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失神,是那么的错愕。
  实在是,自古至今,从未听说过女子学院的存在,女子长大之后,能够进入学院学习,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形同于神话传说,犹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存在,只有戏里才会有。


第六百三十二章 为大明培养女官?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由儒家思想所衍生的种种观念,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什么三纲五常,等诸如此类的思想禁锢,传统思想的束缚,即便是再如何的深受长辈的宠爱,女子也不可能迈出大门去学习,更不用说进入学院这样的地方了。
  然而,此时此刻,皇上居然说,要创办女子学院这样的学习之地,让大明的女子可以像大明的读书人那般,也有更高的学府可以深造,可以学习更多的学问。
  对于他们而言,崇祯提出这样的想法之时,不啻于石破天惊!
  听着崇祯的侃侃而谈,对于女子学院整体架构的叙述,震惊之余,众人的脑海里也涌现出了同样的一个念头,这样的女子学院,简直就是类似于国子监的存在,难道皇上这是想为大明培养女官吗?
  想到这里,方孟式和方维仪的心中一动,不禁蠢蠢欲动,心痒难耐起来。
  毫无疑问,对于寻常女子而言,人生的莫大的最大追求,也不过是嫁到一个好人家,能够有一个如意郎君,稍有野心之人,就也是被皇家看中,为妃为后。
  毕竟,不管别得朝代如何,仅就大明而言,尤其是王妃、皇后之类的,并没有什么门第之见,有得是贫苦人家的女子,一步登天,成为王妃,或者皇后之类的。
  可以说,普通人家的女子为妃为后,在大明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就比如当今的皇后,娘家就是街头表演杂耍的艺人,身份和地位已经算是最底层了。
  尽管其中有着诸多的因缘际会,有着诸多的巧合性,却也恰恰说明了,相比于其他王朝,大明的门第之见要小得多。
  然而,相比于这些女子,方孟式和方维仪却是胸怀沟壑的才女,胸中自有笔墨,并不比那些读书人逊色多少,自然而然地,在那么某个时候,也不是没有幻想过,自己能够有一番作为。
  何况,当今朝廷,有着秦良玉这样的女将,威风凛凛,所立下的赫赫军功,并不比那些男人少多少,隐隐间,反而更胜一筹,更加的有威望。
  最为关键的是,当今皇上的行事风格,举手投足之间,总是那么的不按常理出牌,是那么的天马行空,一点不受固有的观念所束缚,一切都是以务实为主。
  想到这里,两个女子心动了,心跳的速度加快了几分,砰砰直跳了起来,虽已是虎狼之年,但面容依旧姣好,猛然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充满希冀的看向崇祯,等待对方后面的话语。
  这份激动与期待,反应过来的两人,联想到之前的谈话内容,细细回味之下,略微思索,心中已经有了猜测,大概知道了崇祯让自己姐妹二人来干什么?
  这一切的心理活动,以及诸多的神情变化,都不过是发生在寥寥的几个呼吸之间,就在这时候,崇祯的话风忽然一转,正好验证了她们心中的猜测。
  “因此,女子学院建好之后,所有的东西都配备齐全之后,朕准备将女子学院交给你们负责,到时候,会有各种女性乐师、女性夫子进入。。。。。。”
  刹那间,方孟式和方维仪脸上的兴奋不再有任何的掩饰,变得愈发的炽热起来,这时,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寡居多年的方维仪,神色却是微微一变,变得有一些不自然起来。
  “那个,皇上,民女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无妨,有话尽管直言!”崇祯大手一挥,显得颇为豪迈,对着方维仪回道。
  “皇上,是这样的,既然是女子学院,虽然有着相应的课程,如果让男子进入学院,教授那些刀枪剑戟以及火器之类的,难免还会有所影响,为人所诟病,使得许多女主不敢进入学院学习。”
  “呵呵。。。。方维仪,看来你还是没太明白,朕不是说了吗?女子学院,从上到下,全都是女的。”
  崇祯爽朗的一笑,当然明白,对方为何会有如此一问,按照正常人的理解,既然是教授武术之类的事情,全都是男性,这是一种广兴的思维使然。
  “还有就是,莫要忘了,在朕的大明,也有飒飒英风的女将,比如秦良玉和她的儿媳张凤仪之辈,都是能征惯战的女将,身手也是着实了得。”
  “尤其是张凤仪,如今之时,正好就在京城当差,女子学院建好之后,她将负责这方面的授课,如若有女学员想要舞枪弄棒,也想成为秦良玉、穆桂英这样的巾帼英雄,自有教习的女性教习。”
  “而且,方维仪,方孟式,对于习武之事,你们也不要有任何的抵触情绪,更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受那些传统思想的束缚,女子本就是弱势群体,若是学一个一招半式,有武艺傍身,出门在外,也能拥有几分自保之力,是也不是?”
  说话之间,崇祯敏锐地扑捉到,对于女子学习武艺之事,方孟式和方维仪这两个大家闺秀出身的才女,明显有一些抵触情绪,秀眉微蹙,方才会有崇祯后面的一番言语。
  “皇上所言甚是,是臣女过于拘泥,见识太过浅薄了~”
  不得不说,不愧是亲姐妹,方孟式和方维仪的反应很相似,就连做出的回应几乎都是异口同声,说出的话都是一模一样。
  说到这里,就好像是来了兴致,听到两人的回应,崇祯那是满脸的红光,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
  “撇开其他的不讲,女子学习武艺,没有什么不好的,既然男子可以文书双全,具有文韬武略,女子同样也能如此,不应该只是才貌俱佳。”
  “何况,习得一身的武艺,即便是不能投身于疆场,为国效力,但总还是有益无害,最起码身体要好得多,文文弱弱的,只会容易召病。”
  “而且,朕的田贵妃,就是这样的一个奇女子,不仅品貌俱佳,还有着一身不凡的武艺,最为关键的是,才学也是了得,琴棋书画,无一不通。”
  说到这里,崇祯脸上的光芒愈发的炽盛,有着几分洋洋得意之感,就好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宝物一般,颇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
  “还有就是,朕一点也不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恰恰相反,朕反而觉得,如果不读书识字的话,又如何明事理呢?”


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机

  不得不说,有着才女之称的方孟式和方维仪,被崇祯的鼓动之言说得澎湃不已,瘙痒难耐,崇祯这番言辞所展现出的态度,无疑不是在强调一点,她们女人的社会地位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持续了数千年之久,无疑,这也在压制女人的各种yù wàng,只有屈服在男人之下,因此,这也使得女子的心里产生了某种抵抗情绪,不断地在酝酿。
  而这种抵抗情绪,在日积月累之下,只会愈演愈烈,最终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只要有那么一个契机,就会爆发开来,而武则天就是最好的说明。
  尽管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小就被灌输三从四德之类的思想,被xǐ nǎo,对于学习武艺这样的举动,有着本能地抗拒与抵触,但在这种条件的yòu huò下,女人的社会地位,将会因她们而改变,将会从她们而开始,所有的抵触情绪都被莫名的激动所取代。
  显然,崇祯的态度,以女子学院为起点,就是这么一个契机,只是更加的柔和而已。
  “臣女定当戮力而为,不辜负圣命,竭力办好女子学院!”
  这一刻,方孟式和方维仪对视了一眼,近乎是同时,相继上前一步,施施然地施了一礼之时,回应了一句,虽然声音依旧是那么曼妙动听,充满温柔,却又蕴含着丝丝坚定之意。
  “好好,有你们的这句话,朕就放心了,速速平身,无须多礼!”
  “谢主隆恩!”
  在崇祯客套的过程中,两女相继恢复了身形,并做出了回应,就在这个时候,作为在场之人中最为年长者,方孟式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神色变得有一些凝重起来,又有着几分难色。
  “皇上,既然是要办女子学院,想必也是带着几分盈利性质的,对吗?”
  “这是当然!”
  崇祯回答的很是痛快,没有丝毫的迟疑,但心里却生出一丝疑惑,不明白方孟式想要表达什么,忍不住地又补充道:“毕竟,如果不收取相关费用的话,只靠朕自掏腰包,女子学院根本就长久不了。”
  “皇上所言甚是,臣女明白!”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之中,方孟式先是附和了一句,进而面露幽幽之色,继续说道:“皇上,千百年来,虽没有明确规定,女子长大成年之后,不允许外出读书识字,但也成为了一种默契的共识,养在深闺之中,才是大家闺秀应有的成长经历,在成亲之前。”
  “确实如此~”
  尽管不解其意,崇祯还是顺着方孟式的话语,适时地回应了一句,进而补充道:“毕竟,不管是什么时候,无论是哪个朝代,所谓的大家闺秀标准,无非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自然而然地,这也就等同于不允许女子外出读书识字。”
  一语落罢,在这一瞬间,崇祯的脑海里闪过一抹灵光,忽然有一些明白了方孟式的意思,说出这番的言语,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是啊,皇上,受限于这些原因,除了那些贫苦人家的女子,只要生活稍微富足的家庭,哪怕女子学院的内部全体上下都是女性,恐怕相应年龄段的女子也很难获得家人的认可,会被允许进入女子学院。”
  “毕竟,既然是到女子学院学习,就不可避免地经常出入宅院,这已经是和大家闺秀的标准产生了冲突,有着极大的违背,若非是开明的父母,恐怕鲜有人会将自家的女儿送到女子学院学习。”
  “至于那些贫苦人家的女子,在这个年龄段,要么早早地就嫁人了,已为人妇;要么在家里,帮衬着干活,减轻家里的负担,先不说学费的问题,很难支付得起,就算对她们进行免费,碍于家里的原因,恐怕也不愿意就学。”
  “说得不错,确实如此~”
  崇祯当即就表示了认同,神色也是凝重不已,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种风轻云淡,流露出淡淡的笑容,却也没有了下文。
  此刻,得到确认的崇祯,心中也是没有什么主意,这种两难的境地,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解决之策,不可能补助那些贫苦人家的女子上学。
  即便是免除她们的学费,也几乎不可能,一个两个还行,十个八个也可以,还在崇祯的经济范围之内,太多的话,崇祯根本就支撑不了。
  毕竟,个人自掏腰包,创建第一所女子学院,已经是崇祯的能力极限,不可能将全部的银子都花在这个方面,至于免除学杂费,更是不可能。
  一时间,随着新难题的出现,大殿里变得寂静无声了起来,气氛很是压抑而沉重,谁也没有再言语,这些难题,非常的现实,绝非朝夕间就能够改变和解决的。
  而且,人家不愿意将女儿送入学院,总不可能强逼着,威胁着吧?
  最终,还是崇祯开口了,打破此时的这种近乎于压抑的沉寂。
  “嗯~现在看来,只能这样办了,先不管别得,朕先试试,在百官以及皇亲国戚之中,号召一下,争取让他们做出一个表率,让各自的适龄女儿、孙女进入女子学院,进行学习。。。。。。”
  闻听此言,方孟式的眼前就是一亮,心中又燃起了充满希冀的曙光,就连一旁的方维仪和方以智,都是神色为之一松,缓和了许多。
  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清楚,放眼整个大明,若说最为开明的父母,无疑就在朝中,在那些当官之人中,就算是受限于世俗的眼光,他们也会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女儿接受教育,不至于太过于蒙昧。
  最为关键的是,朝野之中,最不缺乏的还有溜须拍马之辈,为了讨好皇帝,亦或是上级,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谄媚,巴结。
  自然而然地,对于这些人而言,恐怕皇上刚刚提出这种想法,不用皇上多做言语,进行游说,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将女儿送入女子学院之中。
  毕竟,对于这些投机取巧之人,他们会尽可能地抓住所有机会,见缝插针般地去逢迎上级,更不说是皇上了。
  渐渐地,随着崇祯的这番言辞,大殿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了起来,变得轻松愉快了许多。


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烟”非彼“烟”

  目送着方以智等人离去的背影,渐渐地,崇祯陷入深思之中,双眼失去了光芒,变得暗淡无神了起来,不禁再次回想起了关于鸦片的事情。
  鸦片的危害虽大,一旦吸食成瘾,最后只能落得个家破人亡、身死道消的下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是用于对敌方面,着实有效,无疑是一件无往而不利的大杀器。
  尽管给后世的华夏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巨大的灾难,但是,若是站在别国的立场,以那个时代的情况而言,那些带着殖mín zhǔ义的资本国家,他们不是慈善家,只要对自己有利,当然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只要能够掘取巨大的利益,哪还会在乎使用什么手段?
  毕竟,商人的逐利性,只要利润足够惊人,那么,他们就能够为之疯狂,并作出惨无人道的举动,根本就不在乎人命为何物?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平息静气而言,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的话,那些欧美国家使用鸦片,从华夏赚取大量的真金白银,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当然,这不是在为他们说话,也不是一种洗白,而是在阐述看待问题的方法,想要表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毒药和解药之分,都是相对而言。
  用在敌人身上,不管再如何浓烈的毒药,对于下毒者而言,那都是一种解药,解开了他们心中的郁结之气!
  同时,无可争议的是,不管怎么讲,那些西方国家都给华夏带来了一次次近乎于毁灭性的灾难,差一点亡国灭族,成为他国依附的存在,华夏人的性命不值钱,没有一点的保障。
  。。。。。。
  眸子里寒光凛冽,不断地在闪烁,森森然,崇祯的瞳孔再次微微收缩,身上也再次散发出了那种森冷的气息,弥漫开来,使得一旁的冷晓磊不自觉地就是一个哆嗦,有一些恐惧的看向了崇祯,心中已然泛起了嘀咕。
  皇上这是怎么了?谁又召他惹他了?怎么这么大的怒火?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冷晓磊的心里冒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疑惑,又在暗暗地猜测,却也不敢开口询问,实在是崇祯那稚嫩的面孔阴沉的可怕,让他不敢多嘴。
  在这个时候,冰冷的面孔之下,崇祯的心里却是平静无比,非常的理性,又有了新的想法,确切来讲,应该新的猜测。
  根据后世的历史记载,朱由检在位的时候,曾经也颁布过全国禁烟令,而这种“禁烟令”,其中所谓的“烟”,崇祯觉得,应该是指鸦片,而非是烟土,那些烟叶子。
  毕竟,不管怎么说,烟土虽然有害,对身体不好,短期之内,也很难察觉,鸦片就不一样了,害处更加的明显,更能看出人对它的吸食成瘾,荒废劳作。
  鸦片战争,之所以两百多年以后才爆发,固然有着鸦片提取技术的不成熟,但主要还是在于,西方国家对鸦片的认知还很有有限,多数还停留在罂粟上面。
  还有就是,这个时期的欧洲国家,还处于一种战乱的时代,荷兰人的独立战争,使得欧洲纷争不断,多国牵涉其中。
  当然,还有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海运的过于原始,船只不能像蒸汽机轮船那般,更具有优势,使得欧洲国家的海军在大明近海海域并不能占据优势,多次的失败,也就只能欺负那些南洋岛国,缺乏相应的海军,还处于部落的那种最为原始的状态。
  而且,即便是有着国家的存在,也比不得当时的大明。
  这一切的一切,诸多原因叠加在一起,无一不在说明,明末和满清晚期的情况虽然相差无几,在禁烟这件事情上,之所以取得结果不同,主要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几大差异。
  毕竟,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缩减了西方国家与华夏在人口上的巨大差异,很难以人数优势再取得胜利。
  崇祯的脑子里不断地闪现这些念头,渐渐地,整个人也变得清明了起来,身上的那股凌厉的气势也为之收敛,变得缓和了许多。
  与此同时,大殿里的那种沉闷而压抑的气氛也在变淡,不再那么的紧张。
  既然这样,那些欧洲国家可以发动鸦片战争,那么,凭着眼界的前瞻性,有着更高的认知,大明也同样可以,对西方国家也发动鸦片战争,攫取他们的财富的同时,也荼毒他们国家老百姓的精神与肉体,一报还一报。。。。。。
  崇祯的心里这样盘算着,也在暗暗筹谋着相应的计划,如何开展这一行动?
  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的双眼微眯,嘴角更是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的笑意,萦绕于其中,整个表情都充满着腹黑的味道。
  如今的满清,虽然苟延残喘,偏安一隅,却也可以再次上演鸦片战争,最为自己的试验场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将历史提前了两百一十一年。
  相比而言,通过天花这一瘟疫解决北方边患,使用鸦片的话,将会更加的稳妥,危险也要小得多。
  毕竟,天花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性,即便是有着相应的治愈药方,以及相应的预防之策,也很难做到万全的保障,也将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危险。
  最为关键的是,使用鸦片的话,更容易赚钱,更能从精神意志上控制住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瓦解他们的那种野性,侵蚀他们的身体素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建州,赫拉阿图城。
  皇宫之中,弥漫着一股近乎于哀鸿遍野的气氛,每一个角落都是死气沉沉,皇太极的脸色也是阴沉的可怕,隐隐间,眉宇间又散发着丝丝绝望之意,而站于众人之间的莽古尔泰,却是满脸的气愤之色,不断地在叫嚣着,声嘶力竭地咆哮着。
  “说得真是好听,什么为满清平叛,镇压叛乱的女真部落,根本都是假的,根本都是一种表象,都是领域目的,有着不轨企图!”
  “南蛮子根本就是不安好心,借着三大女真部落叛乱之际,以此为由头,兴兵东北,实则却是借机投放天花源,想要灭绝我女真部落!”
  “南蛮子皇帝的心可真够歹毒的,难怪依旧继续开放互市,他们根本早就有了防范之举,有了应对之策,不惧天花的蔓延和感染。”
  。。。。。。


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烟”非彼“烟”

  目送着方以智等人离去的背影,渐渐地,崇祯陷入深思之中,双眼失去了光芒,变得暗淡无神了起来,不禁再次回想起了关于鸦片的事情。
  鸦片的危害虽大,一旦吸食成瘾,最后只能落得个家破人亡、身死道消的下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是用于对敌方面,着实有效,无疑是一件无往而不利的大杀器。
  尽管给后世的华夏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巨大的灾难,但是,若是站在别国的立场,以那个时代的情况而言,那些带着殖mín zhǔ义的资本国家,他们不是慈善家,只要对自己有利,当然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只要能够掘取巨大的利益,哪还会在乎使用什么手段?
  毕竟,商人的逐利性,只要利润足够惊人,那么,他们就能够为之疯狂,并作出惨无人道的举动,根本就不在乎人命为何物?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平息静气而言,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的话,那些欧美国家使用鸦片,从华夏赚取大量的真金白银,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当然,这不是在为他们说话,也不是一种洗白,而是在阐述看待问题的方法,想要表达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毒药和解药之分,都是相对而言。
  用在敌人身上,不管再如何浓烈的毒药,对于下毒者而言,那都是一种解药,解开了他们心中的郁结之气!
  同时,无可争议的是,不管怎么讲,那些西方国家都给华夏带来了一次次近乎于毁灭性的灾难,差一点亡国灭族,成为他国依附的存在,华夏人的性命不值钱,没有一点的保障。
  。。。。。。
  眸子里寒光凛冽,不断地在闪烁,森森然,崇祯的瞳孔再次微微收缩,身上也再次散发出了那种森冷的气息,弥漫开来,使得一旁的冷晓磊不自觉地就是一个哆嗦,有一些恐惧的看向了崇祯,心中已然泛起了嘀咕。
  皇上这是怎么了?谁又召他惹他了?怎么这么大的怒火?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冷晓磊的心里冒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疑惑,又在暗暗地猜测,却也不敢开口询问,实在是崇祯那稚嫩的面孔阴沉的可怕,让他不敢多嘴。
  在这个时候,冰冷的面孔之下,崇祯的心里却是平静无比,非常的理性,又有了新的想法,确切来讲,应该新的猜测。
  根据后世的历史记载,朱由检在位的时候,曾经也颁布过全国禁烟令,而这种“禁烟令”,其中所谓的“烟”,崇祯觉得,应该是指鸦片,而非是烟土,那些烟叶子。
  毕竟,不管怎么说,烟土虽然有害,对身体不好,短期之内,也很难察觉,鸦片就不一样了,害处更加的明显,更能看出人对它的吸食成瘾,荒废劳作。
  鸦片战争,之所以两百多年以后才爆发,固然有着鸦片提取技术的不成熟,但主要还是在于,西方国家对鸦片的认知还很有有限,多数还停留在罂粟上面。
  还有就是,这个时期的欧洲国家,还处于一种战乱的时代,荷兰人的独立战争,使得欧洲纷争不断,多国牵涉其中。
  当然,还有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海运的过于原始,船只不能像蒸汽机轮船那般,更具有优势,使得欧洲国家的海军在大明近海海域并不能占据优势,多次的失败,也就只能欺负那些南洋岛国,缺乏相应的海军,还处于部落的那种最为原始的状态。
  而且,即便是有着国家的存在,也比不得当时的大明。
  这一切的一切,诸多原因叠加在一起,无一不在说明,明末和满清晚期的情况虽然相差无几,在禁烟这件事情上,之所以取得结果不同,主要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几大差异。
  毕竟,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缩减了西方国家与华夏在人口上的巨大差异,很难以人数优势再取得胜利。
  崇祯的脑子里不断地闪现这些念头,渐渐地,整个人也变得清明了起来,身上的那股凌厉的气势也为之收敛,变得缓和了许多。
  与此同时,大殿里的那种沉闷而压抑的气氛也在变淡,不再那么的紧张。
  既然这样,那些欧洲国家可以发动鸦片战争,那么,凭着眼界的前瞻性,有着更高的认知,大明也同样可以,对西方国家也发动鸦片战争,攫取他们的财富的同时,也荼毒他们国家老百姓的精神与肉体,一报还一报。。。。。。
  崇祯的心里这样盘算着,也在暗暗筹谋着相应的计划,如何开展这一行动?
  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的双眼微眯,嘴角更是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的笑意,萦绕于其中,整个表情都充满着腹黑的味道。
  如今的满清,虽然苟延残喘,偏安一隅,却也可以再次上演鸦片战争,最为自己的试验场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将历史提前了两百一十一年。
  相比而言,通过天花这一瘟疫解决北方边患,使用鸦片的话,将会更加的稳妥,危险也要小得多。
  毕竟,天花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性,即便是有着相应的治愈药方,以及相应的预防之策,也很难做到万全的保障,也将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危险。
  最为关键的是,使用鸦片的话,更容易赚钱,更能从精神意志上控制住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瓦解他们的那种野性,侵蚀他们的身体素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建州,赫拉阿图城。
  皇宫之中,弥漫着一股近乎于哀鸿遍野的气氛,每一个角落都是死气沉沉,皇太极的脸色也是阴沉的可怕,隐隐间,眉宇间又散发着丝丝绝望之意,而站于众人之间的莽古尔泰,却是满脸的气愤之色,不断地在叫嚣着,声嘶力竭地咆哮着。
  “说得真是好听,什么为满清平叛,镇压叛乱的女真部落,根本都是假的,根本都是一种表象,都是领域目的,有着不轨企图!”
  “南蛮子根本就是不安好心,借着三大女真部落叛乱之际,以此为由头,兴兵东北,实则却是借机投放天花源,想要灭绝我女真部落!”
  “南蛮子皇帝的心可真够歹毒的,难怪依旧继续开放互市,他们根本早就有了防范之举,有了应对之策,不惧天花的蔓延和感染。”
  。。。。。。


第六百三十五章 当务之急

  然而,不管是皇太极,还是其他的诸多贝勒、贝子,其中的多数人都是神色平静,并不像蒙古尔泰这般的义愤填膺,怒不可遏。
  尤其是皇太极和代善两人,阴沉的神情之中,多是忧虑之意。
  “三贝勒,说这些还有什么用?难道就能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难题吗?”
  最终,还是代善打断了莽古尔泰的义愤填膺,不等对方作出回应,进而语重心长地说道:“先不管是不是南蛮子蓄意制造的这场天花瘟疫,现在这个时候,当务之急,最应该想得都应该是,如何渡过这次的难关?”
  “如果任由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天花在建州蔓延,恐怕不用外敌大举进犯,咱们满族就先亡国灭族了。”
  “可是,大贝勒,这场的天花瘟疫,根本就是大明制造的,也应该由南蛮子负责。”
  此刻,莽古尔泰已经没有了刚刚的那种底气,语气也变得有一些有气无力起来,就好像是泄气的皮球,而皇太极也适时地接过了话题。
  “大贝勒说得不错,当今的紧要之事,不是究其原因,天花出现的根源,而是渡过这次的难关,在天花完全爆发之前,尽可能地做好相应地准备,尽可能减少百姓因天花而死。”
  说话之间,皇太极又将目光放到了代善的身上,面露征询之色,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心情和多余的心思,再理会对面的莽古尔泰。
  “嗯~大王,恕臣直言,不管以前的关系如何,咱们与大明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要想渡过这次的难关,必须要向大明求助。”
  代善略微沉吟了一下,随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直接无视因此而造成的骚动,直直地看着皇太极继续说道:“而且,还要不惜任何的代价,最起码也要从大明那里购买到相应的药方,从而防患于未然。”
  “大贝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