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微薄的抚恤金,大多的时候,死了也就死了。
显然,按照这个所谓的《烈士法》,按照皇上提出的这些要求,无疑,那些战死的将士家属,在以后的日子里,生活将会有极大的保障。
换而言之,自古以来,很少有帝王会在乎那些最底层士兵的死亡,更不用说战死士兵的家人,《烈士法》的提出,无异于一种创举,无异于对兵卒的尊重,提高他们的地位。
不难想象,皇上的这一招笼络人心之法,是那么的光明正大,又是合乎情理,将会使得那些最底层的将士倍加忠心,倍加拥护他的统治。
毕竟,对于那些最底层的将士而言,大头兵的存在,加官进爵,一路高升,获得无上的荣耀,这些距离他们都太过遥远,基本都是属于那些将军的,有着靠山之人,而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更加在乎得到的实际好处,以及战死沙场之后的家人生活。
无疑,一旦有了这么一个《烈士法》,那些将士不仅对皇上感恩戴德,更加的忠心,大战之时,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将会奋勇杀敌,愈发的英勇。
这个时候,相比于兵部尚书霍维华的一脸激动之色,周道登却是忧心忡忡地看着崇祯,低沉着说道:“皇上,增加《烈士法》,好是好,可是,也将会给朝廷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
“不管是抚恤金,还是将士战死之后,对其家人的种种税收优惠,以及那些特殊照顾,只是这么粗粗算下来,恐怕朝廷的财政收入就得减少近百万两银子。”
“尤其是现在乃是多事之秋,朝廷的财政本就紧张,收入本就少得可怜,如果再加上这么一个巨大的负担,恐怕——恐怕——”
在崇祯灼灼的目光注视之下,周道登再也说不下去了,甚至于还有一些心虚的表现,不敢正视崇祯的目光,微微低下了头,一副等待训斥的老实模样。
“周阁老,朕就想问你,在你的眼里,人命就那么不值钱吗?”
问出这句话之后,崇祯的目光变得犀利了几分,看着周道登的神色又有一些嘲弄之意,声音随之也拔高了一些,蕴含着丝丝揶揄的味道。
“还是说,对你而言,人分三六九等,那些最底层的士兵就是一条贱命,一点都不值钱,他们的家人也不值得朝廷的特殊照顾?”
“告诉你,在朕看来,凡是我大明的军人,不管职位的高低,军衔的大小,只要能够奋勇杀敌,尤其是战死沙场之人,都是我大明的英雄。”
“不管以前都是什么做法,朕也不管别得地方是怎么对待自己国家的将士,但在大明,只要朕活着一天,在位一天,就不能让这些英雄流血又流泪,更不能让那些烈士的家属受人欺辱!”
“丈夫死了,父亲死了,儿子死了,不用怕,绝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孤苦无依之人,可以任人欺凌,朕要告诉他们,那些烈士遗属,他们有着大明作为后盾,有着朕作为靠山,绝不会让他们挨饿又受辱,家里的男人战死沙场之后。”
声音越来越高,崇祯的气势也不断地在攀升,周道登更是被训斥的灰头土脸,满脸的惭愧之意,脑袋埋得更低了,霍维华却是听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虽然是一番大白话,却充满血性的味道,慷慨激昂之间,只要还是一个男人,哪怕还有一丁点的铮铮铁骨,听到这番话,都会对崇祯崇拜不已,很是信服。
一旦这样的《烈士法》生效,付诸于行动,公告于天下,不难想象,士兵的地位将会大幅度上升,百姓将会更加踊跃的入伍当兵,而不仅是为了当兵吃粮,会有一种无上的使命感和荣耀感,保家卫国。
古语有云,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而又有另一句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相对而言,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在现实的社会里,至少是在皇上还未正式颁发《烈士法》之前,兵卒的地位还不如船夫、铁匠这些最顶层的劳力。
若不是千般无奈,若不是现实所迫,恐怕很少会有男儿郎自愿去当兵的,尤其是那些大头兵,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炮灰般的存在。
不难理解,一将功成万骨枯,而绝大数的最底层将士就是那些万骨。
霍维华能够想象得到,随着一纸《烈士法》的颁布,那些最底层的将士将会看到希望,生活更有奔头,更有那种使命感,他们的战死沙场,值了,乃是真正的保家卫国,而不只是成就某个人。
毕竟,他们的战死沙场,他们的保家卫国,身死之后,家人的生活环境不仅和平,还会得到特殊照顾,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弥补。
毕竟,空谈保家卫国,却只是让他们那些最底层的士兵牺牲,身死之后,家人的生活堪忧,苦无着落,当然会心有不甘,在打仗之时,自然不会那么卖力,尽可能地保住小命。
这个时候,崇祯的眸子越来越明亮,炽盛不已,就好像看到了大好将来,自己对军队的掌控。
第四百二十一章 昭然若揭
经过了这一番的激昂陈词之后,崇祯的心里很是痛快,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看向周道登的目光也变得柔和了许多,转而说道:“而且,周阁老,你也知道,不管是在这之前,还是现在,从卢象升、英国公张维贤以及孙承宗的整饬军纪来看,上报上来的情况,军中虚报的兵额何其多?吃空饷的事情,还是非常严重的。”
“确认军籍之后,拿掉那些吃空饷之人,还是可以为朝廷节省不少的银子。”
“颁发《烈士法》,虽然会给朝廷的财政带来一定的沉重负担,但也不是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外。而且,这也是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应得的。如果像以前那样做,对战死将士的家人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先不说这样做太过冷血无情,也会让那些军中的士卒寒心。”
“长期以往下去,谁还愿意当兵?谁还愿意为大明效力,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
“在朕看来,有一些官员口口声声地喊着什么顾全大局啊,什么为绝大部分天下人着想啊,但在这一番义正言辞的表象之下,却是掩藏着个人的私利。牺牲别人之时,事不关己之时,说得那是一个大义凛然,一旦牵涉到自己,又是另一番说辞。”
。。。。。。
不久之后,周道登颇为灰头土脸的离去了,霍维华的心情却要好的多,离去之时,忍不住地回头望了一眼崇祯,满含崇拜之意。
山东,登州府。。。。。
驿站之中,某个房间之内,袁可立神色凝重的端坐在那里,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而其子袁枢伫立在一旁,双手捧着一封加密行文,正在快速浏览其中的内容,神色要坦然得多。
“父亲,从这封书信上的内容来看,以及联想到皇上最近一段时间的种种动作,诸多表现,一连除去了四个藩王的称号,将所有的藩地重新收归为国有,转而又还给百姓,不难发现,皇上让您调兵前往潍县,恐怕与削藩有关,皇上又想削去衡王这个藩王。”
“哦~为什么这么认为?枢儿,你的依据又是什么?”袁可立微微蹙眉,转头看向了袁枢,有一些侧目。
“父亲,儿子的依据有两个。”
“喔~哪两个?”
对于儿子的卖关子,故作高深,袁可立颇为地配合,适时地问了一句,凝重的神情之中,也来了几分兴致。
“其一,皇上的削藩之意,虽然为公告于天下,但也是昭然若揭,意图非常明显,只是表现地相当具有耐心,并不是一锅端了那么简单,而是徐徐图之,一个一个的削藩,稳中求进,而又师出有名,往往占据法理上的道德制高点,进行削藩。”
“最为关键的是,不管是大明律对藩王的诸多束缚和规定,还是锦衣卫和东厂的暗中监视,即便是知道了皇上下定了决心,要进行削藩,那些王爷也不敢做什么?”
“否则的话,皇上就更加有理由了,将他们全部裁撤掉。”
“而且,从瑞王、惠王和桂王,不难分析出,皇上再次削藩,明显采用的是‘老太太挑柿子——捡软的捏’之策,从根基最浅的藩王下手,而秦王与衡王却又一个相同点,王府都处于无主状态,都是既无王爷主事,也无世子之人,去世的王爷都没有子嗣。”
“其二,去年之时,皇上相继削藩福王和唐王,没收全部的王府家财,收回所有藩地,正是朝廷财政最为紧张之际。也就是说,朝廷一没钱,皇上最先瞄上的就是藩王,这样做的话,来钱最快,也能减轻地方的负担,可以释放更多的土地给百姓。”
“现在这个时候,朝廷虽然收回了辽东的全部失地,赶走了建奴,使得野猪皮元气大伤,但朝廷也是正处于多事之秋,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大战之后,更是使得国库愈加的空虚,也是正处于极其缺钱的时候。”
“尤其是,陕西和云贵等西南之地,也要实行民兵制,虽然只是配发一些简单的兵器,刀枪剑戟之类的兵器,还有少量的火器,但这也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
“而短期之内,要想弄到那么的钱财,又不会招致民怨,那就只有从天下藩王那里下手。毕竟,绝大多数的藩王,在各自的封地,往往惹起了很大的民怨,皇上没收他们的家产,不仅可以充盈国库,还能获得民众的支持,民意的拥护。”
看着侃侃而谈的儿子,那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显得很是自信,而袁可立却是一副不置可否的姿态,忽然问道:“可是,枢儿,你说了这么多,又究竟想表达什么?”
“父亲,我的意思很简单,只要镇国将军朱由棷主动放弃衡王之位,并且上书皇上,请求裁撤掉衡王,让朝廷收回全部藩地,并将王府的所有资产上缴,就没有那些问题了,父亲你也不就用因此而为难了。”
听到这番话,袁枢的那弦外之音,袁可立并未作出回应,而是侧头看向了窗户的方向,面露沉吟之色,嘴里含含糊糊的念念有词了起来。
“可是,如此种种,他真得就甘心放弃这么一个超品的爵位吗?”
济南府,淄博县。。。。
极其简陋的驿站之中,被大量的士兵所警戒着,而此时,卢象升大马金刀的径直站在那里,副将杨廷麟就站在他的对面,正在汇报着。
“将军,天雄军的所有将士已经全部到位,就驻扎在临淄城外,随时都能够拔营出发,兵发青州府,不需半日,疾驰之下,就能赶赴青州城下。。。。。。”
这一刻,忽然间,卢象升的那一双浓浓的剑眉微微上扬,虎目圆睁,自有一股不怒自威之感,闪过一缕不一样的神采之时,沉声说道:“通知各营,原地扎营,若无本将军的将领,谁也不可以轻举妄动,违者,军法处置,严惩不贷!”
“是,将军,末将领命。”
回话之时,杨廷麟双手一抱拳,就要转身离去,前去安排,卢象升随之站了起来,随之命令道:“还有,传令下去,不管是将军,还是最小的士卒,天黑之前,都要离开临淄城,不可以在城内留宿,不可扰民。”
“将军,城外的环境实在太过艰苦了,你还是在这驿站住下吧,至于城外,就由末将等人来办,绝不会出现丝毫纰漏。”
这个时候,一名偏将走了上来,出言讨好,而卢象升并未理会,整个人已经走了出来,杨廷麟路过之时,小声地呵斥道:“你新来的吧?脑子里面想什么呢?我天雄军的军法,乃是一视同仁,将军一向如此,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不搞特殊,以后不要再这样了。”
第四百二十二章 胆小的朱由棷
青州城南门里,西侧。。。。
入目的就是一前一后的两座石坊,几乎是一模一样,宽约十一米,高达五米,八条方形石柱的底部,各有两只名为“嚣”的怪兽守候,柱顶的横梁上更是布满浮雕图像,形似双龙戏珠,栩栩如生,做工不可谓不精细,不可谓不精美。
两座前后排开的石坊唯一不同的是,上面的题字分别是“乐善遗风”和“孝友宽仁”四个字。
在题有“孝友宽仁”的后坊之后,就是富丽堂皇的衡王府,占地足有二百多亩,登高而望的话,整个王府显得极为气派的同时,从其轮廓上来看,不难发现,很是相似北京城的皇宫。
尤其是王府里的摆设、机构设置以及随从人员的配备等等,也近似皇宫,一应俱全,俨然有着“国中之国”之态。
王府的一间书房之中,一个身着郡王蟒袍之人,端坐在那里,凝重的神色之中,有着几分忧虑之色,一副心绪不宁的样子,正是镇国将军朱由棷,而他的对面分别有着一男一女,女的坐于一侧首座,眉宇间有一丝英气,男子一身的戎装,孔武有力,恭敬地站在那里。
“王妃,将军,消息已经确认了,至少有八成属实,皇上准备对衡王府动手了,卢象升和袁可立的大军已经分别驻扎在青州府的东西两个边境,随时都有可能进犯,接下来该如何做啊?”
坐在那里的女子,一身的雍容华贵,正是戎装男子嘴里的王妃林四娘,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姽婳将军,和红娘子很是相似,也是身怀武功的奇女子,却是出身不同,一个青楼女子,被衡王朱常庶纳为王妃,一个是江湖艺人,跟着李信造反。
这个时候,朱由棷将目光投向了林四娘,面有询问之色,而后者面露凌厉之色,颇为强势的冷哼一声,咄咄地反问道:“哼~还能怎么办?既然被逼到了这个份儿上,就算不造反,也不能任由人欺凌?有我手下的娘子军在,谁敢对衡王府不利?”
然而,朱由棷却是神色大变,面有惶惶之色,犹如死灰一般,整个人害怕不已,就连身子都佝偻了几分,连忙出声反驳道:“王妃,不可,如果真这样的话,与造反无异,太过冒险。那样的话,可就真得没有后路可退了。”
“将军,切不可再犹豫了,如今之时,只能起兵造反。”
戎装男子毫不犹豫地吐出这句话,是那么的掷地有声,看到朱由棷那满脸的焦虑不安、惶恐的模样,进而补充道:“看皇上这架势,对于除去衡王府,裁撤这个藩王封号,没收所有府中的财富,根本就是势在必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将军,如果你再这样下去,犹豫不决,等到卢象升与袁可立的大军进入青州府,兵临城下,所有的事情可就晚了,再也没有主动出击的机会。”
“不不——我不能这样做——”
朱由棷的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目露骇然之色,心有余悸的忐忑道:“李士元,你是何居心?”
近乎于声嘶力竭的吼出这句话,面如土色,进而愤愤地说道:“你根本就是陷本将军于不义之地,想要怂恿本王造反,从而谋得个开国之臣的好处。”
“哼~莫说皇上没有削藩之意,就算是真得要撤去衡王这个藩王封号,收回所有的藩地,本将军也是无怨无悔,遵从上意,不干那种谋反之事。”
这一刻,看到朱由棷那副胆小怯懦的模样,不管是英姿飒爽的林四娘,还是在一旁蛊惑怂恿的青州城守将李士元,都是暗暗叹息一声,这位顶着镇国将军头衔的郡王爷,真的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啊,委实太没有血性了。
敌人还没打上来,就害怕成这个样子。
只是听到卢象升和袁可立的大军压境,就吓得这副模样,面如土色,声音都在发颤,太过软弱无能了。
同时,两人也知道,朱由棷如此模样,不敢主动出击,即便自己两人搭建再好的平台,那也是白费力,毕竟,举事需要一个领头人,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
“郡王爷,你真得甘愿如此吗?犹如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放弃成为亲王的可能吗?”
显然,李士元还是有一些心有不甘,忍不住地再次劝说了一番,然而,朱由棷还是摇了摇头,流露出失魂落魄、无精打采的样子,黯然的回道:“不管了,现在还是走一步算一步吧,皇上也没有将我逼上绝路的意思,只是要裁撤衡王这个藩号而已。”
“哎。。。。”
李士元长叹一声,无奈地离去了,颇有灰溜溜的意思。
这个时候,王妃林四娘换了一副模样,没有了刚刚的肆意和张扬,不再那么的强势而霸道,打量了一下四周,确认没有人之后,这才将目光再次放到朱由棷的身上,神色是那么的郑重和诚恳。
“将军,我虽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但名义之上,还是王爷的妻子,这个衡王府的王妃,如果你真的没有野心,甘于默默无闻,现在立即起草一本密折,上奏于皇上,揭发李士元的同时,主动请求朝廷撤去衡王这个藩号。”
“如此一来,就能给皇上一个好的印象,你与我也能落得个好的下场,皇上去年不是下发过一个上谕吗?”
“只要主动放弃世袭的爵位,朝廷就会予以特别照顾,解除那些对皇室宗亲的种种限制,不仅可以走出藩王之地,游历天下,也可以入朝为官,亦可以从事各行各业,或是从商等等。”
。。。。。。
渐渐地,朱由棷的眸光越来越亮,变得炽热起来,林四娘的这番言语,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活络了起来。
别得暂且不讲,单单是舍弃爵位之后的种种好处,可以随意地去留藩王之地,到天下任何一个地方,对于朱由棷而言,就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天启年间,父亲老衡王朱常庶,自持是皇帝的皇叔,枉顾《大明律》,肆意的进出青州封地,前往江南游玩,熹宗仁义,可以不计较,不追究,不在意。
。
第四百二十三章 便宜行事之权
然而,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却是远远不同于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格外的狠辣,憋着劲儿的想要找皇室宗亲的麻烦,巴不得各地的藩王王爷滋事,从而好掌握把柄,进行削藩。
可谓是“嫉恶如仇”非常,尤其是对各地的藩王,一点不念血脉同宗同族之情。
福王,那可是崇祯皇帝亲叔叔的存在,一样下的了手,毫不留情,而自己的父亲却只是辈分儿上的叔叔,朱由棷能够想象,如果父亲还活着的话,现在还像过去那般施为,恐怕早就被皇上给收拾掉了。
最为关键的是,衡王府过去的斑斑劣迹,可谓是臭名昭著,如今这个时候,不同于以往,即便藩王再如何的作恶,只要不造反作乱,皇帝不会轻易动他们,朱由棷不敢接这个烂摊子。
实在是,衡王府的诸多罪证太容易掌握了,崇祯又有心整治诸王,有着强烈的削藩之意。
尤其是父亲宪王那一时期,已经是不堪,衡王府内部荒淫无耻,对外仗势欺人,就连地方官员都不放在眼里,文人墨客更是纷纷避而远之,不再登门。
一些社会渣子犹如苍蝇逐臭一般,纷至沓来,衡王府俨然成了藏污纳垢之地。
想到这些,朱由棷愈发的心虚,忍不住地偷看了一眼林四娘,这位衡王府的王妃,父亲从秦淮河畔带回来的青楼女子,在衡王府里训练了一支娘子军,个个能歌善舞,眉眼如画,又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
如此近乎于荒唐的举动,足可见当时的衡王府的情况,有多么的奢靡。
这一天,京城乾清宫。。。。
崇祯正在翻看着一封密折,而曹化淳与洛养性极其恭敬地站于下方,素手而立,翘首以待,等待着崇祯的吩咐,却没曾想到,等到的却是对方的念念有词,犹如喃喃自语一般。
“原本以为,要想裁撤掉衡王,并没收王府的所有东西,不会那么简单,要花费一番手脚,青州府会闹出不小的动静,真是没想到,就这么顺利地解决了,朱由棷不仅主动拒绝衡王的亲王之位,更是辞去了自己的郡王爵位。。。。。。”
尽管崇祯的声音不大,有一些模糊不清,但曹化淳与洛养性还是听到了一个大概,低头不语的两人,情不自禁地对视了一眼,在这一刻,两人的心里响起了同一个声音。
“真是无语,数万大军进入山东,陈兵于青州府东西两面,兵锋直指青州城,如此场面,皇上您摆出这样的阵仗,朱由棷想不服软都不行。”
“哪怕只是残存了一丁点的理性,哪怕还有一点的自知之明,都知道,皇上您的裁撤衡王之意,势在必行,保住小命要紧,主动示弱,不仅可以保住小命,还能获得一定的补偿,也不会再被追究以往的罪行。。。。。。”
然而,容不得两人继续深想下去,却被崇祯给打断了。
“嗯,洛养性,你立即赶赴山东一趟,告诉卢象升,就像现在这般,先按兵不动,等到袁可立接手了青州城之后,他就可以率领天雄军返回北直隶了。”
“是,皇上,末将遵旨!”
“先别急着走,朕还有事情让你办。”
崇祯连忙叫住了就要转身而去的洛养性,等到对方站定之后,疑惑的目光寻来,进而继续说道:“袁可立率兵赶往青州城之前,你们锦衣卫先行一步,秘密潜入青州城,暗暗抓住那个守将李士元,稳住局面再讲。”
“是,皇上,末将明白,擒贼先王。”
“好了,你去吧~!”
看着洛养性离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宫门之外,崇祯转而看向曹化淳,缓缓说道:“曹化淳,你连夜赶往福建一趟,并草拟一份圣旨,告诉东南水师统帅朱一冯,朕予以他便宜行事之权,一旦洋人有危害我大明之举,亦或是相应的征兆,不管是否属实,他可以直接开战,随后再上报朝廷。。。。。。”
这一刻,曹化淳的心神受到了震动,惊讶地目瞪口呆,便宜行事之权,在有着危害大明的征兆,就可以直接对洋人宣战,这将是从所未有的权力,更是皇上强势与霸道的最直接体现!
在大明的历史上,凡是对外战争,多是对方打上来了,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或者人员折损,再就是一番外交辞令,随后才是宣战,出征讨伐。
然而,现在到皇上这里,却是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大明开始走向强势的帝国。
单凭一个有着危害大明的征兆,就可以直接开战,莫说是在大明的历史上,就是在汉人组建的各个帝国历史之上,都是极其罕有的,大多数是情况下,都是被动地防御战。
当然,除了关内处于大混乱时期,国家林立,比如五代十国那种情况,只要处于大一统的状态,鲜有主动发起战争的。
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后,曹化淳面有犹疑之色,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但最终还是没有开口,等到崇祯说完之后,极为顺从地回应道:“是,皇上,内臣遵旨。”
如今这个时候,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都是大换血,身为东厂提督的他,亦或是锦衣卫指挥使的洛养性,都很难完全控制自己的下属,皇上才是真真正正的掌控者。
因此,此时的曹化淳很是识趣,没有多言,崇祯没有问,他也没有述说自己的看法。
显然,崇祯看出了曹化淳的这个心思,对于自己赋予朱一冯便宜之权,有着一定的看法,等到他离去之后,转而看向了身后左侧的冷晓磊,淡淡的问道:“小磊,你是不是也很不解,朕为何要给朱一冯这个权利?”
冷晓磊略有迟疑了一下,更像是在组织语言,但也并未直接回答崇祯的询问。
“皇上,末将确实有一些不解,裁撤秦王与衡王之后,虽然会获得不少的钱粮,将会使得国库再次充盈。但是,在这一年之内,朝廷毕竟连续经历了两场大战。”
“可以说,在这两场大战之中,朝廷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满负荷的工作,时至今日,他们早就身心俱惫,如此情形之下,就算钱粮充足,就算东南水师占据诸多优势,朝廷也需要个把月的时日喘息一下,让朝廷略作调整。”
说到这里,冷晓磊话语一顿,面有踌躇之色,有一些犹豫,看到崇祯投来赞许的神情,不禁心中的底气愈发足了起来,稳了稳心神这才缓缓说了下去。
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马车夫
“因此,在末将看来,若是真得对洋人宣战,发动东南之战的话,胜负的关键不在于东南沿海,而是在于朝廷,在于后方的粮草补给等后勤事务,是否跟得上,还有这个精力支撑这场战争?”
“毕竟,一场大战,打得不仅仅是钱粮,还有在战争期间的运作效率,粮饷、辎重以及军事器械等后勤补给的调配,是否能够及时而有效地运到前方。”
“不错,不错,小磊,有长进,分析的很好,没白费朕的心思,每过一段时间,就送你进入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一些军事知识,以及一些经典的战争案例。”
“谢皇上夸奖!”
崇祯面露满意之色,轻轻点头地赞叹了一番,冷晓磊的话音刚落,忽然抛出了一句话,使得冷晓磊为之一愣。
“放心吧,虽然这样说,但东南之战打不起来的。就算是真打起来了,但也不会持续太久,荷兰人比咱们着急,更希望东南的和平与稳定。”
“为什么,皇上?”
冷晓磊脱口而出,忍不住地问了一句,犹如条件反射一般,回答的却是崇祯的笑而不语,满含深意,颇有神秘之感,后者却是心中一阵腹诽。
“嘿嘿。。。。小家伙,你又怎么可能知道?如今的荷兰国内,正在闹着独立战争,东印度公司的盈利,就是他们独立所需要的最主要的财源。”
“如果真得打起来,一打就是数个月,荷兰人不仅会在东南损失惨重,还将会影响在其他殖民地的布局,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独立战争很有可能会走向败局。”
“毕竟,如今这个时候,根据历史记载,现在的荷兰,应该叫做荷兰共和国,正处于‘三十年战争’期间,若是在东南沿海发生大的战争,拖得过久,投入的兵力过多,那他们的对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就会趁机蚕食他在其他地区的利益。”
崇祯的心里这样想着,随着相关的历史信息记载涌入脑海中,想起荷兰此时正处于共和时期,就愈发的坚定自己的判断。
而且,东印度公司虽是私营,董事会虽由七十多人组成,但掌握实权的却只有十七人分别是来自于各地区的代表,同时也深受荷兰共和国的控制,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进入黄金世纪。
换而言之,正处于“三十年战争”的荷兰,没有多余的精力,与大明来一场旷世大战的同时,不仅要维持海上霸主的地位,时时防范着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还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从而真正获得西欧各国的认可,荷兰共和国的存在。
此时的荷兰共和国,虽然是由七省组成,却还没有大明的一个省大。
因此,为了本土利益,为了公司的主要利益,不可能因为东南沿海的事情,而与中国翻脸,更不可能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