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说还好,这句话正好戳到了张嫣的痛楚,让她再也忍不住了,话语里充满啜泣的味道。
  “启禀皇上,臣妾今天梳妆打扮之时,太监陈德润借以奏事为由,径直闯入了臣妾的寝宫,言词很是放肆,想要与臣妾结为对食(夫妻)。。。。。。”
  贾亦韬听明白了,脑海里更是浮现出了一些信息,这个太监陈德润虽是一个阉人,但却垂涎死了丈夫的懿安皇后的美色,更是魏忠贤的余党。
  研究历史是一会儿,亲身经历又是一回事儿,贾亦韬怒了,肺都快气炸了,脸色铁青。
  “曹化淳,将所有的主事太监都叫到午门之外,将王德润这个狗奴才当众活活打死,告诉那些人,从今以后,如若还有谁敢冒犯皇嫂,犯事儿人和主管太监全部都得杖责而死!”
  刹那间,曹化淳与张彝宪都是浑身一个激灵,脸色有一些惨白,心生一股兔死狐悲之感,只觉得心里发寒,皇上不像是在恼怒陈德润,更像是警告自己这些人,尽管心中惴惴不安,但也不敢耽搁,曹化淳连忙答道:“是,皇上,奴才这就去办!”
  看着曹化淳匆忙离去的身影,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贾亦韬的眸子里弥漫着凌厉的光芒,看向张彝宪,寒生说道:“狗奴才,你还站在这里干什么?没听懂朕的意思吗?不管是谁,所有的主事太监都要去午门外围观。”
  “是是。。。皇上,奴才愚钝,奴才这就去!”
  张彝宪唯唯诺诺的回了一句,害怕的匆匆退去,有一些惊魂未定。
  这个时候,贾亦韬却在暗想,历史上的那个朱由检未免也太心慈手软了,皇嫂被一个太监欺负,对于登上帝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居然就那么不痛不痒的惩罚陈德润,让他到南京孝陵去种菜。
  “皇上,这样处罚陈德润,是不是过于严厉了?”懿安皇后已经收起了抽泣的面容,声音有一些沙哑的问道。
  “皇嫂,这算什么严厉?以皇弟初始的想法,不仅陈德润要杖毙,就连主管陈德润的太监也得处以死刑。”
  一时间,张嫣有一些失神,眼前的这位还是那个温良的皇弟吗?行事怎么变得如此血腥,动辄就要取人性命?
  此刻,贾亦韬却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杖毙陈德润,就好像踩死一只蚂蚁,丝毫不觉得那是一条人命,看着有一些失神的皇嫂,虽然猜不到对方心中所想,但还是忍不住地补充道:“皇嫂,不必如此自责,之所以当众杖毙陈德润,不仅仅是因为他冒犯皇嫂您,主要还是皇弟想要立威,震一震宫里的这些太监,省得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说到这里,贾亦韬话语一顿,不禁想起了这位懿安皇后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女子,对朝局有着深刻的认识,见解很是独到。
  “皇嫂,国葬举行过后,皇弟想要拿掉内阁首辅施凤来,处置掉一部分魏忠贤余党,肃清朝政,不知皇嫂以为如何?”
  一谈到国家大事,懿安皇后没有了刚才的小女人之态,恢复了沉着冷静,点头表示赞同地同时,更是提醒道:“皇上,拿掉施凤来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保持朝中平衡。否则,一旦让其他的魏党心生兔死狐悲之感,朝局很容易出现大的动荡。就算那些人不会丧心病狂般的造反,要是集体逃走,朝廷一下子出现那么多的空缺,一些衙门没有人主持,政务非得混乱不可。”
  “皇嫂说的极是,除去那些魏忠贤余党,必须是在稳定朝局的前提下进行。”贾亦韬附和了一句,一脸的凝重之色,进而询问道:“皇嫂,你说皇弟该如何做?”
  “嗯。。。”
  懿安皇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思忖了一下,片刻之后,这才缓缓说道:“皇上,拿下施凤来之后,下一个首辅还要是魏忠贤的余党担任。而且,处置施凤来的名义不可以是与魏忠贤勾结,属于阉党一派。”
  “皇嫂说得极是,如此一来,就能稳住拿下未被处置的魏党,让他们心存侥幸。”
  恍惚间,贾亦韬想起了历史上朱由检的所作所为,不正是如此吗?


第三十五章 逼迫

  除了一个魏党内阁辅臣,继任的还是魏党余孽,直至将魏党势力削弱到极低的程度,才住了手,使得朝局形成一种平衡的局势,东林党虽然占据优势,但还是面临魏党余孽的威胁。
  这一刻,贾亦韬不禁有一种感觉,如果崇祯没有那多疑的性子;在以后的执政期间,能够拥有像除掉魏忠贤时的耐心,就凭这份御臣的本事,将平衡之术运用的很是娴熟,即便不能实现大明王朝的中兴,恐怕也不会像历史记载的那般糟糕,自缢于煤山之上。
  毕竟,崇祯当政期间,虽然面临着后金的威胁,连年的袭扰,各地的天灾不断,义军四起,但也是名臣名将辈出,有好几次都稳定了局面。
  然而,多疑的性格,猜忌的心里,急于求成的愿景,都使得那些名臣名将无法施展才能,一些战略性的正常无法持续实施,才使得明军处于两难的境地,疲于应付,抵御了后金,又要面临四起的乱军,陷入一种死循环之中,直至耗尽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丝国力。
  国丧结束了,随着一波大赦天下,京城内并未恢复平静,尤其是在上层权贵之间,正一股暗流正在涌动,愈演愈烈,除了位于上层的那些权贵,平常老百姓很难感受到这股暗流的存在,但还是察觉到京城内的一些征兆,发现些许的不正常之处。
  “哎。。。你们发现了没有?最近一段时间,京城内安稳了许多,那些权贵家的子弟少了许多街上,几乎见不到人影,真是怪哉。”
  “你还别说,经你这么一提醒,还真是如此,那些达官显贵、勋戚家的公子爷最近好像都没有露面,也没有传出那些公子爷打伤人的任何消息。”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短短不到一个多月,皇家开了许多的商铺,什么皇家珠宝行,什么皇家洗浴中心,还有那个什么《大明日报社》等等,真可谓大手笔,每一个生意堪称日进斗金,让人眼红,使得那些商人纷纷效仿。”
  。。。。。。
  当京城里的百姓议论这些新气象,闻所未闻的生意之时,皇城之内,乾清宫之中,贾亦韬端坐于上方,一边审阅着奏折,一边听曹化淳与洛养性的回报。
  “启禀皇上,奴才已经调查清楚了,御史袁弘勋、史褵、高捷本等人,对于刘鸿训的弹劾,纯属是污蔑之言,颠倒黑白,事实正如颜继祖所讲,刘鸿训的作风并没有问题,在朝鲜没有贪污的行径。”
  洛养性紧随其后,进行补充说明。
  “皇上,末将所调查的结果与曹公公的一般无二,也是如此。而且,在调查期间,黄立极的长子黄蘅若依仗手中的权力,试图干涉调查的结果,末将已经将其捉拿了起来。”
  然而,贾亦韬的反应很平静,仿佛早就知道会是这种结果,依旧在看着奏折,并未回应两人之言,而是喃喃道:“这个老家伙,鼻子还真够灵敏,察觉到一点的风吹草动,就要辞官乞归,想要脱身而出这个漩涡,撇清自己,真是好谋算。”
  看完之后,贾亦韬这才抬头看向洛养性与曹化淳,脸上闪过一抹兴奋光芒,朗声说道:“好,调查结果来得正是时候!”
  说到这里,话语忽然一顿,转而问道:“对了,那些公子哥抓了多少?听到子侄被抓,那些官员和皇亲国戚的反应如何?有没有人缴纳罚金?”
  闻听此言,洛养性与曹化淳对视了一眼,转瞬又迎向了贾亦韬那殷切的目光,却是露出一阵苦想的模样,同时摇了摇头,洛养性更是代表的答道:“皇上,情况非常不好,末将与曹公公已经放出了消息,只要缴纳一定的罚金,就可以救出他们的子侄出狱。然而,那些官员的反应却是平平,没有一点要缴纳罚款的意思。”
  紧接着,曹化淳更是无奈地说道:“尤其是国丈周大人,即便知道了两个儿子被关入东厂的大牢之中,也是无动于衷,好像钱财比亲儿子的性命还重要。”
  作为一个明史专家,贾亦韬当然知道这位国丈的吝啬程度,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之时,被刘宗敏逼着拿银子,即便是老婆、儿媳和小儿子被弄死,这位还是不肯说出银子的下落,直至老命快没了,才肯松口,不得不拿出全部的家当。
  仅此一点,足可见周奎的吝啬程度。
  听到两人的回报,贾亦韬没有一点泄气的意思,反而自语了一句“杀猴儆鸡”,这才再次看向洛养性与曹化淳,缓缓说道:“既然如此,那些权贵没有一点表示的意思,就分别拿黄立极和国丈的一个儿子立威,当众杖责,打得皮开肉绽,只要留一口气就行。事过之后,你们再放出消息,如果再没有交罚金,就难保那些公子哥能够走出大狱。”
  “如果还没有效果的话,从那些被抓的公子哥之中,挑出几个罪大恶极之人,施以重刑,最好弄死两个,朕就不信那些人还会无动于衷。”
  洛养性与曹化淳骇然了,这才明白“杀猴儆鸡”的意思,国丈绝对属于皇亲国戚的顶层存在,而黄立极又是官员中的代表,以两人的儿子以儆效尤,绝对能够起到震慑的效果,那些放出去的消息绝非是说说而已。
  同时,两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皇上的决心这么大的,非要从那些官员和皇亲国戚的手中抠出银子,不惜施以严酷刑罚,逼迫他们就范。
  这个时候,等到曹化淳与洛养性点头回应之后,贾亦韬再次话题一转。
  “曹化淳,刘鸿训一案,既然已经调查有了结果,也就意味着你处理魏党余孽有了新的突破口,明天早朝之后,杨维垣、李恒茂、杨所修等人就交给你处理了。一定要切记,即便是有了证据,也不可能将事态扩大到魏党余孽的那些官员,先剪除那些小角色即可。”
  曹化淳有一些蒙了,心里很是不解,皇上不是一直想要清除魏党余孽,现在怎么又改口了呢?
  张了张口,曹化淳最终还是没有说出任何话。
  贾亦韬拿起了刚刚的那本奏折,当着两人的面,在空中晃了晃,像是在提醒自己,又似在向两人解释,徐徐说道:“不妨向你们透一个底,黄立极已经向朕请辞,明天早朝之时,朕就准备答应这个请求,准他告老还乡。而且,朝堂上除了这么大的事情,那么多的官员诬陷一个朝中大臣,施凤来却是一言不发,难逃其咎,肯定是要被罢官夺职。”
  恍惚之间,曹化淳与洛养性的脑海里闪过一丝明悟,知道了皇上为何突然改变了主意,自己两人先剪除魏党的外围羽翼,而皇上就以其他的名义拔掉黄立极与施凤来这样的“大佬”!
  如此一来,就能将朝野的震荡降到最低点。


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报》引起的朝堂震动

  看着懿安皇后离去的背影,贾亦韬有一些感叹,更多的是无奈,那种全力之下、却一拳打在空气里的感觉,不管是准备离京的黄立极,还是将要被自己罢官夺职的施凤来,这些都是魏党中的核心人物。
  现在却动不得,不能查没家产,最多也就是放归,任其离去。
  为官那么多年,依附魏忠贤那么久,个个绝对都是隐形的富豪,敛了不少钱财,如今之时,自己却只能看着这一块快肥肉从眼前溜走,不能立即“吃下”,无可奈何之下,只能使用这些“策略”,从那些人身上扣一些银子。
  仅仅是想一想,贾亦韬就有一种憋屈的感觉。
  “呼。。。一定要忍住,这些人不过是暂时保管那些钱财而已,只要收拾了朝中的那些魏党,就能够慢慢秋后算账,莫说这些老家伙只是辞官归故里,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依旧可以‘拿’回那些金银财物。”
  贾亦韬暗暗告诫着自己,一定要忍住,即便是财政再如何的拮据,国库再如何的空虚,都要忍耐住。
  形势比人强,即便是帝王,也有无奈的时候,在某个时候,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第二天的早朝之上,百官刚刚行完礼之后,就见贾亦韬的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满脸的喜悦,一副心情很不错的样子,朗声说道:“各位爱卿,想必大家都看了今天的《大明日报》,不知道对头版头条的内容有何感想?”
  大殿里静悄悄的,气氛显得很是诡异,每个官员都有一种悚然的感觉,皇上那看似是在缓缓讲述,面带笑容,却让人有一种冷冽之感,言语虽然不多,却暗含着咄咄逼人。
  毕竟,言语虽然稀松平常,但结合大明日报的今天报道,却别有意外,让人不得不深想。
  大明日报已经正式运营了好几天,几乎是在皇权的强制之下,每天的早朝之前,每个京官都会买一份大明日报,每每看到上面的报道,犀利而尖锐的内容,都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倒吸一口冷气。。
  当然,百官之所以买大明日报,主要还是以为,每次早朝的开场白,几乎都是报纸的头版头条,那些极其尖锐的问题,什么党争啊,什么官员尸位素餐啊,什么不作为啊,等等。
  凡之种种,由不得这些官员不重视。
  这些问题几乎每个官员心里都很清楚,确确实实存在,以前的时候,都有一个默契的共识,心里清楚就行,不能将这些问题拿到台面上。
  然而,现在这些问题却被公之于众,官场上的潜规则完全曝光在天下,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魏党余孽,都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心中恼怒不已,对黄宗羲的愤恨与日俱增。
  此刻,回想大明日报今天的的头版头条,百官的目光就有意无意地扫向工部给事中颜继祖的身上,恨得牙根痒痒。
  看着默然不语的文武百官,贾亦韬的目光逡巡不定,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不易察觉的莫名笑意,随着众人的目光,视线最终落在颜继祖的身上,和声问道:“颜爱卿,大明日报的头版头条,听说是你投的稿,所撰文稿,针砭官场弊病的内容,是否属实?”
  “当然属实。。。。”
  回答了一句之时,颜继祖已经迈步走出,仿佛没有看到那些官员择人而噬的目光,自顾自地向前走,来到场中央,躬施一礼,这才继续刚才的话题。
  “启禀皇上,微臣敢以项上人头担保,向大明日报的投稿内容,全都是句句属实,若有丝毫作假、夸张之处,微臣甘当造谣生事之罪。”
  “别的衙门不敢保证,但微臣在工部任职多年,深知其中的利弊,对于种种不良之风深有体会,冗员繁多,三殿续功浮滥,尸位素餐者居多,整日不思政事,却对勾心斗角乐此不彼。”
  “在这里,微臣再次请求,对各个衙门进行肃清,将那些整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官员剔除除去,如此一来,将会为朝廷节省一笔不菲的开销,也能为那些干吏腾出位置。”
  贾亦韬轻轻点头,神色为之一敛,并未回应什么,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工部尚书李长庚的身上,悠悠的问道:“李爱卿,身为工部的主事,你是否知道这些事情?”
  一语落罢,文官班列中走出一人,躬施一礼之后,缓缓答道:“启禀皇上,微臣虽然刚上任一个多月,对于工部的这些事情也是略有耳闻,但政事颇多,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接手,微臣还未来得及查证,没有事实根据,也就不便向皇上奏疏此事。”
  “好,既然如此,那朕给就你十天的时间,将工部的那些冗员全部都给查出来,清理出去,并追回这些年所发放的俸禄,上缴国库。”
  “是,皇上,微臣一定尽快完成此事,将事情调查个水落石出!”
  百官听着贾亦韬前面之言还能保持平静,闻听后面之语,顿时一阵错愕,皇上还能这样做,居然向那些冗员要回发放的俸禄,这得爱钱到什么的程度,几乎连面皮都不要了?
  恍惚间,一些官员不禁联想到京城里发生的事情,怪异而耸人听闻,所有的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役好像都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专与那些纨绔公子哥过不去。
  而且,还传出了一些风言风语,要想救出那些公子哥,就必须一笔不少的罚金,结合今天的种种,这些官员相信了,那些绝非谣言,而是真的。
  总之就是那么一回事儿,皇上变着法的想要从百官的身上弄银子,补贴朝廷的财政。
  刹那间,锦衣卫与东厂的形象崩塌了,变为了皇上敛财的工具。
  这个时候,贾亦韬将目光投向了黄立极的身上,淡淡的说道:“黄爱卿,关于你的奏请,朕准了,你可以随时离开京城,告老还乡。”
  “老臣谢过圣上!”
  黄立极的脸上尽是兴奋之色,没有想到贾亦韬就这么放自己离去,似乎想到了什么,来不及继续高兴,脸上转而挂上了满满的忧色,恳求道:“皇上,老臣的两个儿子不知道犯了什么什么事情,被锦衣卫抓了去,还请圣上做主,为犬子主持公道。”
  一时激起千层,黄立极的恳求顿时提醒了许多人,那样拥有同样遭遇的官员,然而,这些人还未来及述说同样的请求,却被贾亦韬给打断了。


第三十七章 平衡。。。稳定

  “黄爱卿,近日以来,朕听闻京城的秩序很是紊乱,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至于令郎是否有冤情,你最好还是询问曹化淳或者洛养性比较好。”
  “而且,无论是谁,既然犯了错,就要受到相应的责罚,触犯大明律,当然也难逃牢狱之灾,你还是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再让朕主持公道。”
  “还有,朕不相信锦衣卫和东厂会乱来,如果令郎真的是清白的,就应该不惧锦衣卫和东厂的审讯,你又何必如此着急呢?”
  一时间,不管是黄立极,还是其他的官员,都是愕然不已,将到嘴的话语给咽了回去,跟吃了一只苍蝇一般,心里非常的难受,忍不住的一阵腹诽。
  “锦衣卫和东厂那是什么地方?里面的人绝非是易与之辈,就算是无罪还三分过,何况自己的子侄并不是那么的清白,多多少少有一些过失。”
  “我的儿子不过是与人斗殴,不过是普通的民事纠纷,就算是有罪有过错,也是京兆尹衙门的事情,怎么轮到锦衣卫和东厂来管了?是不是过于小题大做了?”
  “哎。。。看来这笔银子是非花不可了,无处伸冤。否则,要想从这两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平安走出,那绝对是痴心妄想。”
  。。。。。。
  当然,不管这些官员的心里有多么不满,有再多的牢骚,也不敢当面指责什么,只能烂在肚子里。
  何况,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仅仅是在这件事情上,子侄被抓,他们并不占理。
  有人欢喜有人愁,并不是所有官员的子侄都被锦衣卫和东厂抓去,其中以魏党和皇亲国戚居多,而那些东林党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颇有幸灾乐之意。
  贾亦韬没有再理会那些官员与皇亲国戚,也不在乎他们的子侄被抓之后的感受如何,目光再次转移,还未开口,刑部尚书王在晋就主动地站了出来。
  “启禀皇上,礼部尚书刘鸿训出使朝鲜一事,已经调查的清清楚楚,绝无贪污的行为,事实正如工部给事中颜继祖所言,没有任何的出入。”
  大殿里再次安静了,嗡嗡的小声议论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窒息的寂静,有意无意间,许多官员的目光看向了御史袁弘勋等人,还有被颜继祖揭发为魏党的李恒茂、杨维垣一十一人。
  所有人都知道,随着刘鸿训之事的水落石出,这些人要倒霉了。
  “来人啊,传朕的旨意下去,御史袁弘勋、史褵、高捷本和李恒茂、杨维垣等十一人,革职查办,交给东厂处理,揪出其他的魏党余孽,以正朝纲国纪!”
  很快,在东林党的兴奋之中,在魏党一派胆战心惊之际,一个个官员被除去官帽,由锦衣卫压出奉天殿。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一下子那么多的官员革职查办,大殿里的所有官员都知道,事情远未停止,还有一个人必须为这些人负责。
  “施凤来,身为内阁首辅,你可知罪?”
  幽幽的话语在回荡,看似漫不经心,却有一股莫名的霸道意蕴,贾亦韬更是直直地盯着施凤来,扑通一声,后者立马跪倒在地,向前爬了几步,磕头捣蒜,惶惶不安的答道:“微臣知罪。。。。微臣知罪,愿意接受圣上的任何惩处!”
  “好了,起来说话,不必如此。。。。”
  贾亦韬摆了摆手,犀利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等到施凤来颤颤巍巍的站起之后,这才继续说道:“念你乃是三朝元老,为国出了不少力,朕就不深究了,退朝之后,你拟一份告老的折子,早些回乡养老吧,就不要在京城参合了。”
  “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板子高高举起,却又轻轻放下,谁也没有想到,作为魏党的标志性人物,黄立极与施凤来会博得一个善终,并未追究以往之过。
  同时,那些未受波及的魏党心里升腾起一抹希冀,事情发展的并没有那么糟糕,只要以后谨慎行事,就算被揪出曾经是魏党,或许也可以黄立极和施凤来一样,回家养老。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主,内阁也不可能一日无主事之人。”
  随着贾亦韬的声音再次响起,顿时就转移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每个人都紧张了起来,心里弥漫着浓浓的好奇之意,究竟会是谁接任内阁首辅,成为百官之首的存在。
  “即日起,李国?主持内阁,担任首辅之职。”
  在那么一刻,所有人都本能地以为,随着施凤来的倒台,一下子那么多的魏党被治罪,内阁首辅一定是东林党人,最不济也是一个中间人,比如最为拥护皇上登基的来道宗。
  谁也没有想到,最后的结果竟然会是这个样子,新的内阁首辅居然还是有魏党之嫌的李国?。
  “谢主隆恩。。。”李国?从人群中走出,叩头便拜,整个人显得很是激动。
  与此同时,贾亦韬的心里很清楚,暂时稳住了魏党一派,现在还必须安抚东林党,予以一定的好处,方能让两者趋于平衡之态。
  毕竟,就算一下子清除了那么多的魏党官员,但魏党在朝中依旧占据着很大的实力,需要东林党的制衡,掣肘。
  “传朕的旨意,召袁崇焕入京述职,重新启用,恢复辽东巡抚一职,兼兵部左侍郎。”
  东林党的官员就像打了一针兴奋剂一般,随着袁崇焕的重新启用,他们在朝中的实力更强,越来越能与魏党一派抗衡,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毕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巡抚,自从建奴兴起之后,祸乱于辽东,辽东巡抚就格外朝廷的重视。
  与此同时,相对于东林党与魏党的皆大欢喜,贾亦韬却在谋划着,暗自心想,不管历史上的袁崇焕是忠是奸,都不能赋予莫大的权力。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不容反驳,袁崇焕擅自杀了毛文龙之后,使得辽东的局势发生了转变,变得动荡起来,致使军心惶惶,无人可像毛文龙那般,牵制住后金的主力,使得黄猪皮无法大举进犯关内。
  对于贾亦韬而言,现在这个时候,他要的不是消灭后金,打败皇太极,而是维持住辽东的目前局势,如此一来,他才能放手的整肃朝纲,推行改革,使得大明的国力得意恢复。
  至于蓟辽总督,登莱巡抚,贾亦韬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只要那两个人就位,辽东就能恢复到天启年间的最佳局势,一点一点的蚕食后金的势力范围,使得黄猪皮没有一点入塞的可能。
  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明王朝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大明王朝所面临的的最大威胁,就是辽东的建奴,毕竟,京师距离辽东太近了。
  至于东南沿海日益猖獗的海盗,不过是疥癣之疾,还威胁不到大明王朝的统治,贾亦韬一点都不将其放在心上。
  何况,算算日子,熊文灿该快到福建了,就任巡抚一职,


第三十八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

  下朝之后,贾亦韬刚返回乾清宫,立马就将所有的宫女太监打发了出去,一个人独处在那里,桌案上摆放着两张摘要,一个是可用之人的名单,全都是那些忠臣名将,另一个罗列着大明王朝所面临的最为迫切、亟待解决的九大问题。
  这个时候,贾亦韬一脸的凝重之色,看着九大问题,喃喃道:“看来,现在最为迫切的不是西北的天灾,也不是辽东虎视眈眈的建奴,更不是即将到来的小冰河时期全面爆发,而是日益激烈的党争。”
  朦胧之中,贾亦韬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二十一世纪的一句话,富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仅是富人们的一种炫富方式,更是自信的表现。
  凡是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此刻,贾亦韬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不管是军备松弛,还是天灾不断,亦或是外敌的窥视,只要有钱,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消弭于无形之中。
  党争,那是属于社会最顶层权贵的游戏,权力所带来的成就感,让那些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远远不是财富能够替补的。
  所以,自穿越以来的这段时间里,贾亦韬最为切身的体会,大明王朝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党争,它就像跗骨之蛆,一点一点地蚕食大明江山,腐蚀大明的国力,破坏所能破坏的一切。
  只要消除了党争,大明王朝就具备了中兴的条件,改革的基础,至于钱粮和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贾亦韬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只待分化、瓦解和削弱魏党和东林党,直至他们翻不起太大的波浪,皇权有所加强。
  如此一来,贾亦韬方能实施他的诸多改革之策。
  眸光闪烁,神情坚毅,贾亦韬望向了西南的方向,心中很是迫切,期待一名老将的到来,率领大明有名的一支军队,白杆子兵,赶来京城,为他镇场子。
  贾亦韬等不及了,迫切想要消除朝堂上的党争,而驻扎在京畿的军队,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两党牵连甚广,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太多,难保不会出现意外。
  毕竟,自大明建国以来,有太多的门第获得世袭的军功,只要进入军队,就能一蹴而就,当上指挥使、参将、游击之类的军官,如此一来,这些将军就属于权臣勋贵的一列,难保他们不会为了个人或一派的利益而做出有损国家的事情。
  否则,登基之初,崇祯皇帝也不会如此忌惮魏忠贤。
  因此,就在前段时间,贾亦韬下了一道密旨,让一代女将秦良玉率领白杆子兵,赶赴京城,让这支精锐之师震慑那些禁卫军,防患于未然,只有如此,贾亦韬方能安心地清除党争,将那些蛀虫一般的官员剔除出去,从而打下改革的基础。
  毕竟,不管是怎样的改革,都需要极为可靠的官员去执行,而不是那些只懂得尔虞我诈之辈,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再如何紧要的事情,也比不过个人的私事来得重要。
  皇太极兵围京城之时,那些官员还不忘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