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门罗依然派遣的国务卿小杰佛逊负责接待与谈判。
双方的会谈的气氛刚开始有些尴尬,毕竟几年前还是敌国。不过,小杰佛逊是什么人?一个美国历史上排名靠前的外交高手,口舌便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小杰弗逊对于之前两国爆发的种种冲突只字不提,倒是从同文同宗的角度出发,大谈两国的传统友谊,并着重强调了这几年两国外交方面的的进展与成就。
福克斯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自然是虚与委蛇一番。
当天晚上的晚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话题,无非是缓和气氛,为第二天的会谈做准备罢了。
果然第二天,当福克斯提出美英结盟的建议时,场面有些冷场。美利坚确实对新华夏有些不满,并且很觊觎新华夏美洲老大的地位。但是,几年前的军事失利,让美国人心有余悸。至少在最近几年是不敢冒头的。
于是福克斯开始许诺,“只要美利坚与英国结盟,待战胜新华夏以后,英国将帮助美国获得新华夏的大西洋沿岸,并且,将巴拿马运河的权益让渡给美国。”
小杰弗逊心中冷笑,英国人明显是空手套白狼,以新华夏战败为前提,将新华夏的一些利益让给美国。首先不提这个所谓的联盟是否能够战胜新华夏,这个可能性简直为零。假设新华夏战败了,美国人也能很轻松获得这些权益,根本不用英国人的施舍。因此,小杰弗逊校长说道,“福克斯阁下,我想您可能理解错了,我们最近虽然与新华夏有一些冲突,但是同为美洲大陆的大国,再次爆发冲突根本不符合美洲大陆的利益,因为我们美洲已经建立了一个有效协商的机制,那就是美洲共同体,完全不用冲突就可以解决彼此直接的矛盾与问题,并获得最大的共同利益。“
福克斯笑了笑,“自古至今,所有的利益都不是谈判的来的,即使表面上看是外交的胜利,也无非是背后国家实力的角逐。所谓的美洲共同体完全是新华夏的一言堂,我想,美利坚对此比我们还要熟悉。国家间利益就是一种零和游戏,你得到的,必然是别人失去的。众所周知,新华夏掌握了巴拿马运河,对于美利坚来说,就是悬在贵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了这条运河,新华夏最强大的太平洋舰队就可以随时抵达贵国的大西洋沿岸,让你们如坐针毡。所以,巴拿马运河必须为你们掌控,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民运。“
小杰佛逊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却依然说道,“诚如阁下所言,巴拿马运河固然是我们所需的,但是新华夏也知道运河的重要性,驻以重兵,极难攻克。而且,请恕我直言,我们如果当真战胜了新华夏,巴拿马也是我门必须取得大,但这最多算得上是我们作为胜利者应得的利益,一旦战败,我们美利坚将承受难以预计的损失,因为我们与新华夏同处美洲,且紧紧相邻,而贵国却远处欧洲,根本不惧新华夏的威胁。“
福克斯对于小杰弗逊的言辞一时感到难以应对,仔细思量过后才说道,“无论贵国是否承认,与新华夏的竞争是难以避免的,这一次,我们不仅在欧洲联合了法兰西,班牙,荷兰三国,在远东还联合了日本,在美洲则有你们与加拿大,可以说,这是一次最接近成功的机会,新华夏的飞速发展世人有目共睹的,我们绝不能容忍一个异教徒在美洲这个基督世界内出头,也是你们的机会。对于贵国的担心,我们大英帝国也可以给予一定的保证,甚至还包括一定的补偿,而这个补偿无论成功或着失败都会给予。”
小杰弗逊等了半天,无非也就是英国人所谓的补偿,这时候,有些迫切的说道,“不知道,贵国打算给予我们怎样的补偿?”
“我们大英帝国愿意提供一笔500万英镑的无偿援助,以及1500万英镑的低息贷款给予贵国。”这已经相当于英国财政收入的两成还多了。所以说,为了拉拢美国,英国人绝对是下了血本的。
杰弗逊盘算了一下,这样大的一笔资金,足以让美国建造7至8艘无畏舰,这足以让美国海军的实力直接翻番。杰佛逊提出美国自己的要求,希望用着这笔资金资金购买英国最新式的无畏舰,以增强自身海军的实力对抗新华夏。
英国人对于自己建造的最先进战舰制造技术还是相当看重的,并不希望传出去,甚至就连最新战舰都不想出口,因为这也会在温暖国家技术泄露的风险。
但是,美国此时却是英国极力拉拢的对象,不提美国人直接参战,即使是提供一个前沿的补给基地,也是相当重要的作用了,加拿大虽然也地处北美,但是毕竟国小民弱,也无法提供供应一支强大舰队长期所需,甚至连合适的港口都没有。
因为美国人的要求不是福克斯个人所能决定的,只能将美国人的要求先行上报给国王。
摄政王此时已经掌握英国大权,在与阁臣们商议过后,还是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不过,英国人也是有所保留的。他们创造性的提出了出口型军舰方案,舰体大小与造型没什么变化,但是重要部位的装甲却有所减弱,主炮口径也下降了一个档次。
不过,这些重要的参数却没有告诉美国人。虽然美国人事后也很有可能知道,但是只要结盟成功,也不担心美国人反悔,否则,只会导致美国人独自面对新华夏的怒火,得不偿失。
而且,为了安抚美国人,甚至将单舰的造价降到了200万英镑,让美国人很是高兴。
在英国人的算计下,美国人终于入彀,加入了四国联盟。
以此,英国牵头的针对新华夏与大明的联盟正式形成。
第二百三十五章 华明同盟
国家间是最难保守秘密的。当英国上蹿下跳访问东访问西的时候,新华夏也终于有所行动。
新华夏的安全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总统张轶辉亲自主持。
经过几年的权利洗礼,张轶辉显得更加沉稳,表面温和的面孔下,隐藏着久居高位的一股气势,让人无法忽略
这一次会议主题自然是怎样应对西方国家的反新华夏联盟。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应对,自然是拉上同样被针对的大明。大明与新华夏一样,是西方联盟的反对对象,除了与新华夏联盟以对,也没有更好的选项,因此,新华夏对于与大明的联盟并不担心。只是,仅仅这样就够了吗、要知道,西方联盟可是在自己的家门口拉了几个盟友,虽然,此时着这几个家门口的国家,无论是美利坚还是日本,都态度暧昧,根本不敢明着反对新华夏与大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国家转向西方联盟也并不奇怪。
此时,新华夏也想给西方联盟添堵,就需要在欧洲也能找到一个盟友。
此时的新华夏,虽然通晓“后世历史”的一代崖山人已经基本凋零或者退休,但是一些崖山人为了让后代有所警戒,还是留下了一些关键信息。当然,随着新华夏的逐渐强大,对于历史的改变也越来越大,许多后世的历史都已经改变,所谓的“预知”已经不算准确,但是一些客观的东西还是可以预知的,最主要的是科技的发展。当然也有一些重要的“政治智慧”被保留了下来。
面对此事西方世界的联合,林航似乎早有预料。林东旭从自己父亲留下的日记中了解到,英法这两个西方世界的传统强国,虽然爆发了百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时期也是很不友好,但是出于防范后进势力争抢生存空间的一致需要,联合起来也并非不可能。要想防范这样两个强国的联合,新华夏不仅需要联合大明这样同文同宗的国家,还需要在欧洲也给他们寻找对手。其中,沙俄贪婪而又无耻,见利忘义,且与东方的大明、新华夏的远东领土都有领土争端,爆发冲突必不可少,只可利用不可倚重。
其余国家,无论是波兰还是奥地利,都由于国力的缘故,即使反对西方,也没反抗的实力。
欧洲最可利用的,就是普鲁士。
普鲁士人在贫瘠的中欧北部,北面依靠波罗的海,似乎优势不小,但是这片土地是典型的盐碱地,土壤十分贫瘠,甚至虽然沿海,却满是滩涂,发展航运都困难,奥地利人甚至轻蔑地称呼它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砂石罐头”。
但是艰苦的环境也让普鲁士人十分坚韧,不畏艰辛。条顿骑士对普鲁士地区的长期治理,给普鲁士注入了强悍的军事基因,给普鲁士带来了纪律与服从,使得普鲁士士兵;成了欧洲最好的士兵。七年战争,表面上是英普联盟,但其实是普鲁士一家面对几乎整个欧陆,虽然最后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却打出了普鲁士的赫赫军威,打出了民族自信。最后,即使是面对拿破仑时期最强大的法国,也能屡败屡战,永不屈服。
因此,完成德意志统一的,并不是条件更好的奥地利,而是普鲁士。
此时的普鲁士,靠着战胜拿破仑帝国的余威,成了欧陆四强之一,即沙俄、奥地利、法国与普鲁士。但是,此时的德意志依然是四分五裂,根本算不上一个统一的国家,限制了普鲁士的进一步发展。更糟糕的是,普鲁士虽然军力强盛,但是经济方面一直是个弱项,这也是先军政治国家的通病。
而这,就是新华夏的机会。
因此,拉拢大明与普鲁士就成了安全会议最后达成的共识。
虽然说,与大明的联合是各取所需,甚至说,西方联盟的直接原因就是大明侵犯吕宋。不过,大明人爱好面子,即使他们是万般情愿,新华夏还是必须先摆出一定的姿态。为此,新华夏总统张轶辉于1821年5月访问大明。
此时,明朝的皇帝已经是朱圭垚,是新生大明的第三任皇帝。此时,大明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稳固,无论是平民还是皇帝都明确了皇帝的职责,所以后面的两任皇帝还算安分守己,基本没有动过歪心思。
朱圭垚在自己的皇宫隆重招待了张轶辉一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隆重介绍了两国源自上个世纪的友谊,并希望继往开来,携手并进,联手扫除西方世界的封锁,再创新的时代,
张轶辉自然也要加以回应,表示继续加强两国的友谊。
表面功夫也就是这一天。第二天,新华夏与大明展开实质性协议的探讨阶段。
既然西方已经进行联盟,两国都觉得需要进一步加强联系。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军事方面的互信合作。随着最近几年新华夏的几次军事行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后膛枪的先进性,无论是英法还是大明都在研制,首先就是一向认为比较落后的普鲁士研发出了德莱赛步枪,并提前三十年装备了部队。随后,英法也开始研发成功,并装备部队,世界主流国家提前进入后膛枪时代。
只是,东方的大明在研发后膛枪时却陷入瓶颈,因为此时的大明对于科研依然不是十分重视,导致工匠的地位也不高,并且,他们一向秉持拿来主义思想,反正有什么需要,直接向新华夏购买就行。
而前几年,新华夏也比较顽固的封锁自己的先进技术扩散,大明虽然屡次提出进口新华夏的后膛枪的要求,却没有得到满足,还引起两国关系产生波折。
现在,既然两国需要加强军事联系,提出引进后膛枪技术也就成了应有之义。
新华夏此时倒也不含糊,同意了大明的要求,毕竟,大明枪炮技术落后于西方国家,说不定会导致军事失利,对新华夏来说也不是什么好消息,只会增大新华夏的压力。
除此以外,大明还提出了引进3万吨战舰制造技术。新华夏此时已经有了新的战舰制造计划,对于战列舰的重视其实也只是表面功夫,因此开始还是故作为难的姿态,最终还是同意了大明的要求,代价很低,就是大明必须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代价购买新华夏的大小舰船23艘,总价值12亿华元。
虽然价值量不小,但是由于是五年计划,对于大明来说,也不存在太大困难。
除此以外,新华夏还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一旦新华夏需要,大明必须提供一支至少5万人的军队进入新华夏支援新华夏陆地战场,根据实际需要,这支部队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增加,不过最多不会超过十万。这支军队在新华夏的亦应所需,全部由新华夏提供。
却原来,新华夏陆军虽然战斗力不错,但是数量一直不多,虽然这几年大力扩充,也不过15万人。同期,美国陆军却有23万,后备兵役人口也是远大于新华夏。新华夏虽然说不至于怕了美利坚,但是,并不希望将自己宝贵的人口浪费在在陆地征战上面。新华夏的这个考量可以说是参考后世抗美援朝的经典案例,当然,是来自老一辈的“智慧”。
大明同样也有自己的考虑。新华夏是担心领国的陆军,大明却是担心敌对国的海军。无论是大明还是新华夏,都判断,海战的主战场必然爆发在南太平洋,因为,只有在东南亚地区,才有广大的西方殖民地区域,才能支持海军的远洋作战。至于美洲地区,一来新华夏海军实力较强,二来作为新华夏的后院,拉美地区虽然海军力量不强,但是陆军尚可,西方列强想要侵犯这些地区,也要投入相当大的力量,却损伤不到新华夏多少,除了巴拿马运河。但是,新华夏也知道自己的软肋所在,不仅在巴拿马驻扎了一支一万伍仟的陆军,还有太平洋第一舰队的第一支队在此驻守,总吨位接近十万,实力不容小觑。两翼更有本土的太平洋舰队主力与大西洋舰队,想必西方列强也要有所顾虑。
而南太平洋不同之处在于,一旦西方列强掌控了东南亚,就可以威胁到华夏联邦的新华夏澳洲共和国,作为联邦仅次于新华夏美洲共和国的另一个重要加盟国,损失掉澳洲,对于新华夏来说简直不可忍受。
对于大明来说,东南亚同样是大明天然的势力范围,不允许任何敌对势力参合,以免得自己的战略利益受损。
因此,大明提出,一旦大明海军在东南亚海域遭遇危机,在提出援助的要求之后,新华夏必须予以支援。这就相当于以对方的强项来弥补自己的短板,对双方都有利。
所以,新华夏与大明很快通过了《新华夏与大明同盟条约》,加强了两国的政治军事联系。之所以只是以新华夏美洲共和国的名义与大明签订同盟条约,却是因为新华夏有自己的打算,大明也略有察觉,却没有指明。毕竟,华夏联邦,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新华夏美洲共和国,其余国家即使参战了帮助也不大。
第二百三十六章 少年国家说
几乎在张轶辉访问大名的同时,新华夏外长林东旭也开始访问欧洲。
此行在外界看来,就是一场无谓之举。毕竟,西方的联盟已成定局,新华夏此次访问连亡羊补牢都算不上。
事实上,效果如何,从林东旭受到的接待上也能看出来。
以往新华夏外长出访,即使是西班牙、英国这样隐隐对抗的国家,虽然满心不愿,但是由于新华夏有强势的海军作为依靠,还是不得不以大国的规格对待,基本上,即使是新华夏的外长,也能够享受到其余国家内阁总理大臣的待遇。这一点,即使是最为敌视的西班牙也不得不摆出表面尊重的架势。
但是,这一次林东旭外长的首站,是西班牙。西班牙甚至连迎接的程序都省略了,直到林东旭一行抵达马德里,才有西班牙的副外长对林东旭等人表示了欢迎,迎接晚宴上,其余高官一概见不到。
林东旭虽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希望两国保持友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在场的西班牙最高身份官员,副外长,也仅仅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让林东旭有种对牛弹琴的感觉,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热脸贴上冷屁股。
林航表面上看,露出了极为沮丧的表情,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回应。
依照行程,林东旭继续访问了英国,接着开始访问欧陆,荷兰、法国。所到之处,一片冷清。即使是表面上最欢迎自己一行的法国人,也无非是内阁副首相进行了接待。会议上,闭口不谈两国所谓的传统友谊,倒是提出,希望新华夏加大对法兰西的投资。
林东旭微笑的答应了,内心却在鄙夷不断,“真拿我们新华夏当傻子么?”
事实上,林东旭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对法兰西的投资,但是口惠而实不至,在投入一分资金的前提下,实际上却撤出了十分的前期投资。
法国人虽然在事后明白了此种情形,但是毕竟双方还没开战,只能忍者。
林东旭倒数第二站,就是普鲁士。此行并不为人所熟知,并且也大多没人关注,主要是此时的普鲁士正处于低潮期,国际地位其实不高。欧洲列强在战胜拿破仑以后,曾经召开了一个维也纳会议,其实就是分赃大会。结果,普鲁士虽然是战胜国,意图恢复自己战前的所有领土,但是在分配萨克森时,却与其他列强发生分歧,几乎与英、法、奥发生战争。主要原因在于普鲁士虽然为战胜拿破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之前由于被拿破仑战败过,起先曾经依附国拿破仑。而战胜拿破仑的关键也是法军在莫斯科的惨败,所以,沙俄以战胜拿破仑的首要功臣自居,而英法则是不希望在自己身畔出现一个强国,不约而同的打算削弱普鲁士。后来达成了妥协。普鲁士得到了三分之二的萨克森领土和莱茵河沿岸的土地,而将此前获得的波兰领土让给俄罗斯,却让普鲁士饱受屈辱。
痛定思痛,普鲁士人意识到,先军政治也不是万能的。普鲁士虽然军事实力进入英法等强国的视野,但是由于容克地主阶层对于国家的掌控,经济活力匮乏,导致经济实力有限,失去了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此时的普鲁士,正在全世界寻求投资。但是英法等国都在全力整军备战,怎么可能会给予普鲁士所需要的大笔资金?至于欧陆另一强国沙俄,是比自己还穷的穷逼,就更指望不上了。更何况,落后的沙俄也需要外国的资金来促进自己经济的发展,从这方面讲,两国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这也是双方在一战时期成为敌对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林东旭访问普鲁士,受到了这些天以来最热烈的欢迎,不仅普鲁士首相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堡侯爵亲自在港口迎接,当晚还由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主持了欢迎宴会,规格之高,不亚于西方国家的国王前来访问。
林东旭自然是对国王的殷切招待表达一番感激之意,当晚宾主尽欢。
第二天,奥古斯特首相前来拜访林东旭等人,原意是来个谈判,摸清对方的来意。然而,林东旭却不按常理出牌,提出要参观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前身是柏林大学。在经历了拿破仑的入侵,暴露了普鲁士的落后之后,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并与1810年创办了蜚声中外的世界顶尖学府,德国精英大学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其”教研合一”、“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洪堡精神也影响到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大学。
别的不说,就拿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举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产生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
对于这样一所著名的大学,林东旭除了内心的渴慕之情,最主要的却是要发表一番讲话,大致内容就仿效梁启超最有名的《少年中国说》。林东旭从自己父亲林旭的日记中发现这片文章的,觉得切合此时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一番。
果然,成立不久的洪堡大学少有贵宾来临,林东旭的造访吸引了大多数的学生前来听讲。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此时的普鲁士,在英法看来也是同样的落后国家,维也纳分赃大大会让普鲁士倍受耻辱,民间正有不平之意。稍微改头换面的《少年国家说》其激励民间士气的作用丝毫不减,且因为面对的是普鲁士的学生,使得少年一说更加贴合实际,让普鲁士的学生们深有感触,一方面是对英法等传统强国的憎恨,另一方面却是激励自己面对落后奋起直追,建设普鲁士成为世界强国的决心空前鉴定。
林东旭的《少年国家说》效果出乎意料,不仅在普鲁士的学校间广泛流传,就是普鲁士刚兴起不久的报纸也是长篇累牍的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刊登并发表评论,让普鲁士国家凝聚力竟然得到了一个极大的提升。
德皇威廉三世再次接见林东旭异性,对林东旭表示感激,并授予了空前的名誉——铁十字勋章,洪堡大学也授予林东旭终身名誉院士的奖励。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空前的。从而,也是的林东旭成了最受普鲁士人欢迎的外国人,没有之一。
由此,新华夏与普鲁士的关系竟然十分简单的就融洽起来。
第三天,普鲁士与新华夏的谈判正式开始,气氛空前友好,简直不像是谈判,更像是朋友间的对话。
由此,林东旭更加感激父亲林航留着给自己的日记,那是凝聚父亲“一生心血”的外交经验之谈,确实效果非凡。
伴随着个人关系的融洽,新华夏与普鲁士的官方关系也进入一个崭新的篇章,双方终于打成了一个非正式的联盟计划,约定新华夏以资金扶持新华夏的经济发展,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以促进普鲁士的发展,从而为对抗英法的联盟而创造条件。
第二百三十七章 老狐狸梅特涅
接着,林东旭一行还来到奥地利。此时的奥地利虽然名义上是欧洲列强之一,但是经历了此前被拿破仑逼迫去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声势也是一日不如一日。再加上长期战争的创伤,又不能像英国那样通过殖民地输血,经济困顿,民众困苦,急需外来资金补给。与普鲁士的状况极其相似。
饱受挫折的奥皇弗兰茨一世,虽然只有四十几岁,看起来却像个五六十岁的老人,精神头很是不足。虽然对林东旭等人的造访发表了一番热情的谈话,并举行了欢迎宴会,但是很快就以身体不适的原因离开了宴会,只留下了外长克莱门斯?梅特涅负责招待。梅特涅可不是一般人。
想当初,奥地利屡次参加反法同盟,被拿破仑打了个落花流水,国势一蹶不振,此时却传出,拿破仑因为皇后约瑟芬不能生育,想要求取奥皇的公主。梅特涅劝解道,“如今是法强我弱。仅凭我国20多万军队,又无可靠盟友,奥地利如继续与拿破仑对抗是愚蠢的。联姻可使法国将攻击矛头转向俄国,奥地利则可以逸待劳,保存实力。”梅特涅如此这般劝说奥皇,终于成功撮合了这门亲事。
正如梅特涅所料,奥法联姻后,1812年6月,拿破仑果然发兵进攻俄国,他要求奥地利出兵三万担任进攻的左翼。梅特涅口头应允,却让奥军回避与俄军交战;同时又暗中与英、俄及普鲁士联系,保证只要自己任奥外交大臣一天,奥地利就不会真正与拿破仑联手。拿破仑的60万大军被俄国的防御战略与严寒气候折腾得只剩3万残兵败将,狼狈而退。奥军的3万兵马却几乎完好无损。
拿破仑远征俄国惨败后,梅特涅立即进行武装调停。
1813年6月26日,梅特涅同拿破仑进行了一场9个小时的所谓“外交上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在这位媒人面前,懊恼地承认,自己同奥地利公主结婚,是干了一件极其愚蠢的傻事。梅特涅将政客的无赖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重建被拿破仑打乱了的欧洲秩序的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再次大显身手。他成功地使欧洲外交中心从巴黎、伦敦移到维也纳,既提高了奥地利的国际地位,又便于居间操纵。
1815年,欧洲列强在维也纳召开了分赃会议。梅特涅积极规划欧洲均势,认为俄国是潜在的威胁,反对过分削弱法国。打败拿破仑之后,俄国成了欧洲大陆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如果立刻召开“分赃会议”,俄国无疑会取得最大的利益。于是梅特涅竭力要求把会期拖到秋天,以使奥地利有时间恢复元气,联络盟友。他说服了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支持他的意见。
维也纳会议的焦点是波兰和萨克森问题,当时亚历山大一世吞并波兰,而弗里德里希三世则要求把萨克森王国并入普鲁士。这让梅特涅非常担心,因为他不愿看到出现一个强大的俄国对奥地利造成威胁,也不愿意普鲁士强大和奥地利去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再加上俄、普互相勾结,威胁着奥地利的利益。因此他积极地反对俄普的要求。
为达到目的,梅特涅努力拉拢英国反对俄普。为增强英奥两国对抗俄普的力量,梅特涅又看上了法国,梅特涅知道法国最不愿意看到普鲁士强大起来。三国很快达成秘密协定,互相保证在维也纳会议上协调一致,共同反对俄普的要求。维也纳会议在梅特涅和卡斯尔累的主导下,对战败国法国做了前所未有的宽大处理,法国不仅保住了1792年的疆界,而且在会议期间与英奥缔结反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由于梅特涅在幕前幕后活动异常频繁,像一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