经不是哪个将领或者官员的责任,而是为君者之责。
崇祯摇了摇头,面露无奈之色,嘴角更有一丝嘲弄与轻蔑之意,南明之时,清军还未渡过长江之时,那个时候,明军就有上百万之众,足可见,现在这个时候,崇祯二年,大明的总兵力至少在两百万。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拥有百万大军的帝国,却被一个总人口不过二三十万的建奴,打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已,其中暗含的意味不得不引人深思,不得不让人唏嘘与感慨。
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冷晓磊已经停止了汇报,孙元化也走了上来,与冷晓磊并肩而战,看着崇祯的背影,每每听到那叹息之声,两人都对视一眼,脸上流露出疑惑之色,心中闪过同样的念头。
皇上这是怎么了?辽东的战事进展的挺顺的啊,马上就要结束了,很快就能收复全部失地,为何还是这副忧心忡忡、感慨良多的样子,频频叹息呢?
“皇上,您离京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战事也已经进入了尾声,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听到冷晓磊的这句话,崇祯缓缓转过了身来,扫视了两人一眼,并未立即予以回应,而是看向了南方,京师所在的方向,似在回答,又像是在喃喃自语,嘴里念念有词了起来。
“是啊,离开京城,将近两个月了,是时候该回去了,也该看看那些跳梁小丑,究竟能够翻起什么大浪来?”
“是,皇上,末将这就去准备一下,让战场返航,返回天津港。”
闻听此言,冷晓磊心里就是一喜,连忙回应了一句,而孙元化却是心里一惊,听出了崇祯的弦外之音,忍不住地暗叹道:“皇上回京之后,恐怕又要有人倒霉了。”
「记住本站网址,.778buy.,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778buy”,就能进入本站」
第三百九十三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七)
然而,容不得孙元化继续深想下去,崇祯再次开口了。一秒记住【】,!
“对了,孙元帅,既然辽东之战已经进入了尾声,孙督师和袁可立他们很快就会收复铁岭安乐州等地,你也应该准备了,是时候进行那一个计划了。”
“计——划——”
孙元化呢喃般的吐出两个字,整个人有一些愣神,满脸的不解之色,愣愣地看着崇祯,进而继续问道:“皇上,您的意思是。。。。?”
“当然是,现在就可以准备一下,准备实施覆灭建奴的那个计划,将其灭国,甚至于灭族。”
崇祯毫不犹豫地回应了一句,看到孙元化还是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也不生气,进而补充道:“就是组织一些小股的军队,所有的士兵都被种过痘,对天花有一定的免疫力,通过辽东水师,将他们投送到建州的北部疆域,从而达到散播天花源的目的。”
显然,孙元化有一些吃惊,没有想到,如此近乎于惨绝人寰的计划来得这么快,心中一阵的波澜起伏,尽管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早就知道了这个事情,但还是感觉闷闷的,一时还是有一些难以接受。
毕竟,针对的对象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建奴将士,还包括了许多无辜的老百姓。
使用天花源,在建州制造难以想象的灾难,动辄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其中,不论男女老幼,都在波及的范围之内,如此残忍而冷酷的手段,触动了孙元化的那颗慈爱仁心。
“嗯,好的,皇上,末将马上着手准备此事,组建相应的小队骑兵,负责向建州北部区域投送天花源。”
相比于孙元化的心事重重,有一些于心不忍,对于普通百姓有一些下不了手,崇祯却是相当的坦然,没有一点的心里负担,脑海里反而浮现了那种“美丽”场景。
通过辽东水师,在鲸海「日本海」之上,沿着建州的临海沿岸,不断地向建州投送小股的大明骑兵,袭扰建奴老巢的同时,更是将那些染有天花的尸体,丢弃在建奴的一些部落之中。
借助天花的危害性,快速传播的同时,以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没有治愈成功的可能,从而不断地削减女真族的人口,从根上毁灭建奴。
不难想象,一旦建州爆发天花,势必使得建奴的社会动荡不已,人心惶惶,野猪皮将会自顾不暇,再也无法顾及与蒙古人联合在一起,结盟的事情。
自然而然地,朝廷也就解决了鞑子这个最大的危害,可以集中全部的精力,慢慢的收拾林丹汗,进而收复蒙古各族,将整个漠南之地纳入大明的疆域之中,恢复奴儿干都司和万全都司,彻底奠定大明的北方安全和稳定。
也就是在这一刻,在整个北方,关外之地,大明才是真真正正地占据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防守。
就在崇祯神游天地之时,幻想着美好的未来,这个时候,冷晓磊从怀里取出了一封奏折,缓缓说道:“启禀皇上,这是锦衣卫在辽东的密探传回来的密折,还请皇上御览。”
出乎冷晓磊的意料,接过密折之后,御览的过程中,崇祯不仅没有丝毫的动怒,反而眉宇间有一丝笑意,神色是那么的轻松,就好像是在对待什么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样。
“孙爱卿,你也看看这封密折,看过之后,说说你的看法。”
“是,皇上!”
孙元化答应一声,怀着好奇之心,随着接过了密折,展开的同时,看到冷晓磊那副郑重而认真的神色,皇上却又是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愈发地好奇密折里的内容,究竟写得什么?
“小磊,传信回去,告诉孙督师和袁可立等人,既然祖大寿和其他将领想要那么做,让家族的年轻一辈进入新军之中,只要是按照军规军纪,不违反规则,那就由着他们去做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皇上,末将领旨。”
在这个过程中,孙元化已经看完了密折里的内容,又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辞,好奇的同时,愈发的疑惑了。
尽管虽未明言,但皇上打压辽东将领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那些背靠大家族的辽东将领,更是打压的重点对象,现在这个时候,态度怎么又有所松动了呢?
有着投放天花的计划,孙元化一点都不觉得,崇祯是一个心软之人,狠辣与冷酷的同时,反而还很强势,若是态度有所改变,其中一定有所企图。
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外如此!
现在不比从前,随着沈阳与抚顺的回归,收复铁岭与安乐州更是迟早的事情,就在眼前,然而,就是如此情况之下,朝廷在辽东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不用再像过去那般,对辽东势族非常的忌惮。
现在可不一样了,随着近百万难民被安置在辽东,大大冲销了那些势族的影响力,更加难以影响朝局的演变与发展。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皇上就是这么突然地变得柔和了起来。
“怎么样?孙爱卿,对于这件事情,你是什么看法?”
“呃——”
孙元化稍稍愣神了一下,随即就做出了回应,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心中看法。
“启禀皇上,这件事情已经非常明显,那些辽东将领明显感觉到了来自于朝廷的压力,在这场战争之中,很难获得卓著的功勋,他们个人的前途差不多也到了一个顶峰。”
“因此,为了维持家族的地位,心有不甘之下,以免耽误了家族子弟的前程,不惜让家族子弟投身于新军,从最底层做起,一切都只是为了,家族年轻一辈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崛起平台,从而维持或者加强家族的影响力。”
“毕竟,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若是让家族子弟留在自己统帅的军中,初期的时候,或许可以进展的很快,一路提拔,升任游击这样的要职。”
“然而,到了后期,就很难再进一步。”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孙元化的话音刚落,随即接下来的话,丝毫不掩饰自己打压辽东将领的意图,尤其是像祖大寿这样的将领。
“呵呵。。。。孙爱卿,你觉得,朕故意打压那些辽东的将领,目的何在?最终的成效表现在哪里?”
“毫无疑问,当然是加强朝廷在辽东的统治基础,而具体的成效所在,当然是那些辽东势族在军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弱,直至微乎其微,皇上的目的自然就是达到了啊。。。。。。”
第三百九十四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八)
,最快更新明末达人秀最新章节!
这一番的坦诚相待,开诚布公的对话,没有任何的藏着掖着,崇祯身心为之轻松的同时,很是满意孙元化坦率的回答,听得那是一个频频点头,等到孙元化刚一说完,随之接过了话茬。
“是啊,朕的用意正是如此,之所以打压那些辽东将领,不是什么功高震主,也不是忌惮武将的军权,其目的所在,就是加强朝廷在辽东的统治,打击那些辽东势族在军中的影响力,而不是针对某个人,某个将领。”
“因此,只要那些辽东将领不聚在一起,尤其是像祖大寿这样的将领,只要不是一家子窝在一起,全军上下到处都是他们祖氏一族的子弟,朕并不在乎他们的子弟投军哪个部队?”
“说白一点,朕之所以不抵触祖大寿等人那样做,将家族子弟投军于他处,就是因为,随着祖家子弟分布在各个军中,就不会像以前那般,对于军队有着绝对的控制力。”
这一刻,孙元化心中的疑惑随之消散,顿时明白了过来,对于崇祯的那种做法,故意打压辽东将领,真真正正地理解了,打心底里佩服。
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个人喜好的因由,更不是因为功高震主,而是因为,像祖大寿这样的辽东将领,暗含的不稳定性太大了,隐隐已经不在朝廷的控制之内。
毕竟,祖大寿所统帅的军队,远远不同于其他的大明官军,性质早就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军队,名义上虽是大明的军队,实际上却是从祖家那里获得粮饷,更像是私人武装。
如此一来,他们更像披着官军外衣的私人武装,不稳定性太大,太过危险,很难掌控。
祖家年轻一辈,投军的那些新军就不一样了,单单是粮饷,就是由朝廷直接派发,对于升迁方面,更是人人平等,论功行赏,根据个人所立的军功,所斩杀的敌人,才得以晋升,而不是靠裙带关系。
因此,就算祖大寿的那些子侄投到吴三桂的帐下,也寻不了私,占不到任何的好处与优待。
毕竟,不管是从普通士兵升任小旗,还是大旗、百户这样相对较高的职位,绝不是某个人一句话能够决定的。
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崇祯最为放心的是,新军如此好的氛围之内,对于大明的忠诚度极高,自然而然地,就算祖家的那些年轻子弟位居要职,也很难威胁到朝廷对军队的控制。
毕竟,新军与祖大寿所统帅的军队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后者不仅是自己招募的,由自己家族出资,偿付粮饷,主要还是在于,这样的军队的组成成份,绝大多数都是由家丁家奴构成。
自然而然地,他们对于大明的忠心度,要淡然得多。
换而言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随着那些祖家年轻子弟的离开,转投新军,自然而然地,像祖大寿这样的辽东将领,所统帅的军队,就会空出许多职位,朝廷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插人手进去,渐渐回笼军权。
恍惚间,孙元化有一丝明悟,不禁联想到了东南的郑家军,为了解除这个地方势力,给朝廷带来的隐患,皇上也是采取的相似手段。
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朝廷在地方占据着相当的优势,或明或暗的逼迫对方自我削弱的军事影响,形成那么一股气氛,逼迫他们不得不自我解除武装,军队渐渐交给朝廷控制。
两者不同的是,皇上在辽东做得更加明显,更加的强势,使得祖大寿这样的辽东将领不得不服软,不得不放低姿态。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异,不同的对待,因由不言自明,朝廷在辽东更加占据优势,条件更加的成熟,不像东南那么形势复杂,当地不仅有山贼土匪和郑芝龙这样的地方势力,外面还有洋人虎视眈眈,而开放部分海港又是那么的迫在眉睫,需要郑家水师保卫大明的海疆。
自然而然地,为了避免削弱战斗力,保证郑家水师的完整性,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而像祖大寿这样的辽东将领,所统帅的军队,随时都能够由其他军队所代替,并非那么不可或缺。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之后,孙元化直直地看着崇祯,神色愈发的郑重,崇祯的话音刚落不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面有犹疑之色,紧跟着,缓缓开口了。
“皇上,以微臣之见,收复辽东的全部失地之后,朝廷在辽东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加强那些军队,加强对那些军队的控制,而是在于尽快恢复辽东的民生。”
“而且,在恢复辽东民生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削弱那些辽东势族的影响力,削弱其本身实力,使其无法再影响朝局的走势,再也无法左右辽东将领和官员的决策。”
“若是不能解决那些辽东势族的问题,军队的问题依旧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迁移到辽东的那些灾民,他们的生计势必也将会受到影响。”
“所以啊,收复辽东全部失地之后,只要辽东的边防一稳定下来,就是处置那些辽东势族问题的时候,尤其是那些与建奴暗中往来的势族,更是朕首先解决的重点,到时候,嘿嘿。。。。。。”
随着崇祯的这一声冷笑,眸子中闪过一缕凛冽的杀意,结束自己的话语,孙元化就是心里一惊,暗自打了一个激灵,一阵腹诽。
看来,皇上这是准备杀鸡儆猴啊,先解决一部分辽东势族,该抄家的抄家,该灭族的灭族,一点也不会手软,从而达到震慑的效果,使用雷霆手段,彻底解决辽东的固有顽疾,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想到这一点,孙元化就是倒吸一口冷气,感叹崇祯的铁血手段,雷霆一击,灭了一部分辽东的势族。
这一刻,孙元化一点也不担心,崇祯的强势手段,会引起那些辽东势族的强烈反弹,抵触心理,进而演变成辽东的骚乱和不稳定,给西面的林丹汗以可乘之机。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大明王朝,在辽东不仅有着大量的新军,更有那些新式火器,不仅可以震慑林丹汗,防止其骚扰辽东边境,还能震慑辽东的那些宵小,犯上作乱。
驻扎的新军,加上辽东各地组建的民兵队伍,足以镇压辽东的一切动乱。
这个时候,孙元化还想要说些什么,却被崇祯的一句话给打断了。
“对了,孙爱卿,立马快马通知孙承宗,让他放下手中的事务,交给袁可立等人,收复铁岭和安乐州等地,尽快来见朕。”
“是,皇上,微臣遵旨!”
第三百九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七十九)
崇祯看着孙元化离去的背影,渐渐远去,前去安排相关的事情,转而再次将目光移到冷晓磊的身上,突然问道:“对了,小磊,那件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那件事情——”
冷晓磊为之一愣,跟着嘀咕了一句,念出这四个字之时,满脸的不解之色,看到崇祯眉头微皱,进而自责地补充道:“恕末将反应愚钝,还望皇上提点一下,所指的是何事?”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关于建奴的东陵和永陵那件事情!”
崇祯脱口而出,连连这么来了一句,进而继续说道:“既然已经收复了沈阳和抚顺,大部分的鞑子都被赶回了老巢,余下的也是或杀或斩,亦或是沦为奴隶,埋在努尔哈赤和其父辈的地方,也是时候动了。此次辽东之战,消耗了那么的钱粮,也该从那些鞑子的先人身上着补回来。”
“哦,皇上,原来是这件事情啊~!”
冷晓磊转瞬就清醒了过来,连忙回应了一句,看到崇祯面露催促之色,连忙继续说道:“启禀皇上,微臣收罗的那些民间盗墓高手,早就数日之前,就已经动身,分为两队人马,若无意外的话,现在应该已经身在东陵和永陵了,正在探查其中陪葬的财物具体位置。”
“呵呵。。。。那就好,朕就能够放心了。”
崇祯淡然一笑,满意的轻轻点头,似乎觉得自己的这种太过不好,毕竟是在挖掘人家的先人坟墓,盗取其中的陪葬品,于是神色为之一敛,变得郑重了许多,更是借助一些话,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那个,小磊,你也知道,此次辽东之战,不只是打仗那么简单,还有迁移难民,到这辽东,诸多事宜,所消耗的钱粮,若是只靠朝廷的调拨,恐怕用不了多久,就得拖垮朝廷的财政,国库再次变得空虚起来,到时候,若是再没有进项,朝廷再也办不了其他的事情。”
“因此,为了缓解户部的财政压力,增加朝廷的一些财政收入,总要从一些地方找补一些,补贴辽东相关方面的花销。”
“而且,东陵和永陵墓内的那些金银珠宝,陪葬物,全都是不义之财,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从咱们掠夺而来,现在将其挖掘出来,不过是物归原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然而,在冷晓磊的眼里,崇祯的这番言语,近乎于是在絮絮叨叨,乃是心虚的表现,挖人坟墓,盗取财物,即便再有如何伟大的理由,也是为人所不齿,为后人所诟病。
同时,冷晓磊心里也明白,崇祯说了这么多,越来越心虚,但也恰恰说明,对方已经下定了决心,无人所能够更改,这番的言语,看似是在安抚自己,事实却是,皇上让自己觉得心安理得。
渐渐地,似乎想到了什么,冷晓磊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面有迟疑之色,等到对方说完之后,这才下定了决心,缓缓张开了口,语速有一些满。
“皇上,现在就挖掘东陵和永陵,取出其中的财物,是不是有一些为时过早了?”
“怎么了?难道不可以挖吗?”
“不不——不是,皇上,末将不是这个意思。。。。。。”
冷晓磊连忙出口否认,看到崇祯的脸上隐隐有着不满的情绪,更是连连摆手,以示强调,进而解释道:“只是末将觉得,现在个时候,就算收复了全部的失地,辽东的局面还是有一些不稳,还是有一些鞑子滞留在辽东。”
“尽管鞑子的纲常伦理的观念很淡漠,但是,他们对于祖先的坟墓还是很重视,若是这个时候就挖掘东陵和永陵,势必激起鞑子的愤怒,不顾一切的报复,那样的话,可就不妙了。”
“若是林丹汗再从中作梗,在一旁煽风点火,辽东势必再次风卷云涌,暗流涌动,动荡起来,反而是因小失大,不利于朝廷接下来的计划实施。”
一时间,崇祯默然了,有一些迟疑起来,不等冷晓磊松一口气,又是点头,又是摇头,神色愈发的坚定起来,嘴里更是嘟囔道:“嗯。。。既然这样,那就先选择东陵一个目标,挖掘之时,再做得隐蔽一些。等过了最初的一段时间,辽东一稳定下来,边防布置好,就算野猪皮知道了,再如何的愤怒,再如何的疯狂报复,也是为时已晚,拿咱们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对,就这样办,大明现在乃是多事之秋,处处都是需要银子的地方,如果再不弄到一些银子,只靠单纯地印制大明宝钞,不仅于事无补,还得非出大事不可。”
“关内那么多的地方遭受旱灾,还有那么多的灾民需要安置,现在这个时候,弄到的银子越多,就能从南洋购买更多的粮食,从而好缓解关内的粮食需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