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就好像那种决心没有了,老者没有答话,而是目光缓缓转移,看向了在座的同行,最后落在了席姓老者的身上,气氛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似低迷,像悲哀,又似无奈的压抑与沉闷。
  毫无疑问,两侧的这些士绅,都有着共同的心事,也有着同样的某种顾忌,需要一种契机,打破这种沉闷的僵局,他们才能真正的敞开心扉。
  “方老哥,你就说吧~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的余地了。”
  随着席姓老者的率先开口,就好像打破了某种深藏的寂寥,点燃了某种激烈的情绪,其他人纷纷响应起来,向方姓老者表明态度,进行力挺。
  “方老,你就说吧,我支持你~”
  “方老,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就跟你一起赌一把~!”
  “我也赞同,方老,你说吧~!”
  。。。。。。
  这一刻,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洛养性和张国维都是怔了怔,有一些失神的看着这些群情激奋的众人,在诡异的气氛烘托下,表现地就像破罐子破摔一般,豪赌一把。
  显然,席姓老者的一句话,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那个刚刚好的契机。
  得到众人相应的方姓老者,犹如获得了莫大的鼓励,和心神安慰,这才真正地完全放开了,不再有任何的顾忌,直直地看着洛养性,略微沉吟了一下,再次平复了有一些起伏的心绪,这才缓缓开口了。
  “将军,实不相瞒,自从我们这些人的父辈开始,亦或是后起之秀,漏缴的那些税银,十之七八都被用于打点过去的那些官员了,进入那些贪官污吏的口袋。”
  “如果只是正常的缴纳税银,不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和紧逼,我们这些人都愿意接受朝廷的条件,以拖欠的形式,每隔一段时间,偿还那些漏缴的税银。”
  “但是,怕就怕,我们这些人缴纳了税银之后,每年还要受那些官员的胁迫,在缴纳税银的同时,还不得不拿出一定的银子,去孝敬他们,从而保证生意不受影响。”
  “若是同时缴纳税银和孝敬地方官员,就算我们这些人再如何的做生意,擅长经商,莫说是每年赚取的利润入不敷出,恐怕也会将本钱打上去,如此长期以往下去,迟早会落败,再多的家产,也经不起贪官污吏的狮子大张口,频频索取。”
  。。。。。。
  渐渐地,洛养性和张国维沉默了,神色相继变得极为沉重起来,一直以来,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追缴税银方面,尽可能地不让这些人破产,还有做生意的本钱,还可以东山再起,但却忽略了一点,却从未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即便是有,也很有限,也很片面,并不能体会他们的难处和无奈,迫于生计的一种屈服,一种认命。
  方姓老者的这一番沉重的话语,近乎于哀求与绝望,提醒了他们,引得两人一阵深思。
  毫无疑问,就算是全免那些漏缴的税银,每年之时,既要缴纳税银,又要打点地方官员,从而维持生意的正常运转,这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巨大的开销之下,将会一点一点地吞噬这些人的家产。
  尤其是后者,相比于税银的额度是有限的,以贪官污吏的贪婪天性,他们的胃口却是无限的,犹如无底洞。


第六百一十五章 一场豪赌

  { }?忽然间,洛养性和张国维幡然醒悟了过来,心间涌现一股莫名的悸动,开始有一些同情这些江南士绅起来,处境也够可悲的,冒着那么大的险,漏缴那么多的税银,却只是缓解财政压力,为了填饱那些贪官污吏的胃口而已。
  同时,虽然两人的年岁不大,只有三四十岁,但也知道一点,江南税银的减少,直至后来的只有几十两,是发生在万历年间,一代名相张居正病逝之后。
  也就是说,从张居正病逝的那一刻起,先不说万历皇帝本人爱财如命,收刮天下之才,在整个过程中,直至天启末年,都是宦官横行的年代,亦或是东林党得势,两者轮流主政。
  因此,在这期间,也是大明最为混乱的时期,各地的贪官污吏横行,层出不穷,吏治极为腐败,搞得民不聊生,尤其是江南,就是因为横征暴敛,激起了好几次小规模的民乱。
  细细回味之下,想起这些陈年过往,就能够想象得到,在这么一个混乱的时期,不管是士绅,亦或是商贾,日子都不是那么的好过,倒了一茬又一茬,换了一家又一家。
  而且,在当时的那种混乱的环境下,如数缴纳税银,还不如贿赂贪官污吏来得更加实际,更能最大化地保住他们的性命与家产。
  何况,神宗皇帝数十年不临朝,大明处于一种近乎于停滞的低效率运转状态,谁还关心国库,只要打通了各层关系,喂饱了那些贪官污吏,自可保住己身。
  简而言之,就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个人的私利远超过国家利益!
  毕竟,不管是宦官祸乱朝堂,还是东林党把持朝政,倒霉的永远都是这些士绅与商旅,都不可避免地要拿出一大笔银子,孝敬得势的派系。
  真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东林党落下风,处处被打压,那么,作为得势的一方,宦官集团一定会对付东林党支持的士绅与商旅,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搞得他们家破人亡,弄取钱财。
  若是东林党得势,宦官集团处于下风,那么,这些士绅与商旅,就得拿出不少的银子,作为政治献金,去巴结朝中的重臣,去打点与自己生意息息相关的各地官员。
  毕竟,就算那些不会明抢,但只要暗地里使绊子,他们这些人就会血本无归,生意难做,同样是家破人亡。
  这一刻,不管是张国维,还是洛养性,都明悟了许多,之前的那番谈话,这些人为何是一副吞吞吐吐的样子?
  显然,就算朝廷强势行动,以雷霆手段,全都处置了那些贪官污吏,但是,他们的同窗好友,亲戚之类的,难免还有在朝中为官。
  如此一来的话,心存顾忌与忌惮之下,更不能吐露那些贪官污吏了,而是将所有的原因都归咎于过往,还留下了一丝余地,不至于遭到报复。
  自古以来,就有那么一句话,民不与官斗,这些商人就是坚持着这一点。
  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即便下定了莫大的决心,准备破罐子破摔,但他们还是保持着最后一丝“理性”,总是模糊一些事情,只是讲贪官污吏,却不言明是谁,要么就是推卸到以前。
  洛养性明白,尽管已经将问题想得很严重了,将事情想得很棘手,但自己还是低估了这次任务的艰巨性,远超自己的想象,还要更加难办。
  按照预期,自己的那种做法,所谓的杀鸡儆猴,进行树威,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洛养性的心里也知道,事情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不再自己的掌控范围,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职权问题,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吏治腐败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够解决和插手的。
  说白一点,绕了那么一个大圈,费了那么大的功夫,最终还是要皇上来裁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士绅的问题,使得他们摆脱贪官污吏的压榨和盘剥。
  在这个时候,看到洛养性与张国维的沉默不语,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大厅里的那些士绅和商贾,一颗心就是直往下沉,心里有一种不好的感觉。
  也无怪乎他们这么紧张,实在是,当方姓老者开口之时,说出他们的难言之隐的那一刻,就等同于背水一战。冒着极大的风险。
  成,则摆脱以往的那种枷锁,像一个正常商人那样做生意;败,则赔上身家性命,甚至会连累到妻儿老小,依旧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惨淡收场。
  因此,当决定说出这一切之时,他们就是进行在一场豪赌!
  正如洛养性所想的那般,凭着商人的天赋,做生意的头脑,对于以打欠条的方式,逐年补缴税银,银子虽多,但在他们的眼里,还不算什么,并未放在心上,唯一担心的是,就是每年如数缴纳了税银之后,还要应付那些贪官污吏。
  大厅里再次安静了下来,死一般的沉寂,气氛也是越来越压抑。
  “各位,既然你们如此开诚布公,坦诚相待,说出自己的难言之隐。那么,本将军也实话实说,关于这件事情,已经超出了本将军的权力范围,就算是相帮,也是无能为力,本将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件事情上报给朝廷,由皇上来定夺,为你们主持公道。”
  呼——
  听到洛养性的这番话,众人不仅泄气,不仅没有流露出失望之色,反而是神色微松,暗暗长吐了一口气,有一种莫名的轻松与期待。
  很显然,这番话虽没有他们想要的答案,没有什么允诺,但却是诚意十足,让他们看到了一抹希望,看到了洛养性的坦诚以待,并未和他们打马虎眼,而是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如果洛养性大包大揽的进行允诺,他们反而不安心。
  因为,他们的心里也很清楚,就算洛养性真得为他们着想,并进行一定的冒险,利用手中超然的权力,不顾一切地处置那些贪官污吏,也只能是暂时缓解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难题。
  毕竟,贪官是杀不完的,走了一批,谁也无法保证,新上任的官员就是清官。


第六百一十六章 天人交战

  而且,从本质上讲,他们虽然是商人,以信誉为生,去做生意,但也知道一点,官员的允诺并不可信,也不牢靠,洛养性这样的大白话,直言相告,反而获得了他们的好感,感觉到了诚意。
  这时,感觉到气氛的微妙变化,似乎是看穿了众人的心中所想,张国维随之站了出来,缓缓开口了,进行一定的表态。
  “各位,别的地方,本官无法说什么,但在这十府之内,只要是在本官的辖区之内,只要是在职一天,若是有官吏对你们索贿,变相地阻挠和破坏你们的生意,本官都将会施以严刑,严惩不贷,你们也可以随时找本官,反应诸多问题。”
  无疑,张国维的这一番话,有着相当的力度,等于给洛养性的话语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使其更加地具有说服力,也给了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这江南十府之内,身为巡抚的张国维,就是最大的官,有了这个保证,就等于变相地一个允诺,他张国维,就是他们这些人的靠山,他们的护身符。
  若是放到以前,没有对张国维有所认识和了解,就算张国维说得天花乱坠,哪怕是赌咒发誓,众人也不会相信他的这个允诺,更多的还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一年多的亲眼目睹,众人知道,眼前的这个巡抚大人真的是一个好官,不像那些贪官污吏,只知道敛财,从种种施政来看,他绝对是为百姓办实事,是一个好官,
  对于好官,不管是谁,都会对他有一种毫无原因的信任,或许,这就是贪官与好官的本质区别。
  显然,张国维这一年多的巡抚生涯,不仅获得了江南百姓的好感,还获得了这些士绅的认同,尽管在这段时间里,相处的并不愉快,还经常发生冲突,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观感,他们对一个好官坏官的判定,以及相应人品的个人评价。
  几天后。。。。
  文华殿中,崇祯正在看着一本奏折,神情平静无比,没有一丝的波澜,而站在一旁的冷晓磊却是在喋喋不休,满脸的好奇与疑惑之色,言语之中,显然是已经看过了奏折里的内容。
  “皇上,这本奏折,您都已经看了四遍,末将并不觉得里面还有其他的深意啊?”
  “如果熊大人和朱元帅他们还有其他的用意,应该会在奏折里明言啊。毕竟,这又不是什么十分机密的事情,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否则的话,直接密奏不就好了。”
  “而且,像这种事情,是不是太过于天马行空了?朝廷还有一大堆的问题亟待着要处理,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关注南洋啊?何况,这个建议还是出自于一个洋人,这里面别是有什么险恶用心?”
  。。。。。。
  看着奏折上的内容,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每看一次之时,看到某处,崇祯的心里就有着某种冲动,恨不得立即作回应,答应朱一冯等人的建议,出兵南洋,也就是南海,一举控制整个南海,控制住马六甲海峡,这个海上交通要道,商船出没最为频繁的地方,从而奠定大明在南海的霸主地位。
  然而,也是在某个一瞬间,心里残存的理性使然,不断地提醒着崇祯,南海虽然重要,马六甲海峡虽然极具战略价值,但是,现在还不是最佳的时候。
  过犹不及,事有轻重缓急,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胖子。
  在这一刻,在躁动的心绪之下,崇祯的脑海里涌现一条又一条信息,大明存在的诸多弊病,诸多的当务之急,浇灭他的那股冲动,保持在一种庆幸而理性的状态。
  因此,此时的崇祯,陷入一种天人交战的状态,在出不出兵南海之间,进行徘徊。
  撇开小冰河时期进入大规模爆发期不讲,单单是如今的大明,虽然国库充盈,北方边患减缓,东北的后金已经是不足为虑,苟延残喘,但大明的内部问题还很严重,还很多,根本经不起折腾。
  毕竟,要想控制住整个南海,并站稳脚跟,非常考验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内部的情况。
  土地兼并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只是缓解而已;吏治腐败严重,亟待整饬;东林党、魏党虽已式微,却依旧是虎视眈眈,想要再次控制朝堂;天下藩王众多,虽然威胁不到皇权,没有了zào fǎn的能力,但他们的藩地之多,占地之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大明的稳定。。。。。。
  想到这些,即便是身为穿越者,崇祯也有一种头疼炸裂的感觉,使得内心沉重不已,愈发的冷静和清醒,深知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只能一点一点的来,一个一个的解决。
  同时,看着奏折里面的内容,对于夺取南海,崇祯又是那么的心动不已,想要冒险一试。
  最终,还是理智占据了上风,崇祯清醒的知道,有着长居在南洋当地的汉人作为内应,占据南海容易,赶走洋人也是轻而易举。
  可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想牢牢地控制住南海,掌握在手中,将会占据朝廷一大半的精力,如此一来的话,在这种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之下,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大明的那些问题就不得不往后推,而往后推,只会是越拖越严重,很有可能脱离他的掌控。
  攘外必先安内,或许就是崇祯此时的内心写照,真实想法。
  “好了,晓磊,别絮絮叨叨了,出去看看,周阁老他们怎么还没有到?”
  “好勒,皇上,末将这就去看看~”
  冷晓磊回应之时,悻悻地笑了笑,有一些讪讪然,也意识到自己也太过于嘴碎了,惹得皇上有一些不耐烦了。
  心念及此,为了掩饰那一丝尴尬,冷晓磊进而轻抚额头,故作恍然地说道:“也是喔,将近半个时辰了,这都过去了那么久,算算时间,人应该早就到了,内阁就在文华殿的前院,张公公去了这么久,人怎么。。。。。。”
  “皇上,周阁老他们到了~”
  然而,不等冷晓磊把话说完,这才刚一抬起脚,就要去看看,随着张彝宪那熟悉的公鸭嗓般的声音响起,回荡在大殿之中,冷晓磊那所有的言语和动作都是戛然而止,停了下来,随着崇祯的目光,寻声望了过去。


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个开场白

  紧接着,在张彝宪的带领下,周道登等内阁成员缓缓走了进来,在他们犹如列队一般的并肩站好的同时,冷晓磊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张彝宪也很识趣地退了出去。
  “晓磊,将这份奏折拿给众位臣工看看~”
  说话之间,崇祯顺手抽过了一本奏折,从旁边的一摞奏折之中,扔给了冷晓磊,显得很是熟络,而就在后者转交的过程中,崇祯只是停顿了那么一下,就依旧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听得众人都是心神一颤,有着莫名的紧张感。
  同时,还不忘加快手上的动作,快速浏览奏折的内容,进行传阅。
  “各位爱卿,想必你们已经得到了消息,朕派遣锦衣卫,由洛养性负责,秘密潜入江南,在最近几天的时间里,相继抓捕了大量的江南士绅,查抄了他们的家产,原因你们也清楚,还是因为偷税漏税。。。。。。”
  在崇祯缓缓讲述的过程中,周道登等人也在快速传阅着那份奏折,一刻也不敢停,真可谓是一心二用。
  不管是奏折里的内容,还是崇祯的话语,都让他们心神起伏不定,波澜阵阵,澎湃不已,尽管努力地让自己保持着镇定,神情不为所动的样子。
  然而,他们眼角的微微抖动,眉梢的轻轻一颤,却还是出卖了他们的真实情绪,心里并没有那么平静,只是在努力地遏制而已。
  不过,相对而言,还是户部尚书毕自严最为镇定,最为坦然,心里那是实实在在的平静,没有丝毫的波澜,因为,在这之前,在整个事情爆发之前,他就已经嗅到了这方面的气息,察觉到了丝丝迹象,崇祯迟早会对江南士绅动手。
  毕竟,以皇上爱财的秉性,不择手段的“敛财”,不可能放任江南士绅的税银太少而不管。
  何况,江南的税银,还不是小数目!
  因此,时间拖得越久,朝廷在江南的财政税收就越大,也就越难解决。
  毫无疑问,作为大明的户部尚书,毕自严要比其他人还要敏感,皇上有一些过于关心江南的税银了,何况,两人还有过独处,进行这方面的讨论。
  “喏~你们所看到的奏折里的这些,就是洛养性听取诸多江南士绅的意见,总结而来,他拿不定主意,就向朕反应的,那些士绅也愿意接受朕的折中之策,以欠款的方式,逐年补缴那些税银。”
  “但是,这样做的话,问题随之也就来了,奏折里也有描述,从内心深处,那些江南士绅与商贾也愿意遵纪守法,按期缴纳税银。可是,贪官污吏的存在,逼迫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否则的话,根本生活不下去,生意也做不了。”
  “各位爱卿,对于这件事情,你们怎么看?又觉得该怎么解决呢?”
  随着崇祯问出最后两句话,大殿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而在这个时候,周道登也全部看了一遍那本奏折,神色都是凝重不已,说不出的不自然。
  表面之上,这份奏折看似简单,只是讲述江南士绅的难处,其中的无可奈何,不得不那样做,面临贪官污吏压迫的问题,不得不屈服。
  但实际之上,却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矛头直指朝中的派系,若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将会牵涉到许多的朝廷重臣。
  简而言之,这场风波看似发生在江南,而问题的解决,却是在朝堂之上,朝堂也一样会来一场大洗牌,将会有不少的官员纷纷落马,尤其是那些带着派系色彩非常明显的官员,首当其冲。
  在场之人,都是精明至极的老狐狸,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深谙为官之道,除了一些刚正不阿、耿直之人,都懂得如何明哲保身,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卷入漩涡之中。
  因此,在这个时候,文华殿忽然安静了下课,出现了冷场。
  然而,没有人回应,却不代表崇祯就没有了办法。
  “李邦华,身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对于这件事情,难道你不该说些什么?”
  随着崇祯问出这句话,随着他的目光转移,众人齐刷刷的都看向了一侧的李邦华,这位都察院左都御史,在这两年里,可谓是如日中天,平步青云,自从重新被启用之后,连升数级,现在更是成为了内阁成员。
  尤其是他那直言进谏的秉性,再加上实干家的出身,从最底层干起,由一县知县做到一地巡抚,在天启和万历两朝,起起伏伏,资历极高。
  因此,即便是犹如坐火箭般的晋升速度,也无人诟病什么。
  看到李邦华有一些犹疑的模样,崇祯暗暗一笑,心里已然浮现出了他的诸多信息,也不强求对方立即表态,发表意见,而是进一步地说道:“李爱卿,朕可是听说你的一些做法,否则,也不会将你提拔为左都御史,放在这个纠劾百官的位置上。”
  “万历年间的时候,刚刚上任为御史,你就曾经上书了十条用人意见,效仿祖宗之法,不管是官员的选拔,还是年度的考核,都不拘束于资历,而是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施政情况。”
  说到这里,崇祯顿了顿,从李邦华的身上移开了目光,逡巡不定的时候,再次开口了,语气也变得沉重了几分。
  “关于江南士绅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还是朝廷存在的一大弊端,说白一点的话,究根到底,就是吏治腐败的问题,也是朝廷面临最为迫切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不仅是江南士绅的处境堪忧,生意难以做下去,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天下黎民也会深受其害,朝廷的根基也会被这些害群之马一点一点地侵蚀。”
  “因此,不妨直言,朕将你们叫到这里,关于江南士绅面临的问题,只是一个开场白,一个开胃菜而已,主要还是商量出一个解决之策,商量出一个结果,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
  随着问题的上升,推到一个新高度,大殿里的气氛愈发的凝重了起来,每个人的神经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屏息凝神间,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第六百一十八章 考成法

  似乎是感受到了崇祯的决心,亦或是感受到了对方对自己的重视,崇祯的话音刚落,李邦国终于开口了。
  “皇上,诚如您所言,江南士绅的问题,不仅仅是存在于他们身上,不管是其他地方的士绅和商贾,还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也有着同样的遭遇,在贪官污吏面前,一样是那么无力,迫于现实,不得不屈服。”
  说到这里,李邦国忽然顿了顿,话风更是为之一转,神情也变得坚定了起来,又带着几分怅然之意,接下来的话语,给人一种追忆的感觉。
  “自太祖建立大明以来,早期的时候,朝廷虽然也有对官员的考核制度,但真正达到顶峰,考核制度相对更加的完善,却是发生在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政内阁的时候,也就是非常有名的考成法。”
  “然而,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所谓的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犹如昙花一现,也渐渐变得名存实亡起来,在程序上,对于官吏的考核,也不再那么的严格。”
  “特别是到了后来,随着宦官的得势,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即便是有一些宦官贪污受贿,由于受宠的原因,上缴了贪污受贿的银子以后,也就免受了罪责,美其名曰,孝敬——”
  刹那间,大殿里的气氛就好像上冻了一般,变得凝滞了起来,给人一种窒息感。
  李邦国最后的两个字,尾音拉得很长,明显没有尽述,后面还有其他的话语,而从周道登等人的表情来看,他们都知道李邦国想说而未说的话语,却又是那么的敏感。
  否则的话,也不会说一半留一半了。
  同时,崇祯也听出了弦外之音,李邦国的矛头直指当时的神宗,而所谓的孝敬,当然是孝敬当时的万历皇帝,后者俨然成为了贪官污吏的保护伞。
  有着穿越者的灵魂印记,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崇祯当然知道,当时爱财的万历皇帝,敛财的主要手段,就是靠那些委以重任的宦官,作为爪牙,到处收刮民脂民膏,占据各个肥缺。
  而那些事迹败露的宦官,即便是惹起了极大的民怨,只需将脏银孝敬给万历,就能得到相应的庇护,免受责罚。
  有了李国邦的开头,虽然气氛依旧紧张不已,但也起到了极好的表率作用,尤其是崇祯此时的态度,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认可,也给予了众人莫大的鼓励,一定的勇气。
  说到吏治的事情上,显然,作为吏部尚书,在这个时候,韩一良也不得不站出来,进行一定的表态,讲述自己的看法和一些意见。
  “皇上,即便是张居正的考成法,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对官吏起到太大的考核作用,太过拘泥于形式,而非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下来,也就是以下几点。”
  “其一,对于所属官员应办的事务,六部和都察院设定一定的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面,一式三份,一本留在六部和都察院,以作底册;一本送往六科,以便日后进行纠察;最后一本上呈内阁,由辅臣浏览。”
  “其二,每月月末之时,六部和都察院,根据账簿上面的登记内容,对所属官员负责承办的事务,进行检查,看其完成情况,每完成一件事情,就要登出一件事情。反之,必须如实申报。”
  “其三,每半年的时候,六科可以根据账簿的登记,要求六部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
  “最后,由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核实。六部、都察院和六科之中,任何一个环节有mán bào差错者,均要予以相应的罪责进行制裁。”
  。。。。。。
  渐渐地,随着韩一良的话语越来越趋向于理论化,毫无个人的观点在里面,使得内容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起来,崇祯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作为一个明史学者,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赫赫有名的“考成法”呢?
  毕竟,这是张居正的主要政绩之一,也是诸多改革的其中一个成就,也是历史学者评价张居正的主要依据。
  “好了,韩尚书,就算是你不说这些,你的这些同僚也知道考成法的内容。”
  崇祯终于还是忍受不了了,打断了韩一良的讲话,说话之间,更是将目光投到了周道登几人的身上,这些年逾五十的老臣,进而补充道:“周阁老他们,可是四朝元老了,历经三代,可是亲身经历过考成法,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考成法呢?”
  “呃~”
  韩一良的表情僵住了,错愕了一下,他听出了崇祯的不耐烦,言语里的点指之意,不要耍滑头,不要用这些没有营养的话语搪塞众人,应付他崇祯。
  不再理会韩一良那一脸不自然的神情,带着几分尴尬之意,崇祯再次爽朗地笑了笑,更是顺手抄过了一张折叠好的图纸,隐隐约约间,从纸张的背面,可以模糊地看到,图纸的内容,是由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结构图案组成。
  “喏~各位爱卿,你们看看这个,乃是朕的一个吏治初步构想,对于考成法的一种改进与完善,看完之后,谈谈感想,给一些意见。”
  显然,对于崇祯这种极为客气的态度,并没有多少帝王的架子,众人那是经常见到,并习以为然,寒暄了一句之后,也就没有客气地接过了图纸。
  随着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