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他们一旦开始尝到其中的滋味和利润,便会乐此不疲。
  只是现在,他们讨论的再多,最终还是绕不开墨家。
  要成立这种股份制度的合作公司,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武力和制度保证其中的一切规矩和制度的合理性。
  就算他们在陶丘商量,最终成立这个投机公司的时候,还是要去泗上进行注册。
  不在泗上注册,许多人不敢投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抵不过规矩制度和法令对人的约束。
  除了墨家管辖的泗上,天下别处都不允许或者说没有这种事的先例。
  泗上可以,而且有制度可循、有规矩可依,还有专门的交易所。
  虽然每一次交易都要收取一定的税费,可是这些税费比起所有权的确定和票据内包含的巨大利益,人们宁可去缴纳这在他们看来比较低廉的税费。
  而且他们所讨论的这些事,也确实绕不开墨家。
  军火、武器、军装、马镫这些,只有墨家在彭城一带的庞大作坊群可以提供。
  加上很多人手中现金不足,很多的票据都需要在金行进行兑换交易,他们已经与墨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虽然这种联系是无形的,可却比什么血缘之类的关系更加紧密。
  这件足以颠覆一国、谋取超额利润的大事,引来的是陶丘等地无数商人的关注,已经算是这些年来商人眼中最大的一件事。
  他们计划中募集的资金和票据数量,也足以震撼一个拥有数百里封地的封君。
  可这一切在前往陶丘的市贾豚眼中,其实并不算是一件大事。
  这些年市贾豚一直掌管着墨家的部分财政,从当年适为墨家用麦粉之类的事物谋取到第一笔资金之后,水涨船高,墨家的财政愈发负责膨胀。
  这些商人们谋划的事,是墨家默许的。
  在市贾豚看来,适为中山国准备的这件“大礼”,对泗上墨家而言等同于一笔巨额的收入。
  军火武器服装帐篷,这些东西除了在泗上购买,别无他处。
  市贾豚觉得,适是个雁过拔毛的人。
  即便中山国复国在墨家的大战略之中,为了牵制魏国的力量防止魏国干涉泗上。
  适还是利用这件大为有利泗上的事,从商人手中吸收了大量的金钱。
  市贾豚估计,这些钱的半数之上,都要用在购买作坊里的各种货物,这等同于商人把钱投入到手工业当中,只是这种投入不是商人主动的,而是适定下了一个圈套,转了墨家一手后投入进去的。
  复国贷款,这种事墨家已经干了不止一次了。
  从楚到越、从越到郑、从郑到鲁、再从鲁到中山,每一次复国贷款背后,都能带来泗上手工业的大发展。
  技术垄断之下的火药作坊、分工合作下的武器作坊、已经出现大规模雇佣劳动和水力机械的棉纺业作坊,天下诸侯的每一次战争都会带来巨量的订单,刺激着泗上的发展,也让泗上的社会财富总和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
  市贾豚估算了一下,这几年泗上墨家的收入中,土地税的分量正在减小,各种以前不起眼的行业竟然已经隐隐可以和土地税分庭抗礼。
  采金、煤铁、军火、修路、船运、建筑、玻璃奢侈品、百越扬越的贸易公司、茶马铁贸易、票据交易印花税、南海土地经营拍卖……这些林林总总的收入,使得泗上之地可以对拥有土地的农夫实行“仁政”,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什一税,已然远低于别国的税费。
  商人工商业出钱、农夫出人、墨家的垄断作坊调节市场的三足鼎立的形式,确定了泗上的稳固。
  就算出现难以支撑的情况,金行还可以发行利天下债券,支付利息以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市贾豚估计若真到了那一步,可以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募集出足以武装十几个师的钱。
  至于现在,还远远不到那一步。若不是泗上的教育支出连年增加,恐怕泗上这些年的收入足以组织起一场争雄天下的远征,只不过即便是管钱财的,市贾豚依旧支出适提出的把大量的钱投入到教育之中的提议。
  这种隐性的实力增长,这些年已经有所体现,泗上之地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一些行业职业的素质日趋提高,士兵的素质更是随着泗上年青一代的加入愈发惊人。
  泗上的实力越强,市贾豚的腰板越硬、眼界越高。
  因而陶丘这一件让商人轰动、让贵族骇然、让各国国君开始警惕商人的大事,在市贾豚眼中,不过是:商人们合力,支持泗上手工业的发展,为泗上手工业提供了大量订单。
  他来陶丘,催动这件事的完成只是额外任务,真正的任务远非如此。
  半个月前的墨家高层的扩大会议上,一致通过了适做的“做好可控范围之内的战争准备”的提议。
  这一次墨家要彻底整合泗上的力量,从当年吴起攻破大梁城、郑国三分二分归魏韩开始,泗上就已经成为了中原的火药桶。
  齐、楚、魏、韩,四国对于泗上其实都虎视眈眈,只不过适纵横捭阖以外交手段解决了楚国,使得泗上的局面至少在十年之内只需要担心齐、魏、韩三个方向。
  半个月前的会议做的是“可控范围的战争”的提议,那么也就不需要泗上进行全面动员,只需要利用现有组织的义师进行一场战争即可。
  打仗的话,墨家上下并不害怕,做最坏的打算就是各国联军攻入泗上,但是进入泗上如同进入泥潭,密密麻麻的新型堡垒、加固之后的城墙,都会让各国联军寸步难行。
  但泗上经不起长期的战乱,因而这一次要做好各国一旦干涉,立刻出兵在泗上之外解决战争的打算。
  半个月前的会议之后,义师已经开始秘密调动,第六、第七两个师调动到了缯、郯方向,一旦费国的局面不可控制,一旦接到费国决议加入更加深入的同盟的决定,立刻出兵解决掉费国的贵族反抗。
  剩余的主力,则开始在沛、滕等地集结。
  大军集结,市贾豚并非是军事委员会的成员,可这些集结作战的事却和他有着扯不断的联系。
  义师数量的增加、作战方式的改变,都让以前那种“因粮于敌”的战略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孙子、军争》曾有一段总结作战的经典的“风林山火”四字名言。
  正是: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然而,在“风林火山”紧接着的下一句,就是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军队行动,按照孙子所言,需要依靠掠夺百姓、分兵行动来进行,否则的话后勤就足以成为一场灾难。
  所以一般情况下各国作战出兵的时机,都是选择马上收获的时候,这样就能做到“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一方面可以削弱敌国的战争潜力,一方面又能解决自身的后勤问题。
  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但墨家不能用。
  因为墨家说的是“天下人”的概念,只有楚国是楚国人、赵国是赵国人的情况下,才能掠夺“敌国”的百姓。
  可墨家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国,而是隶属于天下,那么这么做等同于掠夺自己的百姓,这从自己道义的逻辑上就说不过去。
  如果你把别人当敌国,别人也会把你当敌国,这是一样的道理。
  况且,义师后勤充足、待遇尚可,又灌输了“利天下”的概念作为军队思想的核心。
  敢有军事主官弄出来“掠乡分众”的政策,可能当天就要进军事法庭被审判炮决,这是底线。
  要心怀天下,要眼光万里,就不能为了一时的小利去做什么掠乡分众这样的事,哪怕为此输掉了一场战役,也不能坏了规矩。
  规矩,才是墨子生前认为墨家足以发展壮大利于天下的两条最重要的根基之一。
  因此,墨家要为战争做准备,就必须提前组织一下后勤,这才是市贾豚来到陶丘的最重要原因。
  现如今没有比墨家更有“钱”的组织、个人亦或是诸侯,所以掌管墨家财政的市贾豚心中,解决此事的办法就是“只要有钱,在宋等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的开始、宋国圈地种棉粮的深入,市贾豚的想法在别处可能不怎么对,但在这里是没错的。
  以宋地而论,包括鲁国的一部分,卫国靠南的一部分,只要有钱,粮食根本不是问题。
  但问题在于一旦开战,粮食可能会不好购买、价格上涨、而且难以集中。
  因而,市贾豚要在开战之前,沿着胡陵、方与、亢父、楚丘、陶、安阳、煮枣等一代,开始准备大量的粮食。


第八十九章 做贼心虚
  选择宋国、卫国方向的城邑囤积、准备补给站等,也是墨家高层对于这一次可控战争方向的判断。
  如果各国闭着眼睛只当费国、泗上整合其余各国的事不发生,最多也就是花了钱买了许多粮食,赔点钱做好准备赚到和平发展,墨家众人会乐开花。
  可若是各国干涉,齐国是最有可能赤膊上阵的一个,魏韩就算不能倾尽全力也可能会出动一部分兵力,那么地方进军路线的选择,就是个战略问题。
  判断错了,墨家可能会措手不及。
  这个判断,是以禽滑厘、适为首的墨家高层的集体判断。
  建阳、巨陵、琅琊方向,一则越国尚未南下,越齐之间的矛盾深重,墨家在琅琊附近和琅琊都城还驻扎了一些军队,这些都足以让齐国不敢选择从那个方向进军。
  一旦从那个方向进军,就算获胜,齐国得到的也不是他们最想要的中原沃土。
  从这几点上判断,齐国若是出兵干涉,不会选择东海方向进军,莒城的齐军最多会进行守卫和防备。
  齐国想要争霸中原,就必须得到泗上、得到鲁国的部分土地、得到大野泽附近的沃土。
  占据了后世的鲁西南地区,西可以进军河南威胁魏韩、南可以入军淮北得到如今富甲天下的泗上。
  鲁国的态度,墨家认为可能会很暧昧,尤其是费国原本是鲁国的附庸国,费国的事必然会在鲁国引起轰动,导致贵族的紧张、儒家的不满,从而导致鲁国可能会放任齐国借道。
  甚至可能割让部分土地,祸水南引,让齐国和墨家相接,以便于鲁国在双方矛盾下生存。
  在贵族眼中,平民暴动这是大逆不道的,为了对抗这种大逆不道,完全可以割让部分土地城邑。
  魏国这边,虽说墨家已经为魏国准备了许多的掣肘,但是适觉得魏国的力量依旧强大。
  原本历史上的中原大战爆发之时,魏国四线作战,虽然最终耗尽了国力、外交环境全面恶化,可至少证明魏国有四面作战的能力。
  现在魏国的触角伸的太远,楚国反击陈蔡威胁魏国大梁。墨家在宋国的力量日益增加,宋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中立非攻的政策可是墨家在咄咄逼人,都可能让魏国感到紧张。
  韩国作为魏国的跟班,楚国削弱的时候,魏韩之间围绕瓜分郑国的事会有许多矛盾。
  可楚国开始反击陈蔡,魏韩之间的关系会立刻缓解。
  墨家高层估算了一下各国可能出兵的数量和后勤压力,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要发生决战,魏韩齐出兵的方向便是沿着济水、菏水推进。
  水运可以减缓许多的后勤压力。
  至于出兵的数量,墨家高层的判断也是觉得胜券在握。
  若是出兵太多,少说也得一年半载的准备时间。
  而且进军的过程,肯定不能集结在一起行动,否则的话,那就是一场后勤灾难。
  正如当年三晋伐齐,进军路线是韩、赵、魏三国分开,一直到齐国长城平阴之后,才开始合兵,最终签订了让齐国拆除长城的盟约后迅速撤军。
  以现在墨家的实力,不进行总动员只以现在的服役义师的数量来算,各国联军少于十五万,根本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而各国联军要是出动十五万,后勤压力会逼着各国分兵合进。
  若是少于十五万,韩国出兵一万、魏国出兵八千的样子,那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估计也就是走个过场。
  哪怕是对于战略方向的判断出现了失误,齐国从莒城南下出兵,那也不怕。
  从莒城南下出兵,齐国等于放弃了盟友的合力。
  哪怕是魏韩仍旧出兵,墨家也可以腾出手,让齐国沿着越国、墨家、鲁国三国交界、经营了十年的筑城地带一点点地往前爬,在宋、卫方向先把魏韩联军解决,足以腾出手再去反击齐国。
  从十余年前适开始利用楚国王子定之乱布局、故意在大梁坑了楚国主力之时起,墨家在泗上之地的后顾之忧,就已经靠外交解决了。
  弄出了魏国这样一个看上去极为强大的“天下霸主”,将王子定之乱发挥到极致,楚国现在只会和墨家继续合作。
  当然,这种合作可能很快就要结束,甚至反目成仇:一旦魏国被墨家的五路围攻十面埋伏之计弄得筋疲力尽、魏赵翻脸、楚国平定了陈蔡王子定的伪楚,墨家和楚国的蜜月期也就算是结束了。
  但现在,墨家最多只需要两线作战,足以各个击破。
  原本墨家的几次作战,都是标准的防守反击。
  利用墨守成规的优势,引诱敌人攻城,削弱力量从而组织力量反击。
  只是,时代变了。
  当年弱势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选择防守反击。
  现在势力正盛,自然要选择主动进攻,在泗上之外解决掉各国干涉。
  战略定下,后勤问题也就成为这一次作战准备的重中之重。
  和上一次潡水一战不同,那一次属于内线作战的防守反击,后勤压力极小。
  这一次后勤若是出了问题,行军速度跟不上,一旦最坏的情况——魏韩齐合力——出现,不能在合军之前击破一翼,这场战争的主动权就要易手。
  市贾豚明白自己的任务到底有多重要,想要击破可能的分兵合进,任敌人几路来,我只一路打,尽可能先行歼灭一部阻止会和,就需要义师的行军速度要快过各国联军。
  粮食、补给站,这些东西的建立,市贾豚准备利用一下这次关于投机中山国的股份公司之事。
  商人逐利,犹如鲨鱼见血。
  在陶丘的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各国商人,他们能够预感到里面的巨大利润,必定会想办法将钱投机其中。
  可是现金并不是每个商人都那么充裕,还有一些转卖转运的商人手中积压着大量的货物,还有一些商人可能只有亲信在陶丘自己并不在,手中的资金数量不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想要解决,若是时间很长,自然可以依靠金行的贷款,靠每年的分红收入减去贷款的利息作为利润。
  但是若是时间很短,恐怕一些商人就有些力不从心,看到眼前的利润却不能够入股,当真是如同钱已经到手却又丢了一样难受。
  市贾豚在陶邑逗留了几日,下面的人收集到的消息五花八门,但有一样却是一致的:陶丘的许多商人正在疯狂地脱手货物、去金行准备贷款,亦或是加急叫人从外地赶来。
  先进去的人想要把后面的人推下去、后面还没上去的人则盼着能够挤上去,总是一样的道理。
  就在许多商人为忽然升高的私家放贷的利息所痛苦的时候,市贾豚居然在陶丘召开了一个邀请各地商人参加的聚会。
  商人们闻讯,蜂拥而至。
  这种邀请商人参加的聚会墨家已经举行了许多次,二十年前第一次举行的时候,出售麦粉磨坊的经营技术,那些当年投入的人如今都已经获利颇多。
  而之后泗上许多次墨家召开的这种聚会,几乎每一次都是充满了利润的诱惑——墨家把自己吃不下、或者不愿意吃的汤水留下一部分,或是墨家精力不足不能够安心经营的方向,都是有利可图的。
  一如二十年前,凡是接到邀请的、亦或是没有接到邀请的、商人不在陶丘而委派的亲信,纷纷齐聚。
  一番言辞之后,市贾豚便先唱了首歌。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唱罢,市贾豚便道:“这母鸟尚且知道予所蓄租,提前准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他本来取的是“未雨绸缪”之意,以作比兴之开端,不想他这番话却让不少商人紧张不已。
  市贾豚的身份在这,墨家的实力在这,有时候可能稍微一句话,都会被商人们理解成许多不同的意思。
  而为了一些保密或者说公平的缘故,市贾豚平时在商人面前说话的时候,从来都是“外交辞令”,语焉不详。
  可这一次唱出《鸱鸮》,说到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的时候,不少商人便误解了市贾豚的意思。
  如今商人在许多诸侯国也算是人人喊打,名声当真不怎么好,往往成为诸侯国君转移矛盾的盾牌。
  商人投机取利,低买高卖、囤货居奇、坑蒙拐骗、操控物价……这都是商人逐利的本能。
  秦国变革,第一件事就是彻底不允许商人买卖粮食,为了就是防止商人操控物价。
  若只是买卖也就罢了,一些商人还提前囤积,抬高价格,甚至人为制造一些风声传言导致粮价上涨。
  泗上这边还好,粮食墨家一直处于一种半放任的政策,囤积了多年的粮食,在泗上搞粮食投机就是找死。
  可别处,却实在是名声不好。有时候国君就会说:天下饥困,都是因为商人。以此将商人作为转嫁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商人的地位之低也多源于此。
  市贾豚的本想说:鸟都未雨绸缪,这几年风调雨顺,但是荒年总可能来到。所以想要建立一些义仓,从宋国到卫国都要修筑一些,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可以将收购和建设的事承包给商人,墨家会通过金行先行支付,这些票据可以用来入股中山国的投机行业,墨家的信誉根本不需要实打实的黄金,因为这些钱很大一部分还是要购买墨家作坊的手工业品,而且信誉票据等同于现金,正是许多商人急需的。
  但在一些投机商听来,那就是:你们这群鸱鸮,弄得民众穷的叮当响,你们对于民众就像是鸱鸮对于小鸟一样可恶……
  别人若说,商人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问题,整日骂他们的人多了去了。
  可市贾豚这么一句话,着实把一些商人吓的浑身汗如浆出,心说这一次恶了墨家,日后一些生意就怕是难做了。
  更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商人听闻一些风声,说是如今泗上的代表齐聚彭城,同义制法,据说不少农夫选出的代表们正在提议:从泗上之外进口的粮食征税,或是在粮价低于某个数值之前拒绝进口……
  这些商人心想,难不成墨家这边的粮食政策有什么变动?一些手里积压着不少粮食的商人更是吓的心咚咚狂跳,这政策稍微变动一下,可能就要赔掉许多的钱财。


第九十章 准备就绪
  市贾豚没想到自己就唱了两句诗就会引起这样的风波。
  这风波的背后,折射出很多的问题。
  既有商人逐利有时候会被国君利用转嫁矛盾的历史、也有泗上的民众真正开始明白为自己的利益发出声音的改变。
  拥有土地的农夫不喜欢粮价太低,尤其是宋国的政策过于自由,过于“扶强凌弱”,大量的成片的使用佣耕者的土地每年出产的粮食很多,而宋国底层的人均粮食消耗又远远小于泗上,这导致了宋国每年有很多的粮食流入到泗上的市场,冲击着泗上的粮价,使得民众受损。
  商人们听过这个风声,市贾豚自然亲身听过这个意见,如今泗上那边还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他想说的也根本不是这件事。
  一名商人在听到市贾豚唱完《鸱鸮》之后,即刻发声道:“正所谓,人法天地、道法自然。这自然之理,是不能够改变的。”
  “譬如如今田地多种棉、靛、谷。今年谷贵,明年便多种五谷而少棉靛,谷价明年便贱。”
  “这是你们墨家在《国富》中的道理,这也算是天志吧?墨家既法天志,以天志为规矩,难道这是可以干预的吗?”
  其余商人交头接耳,纷纷赞同,市贾豚恍然,笑道:“今日不谈天志,只谈利天下。我不是要说这件事,我是想说……如今虽然风调雨顺,可天无常好、地无常丰,不可不察。”
  他将自己真正要做的事说出来后,明显不少商人长呼了一口气,纷纷道:“墨家心怀天下苍生,这正是天下有志之士齐聚泗上的原因。以天下论,泗上之外,亦是天下。当修义仓,以备不时之需。”
  市贾豚倒不在意这些夸赞之词,之所以不用墨家自己出面,原因很多。
  譬如墨家不是在任何城邑都有势力,而商人在不同的城邑有着广泛的关系网,可以调动本地的力量;又比如墨家亲自管辖收购,又可能会有一大堆的问题,又需要大量的干部;再比如墨家出面去修筑收购,可能会有别样的怀疑。
  如今聚集在这里的商人,天南海北均有,正堪合用。
  市贾豚便说了二十多个城邑的名字,说道:“这义仓终有一日墨家是要修满天下的。你们刚才说的那些天志,也算是有道理的,但粮食和别的东西不同。真要饿死的时候,珠玉与钟粟,这怎么选择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
  他说的这二十多个城邑,有大有小。半数在宋国,尚有半数在齐、魏、卫等地,都在泗上周边。
  市贾豚明白要以利聚人,中山国投机之事已定,那么许多商人需要的就是可以投入进去的现金。
  甚至有不少人准备借贷高额利息的贷款,这时候抛出用商人手中的关系网、和贵族本地大族的势力交往、积压的粮食等等一系列的物来换现金的方式,必然能够引来商人的参与。
  市贾豚便道:“收购粮食、修筑义仓,这样的事,墨家能做。但是需要人手,墨者人手不足,所以便想要承包给你们个人。”
  “粮价就按照今年粮食的均价计算,修筑的费用也另出,你们计算一下自己能够承受的,出价低者得。”
  “墨家会直接从金行支付票据,票据随时可以兑换,也可以直接投入到各种公司之中以为股本,这一点你们应该是放心的。”
  商人们纷纷点头,心道自然放心。
  墨家信誉极好,况于金行本身就是墨家的产物,再加上这一次投机中山国需要的许多货物都需要从墨家进行购买,这是绝对不会出差错的。
  就以现在墨家的实力,商人们觉得哪怕市贾豚红口白牙空口说出借贷,什么都不需要抵押,说好利息,只靠信誉也足以借贷不少的钱财。
  不少商人对于投机中山国之事极为热心,只是时间匆忙,恐怕难以募集到足够的现钱,正为此发愁。
  市贾豚的话当真是如同久旱逢甘霖。
  不少商人和一些经营土地的贵族有所交往,如今秋收刚到,粮价正低,只要熟悉不需要现钱也能够先行弄一批粮食。
  还有一些商人手中积压着不少粮食,却不得不观望,因为泗上那边的政策未定,一旦泗上那边定下来粮食在不低于某个价格的时候才进口的政策,许多粮食可能就要砸在手里,因而这时候无人接盘。
  运送到泗上,还需要运输费用,途中损耗等等,若是能够就近消化换为现钱,他们倒是恨不得把手里的粮食都扔出去。
  市贾豚考虑到了一旦战争开始,可能会有商人违约的事,他也只要求在泗上有些产业或是票据可以抵押的商人参与。
  这其实已经是相当优厚的条件,大致等同于无息贷款,而且可以立刻得到足够用于投入到中山国投机的现金,远胜于用票据产业去借贷高利。
  市贾豚又说了一下其中细节,包括粮食囤积的数量、粮仓营造的大致规模等等。
  最后又说五日后就在此处进行最后的招标,只让商人们回去准备。
  这一场最开始因为《鸱鸮》而让商人有些紧张的宴会,在一种振奋而又感激的情绪中结束。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未揭开,可市贾豚确信这件事能够做好。
  对于提出这件事的适,市贾豚心中也是愈发折服。
  原本天下可是并没有这样的办法,物质基础不足,这种办法也根本不可能实现。
  最多也就是有些商人跟随在出征的士兵之后,兜售一些货物,或者暗中经营妓院,从而获利。
  这件事在市贾豚看来最大的意义,其实也算是一种“因粮于敌”,只不过可以往那种掠夺乡众的方式不一样。
  适提出的这种办法,是出于此时物质基础的条件考虑的。
  本来出征就要花钱,这笔钱怎么也省不下。
  但是将出征用的粮食运送出去,也需要人,这样一来粮食的消耗量就要提高极多。
  以百里为距,一个民夫以独轮墨车运送粮食,运送百斤,来来回回就需要消耗二十斤,而且距离越远这个数量越大,这也是一项巨大的开销。
  然而适的这个办法,可以省却了动员运量民夫的力量,即便现在有货船可以沿河运送,但自己运输消耗量也不会少。
  这等于是花钱动用了宋、卫、齐、魏等国的一部分战争潜力。
  商人们想要建起粮仓,这需要人手,而且肯定是雇佣当地的人,不需要泗上征发军役。
  商人们想要囤积粮食,这就需要就近购买,并不会动用泗上本地民间的粮食。
  而且这些商人们投机的钱,很大一部分要流入泗上的手工业市场,这又可以刺激泗上经济的发展。
  真正的一举多得,只不过也只能适用于泗上附近商品经济比别处发达、农业变革逐渐完成的地方,用在别处就很难有这样的效果。
  原本庞大的后勤压力,就这样用这种办法转嫁了许多,尤其是在齐国靠近鲁国方向的一些城邑要建立义仓,等同于是动用齐国的粮食、齐国的劳动力来做后勤,让墨家和齐国交战。
  而墨家只需要拿出钱,然后派几个人去各处的义仓进行检查和监督即可。
  这其中的门道,市贾豚也有过琢磨,仔细一算,只怕这一次泗上整合、费国之变,墨家其实等同于没怎么花钱就可以解决。
  或者说,墨家这一次出征的军费,等同于是中山国的民众支付的,因为复国需要的武器从墨家这边购买,而这些花销算一算也可以支撑一场几个月的墨家与各国干涉军的决战。
  市贾豚心想,这一次,适真的可谓是调动了天下人的力量,而且这种调动并不是强制的,反而可以让人趋之若鹜为求利益。
  中山国君臣遗老和民众,只怕根本不关心费国这边的事,但是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