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之中,一旦帝王落入敌人的手中,形势将会急转直下,将会出现灭国的危险。
  如果京师还是在南京的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中间存在着巨大的战略纵深,即便是一时不敌外族,朝廷也可以有着充足的时间,从中斡旋,商量对策,应对外族入侵的危机。
  只要京师犹在,君主无事,以中原的地大物博,人口规模,可以化解一切的危机。
  纵观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经历的次次危机,无一不是帝都率先失守,君王的安全受到威胁,才会使得形势急转直下,天下大乱。
  唐朝时的五胡乱华,不就是如此吗?
  这个时候,心里想到这些的时候,周道登的脑海里浮现一个念头,有那么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劝说崇祯,进行迁都,返回南京,使得君王不立于危墙之下。
  然而,不等周道登说出这种想法,崇祯再次开口了,平静的声音之中,隐隐透着几分激动与期待。
  “嗯。。。第一次的班军,就从大宁都司开始吧~!”
  一语落罢,虽然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也使得大殿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起来,周道登等人暗暗对视了一眼,心领神会之中,却又是那么的心照不宣,没有点出崇祯这样的目的。
  无人不知,如今的大宁都司,都指挥使正是卢象升,又兼北直隶的十府巡抚,军政一把抓,可谓是深得皇上的信任与倚重,权力极大!
  毫无疑问,一旦皇上从大宁都司抽调十六万兵力,在京师城外操演,在那段时间里,皇上想干什么,都不必有所顾忌。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京营大半都在皇上的控制之中,如果假借整饬军纪之名,调离或者淘汰军营,进行更新,大肆换血,也就意味着,在这北直隶,尤其是京师,皇上有着无可置疑的话语权,有着真正的绝对权力。
  毕竟,卢象升手中的天雄军,绝大多数都是新兵,农民出身,有深得皇上的恩惠,以军饷的形势,他们的家人都得到了田地与耕牛等牲畜。
  自然而然地,这些新军对皇上绝对是拥护无比,异常的忠心!
  而且,之所以让这些人有这种想法,并不是无的放矢,一时的心血来潮,有着一定的根据。


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亏为盈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从皇上的种种布局来看,让孙传庭在陕西组建新军,名曰秦军;在河南,鼎力支持河南巡抚丘兆麟的施政,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更是有着超乎想象的支持。
  北直隶有着卢象升的天雄军做后盾,西北有着孙传庭的秦军,南边有着丘兆麟正在大肆整饬军队的河南兵,辽东的形势渐稳,对朝廷越来越有利,北面有着英国公张维贤主持大局,钳制刚刚经历过一场恶战的土默川等蒙古各族,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皇上的种种布局,现在细细回味,不难发现,时机把握的刚刚好,着眼点非常精准,现在呈现的局面,就好像是都在等待这一天,以京师进行班军为契机,可以名正言顺抽调卢象升的天雄军,入驻京城,和秦良玉的白杆兵形成拱卫之势,护卫皇上后面的行动。
  若无意外的话,操练过后,皇上将会天雄军填充到经营之中。
  毕竟,皇上将三千营与神机营给了秦良玉之后,同时也撤销了他们的藩号,让他们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地方军队,驻扎在云贵等地。
  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地,三千营与神机营的藩号也就空了下来,正好可以给卢象升的天雄军。
  “好了,关于班军之事,就说到这里,就这么定了,具体的细节,就由刑部与礼部去操办,朕就不管了。”
  这个时候,不等众人继续深想,崇祯以总结性的口吻,来了这么一句,进而目光放到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身上,询问道:“对了,一直以来,朕都无暇过问户部的事情,毕尚书,年终盘点过后,关于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大致是一个什么事情?”
  毕自严刚想要回答,崇祯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补充道:“朕所讲的财政收入,仅限于朝廷的各种税收,那些罚没款项和查抄两王所得,不在其内。”
  一时间,随着崇祯问出这番话,众人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来了兴致,对于朝廷去年的财政收入情况,有着极大的好奇。
  毕竟,去年不同于往年,不仅对魏党大肆清洗,有许多官员得意沉冤得雪,主要还是在于,陕西、河南和北直隶三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改革。
  因此,相比于以往,就算朝廷的财政收入还未扭亏为盈,但收支两者的差距,一定有着相当的缓解,趋向平衡。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皇上那一连串的施政和用人,成效如何?
  很显然,虽然毕自严早就想到了崇祯会问财政的问题,却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问法,略微迟疑了一下,更像是在组织语言,沉吟了片刻之后,就缓缓地予以了回答,那副侃侃而谈的模样,显得很是自信。
  “启禀皇上,由于徐大人在陕西推广了新的农作物,再加上诸多的水利工程,陕西的灾情明显有了一定的缓解,所需朝廷赈灾的粮银,相比天启年间,有了大幅度缩减,若无意外的话,只要继续坚持这种赈灾方式,最多两年,陕西的灾情就能够得到大治,不仅不用朝廷再赈济,还能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赋。”
  毕自严话语一顿,就在这时,兵部尚书霍维华瞅准时机,上前一步,连忙插话道:“而且,皇上,由于朝廷在陕西兴修水利,进行许多的水利工程,用到了许多的劳力,由于参加之人,不仅享有朝廷的赈灾粮,还有少许的工钱,如此一来,极大稳定了陕西的民情,相应地,民乱也少了许多。”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心里是那么的喜不自胜,油然而生一股踌躇满志的感觉,脸上的满意之色更是越来越炽盛,眸子里神采连连,霍维华刚一说完,退回去的时候,毕自严连忙接过了话题。
  “皇上,至于河南,由于裁撤两王的原因,大量的土地返还于民,再加上河南巡抚丘兆麟的施政,坚持一鞭法,凡是以百姓的利益为主,单单是河南今年的盐税、粮税等税收,相比于往年,就已经翻番。”
  “而北直隶的形势,由于还给百姓的土地要多得多,因此,朝廷在北直隶的粮税,增长了近五倍。”
  “总结而言,相比于以往,朝廷的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了亏空,还略有盈余,收入有五十万两。”
  这一刻,大殿里一片寂静,却不是那种紧张的氛围,而是处处透着喜悦的气息。
  五十万两虽少,却胜在没有财政赤字,户部不再是入不敷出,对于朝廷而言,众人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出现过收支平衡,更谈不上还有盈余?
  不要忘了,在皇上的种种政策之中,有着一项重大的财政措施,无论官职大小,所有官员的俸禄都是翻倍,也就是说,户部的财政压力又大了几分。
  不过,众人一想到另一件事情,也就释然了,相比于那件事情给户部带来的减压,百官的俸禄加倍,也就不算什么了。
  所有皇室宗亲的待遇减半,勋贵亦是如此!
  撇开那些拥有爵位的勋贵不讲,单单是上百万皇室宗亲的待遇减半,就搬下了一直压在户部身上的一座大山,最大的一个负担,相比而言,因此节省出来的银子,官员增加的那些俸禄,反而不算什么了。
  与周道登等人想的不同,崇祯高兴的却是另一件事情,大明王朝的财政紧张问题,关键症结所在,就是土地兼并过于严重,茶税、盐税等商业税,大部分都把持在藩王的手中。
  崇祯高兴的关键所在,从陕西、河南与北直隶的土政策,再到收回福王的盐引税,事实证明,大明的财政之所以连年出现赤字,收入逐年递减,就是在于,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朝廷财政来源的一些税收掌握在藩王手里。
  随着这两个问题得到缓解,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去年的略有盈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一念及此,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不自觉地,心里又打起了其他藩王的主意,毕竟,如今之手,纵观天下藩王,最有钱的就属蜀王朱至澍、鲁王朱寿镛和晋王朱求贵,三者不仅富得流油,还握有大量的税收,比如盐税、矿税、茶税等等。
  尤其是蜀王朱至澍,单论财富而言,那可是能够与福王朱常洵比肩的存在,从某种程度而言,前者反而更甚之。
  毕竟,蜀王朱至澍的藩地更具有优势,向来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
  不仅盛产丝绸、茶叶等物,还有金银矿分布。


第二百六十四章 凡事以稳为先

  转瞬间,崇祯又压下了这个念头,强打着精神,看向众人的同时,以打发的口吻说道:“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吧,各位爱卿,你们先下去吧,朕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好好想一下。”
  说话之时,崇祯深邃的眸子里闪过点点精芒,转瞬即逝。
  “是,皇上,臣等告退~”
  周道登等人躬身回话的同时,深施一礼,缓缓退了出去,神态与行动显得异常的恭敬,就好像面对亲政多年的一代明君,让人捉摸不透的老帝王,拘束之中,倍加的谦卑,一点都不像面对新皇时应有的表现。
  尤其对方还是一个十九岁的新皇!
  看着众人离去的身影,消失于大门口,崇祯的脸上浮现出深思之色,脑海里再次出现了那个念头,想要动动天下藩王,大明历代皇帝留下的丰厚“宝藏”。
  “不可以。。。”
  崇祯呢喃了一句,重重地甩了甩脑袋,极为坚决地否定了这种想法,并且在心里暗暗警告和提醒自己。
  现在还不是时候,前有裁撤唐王与福王,后有削减皇室宗亲一半待遇,两件事情叠加在一起,虽然有着放宽对藩王等限制的政策,但也是建立在他们放弃自己的爵位基础之上。
  后者早就成为了惊弓之鸟,皇室宗亲之中,人心惶惶。
  因此,凡此种种,就算那些事情都是师出有名,但是依旧改变不了一个事实,诸多皇室宗亲早就对自己有着非常深的成见,根基维稳之时,还未完全掌握大明军权之前,现在还不能进一步地触犯皇室宗亲的利益。
  否则的话,难保他们不会暗地里勾结在一起,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尽管有着十足的自信,即便是进行彻底性的削藩,收回所有皇室宗亲的特权,崇祯觉得,就算那些藩王与皇室宗亲勾结在一起,也闹不起什么幺蛾子,只凭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特务机构,就能将其全部拿下,摆平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如果真这样做的话,毫无疑问,天下将会出现一波大的动荡,由此将会衍生诸多的问题,不利于后面的计划,班军的事情也很有可能会因此被拖延,而被耽搁下来,这一切都是崇祯不想看到的,最起码是在短期之内。
  稳,凡是以稳为先,在掌握军权之前。
  一念及此,崇祯的神色愈发凝重起来,大脑开始飞速运转,转移心思,在班军到来前的两三个月,自己该做些什么?
  毕竟,在还未完全掌握军权之前,尤其是还未对京师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崇祯不打算破坏朝廷的格局,确切的来讲,是行政体制。
  外有内阁进行票拟,内有司礼监代天子行使朱批之权,两者协同处理奏折,又有锦衣卫监督着两者,而其又只听命于天子。
  所以,最起码是现在,对于崇祯而言,这个穿越而来的历史学家,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事必躬亲,只需把控大局,牢牢握着属于自己的皇权即可。
  班军之后,顺利地对京营进行一系列的整治与替换,才是自己真正的大展拳脚的时候,对大明王朝来一次彻底性的外科手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现代的君主立宪制,进行适当的改良,而非原版的君主立宪制。
  虽然是君主立宪制,却又有着一党专政的性质,皇帝依旧有着绝对的权力,只是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限制。
  尤其是皇位的下一代继任者,更是改革的重点所在,而非再是单一的嫡长子、无嫡则立长的继承制
  想到这些,崇祯的神色变得冷峻起来,心里愈发地坚定这种想法。
  这一刻,崇祯的脑海里浮现一个画面,对于大明进行一场系统性的改造,清除所有的弊端与隐忧,好比要进行一场斗殴,而打架的对象,就是那些阻碍“改造”之人。
  在打架之前,要想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必须要进行完全的准备。
  尤其是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明知不敌,还要大打出手,那就要必须做出相应的防护工作,譬如保证脑袋不被打坏。
  对于准备大展拳脚的崇祯而言,大明的脑袋就是京师,这个权利集中之地,相应的防护措施,就是在稳定的环境之下,渐渐控制住整个京师,拥有着无二的话语权与抉择权。
  唯有保证大脑的安全,不受到威胁,才能指挥四肢进行相应的动作,或是去打架,或是去战斗。
  若是不能有效地保护好脑袋,这个中枢机构,很有可能就会被对手一招ko的结果,彻底失去再战的机会。
  渐渐地,崇祯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知道了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如今的大明王朝,财政危机已经得到了缓和,经过各种手段,国库里已经是充盈无比,短期之内,尤其是在两年之内,不用再再为银子的事情发愁。
  当然,这是建立在没有任何的大的突发状况基础之上,在两年之内。
  这个时候,崇祯再次想起了那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之处,关于此时的大明,罗列的种种问题。
  崇祯径直站了起来,来到一个暗格之处,取出了那张纸,双眼微眯,形成狭长的一道缝隙,愈发地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幽幽的眸子愈发的深邃,静静地看着罗列而出的大明九大严重弊病。
  财政扭亏为盈,第一条不算是太大、太紧急的问题;经过对魏党的一波清洗,威慑之下,党争暂时压了下去,自然而然地,第二条也不是目前紧要之物;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乃是天灾,无法解决,只能被动地等待,做出相应的预防,第三条也不紧急;土地兼并严重,已经在北直隶、陕西和河南变相的进行,现在还不能向全天下推广。。。。。。
  崇祯的嘴里念念有词,一一看过自己当初罗列的九大问题,也就是大明诸多弊病的最主要的九条,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思索之中,等到看完最后一条,崇祯轻抚着下巴,婆娑了一会儿,片刻之后,眼前一亮,露出恍然一般的轻松之色,喃喃道:“完全掌控京师之后,从遇到的阻力和反对的声音这两方面的角度,还是拿军队与吏治下手,最为稳妥,两者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
  “而且,唯有军队更具战斗力,吏治更加地清明,余下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即便是强行推广土地政策,有了这两者的保障,就算那些士绅的抵触情绪再如何的强烈,也可以一力压之,不用再有所顾忌。”


第二百六十五章 京城的那位

  这一天。。。。
  山西大同府阳和卫,宣大总督府,院子里回荡着吵嚷之声,一名将军正被几名兵卒所阻拦,虽然身份相差悬殊,后者依旧丝毫不想让,但也不敢有过多的冒犯,只是直愣愣的站在那里,阻挡前者。
  “你们几个小兵崽子,想干什么?想要造反不成?胆敢阻拦本将军,本将军可是有着军机要务,要立即面见英国公,要是贻误了军机,尔等吃罪得起吗?”
  “虎将军,莫要动怒,之所以阻拦将军你,乃是总督大人下了死命令,今天不见任何人,大人正在会见贵客,就算是天塌下来,也不能打扰大人他们的讲话?”
  “哼~这是什么话?什么贵客,能比得上军国大事?尔等速速退去,莫要不识趣,阻挠本将军。”
  这个时候,大同总兵满桂自远处走了过来,看到推搡、喧闹的景象,立马呵斥道:“虎大威,这乃是总督府,容不得你胡闹,如若再硬闯的话,休怪本总兵不念旧情,对你军法处置!”
  不得不说,人的名,树的影,满桂极具有威望,仅仅是吼了这么一嗓子,脾气火爆的虎大威立马就老实了下来,满桂走到面前之时,唯唯诺诺的就像一个文静的小姑娘,自动的站到了一旁,再无刚才的强势。
  “兄弟,英国公到底是在与谁见面?难道真的不能通禀一声,我们的是有要是相见?”
  随着满桂极为客气的连问两句话,不仅是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一些,就连负责把门的守卫队长都有一种被高看一眼的感觉,略微犹豫了一下,随之打量了一下四周,满脸的谨慎之色,见四周鲜有人注意到在里,这才趴到满桂的耳边,压低着声音说道:“将军,具体是什么人,小的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从英国公对待对方的态度上来看,隐隐有着恭敬之意,那人的身份就着实不简单。”
  听到前面之言,满桂还能保持淡然镇定之色,但是,随着守卫队长的话题一转,一颗心脏顿时就“砰砰”直跳起来,紧张不已,在这一瞬间,心里有了某种猜测。
  在大明,诸多爵位中,最高的也就是封王,其次就是公爵,然而,无人不知,若无皇上的旨意,莫要说离开封地,就算是藩王想要走出王府所在的城池,那也是痴想妄想。
  若是私下行动,一旦被朝廷知道,轻则,削去爵位;重则,会有被扣上谋反的不赦罪名,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因此,听完守卫队长的最后一句话,对于英国公张维贤会见的客人身份,已经大概知道了。
  国公,那可是超品一等爵位,仅从爵位上而言,仅次于皇帝的存在,并不比藩王的地位低多少。
  然而,就是因为这一点,根据守卫队长透露出的一鳞半爪消息,英国公还要对来人客气三分,有着恭敬之意,排除是藩王的可能,对方的身份已经是昭然若揭,不言自明。
  想通了这一点,满桂露出骇然之色,额头现出了一层薄薄的冷汗,心中忐忑不已。
  很显然,脾气火爆的虎大威虽然也听到了守卫队长的讲话,但却没有满桂的那颗玲珑之心,并未想到这一点,看到满桂露出这副紧张的模样,不禁心生疑窦,满脸的不解之色,小声地询问道:“将军,你这是怎么了?你的神色怎么这么难看?”
  “没~没什么,只是突然感觉身体有一些不舒服。。。。”
  满桂的声音都变了腔调,神情是那么的不自然,摆了摆手,就要示意虎大威不要多言,和自己赶紧离去,满桂心里可是很清楚,京城的那位,格外偏爱微服私访,来到这山西大同府,一点也不足以为奇。
  这个时候,虎大威已经反应了过来,虽然不知道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看到满桂频频使眼色,向自己示意,就知道,此地不宜久留。
  然而,两人刚一转身,就要离去,就被一个冷漠的声音叫住了。
  “满总兵,虎将军,英国公有请!”
  听着那熟悉的声音,在虎大威的跟随之下,满桂缓缓转过身来,神色异常的难看,更是皮笑肉不笑的客气道:“冷兄弟,没有想到,您居然也在这里,真是出乎在下的意料。”
  虎大威没有插嘴,只是老实的站在一旁,看到满桂如此客气的模样,以兄弟相称,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着实不简单,否则,也不会让堂堂的大同总兵如此忌惮?
  然而,虎大威所不知道的是,满桂之所以如此忌惮,对对方客气非常,原因所在,乃是对方的背后之人,并不是因为对方的身份。
  出现之人,不是别人,正是一直侍奉在崇祯左右的冷晓磊。
  “满将军,就不要再客气了,屋子里的人还在等着你们呢~!”
  很显然,满桂被冷晓磊如此冷漠而又疏离的态度噎了一下,他还为表达任何的不满,虎大威冷哼哼地自语道:“真是不识抬举,不过是一名小兵而已,居然如此倨傲,不将满总兵放在眼里,真是不知所谓,装什么大尾巴狼?”
  “虎大威,胡说什么呢?快向冷兄弟道歉!”
  满桂的心里一紧,对虎大威呵斥了一句,转而看向冷晓磊,面带几分谄媚的笑容,就想要说些什么好话,却被冷晓磊漠然地给打断了。
  “满将军,赶紧进去吧,在下倒没什么,如果让屋子里的人等得不耐烦了,事情可就不妙了。”
  听到这一番的提醒之语,其中又不乏威胁与警告之意,满桂浑身一个激灵,心里“咯噔”一下,这才想起来,屋子里还有一个大人物在等着自己等人。
  满桂一点都不觉得,让自己和虎大威进去之人,乃是英国公张维贤,若无意外的话,应该是京城里的那个大人物。
  一想到这一点,满桂就向冷晓磊投了一个感激的眼神,先不管对方话语里有没有警告与威胁之意,单单是这个时候,能够意味深长地提醒自己,就是一份恩情。
  毕竟,放眼于天下,谁又有那个资格,配让那个大人物等待?
  “好了,虎大威,就不要傻愣着了,速速随我进去。。。。”
  满桂拉了一下虎大威,说话之间,向屋子里走去的同时,笑了笑,再次向冷晓磊投一个感激之色,发自内心的那种。


第二百六十六章 简陋的互市之所

  书房之中。。。。
  此时,崇祯一身的便装,满脸笑吟吟地倚靠在书案旁的椅子上,绝声卫指挥使杨启聪侍立在身后,却是看家护院的装束,和冷晓磊一左一右列于两侧,神情木然的站在那里。
  而宣大总督,也就是英国公张维贤就站在对面,苍老的面孔之上满是恭敬之色,一身的戎装铠甲,依旧挺拔的脊背,神情又是那么的肃穆而冷峻,显得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味道。
  “启禀皇上,自从经历过察哈尔林丹汗去年的那次历经数月的战争,土默川这一带的蒙古各族,可谓是损失惨重,人员凋敝,已经伤到了元气,再加上朝廷的有意交好,扩大互市规模,顺义王卜失兔等部落首领还算老实,没有再骚扰边境。”
  听到英国公的回报,崇祯露出满意之色,微微点头,赞许地说道:“呵呵。。。英国公,不用这么自谦嘛,蒙古人变得收敛了许多,其中也有着你的功劳。”
  “微臣不敢贪功!”
  面对崇祯的夸赞,张维贤反而是心里一紧,露出拘束姿态,紧张地来了这么一句,进而又补充道:“大同府和宣府这一带的边境,之所以有如今的良好局面,渐渐向好,使得蒙古各族不敢有秋毫进犯,上有皇上的明断,下有将士们的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微臣到这里不到半年,不敢贪天之功。”
  崇祯再次点头,却未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下去,似乎想到了什么,转而说道:“此次微服私访,朕特地顺便看了一下用于互市的几座城池,英国公,那些城池是不是过于简陋了?几乎没有御敌的功能。山贼、土匪倒还好说,可以阻挡一二,勉强能够进行防卫,如遇外敌入侵,在攻城器械之下,不过四五米的城高,还多是泥土结构,也就是挡挡风沙还行,根本就没有御敌于城外的功能。”
  听到这番话,张维贤神色微微一变,显得更加拘束和紧张起来,双手一抱拳,连忙解释道:“启禀皇上,用于互市的那些城池,原本之时,就是在一些村堡的基础上扩建而来,再加上,以前的时候,互市都是一年一次,长不过一个月,除了互市时人比较多,平常罕有人住在那里,所以,那些城池就显得颇为简陋和陈旧,更像是一个临时征用之所。”
  “而且,在前三朝期间,数十年的时间里,朝廷的财政都是紧巴巴的,再加上土默川一带的蒙古各族还算与朝廷交好,尤其是土默特的三娘子时代,与朝廷交好程度更是达到了顶峰,因此,也就没有人将互市的城防放在心上,未将其扩建,也没有加高加厚城墙。”
  “英国公,不要这么紧张嘛,朕之所以提这件事情,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
  崇祯淡淡一笑,如此不轻不痒地安抚了一句,进而颇为感慨地继续说道:“是啊,凡是互市之地,虽然都是在关内,但也紧紧相邻于边境,距离北方外族太近,老百姓并不愿冒着性命危险,居住在那里。”
  “何况,边境之地,本就是人迹罕至之所,那些城池的周围过于荒凉,缺少人烟,即便是没有外族的威胁,恐怕也无人居住在那里,毕竟,认识一个群体性生活的个体,自然而然地,也就没有人在乎那些城池的防御能力。”
  这个时候,崇祯强行压下脸上有一些低落的神情,不再那么怅然一般的感慨,直视着张维贤,不等对方作出回应,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英国公啊,你不仅是宣大总督,有着御敌守边之责,更是大同巡抚,也有治理地方之务,不能放任那些互市的城池不管。”
  “是,皇上,微臣遵旨,一定会治理好大同府。。。。”
  对于张维贤犹如外交辞令一般的回答,崇祯仅仅是付之一笑,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接着徐徐说道:“英国公,以往之时,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那些用于互市的城池,确实犹如不毛之地,现在不一样了,朝廷不仅延长了互市的时日,长达两月有余,更是增加了次数,分为春秋两季,这就是一个机会。”
  张维贤听得连连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刚想要说些什么,却被崇祯给打断了,继续自顾自地说道。
  “如此一来,那些用于互市的城池,就有了将近半年的商业鼎盛时期,人口势必大量涌入,随着商业往来的越来越频繁,他们将不再是荒芜的不毛之地,而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只要运筹得当,瞄准时机,对他们进行扩建,提高他们的防御力量,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那里定居,生活,再辅以较为轻松的税收政策,不需数年,周围的荒芜之地,必能成为千亩良田。”
  “边民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如遇战事,朝廷就能够抽调更多的兵丁,补充兵源,边防就能永固,越来越强,那些北方外族更加不敢造次,袭扰我国边境。”
  听着崇祯的这番话,英国公本就是一名军人,还是出身于军人世家,又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要想建立一个巩固而长久的边防,靠的不仅仅是朝廷的大笔钱粮投入,派出大军驻守,主要还是在于当地百姓,也就是常说的边民,只有边境的百姓多了,边防就有着坚定的后盾,就有着巨大的防御潜力。
  毕竟,一旦外敌大规模进犯,只靠边兵,很难进行有效地抵御。等到朝廷抽调大军,进行支援,中间又有着一定的时间差,而在这个时间差内,战局很有可能急转直下,外敌早就打进关内。
  自古以来,边境之民,素来彪悍,战时可为兵,平时可为民,或许他们不懂得什么排兵布阵、相互配合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