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刻,脑大毛为之豁然开朗,忽然明白了,林丹汗为何答应的那么痛快,没有继续追要补偿,更没有任何的指责,心有不甘之下,在满满的怒意催使下,忍不住地将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听得周围人心里都是一惊。
  “mlgbzd,这哪里是什么补偿之物?根本就是"chiluo"裸地威胁和警告,根本就是通过这个所谓的千里眼,让咱们知道他们明军有多么的强大,实力有多么的雄厚,随时都能够灭了咱们察哈尔部的精锐。”
  虽然骂得大大咧咧,很是气愤,脑大毛的神色却是同样凝重不已,和林丹汗的表情一样,对于明军,深深地为之忌惮,隐隐间,还有一丝恐惧萦绕其中。
  “叔爷,让我见识一下这所谓的林丹汗,袁崇焕究竟搞得什么鬼,居然让您与父汗如此忌惮?”
  尽管没有了一开始的义愤填膺,额哲还是满脸的不甘之色,更多的还是浓浓的好奇,父汗和叔爷究竟看到了什么,居然让他们这么快就改变了主意,没有了一开始的强势。
  说话之间,额哲上前一步,来到了脑大毛的身旁,并接过了千里眼,也操作了起来,观察远方的情形。
  然而,不等额哲做出反应,不等其他人也想看一看千里眼,弄清其中的缘由,林丹汗再次开口了,话里充满浓浓的不耐烦和焦虑之意。
  “好了,都不要了在这里傻站着了,传本汗的命令下去,各部都不要乱动,原地待命,更不要靠近南北的两片草原,那里被明军埋下了许多地雷。”
  “是,大汗,末将领命!”
  得到众人近乎于整齐一致的回答,林丹汗就不再停留,回望了一眼明军营地的方向,径直离去,头也不回,整个人散发着忧心忡忡的气息。
  不久之后,林丹汗的汗帐之中,就只有那么几个人,气氛是那么的沉重而压抑,每个人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渐渐地,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塔什海最先按耐不住,声音里满含焦急和不安之意,沉声说道:“大汗,咱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不能这样坐以待毙,不能将全部的希望都放在明军的诚信方面,咱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准备,以防不测。一旦明军撕毁盟约,不顾信义,咱们也不至于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说的倒是好听。。。。”
  c


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

  额哲揶揄了一句,更是撇了撇嘴,满脸的不屑之意,进而又补充道:“左右两翼,被明军压制的死死地,南北两个方向,又被明军掩埋了大量的地雷,如此不利的局面,塔什海,你倒是说,又该如何准备?又能如何准备?”
  很显然,塔什海早就会料到了,自己会遭到如此诘问,并早就有了准备,回答地很是从容不迫,显得是那么的有条不紊。
  “启禀大汗,少主,左右两翼,有着明军的精兵强将,再加上那么多的火器,没有一点从东西两个方向突围的可能,因此,所有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南北两个方向。”
  “雷区虽大,地雷虽然密集,但也不是没有应对之策,咱们有那么的牛羊,还有多出的马匹,完全可以将这些牲畜,向南北两个方向驱赶。”
  “如此一来,趁夜而行,就可以让那些牲畜趟凭雷区,引发那些地雷,咱们随后再通过,不就可以了吗?未尝没有成功的可能?”
  渐渐地,随着塔什海的讲述,众人的眼睛越来越明亮,林丹汗更是神采连连,眸子里亮晶晶的,转瞬又变得有一些黯淡起来,并做出了回应。
  “嗯。。。此一计策,算是扭转目前不利处境的最好办法了,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还要等几天。”
  说到这里,林丹汗话语一顿,看到众人面露不解之色,进而又解释道:“如今看来,大明对辽东非常的看重,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更是不允许他人染指,如果咱们做出过激举动,就会给明军一个错误信息,哪怕是鱼死网破,咱们也要得到部分辽东失地。”
  脑大毛听得连连点头,最先反应过来,紧接着说道:“大汗说得不错,如果给袁崇焕他们这种错觉,恐怕咱们的牛羊刚一驱赶,才趟过一半的雷区,他们的火器就会发动攻击,到时候,可就不妙了,反而是弄巧成拙。”
  几天之后。。。。
  黄海上的一座孤岛,周围遍布着一艘艘战船,不断地有中型战船在附近海域游弋,巡逻着周遭,严防任何可疑船只的靠近。
  不仅如此,在孤岛的临海沿岸,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座炮台,一门门红夷大炮直至远方,崭新而泛着幽幽寒光的炮身,可见这些大炮都是最新的,乃是大明最为先进的大炮。
  即便如此,在孤岛之上,更是有着大量的明军士兵,或是直直地站在那里,站岗放哨;或是一队队的游走各处,巡查每个角落。
  守卫之严,令人为之咋舌!
  在这座岛的一处山洞之中,没有黑暗,到处都是亮堂堂的,被一个个灯笼或油灯照的大量,一些石屋之中,摆满了各种医学仪器,颇具现代手术器械的雏形与轮廓,而在山洞的一个石屋之中,正在进行着一场外科手术。
  这个时候,崇祯就站在手术室的玻璃门外,静静地看着这一幕,作为这座岛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医学外科手术研究,陈实功满脸的兴奋之色,激动地进行着一系列的汇报。
  “皇上,果然如您所讲,在相对的低温之下,给病人进行外科手术,尤其是对实验室进行干燥,以及一系列的用酒液清洗器械和病人伤口,患者感染的几率要小得多,手术的成功几率大幅度提高。”
  “而且,吴有性提出的那个瘟疫病原体理论,也得到了证实,通过新改进的显微镜,不仅发现了瘟疫病原体的存在,更是发觉,在咱们呼吸的空气之中,存在着许多的细微而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就是这些细微生物的存在,才使得外科手术的风险大幅度增加,使得病人很容易受到外伤感染,加重病情。”
  “通过实验,空气里的这些系微生物,很容易被高温和酒液杀死,而皇上您提出的那些建议,正好契合了这一点。”
  。。。。。。
  崇祯听得连连点头,露出满意之色,陈实功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些迫不及待的问道:“对了,陈爱卿,对于火器造成的那些外伤,你们研究的怎么样了?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很显然,陈实功早就预料到了崇祯会有如此一问,回答的非常流畅,近乎于脱口而出。
  “启禀皇上,对于火器造成的外部创伤,亦或是给身体里面造成的伤害,只要不是严重破坏内脏,也没有立即死亡,不是微臣夸下海口,治愈率绝对超过七成以上,当然,这必须保证药物充足,人手不缺的情况下。”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从辽东送来了不少这样的伤员,通过对那些鞑子的试验,治疗火器引起的创伤,手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就是懂得这方面的御医非常少。”
  “而且,不同于传统医学,这些外科手术格外注重实际操作和临床经验,需要经常练手,才能使得外科手术的成功几率增加。”
  “这个无妨。。。。”
  崇祯忽然打断了陈实功的讲话,来了这么一句,淡淡一笑,嘴角微微上扬,不等陈实功作出回应,进而继续说道:“如今之时,辽东正在进行着一场大的战争,朝廷正在收复所有的失地,现在最不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伤员,尤其是被火器所伤的鞑子,你们要多少,就有多少,有的是人给你们练手,不用有任何的顾忌。”
  这一刻,陈实功就像是一个刽子手,更像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嗜血魔王,丝毫不将人命当回事儿,听到崇祯的这番话,顿时就是欣喜不已,激动莫名,在他的眼里,就好像那些被火器所伤的鞑子犹如一个个实验用的小白鼠。
  “嘿嘿。。。皇上,这个。。。那个。。。。”
  陈实功变得不好意思起来,吞吞吐吐了半天,愣是没有将话说完。
  “怎么了,陈爱卿?你还有什么事情吗?”
  听到崇祯的询问,看到对方那和善的笑容,还有那鼓励的神色,陈实功暗暗长吐一口气,鼓足了勇气,露出淡淡的期待之色,轻声回道:“启禀皇上,是这样的,要想培训更多的外科大夫,使得他们精于此道,不仅需要须有许多的鞑子练手,更需要同样的手术环境,别得都好说,单单是这用于门窗的琉璃,造价非常的昂贵,若无皇上您的批准,我们很难向户部申请更多的银子。。。。。。”
  。:f


第三百三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一)

  听着陈实功那略带羞涩的话语,崇祯恍然大悟,并未立即做出回应,而是打量起了眼前的玻璃门,以及实验室里的那些玻璃制品,就能明白,相比于传统医学,外科医学绝对是非常烧钱的存在。
  若无皇家的资助,若无朝廷的各种津贴,若无大量的财力投入,陈实功等人的外科医学研究,根本就继续不下去。
  “放心吧,陈爱卿,既然是朕牵头提出的,在这孤岛上研究外科医学,并将其推广,那么,朕就会鼎力相助,绝不会让你们半途而废,困扰于经费和器械这些外部因素方面,尽管放开手地去研究吧。。。。。。”
  这个时候,早已是乐不可支的陈实功就要说些什么,辽东水师孙元化匆匆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喊道:“启禀皇上,末将有紧急军情要报。。。。”
  声音戛然而止,陈实功当即心领神会,紧接着说道:“皇上,就在这个过道的尽头,有一个独立的石屋,正好方便您与孙将军谈事儿。”
  “前面带路。。。”
  “是,皇上~”
  崇祯的声音很平静,点头示意,陈实功立马上前一步,回应的同时,已经向前走,而孙元化紧跟着崇祯,随后而行,向着石洞的更深处走去。
  不久之后,一间石屋之中,崇祯神色郑重地站在那里,身后还有冷晓磊和杨启聪,两人就好像门神一般,面无表情的站在那里,随时护卫着崇祯的安全。
  此刻,孙元化正在进行着汇报,语速虽快,但吐字极为清晰,语言表达地也很有序,富含逻辑。
  “启禀皇上,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在刘兴治的接应之下,通过水师的战船,袁大人他们已经成功在金州、复州和盖州等地的东部临海沿岸登录,目前已经成功收复了金州褚卫,正在向复州腹地推进,斩杀斩伤鞑子近千人,还有大量归附建奴的汉奸。”
  “辽东巡抚袁大人他们那里,行动也非常的及时,出其不意之下,正好将察哈尔部束缚在原地,无法动弹,更加不能染指辽东。”
  “还有毛将军,一路猛攻之下,现在已经打到了建州的合兰城附近,距离努尔哈赤的老家建州左卫,也就是赫图阿拉已经不远,若无意外的话,最多三天,就能打到野猪皮的老家。”
  。。。。。。
  渐渐地,随着孙元化的讲述,崇祯的脑海里慢慢浮现一个画面,那是整个东北的局势图。
  蒙古里面实力最为强横的林丹汗,被遏制在辽河套,动弹不得;袁可立率领着山东兵,从海路出发,分成几支大军,相继登录辽东;而毛文龙部,就像一柄锋利的尖刀,直插建奴的心窝。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很是认真,神情也很凝重,孙元化的话音刚落,就立马做出了回应,那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就好像是在喃喃自语一般。
  “嗯。。。。也就是说,毛文龙部打到赫拉阿图的时候,就是这场战争的gao潮,随着毛文龙他们捣毁野猪皮的祖坟,将会彻底激怒野猪皮,逼迫他不得不回援,稳定大后方,免得老巢内部再起波澜,出现内讧的局面。”
  “是的,皇上。”孙元化附和了一句,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
  这个时候,崇祯忽然安静了下来,没有继续说下去,孙元化虽然着急,但也了解崇祯的一些脾气秉性,皇上正在思考,即便形势再如何的紧张、危急,最好闭嘴。
  否则的话,不仅事情办不成,反而会适得其反,殃及己身。
  渐渐地,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崇祯反而愈发的平静,右手轻轻抬起,抚摸着下巴,食指微动,轻轻敲打着皮肤,忽然又开口了。
  “换而言之,也就是那个时候,建奴的大军将会大幅度的撤离辽东,也是朝廷的军队大举进攻的机会,在尽可能小的伤亡之下,可以更加快速的收复辽东的西部失地。”
  “是的,皇上,那个时候,随着鞑子大幅度撤离,在林丹汗被困在原地不动的情况下,辽阳、沈阳、铁岭等地的建奴守军,也是最为虚弱的时候,要是在那个时候,朝廷大举对辽东的西部区域用兵,遇到的反抗也最小。”
  尽管心中着急,甚至于有一些迫不及待,孙元化还是慢条斯理地做出回应,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紧接着又出言提醒道:“不过,皇上,这个时机很难把握,毕竟,野猪皮什么时候行动,带军撤离辽东,回援老巢,这些都难以预料,不好把握。”
  “不错,确实如此。。。。”
  崇祯来了这么一句,眉宇间有一丝失望之色,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凝视着孙元化,紧接着问道:“对了,孙爱卿,你说得紧急军情是什么?不会就是指得你刚才讲得那些吧?”
  “不不是,皇上。。。。”
  孙元化连忙否认,进而补充道:“皇上,是这样的,朝鲜王通过他们的水师,联系到了末将,想要通过末将,向朝廷表达联盟之意,共同进军建奴的老巢,乘胜追击,进一步地削弱野猪皮的实力。”
  “有意思,这个朝鲜王李倧,怎么突然想到了与咱们大明结盟,主动对建奴用兵?”
  崇祯忽然反问了一句,不等孙元化作出回应,进而继续说道:“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了解到的消息没有误的话,一直以来,对于和建奴开战,与咱们结盟用兵,这个朝鲜王李倧可都是怀着消极、抵触情绪,现在怎么一反常态,反而主动起来了呢?”
  看到崇祯的神色凝重,不似作假,更不是在反讽,孙元化略微犹豫了一下,就做出了回应,说出了自己的分析。
  “皇上,微臣以为,朝鲜王之所以如此主动,想要和咱们一起对建奴用兵,应该是心虚的表现,是想向皇上表达忠心。毕竟,朝廷此次用兵,收复辽东失地,可谓是来势汹汹,兵力高达二十万,朝鲜王不可能还坐得住。”
  “前年之时,尽管是被逼无奈,摄于建奴的淫威,不得不向皇太极称臣纳贡,虽然名义上是以兄弟之邦相称,但其向建奴称臣,乃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为了重新获得朝廷的信任,为了避免遭到鱼池之灾,不得不彻底与野猪皮划清界限,而划清界限的最好方法,表达忠心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对建奴用兵,主动向大明示好。”
  。。。。。。
  听着听着,崇祯忽然无声的笑了起来,嘴角微翘,勾勒出一抹邪恶的味道,就好像正在酝酿着什么坏主意。
  c


第三百三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二)

  将自己的分析说完之后,看到崇祯流露出如此诡异的神情,没有任何回应的意思,一时间,孙元化的心里就是咯噔一下,有一些拿不准,崇祯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但还是试探性的问道:“皇上,对于朝鲜王的提议,主动示好,咱们是。。。。?”
  这个时候,崇祯的神色一收,变得颇为古板起来,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淡淡地回道:“有着前车之鉴,要想获得朕的信任,可没有那么简单,总要付出一些代价,不然的话,朝鲜王就会不长记性。至于朝鲜王的那个提议,朕可没有那么天真,别人说什么,朕就信什么,他总要有所表示。”
  “如果朝鲜王真的想要结成联盟,重归旧好,也不是不可以?一起对建奴用兵,也不是不行?但是,在这之前,朕要看到他们朝鲜的诚意,最起码也要有一个投名状。否则的话,朕凭什么相信他们?”
  “皇上,您说得投名状是指。。。。?”
  孙元化的眉头微皱,问出这句话之时,对于崇祯的这番说话风格,心里总感觉有一些别扭。
  堂堂的一国之君,居然会用一些山贼土寇之语,满满的行话,投名状一词,根本就是入伙强盗、山贼,才会用到的词语,也难怪孙元化这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人,听到之后,感觉怪怪的,有一些别扭。
  然而,容不得孙元化深想,崇祯已经再次开口了。
  “所谓的投名状,其实很简单,说来也非常容易做,那就是,他朝鲜王李倧,必须立即对建奴宣战,发兵于建州,不管用兵几何,不管是打到哪里,哪怕是在朝鲜与建州的交界处,稍稍深入一点,哪怕只是斩杀建奴的几个老百姓,都可以算作投名状,就能获得朕的初步信任,也就有了联盟的基础。”
  很显然,孙元化的神色有一些不自然,确切的来说,按照崇祯的这个要求,该如何向朝鲜王开口?
  毕竟,朝鲜王李倧一定会有这样的顾虑,一旦朝鲜真的对建奴宣战,更是在边境骚扰野猪皮的子民,就等同于彻底绝了后路,完全与建奴交恶。
  如果再不能获得皇上的信任,不能与大明重修旧好,结成同盟,那么的话,就等同于将朝鲜放在了架子上,用火烤,进退不得,将难以承受鞑子的怒火。
  所以,朝鲜王能不能答应皇上的条件,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五五之数。
  同样地,孙元化更家无法进行反驳,毕竟,崇祯的要求合情合理,甚至于让他打心底里就十分的佩服,更多的还是莫名的感动。
  尽管崇祯的这个要求看似有一些小家子气,过于记仇,有失大国皇帝应有的风度,应该对附属国拥有足够的胸襟,能够原谅藩属国过去的一些无奈之举。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小家子气的举动,才使得孙元化心生敬佩之意,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作为一个读书人,熟读史书,孙元化深知,对待藩属国或者邦交国,皇帝表现的胸襟广阔,很是大度,不记仇,看似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应有风范,大国皇帝不计前嫌。
  实则却是,牺牲的是无数的黎民百姓的利益,甚至于性命。
  俗语有云,有仇不报非君子,一个明其名曰的“顾全大局”,就要放弃旧怨和旧仇,这样做的同时,也是在让边境百姓寒心。
  毕竟,每每外敌来犯之时,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他们,边境之民,遭受无妄之灾,轻则,家产尽丧;重则,全家老小含恨而死。
  因此,不难发现,历朝历代的主和官员,多是南方之人。相对地,主战之人,多是北方志士
  心中这样想的同时,恐怕朝鲜王很难答应这个要求,孙元化也没有说出这个担心之处,而是面露坚定之色,一字一顿地吐出三个字。
  “是——皇上!”
  这个时候,似乎看出了孙元化的心中所想,崇祯淡然一笑,面露轻松之色,淡淡地说道:“孙爱卿,不用想那么多,若是放到以前,大明却是非常需要朝鲜这个藩属国,与其结成联盟,从而牵制住建奴,共同对付鞑子。”
  “然而,时过境迁,今时不同于往日,现在的形势已经不一样了,朝廷在辽东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随着收复辽东所有的失地,巩固好之后,朝鲜的牵制作用已经是微乎其微,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而且,纵观朝鲜的历次表现,虽然是一心想要交好大明,向大明称臣,但是,历次的对建奴之战,几乎都是在搪塞,应付朝廷居多,不过是在阳奉阴违而已。”
  “尤其是萨尔浒之战,虽然有着主将在指挥上的错误,但朝鲜军的一万多人,表现的也不怎么样,完全就是在走走过场,应付而已。”
  “除了朝鲜主将金日河的表现还算可以,可圈可点,其他人都不怎么样,不是逃回朝鲜境内,就是直接向建奴缴械投降。”
  。。。。。。
  听着崇祯的讲述,历数朝鲜以往的不是,对于建奴的消极态度,孙元化彻底就明白了,心里跟明镜似的,即便是朝鲜王这得答应这个条件,也很难获得皇上的信任。
  在以后的日子里,在皇上的算计下,恐怕朝鲜军将会沦为炮灰的存在。
  不过,孙元化想想也能理解,也难怪皇上对朝鲜的印象不佳,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朝鲜的表现还真得不怎么样,面对朝廷的圣旨,要求朝鲜出兵协助,朝鲜王往往都是动动嘴皮子,一再的推诿,和拖延时间,罕有实际行动。
  否知的话,努尔哈赤的行动也不可能那么的顺利,也不可能攻陷那么多的辽东城池。
  这个时候,与孙元化想的不同,崇祯想得却是另一件事情,眉梢挂着一丝得意之色。
  只要朝鲜王肯对建奴宣战,哪怕只是不痛不痒的在边境搞一些动静,杀一些鞑子,建奴的一些寻常百姓,也足以给野猪皮制造相当大的难题,不得不分一些兵力,应对朝鲜很有可能的入侵。
  如此一来,野猪皮就不得不从辽东抽调更多的兵力,相应地,毛文龙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可以更加从容的离开建州,通过辽东水师的接应。


第三百三十九章 收复辽东失地(二十三)

  一念及此,崇祯的神情微动,转而问道:“对了,孙元化,接应毛文龙的战船,准备的怎么样了?”
  “启禀皇上,水师已经准备好了,战船就在鲸海〔日本海〕附近,随时都能接应毛文龙部,撤离建州,回到辽东。”
  “好,那就行,如此一来,朕就放心了。”
  崇祯回应了一句的同时,轻轻点头,神色很是平静,似乎没有了一开始对毛文龙的猜忌与防患。
  这个时候,不等孙元化做出进一步地回话,崇祯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说道:“对了,如果朝鲜王答应了朕的条件,出兵建州,向建奴宣战,不管朝鲜军弄出多大的动静,只要其一到边境线,吸引到野猪皮的注意力,你们水师就可以行动了,接应毛文龙部撤回来。”
  “是,皇上,末将领旨。。。。”
  孙元化回答的有一些犹疑,更像是错愕,转瞬间,他就明白了崇祯的诸多深意,心中就是一阵暗自腹诽,主要的还是不解。
  皇上提出这么一个要求,看似是想朝鲜军当炮灰,有意试探和为难朝鲜王,实则却是尽可能地吸引野猪皮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分散鞑子的兵力,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收复辽东失地,更是在为毛文龙部减轻压力。
  之所以有最后一个猜测,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皇上将计划提前了,提早接应毛文龙部撤离,如此一来,皮岛军的折损势必会有所减少。
  相应地,皇上想要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地削弱毛文龙的实力,也会大打折扣。
  孙元化没有多嘴,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询问崇祯为何改变了主意,而是很识趣地离开了,执行崇祯的命令。
  看着孙元化离去的方向,崇祯的双眼却是黯淡无光,脸上露出思索之色,似乎是在想着什么,转瞬间,又清醒了过来,眸子里随即闪过几缕精芒。
  “小磊,传朕的手谕下去,告诉锦衣卫和东厂的负责人,让他们启动在朝鲜的暗探,动用在汉城的情报人员,全力促成此事,不惜代价地让朝鲜王李倧答应朕的条件。”
  “是,皇上,末将领旨!”
  冷晓磊答应一声,就要转身离去,却又被崇祯给叫住了。
  “对了,还有,小磊,让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携带朕的旨意,让其立马赶赴关内,分别前往陕西和河南,通知洪承畴、孙传庭和丘兆麟,告诉他们,可以将那些灾民和招抚的乱军,混编在一起,分批送到辽东的宁锦防线,或者通过海路,由辽东水师运送,送到金州和复州两地,大军占领的区域。。。。。。”
  这个时候,金州城内,原知州衙门,大厅之上,刘兴祚来来回回地踱着步,满脸的焦急之色,更多的还是不安,更像是谋图大事前的紧张,而生员金应魁正在乐此不彼的絮叨着,建议的同时,更像是表达自己的不满,似在复仇一般。
  “将军,不能再犹豫了,要想顺利地将复州城交到袁大人的手中,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您不能再犹豫了,必须在朝廷的大军到来之前,除去王丙这些汉族败类,甘当鞑子走狗之人。”
  “将军,难道您忘记了当初的那件事情了吗?若不是王丙的告密,将军的兄弟刘兴仁也不会被努尔哈赤杀害,更不会殃及复州城的两万多汉人百姓,遭到毒手。”
  “将军,若是不除去这些祸害,难保他们不会突然跳出来,向野猪皮告密,坏了咱们的大事。”
  尽管知道,王丙那些人再如何的蹦跶,也不可能威胁到自己所谋之事,毕竟,如今这种局面,大势已定,鞑子已经退出了辽东的东部区域,余下之人躲在辽东的西部区域,即便王丙告密,也无碍大局。
  可是,一听到当初的那件事情所引起的风暴,不仅险些让自己坠入万劫不复之地,差一点就身死,更是连累了自己的亲弟弟刘兴仁,还有两万多复州城的汉人,全都丢了性命。
  造成这样的结果,全都是因为王丙为了讨好努尔哈赤而告密,告发自己有归降大明之谋,一想到这些,刘兴祚就是怒意横生,眸光凛冽,杀意盎然。
  “金应魁,携带本将军的首领,调一队士兵,立马赶往王丙等人的府邸,将其满门全部斩杀,为那两万多人报仇,以告他们的在天之灵。”
  “是,将军,小的这就去!”
  这个时候,金应魁就要转身离去,似乎想到了什么,忽然停了下来,面露犹疑之色,有一些踌躇地看着刘兴祚,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沉声说道:“将军,在起事之前,有一人不可不防啊?”
  “谁?”刘兴祚径直问出,有一些疑惑的看着金应魁。
  “李——延——庚”
  几乎是一字一顿,金应魁缓缓吐出三个字,看到刘兴祚眉头微皱,几乎拧成了一团,有一些迟疑,不等对方发话,进而补充道:“将军,虽然李延庚一直非常支持您的谋划,重新回归大明,并协助刘兴治将军逃离辽东,与袁大人接头。”
  “可是,也不能就此忽略了一点,李延庚也是李永芳的长子,李延庚虽然为人正直,有强烈的正义感,也非常憎恨鞑子的暴虐。”
  “然而,自从其父走上了变节之路,就是一直在为虎作伥,替建奴卖命,可谓是忠心耿耿,当初的消息走漏,恐怕也和李永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为关键的是,如今之时,虽然大势已成,但在这复州城内,仅就实力而言,也就是李延庚有这个实力,能够与将军一较长短,手握着建奴在复州城的残余兵力。”
  “起事之时,若李延庚突然改变了主意,临阵倒戈,奋力阻挠袁大人他们进城,虽然改变不了最终结果,却会引起袁大人的误会,以为咱们不是真心重归大明,有意纵容李延庚,将军不可因小失大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