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5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使得张辅后来缺席了大明随后的那些战争,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按照历史的轨迹,张辅本应该战死在土木堡之役,可由于李云天灭掉了北元,这使得他无形中拯救了大明朝堂上许多高官的性命,这里面就包括张辅。
可惜张辅年事已高,虽然避开了土木堡一劫但无法摆脱岁月的侵蚀,年前开始就一病不起,御医们对此是束手无策。
李云天赶到英国公府的时候,不少朝中勋贵都已经在那里,相互间小声议论着什么,见到李云天后纷纷行礼。
张辅系出名门,是与永乐皇帝关系密切的大将张玉之子,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
后来,张辅受命进攻并占领安南,改安南为交阯,受封英国公,予世袭诰券,此后四次平定交趾叛乱。
洪熙元年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太师,宣德元年参与平定汉王叛乱,正统帝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等同心辅政,累加光禄大夫、左柱国,已经是朝廷年岁最高的大臣。
英国公府的家眷更是齐聚一堂,哭哭啼啼地等在张辅的卧房外面,孙太后和正统帝都已经派人前来探视。
卧房里,张辅的儿子张懋和周征、胡滢等文武重臣等在外面的客厅里低声说着话,每个人的脸色都显得十分沉重,近些年来朝中重臣相继离世,而张辅位居太师之位是朝中官阶最高的一位,比李云天还要高,李云天如今也不过才是太傅。
“太师的情形如何?”李云天与周征、胡滢等人打过招呼后,面无表情地问向了留在英国公诊治的几名御医。
“回王爷,下官等人已经尽力。”一名领头的御史闻言向李云天一躬身,不无遗憾地回道,生老病死乃天道轮回他们也没有办法。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张辅身为太师可谓大明勋贵的精神支柱,倘若离世对勋贵集团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王爷,家父请王爷进去。”这时,张懋快步走到李云天面前躬身说道,神色显得无比忧伤。
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进入了张辅休息的内室,张辅正倚坐在床头跟几名曾孙在那里谈笑,看样子精神良好,气色很是不错。
“回光返照!”李云天的眉头顿时就是微微一皱,他知道张辅此时的反常行为意味着张辅已经命不久矣。
“打扰王爷布置东征倭国了。”见到李云天后,张辅让张懋带走了那几名曾孙,然后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太师言重了,与太师相比东征倭国又算得了什么。”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走到了床边的椅子上坐下说道。
“王爷,本公今生很少佩服人,王爷虽然年龄比本公小上许多,却是本公生平最为钦佩之人。”张辅笑了笑,望着李云天郑重其事地说道,“当年如果不是王爷挺身而去前去交趾平叛,那么交趾现在可就不是我大明领土了,本公与诸位将士的血汗就化为乌有。”
虽然李云天平定了交趾的叛乱,但最先打下交趾的人确实张辅,张辅也因此进封公爵,此后又四次平定交趾的叛乱,不仅对交趾有着大功,而且对交趾感情深厚。
“太师,这是本王的职责而已,太师当年攻下安南才是功高至伟。”李云天闻言连忙摆了摆手,不以为意地说道。
“王爷,本公很清楚王爷虽然名为平叛,实际上与重新攻下安南无异,叛军势大而官军危在旦夕,比本公当年可要难上许多。”
张辅知道李云天向来谦逊,于是笑着说道,“王爷,待王爷打下倭国时记得给本公说上一声,本公九泉之下为王爷和皇上感到高兴。”
“太师放心,本王一定不负太师所望拿下倭国,解决大明东面的隐患。”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沉声回答。
“有你在朝廷本公非常安心,本公的家人以后就拜托王爷多多照顾了。”张辅闻言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虽然张辅现在在家休养,但也清楚朝中局势的严峻,内廷和文官集团斗得不可开交,勋贵集团不仅与双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内部的争斗也日益严峻,毕竟朝廷的资源就这么多必须要进行争夺,谁也不甘心拱手于人。
张辅担心子孙们以后陷入到朝中派系争斗的漩涡中无法脱身,这才拜托李云天进行照顾,有李云天和忠王府作为依靠的话那么他也不必担心英国公府的将来了。
“太师,这是本王的份内之事,太师勿需挂念。”李云天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
张辅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心中悬着的一颗大石头终于可以落下。
李云天与张辅聊了一会儿天后就离开,英国公府的家眷进入卧房内听张辅交代最后的遗憾,不久后房间里就传来了哭声。
“唉!”李云天不由得摇了摇头,眼眶有些泛红,张辅当年在他平定交趾叛乱的时候没少出谋划策,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张辅死后谥号忠烈,被正统帝追封为定兴郡王,足以彰显其功勋显赫的一生。
第1450章齐头并进(十三更)
正统十六年六月初,李云天乘坐明扬号三桅战船抵达釜山军港。
此时,釜山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军营,李云天接到正统帝征讨倭国的圣旨后就开始调兵遣将全力备战,准备兵分、东西两路,从宁波港和釜山港齐头并进。
与宁波港相比,釜山港距离倭国更近,有利于明军跨海发动进攻以及物资的补给,是大明此次东征倭国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基地。
明军频繁调动的同时,倭国内部处于僵持之势的东军和西军并没有把对马岛的倭寇被明军剿灭一事放在心上,他们现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击败对方上面,根本就无暇顾及对马岛上的事情。
因此,无论是细川胜元还是山名持丰都没有意识到对马岛倭寇被剿一事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孤悬海外的对马岛对两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并不认为大明会因为几名倭寇就要与倭国作战,要知道倭国当年可是两次打败了前来进剿的蒙元大军。
尤为重要的是,倭国资源贫瘠,穷困不堪,大明根本就没有必要夺下倭国,进而把这个“包袱”背在身上。
经过这些年的交战,东军和西军阵营的大名已经筋疲力尽,处于了僵持阶段,双方所属大名遍布倭国四岛,势力犬牙交错。
在双方交战初期,细川胜元派的畠山政长和山名持丰派的畠山义就之间围绕家督继承权的斗争激化,幕府将军足利义仁在家督问题上的反复无常无疑对两派的对立起到了火上浇油。
后来,畠山义就被足利义仁放逐,其兄弟畠山政长继承了畠山家总领一职。
不过在山名持丰的支持下,足利义仁在将军邸的花之御所赦免了畠山义就,于是畠山义政向畠山政长讨伐,想要夺回家督大权。
因此,畠山家于正月按惯例到管领邸的活动被中止,同年在山名持丰的府邸举行的酒宴上,足利义仁承认畠山义就是畠山家的总领。
就在事情的风口浪尖,畠山政长突然辞任畠山家管领一职,下一任管领是山名持丰派的斯波义廉。
细川胜元去找足利义仁,尝试说服足利义仁签署畠山义就的追讨令,但是此事败露被山名持丰知晓,故而山名持丰希望利用这次有利的政局来击垮细川胜元。
于是,山名持丰召集了与之结盟的守护大名的士兵包围了将军府,希望足利义仁放逐细川胜元。
足利义仁希望山名持丰能允许在将军府的畠山政长和细川胜元离开,但没有承认要放逐细川胜元,这使得山名持丰派的大名感到不满,于是畠山义就趁着畠山政长离开将军府发动攻击。
畠山政长于是向细川胜元求援,细川胜元于是召集京都的同盟守护大名的士兵进行了反击。
在细川胜元的支持下,畠山政长率兵在上御灵社布阵,足利义仁得知畠山家内斗后曾经尝试禁止,山名持丰让后土御门天皇和后花园上皇到室町亭避难。
畠山政长和畠山义就的战争宣告着倭国正式陷入军阀混战时期,以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为首的大名拉开了乱世混战的帷幕。
而后,细川胜元从领地四国的九个国家集结兵力,令赤松政则从播磨进攻山名持丰的领地。
不仅如此,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阵营的人在京都也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幕府将军足利义仁曾经尝试调停但最终失败。
细川胜元方面有斯波义敏、畠山政长、赤松政则、京极持清等,大本营在将军驻地幕府,称东军。
山名持丰方面有斯波义廉、畠山义就、一色义直、六角高赖等,大本营在幕府以西的山名持丰邸,称西军。
由倭国的北陆到信越、东海、九州筑前、丰后、豊前的大半、关东地方、东北以及九州部份地区的大名都卷入了其中。
最初,号称官军的东军将西军从内里和花的御所周边驱逐,不过西军很快就集结兵力与那个对,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不分胜负。
此后京都地区的战斗进入胶着状态,战乱逐渐波及地方。
战争中,东军控制幕府将军足利义仁、后土御门天皇和后花园上皇,西军则控制义视和南朝的后龟山天皇之重孙,双方均以自己为正统,称对方为贼军。
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依附于细川胜元的足利义元突然离开东军并逃到伊势国投靠北畠教具。
足利义元之所以离开的原因是担任足利义元和足利义仁的细川胜元倾向于废足利义元继承人的地位而立足利义尚为将军,没有履行把将军职位让位给足利义元的承诺。
足利义元在伊势国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在细川胜元和足利义仁的游说下返回东军,但又再次逃走到比睿山。
这给了西军一个机会,西军热烈欢迎被拥戴为“新将军”的足利义元,以与东军对抗,使得战斗更加复杂。
长期的战乱以与盗贼横行使京都市街地荒废,由于地方守护大名的介入使战线拉长,这导致东、西军的厌战气氛增大。
在李云天看来,这场东、西军之间的战斗意味着倭国旧势力的没落以及新兴势力的抬头,从镰仓时代后期开始,以名门武家、公家为首的旧势力不断被随生产力上升而壮大的国人、商人农民等取代已有权益。
由守护大名合议制组成的联合政权室町幕府中,除了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以外,刚成立时将军的权力基础都十分脆弱,同时守护大名也自身难保,他们的权力渐渐受到守护代或有力家臣强大的影响。
这种称为下克上的效应不断在全国扩散,守护大名们转化为战国大名,日本的室町时代步入战乱期,迎来了倭国的战国时代,残存下来的庄园制度等旧制度开始迅速崩坏、持新的价值观的势力开始登场。
在那个时候由长子继承家督政权的体制因种种原因并未完全确立,这就是将军家守护大名家为了争夺家督而发生的“御家骚动”的原因。
以长子继承家督、在丰臣秀吉天下统一以后制度化、江戸幕藩体制中确立,在明治时代的旧民法法制化以及在战后的民法继续修正。
另外,这场东西军的大战也使得李云天趁机通过贸易从倭国获得了大量的白银等贵重物品,并且允许倭国的各守护大名借贷,这使得原本就贫瘠的倭国背上了沉重的外债。
很多人都不明白李云天为何要借钱给倭国,这钱要想拿回来可不容易,李云天肯定不会平白无故地这样做。
他之所以给那些守护大名提供资金,一是使得那些守护大名能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势,在战争中消耗倭国的兵力,二来也是使得倭国原本就不怎么好的经济雪上加霜,未来将不得不依靠大明的救助。
在李云天看来,如果能用金钱来消弱倭**队的力量进而减少明军将士在战争中伤亡的话,很显然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东、西军的这场大战中,除了九州岛和北海道岛部分地区外,倭国其他地区的大名皆卷入其中,双方的势力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犬牙交错地纠缠在一起。
像守护大名中的斯波家和畠山家,同宗兄弟分属东军和西军,为了各自的利益斗得不可开交。
九州岛和北海道岛由于距离倭国的京都太远,并且两个地方的大名历来与幕府的关系不怎么好,所以使得这两地的大名得以摆脱战争的漩涡。
说起来,九州岛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分为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萨摩和大隅九国,故而称为九州。
历史上,九州岛卷入这场东、西军大战的有两国,即筑前国与丰前国,这两国的守护大名是大内政弘。
大内政弘可是倭国举足轻重的,大内氏的第十四代家主,领有九州岛和筑前、丰前两国,以及本州岛的周防、长门两国全国,还有本州岛安芸国和石见国的一部分,实力强大,是西军的主力参战部队。
与别的守护大名不同,大内政弘的文化造诣精深,是倭国著名的文人。
值得一提的是,筑前、丰前和周防、长门是大内政弘在东、西军交战后夺取的领地,
在李云天看来,大内政弘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利用倭国的这场战争迅速扩张了领土,无疑是这场战争中当之无愧的赢家。
不过,大内政弘的运气有些差,他的领地正好与朝鲜隔对马岛相对,这意味着李云天将会以大内政弘的领地为突破口,打响此次东征大明的第一战。
按照李云天事先制定的计划,明军的东、西两路大军将在九州岛南、北同时登陆,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上下夹击九州岛上的守护大名,迅速扫除九州岛上的武装势力,进而集中力量应对来自本州岛和四国岛的倭军。
第1451章先礼后兵(十四更)
对李云天来说,他喜欢与大内政弘这样的对手打交道,像大内政弘这样能文能武的人通常都有着非常高的智商,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不会一条道走到黑。
这意味着李云天准备先礼后兵,想办法从大内政弘这里打开一个进攻倭国的缺口,如果能避免一场兵戈的话那么最好。
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李云天通过讲武堂开通与倭国的贸易时就已经在大内政弘身上下了不少工夫,其目的就是为了东征倭国这一天的到来。
在倭国所有的大名中,山口惠子与讲武堂的贸易额自然是高居榜首,排在第二位不是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而是大内政弘,大内政弘与讲武堂保持着非常好的联系。
也正是凭借着在与讲武堂贸易中积累下来的巨额资金,大内政弘这才在东、西军之战中大放异彩,向外扩张了不少领土。
与此同时,大内政弘对讲武堂的依赖程度也是倭国大名中最高的,他领地内的经济已经完全被讲武堂牵着鼻子走,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农业都是按照讲武堂提供的订单在生产。
虽然讲武堂的订单使得大内政弘领地内的经济稳定发展,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可这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讲武堂取消了那些订单那么大内政弘领地内的经济就将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显而易见,除了大明外倭寇的市场根本就无法消化掉大内政弘领地商家所提供的那些商品,而那些商品与当地的百姓息息相关,是当地产业链中最后一环,如果无法卖出去的话那么当地的产业链就会断裂,百姓们的辛勤付出付之东流。
李云天都大内政弘的杀手锏就是手里挥舞着的订单,只要他取消了那些订单那么届时大内政弘将会陷入到一个难以自拔的困境中,届时其领地内将不战自乱。
很显然,与讲武堂进行贸易的权力牢牢地掌控在大内氏手里,他们从当地百姓那里收购商品卖给讲武堂,然后再向百姓们预约下一次贸易时的商品。
要是讲武堂因为战争取消了订单,那么那批货就等于砸在了大内氏的手里,由于那些货都大内氏毫无用处,所以他们才不会花大价钱将其从百姓那里买来,最终的结果是百姓们生产出了货品却卖不出去,为了生计自然要向大内氏讨个公道,届时就会令大内政弘头疼了。
正统十六年六月中旬,本州岛西端,山口港。
上午,一艘普通的货船缓缓驶进了码头,几名身穿大明服饰、商人打扮的男子从船上下来后,在码头上等待着的人引领下很快就上了一辆马车离去。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领头的年轻商人实际上是李安民,他奉李云天的命令前来见大内政弘,其目的是迫使大内政弘投降大明。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正统帝已经下令征讨倭国,但此事处于保密状态倭国根本就不知道,为了安抚倭国李云天特意在攻克对马岛后通过讲武堂向幕府将军足利义仁表达了不满,进而迷惑住了倭国的人。
至于釜山港和宁波港的兵力调动,由于都是秘密进行的不要说倭国了,就连当地的百姓都不知道。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早已经在筹备征讨倭国的军需,根本不需要大规模地调动,这就使得外界无法清楚明军的动向。
因此,现在大内政弘根本就不知道大明征讨倭国的事情,李安民等人在这里非常安全,李云天准备给大内政弘一个“惊喜”。
前来码头接李安民的人是山口城的一个大商贾的手下,这个大商贾名叫大内义丰,是大内政弘的堂弟,在讲武堂的支持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是大内氏子弟中生意规模最大的人。
大内义丰自幼仰慕中华文化,年轻时曾经随着倭国朝贡的商队抵达大明,结果遇上了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派往大明朝贡的人在宁波市舶司的争贡事件,在冲突中身受重伤,如果不是骁武军的军医及时医治他就一命呜呼了。
自此,大内义丰与骁武军的关系就变得密切了起来,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亲明派,在讲武堂的暗中支持下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大商贾,在大明的江南购有不少资产,很显然大明江南更适合有钱人生活。
这次李安民前来见大内政弘要通过大内义丰牵线搭桥,否则要费上一番工夫,毕竟大内政弘是大内氏的家主,现在又是东、西军对峙的关键时期,大内政弘自然不方便见外人。
山口城。
山口城原本只是海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后来通过与元朝和大明的海上贸易,主要是海上走私贸易逐渐繁华了起来,现在成为了本州岛西部除了大内氏居住的大内城外最重要的城市。
“王爷,您怎么来了?”城内的一座气派豪华的府邸内,大内义丰见到李安民后顿时吃了一惊,屏退了左右后惊讶地问道,他以前在宁波跟李安民打过交道,知道李安民的身份,对李安民出现在这里感到万分意外。
“大内先生,本王这次来有要事跟政弘阁下相商,还望大内先生能从中引见。”李安民笑着向大内义丰说道,“大内先生不是外人,本王可以告诉大内先生一件事情,大明近日准备征讨庇护倭寇的幕府,山口港就是东路征讨军登陆的地方。”
“征讨幕府?”大内义丰顿时怔住了,脸上浮现出震惊的神色,万万没有想到大明竟然要对倭国动武,要知道对马岛的倭寇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罢了,好像大明用不着大动干戈。
“此次征讨皇上让本王的父王统帅全军,父王想到讲武堂一向与政弘阁下关系友善,故而让本王前来见政弘阁下。”李安民见大内义丰神色惊愕,于是不动声色地告诉他一个重要的内幕。
“王……王爷要亲自前来?”听闻此言大内义丰更加震惊,他口中的“王爷”自然是指李云天了。
十几年前李云天率军击败萨摩藩进而使得山口惠子在九州岛得以立足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再加上李云天南征北战的威名,大内义丰心中清楚这次倭国可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无论是山名持丰还是细川胜元都不是李云天的对手。
“王爷放心,在下这就安全你去见家主。”很快,大内义丰回过神来,压抑着心中的震惊说道。
由于知道事态的严重,因此第二天一早大内义丰就带着李安民去了大内政弘所居住的大内城。
大内政弘这些天的心情非常舒畅,通过东军和西军的这次战争他成功扩大了领地,如今已经成为了守护六国的大名,在倭国的地方大名中可谓威名赫赫。
“主公,大内义丰求见。”这天下午,大内政弘正在花园里与几位家臣欣赏艺妓表演的时候,一名武士前来禀报,“他有要事要跟主公相商,希望能与主公面谈。”
“这个义丰,肯定是又想什么法子赚钱了。”一名家臣闻言顿时像大内政弘笑道,大内义丰平常只关注商事从不过问政务,故而他找大内政弘十有**是因为商业上的事情。
大内政弘也是这样认为的,笑了笑后起身离开了,让人把大内义丰带到一个厢房相见。
看见大内义丰带了一个年轻的大明男子进门后,大内政弘并没有感到意外,不动声色的在那里品着茶,以为那个年轻的大明男子是来做生意的大明商人。
“主公,这位是大明的忠义郡王,忠王爷的次子,此次奉忠王爷之命前来见主公。”由于房间里还有负责大内政弘安全的武士,因此大内义丰走上前凑到他的身旁低声说道,点明了李安民的身份。
“什么?”大内政弘闻言不由得吃了一惊,放下手里的茶杯后望向了李安民,没想到李安民会来这里。
“不知小王爷前来有何要事?”随后,大内政弘屏退了屋里的其他人,微笑着问向了李安民一躬身后问道,他自然清楚李安民不会无缘无故地来这里。
“本王此次前来是要告诉政弘阁下,皇上已经下旨,让本王的父王统军征讨庇护倭寇的幕府,现在征讨大军已经准备妥当,不日即将进攻。”
李安民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用倭语回答,“父王希望政弘先生能认清当前的形势,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征讨幕府?”与大内义丰一样,大内政弘闻言也倍感吃惊,这岂不是意味着大明要向倭国宣战?
“政弘阁下,山口港是此次我军进攻的重点,父王说了,如果政弘先生能以大局为重的话,待战事平定后将保荐政弘阁下成为大明的伯爵。”李安民知道大内政弘一时间很难相信这件事情,于是沉声开出了条件。
听闻此言,大内义丰不由得面露惊喜的神色,连忙关切地望向了大内政弘,很显然只要大内政弘成为大明的伯爵,那么将来就能保证大内氏在倭国的利益。
第1452章说服(十五更)
“小王爷,你可知道一百多年前蒙古人曾经两次东征我们日本,结果都大败而回?”在大内义丰紧张地注视下,大内政弘沉吟了一下,神色严肃地望向了李安民,很显然他不想束手就擒乖乖地向大明投诚。
“政弘阁下,本王从小就从父王那里听说了蒙古人东征的事情,如果不是两次东征都遇上了风暴的话,输赢还尚未可知。”
李安民闻言不由得微微一笑,有条不紊地回答,正如李云天先前所预料的那样,倭国人果然拿当年蒙古东征倭国失败的事情与此次大明的征讨相比较。
“政弘阁下,你觉得大明水师与蒙元水师相比如何?”随后,李安民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
李安民这次自然是有备而来的,对大内政弘这种聪明人必须要打消其侥幸心理才能迫使其臣服,因此他早已经准备好跟大内政弘来一场辩论。
如果拥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那么纸上谈兵就能折服对手,使得对方不战自败,这是李安民此次前行的目的。
当然了,李安民来见大内政弘冒着很大的风险,天知道大内政弘会做出何种选择,如果他选择忠于幕府的话那么李安民很可能会被扣留软禁乃至被杀害。
不过,要是能说服大内政弘投诚,那可就是大功一件了,李安民需要军功在水师立足,故而义无反顾地前来劝降大内政弘。
大内政弘闻言顿时沉默了,蒙古人之所以横扫天下依靠的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骑兵,当年忽必烈下令两次东征的时候蒙元根本就没有水师,第一次东征倭国的事情南宋的江南等地的造船厂还在宋军手里,因此东征部队所乘坐的船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根本无法与明军水师相提并论。
虽然大内政弘不愿意承认,但大明拥有着当今世上最为强大的水师一事是事实,每年不仅有船队来往大明和倭国之间进行商贸,而且他还知道明军的水师曾经把参战士兵运到遥远的波斯湾,使得李云天最终只会大明和帖木儿帝国联军击败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大内政弘非常清楚明军水师的强大,他见过来山口港运送货物的明军船只,是形体庞大有着坚固龙骨的海船。
而蒙元第二次东征倭国时,投降蒙元的南宋降军所乘坐的船只是平底的河船,根本无法承受住海上的风浪。
单单从船只的性能上明军水师就比当年蒙元东征时强上不知道多少倍,这就使得横在大明与倭国之间的大海无法成为明军征讨倭国的障碍。
另外,明军选择避开**月飓风频发季节,使得在海上遇到风暴的几率降低了许多。
李云天让讲武堂与倭国通商,除了掌控倭寇的经济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熟悉通往倭国的海道以及沿途的天气变化,为将来征讨倭国做准备。
大内政弘是一个聪明人,当得知大明要征讨倭国后就意识到被倭国当做屏障的大海无法成为阻挠明军前进步伐的障碍,他很清楚李云天的为人,知道李云天从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意味着明军与倭国的贸易航道将成为明军水师进攻倭国的路线。
“政弘阁下,大明对此战势在必得,集结的兵力超过了三十万,准备分东、西两路同时进攻,率先拿下九州岛,你认为九州的那些大名在经历了先前的战乱后能抵挡多久?”
李安民瞅了一眼眉关紧锁的大内政弘,不动声色地问道,他并不怕把明军的作战计划告诉给大内政弘,因为明军的攻击即将展开,大内政弘就算是知道了也无力应对。
“三十万!”听闻此言,一旁立着的大内义丰顿时吃了一惊,九州的大名无论如何也无法挡住三十万明军的进攻。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指挥的部队绝对是明军的正规军,不像当年蒙元东征时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这就是使得军队有着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内政弘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与大内义丰不同他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九州岛北部的女守护大名山口惠子,确切的说是藤堂静子。
山口惠子也在这次东、西军混战中渔利不少,成为了守护三国的女大名,其领地包括九州岛南部的大隅、日向和四国岛西部的伊予。
另外,萨摩国有一半地区在山口惠子的实际控制下,其实力在倭国大名中名列前茅。
其中,四国岛西部的伊予对大内政弘有着巨大威胁,因为他在本州岛上的领国周防与伊予隔海相望,而得到李云天支持的山口惠子麾下的水军是倭国各大名中最为强大的,甚至装备有三层甲板的海船。
山口惠子不仅与李云天关系密切,而且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中很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