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东晋无敌铁军-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腥搪业斗质>土渑呐慵奕槟敢脖桓畹羲⑷椋纸哦峡常资『印R残聿蕴煊醒郏淙槟溉吹笔蔽此溃杀诲∠卣偶易Ь绕穑獠胖懒四缓蠛谑质枪濉9籽源哟司桶颜飧龀鸷藜窃谛睦铩
其实封雷突袭符离城,原本并无机会拿下符离城。可是在最关键的是时刻,郭献言率领上百家丁护院,突然打开城门,引死军入城。高敬宗赏其功,其将纳入死军体系,和田浩一样,成为都督府司户书佐。
“四十三万石加上十万石,加上一百二十万石!”封雷反驳道:“再加上咱们在东阳堡的三十余万亩良田收成,那就是二百三十多石粮食,勉强能够吃到来年秋收!”
高敬宗沉吟着,尤其是身处高位者,这种抉择就将变得更加困难。不可否认,此时死军拥有了立足鬼蜮的本钱,这是一个诱惑,一个不仅对封雷、胡光、刘孟等老将都相当大的诱惑。甚至就是高敬宗,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有些心动。
占领从东阳城到符离南北长达六百余里的区域,要说没有战略腾挪空间,那绝对是骗人的鬼话。然而死军如今就像一条长蛇,南北纵深有了,然而东西战略纵深却没有。这十二座大小坞几乎分布在一条直线上,东西不过百余里。
封雷看出高敬宗似乎有什么大的动作,就劝道:“都督,今时不同以往,咱们如今江淮都督府的家业是越来越大了,家业越大,考虑的问题便不能那么随性。我认为,不妨先一边严密防守,一边在这里种田放牧,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等实力壮大了,那时候东进也好、西征也罢,慢慢再作打算不迟。”
这确实也是一个相当稳健的想法,封雷说出来以后。胡光、刘孟、苏固、张屠等人都表示赞成,连田浩也在点头,道:“不错,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等待敌人出现破绽,这是《孙子兵法》上的话,也是用兵之正道。
然而,这话其实也不是所有人认同,其中高敬宗、刘牢之和何穆却不认同。刘牢之刚刚想发言,何穆却制止了刘牢之。刘牢之这才想起,他投靠高敬宗的时间尚短,威望不足。哪怕是对的,在自己未得到众人认可之前,也会被死军老人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反对掉。
(本章完)
第168章 向北向北(三)
看似乎政治斗争,要么是利益之争,要么就是意识形态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更为简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敌人赞成的我全部反对,敌人反对的,我全部赞成。不问因果,只问站队。”
站队的问题,刘牢之并没有想过。参加死军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刘牢之却死军内部的派系问题看得比较透彻。实力最大的那就是拥护冉裕的冉魏遗民,这些人员几乎都是死军中的校尉、最次也是副校尉级别的将领。至于京兆田氏将领目前为止,除了杜访、龙治他们几个以外,都是旅帅和队正级别。而且京兆田氏已经被冉魏一派给同化了。其次是卢龙田氏,卢龙田氏虽然军官不多,但是他们内部凝聚力很强,似乎并没有靠拢冉魏一系的趋势。田洛和刘牢之一样,他们是冲着高敬宗才参加死军的。
刘牢之还想起身声援高敬宗,何穆用他们二人才能听到的声音道:“等等看再说!”
刘牢之低声问道:“为什么?,高都督活民无数,散财济贫,乃不世雄主,部众个个都当他是救世的英雄。我也觉得他是个英雄,所以愿意追随他。”
何穆接着低声道:“但是现在高都督的情况可不妙,能否飞上九天不晓的。但一个不慎,马上就会掉入万丈深渊去,那时候咱们跟着他,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刘牢之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何穆却仿佛没看见,又似乎看见了却故意要说下去:“而且,看他们如今的做派,我总思疑着说到这里他压低了声音,道:“我思疑着他们会不会在心满意足,做一方霸主,坐看天下风云再起。”
“坐壁上观!”刘牢之眉头一跳,其实这件事情他也不是没想过。只是从来没像何穆这样深思。刘牢之不傻,相反他非常聪明。拥有将近五十万众,数万精兵,一旦高敬宗大似扩充军队,组建十万大军也不是没有可能!刘牢之道:“高都督……不是这样的人吧?”
“知人知面难知心,画龙画虎难画虎!”何穆道:“此时说这些为时过早,走一步看一步吧,实在不咱们就……”
“你们都这样想吗?”高敬宗突然起身道:“如果你们都这样想,本都督真的很失望。难道我们都忘记了我们的初衷和我们奋斗的目标吗!”
“失望……”
“初衷……”
“目标……”
小富且安,突然在富贵中迷失自我,这是数千年来,农民起义用鲜血总结出来的教训。在起义之初,农民义军尚能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然而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这些义军领导人无一例外,都摆起了排场,贪图享乐,失去了斗志。陈胜、吴广因而失败,洪秀全也是如此,李自成、张献忠也是如此。
高敬宗起身大吼道:“驱逐胡虏,匡复华夏,这才是我们这些人团结在一起的初衷,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将士们拼命作战,不是为了高某,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是为了领导者建立霸权,而是为了那个心中最大的梦想,回家……”
“驱逐胡虏,匡复华夏!”冉裕脸上的神情非常认真的道:“末将不敢忘记咱们定下的目标,立下的誓言!”
“可是胡虏呢”高敬宗冲在场的将领道:“胡虏在哪儿??”
死军高层都是冉魏国原将领,都是“聪明”人,“口号”喊得再响,他们都清楚,这都是用来鼓舞人心的,不是他们不愿意北伐,只是他们见识过鲜卑铁骑的凶悍,知道羌族步骑的残忍,也知道氐人的残暴,也见过匈奴人的兽性。但是他们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其实高敬宗自己也没有把“驱逐胡虏,匡复华夏”当成坚定不移的信仰,没错,他经常和下属讲起该拯救华夏百姓如何如何,匡复会如何如何,以及将来如何恢复重建家园,发展生产也是常常挂在嘴边的。
可是,他自己真的相信么?很难说,相信,也很难说。不相信。那是一种混合了的态度,对这目标高敬宗还是期待的。却又还没有狂热地认为非此不可。
然而,高敬宗想起后世,抗日这面大旗下,无数热血儿女离开家园,毅然踏上抗日的道路。当时很多尚未沦陷的百姓,甚至没有见过日本鬼子,至于血海深仇更加无从谈起。然而,华夏儿女自从管仲提出“尊王攘夷”之后,华夏民族的基因里就注入了“一致对外”的基因。因为有了这个基因,每当华夏到了亡族灭种的时候,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杀出一条血路……
然而,高敬宗却看到听到太多流民形容鲜卑诸胡如何倒行逆行,如何惨绝人寰,如何杀得血流成河,尸骨如山。
“胡虏在哪儿?”
“胡虏在哪儿?”
……
高敬宗连续大吼三声,震得司吾城节堂灰尘都呼呼往下落。
冉裕起身道:“那还用问啊,胡虏在中原,
“胡虏中河南。”
“胡虏在关中。”
“胡虏在北方……”
“你们说得很对,胡虏在北方……”高敬宗道:“那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向北,北代!”
“都督,咱们最近扩军太快,歼灭郭阳军,加入吸纳的流民青年,部队已经膨胀到了六郎将府,二十四个折冲府,士兵大都没有经过训练。咱们……”
“不必了!”
“不必了?”
“不错!”高敬宗道:“永和五年(349)年,十一月,后赵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羯兵暗中埋伏准备杀掉冉天王和李农等人,冉天王当既决定举义,率领三千兵马,从从凤阳门至琨华殿,横尸遍地,血流成河。那么本都督要问了,冉天王三千兵马对阵二十万羯军,七十比一的巨大悬殊,尚且不惧,咱们如今拥有三万兵马,燕军不过六十万人,二十倍的悬殊,你们难道就怕了吗?”
封雷一下了撕开上身袒露着上身,指着身上纵横交绰的丑陋疤痕道:“都督且看,雷身上大小伤疤五十七处,可有一处在后背!”
胡光也道:“怕个鸟!”
“谁怕谁是小婢养的”
田浩道:“都督,北伐之计,恐怕要从长计议!”
“对,咱们粮秣没准备,眼看进入深秋,天气转寒,将士皆是单衣,恐怕北伐还要准备甚多……”
继续还有更新
(本章完)
第169章 向北向北(四)
“这都不是问题,只要大方向确定下来!”高敬宗笑道:“北伐,向北,驱逐胡虏,匡复华夏,这个战略方向坚持不动摇,一切的战术谋略,都得围绕这个大方向来,方法可以讨论,道路可以迂回,但是大方向却不能变来变去!”
封雷道:“都督,我们的力量与胡虏相比,悬殊还是非常大,一旦我们露出北上的态势,燕国肯定会做出反应,他们一定会集结重兵围攻咱们!”
“事实上鲜卑人不可怕,燕军的轻装骑兵、还有重装骑兵都不是无懈可击的!本都督已经找到了克制他们的办法!”高敬宗朗声道:“诸君,我们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我们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都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人。我们拥有着高贵的血统,我们的祖先曾所战无有不胜,灭九黎、战犬戎,扫北狄,击东胡,败匈奴无往不利,区区黄须奴,能阻挡我们华夏儿女归家的步伐吗?区区黄须奴,岂能挡住我死军将士的兵锋所向吗?我等都是华夏民族的先驱,不惧暴胡的豪杰,北伐之战,正是彪炳于世,扬名立万的好时机。欲立功名,就看诸位的奋战,让那些黄须奴,看看我死军虎猛勇士的出笼雄姿吧!”
高敬宗不愧为参加过传销洗脑的人,至少他在的话很具有鼓动性,这群热血将领被高敬宗感染了!有一种立即冲上去与敌人拼命的冲动!封雷突然感觉这个场面有点熟悉,就好像是他当初追随冉闵的时候,冉闵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战神,在他身边,哪怕是战死疆场,也无怨无悔!
刘牢之、何穆、田洛等都面露喜色,苏固、刘孟也低了头若有所思,胡光却还是忍不住道:“但要是向北的路走不通呢?万一我们到了过了谯郡,渡过黄河,那边的汉民却并不是很愿意接纳我们。”
“那就用铁和血扫净我们北上之路!”高敬宗杀气腾腾的道:“本都督不迂腐,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本应有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刚烈,然而有的人却背宗忘祖,甘为胡虏爪牙,那么本都督用铁和血,让天下人明白一个真理,叛汉者死!”
高敬宗在这个时候,想到了南明的李定国。在李定国两蹶名王,清军士气低迷,转而东征过程在新会城下遇到阻击。当新会城中守城清军把满城老弱妇孺赶上城墙,李定国不忍伤害城墙上的新会百姓,从而围而不攻,错失战机,就了犯了兵家大忌。
《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云:“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是,将帅有五种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有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容易被俘虏;若性格急躁易怒,暴跳如雷,就容易被激将法、凌侮而妄动;品性方正清廉并注重名节、洁身自好,往往也会被利用这一点,陷入敌人侮辱的圈套;仁慈爱民,惟恐杀伤士众,就会被敌出奇扰得不得安宁。以上五种情况是将帅易犯的过错,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覆灭,将士被杀,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造成的,为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
事实上中国历史的民族英雄,都犯了这五忌中的之一,或多个。如岳飞,南宋初期岳飞手握十五万岳家军,如果他坚决不奉诏,皇帝也拿他没有办法。同理,冉闵、李定国都犯了爱民可憎这一点。如果是枭雄,真正狠下去,历史未必不会重写。
高敬宗作为后世之人,他不会犯这种过错。部队没有训练好,就立即北伐,事实上也有忿速,可侮的危险。然而高敬宗此时举行北伐,却不是因为诱敌,而是因最大努力去挽救这场民族悲剧的上演。
封雷还想再提异议,高敬宗果断的打断他说话道:“封副将,当初咱们在籍字营,何曾想过我们能够打败田豹?我们咱们想过没有,我们可以把鬼蜮八大乞活军的相山郭氏踩在脚下?何曾想过咱们即将对阵燕主慕容隽,或许是万夫莫敌的燕国吴王慕容垂?”
高敬宗道:“可是,咱们却一步步走过来了。我们在走来的这一路上,有很多人倒下了,然而,还有更多人加入到咱们的队伍中。”
高敬宗猛然一拍案几吼道:“从今往后我们分为两步,一边加强部队训练。另外把咱们手中的钱,全部花出来,把钱换成粮食、草料、布帛,还有钢铁等各种物资。”
“封副将!”
“末将在!”
“本都督命你为大军前锋,统帅苏固、刘孟两个中郎府,越骑一团、越骑二团,加中垒一、二团,全军共有八折冲府并二十八团,全军一万四千余人马,以符离城为根基,伺机占领相县、萧县、酂县、费亭、苦县、宋县、城父县、山桑县、铚县、竹邑县、蕲县、洨县、龙亢县、虹县。(今淮北、宿州、永城、鹿邑、太和以北、涡阳、蒙城、利辛、灵璧、固镇、龙亢怀远西部、五河)。”
封雷迟疑道:“可是此地还有二十余家乞活军……”
“谯郡,乞活军所部给他们两个选择,投降改编。”高敬宗霸气的道:“或者死!”
“末将遵命!”
“胡光!”
“末将在!”
“率领所部人马,北夺郯县,东夺东海,西夺下邳,辖境乞活军各部,与谯郡等同,不降既灭!”
“末将遵命!”
“田浩”
“卑职在!”
“本都督命你组织民夫,以工代赈,即日起负责疏通旧汴河故道!”高敬宗道:“我军北伐,粮道需要采取水运,这条新汴故道就是我们的粮道,务必保证早日修通!”
“卑职领命!”
“郭献言”
“卑职在”
“既日起,加大组织力度,组织民夫,从谪仙城转运全军冬戎服和物资。”高敬宗喝道:“本大都督希望半个月内全军可以分到物资!另外从流民中挑选会手艺的工匠,建炉打造甲胄和兵刃,我们要统一制式,统一装备!”
“卑下领命!”
“何穆!”
(本章完)
第170章 向北向北(五)
“谯郡不是我们的目标,陈郡也不是!”高敬宗说到激动之处,声音陡然高了八度:“但是谯郡和陈郡我们拿下来之后,可以作为一个礼物,作为交换,送给桓温桓大司马和谢安。谯郡和陈郡,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块四战之地,但是对于桓氏和谢氏,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祖宗之地不可轻弃,陈郡和谯郡以此二郡为诱饵,桓氏和谢氏是绝对抵挡不住这个诱惑的!便我们便可促他换南阳……”
就在这个时候,节堂之外传来一句异常熟悉的声音:“都督,不用等谯郡到手再换南阳了,南阳到手了!”
高敬宗回头,却看一个胖大的身影,手持一个黄锦盒,一脸贱笑。不是江淮都督府司礼参军陈应是谁?”陈应身后,正是徐敬宣。
二人进入节堂,高呼:“恭喜都督,兴不辱命。”
“事情成了?”
徐敬宣悻悻笑道“事情臣只办好了一半!”
“一半!”
“不错,求亲的事情没有办成!”陈应道:“不过大丈夫何患无妻。都督心愿已成。说着将手中的锦盒递给高敬宗。
高敬宗打开锦盒一看,原来是一辟除,辟,征召;除,授官之意。《文献通考·选举》:“盖东汉时,选举辟召皆可以入仕,以乡举里选循序而进者,选举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故时人犹以召为荣焉。简单的说,这就是一张委任状,任命高敬宗为河洛义军都督。
高敬宗接过这个任命,就算是朝廷体制内正四品的官员了,如果换作后世就是正厅级官员。
事实上这个都督也是一个大坑,河洛地区广义上辖区很大,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但是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前燕国的辖下,也就是说桓温用燕国的城池封了高敬宗这么一个虚官。
高敬宗自然也没有在意,反正他又不是真正想当东晋朝廷的官,而是需要一个朝廷的名义。毕竟在这个时代,东晋朝廷的影响力还是有的,至少百姓都认可。
“二位入列,闲话少叙。”高敬宗道:何穆你的任务,是从全部流民或司吾城、符离城中挑选识字之人,组织一场科举考试,选拔贤良,本都督要选官,充实地方。”
何穆不解的道:“选拔贤良臣倒知道,只是这……科举?”
高敬宗解释道:“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咱们江淮都督府在士族眼中就是“北伧”一个,他们连正眼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更别说帮助我们治理地方了。所以本都督思来想去,我们需要改遍用人制度,不问出身,不问门第,只问才学,选拔德才、兼备的贤良,治理地方,发展生产,为北伐做保障。……”
徐敬宣、刘牢之、何穆等望向高敬宗的目光开始变得深邃:“都督这可是要仿效魏武帝(曹操)颁布求贤令啊!”
何穆道:“臣绝不辱命,都督素来义薄云天,向来行善好施,相信会应募的人很多。哪怕为一捉笔小吏,恐怕也会有无数人挤破脑袋。”
“陈司户来得正好,本都督占领符离城,缴获甚丰,各种财物已经统计出来,莫约六十余万金。本都督打算把这些财物全部卖给新安商盟,追加购买粮食、甲胄和各式兵刃,布帛、骡马等物资!”
陈应闻言大喜:“都督,粮食的话,有一个极限。我们新安商盟,年前最多只能提供六十万石粮食。”
“六十万石啊,实在太少了!”高敬宗道:“慕容隽穷刮地方,北方各郡县百姓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粮食是多多亦善,你有一千万石,本都督也不嫌多!”
陈应道:“我们祁门陈氏与钱唐丁氏、吴郡朱氏有些关系,可是从丁氏和朱氏那里进购一批粮食!”
吴郡朱氏是江左四望顾陆朱张之朱氏,汉时有朱买臣,武帝时为会稽太守,和帝时有朱梁,仕为正(谏)议大夫,吴郡太守,郡中朱氏多其后。汉末以至三国间,吴郡朱氏开始显赫。到魏晋时期,成为江左四望,在这个时代,朱氏有朱腾作建威将军,吴国内史(与太守平级)朱腾的三个儿子,朱宪任梁国内史,朱斌任汝南内史,朱绰为前营督护。一门四太守,虽然比不上王谢,也是一等豪门。
但是朱氏最显赫的不是其官势官威,而是其经济实力相当强大。朱氏田产极多,近二十万倾良田,家族荫户和佃户多达三十余万户,比陈郡谢氏十三万倾田产高出将近一半。二十万倾良田,每年至少可以收获两千万石粮食,不过除去朝廷税收和佃户口粮,朱氏每年仍可以收得三百余万石粮食。
高敬宗想了想道:“朱氏乃桓温附庸家族,若桓大司马同意,他肯定会出售粮食。不过朱氏胃口不小,寻常钱货恐怕他们看不到眼中。那就把盐矿股份送给桓温五成,有桓大司马庇护,无人敢动赶盐矿。每年五万石精盐,桓温司马会给咱们多少粮食!”
“一百万石!”陈应想也不想道:“臣可以为都督尽量争取!”
“好!”高敬宗道:“陈应,此事交给你办理,本都督要粮食,兵甲……郗昙再贪婪,他职责有限,也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六十万鑫缴获钱财,其中有不少字画和古玩,分出十万金,可以贿赂也好,赠送也罢,本都督希望得到弩机两万具,甲胄一万副。其他我们倒可以自行打造!”
“聂彦适、张屠”
“末将在!”二人立既
“你等两中郎将府,八个折冲都尉共一万两千人马。归籍帅指挥,立即起沿淮水逆而上,进据南阳……”
南阳,仍是高敬宗念念不忘之地,他仍想把南阳攥在手中!
(本章完)
第171章 战神慕容垂
邺城,深秋的邺城被雾气笼罩着,城墙是灰蒙蒙的,天是灰蒙蒙的,街道也是灰蒙蒙的。东汉末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临漳县邺北城),营建邺都,邺城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所以临漳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这座中原古城,惜日异常繁华,曹魏立都,拥有十九万户,莫约八十万人口。到了冉魏时候,整个城池不足一半。然而此时,整个邺城邺城尚有五十余万人口,不过大都不是邺城本地人,皆是从魏郡、东郡、高阳迁徙过来的百姓,或是从龙城(今朝阳市)迁徙过来的鲜卑贵族。
大清早,城门打开,一溜长龙的马车接连而去,这些马车无一例外,都是拉着一具具尸体,有的破草席没有盖严实,露出尸体上那青灰色的脸。
破烂的街道,破烂的房屋,到处都是污水、黄白之物横流,数不清的垃圾,还有时而不时出现的残肢断臂。
有道是一代兴亡观气数,鲜卑入主中原不过五载,然而邺城萧瑟,百姓怨声载道,可惜身为燕国国主的慕容隽仿佛未觉。
鲜卑族慕容部人才倍出,盛产俊男美女,同时也盛产文无双全的猛将,从前主慕容皝开始,就非常擅长内斗。慕容皝兄弟九个,其中庶兄慕容翰勇武善射,足智多谋,深受父亲慕容廆的器重和宠爱,授以杀敌陷阵的重任。慕容翰果断不负众望,他灭扶余,两败高句丽,败鲜卑宇文部首领宇文悉独官只身逃脱。在镇守辽东期间,慕容翰安顿抚慰汉人、胡人百姓,对他们恩威并重,善于用贤良,各方百姓皆佩服慕容翰。在慕容廆死后,慕容皝嫉妒慕容翰功劳,随掌权后开始对其产生报复。
慕容翰出逃,慕容昭、慕容仁以被慕容皝打败后斩首,吞并弟弟们的部曲和妻女。内斗是鲜卑慕容部的主旋律,慕容皝九兄弟,被他自己杀掉三个,战死三个,善终者仅慕容评、慕容军二人。
到了燕主慕容隽这一代,事实上内斗非常厉害。慕容皝十九个儿子,其中四子慕容恪、五子慕容垂、六子慕容德,皆是文武全才,其他也不是庸俗之辈,然而儿子太能干了也不太全是好事。比如此时,慕容隽就是如此,他担心太原王慕容恪威望太高,功高盖住,在慕容恪挂帅出征灭掉冉魏、以及王午之后,就封官为大司马、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事,封太原王。
别看此时太原王位于大司马、录尚书事,事实上用汉人的话说:“这叫明升暗降”剥夺了兵马指挥权。
至于五弟慕容垂,在升平元年(前燕光寿元年,357),前燕发兵进攻塞北(长城以北)敕勒。敕勒,又名丁零,高车。魏晋南北朝时,大批敕勒人入塞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留居漠北草原的敕勒则在四世纪日益强大,不断侵扰中原。前燕入居中原后,经常遭到敕勒人袭扰。同年五月,慕容俊派遣慕容垂(时为抚军将军)与中军将军慕容虔、护军将军平熙率步骑八万进军塞北,攻敕勒,大败之,俘斩达十余万人,获马十三万匹、牛羊无数。
这个时候,慕容隽又猜忌他的五弟慕容垂。慕容隽的皇后可足浑氏命段氏及吴国典书令辽东高弼为巫蛊,想借此把慕容垂牵连进来。慕容俊将段氏及高弼下狱,进行拷问。但二人“志气确然,终无挠辞”(《晋书·慕容垂载记》)。段氏(东部鲜卑段部首领段末柸长女)被慕容隽所虐杀在狱中,段段末柸将次女段氏之妹为继室,可足浑氏又将其黜之,并将其妹嫁与慕容垂,慕容垂心中不满,这使他与慕容隽关系更加恶劣。
慕容隽命慕容垂为征南大将军,吴王,却不让慕容垂统帅所部人马,而是将慕容评的部曲让慕容垂统帅。事实上此驻守梁国(今商丘梁园区)的慕容垂,除了身边三千亲卫部曲之外,其他所属四万余步骑,皆调动不了一兵一卒。
有道是上层神仙打架,下层小鬼遭殃。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各派系之间辗压非常激烈。此时慕容隽在皇宫太武殿召集燕国重臣任太尉封弈、侍中慕容恪,尚书令阳骛,尚书左仆射皇甫真、尚书右仆射张希,中书监宋活、中书令韩恒。(诸位看官看清,燕国除侍中(丞相慕容恪之外,其他皆为汉人)。”
慕容隽神情严肃,不悦道:“都是废物,连点小事都办不好。征兵未至五十万人,征粮不及预期三成,朕自开春南征,岂不是要夭折?”
按照历史上的,慕容隽以五丁抽三的方式,也没有完成这次征兵一百五十万人马的行动,更何况这次他更加疯狂,一户仅余一丁,上至五十,下至十五,全部男子全部征丁为兵。太尉封弈心里暗恨“以你们这种杀鸡取卵的搞法,别说南征,就是能不能保住邺城还两说呢。”只是这话在他心打了一圈,不敢说出来。勉强一笑,拱拱手,官场上套话是张嘴就来:“陛下明鉴,不是臣等办事不力,而是刁民太顽劣,如今各州郡疯传,江淮大都督高敬宗提北府精兵十万,不日北伐,他们要引为内应。所以向地叛乱不止,各驻军疲于应付,致使陛下旨意未按时完成!”
“什么,这江淮都督高敬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天下间还有如此人物?”慕容隽目光如电,缓缓扫视众臣“这练新军,权操于上。是为保我大燕江山万代的事儿,朕再三特地嘱咐,一定要得其精髓,不能办砸。可是,如今却因高……”
“高敬宗”慕容恪苦笑道:“臣弟也不算孤陋寡闻,东晋但凡太守以上官员,虽然不说是如数家珍,但是知之甚详,然而关于这个高敬宗的底细,几乎没有半点脉络可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