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子挥得以前往齐国为桓公赢取文姜……”
  他没有回应鲁侯的担忧,而是借此事盛赞了鲁侯的两面摇摆的政策:不论墨家赢了还是齐国赢了,鲁国都可以脱罪,就像是当年隐公和公子挥唱的双簧一样。


第一百六十七章 古今(下)
  犁鉏所说的,都是鲁国之前摇摆站队的故技,正与鲁侯同意齐国入境而公子奋暗通墨家表示支持墨家的态势一样。
  但是鲁侯所担忧的,并不是两国之间的态度,而是自己生出来退位摄政的心思以给墨家一个交代,如今的鲁国会不会出公子挥那样的人物?到时候挑唆一下父子关系,虽说是真正的父子不比当年隐公和桓公,但这种事也是难说。
  以史为鉴,赵武灵王饿死沙丘的事尚未发生,可是齐桓公死的时候,五公子争位那可是让蛆从齐桓公的身上爬出来爬到了窗子外都没有去收敛,权力面前只怕难有真情父子。
  犁鉏却没有直接提这种可能的血腥,而是反问了一个似乎与之并不想干的问题,说道:“君上,隐公之后,桓公二年,宋国发生了一件事,君上可知道?”
  桓公十年,宋国确实发生了一件事,鲁侯闻言,顿时明白过来犁鉏想要说什么。
  桓公二年,正是宋公十年,当时宋国的都城曾传出了一阵阵充满正义的怒吼,其口号一如现在墨家所说的“利天下”。
  当年有个人在都城喊道:“君上继位十年,却征战十一次。民众饱受战乱其苦,为了安民,为了民众的利益,请随我一起干掉宋公和蛊惑宋公的奸臣孔父嘉!”
  喊这番话的这个人,是宋国的大宰华督。于是煽动民众,干掉了宋公,又砍死了孔父嘉。
  而实际上,华督喊出这番话,其实和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没有任何的关系,是因为华督瞥见了孔父嘉的妻子,并且称赞“美而艳”,于是干掉了孔父嘉霸占了孔父嘉的妻子,顺便砍死了宋公国君。
  但当时他在都城呼喊的那番理由,正如现在墨家的口号、也如现在费国发生的革命的口号一致:为安民、为民求利。
  至于是真的为民求利,还是如华督一样只是为了“美而艳”的人妻,对于国君而言区别不大,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时候废立国君,果然需要有贵族在其中主导,但是如果都城的国人不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华督贪图孔父嘉妻子的美貌,固然是有自己的野心和目的,但是他的那番话也算是振聋发聩,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这才导致了这次弑君作乱没有遭到大规模的反抗。
  刨除掉华督因为那个“美而艳”的女人的目的,他表面上说的那些话,却和现在费国事、泗上事如出一辙,都是民众不堪忍受劳役苛政之苦才选择了墨家的义。
  今日鲁侯谈及隐公事,这是在做比喻。
  他自己想要效仿隐公,营建菟裘而隐居摄政,但是很担心有人学当年的公子挥挑唆他和儿子公子奋之间的关系。
  万一儿子翻脸不认人,弑父,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犁鉏显然从一开始就听懂了鲁侯的比喻,既然鲁侯以古喻今,那么他便也顺着鲁侯的话用古代的事来进行规劝。
  一切都不过是过去的轮回和重演,这一点从未改变。
  犁鉏说了当年公子挥之事,又说了昔年宋国华督借大义之名弑君之事,并不是想要说礼法的重建和重视有多么重要,而是在提醒鲁侯。
  如今鲁侯要提防的,不是当年隐公时候公子挥挑唆父子相争的事,而是应该提防华督举起大义而弑君的事。
  鲁侯沉默许久,说道:“华督当年窥见了孔父嘉妻子的美貌,所以才散步这些传言。其时是为了人妻。”
  犁鉏便道:“人妻,华督之所欲也,以为宝,故可弑君。”
  “华督好人妻,别人却未必好人妻。然华督好宝,别人却也好宝,只是华督以人妻为宝,别人却可能以权力、财富、封地为宝,这难道又有什么区别吗?”
  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鲁侯的心,犁鉏分析的当年那件事的本质,用于现在,就是在说:“君上您担心摄政隐居后,有人做公子挥挑唆导致您的儿子太子奋杀死您。可是,您难道就不担心,您的儿子登高而呼:君无义也,鲁人多受其苦,当诛?”
  他讲的当年隐公、桓公时候的旧事,却把太子奋比作了两个人。
  鲁侯如今和太子奋唱双簧在齐、墨之间摇摆的姿态,让太子奋一如当年的公子挥。
  太子奋如今和墨家频繁接触,一旦墨家获胜,那么太子奋为什么就不能如当年华督一样为了权力却高呼利民安民而弑君呢?
  鲁侯见犁鉏已经将话说的如此明白,便不再非要借古喻今,而是屏退了左右,感叹道:“朝中诸君,唯独您可以知晓我的心思啊。”
  “墨家在南济水一战,已然获胜,此次齐墨相争,无非是墨家胜多胜少的结果,但胜负已经在南济水岸边分出了啊。”
  “齐田庆公子午屠武城,在墨家规矩中已不可饶恕,此事比不罢休。届时,数万义师兵临曲阜,问我使齐国境之罪,我将奈何?”
  鲁侯面带忧色,心中暗骂,心想:“国弱则无外交。无论旧礼新义,都是一样的霸道,寡人何罪?无非就是夹在齐、墨之间,若不摇摆,又能如何?齐国不是什么好鸟,这些年不断兼并战争,将鲁国的土地蚕食了大半;墨家的那些义,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费国之变,鲁国必受影响,到时候无君无父,人心思变,也是大乱。”
  但现在齐国败局已定,鲁侯不谈齐国的压力,而是说起了墨家可能的问罪,这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也正是他想要以摄政隐居推公子奋上位以给墨家一个交代的重要因素。
  墨家不在意公子奋上位,但是墨家做事讲义,那就要有个出师有名,墨家这些年做事还算是有口皆碑,还没有到“我强你若我自吞并你,与你何干”的霸道地步。
  他本担心自己摄政后被儿子杀死。
  现在犁鉏的话,又多出了一种可能:自己不退位,儿子会以大义的名分诛杀自己,国人还未必反对。
  这只是一种可能,这种可能的确存在,但鲁侯还不至于如同越王一样为了这种可能,就想要把自己的儿子杀光,他还没疯狂到这种程度。
  犁鉏亦是贤人,当年能够说出“远水不救近火”,如今当然也可以看明白齐、墨、鲁之间的局面。
  于是便道:“君上所言极是。南济水一战,齐人已败。临淄大军未必是鞔之适的敌手,鞔之适纵横鲁阳、潡水、济水未尝一败,田庆虽能却不能及。”
  “纵齐人不败,又能如何?大战之后,齐人岂能再入泗水?况且就算攻入泗水,以泗上墨家守城之能,疲惫之下,又能攻下几座城邑?”
  “现在平阴被破,临淄门户大开,齐国之败已无可挽回。墨家已派使者,三次问罪,若是我们仍要借粮于齐人,墨家获胜之后,邹、费、方与、缯等地的义师入境问罪,如何能抵?”
  “临淄路途遥远千里,墨家不能持久。可武城入曲阜不过数日之程。鲁墨交战,齐人且不说无力救援,就算救援难道从临淄抵达曲阜的时间会比墨家从武城入曲阜的时间更快吗?”
  这一如当年鲁侯派公子们前往晋楚出仕以为了抵御齐国的侵略一样,到时候根本来不及。
  周公制礼,鲁国作为周公后人的封国,表面上很重礼,但从隐公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六佾坏礼之事:那六佾是三公之礼,三公是三公,伯禽之后只是袭承了鲁国封地,却没有袭承三公之职,只能用诸侯之礼。
  再之后三桓乱政,以及鲁国势弱,就算有心护礼,却也没有实力。
  况于墨家就在鲁国附近,武城到曲阜一路通途,鲁国自然不会傻到扛起护礼、反墨同盟的大旗。
  犁鉏又道:“去岁齐人借路的时候,国人便有怨言。墨家义师以鲁无辜,放任梁父大夫过鲁而入武城,鲁人皆赞墨家有君子之风。墨家的义,多在鲁国传播,当年因为救项子牛伐鲁之事,君上也允许墨翟在鲁国随意办学……鲁人本身便心向墨家。”
  “齐人多次伐鲁,而且自管仲之时,齐人侵占的鲁国土地,便让鲁国的民众缴纳双倍的赋税,这让鲁人对于齐人并无好感。数年前伐最,齐鲁更有仇,也不提当年文姜桓公之事。”
  “如今墨家已胜,齐人却还要我们运输粮草。自宿麦、牛耕、垄作等稼穑之术传入鲁地,仲夏之月正是农忙时节,这时候再征召民众给齐人运粮……”
  犁鉏顿了顿,忽然道:“万一有人在曲阜振臂高呼:君上无义,致使鲁人多苦,不若诛之……又将奈何?”
  “或有人说:公子奋多贤,与墨家交好,公子奋当为君……又将奈何?”
  “公子奋即便无心,难道到时候他会学泰伯逃亡而不就位吗?况且,以墨家之义,难道君上不知道墨翟如何评价当年楚白公胜之乱王子闾推辞不继位的事吗?”
  鲁侯拍手道:“这正是我谈及菟裘、观鱼事的缘故啊。我难道不担心这些吗?可是,昔年欲老菟裘、观鱼于棠的隐公,又是什么下场呢?我不能够决断啊。”
  “朝中众人,唯有你知我心,这又该怎么办呢?”


第一百六十八章 义不一
  鲁侯脸色忧虑,叹息之后又道:“我本意让奋近墨,而我与齐逶迤。不论胜败,鲁国都可无忧。”
  “可是谁曾想到齐人屠武城事?屠城之事,原也正常。可鲁国近墨家泗上,寡人却知道和墨家交战屠城,那是大事,是墨家不可能不去追究的。”
  “现在齐人做下了这好大事,墨家又向来说什么公意为政,这泗上万民怨恨起来,定是要说要不是鲁国允许入境也不会出这样的事。”
  “那齐人口口声声说,费地事是齐国内政,不在非攻同盟的盟约范围之内,我也正是抓着这一点和墨家交涉推诿。”
  “现在呢?齐国屠了武城,这不是置我于不义之地吗?哪有自己屠自己国内城邑呢?屠了武城,那就是齐国自己不承认费地是齐国内政,墨家抓着这一点问罪于我,我又该怎么回答?非攻同盟的盟约依旧有效,墨家这要是约费、邹、缯、薛、滕等国之兵问罪背盟,谁人能制?”
  说到这,鲁侯更是恼怒道:“若是鲁强盛之时,何必如此?齐国败,我自带兵与墨家合力,破齐即可。”
  “可现在,墨家和齐国并不接壤,鲁国夹在期间。我和墨家合力,将来齐国修养之后再来报复,想要去泗上便要先经鲁境,墨家却无忧。”
  “墨家呢?墨家又是什么好东西了?费、缯、薛、滕之国,如今国虽在,却哪里像是一国?又不可以和墨家真的走的很近,这非攻同盟能入,但墨家其余的盟约全都不能加入!”
  “现在田庆大军在鲁,我知他必要逃窜回齐,可是近在咫尺,我又不能推诿不同意。田庆打墨家未必打得过,可若是打曲阜,我却抵挡不住啊!鞔之适大军尚在平阴,公造冶所率之军不多,墨家之义又让诸贵族反对,若是有人这时候反对我而亲近齐国,与齐合力一同对抗墨家以求齐国的支持而上位,也不是不可能的。”
  鲁侯面色焦急,作为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做缓冲的小国,做君主实在是太痛苦。
  正如几年前楚国王子之争、赵国公子之乱,现在各国都在扶植代言人,墨家在鲁国的渗透不下于齐国,自己的决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君位不稳的惨剧。
  犁鉏之前的进言,让鲁侯看到了希望,现在鲁侯不掩焦急之色,就是希望犁鉏给出一个主意。
  犁鉏明白鲁侯的苦衷和无奈,也知道鲁侯的担忧。
  可既然鲁侯已经有意菟裘观鱼之意,他便先顺着这个意思解除一下鲁侯的心忧,于是道:“君上有菟裘观鱼之心,却忧虑于公子挥那样的事,其实并无必要。”
  鲁侯不解,犁鉏道:“自三桓之乱,季孙氏僭越称国,鲁可还能有公子挥那样的人物吗?”
  鲁国如今也已经做了一些集权的改革,再加上鲁国的土地已经被齐国吃了大半了,又被季孙氏分出去一些、又被越国墨家抢走了附庸国,以及季孙氏僭越封国离开了鲁国的政治中心后,鲁国实在没有可以一言以废立君主的权臣了。
  犁鉏又道:“自多年前您定下了公子奋太子之位已经稳固,您也从未露出过更换太子的心思,鲁人又多知礼,公子奋的地位又稳固,又怎么会作出弑父之事?”
  “再者,你若摄政为主父,这是给墨家一个交代。公子奋上位,墨家难道不喜欢一个亲近泗上而疏远齐国的鲁国君主吗?”
  “墨家虽然无父,但却并不以弑父为义,而只是说墨家的兼爱之说不能体现出父母的重要。公子奋难道敢有别样的举动吗?”
  “墨家的义,有大义,有小义。以非攻而论,鲁国在非攻同盟内,日后履行非攻同盟的义务,这便可以让墨家不能够问鲁国之政。您摄政观鱼,那便是再告诉墨家:鲁国犯了错,您便站出来承担了这个错误。”
  “而您可以派遣我,去和禽子交谈,诉说其中委屈无奈,昔年晋楚相交朝晋夕楚之国多矣,禽子虽不及墨翟,却亦是贤才,岂能不懂?”
  “再者,您也可以让墨家做保,您退位让于公子奋,而墨家保证您的安全,这些墨家难道是不能够答应的吗?”
  鲁侯忧道:“我只怕墨家让鲁人出兵,与齐交战,以此让鲁不能再在齐、墨之间摇摆。”
  “墨家如今强势,但终究不过一侯之地,其义与天下大不同。将来一日,若是齐、魏、楚、赵、韩、秦皆以护礼之名讨墨家,鲁国岂不有罪?”
  这倒不是不可能的,现在墨家已经获胜,若是绑着鲁国出兵,鲁国也不敢出兵,可又不敢惹恼了墨家。
  小国求存,在这乱世,当真是不能够主导自己的命运。
  犁鉏闻言大笑道:“君上勿忧。墨家和齐交战至今,难道用的是‘非攻同盟一致对外防守’的名义吗?”
  “这一次墨家出兵,出的只是墨家的墨师,而未动滕、薛等国的非攻之义师。”
  “昔年定盟之时,曾有誓言:背誓者共讨之。墨家若是认定这件事是非攻同盟的事,那么墨家就会讨伐鲁国,墨家不言此事,那也是不想和鲁国交战啊。”
  “你要明白,您摄政退位,承担的是齐军过鲁而屠武城之错,而不是承担背弃了非攻同盟盟约的错。您得咬定,您确信费地大夫按照天下的规矩归属于齐,那的确就是齐国的内政,所以这一点您不能认错。您承认墨家的国政归民的义吗?”
  鲁侯摇摇头,说道:“国政归民,那是墨家的义,不是天下的义。我认同墨翟非攻的义,但却不能说因为我认同非攻,便也认同国政归民。非攻同盟的大义,就是非攻,却没有说必须要承认国政归民。”
  犁鉏拍手大赞道:“所以,您的错,只是因为武城被屠,您觉得这是您答允了齐国过境导致的结果。但是,费大夫归齐,按照天下的规矩,那确实是齐国的事,所以您没有违背非攻同盟的盟约。”
  “以墨家的义,国政归民,那费国的事确实是费国的事。但您不认这个义,自然费大夫归齐那就是齐国的事啦。”
  “到时候,您是仁义之君,恻隐之心召显天下,齐国也无话可说,墨家也必要护的您周全。”
  鲁侯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揣摩了一下里面的条理,长松了一口气道:“如此,倒是可以说的过去。”
  犁鉏又道:“所以,您拒绝齐国借粮的理由,不是墨家强大、也不是鲁国和墨家有盟约,而是因为齐人残暴屠城,这是天帝所不喜欢的。因而,您不能够借粮给齐军。”
  “现在齐军虽号称戴甲之士十万,可鞔之适已破平阴,田庆大军必要返回。粮草不济,齐国有求于鲁。”
  “鞔之适虽已破平阴,可田庆大军依在,战事未完,那么也一样有求于鲁,希望鲁不借粮于齐。”
  “之前您已经答允了齐军过境,如果如今又因为墨家获胜而选择不借粮给齐,那么天下人都会觉得鲁国是个无信之国。”
  “而您现在以齐国屠武城的理由不借粮给齐军,却依旧认为在齐国屠城之前您借路给齐没有错,那么天下人便会觉得:鲁国是君子之国,您之前借路是因为您遵守天下已有的规矩您没有错、现在您不借粮给齐那是因为您是仁义之君所以你还是没有错。”
  鲁侯点点头,思考之后又道:“可是,我只怕我以齐人屠城为由而不借粮,天下诸侯皆以为我亲墨,这恐怕也不好吧?屠城便不借粮?屠城便要断交?这可不是天下的规矩啊。”
  犁鉏大笑道:“君上为鲁君,季孙氏僭越封国不过几十年,您却已经忘了,武城那是鲁国的城邑啊。季孙氏封国之事,天子何曾许可?天子不许可,那费按理便是附庸,虽为国仍属鲁,一如萧之于宋、沛彭于宋。”
  “鲁人被屠,您为此而反对给齐国借粮,天下诸侯谁人能说什么?”
  鲁侯愕然道:“可你刚刚说……承认费大夫归齐乃是齐国内政,以此才能让墨家不能追究背弃非攻同盟的罪责……”
  犁鉏摇头道:“君上,自郑伯射天子、楚人问鼎轻重、晋文邀天子田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天下规矩已乱。”
  “如今天下的义,多矣。义即规矩。”
  “对您有利的义,您就承认。对您不利的义,您就不认。”
  “您同意齐国过境,那是您承认天下间已有的土归大夫的规矩。按照这个规矩,您管不到费地的事。当然,若是鲁国有一日强大了,您当然可以不认这个规矩。”
  “到了屠城这里,您又遵守的是天子封诸侯、诸侯立大夫的规矩。所以武城被屠,其实被屠的还是鲁人,此时天子封诸侯的规矩对您有利,您就承认这个规矩。”
  “等到了非攻同盟那里,您又认同的是各国非攻、小国不战的义。因为这个义对您有利。”
  “现在天下的义,并不能统一,所以没有可以遵守的一致的规矩。”
  “以墨家全部的义为规矩,您做的不对。以周公留下的礼为规矩,您做的也不对。以儒生的义,您做的还不对。以诸侯征伐强者为霸的规矩,您又肯定不愿意承认……”
  “可若把这些义只取其中的一部分,那么您做的这些都是合于义的。周天子一日不能够强盛到令自天子出,您就没错;墨家一日不能够让天下的义同于墨家的义,那您还是没错。”
  “墨翟当年不是说过吗?义、利也。”
  “如今天下杂义纷纷,百家争鸣,义不相统。对您有利的义,您就赞同;对您不利的,您就反对。百家不能归于一,义不能统一,那么您始终都是对的。今日鲁弱,非攻的义您就觉得很好;若一日鲁幅员千里兵车万乘,您还能觉得非攻的义是好的吗?”
  “墨家若是用他们认可的义、而您不承认的义来惩罚您,那就是与天下为敌。墨家不是周天子,不是周公,便没资格这么做。就算是当年齐桓称霸,那还要尊王攘夷呢,可没说自己立一个规矩和天下旧的规矩为敌啊。所以,您只要咬住您放齐国入境是遵守土归大夫的规矩,那墨家就不会追究。但为了平息墨家的怒火,您摄政为主父,也算是给墨家了个交代……”
  “终究,鲁四面有墨、齐、魏、卫、宋诸国,墨家的义虽然不合于天下,可他们却还是可以讲道理、讲规矩的。其余诸侯,只以兵戈讲道理……”


第一百六十九章 惊变
  鲁侯知犁鉏能言善辩,又素知墨家说话小心谨慎合于逻辑,真正是严丝合缝。
  犁鉏既说墨家如今还没有追究鲁侯背盟之罪,这一次对抗齐国也不是拉起了泗上那些名义上的诸侯以非攻同盟的名义而是以墨家自己的力量,那或许便真如犁鉏所言,只要死死咬定自己放齐国过境是不违背非攻同盟的规矩那墨家便不会追究。
  因为鲁国加入的是非攻同盟,而当初盟誓的时候,并没有说必须要按照墨家的义来作为规矩和标准,所以只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同盟而非意识形态同盟,鲁国只要不认“国权在民”,那么墨家除非要和整个天下为敌否则都不会因为这件事来找鲁国的麻烦。
  费国的事,也给了鲁侯足够的惊吓。
  如今天下,野心勃勃之辈太多,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嘴里说着利天下而行求个人私利的人多矣。
  犁鉏所说的当年宋国的华督事,正是鲁侯所担心的。华督的事是故旧之事,可放眼费国,那杀死了费君的柘阳子,嘴里喊着为利万民而诛不义之君,他心里真就是那么想的吗?
  费国可以有这样的人物,鲁国凭什么就不会有?
  也正是犁鉏的这些话,坚定了鲁侯的心思。墨家的义虽然鲁侯很不喜欢,但至少墨家是群讲道理的人,总不会像是齐国、越国那样无缘无故便去攻打鲁国,至少现在是这样。
  再计较一番,又有些担心齐国大军在曲阜附近的压迫,犁鉏便道:“齐军必急。鞔之适也不能放任齐军就在泗水上下,他不攻临淄便会返回与之决战。”
  “明日齐使者再来,君上可先叫人阴与之谈,只说现在粮草不足,只能借一些,而且也可多做准备,让齐大军等待数日以便携带。”
  “若齐人急于归齐,必不肯等。齐人以为我们惧怕他们在曲阜附近驻扎,我们偏偏邀请他们驻扎等待,他们反倒会不知所措。”
  “正如当日我曾说的,远水不能救近火。若是齐人欣然答允,那么纵然墨家可能获胜,但此时此刻便也不得不答应齐人的条件。”
  “此事君上不可出面,由我去谈。”
  鲁侯答允点头。
  次日,齐国使者果然又来,犁鉏便约齐国使者相谈,便说粮草不足、尚需运输准备,不如让齐国大军继续在这里驻扎等待数日。
  他以进为退,齐国使者果然拒绝,显然是十分急躁,犁鉏心中便有了计较。
  这日傍晚,几匹快马疾驰来到了曲阜,正是墨家派来的使者,这一次墨家的使者措辞极为严厉,尤其拿武城被屠之事说起。
  鲁侯见墨家只口不提背盟事,而是拿着武城被屠之事责问,心中大安,心道:“昔文王有四友、我有犁鉏,当无忧矣!”
  遂让犁鉏全权和墨家负责交涉,不日孟胜帅军抵达曲阜,齐大军便走,不敢逗留。
  ……
  平阴。
  适自攻破了平阴,一直关注着齐国的动静,以及魏赵、魏楚、魏中山之间的局势。
  以如今的局面看来,这一仗还可以打的更久一些,魏国已经无力干涉。
  墨家在南济水之战后已经派人前往成阳,城阳大夫支支吾吾,墨家又派人星夜前往安邑。
  如今魏国围邯郸不下、陈蔡地与楚交兵、中山君拜乐池为将又有商人资助令魏公子挚不能固守几座城邑难以出击。
  南济水一战之后,适明白只要公造冶派军入鲁,那么还属于鲁境的桑丘、亢父等地便可以畅通无阻。
  有昔年夫差争霸挖掘的菏水、勾连大野泽和济水、泗水,使得墨家依靠船只运输粮食极为方便。
  加上之前已经准备的补给站和义仓,他率领的大军至少便可以支持一场长久的对峙。
  被俘的那五万齐国俘虏经过教育之后,便挑选出一些可以信赖的,组成了治安军,维持城邑的秩序。
  贵族大夫们纷纷逃往,使得从大野泽沿着济水一直到平阴,齐国完全丧失了组织能力。
  现在他担忧的,也就是田庆所率领的临淄军团,齐国最后的一支机动野战兵力。
  南济水之战后,斥候们便一直盯着田庆大军的动静,每日回报。
  适攻破了平阴后,便有两个选择。
  要么立刻放弃重铜炮,全军轻装,疾驰到泰山、梁父山、沂山之间,设伏来一场类似于崤之战的山谷伏击战。
  要么就要大军携带所有的装备,缓缓对峙,依靠土改等政策安抚民心、利用魏国不可能干涉的外部局势,迫使田庆不得不主动进攻,从而露出破绽。
  从斥候传来的消息看,田庆的大军行动缓慢,并不急于返回临淄,每每有斥候在前,伏击之事恐难成功。
  心思既定,他也要做到万无一失。
  按照常理,田庆的大军应该不会选择经沂山而归临淄,一则路途险峻估补给不足,二则公造冶大军在后,若是派以轻骑袭扰,便要大大拖慢行进的速度。
  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但终究还要做两手准备。
  于是他便派了主力一部先行经平阴到泰山,前出到汶水沿岸,攻取汶水北侧的城邑。
  并让那一支主力先行攻下赢邑,也就是后世的莱芜。
  只要攻破了莱芜,齐军就会被卡住返回临淄的路。向东是沂山,西北是泰莱山区,只要莱芜在手,齐国的主力就回不了临淄。
  而他则带领大约万五千人,翻过齐长城,沿着济水攻下了卢城。
  卢城大约在后世济南的长清区,距离平阴很近,但是平阴是齐长城的边邑,而卢城不过是长城内的大邑。
  平阴一战,齐国自然知道平阴的重要性,卢城的大量士卒也都在平阴被歼,卢城便无可守,顷刻可下。
  至此,义师的主力距离临淄不过二百余里,期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进军临淄的通道已经完全打开,现在无论田庆作出什么决定,他都已经处于被动之中:墨家想打临淄,可以分兵少数在莱芜,与公造冶会和;不想打临淄,也可以守住平阴,使大军集结在汶水前线,等待齐国内乱的爆发,逼田庆不得不主动进攻。
  入了卢城,民众不慌,集市照常,显然已经听说了墨家在济水的作为。
  城中一处贵族的院落内,正是墨家义师的野战医院,外面煮着几口大锅,里面煮沸着水,白色的棉布在水中翻腾煮沸以消毒。
  长长的竹竿上,摆着一排排的正在晾晒的布条。
  院落内到处撒着石灰,一股浓烈的酒味飘荡远处。
  里面时常传来一阵阵哭号之声,夹杂着齐语、泗上等地方言,听上去惨不忍听。
  一处病床前,两个军中壮汉死死地压住一个腿部受了伤的人,那人的嘴里塞着一根木棍,就像是马嚼子一样。
  那人嘴里发出呜呜的叫声,双眼瞪得滚圆,惊恐地看着旁边一个穿着墨家白色巫觋之服、嘴带口罩的人手里拿着的一条锯子。
  这人的腿已经有些溃烂,恶臭的脓液不断流出。
  手里捧着锯子那人,正是这一次跟随出征、负责这边伤员救治、防病防疫等工作的秦越人。
  秦越人亦算是齐人,生长于卢城,扁鹊是他成名之后天下人给他的称呼,其实一如后世传奇小说中的小李广、赛仁贵之类的名号,扁鹊是此时来说古代的名医,众人才称之为扁鹊。
  如今长桑君已老,这十余年在泗上,秦越人已经将长桑君的本事学了大半,又有适这边一些剩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