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大人,你是否收受了那些盗匪的好处,竟然如此帮着他们说话,公文的真假指挥使大人难道不清楚?”不等石虎开口,朱瞻坦立刻冷冷地反驳道。

方同闻言眉头顿时微微一皱,忍不住瞅了一眼朱瞻坦,觉得石虎身边的这个护卫太过无礼,即使石虎再**信这个护卫,可他与石虎之间的交谈岂容一个小小的护卫插嘴的?

“给本指挥使拿下他们!”石虎自然知道方同是在为他好,可他在朱瞻坦的压力下已经别无选择,因此神情阴冷地一指李云天,杀气腾腾地高声下令,“除了这个匪首外,其余之人如敢反抗,杀无赦!”

“前面的盗匪听着,速速放下兵器,否则我们可就不客气了!”一名立在那群弓箭手身后的百户闻言,面无表情地向门前的锦衣卫说道,既然石虎说李云天等人是盗匪,那么他们自然将李云天一行视为盗匪。

“不可!”方同见状大吃了一惊,虽然他不清楚石虎为何变得如何偏执,但是他相信自己没有认错兵部的公文,连忙跑过去挡在李云天的面前,神情严肃地向石虎说道,“大人,卑职觉得兵部的公文真实无疑,大人应该立刻撤兵回营。”

“如果大人对锦衣卫的人身份有怀疑,可以先将他们留下,向都司发文查问。”沉吟了一下后,方同向石虎提出来一条稳妥的建议。

“方大人,他们只是一些小喽啰而已,倘若让策划了血案的匪首逃走,这个罪名你担待的起吗?”朱瞻坦见方同竟然阻拦石虎行事,不由得冷冷地喝问。

“放肆,本大人与指挥使大人说话,哪里有你说话的份儿!”方同已经忍了朱瞻坦很久,闻言不由得勃然大怒,冲着他厉声斥道,“你可知道不遵兵部调令的后果?你又是否清楚向锦衣卫妄动兵戈的惩处?”

朱瞻坦闻言顿时语塞,他刚才一时激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故而面色顿时阴晴不定,憋了一肚子的闷火而无处发泄,毕竟他现在不是小王爷而是石虎的一个随从而已。

“方大人,你是要违抗本指挥使的命令?”石虎没想到方同会公然反对他,一时间有些下不来台,脸色一沉,指着他怒声问道。

“指挥使大人,卑职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应该从长计议,万万不能拿兄弟们的身家性命当做儿戏。”事关生死,方同此时哪里会跟石虎客气,反正两人之间的积怨已久,于是冷冷地望着石虎。

“大胆,你可知违抗军令的后果,本指挥使能立刻斩了你。”面对方同的指责,石虎微微一怔,随即不由得暴怒,怒声吼道。

“指挥使大人,卑职虽然位卑言轻,但好歹也是左军都督府任命的职官,岂是大人说杀就能杀得了的?”既然已经跟石虎撕破了脸皮,方同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冷笑了一声后说道。

他是济宁卫的二号人物,纵使犯了错也轮不到石虎来责罚,要上报山东都司,由山东都司来裁断。

“沈千户,将这个抗命不遵的混蛋给本指挥使拿下,本指挥使要将其送交都司处置。”石虎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见自己没能吓住方同,冷冷地向一旁的沈千户喝道。

“把他抓起来。”沈千户是石虎的人,自然以石虎马首是瞻,闻言冲着身后的几名亲兵一挥手,那几名亲兵扑向了方同,拽住他的手臂往院外拖去。

“指挥使大人,你可千万要三思,动了锦衣卫的人咱们整个济宁卫都要跟着倒霉。”方同一边挣扎着一边向石虎高呼。

兵部想要追究石虎抗命的话,左军都督府肯定会出面转缓,可要是伤了锦衣卫,那么案子可就捅到了天上,左军都督府对此可就无能为力了。

“本指挥使给你们最后一个机会。”石虎看也不看方同,杀气腾腾地冲着李云天举起了右手,只要他的右手一落下那些弓箭手就会放箭。

“石虎,大明还从没有投降的御史,本御史岂能开这个先例?”李云天冷笑了一声,傲然说道。

“可恶!”石虎闻言不由得从口中蹦出了两个字,扭头望向了朱瞻坦,朱瞻坦面色铁青地向他点了点头,示意他立刻动手。

“什么人?”

“滚开!”

石虎见状把心一横,正要落下右手时,冷不防院门外传来一阵凌乱的脚步声,两个男人的声音随后传来,接着传来一声男子的闷哼。一

第262章前倨后恭

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幕,院里的人纷纷下意识地向院门望去,脸上满是疑惑的神色,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云天见状暗自松了一口气,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看来他今天命不该绝。

在众人诧异的注视下,守在远门口的军士好像遇到了什么威压,被逼得退进了院子里。

随后,一名人高马大、穿着千户官袍的魁梧大汉在众多士兵的簇拥下涌了进来,与石虎的手下刀枪相向,形成了对峙之势。

一名穿着便装的中年人跟在那名千户的身后,伸长了脑袋向院里张望着,一脸的焦急,正是被赵泽恩派去搬救兵的那个人。

毫无疑问,这名带兵闯进院子的千户就是石门千户所的陆韧,得到消息后立马集合手下的士兵赶了过来,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赵家集。

虽然陆韧也觉得李云天被困赵家集显得有些匪夷所思,可他不相信德高望重的赵泽恩会说谎。

况且,这件事情事关重大,倘若这个消息是假的,他带兵前去大不了被上司呵斥,届时自有周征为他撑腰,毕竟他是为了去就李云天。

可要是他无动于衷,导致李云天有什么意外,那他就是万死也难辞其咎。

“陆千户,你为何来此?”注意到来人是陆韧,沈千户连忙迎了上去,不无惊讶地问道,这里可是济宁卫的地盘,不是石门县。

“沈千户,本千户有要事在身。”陆韧已经注意到了房门处的李云天,双目中不由得闪过一丝惊喜的神色,冲着沈千户拱了拱手,快步迎着李云天走了过去,前方的军士不敢阻拦,纷纷让出了一条路。

“李御史,去年京城一别,李御史风采依旧,不知都督大人近来可好。”来到李云天面前后,陆韧笑着向他拱了一下手,他口中的都督自然指的是周征。

“岳丈大人一切安好,沈千户去年带的家乡特产令岳丈大人赞不绝口。”李云天微微一笑,向陆韧拱手行礼。

陆韧以前是周征的亲卫队长,是周征的心腹,否则的话岂能担任石门千户所千户一职?要知道石门县可是周征的祖籍所在地。

与济宁卫下辖的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不同的是,石门千户所是一个守御千户所,虽然位于济宁府境内,但是却不归济南卫管辖,而是由山东都司直辖。

故而,陆韧虽然也是千户,但是他的官阶却不是普通千户的正五品,而是正四品。

通俗一点来说,陆韧的官衔是正四品,但是担任的官职却是正五品。

普通的千户所兵员一千一百二十人,而作为守御千户所,石门千户所的兵员则达到了两千多人,相当于两个普通千户所的规模,由此可见守御千户所的重要。

面对眼前的一幕,济宁卫的军士们面面相觑,如果方同还有可能搞错兵部公文的真假,那么陆韧绝对不可能认错人,那些弓箭手随之缓缓放下了手里的弓箭,他们可不敢对御史无礼。

“陆千户,这里是我济宁卫的辖区,你擅自调兵前来,可是要谋反不成?”不知为何,见到陆韧后石虎的心中反而松了一口气,不过陆韧闯进了他的地盘他岂能做坐视无睹,冷笑着问道。

“石指挥使,卑职接到消息,由于济宁府匪患猖獗,都察院湖广道李御史被困赵家集,所谓事急从权,故而卑职为了避免那些盗匪伤到李御史,故而前来增援。”

陆韧能坐到石门千户所千户的位子,肯定不是那种鲁莽之人,他来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借口,不动声色地回答道。

石虎闻言不由得冷笑了一声,有些无奈地看向了朱瞻坦,所谓成王败寇,陆韧现在带兵前来正好救了李云天一命,所以山东都司根本就不会追求其责任,而这也无疑使得他陷入了被动中。

况且,即使动起武来他们也处于劣势,济宁卫五个千户所的兵力分布在整个济宁府,如今赵家集的兵力只有三个百户所,合起来不到四百人。

而陆韧此次前来不说是倾巢而出,也绝对带了大批士兵,打起来的话石虎没有丝毫的胜算,更重要的是他谋反的罪名无疑就要被坐实。

“走!”朱瞻坦的脸色此时万分难看,青一阵紫一阵,直到如今他知道自己这下是彻底栽了,不甘心地瞪了李云天一眼,抬步离去。

“三公子,有一件事情你应该要向下官交待。”李云天见状,高声向他喊道。

“怎么,你想留下本公子?”朱瞻坦闻言禁不住攥紧了拳头,面无表情地看向了李云天,神情显得有些紧张,他要是被抓住送到京城,那么将给汉王带来巨大的麻烦。

“三公子,你随时可以离开,不过在此之前要将那些人交给下官,下官也好了结济宁府的事。”

李云天不动声色地回答,朱瞻基刚刚登基尚未稳定朝中大局,故而不宜做出刺激汉王的事情,但是那些制造了济宁府那起十几条人命被害血案的凶手朱瞻坦必须要交给他,他要给济宁府的百姓和受害者家人一个交待。

“本公子就如你所愿!”朱瞻坦面无表情地与李云天对视了一番,见李云天神色坚决,知道他不把那十来名制造了那起血案的手下留下无法离开,于是冷笑了一声,拂袖而去。

李云天见状,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笑意,同时也松了一口气,他真的担心朱瞻坦会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届时可就不少收场了。

“石大人,你还想走吗?”石虎也想跟着朱瞻坦离开,不过没走几步就被李云天喊住,李云天冷冷地瞪着他,“本御史刚才已经给过你机会了,是你自己没有把握住,那么就别怪本御史秉公办理了。”

“你想怎么样?”石虎闻言心中禁不住一颤,停下脚步,转身故作镇定地说道,“本指挥使位居正三品,没有都司的审判你休想杀我!”

“本御史从来没有想过要你的命,只是让你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已,你是死是活自有锦衣卫北镇抚司来决断。”李云天微微一笑,冲着身后的那名锦衣卫百户一挥手,“将此人拿下,带回京城审理。”

石虎不由得大惊失色,通常来说他要是犯了事要交给山东都司,再严重一些的话交给左军都督府,有左军都督府和刑部来会审。

可李云天却将他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这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令人谈之色变,他进去后岂能有命活着出来?

其实,这并不是李云天要公报私仇,而是石虎咎由自取,李满山是锦衣卫南镇抚司的百户,宋大山和王振更是东宫侍监,出了事要由锦衣卫北镇抚司来彻查。

三人现在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这件事情不能善了,帐自然要算到石虎的头上,谁让他是济宁卫的指挥使,又下令对三人严刑拷打,难道还要扯上朱瞻坦不成?

况且,即使石虎扯出朱瞻坦也没用,只要李云天承认,没人知道朱瞻坦来过济宁府。

那名锦衣卫的百户一摆手,几名锦衣卫大步奔向了石虎,石虎的亲兵见状立刻护在他的身前,冲着那几名锦衣卫拔刀相向。

“石虎,你想罪上加罪吗?”李云天冷笑了一声,高声喝道。

“都退下。”石虎的脸上阴晴不定了一阵,随后嘴角流露出一丝苦笑,开口喝退了那些亲兵,随后郑重其事地冲着李云天拱了一下手,一脸黯然地说道,“李御史,在下虽然该死,可是事出有因,非在下所能左右,还望李御史能网开一面,给在下的家人一条活路。”

说着,石虎冲着李云天深深地一躬身,先前的锐气已然全无。

此时此刻,在石虎看来能救他家人一命的只有李云天,虽然他并没有见过李云天,但是却听说了李云天不少事迹,知道李云天是一个处事稳重之人,事情办得非常周到,从没有胡乱牵连到什么人。

毕竟石门县就在济宁府的边上,而李云天又是周征的女婿,李云天的事情石虎想不知道都难。

以前石虎对李云天嗤之以鼻,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圆滑奸诈的小人,可现在他却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李云天的身上,再怎么说李云天也是重要的当事人,又给太子立了大功,他要是替自己的家人说一句话,那么家人的命运就足以改变。

“本御史一定督察此案,查清事实,秉公办理。”李云天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回答。

“谢李御史!”石虎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再度躬身给李云天行了一礼,神情中充满了感激的神色。

虽然李云天看似没有说什么,但他决定督察此案已经表明会放石虎一马,否则的话锦衣卫的人绝对不会放过石虎的家人,石虎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这点儿言外之意他还是听得出来的。

朱瞻坦此时已经走到了院门口,闻言身形微微一滞,双目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心中百感交集,就在不久前他还掌控着大局,谁知道顷刻之间李云天就扭转了局势,仿佛犹如做梦一般。

随后,朱瞻坦身形落寞地快步离开,不知道回去如何向汉王交待。

现场众人对石虎前倨后恭的姿态是万分惊讶,更是暗中猜测着那个身份神秘的三公子到底是何人,不过现在有一点大家可以肯定,眼前这个被石虎认为是盗匪头目的年轻人就是济南府大名鼎鼎的御史李云天。

既然石虎被擒,沈千户、罗副千户和赵黑牛等涉及此案之人自然无法幸免,纷纷被陆韧的人给抓了起来,届时也要被一同押往京城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受审,等待他们的将是锦衣卫的酷刑以及悲惨的结局。

赵泽恩晚上设宴款待了李云天、雷婷和陆韧,赵家今天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就当人们都要认为赵家要完了的时候,谁成想赵家咸鱼翻身,一下子攀上了李云天这棵大树。

赵欣月作为事主自然要陪坐,席间神情黯然地望着在那里谈笑的李云天和雷婷,桌子下方的双手死死地攥着衣角,脸上强自挂着笑容。一

第263章约法

七月初,李云天抵达京城,李满山、宋大山和王振由于伤势太重留在济宁城养伤。

虽然只经过了短短的一个多月,但京城此时已经物是人非,太和殿上的龙椅已经易主:太子朱瞻基已经于六月二十七正式登基,成为了大明新的主宰,定元宣德。

李云天离开时济宁府的事务已经处理完结,济宁卫自副千户以上有二十多人被锦衣卫捉拿,一举将汉王在济宁卫的势力连根拔起。

据悉,石门千户所的陆韧由于此次表现出色,及时赶到化解了李云天等人的险情,故而十有yankuai会跃级从正四品的官衔提升为正三品的官衔,担任济宁卫的指挥使。

而济宁卫指挥同知方同也在此次事件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再加上他是赵山河的人,因此将调任中军都督府下辖的都司下属的卫所担任卫指挥使,着实升了一级。

济宁府知府赵升知道大事不妙,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虽然现在事情还没有牵连上他,但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可是触犯了天颜,为了保命已经以身体不适为由向朝廷请辞,希望能逃过一劫。

赵升很清楚,事已至此汉王已经无法再护他周全,原因很简单,连石虎都身陷囹圄更何况是他?

为此,赵升也唯有像石虎一样想向李云天求助,李云天要是能帮他说一句话那么他的处境将大为改善。

不过赵升吃了一个闭门羹,李云天并没有见他,两人既没有交情又没有见过面,他岂会为赵升开脱。

况且赵升与石虎也不一样,石虎只是一名出身行伍的莽夫,而赵升却是读过圣贤书的,礼仪仁孝的道理他应该比谁都清楚,身为读书人却要谋害大明未来的天子,简直就是罪不可恕。

赵升从李云天的态度中不由得感到一阵绝望,毫无疑问,朱瞻基绝对不会放过那些企图弑杀他的帮凶,而赵升无疑首当其冲。

济宁府那起有着十几条人命的血案也已经破获,朱瞻坦手下制造了这起血案的侍卫被绳之以法,也算是给那些被害者讨了一个公道。

因为距离李家庄近在咫尺,李云天趁机回了一趟家里,石门县的县令闻讯后立刻前来拜访,对其是恭敬有加。

李家的不少子弟纷纷来看望李云天,绝大多数与李云天未出五服,关系非常亲密。

按照李家族长李维仁的意思,希望李云天能提携一下李家的这些子弟。

在他看来,李满山和李大牛只不过是李家的下人而已,可现在两人已经贵为锦衣卫和京畿都督府六品的武官,前途不可限量。

那么作为李云天那些关系紧密的兄弟,李云天自然应该提携他们一下,再怎么说李云天也是皇上面前的红人,想要提拔一些人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以前由于李云天在京城,这些话李维仁不好开口,如今李云天回来了,他自然要把话向李云天挑明了,作为李家的族长他可是期盼着李家有朝一日能成为名满天下的世家大族,这对他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耀。

李云天对此感到有些无奈,说实话他不是不想提拔那些自家的兄弟,再怎么说这些兄弟都是自己人,关节时刻靠得住。

可是如此一来就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一旦那些兄弟如果依仗着他胡作非为的话,这会使得他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毕竟他不是圣人也要面对家里面的亲情关系。

既然李维仁已经开口了,而且说的又是人之常情,那么李云天也不好拒绝,同意对家族里的兄弟进行提携,免得被人说成是狂妄自大或者忘恩负义。

不过李云天也与李维仁约法三章,给李家的子弟制订了一些规矩,并且有言在先,触犯此规矩者李维仁要将其要从李家除名,从此以后不再是李家的人。

而失去了李家族人的身份,那么李云天就能对其秉公处之,进而对李家的子弟形成一种威慑。

李云天已经向李家的各位族老们表明了他之所以要制定那些规矩的目的,他并不否认这些规矩是为了以后避免使得他在处理自家兄弟犯事的时候为难,更重要的是为了李氏家族的长治久安。

说到底李云天也是一个凡人,他活着的时候可以照顾李家的子弟,可要是死了的话那么可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必须要严于律己,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使有人想找麻烦也不容易。

族老们对李云天的肺腑之言是感触颇深,李云天此举无疑是未雨绸缪,因此一致同意将李云天的定的那些规矩写进了族规里,一旦有人违反立刻从李家除名。

有了族老们的支持,李维仁随即修改了族规,将李云天定的那些规矩置于族规的最前面,一目了然,以示警戒,并且刻成碑文立于李家的祖祠中。

石门县的举子们得知李云天回来后更是联袂登门拜访,让李云天感到欣慰的是,或许是受到了他的激励和影响,李家上一次山东乡试的时候竟然一下子出了两名举子,都是他的堂兄,可谓是李家的一件大喜事。

由于李云天在太和殿的谏言,石门县的举子高中进士的几率增加了一倍,这使得举子们对李云天是万分崇拜,皆以他为榜样。

不仅举子们,石门县的士绅商贾也纷纷前来李家庄,想要趁机见上李云天一面,更有甚者济南城的一些人都特意赶了过来,这使得本来想在李家庄住上一段时间,与李满山等人一同回京的李云天应接不暇,不得不提前赶赴京城。

此时,正阳门外,二三十名穿着孝服的年轻官员正聚一起说着话。

他们是翰林院的翰林和庶吉士,与李云天关系密切,不是与他同科的进士,就是与他同一届考上了庶吉士,都有着同年交情。

李云天这次回京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朱瞻基只让人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翰林院,让翰林学士龚思恩安排人去接李云天,再怎么说李云天也是翰林院的庶吉士。

与此同时,朱瞻基也是以这种方式向翰林院的翰林们表明,他对李云天信任有加,让他们不要再因为李清正的事情为难李云天,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龚思恩能当翰林学士,说起来还是托了李云天的福气,李清正走后他从侍读学士被提拔为了翰林学士。

接到这个谕令后龚思恩有些为难,翰林们可不比一般的官员,一个个傲气十足,风骨铮铮,李云天得罪了李清正使得不少翰林对其心生厌恶,他要是让那些人去接李云天,届时肯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因此他想了想,将这件事情交给了与李云天交好的翰林和庶吉士,毕竟不是所有的翰林都站在李清正一边。

那些年轻的翰林就与李云天走得很近,算是翰林中的少壮派,思想比较开明甚至激进,给暮气沉沉的翰林院带来了一股清爽的气息。

只不过一些翰林虽然暗中对李云天有好感,但是却与李云天没什么交情,故而也就不能前去相迎,反而那些与李云天有着同年之谊的翰林和庶吉士没有这么多顾忌。

“来了!”谈笑间,一名年轻官员伸手指了一下远处的官道。

随着那名年轻官员的喊声,众人纷纷抬头望去,只见一队打着锦衣卫旗号的车队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里,沿途的行人纷纷向两旁闪避。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前去通州提取石虎等一干人犯,顺便将李云天接回来,这也是朱瞻基对李云天的一种嘉奖,即使那些朝中重臣也无人享有这种荣耀,要知道锦衣卫可是皇帝的仪仗。

而通常朝中重臣要是与锦衣卫有什么牵连,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十有yankuai就是被锦衣卫北镇抚司请去喝茶,而北镇抚司的茶岂是那么好喝的?

车队来到城门处后,李云天与北镇抚司的一名千户寒暄了几句告别,然后和等在那里的众位翰林院的同僚谈笑着进入了城里。

此时,京城的官场上已经都知道李云天暗中去南京向朱瞻基传旨的事情,只不过很少有人清楚他为什么会在济宁府出事。

不管怎么说李云天顺利完成了张皇后的懿旨,至于他为什么会在济宁府,又为何会与济宁卫指挥使石虎起了冲突已经没什么人去关注,因为谁都知道李云天这次要飞黄腾达,谁吃饱了撑的去打探李云天执行的皇命是什么,这可是犯了官场的大忌。

虽然李云天很想回家看看,但他进城后的第一件事是进宫觐见朱瞻基,将济宁府的事情向他汇报,同时也要前去谒见洪熙帝的灵柩。

到了皇宫,内侍们早已经给李云天准备好了孝服,有条不紊地伺候着他换上,朱瞻基,现在应该称为宣德帝正在寿皇殿等他。

寿皇殿的一个偏殿,李云天见到了宣德帝,与前些日子相比宣德帝的身上已经多出了一份帝王之气,整个人威严了许多。

李云天一五一十地将济宁府发生的事情向宣德帝进行了汇报,听得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着,如果不是陆韧及时赶到的话李云天可就凶多吉少。

“陛下,汉王在军中故旧属下众多,石虎此次做下的事情虽然罪无可恕,但臣觉得应该给他一条活路,让汉王的那些属下故旧知道陛下虚怀若谷,皇恩浩荡。”汇报完,李云天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

在他看来杀了石虎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可如果能通过石虎来彰显宣德帝不计前嫌的广阔胸襟,那么一旦宣德帝与汉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爆发冲突的话,无形中会动摇汉王的军心。

因此,李云天这才会答应石虎替其家人说话,倘若连企图谋杀宣德帝的石虎都能被宣德帝饶了一命,那么更何况其他的人?

“就依卿家所言。”宣德帝闻言沉吟了一下,冲着李云天微微颔首。

说实话他本来想趁着这次机会杀了企图暗害他的石虎,不过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故而改变了心中的想法,毕竟他现在是天子一切要以皇权为重。一

第264章加衔与实职

七月下旬,洪熙帝的大丧结束,在宣德帝主持的第一次朝会上,杨士奇被晋升为少保,杨荣和金幼孜为太子少保。追书必备

这可谓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仅使得内阁大学士通过加衔再度提升了品阶,而且内阁首辅杨士奇由于少保的加衔,在品阶上已经超过了那些加衔低于少保的六部尚书。

洪熙帝时,为了提高内阁的地位,给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都进行了加衔,以提高其官阶。

于是,杨士奇兼礼部左侍郎,杨荣兼太常寺卿,金幼孜兼户部右侍郎,官阶从正五品跃升为正三品。

有一点必须要明确的是,大学士“兼”的尚书、侍郎等职务为虚职,只是一个加官而已,用来提高本身的品级,并不处理所加官职部院的事务。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内阁是一套机构,内阁阁员在文渊阁当值,拥有着大明政务的议政权。

而府六部是另外一套机构,尚书、侍郎和都督在各大部院衙门当值,拥有着大明政务的行政权。

双方是两套平行的系统,互不统属,各司其职。

先不说有人要是同时在这两个机构担任要职的话会分身乏术,如果相互间可以进行兼任的话,那么也没有必要设立内阁了,直接让六部尚书来充当内阁阁员的角色皆可。

可如此一来,议政权和行政权还是都落在了六部的手里,使得六部权力过大,容易滋生yankuai,尾大不掉,故而皇帝要进行分权。

必须要先说明的是,礼部尚书的情况有些特殊,另当别论。

因此,内阁和六部的关系就很好理解了,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至于后来为何内阁时常会凌驾于六部之上,要想弄清楚这里面的关系,还要从内阁的特殊性质来说起。

内阁成立之初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的阁员并不一定要在五府六部里做过事情,例如杨荣和杨士奇,就从未在六部里担任过职务,而是以翰林的身份直接入阁。

后来,由于内阁权势日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规定只有翰林出身的侍郎、尚书才有资格入阁,这就使得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起来。

而一旦六部的侍郎、尚书入阁后,那么他们将从六部离职,不再担任六部中的职务,会有新的尚书或者侍郎来取代他们,不过他们在六部的职务通常成为一种表示荣耀的加官。

例如,嘉靖二十三年,吏部尚书许赞在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后,吏部尚书一职由熊浃接任,这意味着许赞不再是吏部的人。

入阁后,许赞的身份是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由此一来,大明看上去就有两个吏部尚书,但由于许赞是大学士,故而他的吏部尚书只是一种加官,并不能干涉吏部的部务,吏部的部务由熊浃主管。

进入内阁后,许赞手中的权力大减,这使得他不由得哀叹,“何夺我吏部,使我旁睨人!”

故而,许赞在嘉靖二十四年就引职乞休,并且忤逆了嘉靖帝让他留任的旨意,落职闲住,足见其在担任吏部尚书和大学士时权力待遇的巨大反差。

通常来说,吏部尚书位于六部尚书之首,号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