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道。。。朝堂上的种种,那些不堪表现,都是父亲有意为之?”


第七十六章 皇家军事学院

  紫禁城,乾清宫
  此刻,崇祯端坐那里,一副庄重的模样,神情很是认真,对面分别站着驸马巩永固、茅元仪和兵部右侍郎王家彦。
  “妹夫,你看一下,就照着这个图纸建造,最好在在今年的武科开试之前,将其主体的轮廓建造出来。”
  崇祯极为亲昵的抛出这么一句话,同时顺手从书案上抄过一个图纸,将其递给了巩永固,进而说道:“其他的都可以缓慢建造,但学院的围墙、主体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在武科结束之时,必须建造完成。尤其是学院大门两侧的对联,和镌刻校训的石墙一样,都要使用石材,尽量做得大气磅礴,威武逼人。”
  在茅元仪与王家彦惊愕的目光之中,巩永固接过了图纸,随之一展而开,两人也怀着好奇的心思看了过去,在那一瞬间,不自觉地和巩永固一起朗读起来,喃喃般的念出了图上面的一副对联和校训。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厮门。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寥寥三十五个字,却蕴含着一股至刚至阳的气势,看得三人心潮澎湃,身体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情绪,让他们很是兴奋,激荡起原本就有的豪气。
  尤其是校训,虽然照办朱家的祖训,却丝毫不影响其中的气势,将其公之于众,接受百姓的监督,反而能够激起一个人的血性。
  “皇家军事学院落成之后,朕是院长,茅元仪,而你就是副院长,专门负责主持皇家军事学院的诸多事宜,比如教材的编撰,学院的日常训练,以及对学员每半年的考核。”
  茅元仪虽然从惊愕中清醒了过来,此时却是一副难以相信的模样,一只手愣愣的指着自己,声音发颤的确认般的问道:“皇上,您的意思是,由微臣担任副院长,负责管理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为朝廷培养军事将领?”
  “不错,朕就是这个意思。”
  崇祯毫不犹豫地一口回了一句,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继续说道:“而且,军事学院的首批学员,就是武科开试之后的那些武举人。皇家军事学院的日常授课内容,不仅要有武术、兵书战策,还要涵盖各种火器的使用。”
  “凡是军事学院毕业的学员,一旦进入军中,朝廷都将授予游击将军之衔。”
  “当然,进入皇家军事学院之后,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毕业,也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得到游击将军之衔,凡是中间的学业考核不及格之人,都将会予以被开除。”
  “而每半年的学业考核,不仅仅是所学内容考试那么简单,还有为其两到三个月的实战,进入军队之中,参与对敌的作战,或是剿匪,或是远赴边境,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有生命的危险。”
  。。。。。。
  崇祯徐徐讲述着,相比于巩永固和茅元仪听得目瞪口呆,王家彦却是震撼不已,心里翻起了惊天骇浪,不是以为皇家军事学院的内容与考核方式,而是皇上兼任校长。
  作为兵部右侍郎,没有人比他清楚这个头衔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说,凡是军事学院毕业的学员,都将是天子门生,身份一下子拔高了一大截!
  仅此一点,有着皇家的前缀,由皇上任校长,足可见这个军事学院的起点之高,等同于国子监或是翰林院,专门为朝廷培养职业军人。
  在这一刻,王家彦的脑海里闪过一丝明悟,想到了更多,皇家军事学院建成之后,毕业的学员充实到各个军队之中,也就意味着,皇上掌控军队的力度将会更大。
  毕竟,在君臣的关系之上,又增加了师生之谊。
  一念及此,王家彦忍不住地偷偷打量了一眼崇祯,不仅心中暗想,这副年轻的面孔之下,隐藏着极为狡猾的老练之心,不动声色地就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这个时候,似乎感受到了王家彦那闪烁的目光,崇祯转而看向了他,笑着说道:“王家彦,作为兵部右侍郎,你有协理京营戎政之责,而皇家军事学院平常训练和授课所需的兵器、火器,朕就交给你了。”
  “是,皇上,微臣遵旨。”
  回应的同时,王家彦更加意识到,皇上对皇家军事学院有多么的重视。
  等到崇祯说完之后,茅元仪已经恢复了淡定的神色,荣辱不惊的缓缓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既然皇家军事学院专门为朝廷培养武将,为了提高武将的作战和指挥能力,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兵法战阵和各种兵器、火器方面,还应该增添一些其他的。”
  “比如呢。。。?”崇祯来了兴致,适时地问了这么一句。
  “比如医术、天文学、地理等等,懂得一些简单的医术,知道如何处理一些简单的外伤,就可以增加他们保命技能;懂得观星和使用罗盘,可以让武将能够大概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行军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可能出现的气候,是否适合作战?至于地理,唯有熟悉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方能更好的对敌应战,排兵布阵,而不是一味地躲在城中,被动地防守。。。。。。”
  不管是崇祯,还是一旁的巩永固和王家彦,听到茅元仪的侃侃而谈,都不禁频频点头,一副深以为然地样子,眸子里的光芒闪耀,越来越炽盛。
  不难想象,如果皇家军事学院真得那样培养学员,一旦能够毕业,从中走出的那一刻,那些学员都将成为各个军队竞相追捧的对象,恨不得全部弄到自己手里。
  如今的大明王朝,武将多是一介武夫,粗野之辈,能够都得一些兵法已经是十分了不得了。
  因此,在大明的数次对外战争之中,亦或是平叛西南的叛乱,武将多是冲锋陷阵,而负责运筹帷幄的全都是那些文官,巡抚或者总督。
  如此一来,武将的地位显得更低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有一些武将在从军之前,是一个书生,算是军中为数不多的儒将。
  “好,茅元仪,正如朕刚才所说的,皇家军事学院的教学内容,全部由你负责。至于所需的大夫、懂得天文、地理之人,朕将会一一划拨给你,全都是最好的!”
  这一刻,听到皇上的允诺,茅元仪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意气风发的神采,整个人的身体里充满干劲儿,踌躇满志地恨不得立即开始皇家军事学院的教学。
  皇家军事学院的事情尘埃落定,皇上的支持力度,让三人为之咋舌!


第七十七章 相同的特点

  从资金,到训练所需的兵器和火器,再到教学所需的资料等等,全都是最高标准。
  仅仅是初期,皇上就划拨了一百万的银两,作为皇家军事学院的启动资金。
  而火器方面,子弹可以无限制地供给,让每个学员的枪法都达到一流的水平。
  只要皇家军事学院所需要的书籍,哪怕只是有一丁点的用处,如果市面上买不到,就可以从皇家藏书楼抽调,或者是加印。
  。。。。。。
  从崇祯那天在早朝上宣布的那一刻起,朝廷每年都将举行武科开试,就像科举一般,成为朝廷的惯例,再加上兵部下发到各个府州县的公文,这条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以京师为中心,迅速向周围蔓延,不断向南方传播。
  而在这个时候,辽东的沈阳城(皇太极还未将其改为盛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已经初见轮廓,相比于明朝的建造格局,沈阳城由四门变为了八门。
  而新城的每一个城门,都由八旗中的一旗驻守。
  位于沈阳城的后金皇宫已经粗略完成,大部分的宫殿还在如火如荼的建造,到处遍布着工匠与后金的兵丁,嘈杂的氛围之中,皇太极缓缓而行,正在巡视着工程的进度。
  作为后金新的大汗,定都沈阳,是他第一个重大举措,其次才是向东征服了朝鲜。
  如今,看着沈阳城渐渐落成,皇宫也是初具规模,皇太极的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萌生了属于一代帝王才有的念头,登基称帝,开元建国。
  范文程紧跟在一旁,脸上洋溢着灿烂般的笑容,虽然相貌堂堂,体格魁梧,更像是一员虎将,但话语一出,尽显书生秀才的特质,隐隐有一些狗腿子的感觉。
  “大汗,关内传来消息,大明的新皇帝,那个乳臭未干的朱由检,最近半年的时日里,可谓是动作频频,不断地有惊人之举,搞出一个又一个大动作,虽是在清理阉党,却搞得朝野震荡,官场上人心惶惶。”
  “而且,大明朝似乎格外的缺银子,国库好像十分空虚,逼得朱由检不得不变着法子弄银子,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如今的大明皇室更像是商人之家,哪还有帝王家应有的尊崇?”
  “还有那些被问罪的阉党,除了一些罪大恶极和臭名昭著之人,至于其他大多人,在缴纳一笔不菲的银子之后,都轻轻处理了,可谓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
  听着范文程的讲述,话语里夹杂着各种情绪,有幸灾乐祸,有非常的不满,更有浓浓的鄙视,皇太极却已经接过了情报,边走边看了起来。
  等到范文程近乎于发泄胸中的郁闷,牢骚完了之后,皇太极这才合上记录情报的行文,回望了一眼范文程,目光再次在工程上逡巡不定,脸上的神色收敛了许多,同时也不无感慨地说了一番。
  “范先生,明廷的国库空虚,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天启年间,若不是魏忠贤的强势手腕,弄到那么多的银子,作为军饷,恐怕辽东早就发生了军队哗变。”
  “魏党倒台,明廷的新皇帝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借助文官集团之力,才能一举扳倒魏忠贤。如今之时,面对极为紧张的财政,许多的明军发布了军饷,也就只能这样做,在短时间内,才能筹措到那么的银子。”
  忽然间,话语一顿,皇太极直直地看向范文程,询问道:“范先生,如果换作是你的话,乃是朱由检,清理魏党之时,在做到除恶务尽的情况下,该当如何做,才能兼顾到充实国库?”
  范文程似乎早就习惯了皇太极的这种询问方式,已经没有了那种置身于帝王的假设所带来的惶恐,反而非常的平静,思忖了片刻,并未直接皇太极的问题。
  “大汗,据学生所知,如今朝鲜的国王李倧,曾经颁行过一个国内法规,名曰大同法,对于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免除向国家缴纳粮食的同时,丈量土地,将国内的良田全部登记造册,记录在案,一时间,不仅减轻了那些百姓的压力,还增加了财政收入。”
  怀有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又怎能听不出范文程的意思?
  向没有土地的百姓征收粮食,只会逼迫他们造反,也弄不到多少粮银。而重点的将税收放在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身上,那就不一样了,无疑会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相对而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要小得多。
  整个过程之中,范文程看似漫不经心的讲述,一副十分自信的样子,却一直都在留意皇太极的神情变化,看到对方听得频频点头,心里也就有了大概的判断,愈发的有底气起来,更是随之转移了话题。
  “大汗,明朝虽大,朝鲜不过是一个藩属国,但两者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一定的共性,天下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病,那就是土地兼并过于严重,几乎是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那些大肆兼并土地的士绅、地主和勋贵,绝大多数都隐瞒了自己拥有的实际良田,再加上与官员勾结,这才致使国库空虚,越来越难以征收上粮食。”
  “而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却依旧背着税赋,还要向朝廷交纳粮食。一旦连年天灾,收成大幅度减少,刨去租子,那些老百姓已经无力支撑那么重的赋税。”
  说到这里,范文程稍稍放缓了语速,这才正面回答皇太极的询问,脸上更是布满凝重之色,显得十分认真而诚恳。
  “所以,大汗,如果换作学生是大明的主政者,就会效法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在关内实行类似于朝鲜的大同法,重点向那些地主征税,免除百姓的负担。”
  皇太极不无赞许的轻轻点头,并未有任何言语的回应,而是转而问道:“范先生,以你之见,如今的后金该当如何自处,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细细算来,范文程投降后金已经有了十个年头,对于后金的内部情况算是非常了解,好像早有准备一般,范文程脱口而出,立即就回答了皇太极的询问。


第七十八章 分化瓦解

  “大汗,咱们后金地处辽东,战力虽强,不论男女,个个都是勇士,如今却只是割据建州,还有就是沈阳、抚顺和辽阳,势力范围实在太过狭小,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北面是难以生存的苦寒之地,所以,为今之计,大汗要想后金继续壮大的话,只能图谋南面和西面。”
  “然而,随着孙承宗坐镇于辽东,提督军务,统筹各方,加上毛文龙在东江镇的威胁,咱们后金就只能向南发展,巩固在辽东的地盘之时,尽快的打破明廷构筑的宁锦防线。”
  “范先生,你说得不错,本汗也是这样想的,不管是采取守势的孙承宗,一直在构筑宁锦防线,却呈现咄咄逼人之势,还是东江镇的毛文龙,都使得咱们无法西征,收服蒙古各部落。”
  皇太极符合了一番,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眉头忽然微微紧蹙,进而问道:“范先生,你觉得咱们该如何做,才打破现在的僵局呢?”
  “分。。。化。。。瓦。。。解。。。”
  范文程拉长了声音,一字一顿的吐出四个字,进而解释道:“大汗,孙承宗要构筑宁锦防线,在粮饷短缺的情况下,就离不开辽东大姓和世家大族的支持。”
  “而以毛文龙在东江镇的一贯嚣张作风,目空一切的个性,毫无顾忌地抢劫过往的商船,走私货物,几乎控制住了黄海与渤海的商道,严重损害到了辽东世家大家族的自身利益,不如利用这个矛盾,不断挑拨他们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除掉毛文龙的目的。”
  “如此一来,只要毛文龙一死,辽东再无能够顶替毛文龙之人,咱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对付孙承宗。随后,只要废了宁锦防线,咱们就可以进行西征,收服蒙古各部落,进而图谋整个大明王朝。”
  皇太极听得频频点头,心里那是一个心潮澎湃,眼里的神采连连,整个人激动不已,范文程还要说之时,却被他阻止了。
  “范先生,此地不是说话之地,咱们到宫里商谈,免得被明廷的耳目听了去。”
  说话之时,皇太极环顾四周,一脸的郑重之色。
  “大汗说的是,此地人多嘴杂,很难保证其中没有明廷的细作。”范文程点了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跟着也打量起四周,面露一丝警惕之色。
  一个相对简易的宫殿之中,也是皇太极平常处理政务的地方,皇太极与范文程相对而视,一坐一立,安静的书房之中,回荡着范文程那从容不迫的声音。
  “大汗,您也知道,辽东的势族大概可分为那么三类,一是世代在辽东担任军事要职的大姓,利用手中的权势,兼并土地,盘剥地方,始成巨富,比如铁岭的李氏,代表人物李成栋,可谓是满门富贵。”
  “其二,就是本地的豪富,因募兵而被明廷授以军职,从而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权势。”
  “最后就是辽东的大商巨富,他们自身虽未在军中担任要职,却能够打通明廷的各个关节,和各个衙门取得紧密的联系,控制着辽东的经济,从而能够影响到辽东的局势。”
  皇太极皱了皱眉,眉宇间流露出一丝不耐烦之色,范文程敏感地扑捉到这一点,进而加快了进程,削减了一些不必要的分析,开始直奔主题。
  “所以,大汗,由于咱们没有水师,不善水战,要想除掉毛文龙这个后顾之忧,只能借助明廷之手。”
  “在这三大势族之中,属最后一类世家与毛文龙的矛盾最为厉害,毛文龙的出现,以皮岛为根据地,大行其道,肆意敛财,已经严重损害了辽东势族的利益。”
  “因此,在剪除毛文龙之前,可以从那些人下手,通过他们的经商渠道,伪造一些证据,暗指毛文龙将粮食、盐、铁等军事管控物品卖给咱们。”
  “而且,像祖家这样的势族,还有新任的辽东巡抚袁崇焕,早就看不惯毛文龙,只要有了这么一个‘铁证’,就算毛文龙侥幸不死,至少也得落个罢官夺职。”
  “还有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大汗,在这期间,咱们不妨动用在大明官场上的细作,亦或是买通一些官员,进行造势,逼得朱由检这个年轻皇帝不得不问罪毛文龙。”
  皇太极的眸光越来越亮,直至最后变得炽热起来,似乎想到了什么,紧接着说道:“对了,佟养性以前就是辽东的名门望族,一方富商巨贾,和辽东的那些势族一直有生意往来,可以让他私下与那些人沟通,拿下毛文龙。”
  这一刻,皇太极的脑海里不禁浮现了那么一幕,利用毛文龙与辽东势族的利益纠葛,从中推波助澜,不断地挑拨两者之间的间隙,进而达到两者相互急眼的程度,寻找合适的时机,一举除掉毛文龙。
  就算计谋不能得逞,毛文龙与辽东势族的恩怨纠葛也无法解开,无法得到善了,孙承宗或许还不能肯定什么,但袁崇焕必然会受到辽东势族的影响,增加他对毛文龙的不满。
  毕竟,袁崇焕想要构筑宁锦防线,抵御自己的铁骑,就离不开祖大寿的鼎力支持,祖家的作用不言自明。
  没有来自于宁锦的支援和策应,毛文龙就等于被折了翅膀的老虎,皮岛上的明军犹如无源之水,自己再想收拾毛文龙,将会容易得多。
  总之就是一句话,使出浑身之能事,将毛文龙与辽东的势族割裂开来。
  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的思绪百转千回之时,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际,范文程的神色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越来越明显,犹豫了半天,这才有一些吞吞吐吐地说道:“大汗,你想要招揽汉人之中的读书人,那些有识之士,就必须提高汉人在后金的地位。否则,很难吸引那些读书人的效忠。”
  皇太极清醒过来的同时,当然也明白范文程的意思,指的是什么?
  一直以来,汉人在后金的地位都不高,即便是范文程这样主动来投的汉人,拥有大学识,在一些决策之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他的地位依旧是形同于奴才,老婆随时都有可能被主子占有,玩弄一番,还不能有所怨言。
  “范先生,你尽管放心,本汗即日就会发布新的汗谕,提高汉人在后金的地位,让那些汉人读书人可以在后金任职做官,获得显贵之耀。”


第七十九章 荒芜的良田

  这一天,北直隶广平府的地界上,清河县附近,在茫茫无际的绿色田野之中,有那么一行十数人,行走于乡间小路,缓缓而行,两辆普通的马车混于其中,除了坐在车厢里的几人,其他的全都是骑马而行,一身的劲装,一副看家护院的装扮。
  此刻,在骑马而行的数人之中,赫然就有年仅十七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一袭华衣锦服的衬托之下,像极了富贵人家的公子哥。
  而身上的那份书生气息,更是平添了几分儒雅,显得很是风流潇洒。
  然而,南下微服私访,崇祯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年轻的脸庞之上布满难看之色,微微皱着眉头,凝视着远方,环视周遭,看到大量的良田荒芜,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寥寥。
  “刘若宰,作为今年的新科状元,朕来问问你,眼前的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儿?”
  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人走了出来,骑马缓缓而行,来到崇祯的身侧,看了看左右,望了望前方,满脸的不解之色,不答反问道:“皇上,恕臣愚钝,不能体会圣意,还望皇上能够提点一二,所指得是何事?”
  崇祯偏了偏头,看了刘若宰一眼,并未为对方解惑,再次看向前方的同时,神色郑重而认真,提醒道:“记住了,从离开京城的那一刻起,朕的名字就叫作尤检,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统统称朕为公子或者尤公子,不要再犯这种小错误了。”
  说到这里,崇祯意识到自己也犯了相似的错误,不禁流露出一丝尴尬之色,似乎是为了掩饰那一丝尴尬,不等刘若宰回应,转头看向其他的几人,改了口,自己对自己的称呼。
  “对了,不仅如此,还有你们,都要记住了,我叫尤检,平常喊公子或尤公子。”
  “是,公子,属下记住了,绝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随着刘若宰和其他人异口同声地回了一句,崇祯这才露出满意之色,轻轻点了点头,紧接着看向刘若宰,信马由缰前行之间,手一指周围的那些荒田,缓缓问道:“这些田地是怎么回事儿?”
  似乎是心头火气使然,又或者担心刘若宰还不明白问话的真意,崇祯情不自禁又补充了一番。
  “不同于西北,北直隶还算是风调雨顺,又有诸多的水系支流,如此好的良田,怎么就荒废了呢?你说说,这不是在暴殄天物吗?”
  很显然,刘若宰心里有着某种顾忌,并未立即回答,流露出迟疑之色,但一看到崇祯那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暗暗一咬牙,最终还是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公子,你有所不知,这些荒废的良田并非是无主之物,多是京城那些勋贵的私产,还有一部分是宫里的一些太监的。之所以这么荒芜,原因在于,从万历年间开始,出现各种名目的赋税,多是地方官吏私下摊派的。”
  “加上朝廷的税赋,使得百姓不堪重负,不得不变卖耕种用得耕牛,来维持生活,缴纳日益增加的税赋。”
  崇祯的神色越来也难看,听到这里,忍不住地插了一句:“如此一来,没有了耕牛,百姓能够租种的田地也就越来越少,那些权贵兼并的土地也就荒废了下来。”
  “是的,少爷,正是这个理。”
  刘若宰应和了一句,此刻的他就像掘开了一个豁口的堤坝,已经说了,反而变得不再顾忌,一点不在乎远处马车上的王之心,脸色越来越难看,看向他的目光带着敌视。
  “还有,少爷,一路走来,咱们看到的那些荒田也是如此。据属下所知,前几朝都留下了诸多的田地问题,仅仅是前朝的太监魏忠贤,在北直隶就有万顷良田。”
  “庆阳伯就有五千四百余顷良田,分布在庆都、清苑与清河三县;长宁伯也有一千九百余顷良田,分别在景州、东光等县地;指挥佥事沈传进讨沧州、静海县,拥有六千五百余顷良田。。。。。。”
  “崇祯”的心情很沉重,尽管早就了解到这些历史知识,但研究者和直接体验者还是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让他更加直观地意识到,明末时期的土地兼并有多么的严重。
  仅仅是北直隶这一地,就能知微见著,可见一斑!
  之所以有这一番的对话,对刘若宰的询问,崇祯的目的很简单,无疑就是想要考验一下刘若宰这个新科状元,是否敢直言其中的利弊,得罪京城的那些勋贵?
  历史上的刘若宰虽然是名不见经传,比不得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这些人,但作为崇祯年间的第一位状元,这位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忠臣,任劳任怨,积劳成疾,最终死在任上。
  尤其是他向崇祯举荐的两名官员之一,出任安徽巡抚,可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史可法,智勇忠介,兼具经济的才能。
  推荐的另一个官员阮之佃,乃是江宁主簿,虽然声名平平,却是极为忠于明室,以忠节全,而又不失治理一地的才能。
  呼。。。。
  崇祯心里常常地吐出一口浊气,尽管知道解决土地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效仿毛爷爷,推行“打土豪、分田地”之策。
  但是,崇祯也很清楚,现在不是推行这一改革的最佳时机,时机还不成熟,若是行使皇权,使用雷霆般的强势手段,强制推行这样的土地政策,必然会引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
  因此,在实行这一土地政策之前,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崇祯对军队的强有力控制。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崇祯”不可能不知道毛爷爷推行这一土地政策时的情况,不仅仅是贫苦老百姓的众望所归,主要还有军权的支持,有着军队作为强有力的后盾。
  毕竟,相对那些土豪劣绅,农民虽多,但依旧处于劣势。
  所谓的劣势,不仅仅是财富和武器上面,关键还是在思想上面,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不能众志成城,不能团结一致的对抗那些土豪劣绅。
  军队在侧,作为后盾,就有了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再有那么一个人登高而招,振臂一呼,必然是云集响应,裹挟民意形成的雷霆之势,很容易就能推行“打土豪、分田地”之策。
  脑海里飞速的闪过这些念头,崇祯露出满意之色,看着刘若宰,刚要说些什么,却被一个英姿飒爽的声音所打断。
  “公子爷,马车里实在太闷了,也太无聊了,我也和你们一样骑马吧?”


第八十章 化名

  策马缓缓而行之间,众人循声望去,纷纷看向了中间的马车,一身男装的贵妃田秀英已经走了出来,站在赶马车之人的后面,衣带飘飘,身材纤瘦,英俊的神采之中,又透着淡淡的阴柔之美。
  当然,相比于一般人的女扮男装,也许是一身武艺的原因,田秀英有一种英之感气,显得更加朝气蓬勃,像极了江湖儿女,自带着一股淡淡的侠者之风。
  “秀英,你怎么出来了?”
  很显然,田秀英很享受崇祯这种亲昵的称呼,有一种普通人家夫妻的感觉,故作爽朗的一笑,颇为玩味的回道:“公子,待在马车里实在没意思,还不如骑马而行,欣赏这一路的风景,岂不快哉?”
  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田秀英颇为撒娇的展颜一笑,话语稍稍停顿了那么一下,露出一副如嗔似怒的模样,转而说道:“公子,秀英现在可是男儿身,也该换一个名字,不能再使用这个名字了。不然的话,这副装扮就白费了。”
  说话之间,似乎想到了什么,田秀英的脸上现出莫名的兴奋之色,故作沉吟的抛出了一个名字。
  “嗯。。。那就叫田禾吧!”
  “呃。。。这是什么鬼?”
  崇祯愣了一下,忍不住地嘀咕了一句,进而又问道:“田禾。。。?秀英,你怎么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嘿嘿。。。公子,臣妾这可是在学你啊!”
  田见秀意味深长的回应了一句,意有所指,在多数人还在愣神和疑惑不解之时,崇祯的脑海里却是闪过一丝明悟,顿时明白了,自己的化名就是取名字的后面两个字,“由”谐音为“尤”,最为姓氏。
  而对方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