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帝之天龙八部(步枪)-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一来,这个任务就有点难。可想到当先锋将跟先锋军的诱惑,他还是咬咬牙道:“王爷,只要招到人,把他们训练成军,我就能当先锋将?”

赵孝锡点头道:“当然,另外本王还给你一个特权,可以从侍卫队,抽调二十个帮手。只要他们愿意带兵打仗,本王也会有功必赏。

至于招兵的饷银,新兵入营三月,饷银二两一月。三月如能通过考核,饷银一律按新南城的陆军,五两每月的标准发放。另外,本王给你批个条子,去府库先提一千两银子。

拿着这些银子,你们去琼州治下各县招兵。另外,在那里练兵,你们也顺便看一下。只要你有需要,本王一概应允。有这些,你应该有信心了吧?”

听着赵孝锡给予的条件,赵五却突然觉得,这位王爷似乎,早就有所准备让他招兵训兵。那怕今天他不主动提,估计这份差事,也会落到他头上。

可现在变成他主动提,赵孝锡顺水推舟,还给他增加了一点压力。赵五觉得,自己好象上当了。可这种当,他觉得越多越好啊!

尽管只有三千人的指挥权,可赵五非常清楚。只要他能在对李朝的战争中,猎取到战功。那么他想当将军的愿望,应该很快就能实现了!

第七十五章琼州新政

对汀迈城的百姓而言,王爷入城的三天,如同过年节一样热闹。伴随着菜市审案的消息,被城里百姓奔走相告。一些临近的乡镇,也终于知道那告示说的并非假话。

这位王爷第一天审案,就砍掉了陈家三代两人的头颅。这对畏惧陈家权势威望的百姓而言,跟看到了光明一样,纷纷涌入县城,那怕不告状,也希望亲眼看看王爷长啥样。

随着整个汀迈乡下的百姓,几乎都涌入县城。居住在县城的百姓,也第一次发现,原来县城人多了,还是会让人产生挤的走不动的感觉啊!

望着这些涌进县城的百姓,赵孝锡自然命令侍卫跟衙差,全体出动安置百姓。一些露宿风餐的百姓,也被衙差安排进城里的百姓家,或者住进了军营之内。

至于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混乱的地痞无赖,都会被侍卫毫不留情揪出来。拖到菜市那里打一顿杀威棒,严重点敢反抗的,直接让他人头落地。

一手温善,一手铁血的方式,让汀迈城尽管人潮涌动,却显得井然有序。而接下来,三天的开堂问案,也让汀迈跟琼州的百姓,看到了赵孝锡的亲民。

那些被押入大牢的县官,除了县令将被押送进京,交由刑部论处之外。其余犯有人命案的官员,一经查实,都会被直接拖到菜市口门斩,连秋后都不用等。

而一些处境贫困,被官员逼迫的家破人亡的百姓,也得到数量不等的官府抚慰金。拿着这些抚慰金,这些前来告状的百姓,对赵孝锡可谓敬重有加。

趁着全城百姓大部都来的机会,赵孝锡每次审案结束。都会跟百姓说道:“从今往后,琼州将是本王的封地,任何贪官污吏都将受到严惩。

而本王也会在最快的速度,肃清琼州各县的吏治。敢不为做主的官员,本王一律将其削官为民。如果触犯朝廷律法的官员,同样依律严惩不怠。

可本王希望百姓们。能够转告家中有人进山从匪的青壮,让他们尽快到县衙自首。只要他们没犯人命官司,本王一概既往不究。

如果在本月之内,汀迈境内还有顽抗到底,不肯下山自首的山贼。下月初,本王就会兴兵清剿。所有不自首的山贼,一律流放斩首。还请百姓互相转告!”

清楚这年头,很多百姓都是迫于无奈上山从匪。趁着整顿吏治的机会,赵孝锡也希望。能这些山贼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他们不珍惜,那就别怪他铁血了!

对于赵孝锡的这种警告,一些家中有亲人上山的百姓,也觉得这个时候,是他们下山改过自新的最好机会。如果错过,下次只怕真的无路可走了。

就在这个时候,赵孝锡也适时的道:“本王得皇上恩宠,特旨可在琼州开府成军。各家如有子弟。年满十八身体健康,能吃苦的子弟。都可到军营报名参军。

只要最终能通过考核的士兵,每月能领到五两的饷银。本王治军,绝无克扣军饷一说。所以,家中有子弟符合条件者,都可去试一试。

虽然大家都觉得,好男不当兵。可本王要说的。如果你家子弟,真觉的有本事,那就到军营里一展身手。只要你能立功,本王不吝重奖。”

五两一月的饷银,对于这些一年到头。也未必能赚到这么多银子的百姓而言。自然是充当了诱惑力,有不少前来看热闹的青壮,立刻到汀迈军营报名。

而这种招兵的情况,自然对那些大多以青壮为主的山贼,拥有不菲的诱惑力。当山贼,无非就是能吃顿饱饭,可要过着提心吊胆,让人看不起的生活。

如果能进入军营,当上官兵,面子有了之余,还能领到如此丰厚的军饷。不少百姓突然觉得,以前发愁子弟,找不到什么好差事的他们,或许从军是个好去处。

只是对赵孝锡而言,能拿到五两军饷的官兵,必须个顶个的精兵。想拿他发出的军饷,那必须拥有真材实料。在他的军队里,混是永远混不下去的!

在结束审案的第三天,赵孝锡将从琉球赶来的吏部新锐官员,直接提拔到县令的位子上。当着全城百姓,给他们做了一番介绍,也算来了个与众不同的新官上任。

考虑到汀迈的县府,官员大多都老朽**不堪任用,赵孝锡也交待这位新上任的汀迈县令。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将县衙一应官员给配属齐全。

下一步,他会交待工部,加快修路的步骤。有了这个大工程,相应新上任的县令,也能给汀迈百姓,留下一个好的名声。总之,在赵孝锡手下当官,一切看政绩还有民望。

这些大多从大宋境内招揽到的新锐年青秀才,也是通过在新南城的实习,慢慢进入到琼州王府治下的吏部。不用通过科举,就能当上一府县令,他们自然非常珍惜。

做为王府的嫡系官员,他们都清楚,只要琼州王的威望不断提升。他们的官职,也能不断的提升。一句话,想进步,就看他们未来在官场当官的表现。

赵孝锡离开汀迈的时候,全城官员百姓都出城相送。甚至连被赵孝锡,整的一点脾气全无的陈延宗,也带着几位幸存的家族成员,到城外送行。

这次陈家可谓元气大伤,一些触犯律法的家族成员,被斩的被斩,被关押的被关押。他们通过扼索,得到的大量土地,也被一一宣判退还。

总之,陈家的威望在汀迈已经荡然无存,能保住现在的家业,也是赵孝锡恩外开恩。如果他们想重新崛起,一切就看他们未来的表现了。

对于汀迈的百姓而言,他们已然意识到,如今的汀迈已然变天。陈家再也不能跟以前一样一手遮天,那么他们自然不用,太过畏惧陈家的威望。

至于新到任的汀迈县令,在离开的时候,赵孝锡也特意提点过。对于陈家这样的大家族,不能打压的太狠,但要适当的敲打一下,让他们明白对官府的敬畏心。

如果有什么陈家能做的事情,也不要因为这次的事情,就拒绝陈家的加入。不管怎么说,陈家在汀迈,也是建族近百年的家族,底蕴还是有一些的。

离开汀迈的赵孝锡,并未返回琼州府衙。而是根据事前的安排,继续他的下乡视察之旅。其所到州县,官员无疑都心存敬畏,可百姓却夹道欢迎。

一些在任上没作为的官员,只要没犯什么大错,赵孝锡会给他们一个体面的离职。甚至想离开琼州的官员,他也会提请朝廷吏部另行任命。

而真正触犯了朝廷律法的官员,只要不是正职县令或知府,赵孝锡都一律当众斩首。他这一路视察,似乎都带着血腥之气,让整个琼州官员为之敬畏。

可对于一些百姓而言,他们却看到了希望。尤其每到一处,赵孝锡都会留下一些有助于改善百姓生活的基础建设工程。其中几个物资丰富的州县,更设立了专门的工厂。

只要那些工厂组建完成,附近的百姓,都有了除种田打渔外,另外谋生赚钱的机会。而这个时候,新南城的货物粮食,也通过海运的方式,源源不断涌入琼州。

这些低价物资粮食的带来,无疑也促进了百姓购买的热情。一些消息灵通的商人,更是跟着商队,陆续在各县抢占地盘,给这些县府也带来的丰厚的商业税收。

同治理琉球岛的规矩一样,赵孝锡抵达琼州,送给百姓最大的福利,就是取消农业税。而征收农业税的对象,便是那些掌控琼州大部粮田的地主。

一句话,人均三亩田地以下的百姓,可免交一些农业税赋。而这种法令,无疑就是冲着这些地主去的。他们所拥有的田亩,都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只是有陈家的例子在,这些地主都清楚,对抗的下场是自取灭亡。更何况,赵孝锡对一些地主,提出的建议,并非不容讨价还价。

用赵孝锡的话,只要他们愿意,将家族经营的田产,分给附近的村民。官府会根据他们提供的田亩,给予相应的技术扶持。不种田,可以办厂啊!

有些头脑精明的地主,看到这种额外给予的好处,自然清楚种地跟开厂,到底那样来钱快。纷纷以非常低的价格,将手中的田地出售给官府。

再由官府,将这些田地分配给附近的百姓种植。只要每年交纳一定的田租,三年过后这些田,同样将享受免交税赋的好处。

这样一番仁政,对于琼州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万家生佛般的善举。赵孝锡这位琼州王,通过整顿吏治肃清地方匪患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就得到了琼州的民心支持。

而对于一些,幸运逃过一劫的官员。他们在看到,百姓对于官府,不再采取以前那种敌对态度时,同样觉得施政更容易了许多。

加上赵孝锡,又给予的诸多官府福利。这些官员,也不用担心,每月的俸禄都成问题。干事的劲头,无疑也越发的充沛,琼州至此也开始了快速的蜕变。

第七十六章党争的牺牲品

历经一月的走访视察,回程的赵孝锡,能明显感觉到琼州各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他亲自,走访几个居住在高山的黎族部落,告知这些部落头领琼州新政。

这些并非顽固不化的部落首领,对于赵孝锡的诚意,自然也是受宠若惊。尤其听到赵孝锡表示,将在琼州给他们设立,专门给予他们居住的村镇,他们更是感激涕零。

其次赵孝锡也说过,以后在他们搬迁的村镇,除主官外其余县镇官员,可由他们部落的年青人担任。前提条件,是要符合官员的要求,不能过于偏摊他们本族百姓。

这一系列的优厚条件,加上赵孝锡跟这些部落首领,亲自击掌盟誓。这些也是为了生存,最终选择移居高山的黎族百姓,也开始纷纷携家带口下山。

看着赵孝锡替他们找的地方,有山有水还有田,这些本就拥有汉族血脉的黎族百姓,也很快喜欢上山下的生活。对于他们要求的医馆,赵孝锡同样优先安排。

总之,伴随着赵孝锡此次琼州视察结束,生活在琼州境内的百姓,对其无不感恩戴德。就算一些被处理的官员,对赵孝锡的行为,也说不出任何有怨气的话。

一些为求活路,不得已上山为寇的良善百姓,在听到家人跟熟人的介绍后。也陆续走出大山,到官府认罪伏法。对于他们的归顺,官府也依律给予善待。

除了罪大恶极的山贼,根本不敢下山进城外,手上没人命的良善百姓,都开始下山回归正常的生活。只要他们肯吃苦,在当地也不愁找到事情做。

相反。如今的琼州似乎百废待兴,很多工厂跟官府,都因缺少劳力而头疼。对于这种事情,赵孝锡也没太好的办法。只能跟雷州知府去信,让他组织百姓赴琼做工。

这样一来,琼州的变化。自然引起岛外百姓的好奇。一些从琼州搬迁的老百姓,得知现在琼州只要做事不愁吃穿,也不用担心地主跟官府的欺压,自然纷纷返回。

而为了保障两地运输通畅,赵孝锡命令岳老三,将一部分大型战船,都暂时充当运输船只。将一向在琼州岛外,生活困难的百姓,都迁移到琼州各县府安置。

等到赵孝锡返回琼州王府时。做为王府所在地的琼州,也跟换了一个地方般。到处都是在建的房屋,那些修好的公路上,如今也变得车水马龙了起来。

身为琼州知府的严律,这段时间自然也是痛并快乐者。若非有老王爷赵颢,替他分担了一些事情,严律也觉得,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

得知赵孝锡回来。自然第一时间找上门来,让他加派人手帮忙处理。越来越多的府衙事务。对此,赵孝锡却很干脆,让他给新南城的大哥去信,调派新锐官员过来。

不过,想到准备年底兴兵李朝的事情,赵孝锡还是说道:“严大人。今年琼州各州府县衙,主要的任务就是恢复民生,让百姓得与在此安居乐业。

本王已经下令,让内务府调集资金和物资,尽快完善琼州全境的公路建设。只要将各州县的公路修通。商业兴盛起来,琼州百姓的生活也能好起来。

只是本王想说的是,接下来政务上面的事情,只怕还需要劳烦你跟其它官员多费心。本王今年,如不出意外,将着重于兵事的准备。

年底之前,本王决定对李朝兴兵。如果朝廷同意的话,出兵的时间可能会提前。另外还有一点,明年年初或结束李朝之战,本王将兴兵高丽。

总之,本王手上的事情同样不少。既然父王在政务上,能对严大人有所帮助。以后政务上面的事情,严大人多跟父王商议便是,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一听要打仗,严律很意外的道:“王爷,兴兵高丽,下官已然知晓。可为何,又要兴兵李朝呢?那样一个边陲小国,值得我们大举兴兵吗?”

对此赵孝锡却很严肃的道:“严大人,不要小看了这个李朝,他们现任的国主,可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早年先皇时期,他挑起的战争,导致广南西路,近十万军民死伤。

近年来,又屡在边境制造事端。这样的边陲小国不除,琼州又如何能长治久安。更何况,琼州王府新立,有必要杀鸡吓猴,让这些东南小国都别太放肆。”

清楚赵孝锡决定了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很难更改,严律也不在多说什么。况且他也清楚,琼州事关赵孝锡的根基所在,如果根基不稳,自在不是他所想要的。

跟严律交谈了一会,赵孝锡又找到自家父王,将兴兵李朝的事情说了一遍。赵颢对于他的做法,倒也是很赞同。原因很简单,这场战争当年让神宗很气愤。

如今继位的李朝皇帝,同样虎视眈眈,想着吞并大宋的广南三州。这让身为大宋王爷的赵颢,自然很赞成兴兵讨伐。

既然儿子暂时不能到北方兴兵,那么在南方打出威望来,也有助于提升他在大宋的名声。这年头,要是王爷没什么作为,渐渐也会被人遗忘的。

象他这位徐王,在京城就被人视做闲散王爷,除了面子上的尊重外,没人太把他当回事。要是出了京,也只能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待着。

可赵孝锡这位王爷不同,明面上他还是要遵从赵煦的调度。可实际上,赵孝锡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手上有兵有权又有地盘,不看皇帝脸色行事也无碍。

只是将来想登上那张龙椅,那么赵孝锡就必须需要民望跟军权。民望无非就是让老百姓觉得,赵孝锡能给他们带来安全,带来好日子。

至于兵权就更加好说,那就是手上有精兵。可精兵从何而来,只有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打造一支真正强大有经验的精兵出来。

对于父亲的期待,赵孝锡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只是赵孝锡更清楚,有些事情不能操之过急,一步步按计划来走,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虽然他人在琼州,可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他同样非常清楚。想到前次在路上发出的奏折,赵孝锡略带请教的道:“父王,你对苏氏兄弟如何看?”

赵颢略带疑惑的道:“你说的苏氏兄弟,可指本朝门下侍郎苏大人两兄弟?他们怎么了?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吧?官家再怎么样,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吧?”

想到朝堂中姓苏,又是兄弟同朝为官的,除了门下侍郎苏辙,跟定州知州苏轼,应该没有第二个苏氏兄弟。苏家在北宋,也算是个文官世家,在文官中影响不容忽视啊!

见父亲猜出一些端倪,赵孝锡也没隐瞒道:“前段时间,官家改年号为绍圣元年。因为税赋之事,苏大人上书惹恼官家,被贬出朝堂出任汝州知州。

其弟苏轼也受到牵连,被解除定州知州之职,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他们也可谓满门忠烈,临老却落的如此下场,儿子实在看不过去。

先前儿子已经给章惇臣相去信,让他将苏轼调到儋州任知州。想来这会,折子已经到京城。要是他不放,本王就让他看看,什么叫惹怒本王的下场。”

听到苏氏兄弟被贬,赵颢也忍不住皱眉道:“官家到底怎么了?苏氏兄弟在本朝,也算难得的忠君大臣。他们平时,参与党争之事,怎么也会受到此番下场呢?”

对于赵颢的感叹,赵孝锡却苦笑道:“正是因为他们兄弟,不参与党争。结果官家一发怒,新旧两派大臣,都没人替他们进言求情,甚至还有官员落井下石。

党争,最终伤的是朝廷的元气,怎么官家就看不到这点呢?如今新党得势,旧派官员同样据理力争。整个朝堂,已然变成菜贩讨价还价的场所,真令人气愤啊!”

面对这种党争的事情,赵孝锡也不好多说什么。知道这种危害的赵孝锡,在如今的六部官员之中,也严禁拉帮结派。虽然现在没发生,可也不敢保证,未来也不会发生。

可他至少知道一点,官员如果据事力争,这种争是可取的。可为了个人私利,枉顾国家利益,那这种争是要命的。也是他绝对不容许的!

想到前世这位流传后世甚广的苏轼,以其命名的东坡肉,更是传承千年之久。加之其在江南的威望,至今也有不少百姓,感念其功德。让其当个节度副使,无疑大材小用。

刚好琼州一摊子事情,急需官员过来管理,赵孝锡直接通过私交关系。让章惇将苏轼,调到儋州来担任知州。相信到了这里,也没人敢再迫害于他。

其次的用意,也是赵孝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苏系官员的支持。不管怎么说,治理天下少不了这些文官。而苏系的门生故吏同样不少,声誉似乎也还不错。

其实跟章惇打招呼,也只是给朝廷一个台阶下。不然,以赵孝锡的脾气,直接就将苏轼请到琼州来,他倒想看看,朝廷谁敢多说一个不字!

第七十七章苏轼的惊诧

绍圣元年(1094)二月,宋哲宗赵煦起用李清臣为门下侍郎。三月,考试进士,李清臣出题指责元祐初年废除新法,并陆续起用如曾布之类变法派人物。

四月下旬,御史虞策上书弹劾苏轼,说苏轼从前任中书舍人时所作诰词文字,语句讥讪,建议给苏轼训诫。其后殿中一位姓来的御史,上书说其所作文字,讥讽先朝,以古讽今。

同时来御史还列举苏轼在贬吕惠卿时所写的诰词:“首建青苗,次行助役、均输之政,自同商贾,手实之祸,下及鸡豚,苟有蠹国而害民,率皆攘臂而称首。”

甚至最后还罗列苏轼,所作司马光神道碑中的文字,攻击他诽谤朝廷,要求对苏轼严加惩治。自从虞策、来之邵二人发难后,御史台官员在赵挺之的率领下,大肆攻击苏轼。

这也导致苏轼所作的一切文字,其中在给吕大防写诰词时有“民亦劳止”之语,成为苏轼极为重要的一条罪名。以前苏轼得罪过的朝臣,争相落井下石。

最终开创新元年的赵煦,一纸圣旨将其贬官英州,担任所为的节度副使。那怕朝堂有官员,例如高太后在位时的臣相范纯仁,上书竭力为苏轼辩护,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先是弟弟苏辙被贬离京城,随后又是他被流放般贬官,以文官之职出任远宁军的节度副使。也年近六旬的苏轼,非常清楚自己为何得到这么个下场。

做为一门两进士,又是前进北宋大臣苏洵的长子,苏家在朝堂之中也算门生故吏众多。只可惜,他们两兄弟都不愿牵涉新旧两党的争斗之中。

结果很不幸,本就想找人显示一个皇权威严的赵煦。明知苏轼身上的罪名。大多都是捕风抓影,可最后还是将其贬官发配,让其来广南东路当什么节度副使。

对于这种老臣而言,他们面对皇权的时候,大多都逆来顺受。跟前来宣旨的太监,还有接任的官员交接权利。很快就启程赶赴上任。

就在苏轼一行,进入广南东路管辖的区域时。随行的苏府护卫,就很意外的感觉到,他们似乎被人盯上了。只是对方,似乎没什么恶意,一直在前后进行护卫。

这种情况,让苏轼也非常好奇。虽然他清楚,这次贬官更多都是党争的牺牲品。可在他看来,那些恨他的官员。应该做不出半道劫杀的事情吧?

怎么说,他也是两朝老臣,突然死在赴任的路上,只怕朝廷也不好跟臣民交待。最主要,苏轼觉得他们兄弟的官风,在大宋总体还是有民望的。

可进入到广南东路后,每到一处就有人,早早的等候在路上。一脸客气的道:“苏大人。奉主上之命,前面已经准备好热食跟温水。请苏大人稍做稍息再上路。”

面对这些笑脸相迎的人,苏轼自然非常好奇的道:“还未请教贵主上是何许人也?我一个贬官之臣,可受不起这等优待!”

对于他的话,来人却丝毫不生气的道:“还请苏大人见谅,主上有令,时机未到不得透露他的名字。只是交待我等。一定要照顾好苏大人一行。

另外主上让我等,转告一声,贵弟的事情,朝廷不会再做任何更改。虽然暂时需隐忍一段时间,但想来安全还是无恙。还请苏大人移步。稍息后再上路!”

这些全然陌生的人,所显示出来的热情,确实令苏轼非常意外。可从对方的行为举止,多少能看出,对方没什么恶意的他,也只能装着好奇享受对方的招待。

不管怎么说,从中原那些繁华之地,突然来到这种广南之地,他多少还是有些不适应。可有了这些人的招待,苏轼觉得他此次赴任,还真是轻松的不行。

甚至在他们行进的途中,马车不小心趴窝。没多久,一辆崭新的马车,就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就连苏府的护卫也觉得,对方这种招待热情的有点过份。

更令苏轼惊讶的,还是他前往英州的路上,所过州县的官员。没有想象中,对他避之不及,反倒都热情接待。可面对他的询问,这些官员都忌讳颇深。

这种事情,直到他即将改道往英州的路上,却很快出现一批精锐的骑兵。直接将其拦下道:“苏大人,且慢行一步!主上有令,大人不必往英州赴任,朝廷对大人另有安排!”

面对这种一路上,都受尽招待却被蒙在鼓里的事情。苏轼也难得生气的道:“胡闹!此乃朝廷旨意,我岂可抗旨不遵。别拦着,在圣旨未到之时,我必须前往英州赴任。”

看着这位苏大人发飙,两个下马的中年骑兵,突然道:“大哥,要不还是算了。既然苏大人执意前往英州,那我们就护送他去英州。到时,从英州直接登船出海便是!”

这话听的苏轼一愣道:“你们到底是何人部下?还有,老夫此行去英州赴任,为何还要出海呢?还有,你们的主上到底是谁,他到底有何意图?”

在这时,又有两匹快马,从他们车队身上冲了过来。看到他们一行,马上的骑士显得长松一口气道:“幸好赶上了!苏大人,这是主人给你的书信。大人拆开便知!

另外给大人下的圣旨,已经在进入广州的路上。大人如果转道英州,怕是要多走不少冤枉路。如大人不信,看过我家主上的书信,便知这一切绝无虚言。”

望着两位骑士满头大汗的样子,苏轼也很快将书信拆开。看到上面开头‘子瞻兄,亲鉴’的抬头,苏轼就觉得非常好奇。从这人写的称呼,必然是他相熟之人写的。

等到直接看信的结尾落款,又是‘仲明贤弟亲书’的字样。想了半天,他实在想不明白,这仲明贤弟,到底是何许人也。可看完书信之后,苏轼也忍不住张大了嘴巴。

略带不敢置信般道:“你们是徐王的部下?他不是。。。。。”

终于想起这‘仲明’便是徐王赵颢的字,可苏轼却知道,徐王赵颢不是去年被下殡了吗?对这位年青时,还有过一番交道的大宋皇叔过世,他还曾感怀过一段时间呢!

现在突然看到,死人给他写的信,说不震惊肯定是假的。可他更加震惊的则是,徐王的假死,朝廷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果知道,那这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隐密。

望着苏轼震惊的表情,赶来的两位骑士,立刻道:“苏大人,我等都是琼州王的部下。王爷得知大人蒙屈被贬,立刻具折朝廷,将大人另行任职。

先前我们已经得到通报,朝廷给大人新的任务,是儋州的新任知州。至于老王爷,此刻正在琼州岛,等着苏大人过去。其中缘因,等大人见过王爷便知。”

一听这些精锐的骑兵,都是琼州王赵孝锡的手下。苏轼就越发的好奇,这个本朝头一个封王的王爷,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替他调换职位,又有何用意呢?

便在这时,赶来的骑士又道:“苏大人,你可能还不知道,大人被贬英州后。馆阁校勘秦观秦大人,已被贬为编管郴州。编修官黄大人,也被贬为涪州别驾。”

听到这位骑士说的事情,苏轼也显得有些心疼。对这两位朝中至交好友,苏轼也清楚,他们都跟自己一样,不喜欢结朋营党。可因为他,同样被牵连清洗。

也许是看出苏轼的难过,骑士又道:“来时小王爷说过,暂时的对错分辨不出,可历史总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眼下琼州百废待兴,希望苏大人能渡海施教!”

为了证明他们的身份,骑士很快又掏出,代表琼州王府的令牌。见到这种情况,苏轼也清楚。看这样子,他只怕是到不了英州了,只能跟着这些骑兵前往广州。

抵达广州之后,在城里休息一夜,第二天这些骑兵就护送他来到码头。看着悬挂大宋龙旗的战舰,曾经出任过杭州通判的他,也清楚这种战舰之利。

在家族护卫的保护下,他带着满头的雾水,登上了这艘战船之上。伴随战船离开码头,望着护送的其它战舰,苏轼也觉得,这位琼州王似乎在海外混的风生水起啊!

做为大宋的文官世家,苏轼对赵孝锡也算有些了解。可以前赵孝锡在京城,更多是跟那些武勋世家关系密切,跟文官反倒鲜有来往,这也是为了避嫌。

对于当初赵孝锡京城,被皇帝下旨赐封琼州开府练兵,无旨意不得进京。很多人都清楚,那位年青天子,对这位堂哥忌讳颇深。很可惜,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