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清之开着战舰去穿越-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既然是把人运走,那为什么还要放下大量的物资,十分可疑啊。”明亮更加怀疑。
副将说,“我也是这么担心的。不过,据密探说,他们之所以在此放置许多物资,是为了四处归拢这些少数民族人口,他们是想想外东北的人口先集中到阿穆尔,再统一运输到库页岛上去。”
另一名副将说道,“倒真有这个可能性。据说,新华夏正在与南方的明逆谈判,打算放弃整个外东北,但是要求大明暂时约束我们,让我们留出时间给他们撤退人员。”
“想的倒美。”明亮对新华夏的憎恨可是不下于桃花潭水,若不是新华夏,自己还在中原的花花世界享受呢?这也是满族绝大部分人的想法。只是,对新华夏的恐惧也是与日俱增。
“新华夏与大明谈判撤出东北的消息准确吗?”明亮担心的说道。
“绝对准确,这是从南方传来的十天前的报纸,大明正在与新华夏谈判呢。”副将说道。
“我好还有一点担心,阿穆尔是新华夏一个重要据点,如果我们展开进攻,很有可能会激怒新华夏。”
“激怒那是一定的,不过,我觉得不用太担心,新华夏几乎没有与我大清正面作战过,大部分时候,都是协助明逆作战。据说,他们的人口极少,把每个人的性命都看的很重,肯定没有与我们决战的勇气。更何况,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华夏所谓的领土,早就与他们作对了,多这一次也无所谓。反正,我们作战完了,就退回伯力去,他们还敢进攻伯力?”
明亮说道,“你说的很对。我们已经将伯力经营的固若金汤,敌人来个十万都不怕,新华夏有十几万的军队吗?”
众人哈哈大笑。
不得不说,他们还是太不了解新华夏的现状了,坐井观天害死人啊。
明亮进军十分迅速,在有了决定后的第二天就抵达了阿穆尔。阿穆尔虽然是此时外东北人口最大的集中地,但是并没有建造多大的城墙,只是一个方圆三四公里的小城堡,城墙还十分矮小,只有三米多高。
由于外来人口实在太多,有不少人直接在城墙外露营,也就是新华夏准备工作比较到位,给他们提供了能够充气的双层帐篷,保暖效果不错。
听闻满清军队已经抵达,大家顾不上收拾,四散而逃。
满清此次进攻目的不在于杀伤敌人,而是抢夺物资,因此,放过了这些逃跑的人群,忙于收集物资呢。明亮亲自进入了一个帐篷,才发现,新华夏的帐篷确实很不错,保暖效果比自己的行军帐篷好多了,心想,“新华夏人虽然坏透了,但是制造的东西确实不错。”,传令下去,“任何人不得所以破坏帐篷,必须好好收拢作为战利品。”
士兵们只能放慢进军速度,收拢这些物资。结果耗费了大半天时间,才将城外人员驱散,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物资。此时,天色已晚。明亮下令全军修整,明日在进攻。
第二天,明亮从缴获的新华夏充气帐篷内缓缓睁开眼睛。多少天了,也就昨天晚上睡得最舒服。虽然是夏季,但是外东北白天气温还行,一到晚上,在空地上露营,还是让人冷的直打哆嗦,让大家都是很长时间没睡好觉了。
果然,明亮起床洗漱后,就发现士兵们经过一夜的良好休息,精气神都很是不错,战意高昂。早饭过后,清军攻城。
只是战况没有明亮预想的那样轻松。虽然说,阿穆尔城的守军不多,只有两三千人,但是守备的有条不紊的,一点也没有露出慌张的模样。
原本信心十足的明亮却有点担心起来,“新华夏人知否已经有了准备?”
副将说道,“将军,事已至此,不战而退殊为不智,反正我们人多,每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们淹死,还怕什么?”
“你懂什么?我是担心他们城内安排有伏兵,他们的兵力远远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些。”明亮对这位人头猪脑的先锋官很是不满。
边上副将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不如以两日为限,若两日内不能攻下城池,说明他们确实有所准备,我们就撤退也算尽力了。”
清军在第二天中午终于用野战的小口径火炮打开了一个缺口,守军在坚持了一个多时辰后就败退往河口方向逃去,清军入城。
一进入城堡,清军就傻了眼,只见城堡的空地上,堆满了军用物资,最主要的就是粮食,数了一下,果然足有数十万担。明亮还担心有诈,每个粮堆都检查了一遍,货真价实。
清军为自己所获得的大丰收而载歌载舞,明亮也在憧憬自己返回后的奖赏。满清的物资匮乏在败退到东北后就极为严重,即使是上层勋贵,也不敢浪费粮食布匹等物资,就是为了能够尽量的多撑一段时间。现在,自己却获得了这么多的粮食,奖赏能少得了?
不过,明亮依然谨慎,留下少量士兵看守城内的粮食,大部队依然驻守在城外,以免得为敌人所乘。
但是,这些粮食怎么运回伯力却十分困难,最可能运输手段就是水运,毕竟共青城就处于黑龙江的上游。幸好,据点周围就是密布的寒带针叶林,木材资源丰富。明亮发动几乎所有的士兵砍伐树木,拼装木筏,打算将这些粮食运回去。
又是十三天过去了,清军做好了足够的木筏,将这些物资装到了木筏上,返回伯力。
由于携带了大量的物资,行军速度极慢,整整一天时间,才走了三十公里,明亮只能下令士兵沿着河边扎营,以保护木筏。
第二天凌晨,天色微明,喊杀声震天,新华夏的军队竟然从南面杀了过来。
惊慌失措的明亮原本是打算直接四散逃逸的,却发现敌人只有三千多人,这才放下心来,“你新华夏也不要太看不起人,只有三千人就想吃掉我,简直是痴人说梦。”让各级军官约束士兵摆好阵形,与新华夏军队决一死战。
对面的新华夏军队也是傻帽,竟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排着阵列,好整以暇的在擦拭自己的火枪,似乎在等着自己整好队列在作战。
清军在乱糟糟的排好阵型后就开始主动进攻,因为双方还有一定的距离,超出火枪的范围。只是很奇怪,清军在进入火枪射程后,正准备射击,对面的敌人却纷纷卧倒,“搞什么鬼?我们还没射击呢,你们就倒下了,难道是纸糊的?”
第二百零二章 满清最后的勇士(二)
正疑惑间,对面卧倒的敌人纷纷开枪,排好阵列的清军就如同割麦子般纷纷倒下;“卧倒了还能射击,这是什么操作?”清军都懵逼了。此时,除了新华夏,其余国家最先进的火枪也是燧发前膛枪。为了保证射程,枪管长度都比较长。但是,前膛枪装填困难,必须将枪管向上,才能装入*并捣实,然后加入子弹,才能射击。
米尼枪技术并不复杂,简直是一点即透,在新华夏“发明”米尼枪的七年后,英国人首先破解了这个技术,接着,新华夏也将技术解密给大明,米尼枪从此在世界上大行其道。但是,米尼枪同样没有脱离前膛枪的范畴,还是必须竖着装填。为了效率,射击过程中,士兵们也必须站着射击,总不能射击的时候卧倒,装填的时候再站起来?那样,敌人已经发射几轮了。所以,排队枪毙就是前膛枪时火枪对射的标准模式。
但是,现在,新华夏突然不按套路出牌了,怎么破?清军在愣神的时间,已经被扫到了一片,损失不下千人。毕竟,习惯了排队枪毙模式的旧式火枪队,阵型可是相当的密集,就是为了不降低自己的火力密度,否则,自己就等着失败吧。
清军前锋向中军请示,应该如何应对?老司机碰到了新问题,往往是转不过弯的。明亮一拍脑门,“他们火枪再厉害,还能够我们五万人都干掉?加速前进,将这些卑鄙的小人统统干掉。”
得到命令的清军开始加速前进。然而敌人虽然不多,射出的子弹却是密密麻麻,而且,还给人永不休止的感觉。
清军试图快速接近,但是倒下的清军却越来越多,还延缓了后队的前进速度。战斗已经进行了半个小时,清军却仅仅前进了五十米,甚至双方的距离还在清军的有效射程以外。清军发起狠来,决定不顾伤亡,跑步前进,无论如何要全歼这支胆大的敌军。
却见这群卑鄙的家伙,眼见得自己即将进入三百步范围,竟然迅速爬起,拔腿就跑,比兔子还快。
清军已经被激怒了,在先锋官的督促下,下令追击。前面却碰到了一堵矮墙,遭遇了更强的火力打击,不仅有火枪,更有迫击炮。
上万名清军被堵在了矮墙下面。
正在此时,清军后方与左右两侧却传来枪响,却原来,新华夏其余部队已经在之前完成了对清军的扇形包围,并逐渐逼近。而前方的新华夏军队,仅仅是阻截作用。
四面包围中的清军在坚持了一天过后就濒临崩溃了。这一仗真是打得太憋屈了。以往与明军的对抗,虽然从战略层面,满清是输了,但是在战术层面看,往往是清军以少胜多,军事素养还是相当不错的。因此,清军还是有相当的傲气,正所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当然是替自己开脱。
然而,此战新华夏投入的军队甚至还略少于满清,军事素质也没比自己强太多,但是就是火力太强大了,同样的时间,新华夏军队发射的子弹是自己的八到十倍,也就是说,自己近乎于光挨打不还手的地步。从结果上也可以看出来,此战,实际交锋时间仅仅不过一天半,清军已经损失会超过一万五千人,而新华夏军队,伤亡不会超过千人。
明亮惆怅的坐在自己的帐篷里,充气帐篷带来的温暖也不能吹散自己内心的寒冷。边上,几名副将也不知道如何劝说,甚至几名有些智谋的偏将还由于先前大言不惭的献策搞得灰头土脸,虽然明亮此时没有处罚自己,但是回到伯力,秋后算账是必不可少的。
明亮嘶哑着声音,“哥几个也不用考虑以后了,我保证不会因为先前各位的建议而秋后算账,请大家放心。当务之急,我们要先想想,怎样保住自己的性命。”
“将军,从今天的战斗来看,新华夏军队确实不是眼前的我们所能对抗的,趁着夜色分散撤退才是上上之策。”
众人纷纷点头
明亮其实也早有此意,召集众将前来商议无非是多找几个垫背的,显示是大家的意见,也就提自己分散了朝廷上的火力。军事从来是摆脱不了政治的,这也是纯粹的将军比如白起、岳飞等往往不得善终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懂政治。
子时,夜色最浓之际,明亮将部队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有细分为几个分支,向南、东、西三面突围。
新华夏虽然早有防备,但是野战的情况下,也不好做什么太多准备,钢丝网、壕沟什么的想也别想。能够用沙袋堆砌一些矮墙已经很不错了。
更何况,军事上有句话,十则围之,而新华夏军队人数与清军相差不大,不可能形成严密的包围。
明亮率领主力从西面突围,马不停蹄的就来到了距离伯力不足百里的一个小城寨,这已经是大明与新华夏划定的双方边界附大的大明一侧了。
已近进入早秋,外东北的夜晚已经让人感到寒冷,但是明亮的脑门还是有大颗大颗的汗滴流下,“现在应该安全了吧?”
副将点点头,正要回答,对岸却有一支起兵迎面冲了过来。
“难道是我大清的骑兵?”这几年,随着火枪的盛行,传统的挽弓骑射已经逐渐落伍,骑兵虽然也装备了短火铳,但是射程太短,已经不能给密集阵型的步兵造成有效威胁,除了蒙古还有不少的骑兵以外,即使是骑射立国的满清,也没有太多的骑兵。
忙乱的清军却见到对面的骑兵已经举起了火铳。
“敌袭,快列阵!”前方的军官们在极力的重整队形。但是长距离的突围还是耗费了清军大量的精力,更糟糕的是,此时的清军已经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自己的兵,指挥体系已经混乱了。
克罗骑兵统领,现任克罗族族长的次子牙买哈舔了舔自己厚厚的嘴唇,眼角露出残忍的微笑,“只要自己此战获得战功,就可以将自己无用的大哥排挤出继承人的身份,自己也必将顺利登位。至于新华夏,并不会直接干预克罗人的族长选举,而自己此次主动前来,也无非是在崖山人前面表现一下,自己当上族长的希望就更大了不是。”
想到此处,牙买哈更加得意,却不发一言,只是将手中的弯刀一挥,身后的五千精锐骑兵就嗷嗷叫的冲了上去,身后,烟雾弥漫,前方,血流漂橹。
这时候,新华夏步兵也终于从后方赶至,两相夹击,清军阵型如同遇到太阳的白雪,纷纷融化,消逝。此战,清军再次损失了上万人。
新华夏并没有打算放过这支清军,对清军的追击一直在继续,直到伯力附近,才停止了追击。此时,五万满清精锐,已经损失了超过三万。
新华夏看着近在咫尺的伯力城,蠢蠢欲动,不过,关统毕竟是接到国内指示的,知道自己不能玩过火,还是约束住了自己的军队,悻悻而归。
此时,大明的南京却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发生。
大明外交部对新华夏的谈判对手十分头痛。因为他们太善变了,前一天,要求大明约束满清的军事行动,维护双方事先划定的疆界安全,显得十分谦恭;第二天又突然强硬的对大明不作为进行最严厉的指责,表示新华夏对于入侵的敌人将进行最大程度的报复,手段不只是外交,军事也是一个最后的选项。
这一天谈判却比较意外,因为新华夏谈判代表直到中午了还没出现,这是相当罕见的。前几天,新华夏的代表可是如同火烧眉毛般一遍又一遍催促谈判的。大明的谈判代表正疑惑着,却收到了首相下发的指示,“让新华夏约束自己的军队,退出大明的领土,否则,双方必然发生谁也不想发生的冲突,包括军事冲突。”
北方的战事结果还是传到了南方。
大明也不是个善茬,首先对新华夏出兵大明境内表示了最严厉的谴责。
新华夏谈判代表正是外长林东旭。也只有林东旭外长的身份才能让大明感受到新华夏谈判的诚意,以拖延时间。
林东旭是对于大明所谓的最严厉谴责显然并没有放到心上,“贵方的情报是否有误啊?我们得到军方的情报,是满清不安分,主动进攻了我们的外东北地区,我们才不得已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军方事先也做出保证,不会越过华明边境。”
“但是你们的前锋已经抵达了伯力,伯力总归属于我们的疆域吧?”
林东旭做出大吃一惊的表情,“竟有此事?我一定会写信回国,对于此事作出一个最严格的调查,如果此事为真,我们一定会给大明一个说法。”
大明的谈判代表也是外长吴征,“你们的意思,如果当真贵方越界,会将肇事人员交给我们处理?”
林东旭摇头,“军事问题要上军事法庭,我们政府可无法决定军事法庭的事情。”将事后的责任推得的一干二净。
第二百零三章 为难的大明
吴征再次被林东旭“无齿的言论”打败了,“你们都将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了军事法庭,我们大明作为外邦还怎么审判你们的军事人员?”吴征心里这样想道。却也知道,如果当真这样对新华夏说,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人看轻,说道,“我相信贵国会给我大明一个交代,毕竟,我们是友好邻邦,彼此的人员往来与贸易往来都十分频繁,万一因此而受到影响就不好了。”
林东旭眉头一跳,知道吴征在暗中威胁呢,却也并不在意,因为新华夏也有底牌,“是的,我们极不希望我国的自卫反击战会影响两国的关系,毕竟引起冲突的责任方在满族,我相信大明应该不是有意纵容的。”
“是极是极,我们对于满清的擅自行动也是极为不满的。他们毕竟才归附大明不就,桀骜不驯,不是那么听话。不过,他们已经为此次出兵付出了代价,五万精兵损失大半,想必以后几十年都不敢擅自行动了。只是,贵国进入我们大明的境内,无论贵国如何处罚自己的越境军事人员,但是贵国进入我国境内毕竟还是造成了不少损失,希望贵国能够给予赔偿。”
“贵国希望获得赔偿也是合理的,不过,满族进入我们新华夏国土时间更长,造成的损失我们已经列了一个清单,如果贵国能够先行给我们赔偿,我们自然会给开率给贵国的赔偿。”
两个人虽然掰扯良久,但是因为没有共同点,使得谈判陷入僵局。
最后还是沉不住气的吴征终于明着发出威胁,“最近几年,因为涌入贵国的人口实在太多,已经影响到我们大明沿海甚至内陆许多地区,导致大量田地被抛荒,所以,我们需要收缩对外出务工人员以及移民人口的限制。”
林东旭似乎并不感到奇怪,“不错,我们新华夏也觉得不能单独放开对大明的移民政策,这样对大明不公平,因此我们现在同样对朝鲜与日本放开,毕竟他们的人口也相当多,大大超过了土地负荷,向我们开放劳动力市场是彼此互惠的事情。而且,朝鲜与日本移民的涌入,对我们形成多民族国家十分有利。”
吴征知道,至少在短期内,大明是无法对新华夏产生有效的制约了,因为新华夏甚至此前已经主动限制了来自大明的移民名额与外来务工人员数量。
大明向新华夏的移民也就罢了,关键是务工人员对于大明还是相当有利的。因为新华夏的工资水平远超大明,每年都能够给大明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虽然表面上看,这些收入是归属于个人,但是金银同样不能在大明自由流通,必须在银行换取本国货币,这样银行就有了一笔收入。个人得到这笔钱又能够促进消费,再次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所以,开放对新华夏的劳动力市场,其实同样是两利的事情。再说,即使是前往新华夏的移民,对于大明国内的穷亲戚也都有资金支援,并不是隔断了联系。还有重要的一点,大明人口在战乱平息后,再次进入一个生育高峰期,国内人口再次突破3亿。此时的农业还没有出现化肥什么的,农业产量并没有多大提高,想要养活这么多人口,也只能依靠番薯土豆,所以,人口,对于大明来说,还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啊。
新华夏自然知道,大明其实并不想与新华夏断交什么的,来个大动作,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自己的利益,但是新华夏同样也是国家利益为先,不可能无限的让步。这时候,新华夏借花献佛,将吕宋,也就是后世的菲律宾抛了出来。
大明是个内敛的国家不假,这是汉人的天性。可是,大明的精英阶层都在新华夏留学过,知道此时已经是海洋的世纪,要想国家强盛,就离不开海洋,确切地说,是强大海军带来的殖民利益。
此时的西班牙在新华夏与美利坚的几次打击之下,已经日薄西山,成了英法华美等国任意欺凌的鱼腩。大明自然也知道西班牙此时的情形。此时的西班牙不经国力衰弱,引以为傲的海军,更是连万吨级的无畏舰都没有,因为他们没有制造铁甲舰的造舰技术。反观大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却已经能够建造两万吨级的无畏舰,虽然性能比不上新华夏与大英帝国,但是绝对属于第二梯队的领头羊。
内敛的大明也已经打算殖民了,吕宋作为距离大明最近的岛国自然进入大明掌权者的视野。吕宋此时的土著人口不多,最关键的确实土壤肥沃,天气炎热多雨,稻米一年三熟,十分适合农业生产,这可是吕宋的华人言之凿凿的确认过的。有了吕宋这个农业基地,养活两三千万人口应该问题不大。
只是,新华夏海军就是此时东亚海洋的霸主,没有新华夏的许可,大明并不敢轻易尝试殖民吕宋,因为新华夏可以随时切断大明海军的后路,让大明功亏一篑。但是只要新华夏默许,以大明的实力独自赶走西班牙独占吕宋就比较轻松了。
作为新华夏放行的条件,大明保证,严格限制满族的野心,并保证双方边境的稳定。
不过,严格说来,新华夏并没有付出什么,大明想要殖民吕宋还要自己争取,为什么就同意了新华夏的谈判要求了呢?大明之所以能够接受新华夏的借花献佛,因为,大明的西北不安定了。
此时,欧洲宪兵沙俄已经大举进入伊犁地区了。此时欧战平息,平静的欧陆似乎已经满足不了沙俄的野心,志得意满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将目光转向了东方的伊犁。于是,沙俄的军队分批次进入了远东,最后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十三万。
按照亚历山大一世的命令,沙俄军队已经越过了伊犁将军区,向乌苏里雅台方向转进。乌苏里雅台的外蒙古王公们,此时已经昏了头脑,竟然认为沙俄是支持他们独立的。关键是这些土包子没见过世面,降到了沙俄人的洋枪就认为沙俄已经无敌于天下,就开始忙不迭的向沙俄靠拢,并宣布独立,其实就是成为沙俄的傀儡。
按照汉人的一贯的传统思维,只要不是适合农耕的区域,就不是自己的领土范围。因此,西方的历史学家才会创造出了两京十三省以及后来演化成的汉地十八省概念,这些土地都是可以耕作的农地,从而为汉人所坚守,拼尽性命也要保留下来。但是对于蒙古、东北以及更为荒凉的西北就更加看不上了。
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西北与北方发生的事情并不太关注,即使是大明中央对于这些事情也没有大肆宣传。
但是,沙俄的入侵却激怒了南方的一家报纸,江南日报。江南日报其实是有新华夏背景投资的一家报社,自然要为新华夏的战略做一些暗中铺垫。在1817年3月12日的报纸上,头版头条出了一篇文章,《浅析失去三北对大明的利弊》。
文章将西北、正北与东北统一称为三北。文章指出,三北表面上不适合农耕,是个遗弃之地,但是,对于汉地来说,却是极具战略价值。自古对汉地的威胁就来自北方,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三北,就能羽翼汉地,让汉人安居乐业。反之,一旦失去三北,就让汉地随时处于被攻击的地位。更何况,今时不同往日,西方大国沙俄已经进入西北,图谋中北与东北,一旦他们的筹谋得逞,对于汉人的威胁将远超以往。沙俄对土地的野心可是举世皆知,到那时,大明将如何自处呢?
不仅如此,江南日报在几天后,同样还是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文章,“今日世界之三大文明之争”。文章再次鼓吹,现在的世界,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海洋文明,或者说是基督世界文明、海洋文明已经凌驾于农耕文明之上,迸发了更强大的活力。按照基督教世界的看法,他们只推崇上帝,为此不惜发动一次又一次圣战,即十字军东征。在上个世界还强盛的*世界,已经被基督教世界击垮,只能在中东苟延残喘,已经濒临灭国。
现在他们将目标对准了远东,就是我们儒教文明的国家。这对于我们儒教文明的领头羊大明来说,同样是个重大威胁。环顾东南亚,吕宋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印尼(大明已经接纳了新华夏对印尼群岛的称呼)成为荷兰殖民地,英法也试图在南亚殖民,环顾南洋,我大明竟然也是群狼环顾的危险境界。
新华夏与我大明同样汉室苗裔,同文同种,更是沐浴儒教文明,对抗西方文明,正是大明的天然盟友,千万不要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了,将大明暗骂了一通。
这几篇文章一出,很是迎合了弥漫在大明民间的大国主义情怀,大家对于文章观点大都表示赞同,对于大明放弃三北以及罔顾海洋利益的做法就更加不满了,甚至,对于新华夏的恶感也几乎消失了,并再次成为了自己的盟友。
第二百零四章 项庄舞剑
在民间的推动下,大明态度终于软化,宣布与新华夏签订和平协定,规定新华夏从远东撤军,大明也要约束满清的挑衅之举,互不侵犯;同时,重申双方边界,将勒拿河以东、贝加尔湖中线至外兴安岭以北的土地划归新华夏。至于勒拿河以西的土地,大明则宣布为自己所有。这是双方首次确认西部领土。
当初,大明急于打败满清,对于西方的沙俄一直持退让的态度。但是现在,满清已经成为自己的治下之臣,与新华夏的对抗也让大明知道,新华夏也不是好欺负的,尤其是,新华夏虽然陆军数量不多,打持久战,大明丝毫不惧,但是新华夏的海军太强了,一旦海战,大明的沿海必将陷入战火,沿海作为大明的经济重心,显然;大明承受不起这样的代价,和平共处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
而且,现在沙俄注意力明显东移,加快了对东方的侵略,大明也该该去行动了。虽说伊犁距离中原比较遥远,但是距离莫斯科更远,大明更有近乎无穷尽的人口优势,陆战还没怕过谁。
为此,大明向西北同样派出了超过十万的军队西进,意图与沙俄争雄西北。
新华夏解决了远东的后顾之忧,终于将注意了放到了自己身旁。
美利坚这些年过的既舒心又窝心。舒心的是,自从获得独立地位以来,无论是北方的资产阶级还是南风的种植园主都享受着和平的红利,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使得美国的实力突飞猛进的增长。1817年的美国,人口已经突破950万,无限接近1000万人口大国的档次。此时英伦三岛不过2000万左右的人口,新华夏只有600万人口,美利坚成为当之无愧的美洲第一人口大国。经济规模则大约是新华夏的六成左右,毕竟工业水平摆在那里,与新华夏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可以说,此时除了新华夏能够用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提高产能以外,其余国家要想提升经济规模靠的还是简单的人力增长,与资源的大量投入这种粗放模式。显然,此时的美国领土只有大约200万平方公里,并不能满足美国人的发展需要。
按照道理来说,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也不少了,大英帝国本土面积不过24万多,法国也不过55万多平方公里,就已经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了。可是凡事怕比较啊。印第安酋长国就不说了,美国人从来没看在眼里,北面的加拿大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美国的三成,西面的新华夏就更不得了了,600万的人口竟然拥有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凭什么啊,还有没有天理?美国人无语问苍天。
但是,扩展领土的心愿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美国人的神经。先是佛罗里达,后是加拿大,都是美国人的目标,可惜,低估了加拿大实力的美国人被崩掉了牙齿。美国人曾想重施故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