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可否认,朱一冯与洪先春的轻轻点头,虽未有言语回应,但这细微的动作,却表明了一切,认可了熊文灿的这一观点。
一时间,三人都沉默下来,接下来,谁也没有再言语,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那里,就好像等待这什么,而熊文灿再次认真地思索了起来,朱一冯和洪先春并没有打扰,两人也不着急,就那么极有耐心地等待着。
“呼——”
好像是过了好久好久一般,实则却是片刻之间,伴随着熊文灿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面露凝重之色,目光缓缓扫过两人的过程中,也在沉声地说道“教化百姓,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非是咱们几人之力能够完成的,还要有朝廷的政策与配合。”
说到这里,熊文灿话语为之一顿,语速更是放缓,神情愈发坚定地同时,颇为无奈的继续说道“因此,现在的话,只能是围剿山贼为主,招抚为辅,教化之策次之,多举并行,缓缓推行。”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熊文灿的话题忽然一转,看向朱一冯的同时,询问道“那些海盗好解决,恐怕用不了多久,凭着郑芝龙对他们的了解,分化瓦解之下,再加上强势围剿,应该很快就能予以剿灭。”
“解决了海盗之后,朱将军,你准备怎么对付那些洋人啊?”
然而,不等朱一冯作出回应,似乎是很热衷和关切这个事情,熊文灿进而又补充道“若只是使用军事手段的,兵对兵,将对将的打法,不仅需要的时间更长,也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有一些蛮干的感觉。”
朱一冯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波澜,尤其是听到熊文灿的最后一番话,更有一些动容,出于礼貌和敬重起见,等到对方说完之后,这才缓缓回道“熊大人,你说得不错,本将军也是这样想的,单一的宣战,算不得上上之策。”
朱一冯先是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以示认同,进行定性,随之沉吟了一下之后,又看了看洪先春,都是福建的军方最高层,也就没有再迟疑。
“所谓的红夷这一祸患,并不是指得全部洋人,而是更加具有侵略性的荷兰人,而要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地降低代价,最好从文武两方面双管齐下。”
“武的方面,自不必多言,自然就是一个字,战!”
“至于文的方面,就是泛指谋略,先破坏荷兰人在东南沿海的根基,使其成为无根的浮萍,随后再使用战争的手段,就能一举将其击溃,让其屈服。”
话说到这里,在场都是明白之人,当即就明白了朱一冯的意思。
要想解决掉荷兰人这一祸患,让其屈服,向大明低头,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占领台湾岛,将其驱逐出去,如此一来的话,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冲突,荷兰人的水师就缺少了后勤保障,根本就坚持不了多久,最后只能认输,服软。
毕竟,根据各方反馈的情报,除了台湾岛以外,荷兰人其他的盘踞之地,距离东南沿海都很远,短时间之内,根本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无法救援汉斯·普特曼斯他们。
不像西班牙人,另一个窝点就在吕宋岛,距离台湾岛很近。
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荷兰人积极在台湾岛上的经营,西班牙人要冷淡得多,并不那么迫切。否则的话,如果能够像荷兰人那般殷勤,恐怕西班牙人早就成为了台湾岛上的第一大势力。
毕竟,西班牙来得更早,在相当程度上,还获得了朝廷的一定认可。
。
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贞营
京师。。。。
乾清宫之中,崇祯像以往那样端坐在那里,却没有再处理政务,而是望着对面的几人,分别是李过、高桂英、姽婳将军林四娘和秦良玉的儿媳张凤仪。
此刻,除了崇祯的神情平静之外,脸上还挂着和煦一般的笑容,李过等四人的脸上却满是疑惑,心中更是好奇无比,四人之中,也就张凤仪还有一些地位,一身的武官装束,足以说明她的地位最高,有着相当的品阶。
至于姽婳将军林四娘,随着衡王的削藩,也就是一个普通女子,尽管服饰华丽,眉宇间有一丝英气,显得是那么卓尔不凡,自有一股不一样的气质。
“四位,想必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朕将你们之中的人千里迢迢地召到京城,究竟是所为何事?京城有的是名人雅士,各种人才,为何偏偏选中了你们?”
刹那间,四人都屏息凝神了起来,竖起了双耳,倾听着崇祯后面的话语。
“朕是一个爽快之人,不喜欢那种藏着掖着的磨磨蹭蹭,总是打哑谜的那种谈话与做事风格,若无必要的话。”
虽然这样说,崇祯还是弄出了这么一句废话,但四人也没有当一回事儿,而是极有耐心地等待着,谁让人家的身份摆在那里呢?
“实话告诉你们,朕准备建立一个忠贞营,主要由女人和十几岁的少年组成,而朕准备交给你们处理,你们之中,有人是军中的将军,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有人学富五车,有着极为渊博的学问;有的人虽然出身于普通人家,但也是自有的优势,对于民情更为了解。。。。。。”
随着崇祯的讲述,张凤仪等人从一开始的恍然,渐渐又为之迷糊了,新的疑惑爬满心头,让她们这些人组建忠贞营,这不难理解,毕竟,每个人的身手还算不错。
最为关键的是,忠贞营是由女人和少年组成,由他们负责,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毕竟,同为女人的张凤仪、高桂英和林四娘,训练那些女兵,要方便的多。
可是,听到最后,皇上居然说,还要走到底层,了解民情,这就和组建忠贞营有一些风马牛不相及了。
然而,众人的这种疑惑并未持续多久,随着崇祯又抛出了一个话题,顿时使得他们明白了,皇上为何这样做?想要干什么?
“你们也知道,如今之时,天下各地,各种天灾不断,时有发生,即便有着朝廷的全力赈灾,但也有鞭长莫及、力有不逮的地方,无法做到周全,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纰漏。”
“比如,或是兵荒马乱的原因,或是天灾使然,亦或是家庭不幸福,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各地都有很多的孤儿和苦无依靠的妇女,后者还好一些,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总能够找到一些事情做,养活自己。前者就不一样了,完全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因此,在组建忠贞营之前,朕准备从个人腰包里,拿出相当一部分银两,在一些重灾区,或者某些地方,弄个孤儿院,专门收养那些流浪街头的孤儿,让他们能够活下去的同时,也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可以读书写字,免得误入歧途。”
。。。。。。
这一刻,尽管知道了崇祯的意图,为何设立孤儿院,四人还是动容了,身体里涌现一股莫名的情绪,让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不说设立孤儿院,收养流浪街头孩童的诸多繁琐,单单是所需要的银子,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即便皇上有着皇家生意作为后盾,就算是“两行一口”的获利不菲,生意兴隆,但无疑,也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身为女子的张凤仪、林四娘和高桂英,心中更是震动不已,相比于设立孤儿院的种种艰难,更是对组建忠贞营震撼不已,心里有着莫名的情绪,或困顿,或希冀,亦或是兴奋,等等。
自古以来,不乏女子当兵,为将一方,统兵打仗,但却鲜有女子军队,即便是有,也不过是权贵们为之取乐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用于对敌打仗。
说是女子军队,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侮辱与调笑。
当然,这种体会,以林四娘最为深刻,最为心酸。
忠贞营就不一样了,听皇上这意思,和大明的其他军队一样正规,一样有编制,要在兵部报备,具有军籍,而不是皇上一时的心血来潮,只为取乐。
若是真这样的话,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完全打破了千百年来的固有观点,对于女人的某种桎梏,提高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其他三人或许还没有反应过来,但身为军人的张凤仪,心中更加震撼的同时,凭着对军队的了解,更能体会到这意味着什么,比林四娘和高桂英更加知道,忠贞营的存在,女子地位的提升,有多么的大。
按照如今大明的军规军纪,正在推行的改革,更加侧重个人的能力,而非是出身什么之类的,一旦女子从军,也就意味着,她的个人婚姻,不再像传统那般,任由摆布,具备了一定的个人话语权。
毕竟,对于朝廷的忠义,要大过一般的孝义人伦。
因此,有着官职或者爵位在身的女子,已经脱离了父母的完全掌控,有了一定的个人自由,父母不可能再像过去那般指使着她们,决定着她们的前途与命运。
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时,就在其他人还处于震惊之际,没有反应过来,张凤仪的一颗心却是“砰砰”直跳了起来,紧张的同时,有着莫名的兴奋。
崇祯的话音刚落,为了确定自己的猜想,张凤仪忍不住地试探性的问道:“皇上,那个,您所讲的忠贞营,组建之后,是有编制和军籍的吗?也是和其他男子军队同等待遇吗?”
随着张凤仪的连连抛出问题,冰雪聪明的林四娘和高桂英顿时就反应了过来,已经知道了对方想要表达什么,刹那间,也是满怀欣喜,带着期待之色,双双跟着望向了崇祯,一颗心也“砰砰”直跳了起来,紧张不已。
“当然~!”
第四百三十九章 赐姓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对于三个人而言,就如仙乐中的两个音符,敲击出最美妙的乐章,刹那触及了她们的心灵,引起了某种共鸣,接着一阵狂喜,伴随着的还有心神的猛然一松,不住地长松一口气,就像压在心上的一颗大石落下。
此刻,若不是身处乾清宫,若不是有着崇祯在面前,狂喜之下,恐怕三人早就抑制不住地跳起脚来,一阵欢腾,一阵雀跃,来发泄一下心里的那份激动与兴奋。
不得不说,乾清宫的宏伟威严,崇祯的高居于上,还是使得她们保持了冷静,没有过多的出格举动。
然而,看着三个女人的彼此互望,神情与眼神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那种兴奋与高兴,几乎掩饰不住,就好像无声的在相互庆祝一般,崇祯并未多言,而是极为体贴地保持了沉默。
有着历史学家和现代人的灵魂加持,“崇祯”又怎能不明白“忠贞营”意味着什么?
虽然都叫忠贞营,组成也一样,但由谁发起,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将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毕竟,他崇祯成立的忠贞营,虽是个人出资,但却带着官方性质,影响力更是全天下,历史上的那个李自成,组建的忠贞营,不过是一时的拉拢人心,提高实力,并不具备普适性,更不代表一种官方认可。
说白一点,他崇祯成立忠贞营,不仅仅是新组建一个新兵种那么简单,更象征着女子的社会地位提高,具有官方性质的认可。
渐渐地,随着三人冷静下来,激动的情绪得以平复,她们看向崇祯的目光也随之变了,不仅仅是敬畏那么简单,还有发自于灵魂深处的那种感激与忠诚,就好像是在无声地述说,皇上,我们一定会办好这件事情。
“还有,朕之所以在各地设立孤儿院,收养那些流浪孩童,不仅仅是减少天下的一些不幸,还是为了忠贞营,能够从中选拔一些合适的少年少女,充实到忠贞营,接受你们的军事训练和培养,让他们效忠于朝廷。。。。。。”
四人听得连连点头的同时,心中也在暗想,果然如此。
不难想象,从小就灌输忠于皇上、效力朝廷等思想的那些孩童,长大之后,成为士兵或将军,一定会对皇上忠心无比,自然而然地,皇上对于军权的掌控力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诚然,孤儿院的存在,皇上的资助,就相当于那些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再生父母,这份恩情,这份抚养之情,足以让他们忠贞,比其他的将领更加忠诚。
这个时候,已经冷静下来的张凤仪,等到崇祯说完之后,神色郑重无比,不无担心地提醒道:“可是,皇上,先不说组建忠贞营所需要的饷银,单单是设立孤儿院,还是大范围性质的,恐怕这笔开销很大——很大——大到——”
张凤仪的话语虽然戛然而止,但崇祯却是听得明白,知道对方后面想说什么,无非是,这么一笔巨大的开支,远超皇室所能负担的,尤其是随着孤儿院的越开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崇祯的脸上依旧挂着风轻云淡一般的浅笑,并未因为张凤仪话里的那个弦外之音,不自量力之意而恼怒,而是紧跟着朗声回道:“张将军,大范围的设立孤儿院,若是只靠朕个人出资,用皇家生意盈利去做,当然是不行的,也是决计做不到的。”
“那——皇上——?”
张凤仪面露迟疑之色,忍不住地问了一句,同时也说出了其他人的心声,都在等待着崇祯的回应。
“朕将会拿出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先在陕西与河南设立孤儿院,进行试点,就像实行民兵制那般,也是天灾最为严重的两个地方。”
听到这句话,四人的神色都是一缓,那种置疑之色已经少了许多,而崇祯接下来之言,更是使得他们相信,不管是孤儿院,还是忠贞营,都不是皇上的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得要那样做,还要推行天下,尤其是孤儿院。
“当然,在陕西与河南各地设立孤儿院的过程中,朝廷也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也会拨出一些钱粮,用于救济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
“而且,等到朝廷的财政紧张的问题,有所缓解之后,从各地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朝廷的扶持力度也会不断地加大,为之推广,不再仅限于河南与陕西两地。”
“所以,张将军,关于钱粮的事情,不用担心,朕已经有了相应的准备,你们放心的去做吧~”
就在这时,崇祯的话语忽然一顿,眸子里更是闪过一缕莫名的光芒,似乎想到了什么,有了什么新奇的主意,转而说道:“对了,凡是孤儿院收养的孩童,若是没有姓氏的话,或者个人愿意的话,都可以跟朕的姓,姓朱。”
霎时间,四人再次震惊了,眼睛都是瞪得大大的,嘴巴更是微张,尤其是最后一句,带来的冲击力,要超过之前,提出“忠贞营”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姓朱,那就是国姓,还是皇上亲口所言,虽未点名是谁,但也和赐姓无异。
换而言之,那些孤儿院收养的孩童,相当于皇上的义子义女,地位一下子拔高了太多太多,犹如从地上爬上了云端,出身也变得高贵了许多。
当然,随着孤儿院的也来越多,随着收养的孤儿越来越多,这种效果也变得不再那么稀奇珍贵,渐渐地,也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毫无疑问,这又是皇上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更是在培养日后的心腹和倚重之人。
这个时候,就在四人震撼地目瞪口呆之时,崇祯再次开口了,开始布置他们的任务。
“张凤仪,林四娘,你们负责拟定忠贞营的机构,以及一干训练事宜,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组建出一支忠贞营,使其初具规模。”
“是,皇上,末将遵旨。”
“李过,高桂英,你们负责孤儿院的一干事宜,筹划孤儿院的基本机构,如何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以及对他们的教育,等等,也弄出一个详细的章程来,以便推行天下。”
“是,皇上,末将领旨。”
。。。。。。
第四百四十章 馊主意
四人离去了,一直犹如泥塑一般的冷晓磊,不再保持平静,古波无澜的脸更是挂满了浓浓的担忧之意,看着神情自然的崇祯,那副毫无压力的模样,终于按耐不住心的那股蠢蠢欲动的冲动,身体微倾,准备开口,颇有死谏的味道。
然而,冷晓磊的嘴巴才张开,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情绪波动,崇祯却是有意无意地抢先问道:“小磊,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皇——关于忠贞营和孤儿院的事情,您要不要再考虑一下,延期再办?”
冷晓磊的声音有一些发颤,更像是结巴的表现,吞吞吐吐地刚一说完,还想要进一步地补充,却被崇祯给打断了。
“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说话之间,崇祯微微侧头,看向了旁边不远处的冷晓磊,神色依旧那么的平静。
轻飘飘的两句话,制造了一个短暂的缓和时间,使得冷晓磊得意平复心的情绪,去观察对方的神情变化,看到崇祯那一脸平静的模样,显得很是温和,冷晓磊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已然没有那么紧张,自然而然地,说话也变得流畅了起来。
“启禀皇,如今之时,大明四境,虽然恢复了平静,刚刚收复了辽东失地,又平复了西南之乱,西北的民乱也得到了极大的稳定。”
“但是,同样地,天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旱灾的蔓延,自不必多说,单单是两场战争所带来的钱粮消耗,组织民兵的投入,军队正在进行的改革,还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东南之战,对洋人宣战,若是再进行这两个事情,恐怕朝廷的财政支撑不了多久啊?”
“而且,在两场战争之牺牲的士兵,以及在西北平乱而战死之人,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抚恤金,以安置战死将士的家人,这些事情加在一起,算有秦王府和衡王府的财货,算很快将其变现,国库的银子还是会显得有一些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忽然间,冷晓磊的话语戛然而止,眸子里光芒闪烁,有一丝刹那的精明萦绕其,却是转而说道:“皇,现在这个时候,宝钞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认可,绝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宝钞,要不然,咱们多多印制一些宝钞,从而缓解财政紧张的。。。。。。”
“小磊,你想什么呢?这么烂的馊主意,你也好意思说得出口?动动你的脑子,能这么干吗?胡乱出主意~”
崇祯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冷晓磊的提议,模样有一些气呼呼,进而沉声说道:“你这根本是一个馊主意,根本是在杀鸡取卵,想让大明宝钞成为一堆废纸。”
“不错,加印宝钞,短期之内,见效很快,确实可以缓解朝廷的财政紧张问题,却也是在让宝钞走覆灭之路,迅速贬值,最终成为一不值的废纸,失去了它的效用,和更大的用途。”
“宝钞的数量,在天下人手里流通使用,印制的多少,是有一套相应的规则,并不是想印多少,可以印多少。否则的话,没有人再用宝钞。”
。。。。。。
嘴这样说着,崇祯的心却是也在暗想,莫说是现在,是放到以后的将来,那个科技发达的存在,只要是一个大国,只要还是一个正常国家,谁敢胡乱加印本国货币?
即便是头hào强国,最起码是在本国境内,也不敢胡乱发行本国货币,算是大量的加印,也只是仅限于国外,用于其他的国家,国内的货币数量,还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最好的一个反面教材,是非蒋家王朝莫属,大溃败之时,大量的印制纸币,兑现金银等贵重物品,使得老百姓手里的纸币成为了废纸,用于擦屁股,都会觉得硬。
冷晓磊听得一知半解,不是很明白,但还是知道了一点,胡乱加印大明宝钞,确实是一个馊主意,使得皇好不容易架构出的纸币体系,随时都会崩溃。
也是说,关于推行大明宝钞的诸多努力,要是真得无节制的加印宝钞的话,全都付诸流水的同时,还会予以民生重创,天下很有可能出现动荡。
毕竟,现在这个是,不管是权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有不少人的手里都握着大明宝钞,若是宝钞变成了废纸,仅仅是这么想想,冷晓磊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一念及此,冷晓磊是一阵心虚,暗流冷汗,有一些吃力的说道:“可是,皇,如今之时,面对这么多、这么大的开销,朝廷确实需要大量的银钱,填补这些窟窿。否则的话,您的那些想法,很难付诸实施,为之实现。”
闻听此言,崇祯并未回应,而是沉默了下来,露出思索之色,不无赞同地轻轻点了一下头,整个人也已经恢复了正常,没有了刚刚的那种紧张,由于冷晓磊提出加印大明宝钞的事情。
“嗯。。。小磊,有一点你说得不错,加印宝钞,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朝廷的财政问题,推动朕的那些想法,也不是未尝不可以?”
“可是,皇,你不是说。。。。。。?”
忽然间,面对崇祯没来由的说出这番话,冷晓磊本能地提出了质疑,心更是不解,刚刚还不同意,反应还很激烈的样子,现在怎么又改变主意了呢?
这变得也太快了吧~?
然而,冷晓磊的这种心思还未持续多久,被崇祯紧接着的话语给打断了。
“小磊,你想多了,朕所讲的加印宝钞,和你说的不同,而是xiànzh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大概预判朝廷的财政收入之后,根据这一基本点,从而提前印制一定数量的宝钞,流通于天下,便于百姓缴纳赋税,这与胡乱印制宝钞,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如此一来的话,不仅不会影响宝钞的价值,还会提高它的流通性,可以方便民众及时地换取或者得到宝钞,用于缴纳赋税,商人用来交易。”
“可是,皇,如今之时,天灾不断,百姓本受灾严重,收成锐减,能够缴的税银本很少,因此,能够用到的宝钞,相应地也不会太多。”
“而且,在河南与陕西的不少地方,尤其是那些重灾区,予以了一定的赋税减少,还要投入大笔的钱粮,予以赈灾,朝廷很难从这些地方得到多少收入。”
“还有是,江南的那些士绅的赋税,还未征收来,迟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章法,恐怕今年,朝廷也很难从他们身增加财政收入。”
。。。。。。
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层次用意
渐渐地,冷晓磊进入了某种状态,思维活跃无比,发挥的很是不错,再无刚刚的顾忌,侃侃而谈的过程,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起来,如此这般,赢得了崇祯的暗自赞叹。
这个时候,崇祯的神色已经恢复了正常,还是那么的平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显得是那么的含蓄,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赞许之意,看似是在表达认同,实则却是变相的一种鼓励。
崇祯的一连串表现,那看似赞同的鼓励微笑,给了冷晓磊一种错觉,以为崇祯被他的这番滔滔不绝打动了,因此改变了主意,想到这里,就不禁高兴了起来。
然而,冷晓磊暗自还未高兴太久,就被崇祯的一句话给浇灭了。
“小磊,仅就看待问题的视角,你的视野还是有一些过于狭隘,太过片面了,缺少一种总揽全局的那种大局观,往往只能看到局部问题,事情的表面,却未察觉到大的发展趋势。”
习惯使然,冷晓磊立即收敛起了所有的心思,没有辩驳,没有解释,只有一副恭敬之态,摆出一副等待教导的架势,就像课堂上的小学生一般,那副乖巧模样,与刚刚的那番滔滔不绝,纵论天下时事,品评大明诸多问题,显得是那么的违和,就好像换了一个人。
“当然,你说得那些都不错,确实是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若是以目前的朝廷财力,国库里面的财力,即便是有两王的财产充实,也不能同时进行这么多的问题。”
尽管是摆出一副听受谆谆教诲的样子,但冷晓磊还是格外在意自己刚刚的那番言论,是否能够从崇祯那里获得认可,因此,一听到这番话,心里的小火苗顿时燃了起来,眸子里迸发出希冀的神采,但随着崇祯接下来的话语一转折,再次起伏不定了起来。
“可是,在这诸多问题之中,你却忽略了一点,随着唐王和福王的封地相继回归到百姓手里,随着他们手里的盐税、茶税等税收收归到朝廷,今年下半年,朝廷的财政收入将会激增。”
“朕所讲的财政收入,不仅仅是收回两王手里的那些税收,还有得到那些藩地的百姓,他们缴纳的赋税,以往之时,两王也是偷税漏税严重,如此一增一减之下,收取上来的税银自然非常可观。”
“而且,建奴的那两座祖陵,其中的陪葬品,也攫取的差不多了,正在往京城押运,料想再过不久,就到京城了,若是能够将其全部变现为银子,又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冷晓磊听得很认真,心中更是为之恍然,这才想起了崇祯的土地改革,相比于大明的疆域,实行的地方虽小,却也不止河南一地,还有北直隶,陕西和山西的部分地区。
何况,不同于税赋,不管是什么时候,哪个朝代,盐、茶、丝绸等,都是最为挣钱的买卖,尤其是盐一项,可谓是一本万利,乃是人的日常所需,缺之不得。
显然,掌握在福王手中的那些税收,收回之后,朝廷的财政收入当然会大幅度增加。
这个时候,随着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念头之时,冷晓磊想到了更多,崇祯在这将近两年的种种作为。
经过皇上的各种手段,软硬兼施,还有卢象升的从旁配合,在这北直隶,以往那些权贵巧立名目而吞并的土地,不仅全部都被收了回来,还将那些皇亲贵族的固有田地,生生给弄下了一半有余。
仅仅是这些田地,那些为之受益的百姓,所缴纳上来的税银,至少是以前朝廷收入三四成,六十万两到八十万两。
何况,今年查抄山西八大奸商之时,得到的不仅是有大量的钱财,囤积的大量粮食,还有他们的田地,分给士兵的家人,以作饷银,但还是要向朝廷交税,又是一笔从未有过的收入。
而且,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举措,皇室宗亲的禄米削减一半,对于近百万皇室宗亲,节省而出的钱粮,也是不难想象的,极大地缓解了朝廷的负担。
这一刻,想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冷晓磊只觉得自己的脑袋都不够用了,根本无法计算出,这么多的赋税和商税加在一起,还有节省的那些钱粮,朝廷的财政收入,将会增加多少?
总之,在这一瞬间,冷晓磊明白了一点,除了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东南之战,皇上其他所有的用钱措施,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急促,一下子用掉很多银子,中间有一个时间差,有一个缓冲过程,相继去推行。
不管是孤儿院和忠贞营,还是三个地方组建民兵,亦或是军队的改革等等,自己虽未参与,却亲眼看到了这个过程,皇上与众文武大臣的讨论。
可以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徐徐图之,前面有一个谋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足够国库再次充实起来,有钱可用。
虽然没有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