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东晋无敌铁军-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宝刀,宝刀啊!”封雷激动得身体微微哆嗦:“如果接着七八尺长的刀柄,此刀简直可以称霸天下神兵。比斩刀剑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陌刀,乃西汉斩马剑衍生而出,发明于隋朝,却兴于唐。乃刀中霸王,它传承着汉唐的豪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身披重甲,如墙推进,一刀之下,人马俱碎”短短十六个字,将陌刀的威力体现得淋漓尽致。手持陌刀的唐军重装步兵,成了突厥、吐蕃、土谷浑等游牧民族的噩梦,就连显赫一时,鲸吞四方的大食国,也在陌刀的刀光下绝望……哀嚎。
陌刀简直就是大唐的代言人,它嗜血、它豪放,它张扬,它更让四海八荒为之敬畏、为之胆丧。
封雷激动的道:“都督,此刀冠以何名?”
高敬宗漫不经心的道:“陌刀”
“陌刀!”封雷道:“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不!”高敬宗道:“此陌者,意为陌生,因为见过此刀出鞘的人,都是死人。”
“啊……好!”封雷兴奋的道:“陌刀,陌刀,不愧为刀中王者!”
高敬宗伸手一指老张头道:“汝叫什么名字?”
老张头恭恭敬敬的道:“回禀都督,小老儿名叫张狗儿。”
“什么?狗儿……”高敬宗自然清楚,古代中国百姓文化知识匮乏,取名从来没有学问。高敬宗沉吟道:“狗儿是干什么的?不就是看家护院,卫着主人的吗?有了,你就叫张卫吧。”
老张头赶紧跪在地上叩头道:“小老儿多谢都督赐名!”
“张卫!”
“小的在!”
高敬宗道:“陌刀锻造之法你记住了吗?
张卫道:“小老儿记住了!”
“那好!”高敬宗笑道:“现在本都督委任你为将作监大匠兼任械坊令。负责打造陌刀。本都督需要你组建铁匠打造陌刀,其次是横刀。所谓的横刀,本都督等会会把横刀的尺寸交给你,采取打造陌刀式的技术,进而打造横刀。”
张卫道:“遵命,不知道都督要打造多少柄陌刀?”
高敬宗想了想向封雷问道:“咱们如今有多少重甲?”
封雷不假思索的道:“打东阳堡,我们缴获五百零七副,在司吾城、符离城共得到八百七十六副,在酂县共得五千三百余副,其中残破者为一千七百余,良好重甲共计四千六百余副。”
“张卫!”
“小老……臣在!”张卫学着封雷的样子大声说道。
高敬宗道:“械坊铁匠一分为三,一部专用打造陌刀,一部负责修复重甲,再重甲修复完毕后,再修复轻质铁甲,其余人等负责打造横刀。陌刀暂行先打造六千柄。”
“遵命!”
“封副帅!”
“末将在!”
“挑选青壮,以身高八寸三寸为基本,可负百斤重量,可在一个时辰内徒步行军二十里者入围同,本都督命你组建陌刀军,陌刀军斩定为一团一折冲。这个折冲府的有你暂行控管。”
(本章完)
第205章 名扬天下
石头城,城外的大校场上,旗幡招展。数万将校神情肃穆,杀气森森。自从升平二年八月,慕容隽派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地区,攻克汝、颍、谯、沛。东晋朝廷就开始组织一场北伐,以振奋民心士气。
校场点将台上,褚蒜子和一脸病态惨白之色的司马聃向西中郎将、豫州刺史谢万赐下虎符、假节、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领淮南太守。
正午午时整,三军将士齐呼:“吉时,吉时,吉时……”
高吭的嘶吼仿佛像惊雷在天际炸开,司马聃吓得脚一软,差点摔倒。好在褚蒜子及时一把扶起司马聃,总算让司马聃没出洋相。
紧接着三十六面直径丈二的牛皮大鼓擂响,大地似乎都跟着颤抖起来,东晋文武官员惊骇异常。特别是右将军王羲之,满脸阴晦,几乎可以拧出水来。
上百名战号兵再吹响苍凉的战号,沉郁苍凉的战号声响彻云霄,仿佛把地场的东晋文武官员带进一个残阳如血的战场。
谢万意气风发,振臂高呼“北伐……”
将士牵来三只黑羊、五匹小牛。正欲祭旗,却见校场外一骑飞速而来。
谢万颇为不悦,暗付北伐乃朝廷首要大事,岂能耽误吉时?
未曾想外围禁军根本没有阻挡信骑,营门外戍卒同样开营门放行……
谢万惊诧万分:“这……这是怎么回事?”
谢万虽然迟疑,然而祭旗的仪式照样进行。八名虎背熊刀的侩子手户扛鬼头刀,来到五头黑色公牛、三只黑羊面前。
“起——”
只见刀光一寒,羊头、牛头齐刷刷的滚在地上,羊颈、牛颈处喷出的血箭,将战旗染红。
信骑快步奔跑至校场的点将台上,将粘着三根羽毛的急信递给宦官,宦官再转逞司马聃,司马聃仅仅扫过一眼,他脸上就出现了一丝激动的殷红,司马聃把急信递给褚蒜子,褚蒜子观后也胸口起伏。
尚书令王述看过急信后,脸上堆笑,如浴春风。
司徒、会稽王司马昱看后,喜上眉梢,眉开眼笑。、
大司马桓温看后,目瞪口呆,怔在当场……
谢万看后神色慌乱,眉眼间的惊喜一闪而逝……
消息很是简短,江淮都督高敬宗率部北上,与燕国征南大都督吴王慕容垂在酂县相遇,高敬宗以弱兵三战慕容垂皆胜,次日慕容垂全军压上,高敬宗临危不惧,沉着应战,阵虏慕容垂,燕军大败,溃百里。十万大军,几乎尽没。
王述道:“这高敬宗虽胜,恐非朝廷之福啊,他自任江淮大都督,立营北府,简直是目无王法……”
桓温似笑非笑道:“怀祖(王述的表字)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何必计较那么明白呢?怀祖,你又着相了。”
王述微怒,“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我说的是朝堂大事,大司马如何拿佛家机锋来搪塞?”
“怀祖,为政之道不能尽信夫子典籍。”桓温不以为然的说道。
此言一出,王述就想反驳这离经叛道的言论,大司马桓面色凝重的摇摇手,道:“你且听我说。如今的朝廷,自殷浩北伐失败之败,对战燕国白虏有败无胜,但你看看如今的军心民气,可还有重振旗鼓的气象?”
王述终于忍不住述反驳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桓温笑道:“君实知道夫子教诲,那些愚夫愚妇却不晓得,更有王景略一干汉奸,就算知道,也掩耳盗铃般说氐秦是天下正朔,投降氐秦不是汉奸而是弃暗投明。”
司马昱却直言争道:“昔少康以一旅而兴夏,光武赖匹马而昌汉。我大晋朝尚有军民千万……”
不等司马昱说完,大司马桓温却微微冲郗超使一眼色,郗超会意,上前拱手道:“启禀太后、陛下、尚书令、诸位使君,大司马曾与月前辟高敬宗河南义民都督,都督河洛。如今高敬宗大胜燕军,怎么说也是我们大晋朝廷的胜利。”
褚蒜子沉默不语,她老是感觉高敬宗这个名字异常熟悉,似乎是从哪里听过。还没有等她理清头绪,却听郗超接着道:“诸位使君如若不信,吏部留有存底,查看一番,真伪便知。”
王述不再言语,转身冲身边幕僚私语。
司马昱等也是如此。
谢万心中着实那个气啊:“太后、陛下,此番出征?”
“照例进行……”
照例进行个屁呀,谢万这话可不敢说出来。只要郁结心底。
褚蒜子:“摆驾回宫!”
一番宫娥宦官手忙脚乱,打着仪仗,抬着凤驾回宫。
高敬宗却不知道,此时他已经名扬天下了,无论是燕国、氐秦还是东晋朝廷,因他战胜慕容垂,都在三方三国皇帝心中挂了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画面回转:睢县城外考场。连续考试一天的考生们,一脸倦容离开考棚。高敬宗端坐中军帅帐。事实上不是高敬宗不想开金手指,而是他也不能。高敬宗不是不知道黑火药成份,然而知道也没有用,再说高敬宗不是学化学专业科班出身,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硝、硫磺。他也没有提纯技术,没有经过提纯的黑火药,不仅威力非常有限,造价反而非常高昂,原材料根本不能大批量生产。
更何况,高敬宗如今还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他不敢把未来科技提上日程。事实上他已经发现的这个时代的弊端非常多,比如骑兵,既不是装备了后世的那种高桥马鞍、也没有双边马镫,更没有马蹄铁。这样的骑兵一战下来,折损的马蹄非常多,会高达二三成。
高敬宗并没有改进目前的马镫、马鞍还有马蹄铁,因为他没有多少骑兵,一旦技术流失出去,对于华夏不仅没有助力,反而是一种更加严重的浩劫。马中三宝的发明,可以提升骑兵至少一倍的战斗力,偏偏骑兵是华夏民族的致使短板。
三百二十七名考生的试卷送抵高敬宗案前,高敬宗在批阅试卷的同时,北府第六中郎将田洛、第七中郎将刘牢之。第八中郎将冉裕,分别率领本部人马开始攻城第一步,填平护城河。
三万余军队,外加两倍的民夫端着簸箕、箩筐、木盆、木桶、或是扛着麻袋等,装着泥土,飞快的向护城河行去。护城河距离城墙不过三十至五十步,正处于城墙弓箭手的直接打击之下,然而北府军脚登弩和弓箭手就在城下严阵以待,只要发现城墙上守军露头,劈头盖脸就是一阵箭雨。
时间不长,城墙就被射成了刺猬。密密麻麻的箭矢如同野草,长满城墙。
(本章完)
第206章 捡活宝(上)
梁郡太守府,武蕴刚刚进入大堂,却见众人窃窃私语,不知议论什么。武蕴道:“诸位都在议论什么?”
众人几乎异口同声:“青壮!”
武蕴满头雾水,不解的问道:“什么青壮?”
长史沈政拱手道:“武使君不是忧心无兵可用吗?咱们城中可有三十余万青壮,只要给他们分发武器,就可以组织成军,一旦打上几仗不死,就是一支精兵。”
因为慕容隽的圣旨,几乎燕国七成以上青壮都被抽调出来,日夜操练,准备打着南征东晋的旗号,给氐秦一个出奇不意的袭击。这城中的三十余万青壮,绝对是一个强大的助力。
武蕴几乎想也不想就拒绝了长史沈政的提议。
沈政欠了欠身,不解的问道:“武使君难道欲将睢县县城拱手相让?”
“屁话!”武蕴不悦道:“武某人全家老小都在邺城为质,一旦武某献城而降,我武家一门绝对活不过明天!”
武蕴还有一句话没说,他此时已经五十六岁了,已经风烛残年,就算可以因献城之功,获得仕途上的晋升,他却已经没有能力再为武家开枝散叶了。
沈政道:“既然如此,那为何武使君还……”
武蕴几乎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牧……野”,语毕,武蕴负手而去。
“什么牧野?”沈政转而向郡丞问道:“武使君这是什么意思?”
“沈长史难道忘记了牧野之战?”
听到牧野之战,沈政这才恍然大悟。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淇县)空虚,无兵可守。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最终因奴隶倒戈,帝辛战败。当然这只是史载,真实的情况绝非如此。牧野之战,事实上并非奴隶倒戈因素造成的商军失败,事实上而是一场巨大的军事变革,周军以车阵战,终结了商军的轻步兵,开创了新的战争模式。(在竹书纪年中,这场战争打了足足两个多月,战线也从牧野拉到了东海边,其中商人被杀十八万人之多,投降三十三万之多。其他逃散,根本就不是阵前倒戈这么回事。)
事实上秦朝末年,秦二世启用少府章邯,用骊山刑徒奴隶武装了秦军,迎击楚军。章邯大败周文,周文出关,逃至曹阳,章邯追至,击破曹阳。周文再次败走渑池,十余日后,章邯进击渑池,大破周文,周文自刭。打败了周文,章邯又向荥阳(今河南省荥阳东北)进发。在陈胜发难于野,诸侯并起,几十万大军逼近函谷关时,章邯临危受命,靠临时组织起骊山囚徒,一败周文之数十万大军,再破齐楚之联军,先败后胜,击破楚军统帅项梁,杀之定陶。
历史上不是不能用奴隶武装军队,相反因奴隶对自由和权力的渴望,他们打起仗来更加悍不畏死,战斗暴表。
武蕴返因太守府内院,关上门就开始长吁短叹。对于燕国的局势,他作为一郡太守,看得远比沈政更加清楚。此时燕国简直就是多事之秋,各地叛乱不止,这次高敬宗北伐,不仅一兴击溃慕容垂,更加兵临城下,然而朝廷的反应,出奇的迟钝。这让武蕴不得不多了一个心眼。
九年前的邺城,谁曾想到冉闵会突然举兵?事实上当时没有人看好冉闵,冉闵部曲不过三千,在后赵国中属于实力偏弱的将领。无论麻秋、孙伏都还是刘铢,都远比冉闵实力强横。然而偏偏冉闵一纸杀胡令,让北地七州皆反,如果不是当时晋朝朝廷联合各方势力剿杀,还真有可能会让冉闵坐稳江山。
就算冉闵最终失败了,可是却像陈胜吴广一样,给天下百姓心中注入了反抗的血性。只要高敬宗坚持不动摇,掀翻燕国未必没有可能。
武蕴想到这里,决定不能把宝全部压在燕国身上。他随笔找来笔墨纸砚,挥笔写了一封信。武蕴喝道:“来人,把武吉叫来!”
时间不长,一名虎背熊腰,浓眉大眼的青年来到书房外:“主上!”
“进来!”
“孩儿拜见父亲大人!”
武吉对外宣称是武蕴的族子,事实上却是武蕴的嫡系儿子。不过却不是如今正妻李氏所出,而是前亡妻刘氏所出。因李氏善妒,不容武吉,武蕴便把武吉自小寄养在族弟名下。
武蕴道:“吉儿,为父有一件要事,要你亲自办理。”
武吉道:“请父亲吩咐!”
武蕴道:“这里有为父一封书信,你不能让其他人看见,亲手交给北府军大都督高敬宗手上,你就留在北府军中,给他说清楚,只要你今夜子时出现在北城门门下,北门城门楼上会点燃三堆篝火,介时,城门会大开,北府军可以入城。”
“父亲……您!”武吉为人非常孝顺,当时眼睛就流下来了。他不是傻子,也清楚武蕴的用意,这是要用睢县县城的三十万青壮,换自己一个前程。
武蕴怒斥道:“莫要故作小女儿态,为父垂垂老矣,时日不多,你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以后振兴武氏家族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武吉重重点点头,抓起密信,转身而去。
……
高敬宗首开科举,选官少了,缺乏实际意义。然而他如今不过是谯郡一郡之地,外加十二座坞堡,充其量两个太守、两个长史、两个郡丞,三十三个县令。录取比例不过十分之一,起不到轰动效果。
古代官员虽然比后世在编官员远少非常多,然而一个县之中,只设一个县令和一个县丞,其他都不算是朝廷体制内的官员。既没有俸禄,也没有福利。各县中主薄、吏、水火三班衙役、仵作、狱卒等数百名没有收入来源的人,只能依靠贪污或者搜刮百姓。这也是古代官员贪污的根源之一。
毕竟,是人都需要吃饭。高敬宗思来想去,感觉还是要及早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给各县定编制,一个流官县令,绝对管理不好一个县,必须拥有其辅官员。在高敬宗的预想中,一个县衙有知县一人,县丞一人,县尉一人,六房主官六人,副手十二人,一共二十一个官。采取后世省、厅、处、科等级别,恐怕这个时代的人无法接受。
高敬宗就对应品级,中县县令为正七品,上县县令为从六品,下县县令为从七品。中县县丞为正八品,上县则为从七品,下县从八品。六房主官,分别是中县正九品,上县为从八品,下县为从九品。
然后是对应俸禄。按照汉制,县令为六百石官员,按照一石一百斤计算。事实上古代县令年薪约为十八万至二十万元。这个收入估计会让后世天朝官员哭死,按照某省官员合法工资收入,正厅级年薪不足三万,不贪污才怪。高敬宗也打算采取********,按照汉制给每位正七品官员六百石俸禄或等价财物。而县丞则为四百石。六房主管则为二百石。副手一百石。同时每县设立、水火三班衙役三十六名,上县四十八人,下县二十四人。三班班头,阶等六房副手,年俸禄一百石。普通衙役则为三十六石。
这样细算下来,一个中县,定员二十一名官员,年俸禄开支为约为四千石,加上衙役和仵作、狱卒、更夫。开支五千石。按照中县四千户人口计算,每户需要承担一石二斗。这样的压力并不算高。
高敬宗一下子拿出这么多俸禄出来,实在是大手笔。以一县知县的俸禄来看,每月都快两万块钱了,这已经是后世大公司中干的标准。至于县丞和六房主管,怎么也算是一线城市的小白领。
当然,高敬宗并没有打算在农民嘴抠食,他的主要财源,而是发展商业和工业,各地的农税收入,主要用于支付官员俸禄,维持地方秩序。
高敬宗在批改试卷的时候,内心里已经定下了录取八成考生的标准。他也没有期待这些粗通文墨的人可以考出什么好成绩。然而高敬宗看到第一份试卷,就被上面的行楷字给吸引住了。上面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而且条理清楚。再看名字,居然是王嘉,字子年。
高敬宗感觉这个人有些似乎熟悉,好像在哪儿听过。过了好半天,这才想起,这个王嘉不就是《拾遗记》的作者吗?
《拾遗记》不如四大名著,或《三字经》、《千字文》等出名,然而这《拾遗记》却是中国历史上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是神话志怪小说的开山祖师爷。
高敬宗顿时大笑:“这下真是捡了一个活宝!”
王嘉是一个方士,却是一个非常滑稽而搞笑的人。然而此人却非常有才。
(本章完)
第207章 捡活宝(下)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之前,从来没有文贵武贱的传统。特别是在南北朝这个时代,更是以武为尊。北府军营地中,这三百多名落迫文人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窃窃私语。
位于西北大营一座小帐中,有两名年龄都不大的士子对坐帐中。其中青衫人道:“这天要变了,高都督其志不小啊,这是效仿魏武帝(曹操)啊!”
此人名叫张玄之,出身江左名门。顾陆朱张四大门阀之吴郡张氏。乃顾和外孙。顾和是东晋中书侍中(丞相)、尚书吏部(既以******副总理兼管组织、人事部)。张玄之小时候是个有名的神童,能诗善文,位列江左十贤(谢玄、王献之、桓伊、顾恺之、王徽之、谢道韫、戴逵、袁山松、羊昙、张玄之)之末。
与张玄之对坐的年轻人,其实也大有来头。他叫崔逞,字叔祖,是清河郡东武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中尉崔琰的六世孙(《北史》作五世孙)。崔逞的曾祖父崔谅(《北史》作崔谅)是晋朝官员,官至中书令;祖父崔遇曾在后赵皇帝石虎在位时任职,官至特进;父亲崔瑜,官至黄门郎。然而自崔逞之父,崔瑜离世,崔逞的家境贫寒,靠耕种务农维持生计,但从未荒废学业。崔逞喜欢读书,颇有文才。
崔逞扬言,江左无贤(此时江左十贤尚未成名),此言一出,激怒了张玄之。张玄之便携带两名老仆,持剑北上。与崔逞辩驳。然而二人在东武城辩驳三天三夜,谁也没有辩倒谁。反而惺惺相惜,成为好友。二人相约,欲效仿刘琨与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朝廷。
然而巧逢慕容隽强征各州郡百姓,逼得北方百姓群起反抗,崔逞与张玄之一起被挟裹到流民中,随大队人马投靠高敬宗。
崔逞微微一笑道:“这科举选才,比魏武帝更胜一筹。魏武帝招贤令,虽然不问出身,不问门第,却容易被人钻空子,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而此法既出,有才无才,一试便知真伪。”
张玄之一拍案几,怒道:“高敬宗此子,早有不臣之心,他区区一介庶,连一方诸侯都算不上的人,凭什么开科取士?”
崔逞没有言语,他虽然家世不错,然而如今已经中落,比寒门还要贫寒。可是张玄之却不相同,吴郡张氏拥有良田数万倾,门下食客荫户不下十万人。此时虽是白身,却贵比王侯。崔逞想起自家孑然一身,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有身上的破衣烂衫,不禁心中一阵发酸。
张玄之还骂上瘾了,越说越离谱。就差跳脚骂娘了。
崔逞赶紧上前捂住张玄之的嘴道:“玄之,慎言!”
“惭愧,惭愧!”张玄之这才想起此时置身北府军营中,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别人手中,这才轻轻告罪一声,温怒而坐。
崔逞道:“英雄何问出身,高祖一介布衣,起于微末,然而却开创四百年强汉。蜀汉昭烈帝出身贫寒,以贩草席为生,然而却与魏武、吴太(吴太祖孙权)鼎立三分天下。如今高都督拥有雄兵数万,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此时地处燕晋要冲,江淮四战之地,然而却非没有腾挪的余地。”
“哦?”张玄之奇道:“在玄之看来,高敬宗不过一介黄口小儿,虽一时侥幸,然过钢易折,不必久持。但闻叔祖高见。”
“玄之汝又来考校逞了,如此也好……”崔逞笑道:“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高都督虽是志学之年,然却明达不拘,唯才所宜。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与高祖若何?”
张玄之哑口无言。他不服气高敬宗,只是因为高敬宗没有显赫的家世,仅凭一双手,开创一番基业。心中颇为不满。
崔逞接着道:“燕贼倒行逆施,天怒人怨,高都督吊民伐罪,顺天应人,何愁大事不成?”
张玄之道:“江淮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江淮缓坦,利天燕骑纵横,以步战骑,胜则小胜,败则大败,何以成事?”
张玄之反应倒也敏捷,随即抛出一个千古难解的谜题,那就是步兵对战骑兵的难题。千古以来,骑兵对战步兵就立于不败之地,打就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反正步兵的两条腿也追不上骑兵的四条腿。反之步兵一旦战败,失去阵形掩护,骑兵掩杀,将会变成一面倒的屠戮。
崔逞脑袋急转,却也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在这是帐外传来一个声音:“没有骑兵,敌人会给我们骑兵。”
二人愕然,却见高敬宗推门而入。
“参见大都督!”
“二位免礼!”高敬宗伸手虚扶,随即笑道:“本都督自淮水河畔起兵,军中连一匹马都没有。然而打败相山郭氏,共得战马两千余匹,组成越骑两团。大败慕容垂,本都督又陆续缴获七千余匹战马。以一骑两马,可得三千余骑兵。只要把鲜卑人赶出中原,收复幽燕之地,何愁我汉家没有骑兵?遥想当年,伏波定远,汉骑威慑四边,胡马哪敢渡阴山?”
要问高敬宗为何会来士子营,要说这次批改试卷时的重要发现了。高敬宗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不仅遇到了滑稽的王嘉,同时也在卷目中发现了崔逞与张玄之的名字。恐怕张玄之和崔逞都没有发现,他们其实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崔逞因激怒道武帝(拓跋珪),几乎和曹操杀边让功效差不多,引得汉人士人纷纷逃亡,拓跋鲜卑族无人可用,最后为缓和********,采取了主动汉化。这就是道武帝改鲜卑姓易俗的起因。
至于张玄之在东晋也做到了吴兴太守、冠军将军,吏部尚书。虽然有吴郡张氏家世的影响,其才能也功不可没。至少顾、陆、朱、张,士族子弟不下千人。然而吏部尚书的位置只有一个。
高敬宗拿着委任状轻轻放在二人桌前,崔逞毫不迟疑,打开一看。却是委任其为北府军都督府咨议参军。张玄之打开他的委任状一看,却是司吏参军。
司吏参军,主管考功、人事,升迁,定级这些事情都是有高敬宗兼任,高敬宗实忙不过来。只好权力下放。
高敬宗道:“不知二位可否屈就?”
(本章完)
第208章 中举
咨议参军,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咨询议论,其职能如皇帝的散骑常侍,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这是一个位不高,权柄却极重的官职,非心腹不得担任。一旦失去信任,这就是一个虚职。
崔逞还在考虑……
张玄之却直截了当的道:“高都督见谅,玄之何德何能担任如此显赫要职,玄之一介腐儒,恐误都督大事,请都督收回成命!”
“你若是一介腐儒,只怕天底下的儒生都烂掉了!”高敬宗呵呵的低声笑着,突然目光一冷,大喝道:“抬进来!”
四名虎背熊腰的北府军亲卫折冲府将士抬着两个大箱子,缓缓进入大帐。不用高敬宗吩咐,四名亲卫把箱子轻轻摆放在地上,就掀开盖子,顿时满帐金光,晃得人眼睛不敢直视。
张玄之若有所思的道:“高都督你这是什么意思?”
高敬宗笑道:“没什么意思,高某要看二位是什么意思了!”
四名亲卫进入帐中并没有离开,而是像门神一样站在帐口。别看高敬宗不通武艺,然而他的亲卫作时常冲杀在一线。特别是酂城之战,高敬宗五百亲卫活下来不过二百人,阵亡率高达六成。然而众北府军将士却争破头皮想做高敬宗的亲卫。从谪仙谷死军成立时,高敬宗的亲卫已经换了六岔人了。
这四名亲卫身上散发出浓郁的杀气,让张玄之吓得胆战心惊。张玄之不是没才,他曾从师江左棋艺第一的周闵学习棋艺,因心焦虑输给了风流丞相谢安。此时看一到这一幕,心里已经不能淡定了。
反而崔逞却非常淡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功不受禄。”
高敬宗道:“高某从不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