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帝之天龙八部(步枪)-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直接的例子在,这些士兵又怎么可能,会贪图一点钱财,而放弃这种属于他们的功勋田呢?有功勋田做保障,便意味着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

其实对赵孝锡而言,发放功勋田也存在多重考虑。一来发放功勋田,能激发将士英勇杀敌的勇气,二来要打理这些功勋田,士兵的家眷必须迁移到那里。

这些士兵,也将成为管理那些领地,真正的中坚力量。随着他们的子孙后代成长起来,这些被收复的领土,也将彻底成为炎黄子孙的天下。

总之,功勋田的分配,不需要消耗大宋治下的一分田地。也能减少,支付士兵的大量战争红利。顺带还避免,安置移民消耗的诸多财力物力,可谓一举多得。

可对于士兵而言,他们同样热衷于拿功勋田。只要拥有一块功勋田,他们便能给家人一个安定的生活。只要家人努力一番,短短一两年便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至于原本拥有这些土地的土著,他们若想在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大宋也会给他们,分一些田地,不过却需要交纳税赋。比以前官府优惠,却决计没移民福利多。

如果他们想过上好日子,便必须辛勤劳作,以劳作换取未来的幸福生活。而这种劳作,便是接受移民的聘请,每年由移民跟官府,给他们支付相应的粮食跟钱财。

一句话,短时间这些原住民,在成为大宋治下的百姓后,将接受一段长时间的考验。直到他们有资格,得到管理这片领地的官府,向他们发放大宋百姓的资格。

这种变相的打压,也是赵孝锡希望,未来在那片土地上,真正当家做主的永远是炎黄子孙。至于这些原住民的命运如何,他能考虑到的也只有这些。

相比后世的殖民统治,至少赵孝锡觉得,他的殖民政策优待了许多。如果不肯劳作,还妄想吃大宋的救济粮,这样的原住民不要也罢,省的浪费大宋的粮食。

伴随大宋海军告捷的消息,不断的传到大宋治下的州府,很多百姓也觉得。这样优惠的移民政策,或许真的可以去尝试一下。那怕在辽东境内,也同样如此。

为了保证移民始终处于官府的掌控下,赵孝锡对于移民挑选,同样有着极其严格的控制。不会将一个地方的百姓,全部迁居到一块移民之地上。

这便杜绝,到了那些新移民,这些移民团结起来,抹杀官府在那里的地位。所以,此次的海外移民,他给予辽东百姓的名额同样不少。

同样清楚,只有当大宋人,不再会什么辽人,高丽人,统一称之为宋人之时,便意味着赵孝锡的民族融合政府初具成效。所以,萧峰同样做了不少工作。

一些觉得可以换个地方生存,忘却辽国覆灭伤痛的辽国百姓,也开始响应号召,前往对他们而言,异常遥远的地方定居。而这类百姓,大多都是被解放之后的奴隶之家。

在乔峰覆灭大辽之后,对于贵族豢养农奴的政策,自然是给予坚决的打击。这些贵族,如果想招揽牧民,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豢养奴隶,是被严令禁止的。

这些被解放,恢复了自由,并被分配到牲畜的农奴百姓。自然感念大宋跟乔峰的恩情,却清楚在这里,他们永远忘记不了农奴的身份。

如果他们离开大辽,前往那片陌生的地方,有大宋官府做后盾,他们便能真正变成堂堂正正的大宋百姓。甚至按乔峰所说,将来还能请土著替他们做工。

有机会当大爷,谁会想着继续当奴隶呢?正是抱着对未来的期望,这些移民开始乘座海军的船只,不断的迁移到那片对他们而言,完全陌生的领土之上。

等到移民们经历了此生难忘的大海之行,终于脚踏实地之时,便看到跟中原完全不同的新领土。可上岛之后,他们便被派遣到这里的官员,根据身份分配到土地。

听着领他们安居的官员,指着身前一大片的土地,告诉他们这些土地以后都是他们的。这些移民才真正明白,幸福的生活在向他们招手,公告上的事情都是真的。

房子是崭新的,里面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保证他们三个月的粮食,都全部储存的粮仓之中。只要他们努力干活,未来的好日子指日可待。

伴随这些移民开始陆续抵达三国,那些提前抵达这里的大宋商人,自然不会错过做生意的机会。给这些新移民,送来各式各样的商品,供他们挑选。

甚至有些商人,很大胆的提供赊帐,等他们将来从土地收获粮食。卖到了钱,再偿还这些商品的费用。这种交易,让移民也真正明白,在这里他们移民是一家人,不再有南人北人之分了!

第一百六十章不臣服则灭族

盛平四年春,只持续不到半年的战事,大宋再次向天下展示其强大的武力。三个存在外海多年的国家,随着大宋海军的兵锋所向,彻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伴随着大宋除了琉球之外,又多了三块新领地,很多百姓都觉得。如今的大宋朝,相比大唐都要强盛几倍。这样强盛的王朝,又岂是几个番邦国所能撼动的呢!

面对大宋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些觉得提心吊胆的番邦君主们,也开始考虑要不要向大宋称臣,保留他们王国的存在。可对于称臣,赵孝锡却给予的拒绝。

用赵孝锡的话,如果他们真的想归附大宋,唯有放弃君主的存在。无论军政,全部接受大宋的管理。做为补偿,他们的君主,可以进入大宋皇城居住。

如果他们觉得不喜欢,赵孝锡甚至可以,在海外给他们划一块地盘,让他们当个岛主什么的。愿意给他们过去的百姓,也可以随其一起迁移过去。

这种情况,让打算称臣的吐蕃,算是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而跟大宋,关系尴尬的西夏,也真正明白剩下的选择不多。想保留李氏王朝,几乎不太可能。

原本西夏派遣使臣,进入京城求见贵为皇妃的李清露。希望让她帮西夏说情,继续保留西夏的独立性,让李氏王朝在那里延续下去,不要让西夏彻底消失。

对于这位宗亲,李清露很平静的道:“皇叔,你应该知道,后*宫不可干政的道理。这种话,清露无论如何,也不敢跟皇帝陛下去提。所以。打消这个念头吧!

另外清露反倒请皇叔转告父皇,尽早打消延续王朝的幻想,未来这天下只有一个大宋,绝不会再有其它王朝。早日归队,便早日替西夏百姓一个好的未来。

虽然清露不怎么关注国事,却也清楚如今大宋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少有所依。相比大宋百姓的生活,我们西夏的百姓,如今又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

若能早打消百世王朝的奢望,或许皇帝陛下,还能看在清露的份上,给我们李家一个善终。再这样拖延下去,将来会落何等下场。清露只怕也不敢去想。”

待在皇妃之位,李清露也算看透了家族对她的好坏。当初赵孝锡被流放琼州,有谁曾问过她过的好与不好呢?成为皇妃之后,才知道显示娘家人的关切,已经晚了。

对李清露而言,眼下西夏皇族中,她真正在意的唯有奶奶李秋水。其它李氏皇族,何曾有人真正把她当回事呢?现在知道求她帮忙。早做什么去了呢?

尽管赵孝锡从来不会避讳跟她谈及一些政事,可李清露非常清楚。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赵孝锡同样反感,她们这些后妃,去干涉朝政之事。何况,还是天下一统的大事。

从赵孝锡即位新皇,当年在琉球岛迎娶的贵妃。如今还是这些贵妃。如果真要说多出几人,也就金妍儿身边的四个侍女,再没一位嫔妃的增加。

别人都觉得赵孝锡多*情,可李清露等人知道,这个男人其实很专情。原本有机会。纳三千妃嫔于一身,可赵孝锡并没这样做,依旧宠爱着她们这些皇妃。

没有新人的加入,她们这些妃子待在这宫里,根本感受不到争斗的存在。而不管何时,赵孝锡对她们都是一如既往宠爱,这令李清露很佩服也更加深爱这个男人。

眼下在娘家人,还有赵孝锡这边让她做选择。李清露丝毫不会多考虑,以大宋皇妃的身份,劝告这些存在幻想的皇亲,早点打消延续国运的幻想。

走这条路被断绝,自然让西夏的皇亲国戚们,觉得李清露有些冷血。觉得她当上了大宋皇妃,就忘记了出身,不肯替娘家人出份力。

在这么多争论声中,唯独同样苍老许多的皇太后,始终都没表示意见。直到她收到,赵孝锡带着众宫妃嫔,还有王子公主赶赴逍遥派,才决定出宫一趟。

当李秋水抵达逍遥派,看到已经建立好的墓碑,看着这两个墓碑,还有待在墓碑旁边的赵孝锡。便知她最终还是来晚了,没能见到那位大师姐最后一面。

看到李秋水抵达,赵孝锡长叹一声道:“师叔,你终究还是来了。看来师伯临终,便猜测你早晚会来,还真的猜对了。只可惜,你终究还是来晚了。”

听着赵孝锡的称呼,李秋水也控制不住泪水道:“师姐,有没有留下什么遗言?”

‘没什么遗言,师伯走的很安详。这段时间,我的四个妃子三个孩子,一直陪在她身边,我也见到她最后一眼,她走的很平和,说终于能笑着去见师父了。

不过,我知道师伯还是有遗憾,没能看到师叔。临终之时,她还是放下对你的仇恨,说人死如灯灭,希望你也能忘记仇恨,好好的代她们活下去。’

这些话说出来之后,李秋水同样控制不住,失声的痛哭起来。跪在这一老一新两座墓碑前,哽咽无声却泪如雨下。仿佛压制一生的眼泪,都要给流掉一样。

在这个时候,赵孝锡也不好多说什么,却招手让等待多时的李清露给王语嫣,将这位同样苍老的奶奶外婆跟扶起来。毕竟,李秋水如今的年龄,同样不宜大喜大悲。

随着苏星河,以无崖子大弟子的身份,给收拾心情的李秋水递上香烛。这位在西夏权势滔天的皇太后,此刻却跟无助的弱女子般,恭敬的给两个墓碑焚香嗑头。

看到这一幕,其实赵孝锡的心里也不好受。做为曾经的师兄妹,她们因情生恨,老死不相往来。可随着一个个人逝去,活着的人才真正觉得极度难受。

如果李秋水能早点放下介怀,来一趟逍遥派,或许今天的事情便不会发生。可终究没有这个如果,天山童姥以死,证明她比李秋水更爱无崖子。

虽然天山童姥终生未嫁,可她觉得很值得。那怕回归逍遥派,每日她能面对的,只有一个冰冷的墓碑。可天山童姥同样觉得无憾!

尤其在梅妃她们陪伴的时间里,她还亲眼见证兰妃替赵孝锡产下一子。见证新生命的出世,对天山童姥而言,无疑是件极度高兴的事情。

回到山下之后,收拾好心情的李秋水,最终道:“孝锡,你打算一统天下?那我能询问一下,你打算如何对待大理吗?”

不问西夏,却只问大理,这位皇太后还真给赵孝锡出了一道难题。明白这种事情,也是早晚要面对,既然李秋水提及此事,那赵孝锡便直言相告。

表情认真的道:“既然师叔问起,那我便说说我的安排。段誉是我的义兄,大理终归也要归附大宋。只是如今大理国泰民安,暂时我也不会急着动它。

对我而言,不论是大理还是西夏,只要那里的百姓能安居乐业,我晚收复又有何妨呢?这天下多的是地方,等待我的征服,区区一个小国,我真不在意。

而且以师叔的能力,应该知道如今大理官兵中,很大一部分都由宋军将领统领。可以说,如今的大理,跟归附大宋没什么区别。相比之下,西夏如今是什么样子呢?”

听着赵孝锡这样说,李秋水又道:“如若西夏愿意归附,军政大权都交由大宋负责,我李家又有何待遇?不管怎么说,李家也执掌西夏这么多年,还真的回归普通百姓不成?”

对于李秋水的询问,赵孝锡很快道:“如果西夏愿意归附,李家可选择进入京城,封异姓王享受朝廷俸禄。其子孙后代,若有本事,一样可以考取功名参政议政。

要是不愿意进京,觉得不安全,我同样可以给你们赐封一块,比西夏更大的海外领地,让李家去当国主。只要遵守大宋的律法,那里的事情一切都由李家做主。

不是我不放心李家继续留在西夏,而是我必须在征讨世界之是,中原必须保证绝对的稳定。如果李家继续在位,皇太后敢保证,将来西夏不会落井下石吗?

再说的厉害一点,就算李家不敢做此事,皇太后又敢保证,西夏那些部族首领,就真的愿意听命于宋朝统治吗?这事,我信不过任何人,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保证中原稳定。”

面对赵孝锡的回答,李秋水也长叹一声道:“是啊!没有永世长存的王朝,看来这次李家真的没有选择。此事,回西夏后,我会找西夏的君臣谈,看到底做何决定。

不管成功与否,我也真的累了,不想再操心这些俗事。可以的话,我想回到这里,守着师姐跟师兄。等着将来有一天,我也能躺在这里陪他们,以全师门情谊。”

其实这次得知李秋水过来,赵孝锡就想过,如果她不主动找自己谈。那么赵孝锡,也会跟她提个醒。随着爪哇三国的大战结束,下一步便是一统中原。

无论是残存辽西的辽国旧部,又或者是西夏跟吐蕃。不服从大宋的王化,那么便会迎来大宋的刀枪。就这两国的实力,眼下根本不是大宋的对手。不想灭族,那便只有臣服一条路可选!

第一百六十一章盛平世来之不易

随着天山童姥安详而逝,与西夏皇太后李秋水,在逍遥派谈过一次的赵孝锡。返回京城之后,向镇守辽东的乔峰,发出征讨辽西的命令,彻底解决顽抗到底的辽国残部。

伴随着乔峰阵兵辽西边境,已经不堪重压的辽西契丹人,最终选择了投降。实在不甘成为大宋治下百姓的契丹人,只能沿着人迹罕见的辽西,继续往西走。

顺利收复辽国全境的乔峰,顺带着将兵力进抵到楼兰一线,才算停下前进的脚步。而辽西残部的收复,意味着西夏处于大宋的包围之中。

尤其跟辽西接壤的回鹃国,同样很识相的选择了臣服。这便意味着,西夏除了与吐蕃接壤的一部外,其余所有国内边境,都处于大宋的兵锋之下。

原本李秋水回归,跟西夏君臣商议归附的事情。只可惜,面对皇权跟贵族的身份,还是有人不舍自身的权势,不肯同意赵孝锡开出的条件。

面对乔峰统领的大军兵锋,还有大宋西北陆军,开始布置在西夏一线。此时此刻,看到如此情况他们自然慌了。而能够大宋说上话的李秋水,已经归隐到逍遥派。

清楚没有选择权利的西夏君臣,在这种时刻,终于明白李秋水又一次,比他们看的更远。如果当日接受大宋的条件,或许就不会出现今日这样的情况。

大战未开,生活在大宋边境的西夏百姓,却摆出了欢迎王师的架式。这种情况,让原本还想拼一下的西夏将领,终于明白军心民心已失,还打什么呢?

就在西夏君臣开始想着,如何最大化向大宋提些条件之时。曾经被赵孝锡放过一命的拓跋部落。却首先做出归附辽东大军的事情,将其负责的边境给完全放开。

拓跋部落的这一举动,让他们得到了赵孝锡的重赏。其年青的部落首领拓跋玉,同样被赵孝锡任命,掌握一支五万人的骑师部队,也算宋军骑兵中重要的职务。

尽管失去了部落首领的职务。可随着拓跋部落投诚,其部落的百姓。看着大宋商团的进驻,送来价廉物美的商品,才真正明白部落首领的选择多么正确。

未开战,民心军心已失,这对西夏君臣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而受拓跋部落庇佑的西夏军民,根本不加抵抗,放辽东的骑兵直奔西夏王城而去。

随着骑兵抵达西夏王城之下。西夏皇帝终于打消谈判的泡影。面对乔峰不降便攻的警告,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城纳降,以保全李氏一门的姓名。

伴随着西夏也正式拿下,进抵西夏的大宋军队,开始往吐蕃边境开赴。这种没任何提醒,直接武力震慑的行为,让吐蕃同样明白,他们有的选择同样不多。

要不然。跟辽西那些契丹人一样,远离这块世居之地。要不然。他们还是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得到多一些好处。真要被看押皇城之中,他们只怕会觉得更不习惯。

很快吐蕃派出了使臣,由国师鸠摩智为首的使团,进抵到大宋皇城汴梁。看着这位终于有点高僧模样的鸠摩智,赵孝锡也没太为难他。因为。没必要了!

传令礼部跟他们商议接管程序之后,随着鸠摩智返回吐蕃之后,大宋的军队也随着他一道进入吐蕃。开始接管吐蕃所有的防务,同样封存吐蕃的府库跟国库。

等到大雪开始飘落之时,吐蕃跟西夏也彻底成为大宋两郡之地。主动投诚的拓跋玉。也被赵孝锡任命为吐蕃郡守,算是真正位极人臣。

之所以,没任命他为西夏郡守,也是担心拓跋玉在西夏太久,会控制不住个人的野心。相反任命其为吐蕃郡守,则不存在这种担心,而拓跋玉同样能处理相关事务。

吐蕃国主跟西夏国主,最终都带着所有皇室宗亲,被接进了汴梁城。短时间,他们都将在皇城中生活,至于原先两国的王公贵族,自然取消原有的一切特权。

在这种处理过程中,自然有不甘取消特权的王公贵族,意图找到属于他们的权利。可对于这类人员,赵孝锡根据布衣阁查获的情报,有功于民的自然可以给些优待。

如果本身就是两国驻虫般的角色,一律抄家查办。这种惩奸除恶的举动,每一桩都采取公审的方式进行。公布这些贵族所犯罪行,自然无人敢替他们求情。

甚至通过这种方式,赵孝锡派遣接管两**政的大宋官员,很快得到了那些受欺压百姓的支持。对于这些百姓而言,他们总算摆脱了这种受剥削的生活。

总之一句话,如果老实的贵族,愿意接受大宋官员的指派。那么他们多少还能保留,一些既有的家族利益。如果不老实,离抄家灭族的日子也不远。

至于造反,那后果无疑更加严重。进驻两国的大宋军队,不是吃素的。而群龙无首的两国贵族,想进行联合抵制,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成合作协议。

完成中原大一统,大宋也正式成为这块大陆上唯一的国家。唯独段誉执掌的大理,目前还由其负责管理。这也算是,赵孝锡给予大理,给予段誉的一些特权。

只有大理如今的军政,还有经济都严重依赖大宋。说的直白点,段誉眼下更多类似于一位郡守。只不过,他拥有异姓王的封号而已。

对于赵孝锡的网开一面,段誉自然清楚这是他跟赵孝锡的兄弟情谊起了作用。另外一个,则是他确实不贪恋权势,对段誉而言,只要有利于大理百姓的事,他都会去做。

两兄弟目的一致,加之段誉还娶了赵茑,甚至赵茑在与其成婚三年后,终于替其产下一子。这个孩子的出现,也令大宋与大理关系更进一步。

身为大宋皇帝的外甥,又是大理国主的儿子,这个初生的孩子,无疑注定倍受宠爱。而段正淳跟段正明两兄弟,对此自然分外高兴。

可真正觉得高兴的,还是待在天龙寺出家的段延庆。有关段誉是他儿子的事情,或许这世上只有赵孝锡跟刀白凤还有段延庆自己知道。

当段誉按例,带着与赵茑的孩子,到天龙寺祈福之时。看着这个尚在强褒中的孩子。段延庆同样觉得,这个时候他真的满足了。他这一脉,有了孙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如果当年,他不知道这个情况,或者夺走属于段誉的国主之位。那么眼下大理存不存在,都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现在大理国泰民安,段誉更被喻为大理明主。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呢?

拿下西夏跟吐蕃两国之后,赵孝锡开始着重关注着民族融合的进程。不断将这些番邦之地的百姓,迁移到中原内陆来生活或工作。

其次将中原的百姓,也渐渐的迁移到番邦境内安居。可更多的,还是将不断提升的大宋人口,一批批往海外迁移,让这些统一在大宋旗下的百姓,学会融合跟团结。

也许这种融合,单凭他这一代不能完成,可赵孝锡希望,他能打好这个根基。为将来即位的赵氏子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那怕他与木婉清的儿子,已经有五岁,可赵孝锡一直没确认其为太子。用他的话来说,他暂时还年富力强,用不着这么早立什么太子。

不论他的儿子还是女儿,将来想担任重要的职务,都必须从基层做起。不经过磨砺便当皇帝,他创造出的大宋盛平之世,早晚也会败个的精光。

将来赵孝锡真的退位,不现过问朝廷之事,那么他必然选择。身边最年富力强的儿子上位,让他继续领导大宋迈向更高的地步。

至于立长还是立贤,赵孝锡更多愿意立贤。同时他希望,这条规定能随着他的开始,做为赵氏皇族的规矩传承下去。让他的子孙后代,明白当皇帝不是看谁出生早晚而定。

那怕如今的赵氏子孙,他同样取消了诸多的优待。给予他们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参加科举或武举,他们可以选择去做任何喜欢的工作。

而不象以前那样,因为血统的问题,被养废物一样让朝廷养着。五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赵氏子弟,赵孝锡无疑是最不喜欢的。

如果将来他手下的儿子,才能出众者甚多。那也不用,盯着大宋这一块地盘,赵孝锡完全可以,给他们外放一个王国,给他们施政进行管理。

无论是管理朝廷,还是管理这些子孙后代,能者上,不能者下,便是赵孝锡惯用的手法。而对于这一点,身为皇后的木婉清同样表示理解。

或许是清楚,赵孝锡创造的太平盛世不容易。如果他们的儿子,真的烂泥扶不上墙。硬是推其上位,只会害了这个朝廷,让天下万民受苦。

同时赵孝锡也严禁,朝臣在这件事情上,展开所谓的提前投资。敢于提及此事的大臣,就算不革职查办,也会被削职压制,让其真正明白继承人的问题不容置评。

尽管这事情,对正值壮年的赵孝锡而言,确实有点太早。可赵孝锡同样清楚,有些事情必须提前去做准备。不然,将来等孩子们长大,再去扭转这个观念就真的难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惮位归隐(大结局)

伴随着大宋完成中原周边一统,继承皇帝们的赵孝锡,通过自身对世界的了解。引导着开始全面走向海洋的大宋,发掘着一个个尚且处于土著文明的大陆。

通过海军全面更改蒸汽船,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大宋人,都想着离开中原,前往大海之外的世界,感受一下新世界的神奇。看看那些黑白土著,到底生活在那片大陆。

而一批批黄色皮肤的大宋人,通过朝廷颁布的移民令,开始满心信心跟憧憬,期待着新生活的到来。沿着海军舰队探索到的版图,大宋的版图也不断扩张着。

当第一批海军舰船,抵达欧洲大陆,正式跟罗马帝国接触时。这个同样强大的帝国,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东方大陆,还有一个强大的君主制帝国。

面对大宋先进的蒸汽式战般,这些强大的罗马勇士,也真正明白什么才是最强大的武力。对于大宋舰队的抵达,罗马帝国也真正明白,他们并非最为强大的帝国。

东西方的联络,也比历史提前了许多。面对船坚炮利的大宋海军,罗马帝国也真正明白,他们听闻过的东方大陆,真正崛起一个比他们强大许多的帝国。

第一时间派出使者,前往迁都至后世燕京的大宋帝国,觐见打造这个强盛帝国的君主赵孝锡。罗马帝国的使者,面对赵孝锡的年青,同样感叹颇深。

对于两块大陆,展开的经济贸易,罗马帝国同样表示欢迎。而有关舰船还有火器,赵孝锡同样给予了严令禁止。希望将这种优势,一直保存到永远。

伴随着欧亚两块大陆的开通,大宋百姓也能看到。越多越多肤色不同的欧洲人。开始进入这块对罗马人而言,同样神秘且强大的东方大陆。

只是两个帝国的友好往来,并没持续太久。伴随着罗马帝国出现内乱,大宋帝国也开始进行干预。最终在短短几年时间,将这个原本强大的帝国,肢解的四分五裂。

看到越来越多的黄色人种。开始侵噬着欧洲版图。这些罗马人,才真正意识到,他们的战争跟内乱,从大宋人踏足这块大陆的时候已经注定。

很可惜,他们明白的太晚。面对强大的大宋步兵、炮兵跟骑兵,罗马帝国的无敌骑师,也只有认输的命。不臣服便死的选择,让他们最终选择了臣服。

完成肢解跟吞并罗马帝国的事情,看着挂在皇宫中那面越来越大的地图。看着标注在地图上,那些存有大宋移民的地方,已经年近六旬的赵孝锡终于笑了。

觉得这些年,为了完成这个伟大的计划,他已然错过了很多东西。这种成就感,让他觉得舒服之余,也觉得是时候确认继位的人选。

提前一年时候发布诏令,将各块殖民地上的郡守召集回京城。同时。赵孝锡分布在各个行业中的儿子们,也集体返回京城。等待对他们的分配。

明白这是一件大事,驻扎在各地的大宋军队,也进入了戒备的状态。面对这种,有可能确认继承人选的事情,任何一方大臣都不敢丝毫怠慢。

可很多人都清楚,赵孝锡身边十几个儿子。可以说每个都非常优秀。尤其是长子赵平南,长相跟赵孝锡极其相似不说,性格跟其父也相差不多。

尚未成年之时,便被送到逍遥派学习武艺。三年学艺期满,便主动要求进入军中服役。从海军到陆军。都有其的身影。在军队,也是屡立战功,很受军方将领支持。

其余赵孝锡的儿子,跟其的经历也差不多。总之,赵孝锡对于儿子,大多都采取散养跟苦养的方式,让这些身为皇子的儿子,早早便知人间疾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每到年关之时,这些儿子才会陆续回宫,陪赵孝锡这个父皇还有他们的母亲团聚。有时候,他们如果有任务无法外出,甚至都不能回宫团聚。

面对皇子尚且如此勤备,大宋的王公贵族子嗣,又岂敢待在家里吃老米。通通被他们的家族长辈,给放到军中或官场朝廷历练,以希望他们能早日成才。

这种猜测,伴随着大宋外放的大臣们陆续到位。很快便被确定了人选,赵平南解职军方一切职务,正式入主东宫,成为大宋的太子殿下。

就在很多人猜测,立下太子之后,赵孝锡会对其培养教育几年,才退位让贤与这位太子时。半年之后,赵孝锡便下诏,退位将国家军政大权交由太子赵平南。

这个速度,确实快的令人不可思议。而赵平南对于父亲,将这种上位,也当成是对他的一种考验。自然明白,这位父皇真的将若大一个帝国,全部交由他打理了。

新皇继位,天下百姓自然不舍赵孝锡的退位。却也清楚,赵孝锡年近六旬,也可以算的上老了。早日确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