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旦天花从北面传入关内,那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就算有医治天花的草药,哪怕是药草充足,也是来之不易,救治不了,将会有许多人因为感染天花而死。”
显然,洛养性沉重而焦急地说出这番话之时,他并不知道“达原饮”的存在,天花这一瘟疫,不仅仅有了预防之策,还有了相应的治愈药方。
这个时候,崇祯依旧是平静无比,更是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等到洛养性一吐为快之后,崇祯却只是淡淡地问道:“洛将军,朕让你暗中大量购买的那些药材,办得怎么样了?”
“哦~皇上,这件事情啊~”
尽管洛养性的情绪不高,心中有一些不满,不满于崇祯的漠视,漠视北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灾难,但也不得不强压下这股情绪,惊疑了一句之后,进而补充道:“启禀皇上,事情已经办好了。”
话一出口,洛养性就有一些后悔了,暗怪自己不该意气用事,当即就意识到,这句话有着太多的情绪,有着太过明显的敷衍之意,不该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表现,心中就是一紧,变得忐忑无比。
这个时候,想到这些的洛养性,不等崇祯作出回应,又连忙补救了起来,不再意气用事,语气愈发的恭敬起来,脸上的低落之色也是一扫而空。
“皇上,末将联合田国丈以及巩驸马他们,暗中收购了大量的那些药材,目前囤积在仓库里的药材,总价值至少是在五百万两,几乎将天下这方面的药材,收购一空,短期之内,很难再大量的购买。”
“办的不错~!”
崇祯并未理会洛养性的情绪波动,也并不在乎,先是赞叹了一句,进而补充道:“听好了,从即日起,除了存储在顺天府、宣府、延庆府和永平府各个仓库的药草,其他的全都运到其余的九边重镇的库房之中,听候朕的差遣。”
“是,皇上,末将领旨!”
回应之时,洛养性的心中一动,顿时就有了某种猜测,惊喜不已,脑海里涌现一抹灵光的同时,但还是有一些不确定,也就试探性的问道:“皇上,难道朝廷有了可以医治天花的药方了吗?”
然而,崇祯却是笑而不语,只是微微点头。
“呃~”
虽未得到明确地答复,但崇祯的这一反应,足以说明了一切,已经是再明显不过了,尽管得到了证实,但洛养性的心里并不是很踏实,并没有多少的高兴之感,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脸上更是现出了犹疑之色,暗暗一咬牙,最终还是沉声反问道:“皇上,这样做是不是有一些合适啊?”
“不合适——”
犹如呢喃自语一般,崇祯复述了三个字,明显没有听明白洛养性的意思,满脸的不解之色,进而又问道:“洛将军,你说什么呢?什么不合适?”
显然,心有顾忌之下,洛养性并不敢说得太过直白,回答的很是委婉。
“皇上,九边重镇的边民,那些大明百姓,在这一年多里,虽然分得了一些田地,差不多可以自给自足,但由于当地的气候原因,收成并不是太好,无法负担太多的额外生活支出。”
“像那些权贵、士绅与地主之家,倒还好一些,并不在乎那几十两银子,购买相应的药材,储藏起来,防备家里人染上了天花,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
“如果价钱太贵的话,那些边民根本就承受不起相应的费用,而不得不向内地迁移,若是没有感染天花的话,倒还好一些,一旦染上了天花,可就麻烦了。”
“而且,那些边民一旦迁移到中原,势必再次沦为流民,而没有赖以生存的田地,如此一来的话,也就为朝廷埋下了隐患,不可不察啊~”
。。。。。。
渐渐地,崇祯终于搞明白了洛养性的意思,这番话下来,大概意思就是,也是一种暗示,朝廷,不,应该皇店,囤积药材,大发这种灾难财,太过于不道德,很不合适,有失大明的国格,也有损皇帝的个人威仪,绝非君子所为。
“呵呵。。。洛将军,你多虑了~”
崇祯再次一笑,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打断了洛养性的絮絮叨叨,不像洛养性那般心有顾忌,直接挑明了这一点,说得更加地直白和露骨。
第六百零二章 启动后手
{ }?“放心吧,朕还没有那么贪婪,还不至于什么钱都赚,还有做人的底线和良知,即便是真得爱财如命,想要大发灾难财,朕还不至于从大明百姓的身上,赚取这种钱财,赚也是赚其他国家的。”
“皇上,你的意思是。。。。。。?”洛养性有一些不敢相信。
然而,崇祯并未理会洛养性的询问,那副带着置疑的模样,而是自顾自的说道:“你猜的不错,那些药材,确实可以治愈天花。”
“但是,你也猜错了,朕让你们囤积的那些药材,其中的一部分,是用于赈灾的,为边民准备的,并不收钱。”
“至于其他的药材,朕准备卖给那些游牧民族,亦或是当作做善事,免费发放一部分药材,施舍给其中贫穷的游牧人民,从而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奠定大明在他们的地位。”
闻听此言,洛养性的心里就是一松,同时,也明白了崇祯的意思,买卖不会是赔本买卖,将其中一部分的药材,以高价卖给关外游牧民族,本钱自然就回来了。
至于为何还要施舍?
那就更简单了,那些游牧民族中的贫穷之人,在对各自的部落失望透顶之时,大明却伸出了温暖之手,让他们能够活命,必将是感激不已。
日后,如果大明北伐的话,征讨蒙古各部落,就算他们不会从内部接应,但也不会反对,至少也会保持着中立态度,更有甚者,会接应大明的行动。
毫无疑问,皇上的这一手非常的妙,也是非常的狠,直接在对方的内部安插了无数的不稳定因素,毕竟,不管是是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体制,亦或是哪个部族,财富的分布,永远都是二八原则,富人永远都是最少的,更多的还是qióng rén。
不过,在这个时候,洛养性的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崇祯?
如果说坏吧,大发灾难财,使用天花,谋杀,不,应该说,变相地屠戮无辜的游牧普通百姓,却也算不上坏,对大明的百姓却是极好,方方面面,想得很是周到,考虑的很是细致。
忽然间,洛养性的脑海里闪过一抹灵光,心中更是一动,知道了该如何来形容崇祯?
对于敌人而言,不管是对手,还是对手的百姓或部属,那么,皇上就是冷血无情的恶魔,如果能够给敌人造成伤害,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使用各种手段,毫无任何下限可言。
若是自己人,若是遵纪守法的大明子民,那就好的不能再好了,完全是一种明君的表现。
截然相反的形容,恰恰将此时的崇祯,描述的淋漓尽致,很是贴切。
“好了,洛将军,就不要愣着了,快去找巩驸马和田国丈他们,尽快办理好此事。”
“是,皇上,末将这就去。”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冷晓磊已经来到了近前,静静地听着两人的谈话内容,顺着崇祯的目光,一起看着洛养性离去的背影,再次策马飞驰了起来,消失在基地的大门口。
“晓磊,那件事办得怎么样了?”
尽管崇祯问得很是突兀,是那么的没头没脑,但听过了两人之前的谈话内容,冷晓磊的心中了然,已经明白了对方想问的什么。
“启禀皇上,卢都司已经全都安排好了,在这个冬天,满总兵的军队,所有的兵卒都进行了种痘,并培训了其中的五千人,掌握了那种种痘方法,不日就会返回宣府,分出部分兵力,对其他九边重镇的边军,进行种痘。”
“而且,卢都司和孙总督,还从辽东的各个军中,以及各个民兵队伍,也精挑细选了两万余人,全都是掌握了种痘的方法,只待皇上您一声令下,这两万人,就会分别奔赴各个边境重镇以及村落,对边民进行种痘,普及防患各种瘟疫的常识。”
“同时,吴御医那边也传来了消息,岛上也会组织九支小队,小队中的御医,全都是对天花有着极深的了解和研究,分驻于九边重镇,进行坐镇,一旦爆发了一定规模的天花,他们立即就可以进行应对。”
。。。。。。
和洛养xìng jiāo谈的整个过程中,尽管崇祯表现的是那么的漫不经心,并不是很在意,但听到冷晓磊的这番话之后,眉头微动,明显舒展了许多。
很显然,并不像表面那么自信,崇祯的心里也很紧张,也很在意,深怕天花真得蔓延至关内,传播到中原,否则的话,他可就真的是罪人了。
呼~
崇祯暗暗长松了一口气,等到冷晓磊说完之后,喉咙微微蠕动了两下,暗暗吞咽了一下口水,这才缓缓说道:“晓磊,立即传令给卢象升、孙承宗和吴有性他们,所有的后手都可以启动了,争取在开春之前,九边重镇以及周边的北方边民,都可以种上痘。”
“是,皇上,末将领旨。”
“如此一来的话,有了多层保障,即便关外的游牧民族真得爆发了天花,边民的性命也可无忧了,最起码不至于大面积地爆发天花,将天花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朕也能安心了。”
冷晓磊没有接话,他知道,对方不是在回应自己,而是自己说给自己听得,犹如某种自我安慰,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冷晓磊忽然问道:“皇上,如果北方边民都种痘完毕,那些人立即就返回辽东吗?”
“不!”
崇祯回答地毫不迟疑,虽只是一个字,却是那么的坚决肯定,铿锵有力,那种不容置疑的气势,很是摄人,不等冷晓磊再继续询问,进而补充道:“以北方边民为起点,让他们慢慢向南面推进,直至所有的大明百姓都种痘,他们的任务才算完成。”
“呃——皇上——”
冷晓磊有一丝失神,惊讶地目瞪口呆,是那么的错愕,露出一副难以相信的神情,只觉得嘴巴一阵阵淡淡的苦涩,心中涌现莫名的情绪,却还是艰难地继续说是:“可是,皇上,大明可是有着将近两亿的人口,即便是除去辽东的百姓,还有许多,如果全都交给那两万人,恐怕忙不过来,将会用非常漫长的时间。平均下来,差不多每人要负责一万个人。”
“呃——”
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双收
经这么一提醒,崇祯顿时就反应过来,神情有一些不自然起来,也有一些尴尬,这才想起,不同于后世的那种,打一针就完成了接种疫苗,现在的这种种痘方式,还很原始,程序复杂,过程漫长,周期至少也要两到三个月,如果将近两亿人,都交给他们,估计累死也玩不成。
而且,崇祯还知道,冷晓磊还遗漏了一点,即便是人手充足,一年之内,也不可能完成那个任务,对大明的所有百姓接种疫苗,这之间还有一个时间跨度。
毕竟,接种疫苗的周期那么长,在农忙时期,是不可能进行的。
接种疫苗,只是防范wēn yì bào fā之时,感染天花,不一定就会身患天花,而误了农时,却是,一定会饿肚子,量权相交之下,当然是取其轻。
何况,瘟疫又不是只有天花这一种,不可能为了天花而废弃一切,对于农民而言,更不敢耽误了农事。
“呵呵。。。。。。”
为了掩饰那一丝尴尬之色,崇祯干笑了两声,进而补救道:“放心吧,朕只是让他们以北方边境为起点,一点一点地向南推进,给沿途的百姓进行种痘,并不是说大明的所有百姓,都交给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朕还会从其他的军队或地方,抽调尽可能多的人手,全都是懂得种痘之人,奔赴大明各道,负责各个州府县等地,争取两年之内,大明的所有百姓,都具备天花抵抗力。”
“只要稳住了北方,陕西、山西和北直隶,等黄河以北的地方,北方的重镇,就减少了天花会蔓延至中原的可能,可以起到极大地缓冲作用。”
呼——
冷晓磊也是明显长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是担心,崇祯会下达这样近乎于愚蠢的指令,能不能做完,暂且不说,但一定会影响到,全民种痘的大进程。
这个时候,崇祯的话音刚落,冷晓磊也从纷杂的思索中清醒了过来,张了张嘴,刚想要说什么,徐光启却是兴冲冲地跑了过来,边走边说道:“皇上,有几个江南的商人,想要从这里购置一批玻璃和自鸣钟。”
“哦~”
徐光启走到近前的时候,身后还跟着几名商人,崇祯轻声回应了一个字之后,目光缓缓转移,扫视着那几名商人的同时,平静地问道:“据朕所知,江南应该并不缺这些东西吧?尤其是自鸣钟,南京有着不少的洋人,应该可以买到这种东西。”
对于崇祯的反应冷淡,徐光启依旧是十分兴奋的模样,实在是,崇祯曾经给研究基地制定一个规矩,每一个发明,如果能够成为一门生意,获利之后,不仅研究所可以申请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奖金更多,相应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提成,分得不少的银子。
最为关键的是,转化为一门生意之后,相应的研究人员,可以在店铺里挂职,又可以lǐng qǔ一笔不菲的酬劳。
还有就是,若是发明创造的东西,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授以一定的爵位,亦或是得到爵位晋升,这可是莫大的殊荣,成为当今得到大明爵位的途径之一。
因此,仅就财富而言,他们这些研究人员或者科学家,已经算是大明的中产阶层,可谓是名利双收,惹得外人羡慕不已,很是眼红。
而且,其他的地方不论,单单是这京师,以及周边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潮,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知识感兴趣,投身于其中,想要成为研究基地的一员。
这种风潮越来越大,不断地向周围蔓延,正在影响着大明的文化界,确切来讲,是在撼动儒家的社会地位,学而优则仕,虽还是主流思潮,却也在发生着丝丝动摇。
毕竟,不管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白一点的话,其实就是为了名和利,现在又多了一条途径,可以获得名和利,自然会影响着文化界。
听到崇祯的问话,徐光启还未来得及回应,却是走上了一名商人,恭敬地答道:“启禀皇上,从洋人那里,虽然也可以购买到玻璃和自鸣钟,但价钱要高很多。”
“而且,尤其是自鸣钟,洋人所售卖的自鸣钟,镌刻的数字,全都是什么罗马数字,叫法也与汉人不同,虽然知道两种时间的转换方式,但也委实麻烦了一些,不如研究所这里的好。”
“这里铸造的自鸣钟,上面镌刻的时间刻度,全都是采用的子丑寅卯等汉人的时辰叫法,价钱也便宜了一半不止,所以,草民等人,想要购买一批玻璃和自鸣钟,运到家乡贩卖。”
。。。。。。
崇祯的神色缓和了许多,变得随和了起来,面带着几分笑容,听得频频点头,露出欣赏之色。
此刻,崇祯欣赏的不是对方的口才,也不是始终如一的恭敬之态,而是几人的这份经商头脑,这还没过去多久,就发现了最为赚钱的两门生意。
毫无疑问,蒸汽机的应用还未推广之前,仅限于火车和采矿,而他们又不是相关领域的商人,自然还不会发现,也不在意蒸汽机的重要性,玻璃和自鸣钟就首当其选了。
至于其他的发明,多是以武器为主,亦或是与武器有关,还不可能将其应用于民间,大明还要保持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短期之内,还不可能将相关的技术推广于民间。
这个时候,听到那名商人说到,南京的洋人教堂中,几乎是每一个教堂都有一个自鸣钟,思绪翻飞间,崇祯不禁想起了后世的大本钟,英国的那个大本钟。
忽然间,崇祯的心中一动,脑海里闪现一个主意,暗暗自问道,为什么不可以用自鸣钟代替打更?
而且,别得暂且不论,如此一来的话,用自鸣钟代替打更,有一个绝大的好处,不仅准时报时,还能省去诸多麻烦,只需每隔一段时间,维护发条即可。
在这个时代,虽然存在着圭表、日冕、漏刻等计时方法,然而,其中的诸多计时手段,多是以光照的长短为依据,即便不是,也是和光照有关,作为最初的计时起点。
有着一个后世的灵魂印记,虽然只是一个文科生,但崇祯也知道这种计时方法有多么大的弊端,有多么的不准确。
第六百零四章 统一计时
{ }?每一个的同一计时天,同一个时间点的光照长度,不仅和季节有关,还和所在的区域有着莫大的关系,哪怕是后世的一名高中人也知道,由于自转和公转的原因,太阳的运行轨迹,始终都是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太阳所在的位置时刻变换着,光照长度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哪怕是在同一个季节,同一个月的同一天,同一个时辰,相同的那一刻,以光照长度为计时方式,京师和海南的时间也有极大的不同,误差非常之大。
所谓的计时,只能有一个参考点,或是地球的自转,或是地球的公转,若是两者兼顾的话,时间就会变得非常紊乱,难以及时,不够准确,无法形成统一的计时方式。
当然,也有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在这个封建社会,还是以农耕为主,对于时间的要求,并不需要那么的精准,即便是有着一两个小时的误差,也不会对生活有太大的影响。
毕竟,这种误差更多还是偏向于地域的差异,而在这个农业社会里,每个地域的独立性很强,即便是相同的国家,两处地域的时间不同,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不像后世的资本社会,对于时间的精准性和同时性,要求的非常严格,统一时间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
吁——
崇祯暗暗长呼了一口气,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古有秦始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那么,就由自己来统一时间,更加准确的计时方式,使各地使用同一个时间维度。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心里做出了这个决定,崇祯的理由也非常简单,不管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如何,但他大明,必须统一时间标准,好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打好更加牢靠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好了,徐爱卿,朕知道了,关于这两件事情,你只需要报备于商部与户部即可,对商铺进行注册。”
“是,皇上!”
徐光启面色就是一喜,连忙答应了下来,连同他身后的那几名商人,也跟着激动不已,买这么一批玻璃和自鸣钟,也就意味指着,回去之后,他们又能大赚一笔。
莫说是一来一回的路费有了报销,又能稳稳地大赚一笔,此次京师之行,可谓是收获颇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名利双收了。
毕竟,能够得到皇上的亲自宴请,并在皇城内游玩一番,虽然到的地方有限,但也足以夸耀一番,在人前卖弄了,不是谁都能见到皇上,与其共进晚餐,尽管一起的人足有十位。
几名商人离去了,再次去那些稀奇古怪的展览区,徐光启也想要走开,然而,这才刚抬脚,就被崇祯给叫住了。
“徐爱卿,等一下。”
“皇上,还有什么吩咐吗?”
徐光启转过身来,迎着崇祯的目光,本能地问了一句,满脸的疑惑之色。
“徐爱卿,你们铸造自鸣钟之时,按照大明目前的州府数目,再铸造一批,所有的费用,都由朝廷报销,由户部下拨。”
“好的,皇上。”
一种生活习惯使然,徐光启本能地回应了一句,在那么一瞬间,心中一动,大概猜到了崇祯想要干什么,忍不住地问道:“皇上,难不成,您要给每一个州府,都配备一个大的自鸣钟,用于报时?”
“嗯,你说得不错,朕正是这个意思,有这个打算。”
并未让徐光启失望,崇祯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更是轻轻点头,进而补充道:“朕想要统一大明各地的时间,使得时间的计时更加规范,更加的准确,人们谈论时间之时,谈论的是同一个时间,而非是单纯地以光照为依据。”
有着丰富的天文知识,更是对历法知之甚详,徐光启当然也知道,如今之时,天下所使用的各种计时手段,有多么的粗糙,不够精准。
同时,徐光启更加的意识到,崇祯这样做的话,统一计时手段,使其规范化,意义有多么的深远,绝对是大功劳一件,为后世所称颂。
尤其是作为科学家的他们,更加能够体会到,时间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有多么的重要,有多么的宝贵,完全可以比拟于统一货币度量衡。
想到这里,虽然崇祯只是简单地几句话,没有一个明确地建议,但徐光启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并回应道:“是,皇上,臣会责令吉坦然他们,日夜兼工,尽快赶制出大的自鸣钟,并校准统一的时间,送往各地——”
说到这里,徐光启的话语一顿,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转而问道:“可是,皇上,铸造好自鸣钟之后,送到各个州府之时,应该将自鸣钟安装在哪里呢?毕竟,根据您的要求,自鸣钟的体积将会很大,一般的地方根本就放不下。”
“钟鼓楼——”
“对,就是钟鼓楼,还是皇上英明!”
随着崇祯缓缓吐出三个字,徐光启顿时就心领神会,明悟了许多,忍不住地惊呼了一句,更是说道:“钟鼓楼,虽然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但多是位于城中的中心之处,若是将自鸣钟安装于其中之一,全城的老百姓都可以听到钟声,知道相应的时间。”
“这样的话,就能达成一个共识,所有的时间都以钟鼓楼的时间为标准,可以使得许多事情变得简便一些,而不是总凭目测去估计时间。”
崇祯并未接话,他那淡淡的笑容,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回应,已经是表明了他的态度。
这个时候,就在徐光启心思翻转间,崇祯想到了更多,根据历史记载,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信息,依稀记得,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卷起了轩然dà bō,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虽然哥白尼死于十六世纪,但随着“日心说”的广泛传播,即便是教廷内部,也出现了fēn liè,那些哥白尼的追随者,尤其是欧洲的钟表工,纷纷涌现了瑞典。
崇祯心里这样想着,又有了新的谋算,借助新航路的开辟,海上贸易越来越频繁,尽可能地招揽欧洲的钟表工,主要还是诸多的科学家,譬如声名赫赫的伽利略、惠更斯等等。
这些人,可都是欧洲最顶级的科学家,在这个时期。
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
几天后。。。。
当——当——当——
钟声不断地在回荡,响彻在京城内的每一个角落,街上的行人停顿了下来,驻足寻找声音的来源;茶馆与酒楼等人群聚集之地,客人也停止了攀谈,凝神倾听的起来,窃窃私语般的议论声悄然响起。
“怎么回事儿?这是什么声音?钟声不像钟声,鼓音不像鼓音。”
“嘿嘿。。。。兄弟,你一定没有注意到,朝廷几天前发布的一个告示吧?这是皇上让人铸造的新计时方式,从洋人的自鸣钟演变而来,专门用于报时,以便人们校对时间,现在就架设在鼓楼上面。”
“听这声响,根据朝廷发布的告示内容,现在应该是正午了,每到一个时辰点,就会响起一次钟声。”
“而且,就在最近几天,京城就会有相应的钟表铺开张,贩卖小号的钟表。”
。。。。。。
尽管朝廷早就张贴了告示,提前向京城里的居民讲述大本钟的事宜,但大本钟第一次响起的这一刻,声音在回荡的那一瞬间,在京城内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人们纷纷议论了起来,言语中满是啧啧称奇之意。
更有甚者,对于大本钟极其好奇之人,纷纷涌向了钟楼附近,想要目睹大本钟的“真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奇玩意儿,居然可以自动报时。
就在这个时候,文华殿中,崇祯也在倾听着这个钟声,渐渐地,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笑意,而站在对面的内阁成员,却是满脸的不解之色,皇上将自己等人叫到这里,难道就是为了一起听这钟声?
现在这个点,可是吃饭的时候,难道皇上要请客吃饭,犒劳内阁成员?
就在众人心中暗自猜测之时,钟声已经停止,余音还在缭绕。
此刻,崇祯已经清醒了过来,双眼明亮不已,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看着内阁成员,突然开口道:“各位爱卿,你们都已经是内阁的成员,不管是各地呈送上来的文书,还是各种奏折,想必你们已经处理了不少的折子?对于一个问题,想必你们早就深有体会,并习以为然,觉得司空见惯了?”
崇祯不说话还好,一听到这番话,众人愈发的疑惑了,不知道崇祯嘴里所谓的“问题”,究竟是指什么?叫自己等人来,究竟是何用意?
显然,崇祯并未想过能够得到任何的回应,不等刘鸿训等人开口,就已经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诸多奏折之中,十之七八,里面的内容都不乏溢美之词,奉承之语,什么天降祥瑞啊,什么龙恩浩荡啊,什么天象显示明君,等等,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有时候,占了通篇内容的大半,奏折显得十分孔洞而枯燥。”
“不管是朕,还是各位爱卿,亦或是其他臣工,每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的,溢美之词,虽好听,却也浪费时间,极为消耗一个人的精力,去揣摩通篇内容的意义。”
“太祖建国以来,虽然明令奏折都以楷书书写,尽可能地简化遣词造句,写得通俗明了,但还是改变不了那种恭维和奉承的风气,臣子的谄媚之心,想要讨好君主,博得一个纸面好印象。”
“这样做的话,想要博得上头的好感,本无可厚非,也能为人理解。可是,朝廷的事务何其繁多?如果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面,只会降低朝廷的办事效率,毫无意义可言。”
。。。。。。
渐渐地,众人明白了崇祯的意思,皇上这是想优化朝廷的办事流程,提高相应的办事效率,首先以朝廷的行文和奏折开刀,删减与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文字,使得内容更加直白,通俗易懂起来。
最好是,有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不要有任何的其他修辞,更不要有任何的铺陈,内容尽可能地简明扼要,直指要害点,没有一点的赘述。
崇祯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君主,不仅是大明的历代君王,还是历朝历代,都有君王诟病这种弊病,官员总是在奏折里添加各种溢美之词,长篇大论的赞美与gē gōng sòng dé之后,随后才会切入主题,即便如此,内容也是写得模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