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野心家-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魏国来的市井游侠儿卫孙皋,看着正在酒肆内念叨一些墨家道理的墨者,冲着桌上的其余人道:“我在这里也有三五个月了,这一次墨家大聚,选出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墨家巨子难道不能一言而定吗?”
这倒并不是秘密,任克笑道:“这一次除了之前的七悟害之外,还选出三人候补。另外除了这些人外,还有十五人的委员,以后七悟害和候补必须从这些委员中推选,缺额即在下次大聚的时候补足。”
桌上另外一人点头道:“我听说,适年纪轻轻,差一点就成为七悟害,似乎只比巫马博少了一人支持,所以忝居候补。这候补又是什么意思?”
秦越人来这里的时间虽然比任克要短,但是因为长桑君名声的缘故,加之他又对此颇感兴趣,这个倒是明白,叹息道:“墨家巨子之下,年纪多已大。候补之意,便是若七人都在,则可旁听而不能决断。若七人有老、病、离开沛县,凡有大事则候补可以直接做七悟害有决断之权。”
“一如禽滑厘为下任巨子,若墨翟逝去,适在候补中呼声最高,则可以直接递补为七悟害。”
“候补之下十五人,在聚会小聚之时,都是有决断权的。七悟害与候补,只在这些人不能齐聚期间,代行包括他们在内的这二十五名委员的职责。”
秦越人想了一下,笑道:“一如周公行政,行的是成王之政。成王年幼,则周公行政。成王成年,周公还政。二十五人的委员是成王,七悟害与三候补是周公。”
桌上其余人恍然大悟,任克却想,这些东西只要有心,谁都可以知晓。
只是那场大聚之后的二十五人秘会,到底说了什么?整个沛县竟然一点风声都无,谁都不能知晓。
秦越人的解释,是墨家的解释,所谓担心生病衰老。
只是任克却觉得有些不对,楚右尹来到沛县,这不是什么秘密,人尽皆知。墨家要入楚和楚王商谈利天下之事,也是所有人都知晓的。
任克想,楚沛之间遥远,墨家选出这些人联系不便,只怕要派人前往楚地,而且还可能会是悟害之类的高层人物。
大聚之后的墨家,多出了候补这个词,不只是有了候补的七悟害,更有了候补的墨者。
这是任克所觉察到的最大变化。
很多沛县原本的工商庶农,还有一部分很早就跟随墨者活动的人,以及那些受墨者影响颇深的沛县义师,多有加入墨者的。
具体人数,掌握在书秘吏和巨子手中,这是常人不能知晓的。
但是任克猜测,少说也有六七百众成为了候补的墨者。这还不包括这些今年刚刚抵达沛邑的天下游士。
他们很多人想要参加,只是连成为候补的资格都没有。
只是,任克觉得,这些游士只怕两三年后,也多会成为墨者,或者是候补的墨者。
宣义部那些人的能力,实在太强,任克自认为自己精通诗书礼仪,却依旧经常觉得墨家所宣扬的东西很有道理。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可那些来到这里的游士,根本就是在商丘之战后带着一腔利天下之心来到此地的。
任克猜测,可能人数还要更多,因为墨家之前在各个巨城大邑还有据点,那里已经有不少受到墨家道义宣传的人。
一年后,估计正式的墨者人数将要破千五,而且这个数量必然还会持续增加。
这是一个可怖的数量,任克知晓墨家众人的能力,也知道墨家传播学识的方法,真要是有三五千正式的墨者,只怕天下封君门客,无人能比。
彭城的事,任克不知晓。
但就沛县来说,墨家已经真正成为了无冕之君。
没有宋公的分封,没有天子的许可,甚至墨翟本人都不是沛邑宰或是沛邑大夫,可是……墨家就是真正的沛县主宰。
从衣食住行到律法道德,一切都在按照墨家所设计的运行着。
名义上沛县可以推选任何人成为集成公意、行使公共权力的那些人……在这里许久的任克已经对于这些说辞了若指掌、耳熟能详。
然而选出的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墨家内部推选出来的,别人……既没有这个能力,也不能被人信服,更没有那些整个组织支撑的威望。
于是在墨家大聚之后,沛县的第二次公意集会中,几条出自沛县公意的律令,实际上就是墨家内部的决定,甚至可能就和那场二十五人的秘密会议有着极大的关系。
这些律令不是秘密,而是很快推行推广出去的。
最让任克重视的,就是征召律令。
自今年冬季开始,每一组共耕同用牛马的人家,都要出一人来进入义师。
这相当于沛县每五户就要出一人从军,为期三年。
从第一年开始,每年五户都要选拔一人进入义师,也就是说沛县义师的真正规模要到三年后才会达到顶峰,若人口不加增的情况下,义师的人数将会一直保持在这个数量。
而且一旦发生战争,那些三年服役之后回乡种田从业的人,都可以快速征召拿起武器。
农兵合一的传统,是自周武分封之后留下的传统,只是原本冬日演武战时出征,这一次却是直接改革变为专职训练,废除了冬季演武这件事。
民众原本就习惯如此,倒也没有反对。
更为可怕的是宣义部讲了太多的道理,以至于很多人欣然前往,这就有些让任克骇然。
除了宣义部的宣传,墨家还给出了足够的物质利益,墨家是讲功利的,讲究的也是交相得利。
这些被征召的义师,将要从冬季开始就进行长久的训练,原本的义师人员不会离开,而是提升为司马长之类的军官,直接留在军中,拿着颇高的“俸禄”,足以养家。
这一点任克觉得,别处很难学,因为墨家现在很有钱。
铁器、烈酒、棉布这些东西,配合上产量不断提升的农业,任克觉得,莫说是养这样一支义师,就是再多养倍数的人,只怕墨家也担负的起。
去年的商丘之战,墨家的人数太少,选择了那场惊世骇俗的夜袭,固然传奇世人惊叹。
在任克看来,只怕这也是墨家的无奈之举。
任何想,若三年后成师,中原再有大战,墨家想要弭兵,只怕到时候天下更加震动。
在他看来,墨家的想法,似乎就是维系天下的均衡稳定。
而且,在任克看来,墨家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攻击性,因为他遍观沛县,没有发现墨家的一辆战车。
墨翟除了他的思想,还是天下闻名的木工,公输班亦有所不如,墨家做个战车什么的还是很容易的。
没有战车,就不能进攻,只能防御和守城,这是天下都知晓的道理。
吴国也是当初申公巫臣叛逃之后,才学会了车战,才有了和楚国一战的实力。
墨家工坊甚多,可是没听说一处有做弓箭的,甚至没听说墨家从外地购买羽毛之类的战略物资。
步兵,不可能成为战场的主宰。
没有战车的义师,也必然只是一支防御性的武装。
任克这种成长于分封天下、车战无敌时代的人,得出了一个他认为极为正确的结论。
于是,他推测,墨家的那场秘密会议,所讨论的也就是怎么促成天下的均衡稳定,怎么促成墨家整天所说的中原弭兵……
可即便如此,任克依旧在想,若是三年后成师,固然只是步卒不能进攻野战,那么用来守卫……只要粮食足够,像是商丘这样的大城,又有谁能攻破?又需要多少兵力攻破?
要知道,战车可是不能攻城的啊。
至于粮食……任克知晓,以沛县为中心,各种技术良种的传播,也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着。墨家对这些利天下的事物,并不藏私,谁来都可以学,甚至任克自己就正在学。
他抬起头,看着四周正在讨论、或是专心听那名宣义部之人宣讲的游士,想着月前大聚之后墨家说给基层墨者和天下人听的道理,任克心想:“难道那秘会并没有说什么?真的就如墨家众人所言,这一切缓慢的变革,最终会促使天下焕然一新?”
第二九四章 垦田播苗禾杂莠(二)
任克再抬头看着那名宣讲的墨者,知晓墨家内部如今彼此间有了新的称呼,各称同志。
他非是那等不曾读过诗书的人,对于这个称呼便有了一丝说不出的警惕。
既说同志,任克便不得不佩服这两个用的极妙。
同志二字,出自《国语》之《重耳婚媾怀嬴》一篇。
墨家内部这样称呼彼此,便有些不一样的含义。
原文为“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黩则生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意思是说,同姓的人同德同心,同德同心便是同志。同志之间的关系即便有些远,但也不能够儿女结婚,因为同志是极为恭敬的一种含义,是上天所喜欢的一种神圣关系。
因为同志这种关系的神圣性,所以同姓的人结婚了,就会亵渎这种神圣性,从而导致上天降下灾祸。
刨除掉同姓方可称之为同志的外壳之后,同心同德上下同义之墨家,自然可以称之为同志。
更为可怖之处,在于墨家众人从不承认自己是楚人、宋人、齐人、晋人……而是只称自己为墨者,或为天下人。
楚宋齐晋,无非姓不同,所以不是一家。
而墨家内部互称同志,便是说天下一家,俱为一体,这是从《重耳婚媾怀嬴》一文中的同志二字所引申出的墨家理想:天下不分诸侯,俱是天帝之臣,天下一家。
任克自觉也找不出一个比这个更适合的称呼。
既表明了墨家内部同心同德上下同义的理念,又诉说了墨家期待九州俱为一家的理想。
只是任克对这个称呼仍旧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个称呼在春秋之时常有人用,但用的人必须要有姓。
有姓,必定是贵族。
同姓之间的贵族朋友,才可以称之为同志,这是极为正式的称呼,而且是同姓贵族之间最为“敬恭”的称呼,以至于这个称呼太神圣甚至导致同姓婚配的亵渎神圣都可能降下灾祸。
问题在于墨家内部很多人连姓都没有,根本和贵族没有任何的关系,却先用上了贵族之间最为“敬恭”的称呼,实在有些梦幻。
这称呼,让一群庶农工商出身的墨家不知不觉多出了一丝“贵族范儿”。
任克所警惕的,便是这个同志的“志”,到底是什么。
这一点,墨家也没有隐瞒自己的观点。
酒肆内引得许多游士静听的墨者,手中拿的那本小册子,任克看过,而且研读过不少篇章。
他知道那本小册子的名字叫《乐土天下甲乙丙丁》,就是一篇面向庶农工商和落魄贵族讲述墨家理念的普及读物,宣义部的人人手一本,而且在沛县颇多,很多学了不少字的人都能看得懂,用的也是方言基础写成的。
这本小册子任克研读过,有些篇章甚至可以背诵下来——他虽然内心反感墨家的这些道理,却不得不承认这里面的道理足够蛊惑人心。
他记得开篇第一页,说的就是墨家的纲领,以及什么才是纲领。
很简单的论述,让任克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深感忧虑。
任克能够背诵下来,因为确实让他明白了很多东西,只是他不属于墨家所说的“庶农工商”而已:
礼崩乐坏,大争之世,百家争鸣,皆为天下。
对于天下,任何一家的学说,都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正如从宋国前往楚国,只要知道了要前往楚国,才能知道怎么走。
如果一家学说,连自己想到安定建成的天下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呢?
不论是墨家、儒家、杨朱、列寇、西河乃至周公,都无一例外,都在谋求一个真正有利于天下的制度。
没有这种谋求,就不能称之为一家学说。
比如这是一个维护周天子礼制的学说,那么,它实现的就是周天子和贵族的目标:如何保持分封制,如何保持世卿分封制度,如何维护礼制,如何束缚农夫百工不使之变业?
比如这是一个私田较多而无世卿身份的地主利益的学说,那么它就要实现地主的目标:如何掌握土地?如何廉价雇佣助耕者?如何保证自己的后代在富足之后有机会成为卿臣?
比如这是一个维护各国君主变革的学说,那么,它实现的就是各国君主的目标:如何收拢君权?如何削弱封君?如何集中权力?如何防止出现国人逐君干政的情况?
或者说,这是一个维护世卿贵族统治的学说,那么它实现的就是世卿贵族的目标:如何束缚农夫在土地上?如何让农夫给他们耕种公田?如何维护世卿贵族的统治?
当然,这种学说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让天下众人根本不考虑天下可以不是这个样子,让天下民众认为:世卿贵族一直就有,今后也将永远存在,而且是天经地义的,甚至于缺了世卿贵族天下就不能运转了。
不言而喻,天下民众的目标则完全和世卿贵族不同,墨家所谓交相得利,以利聚人,正是因为利益不同,所以这目标也不同。
天下有个说法:“晋国强大了,楚国就要受苦”。
其实,这是一样的道理:“天下的民众得到了利益,世卿贵族们就要困苦。反过来也一样”。世卿贵族和天下庶农工商之间,利弊相悖,一方得利另一方就要受害。
这就是说:天下民众和世卿贵族,各有各的难处。
但并不是每一个世卿贵族都能相处维护他们利益的好办法,总有人不遵守维护他们利益的礼制,甚至有时候为了自己篡夺君位,不得不出让给民众一些利益。
天下民众的情况,也有类似的情况。
有人会说:“哎呀,我们凑合过吧,我们少管闲事。我们的祖先从前怎样生活,我们也就怎样生活。”
这些人什么都不参加,根本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
于此相反,那些想要维护和争取自己利的人,则创造了学说,传授了弟子。
可见,学于某家的不是整个阶层,而是本阶层中最先清醒的那部分,由这部分人率领其他人前进。
加入墨家的,便是天下庶农工商和落魄游士中最懂得争取自己的利的那部分。
同样,墨家的学说也是为了创造一个天下庶农工商交相得利的乐土。
因为墨家周密考虑了天下庶农工商的利益,以天志为规矩依托,知道怎样去实现它们,什么样的办法最简便易行,怎么才能最快实现。
墨家为求达到庶农工商及落魄游士得利的全部目标,也就是墨家的纲领。就是说,纲领所写明的,是天下庶农工商和落魄游士应当去争取的东西。
……这篇关于纲领的篇章,任克可以诵读,而且深受其益,有一种拨开云雾看到天明的清晰感,他考虑了一下自己的出身,明白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利益。
这便是《乐土天下甲乙丙丁》的开篇,后面的内容便是阐述一下墨家的历史、以墨家的创世观点大致说一下天鬼天志,然后再以天志推出九重乐土至今出现的几种形态,即便不能证实,但却也无人能够反驳。
多是一些骇人听闻之语。
再由九重乐土与农具、粮种、土地、工具的变化,阐明了“世卿贵族”是上层乐土最好的选择,但却也是危害抵达下一重天下乐土最大的敌人,也就是所谓的“天下之蠹”。
后面则是一些阐述乐土建成之后,如何实现“尚贤”、“平等”、“交利”、“非攻”等等内容的具体细则,以及一些关于将来生活的描述。
任克还知道,这本小册子一共要出三册,而现在只出了第一册,只是大致讲诉了一下纲领,并没有深入地去讨论该怎么达成这一切。
内容简单,很多东西说的浅显,最适合在市井之间传播,宣义部的人更是人手一本,经常宣讲。
如果只是这本小册子,除了煽动性更为强烈、更容易让人理解之外,倒也不至于震动天下。
毕竟此时不只是墨家再说世卿贵族不好,很多学说对此都颇有不满,贵族们也无法禁绝。
但是,因为任克知晓这一套小册子还有后续,后续的“怎么才能抵达乐土”或者说“怎么办”,才是真正让人寝食难安的东西。
现在没说,所以除了墨家高层之外,可能也就没人知道“怎么办”。
但不知道“怎么办”,却已经有了纲领,所以并不妨碍那些被蛊惑的游士加入墨家,而墨家的决策机构应该是知道“怎么办”的。
因为这本小册子在纲领之前还有一页,明确说明就是墨家内部的候补七悟害以及巨子亲自捉刀。
所谓“整个理论部分,以及论乐土天志等内容,均由墨家巨子与七悟害及候补七悟害共商。此十一人对此负全责。这些文字只是为了对想要了解墨家的人解读了墨家的想法根源,如果能够对于初接触之人有所帮助,便可欣慰”。
后面还有这十一的名字,任克的目光停在排名倒数第三的适的名字上许久,心道:“只怕,这东西就是这人所写。他到底要达成什么已经知晓,就这么写在草帛上毫无避讳,可他们到底要怎么办?”
第二九五章 垦田播苗禾杂莠(三)
待任克回过神来,桌上几个人已经在讨论刚才听到的一些宣讲内容,几个人争论的面红耳赤。
那个名为卫孙皋的游士笑着对众人道:“我自北地而来,来之前倒是听过不少人谈及墨家的学问。众人都说,墨家的天下是不能够达成的。”
秦越人好奇问道:“北地那些别家如何评价?”
卫孙皋道:“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诸墨虽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谈何天下?”
秦越人思索一阵,点头道:“是说,加入墨家,就要节葬节用,为利天下死不旋踵,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所谓反天下之心。虽然说墨家这些人能够胜任遵守,但是天下人却做不到……所以墨家的利天下是不能达到的?”
卫孙皋点头表示正是这个意思,那正在宣讲的年轻墨者听到了这番话,走到桌前笑道:“这可不是我墨家的道理啊。”
“的确,加入墨家,就要遵守墨家的规矩。可是就像是打仗一样,需要有驷马战车精锐之士在前,谁说胜仗就一定要让徒卒也必须做到士一般可以驾车射箭击剑挥戈呢?”
“我们墨者,便是阵前战车。这本《乐土天下甲乙丙丁》中也不曾说,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到墨者那般啊。”
“至于说节葬之类的新俗,其实墨家不需要做,世卿贵族们已经剥夺了庶农可以厚葬的权力,墨家又怎么能夺走庶农根本没有的东西呢?只是个风俗罢了。”
卫孙皋笑道:“道理是这样的,可是如果有人不遵守呢?你们将来又怎么把这些风俗与理念推行下去呢?”
那宣讲的年轻墨者笑道:“《易》有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顺应天志而符合民众意志的,便是革、命,一如汤武。”
“适说,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火药、羽箭、戈矛等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这部分人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意志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对的人造成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卫孙皋大笑道:“好一个强迫接受,汤武顺乎天而应于人,《易》既称其为革、命,按你们墨家适所言,难道汤武也用了戈矛羽箭强迫别人接受这些意志吗?”
卫孙皋以为,自己这样一问,对方必然哑口无言不能回答。
却不想那年轻墨者想都不想道:“正是这样的。国野之别,难道是野人主动愿意接受的吗?分封建制,贵族食利,难道是民众主动愿意接受的吗?周天子烹齐侯,以维护武王周公的意志,这有什么奇怪吗?”
“对于违背周礼的人,天子名诸侯讨伐,难道不是凭借武器对反对的人造成恐惧吗?只不过……天子被郑伯射肩、被楚人问鼎,没有能力再叫别人恐惧罢了。”
“如今各国的君主想要变法变革以富国强兵,难道不是强迫贵族们答允国君的要求,交出手中的权力。有几个贵族甘心愿意接受呢?还不是被强迫的。”
“正如我们墨家所说的尚贤选贤的意志,世卿贵族们当然不会接受,他们不希望靠一张草帛而不是血统来决定谁是贤才。他们若不接受,将来也就只好强迫他们接受。”
卫孙皋想了想,觉得这件事已经无可辩驳,只好笑道:“若他们不接受,你们又打不过他们呢?”
那年轻墨者也笑道:“打不过,那就只好用他们的血统贵贱的规矩了呗,这就是他们也在强迫我们,看谁强迫过谁就是了。”
“有输有赢,只是我们的纲领是合乎天志的,总有一天会胜利。他们纵然胜利一次,总有一天也会失败。”
卫孙皋仰头笑道:“缪矣!按你这样说,那么你们墨家的纲领是合乎天志的,岂不是什么都不用做,总有一天可以达到?”
宣讲者点头道:“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世上有人人不忍天下纷争,想要早点利于天下结束纷争。况且,早点达到,天下就能少死一些人。”
卫孙皋摇头道:“你刚刚还说,你们要靠戈矛羽箭强迫一些人接受。如今又说什么为了少死一些人。真难道不可笑吗?”
那年轻墨者正色道:“墨家守城,有五十斩、二十断、十余夷族之罚。杀掉这些人,才能守住城,所以才能少死一些人。这并无问题。”
这一点,长于乱世而非不见血盛世的卫孙皋终于没有反驳,认可这样的道理,却终于在最后说道:“即便是这样,我也不想加入墨家。”
有人奇道:“这是缘何?”
卫孙皋叹息道:“墨家的规矩太多,成为墨者之后,很多事都必须遵从众人的决议,以求同义。我不守墨家的规矩,难道就不能利天下了?”
“前几日听人说,成为墨者之后,需要遵守律令,不得违反。一些事若是不准做,就不能做,规矩太多,很不快意。”
“而且我听闻,墨家的法度是高于各国的法度的。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只要身在墨家犯了杀人伤人之错,就算逃亡在外,潜藏别处,墨家也一定会把此人惩罚杀死?是这样的吗?”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八个字是惊世骇俗的规矩,普天之下尚无这么明确的律令法度,更况于墨家内部那林林总总极为详致的律条。
那墨者点头道:“你说的没错。除了这些,还有不少规矩。但是,你不想做墨者了,可以退出。退出之后再犯错,墨家也就不惩罚了。但你若不退出之前就犯了错,当然要被惩罚。”
“而且,其余的规矩的确很多,但也并没有众人所想的那样苦极。再者,就算两军交战,也需要有规矩,没有规矩岂能成方圆?”
“不是说不做墨者就不能利天下,而是认可墨家的纲领,最好的利天下的办法就是成为墨者。就像是种植可以漫天撒籽,也可以垄作牛耕,你说你非要漫天撒籽,那也不是不行,只是你要真想着多收成,还是垄作牛耕更好,不是这样的道理吗?”
卫孙皋嘿然道:“如你所说,你们认为你们掌握了天志,所以你们规划的乐土就一定是对的。如果你们规划的那些什么尚贤、选贤、节葬之类的东西,本身就不对,是不是你的一切道理也都错了呢?”
“我于魏地,曾听杨朱讲学,虽不是他的正式弟子,却也听了不少他的学问。也曾听说你们墨家与杨朱有一毛不拔之辩。”
“其实,他的学问难道不也是有道理的吗?”
“人人一毛不拔,你不拔我的毛,我也不拔你的毛,私产不可侵犯,岂不是也是一样天下大利?为什么非要有人要为利天下而献出自己的性命呢?”
“再者如贵己、重生。重视自己的性命,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求活,那么攻城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重视自己的性命,就是顺应人性。而如果人人都重视自己的性命,那么攻城可能会死,所以也就不会有攻城和战争。”
“没有攻城和战争,那么天下怎么能不安定呢?又怎么需要谁来为利天下献出性命呢?”
“你们墨家却要求墨者为利天下死不旋踵,守墨家规矩,拔自己的毛来利天下,这难道不是违背人性的吗?”
“应该顺应人性,人人都爱自己,修身保全,人人自爱,人人惜命,这样根本不需要什么死不旋踵的墨者,天下也就大治了。”
“这难道不是有道理的吗?”
宣讲者亦笑道:“巨子言,爱人如爱己,不知道自己爱自己,怎么能爱别人呢?人人爱己,由此爱人,是为兼爱。人人贵己,然后贵人,所谓平等。这正是墨家追求的利天下的将来。”
“天下大乱,需要有人拔毛而利天下,为的就是将来能够人人贵己爱己,从而贵人爱人。毕竟,巨子说爱人如爱己,爱己是兼爱世人的第一步。”
“你说的,并没有错,可怎么才能做到呢?”
“你这样说,和说冬天太冷把太阳靠近一点就暖和了,有什么区别呢?我不能说你说的不对,可你说的做不到,做不到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对。”
“你怎么才能让每个人都不利天下,不取天下呢?”
“你要能靠嘴说动那些欲取天下的人先做到不利天下不取天下,让他们放弃封地的地租和公田收益,放弃高利贷的利息,放弃世卿的封地……告诉他们,要全性保真,只要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满足生命之所需,不要贪得无厌……”
“你若能做到,我墨家倒是也不必损身而利天下。”
“你要明白,是有人已经取天下之利而私己了,所以墨家才要清除这些害天下的规矩。”
“如一个壮汉,正在抢夺一幼童的金玉。”
“你便在一旁念叨:贵己、重生、全性保真,那个壮汉应该只满足生命之需,不应该贪得无厌。但是你自己又贵己重生,所以也不去阻拦,而是等壮汉抢完后你去和他讲讲道理,希望他能全性保真……”
“墨家则想,我爱自己,则由此如爱自己一般兼爱世人,看到那幼童被打被抢,正如自己被打被抢一般,于是抽身上前阻挠壮汉的抢夺。您却嫌弃我们兼爱世人以身命来利天下,这是违背人性的……”
“还有些人,看到壮汉正在抢夺,自己也去抢夺,想着能够从壮汉手中分到一点金玉。”
“这三种人……于结果上看,您和那些帮助壮汉抢夺的人是一样的。只有墨家的做法不一样。墨家利天下,不也是为了您有今后说服壮汉的机会吗?他惧怕墨家的利剑,才可以假装接受您的道理。”
一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