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万户侯(高月)-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这件事事关重大,自己又怎能不给李隆基汇报,忽然一个念头从他心中冒出,‘说不定李隆基早就知道此事。’
越想越有可能,难道他让帘儿跟自己来,就是知道此地无兵吗?
“不会,此事觉不会这么简单,他放自己到沙州来,一定是有目的。”
想道此,李清觉得自己似乎掉进了一个天大的阴谋中,但他又不知究竟是什么?冷汗再一次从李清的背上冒了出来。
第一百六十六章 谁是卧底?
刘参军见都督大人脸色变换莫测,心中越想越害怕,悔恨交集,这种事传到朝廷可是杀头之罪啊!皇甫大人要被朝廷杀头,而自己则要被皇甫大人杀头,可是话已经说出来了,他又怎么能收回,如今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挽救自己,他眼珠转了两珠,又低低声道:“李都督,属下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此事,不知大人可想听。”
刘参军在西域做了二十年老吏,一根老枪早磨得油滑无比,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胆小,被李清一吓就把真相吓了出来,但该怎样解决这种事情,每一个老吏的心中都跟明镜似的,只是事不关己不肯说罢了,但此时,事情已经被捅出来,他也就不得不说。
事实上李清还在犹豫此事,报告兵部是肯定不会做的,关键是李隆基要自己三天写一份报告,要不要把这件事写进去,眼看吐蕃寇边在即,如果临时换将,肯定会影响战局,但如果不说,将来自己就有欺君之罪,这就是好比有一笔货款收不回来,虽然报告老板后款也回不来,但给老板说了你就没有了责任,相反,如果不说,最后老板就会说,本来是有希望的,但因你不说才收不回来,所以责任在你。
李清想了再三,此事还得给李隆基讲,或许他早就知道此事,不管怎样,大战在即,以李隆基的深谋,孰重孰轻他也应该分得清,至于皇甫惟明的命运,拍拍自己肩膀叫声小李,交情还到不了为他卖命的地步。
李清微微瞥了一眼老吏,“你说吧!什么办法?”
刘参军清了清嗓子,干笑一下,“我说的不是我的意思,而是西域诸军大都是这样干的,所以李都督听到有什么不顺耳的,千万别责怪属下!”
“就你屁话多,快说!”
刘参军又再一次将嘴凑到李清的耳旁,望着他黄澄澄特长特宽的牙板,李清忽然生了一念头,那仪陇县张府的老管家张福会不会是他的兄弟。
“外边都是我的亲兵,你就靠远一点说。”
“是!是!”
刘参军尴尬地笑了笑,低声道:“豆卢军都是朝廷募兵,如果李都督想要钱花花,那这个缺口就不用补上,朝廷自会按四千人的标准送来钱粮,到打仗时编个阵亡或逃兵名册报上去便是;如果李都督家境宽裕的话,可以自己募兵补上,这些兵自己就是李将军的私军,而且朝廷的定例还可以照收不误。”
言外之意就是用朝廷的钱来替自己养兵,但这却有个前提,就是李清不能调动,一调动他便是双重罪,先是知情不报,后是贪污粮饷或者私募军队,所以刘参军说得好听,实际上是将李清往火坑上推,他自己则逃了责任。
李清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件事他必须要向李隆基汇报,既然战事要起,若李隆基不追究皇甫惟明,那就是默许自己募兵了,刘参军的办法却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将豆卢军差额部分募军补上,借这个机会,自己再多募两千人。
‘拥有自己的军队!’
这却是李清想都没想过之事,自己若这样做了,又和那安禄山有什么区别,到时候自己还忍得住不独立吗?就象人有了一百万就想自己开公司一般,话又说回来,若真募了,怎么管理、怎么向朝廷隐瞒,诸般细节,一个疏忽自己就得死,得慎重啊!最好朝廷是能多给自己五千的兵源额度。
想了半天,李清还是没有头绪,他也无心再吃饭,敷衍刘参军几句,便先回县里去了。
回到府上,只见院子里堆满了箱笼行李,家人们正吵吵嚷嚷,忙碌着整理物品,小雨满脸通红,两鬓汗津津的,正指挥着十几个丫鬟在堆如小山的行李中寻找她们三人的东西。
整个宅院布局很简单,没有回廊和假门,一直走就能走到底,用它做刺史府看中的是它的坚固,象一座雄堡一般,即使马匪攻进城,也能凭此据守,李清牵记帘儿的身体,快步穿过前院,也没有参观客堂,直接从一道小门进了后宅,后宅很大,房间也很多,想必以前那位大食商人也是妻妾众多。
原来借住在李琳府,没有多余的房间,小雨一直睡在他们夫妻的外间,现在是自己的家了,小雨也有了独立的房间,李惊雁身份虽是客,却也和她们住在一起,就在小雨隔壁,她自带有两个贴身侍女。
李清的卧房在正中间,为连通的三间屋子,外间是侍侯帘儿的两个丫鬟所住,虽然她不愿意,但身子不好,也由不得她了。
“老爷回来了!”
丫鬟见他,老远便喊起来,倒省得李清四处寻找自己的房间,此刻,帘儿正半卧在床上和李惊雁说着话,见李清进来,李惊雁眼光慌乱,不敢看他,急忙站起来对帘儿道:“我去看看小雨去,也不知她能不能找到我的那只红柳箱。”
帘儿却一把拉住她的手,打趣道:“你刚才不是说那只红柳箱忘带了吗?现在去怎么找。”
李惊雁满脸通红,捏了帘儿一把,低头从李清身边匆匆溜掉。
见她走远,帘儿笑着对僵如石雕的李清道:“人当真很微妙,在曲江池两个人卿卿我我,在路上两个人变成朋友,不冷不热说两句,等到了沙州却变成了陌路人,连打个招呼都没有,李郎,你说这人认识的时间越长,怎么关系反而倒退了呢?”
“帘儿,我发现你脸上长个痘痘。”
说罢,李清瞪大眼睛伸手在她脸上摸索,企图找个什么东西出来佐证。
‘啪!’帘儿打掉他的手,没好气道:“昨天还说我脸上光滑如镜,现在又长什么痘痘,我倒觉得你应该问问孩子怎么样,更能转移我的注意力。”
“对了,孩子怎样了?”李清尴尬笑了笑,连忙问道。
提到孩子,帘儿的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意,“宋嫂说没见红,孩子就没事了,刚才还在动,这会儿好象睡着了。”
“那我就放心了。”
李清坐在床边,帮她躺平了,又亲了她一下,犹豫了半天,还是忍不住道:“这件事你不生我气吗?”
帘儿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在阆中的时候,我很害怕你找别的女人,便把小雨拉进来,在南诏你找了阿婉,我知道是你苦,所以也不怪你,可惊雁我却没想到会这样,我没想到她为了你,竟放弃自己高贵的身份,那天晚上她哭着求我……”
说到此,帘儿的眼睛红了,颤抖着声音道:“我是不是天下最傻的女人,有人想来分享我丈夫,我竟然还答应了。”
李清紧握她的手歉疚道:“是我花心,南诏我就做错了,现在又要再错,我答应你,我不会和她有任何关系。”
帘儿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展颜笑道:“我什么都没要求你,你答应什么?其实我只是想试探一下你,看你在不在乎我。”
她幽幽叹了口气,“我们在一起也快有四、五年了,我还不了解你吗?你离开嗣宁王府朝里面左看右看,那是为何?一脸阴沉,还说离开长安有点失落,可在城门口看见惊雁时,脸上都笑开了花,你的心思我懂,我既然已经答应惊雁,就不会再反悔,但你要考虑怎么安置她,难道你真打算纳她当妾吗?堂堂的大唐郡主,到最后竟成了妾,你不觉得可笑吗?”
“现在不要说这件事!”
李清心里有些烦乱,“我也不知道最后会怎样,说不定她后来想通了,自己就会回去。”
忽然,外间传来椅子摔倒的声音,随即有脚步声快步向外走去。
‘谁?谁在外面?’李清脸一沉,站起来便往外去,却被帘儿一把抓住,“李郎,不要去了,我知道是谁。”
李清醒悟,心中不禁微叹,除了李惊雁,还能是谁呢?
帘儿拍了拍床边,“你且坐下!我要给你讲讲小雨的事,你不能再拖了……”
……
李清在家胡乱吃了一碗饭,骑马便去了州衙,州衙离他府邸不远,步行半柱香便到,敦煌县虽是中县,但占地面积颇广,街道也宽阔,李清的府邸紧靠最繁华的大街,叫小朱雀街,一眼看去,五百步内各种商铺旗幡招展,路上行人如织,酒楼、妓院、客栈、赌馆、镖局应有尽有,颇有几分繁华景象,让李清看得赏心悦目,当领导的嘛!哪个不希望自己治下热闹繁华、门面光鲜。
可转到紧邻的一条街道,李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两边是破旧的土坯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墙壁倾斜,窗框歪歪斜斜,仿佛年久失修,每个房顶上都千创百孔,用树皮做补丁,院子里几乎都种有胡杨,上面垒有鸟巢,干枯的绿叶上积满了尘土,街上看不见一个人,只有几条瘦骨嶙峋的土狗追着他一路狂吠。
这才是真实的沙州,直看得李清心中直冒酸水,为何自己每次被任命的地方都是一穷二白,可以创业倒不假,可创好了业,估计他就该被调走了,由下一任来享福。
一边走,一边叹气,不知不觉便到了州衙,州衙也是百年老屋,前年刚翻新过,规模和城南的县衙相仿,却比县衙冷清得多,都督州一般都是都督兼刺史,这样只需要一套班子便可以了,七曹掌管军务兼管州事,而录事参军则统管七曹,对日常事务进行督察,由于沙州是下州,没有长史之类的政务官,故录事参军便是刺史之佐,权力相当大,几乎所有的公务都要由他勾检,大事再上呈刺史,所以刺史基本上不管具体事务,只做一些决策,这时他的幕僚便起了作用,由幕僚提供方案供他选择。
李清的幕僚暂时只有一个,便是高适,虽然二人在曲江流饮上有些话不投机,但高适知道李清的身份后,便毫不犹豫答应做他的幕僚,在中唐时,李白、杜甫那个圈子里,高适是混得最好的一个,他后来官越做越大,最后做到了剑南节度使。
到了沙州,高适不仅做他的幕僚,也兼管他的文书(相当于机要秘书),当然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要交给太子派来的人处理,至于李清怎么调配,他自有分寸。
进了州衙,七曹都有自己的官署,也有相应下属,但和县衙不同,这里却没有衙役,毕竟催粮要款、捉拿逃犯之事都是县里的事。
由于新任录事参军王昌龄比李清早来十日,所以他一切都安排妥当,李清的官署便在州衙最里面,为一个套间,外间左右各置一桌,由屏风隔开,互相独立,由两位秘书各占一处,里间便是李清的办公室,除他之外,还有一名司笔,也就是倒茶磨墨、跑腿递卷宗的杂役,一般是由十四、五岁的小童担任,主要考虑到年纪尚幼,不及成人那般奸猾。
王昌龄瞥见李清从自己的门口经过,早扔下笔追了出来,他做过江宁县丞、龙标县尉、义宾县丞,也算是个老吏,对这一套公务流程早烂熟于胸,只几天便适应了环境,一帮地头蛇知道他与新任都督是旧交,也都给他面子,故王昌龄做得也顺心顺手,唯一不熟,便是他对军务不甚了解,需要花些时日。
“阳明,留步!”
李清听见后面有人叫他,回头却见是王昌龄跑来,心中大喜,若在长安遇见,他只会轻轻一拳,一笑了之,可初到沙州看见他,心情便大不相同,只觉分外亲热,虽然两人分手才半个月。
“你这家伙,也不来城门迎接我!”
李清给了他肩窝一拳,笑道:“你可知道,我差点就被马匪给宰了。”
王昌龄一惊,急问道:“最后怎么样,两个弟妹没事吧!”
他与张巡、高适结伴而来,也听说有马匪横行,但侥幸没有碰上。
“还好,有惊无险。”李清一边走,一边把遭遇马匪的经过给他简单描述一遍,不觉便走进了李清的官署,房间只有一个司笔的小童,高适回家有事,而太子派来的文书还没到。
那司笔年纪虽小,但颇为机灵,只看李清官服便知道是新任刺史大人到了,连忙上前跪下行个礼,又拉开椅子,随即跑去泡茶。
王昌龄听完李清的描述,忽然想起一事,眉头皱道:“阳明,你可知道豆卢军之事?”
他刚要再说,李清却一伸手止住了他,“玉壶兄,此事我中午已经知晓,事关重大,你千万不要过问此事,一切由我来处理。”
他知道王昌龄最是口无遮拦,若不将提前告戒他,他极可能说出去,不过王昌龄也只隐约知道兵数不符,至于细节和原因,他是一概不知。
“到底是什么事,你不能告诉我吗?”
李清见他不知情,更是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两只帽翅不就是两个鼓锤么,“我说了,此事事关重大,你知道了会取祸于身,不如你给我讲讲沙州的政事。”
王昌龄见他死活不肯说,只得罢了,提到政事,他本来就象橘子皮似的脸更拧成了陈皮脸,比那放了三年的老苦瓜还要苦几分,连声叹道:“堂堂的一个州,四千多户人家,人口还不到三万,连那中原的一个县都不如,一共就两个县,加上这里民风淳厚,百姓随遇而安,穷不思富,也没有什么事发生,整天过得沉闷无比,我来了半个月,可手上处理的事情加在一起还不足十件。”
“那我找件事给你做做!”
李清笑了笑道:“我拨一百贯特别经费给你,你和张巡去宴请一些地方名流,听听他们的意见,你就会受到启发,就会找到事情做,然后再给我写份报告。”
王昌龄闻言呵呵笑道:“阳明出手好大方,我还一直在发愁库房里只剩下一百多贯钱,这可怎么办?倒忘了你这个大富翁,你带来多少钱?要不要就暂放在我们库房里,你看如何?”
……
王昌龄走后,李清伸了个懒腰,几乎从成都进京开始,他便一直处于紧张之中,从来没有清闲过,而现在山高皇帝远,他终于可以美美修养一阵了,可刚想到山高皇帝远,李隆基的话便在他耳边回响:‘三天写一份报告,字数不限,到时自会有人来拿!’
想到‘自会有人来拿’,李清惊得几乎要跳起来,当然不会从长安跑来拿,三天一份,也不会从凉州、鄯州跑来拿,那这个人一定就在沙州,一定就在敦煌县,说不定就在自己身旁,李清剥视的目光看得司笔小童心惊胆颤,怎么会用这种目光看自己,都督大人该不会……
李清负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这个卧底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豆卢军之事李隆基一定知道了,那他为何迟迟不表态,反而将自己派到沙州来,难道就是想让自己向他揭发此事吗?
李清的头忽然大了起来,忽然间沙州山也不高、皇帝也不远了,也罢!不要考虑这么多,效忠才是最要紧的,他坐到位子上,提起笔,在砚台上舔了舔,略一沉思,飞快地将豆卢军的前因后果写了下来,写罢,他放下笔,又仔细检查一遍,再添上几句话,吹干了墨迹,这才将它装进一只信封里,又打上火漆,现在就等那个卧底来和自己接头。
李清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卧底会不会是高展刀?”他已经知道高展刀是李隆基派去监视章仇兼琼的卧底,应该不是,从南诏回来后,高展刀便和李嗣业一起到安西去了,三天内他赶不回来,所以这卧底只能在沙州当地。
忽然,窗外传来一阵‘嗡嗡’地鸣镝声,‘是鸽子!’李清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冲到窗前急向天空望去,果然是一群鸽子在蓝天上盘旋。
“我明白了!”
他大叫一声,推开椅子便向外跑去,只到门口又忽然回头盯小童问道:“你知道这群鸽子是谁养的吗?”
小童歪着头想了想道:“好象是户曹参军事刘大人养的,我们敦煌县就只有他一人养鸽。”
“刘参军?”李清当即呆住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 借兵平匪
皇家密探自古便有,却不宜外扬,在唐一代,虽然有完善的监察体制,但那是考察官员功绩,作为上位者,更关心皇位的安全,大唐从开国起,宫廷政变、手足争位、妇人干政之事便层出不穷,几乎涉及到每一代君主,所以大唐的统治者尤其注重探密,有记录的便是唐肃宗设立的察事子厅,由大太监李辅国掌管,事实上从武则天设四匦开始,告密之风便在大唐兴起,到了到了李隆基,他也是喋血宫廷夺得的江山,更注重监视皇族和掌军将领的异动,他建十王宅、百孙院,很多史料上说这是李隆基重亲情的表现,其实不然,不过是集中居住便于监视罢了,相应,中唐时的亲王个个生活糜烂、醉生梦死,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对边关将领,由于从天宝二十五年起,戍边士兵由府兵改为募兵,而且为保持稳定,边关大将的任期也一般较长,李隆基更加强对他们的防范,密探是必不可少,尤其对西域的战事,那里小国众多,光密探不行,还要派宦官监军,以防止大将拥兵独立。
当然,李隆基本人是不会过问这些琐碎的谍报之事,他的特务机构由高力士掌管,也并非监视所有官员,一般分布在京城和重要的州县,沙州为都督州,所以也有安插,隶属鄯州分支管辖。
且说李清飞跑去追赶鸽群,他刚刚想到一事,自己的信这么厚重,不可能用鸽子送走,所以是不是刘参军来和自己接洽,他还不能确定,但养鸽传信是唐朝很普遍的事,沙州独处一隅,用飞鸽传信最是适合,而沙州蓄鸽又独此一家,李清疑心刘参军又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鸽群出现在空中时,刘参军便跑了回家,他要给他心爱的鸽子喂食、梳理羽毛、打理鸽笼。
李清满头大汗赶来,正好看见一只只鸽子收起长长而美丽的翅膀,飞落入院中,既找到地方。李清反倒不急了,他先打量一下刘参军的房子,房子又矮又旧,但占地不小,院子十分宽阔,用篱笆和黄泥拌和,劈成一圈矮矮的院墙,两块破烂的木板充当院门,却形同虚设,虽然刘参军的家看起来十分破烂,和周围民居无甚区别,但李清的眼睛却有透视功能一般,仿佛看到他家的地窖里堆满了钱粮。
李清的心跳平静下来,向大门走去,只听见院子里传来鸽子‘咕!咕’的鸣叫声,还有刘参军慈爱的唤食声:“云骑尉,你已经吃过了,下面该上柱国吃了,还有光禄大夫,你慢点……”
院子里,刘参军抱着一只爱鸽,正满眼痴恋地抚摩它的羽毛,仿佛这就是他情人光滑的皮肤,这情形若被他老妻见了,估计这只鸽子非下锅洗澡不可。
“想不到刘参军还有蓄养飞奴的爱好。”
不知何时,李清悠悠然负手出现在他的身后,探头看了看,笑道:“挺肥的!”
不知是因李清的出现还是他说的那三个字,竟使刘参军手一抖,拔掉两根鸽毛,鸽子吃痛,‘扑啦啦’飞远了。
“属下知错,这就回军营。”刘参军仿佛鼠见猫一般,连连躬身施礼,转身要逃。
“呵呵!这群鸽子不错,筋骨强健,正好给我内子补补身子。”
李清在他快逃出院门之际,随口补了一句,这句话比圣旨还管用,刘参军仿佛电影倒放一般,连退几步,回到李清面前,腰躬成了三百五十九度,哀求道:“都督大人,并非属下不想孝敬您,这些鸽子实在是属下的命根,你就饶了它们吧!”
“命根谈不上,我看是你的饭碗还差不多,能往返千里,甚至到长安送信,刘参军当然舍不得。”
说到此,李清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刘参军却脸色大变,后退一步,警惕道:“都督大人说的话,属下听不懂,我这鸽子能飞千里不假,但送信一说,又从何谈起?”
他脸色变化之快,语气收肃之急,让李清更进一步相信自己的判断,他继续试探道:“既是刘参军心爱之物,君子不夺人所好,我不要便是,省得刘参军无法向上面交代。”
刘参军见李清越说越露骨,心中愈发震惊,他确实是李隆基特务机构安插在沙州的卧底,却并非替李清送信之人,他压根就不知道三天替李清送一封信之事,李清找到他,就好比官兵埋伏在梁山道上想抓造反派头头吴用,等抓到后才知道搞错了,抓到的是宋江。
刘参军隐藏极深,但李清只来了半天就怀疑自己,实在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如今之计只有装糊涂到底了,他不敢再多说,话题一岔,道:“看都督大人象是有事找属下,可是中午之事有了结论?”
对于李清,再等三天倒也无妨,但这个卧底决不仅仅是替自己传信那么简单,从他一直呆在沙州便可推断他的职责便是监视沙州都督,如果能将他抓在手中,就等于蒙住了李隆基的眼睛,他现在已经认定了刘参军就是卧底。
李清负手走了两步,冷冷笑道:“不错!我是有事来问你。”
他眼一挑,目光直刺他道:“中午刘参军所言,我豆卢军两千八百名儿郎是在年初被抽走,那从年初到现在已经有近半年,朝廷还是按四千人的标准发放粮米,那我就想问问刘参军,这半年来多出的粮米到哪里去了?我想刘参军应该不会答复我是送到皇甫大人那里去了吧!”
汗水已经从刘参军的额头上滚落下来,这件事情七曹人人有份,他拿的份额最多,本来是想趁今晚吃饭时好好笼络一下感情,但现在他便提了出来,这可怎么办?
李清知道此人害怕恐吓,见他已经僵住,不由冷冷一笑,又向他身上泼一盆冰水,“我曾任义宾县代理县令,手下也有一帮弟兄,正发愁没有职位安置,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半年的粮米七曹人人都有份,哈哈!岂不是天遂我意?”
他仰天大笑,负手转身离去,刘参军的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红,心似一阵阵踩空,自己的身份特殊,若犯了罪,上面不但不会相助,恐怕还会先死在牢中,他虽知李清现在只是威胁自己,但倒卖军粮是死罪,谁也救不了,若自己死了,老婆孩子怎么办?老父老母怎么办?他越想越害怕,又转念一想,自己若配合他,也是双方都有益,想必他也断断不会出卖自己,实在没有必要为每年五十贯的特殊补贴去死,想到此,他心下一横,对李清急声道:“都督请留步!”
李清转身微微一笑道:“刘参军可是想和我谈谈这群飞奴之事?”
……
‘无意插柳柳成荫’,当李清得知刘参军确实是卧底,却并非是替自己传信之人,心中竟生出一种意外发横财的感觉,仿佛背上隐藏的一根芒刺被拔掉了,他浑身轻松,拍了拍刘参军的肩膀笑咪咪道:“你不是要先写一份报告给上面吗?就说我知道豆卢军之事后,愤怒异常,破口大骂皇甫惟明祸国,深为大唐的安危担忧。”
刘参军苦着脸答应了,李清想了想却又笑道:“不为难你了,你这样写上面也不会相信,你就说……恩!就说我深为震惊,自言自语说了一句,吐蕃来攻打沙州怎么办?”
刘参军忙点头答应,正要走,李清又想起一事,叫住他道:“告诉六曹,今天晚上我要请军中弟兄吃饭,明天晚上再和你们吃饭,届时我会和各位好好谈一谈这半年的粮米之事。”
……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两天过去了,那个来取自己信的人迟迟未能露面,李清并不着急,他相信那个人一定会自动出现。
在沙州,李清的身份是都督兼刺史,军政兼管,沙州虽然贫困,但他并不焦心,毕竟一个地方的富裕并不能一撅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就好比苏州的发达从宋朝便开始积累一般,当然不需要这么长,但三、五年总是要的。
李清要做的,便是给沙州的将来定位,然后由它自身按这个规律发展,沙洲地理位置极好,非常适合做唐胡贸易的中转站,商人们越过漫漫的大沙漠,驼铃声在风中回响,一座横亘在戈壁滩上的大城,闪烁着黄金的光彩,希望和梦想之地,这就是敦煌。
这便是李清给沙州的定位,发展中转贸易,但现在威胁他这个计划的,便是那群嚣张的马匪,必须要除掉他们。
天已经到了六月,在后世,这便是七月盛夏,敦煌的烈日犹胜长安,天热得发了狂,这天下午,李清从阳关驿视察回来,地上象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感觉窒息。
一行人好容易熬到州衙门口,只见那里拴着数十匹战马,几十名高大魁梧的唐军在树荫下席地而坐,一言不发,每个人都膀大腰圆,目光肃然。
李清正在疑惑,却听见衙门里传来一阵豪爽的笑声,“多谢王大人给我的弟兄们安排食宿,在下感激不尽。”
“是李嗣业!”
李清一阵惊喜,高仙芝竟然肯放他,顾不得一动浑身便是汗,他三步并成两步冲进衙门,没有阳光直晒,州衙里相对阴凉很多,在王昌龄的官署里坐着两名身着军服之人,一个身量极高大,手长脚长,满脸乱蓬蓬的络腮胡子,目光肃然,眼睛里射出锐利的光芒,这便是刚被封上骑都尉、羽林军郎将的陌刀将李嗣业,从南诏回来后,他便返回了安西,十天前他接到兵部的调令,任命他为豆卢军副将,今天便是来赴任。
另一人面白长须,腰挺得笔直,但目光里却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他便是李隆基曾安插在章仇兼琼身边的卧底高展刀,他也刚从安西过来,却是因为接到了一项让他极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做的任务。
‘咚!咚!’的脚步声让李嗣业和高展刀同时站了起来,前者是激动,而后者是紧张,敢在州衙如此放肆奔跑的,除了这座衙门的最高领导者,还能有谁?
“你们终于来了!”
李清心情有些激动,同在南诏的日子如流水般淌过他的脑海,历历在目,虽与他们分别时间不长,可觉得似乎已经过了很多年。
他又对李嗣业道:“我以为高仙芝会不肯放你,担心了很久。”
李嗣业苦笑一下,摇了摇头,指了指高展刀道:“他开始是不肯放,兵部的调令也没用,最后多亏展刀说了情,他才放了。”
李清惊异地望着高展刀,心中若有所悟,轻轻给了他一拳笑道:“你这小子,什么都瞒着我,不会这次又是来做卧底的吧!”
一句话说中高展刀的心病,他眼中流露出无奈和伤感,默然无语,李清缓缓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忽然他又展颜一笑,拍了拍高展刀的肩膀道:“你知道吗?当时他给我说此事时,我便在想,要是展刀该多好,如今真的是你,这却是最好的结果了。”
“阳明,究竟是什么事,这次你一定要告诉我!”一旁的王昌龄急道。
李清不在意地耸了耸肩道:“没什么!当今皇帝让我每三天写一份报告给他!”
他见王昌龄一脸目瞪口呆的样子,不由哈哈一笑道:“小事一桩,不说它了,走!到我的官署里去,我请你们喝冰凉透心的深井水。”
他一手拉住一个便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