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现在正好在李云天的预言时期内。
“各位大人,本王也不知道西域军的近况如何,皇上既然将咱们召来那么各位大人稍安勿躁,一会儿就清楚结果了。”李云天自然不能说西征军败了,这样特别容易犯忌讳,于是不动声色地敷衍了过去。
“唉,事情怎么会这样,五十万西征大军呀!”杨士奇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后颇为无奈地说道,虽然李云天不肯将西征军的败仗说出来,但大家现在都已经心知肚明了。
张辅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脸上纷纷显露出无奈的神色来,如此一来大明西南的局势可就变得万分危急。
现场随之变得死一般的沉寂,每个人的脸上都异常凝重,万一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顺势攻来的话那么西南根本并没有兵力抵挡其铁骑。
不少人私下里暗自看向了面无表情立在那里的李云天,早知这样的话上个月就应该让李云天调遣援军前去增援西南,如今白白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想想就让人感到懊恼。
事实证明,李云天对战局走向的预感一如既往的正确,当所有人都以为宋海即将把帖木儿帝国的军队赶出西察合台汗国时,只有李云天冷静地说出了一个月的期限,对战局把控能力之强令人赞叹。
李云天面沉似水地站在那里想着心事,他不仅担心西征军的安危,更担心火炮营的境况。
火炮营被宋海带着攻打蓝叶城去了,是宋海手里的王牌,如今宋海打了败仗那么火炮营的处境可就堪忧了,那些火炮营的军士可都是多年训练的老手,万一战死了或者被俘了可是一大损失。
“太皇太后驾到!”就在众人忧心忡忡的时候,殿门外传来了一个有着尖细的喊声,只见张氏太皇太后面色铁青地在内侍和侍女的簇拥下走了进来。
“拜见太皇太后。”从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上李云天等人可以确认西征军出了大事,连忙上前躬身相迎。
“诸位爱卿,安永侯派人传来了急报,武国公在蓝叶城大败,从蓝叶城逃回别失八里城的西征军将士仅万余人。”
张氏太皇太后并没有落座而是在众人面前停下脚步,神情冷峻地盯着李云天和杨士奇等人说道,“诸位爱卿,你们看如何解决此事?”
“太皇太后,臣觉得应该立刻派遣援军前去嘉峪关,只要守住了嘉峪关那么就能给我大明赢来时间整军备战!”现场众人闻言不由得对视了一眼,事到如今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唯有向西南派遣援军了,因此张辅沉吟了一下后沉声说道。
“整军备战?”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苦笑,脸上的神色无比黯然,她万万想不到事情会走到这个地步,终究是要让大明伤筋动骨。
“太皇太后,臣觉得现在局势未明,太皇太后勿需忧心,骁武军关西大营所在的青龙城物资充足,加之有我十万大明将士,足够在此坚守一年。”
见张氏太皇太后神情落寞,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后说道,“只要青龙城确保不失,那么西察合台和北元就不敢肆意进攻嘉峪关。”
“忠武王,青龙城的将士们能坚守一年?”张氏太皇太后闻言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不由得望向了李云天,与张辅等人相比李云天总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这是宣德帝倚重李云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张氏太皇太后想知道李云天如何面对眼前的这个棘手的局势,如果李云天有办法在西域将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拖住一年,那么大明有足够的时间来整军备战,届时足以与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联军决一死战!
“禀太皇太后,青龙城的城墙全部都是由坚硬的岩石堆砌而成,城墙坚固高大,易守难攻,以西察合台和北元的实力绝对难以将其攻克。”李云天郑重其事地向张氏太皇太后点了点头,随后语峰一转说道,“除非……除非他们缴获了我军的火器,那样的话形势就比较危急!”
“忠武王,火炮营的将士在一名讲武堂武官的率领下安然撤回了别失八里城,如果不是那名武官临阵果决,恐怕西征军也就无人能从落叶城脱身了。”
张氏太皇太后闻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听到李云天提起火器她不由得想起了一件事情,转身问向了一旁的一名慈宁宫太监总管杨牛,“那个武官叫什么名字?”
“启禀太皇太后,叫李子曦。”杨牛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回答。
听到这里,李云天的脸上顿时闪过一丝欣慰的神色,看来李子曦干得不错,见时机不对立刻领着炮营的人溜了,如此一来的话想必那些火炮和弹药都已经被其处理过了无法对青龙城构成损害。
“传旨,李子曦立下大功,官升三级,赏金千两。”张氏太皇太后略一沉吟,向杨牛下达了懿旨。
如果不是李子曦的话恐怕宋海带去的那二十五万大军将全军覆没,尤为重要的是火器营将有可能落在帖木儿帝国的手里,那样的话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因此李子曦这次着实立了一个大功。
“忠武王,哀家记得你上个月说过,能在关西调集三十五万大军,不知现在可否能行?”封赏了李子曦后,张氏太皇太后沉吟了一下,神色严肃地望向了李云天,现在要想从大明抽调兵力驰援关西可谓难上加难,因此她的希望都落在了李云天的身上。
“禀太皇太后,自从皇上让臣筹备援军事宜后臣不敢怠慢,只要朝廷一声令下山北的蒙古兵、辽东的女真兵和骁武军大同青龙大营的十五万将士就能拔寨启程,赶赴关西。”李云天闻言向张氏太皇太后一躬身,沉声回答,“臣准备即刻前往关西,整合关西七卫的兵力,如果意外将得兵十万。”
现场众人闻言脸色随之变得缓和下来,十五万援兵加上青龙城的十万兵马,以及关西军的十万兵力,这样一来李云天手里就有了三十五万人而且是三十五万主力作战部队,在李云天的率领下肯定能阻挡住帖木儿帝国和北元东进的脚步,这样一来也给朝廷整军备战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太皇太后,臣查了一下骁武军、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和辽东军区的军户名册以及这些年的服役境况,如果朝廷需要的话可以在三个月内征集二十万在军营服役的士卒前来京城守卫。”
令众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云天随即有条不紊地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使得众人禁不住面露惊喜的神色。
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和辽东军区与骁武军一样,其军户子弟都是施行轮流服役制度,役期是两年,从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进行轮转,这样一来就使得全部军户的子弟都能得到军事训练的机会。
讲武堂和宫里的内库每年都要向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和辽东军区进行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以此来维持三个军区的运转。
以前,在外界看来李云天对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和辽东军区的军务革新完全就是在浪费钱财,明明由卫所自己养活自己多好,可李云天偏偏要往里面投钱。
更有甚者怀疑李云天借此机会中饱私囊,从那些拨款中上下其手捞油水,对这种非议李云天是不屑一顾。
现在看来,李云天着实是把钱花到了刀刃上,在大明西南危急之时及时给朝廷筹集到了二十万经过军事训练的老兵,免去了朝廷大费周章征兵的繁琐,使得大明的政局不至于陷入动荡中。
张氏太皇太后没想到李云天已经把所有的事务都给安排好了,脸上不由得浮现出复杂的神色,早知今日的话她去年就让李云天挂帅出征了,也就不会有今日的西域之败。
“如此甚好!”随后,张氏太皇太后向李云天微微颔首,口中缓缓说道,不仅神色舒缓了许多而且看向李云天的目光中充满了赞许和欣慰,怪不得宣德帝会出人意料地进封李云天为王爵,李云天办事果然最为让人放心。
第1019章轻车简从
为了大明政局的稳定,张氏太皇太后下懿旨把西征军在西域大败的消息压了下来,并且按照李云天的提议,以入京操练为由从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和辽东军区的军户中征集二十万青壮子弟入伍。
这样一来就避免在社会上引发恐慌的情绪,否则一旦朝廷大张旗鼓地募兵势必造成百姓们的慌乱。
从李云天的角度来看,他自然迫不及待地想要赶赴关西的青龙城,尽快对西域战局做出应对。
可李云天现在身为大明堂堂的忠武王,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外界的关注,自然不能无缘无故地在京城消失。
因此,两日后的大朝上,李云天以巡察小琉球岛和琼州岛军民安置事宜为由奏请正统帝,准备南下小琉球岛和琼州岛。
正统帝自然御准了李云天的奏请并且册封李云天为“御使”,代天子巡视地方,五品以下官员可先斩后奏,三品以下官员可先罢其官职,权力之盛乃大明立国后绝无仅有之事。
尤为重要的是,在正统帝任命李云天为“御使”的圣旨中并没有明确李云天行使职权的地域,换句话来说李云天可以在大明疆域内行使“御使”的职权。
李云天事先并不知道正统帝要封自己为“御使”一事,看来这是张氏太皇太后的意思,虽然李云天贵为大明的王爷但在地方上却没有行政权力,给李云天“御使”一职就能使得李云天名正言顺地统领西南诸省抗击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
为了稳定京城和朝廷的局势,像前几个月一样,朝会上宣读了一份西征军的“大捷”军报,说宋海已经率军西进,准备攻打帖木儿帝国的河中地区。
这使得李云天和杨士奇、张辅等人感到颇为讽刺但又无可奈何,毕竟西征军在西域一帆风顺是朝廷的共识,不能忽然之间就中止了西征军的捷报。
外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杜撰出来的捷报出自讲武堂年轻的参谋武官之手,李云天给他们布置了推演宋海顺利进攻帖木儿帝国进程的功课,于是这些年轻的参谋武官就结合西征军与帖木儿帝国之间兵力和地方势力等因素,推演出了一套宋海进攻帖木儿帝国的完善方案。
李云天对这套推演的方案非常满意,说实话如果宋海按照这个方案去进军的话将给帖木儿帝国造成很大麻烦,至少不会参拜。
虽然帖木儿帝国疆域辽阔,但与大明不同的是它的内部存在不少大大小小的国家,有的是原先就依附帖木儿帝国的,有的是被帖木儿帝国所征服的,如果能善加利用的话会是西征军的一大助力。
可惜的是,宋海先前对帖木儿帝国一无所知,对李云天派人送给他的那些好不容易才搞到手的帖木儿帝国的情报根本就没有引发重视,确切的说是宋海也不会像李云天那样去联合那些小国去围攻帖木儿帝国,堂堂的大明帝国岂会需要向那些小国求助?
由于此次西域之行路途遥远而且战局复杂,因此李云天预计至少也要两年后才能回京,故而有很多事情都要提前安排,另外也要好好跟老婆们温存一下,天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为了能保证讲武堂的正常运转,李云天特意将雷婷留了下来,有雷婷来处理讲武堂的日常事务不仅他放心而且也能服众,毕竟雷婷跟着李云天南征北战十余年在骁武军中积累了赫赫威望。
这也是雷婷第一次与李云天在征战中分开,虽然雷婷心中十分不舍但她知道李云天这是为她好,此次西域之行可谓危机重重李云天不想让她身临险境,另外讲武堂也需要人来坐镇主持大局,以便李云天能安心在西域作战。
毕竟西域形势复杂再加上路途崎岖,与大明内陆地区不同,总不能把讲武堂的公文送到西域,万一路上出点儿差错的话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讲武堂的机密可就都要泄露了,因此这次雷婷必须要代替李云天执掌讲武堂,处理那些汇聚到讲武堂的各地公文。
况且,除了与李云天朝夕相处并且从讲武堂建立起就协助李云天处理讲武堂事务的雷婷外,别人还真的掌控不了讲武堂,雷婷处理问题的思路最接近李云天。
六月下旬,太原城。
十几匹快马从远处的大路上疾驰而来,使得沿途的行人纷纷惊慌地向两旁闪避,然后冲着马背上身穿卫所军服饰的骑士怒目而视。
抵达城门后,领头的骑士身穿百户官服,一拉马的缰绳停了下来,身后的骑士随即齐刷刷停了下来,动作整齐划一,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看得懒洋洋的在城门处值守的士卒一愣,这伙骑兵虽然人少但是散发出来的气势却很强。
“这位大人,不知道如何称呼?来太原城何事?”城门官正躲在阴凉的地方喝着茶,见这些骑士气势不凡,而且又都带着刀和弓弩等武器,连忙放下手里的茶杯迎了上去,满脸堆笑地向骑士中那个领头的百户问道。
“我等是京畿都督府的公差,要去陕西都司公干。”领头的百户不动声色地向城门官说道,同时挥了一下手,跟在他身后的一名骑士就翻身下马把之行公文的公文和腰牌递给了城门官。
城门官验看了一下果然是京畿都督府签发的公文,腰牌也由京畿都督府所颁发,于是按照流程将这些骑士的身份登记后予以放行,准备派人送他们去驿馆。
不过,那些骑士却提出要住在客栈里,毕竟驿馆的环境比较差,大热天得挤在一张大通铺上实在是难受。
城门官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像这种京城里出来公干的人通常都会住在客栈里,谁也不想挤在驿馆里,尤其是夏天房间里弥漫着各种难闻的味道。
因此,城门官热情地向这些骑士推荐了城里的一家上好的客栈,并让一名士卒带其过去。
城门官当然不会无缘无故这么好心了,他这样做自然是有利可图,这些骑士一看就知道来头不小,衣食住宿肯定相当讲究会在客栈花上不少钱,他把人介绍过去了客栈会给他一笔抽成,这可是手到擒来的意外之财。
到了城门官介绍的客栈后,骑士里领头的百户对住宿环境相当满意,要了几间宽敞干净的客房把手下安置了下来,并且嘱咐店里的伙计用上好的草料喂食马匹。
“我要见刘百户,有要事禀告!”这些骑士刚在客栈里安顿下来,一名五大三粗的壮汉就噔噔地飞身上楼,来到了他们所住二楼客房的走廊里,被两名守在走廊上的骑士拦下后焦急地高声喝道。
“让他进来!”正在房间里查看西域地图的百户听见了那名壮汉的喊声,于是沉声吩咐一旁的一名骑士。
那名骑士随即出了房门将那名壮汉带了进来,几名骑士不动声色地将其夹在了中间,牢牢地将壮汉控制住。
“王爷,救救我家郡主吧,她现在被抓进了太原府的大牢里。”见到百户后,那名壮汉单膝跪地,右手放在胸口处焦急地说道。
“你是乌桑?”百户见到那名壮汉后顿时吃了一惊,“郡主怎么了?”
“郡主知道王爷要去西域,于是就带着我们几个提前在太原城里等王爷,想要跟王爷一起去西域作战。”壮汉闻言急声说道,“郡主本想给王爷一个惊喜,谁知道昨天被城里的一个公子哥纠缠,郡主一生气就教训了他一顿,岂料今天上午就被抓进了太原府的大牢里,郡主担心会坏了您的事儿所以就没让我们暴露身份。”
“岂有此理!”百户闻言顿时面色一寒,伸手重重地拍在了桌面上,神色冷峻地吩咐一旁的一名骑士道,“去找山西巡按御史,告诉他,如果郡主有丝毫的损伤那么本王就把太原城给倒过来捋上一遍!”
这名百户自然就是大明的忠武王李云天了,为了尽快赶到关西特意轻车简从,仅仅率领十余骑就启程上路,乌桑口中的郡主也就是诺敏。
那名骑士不敢怠慢,向李云天一躬身后急匆匆离去。
虽说李云天只是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上面还有左右都御史,但论威望他在都察院是最高的,监察御史们莫不对他敬畏有加,不说别的单单两淮盐道大案就令那些监察御史对李云天崇拜不已。
表面上看起来李云天惩治了盐道的贪官污吏,而实际上他做的远不止这些,如何规划盐道未来的发展,以及平衡此案背后各方势力之间的利益关系,都令人万分钦佩。
通常来说,李云天待人和蔼,性格温和,都察院里的人还从未见过他动怒,如今山西巡按御史听到李云天杀气腾腾的话后顿时吓了一跳。
说来也巧,山西巡按御史正好刚从外地巡视完回太原城,连忙亲自带人前去太原府大牢将关在里面的诺敏救了出来。
诺敏在牢里并没有受到什么委屈,虽然她人被抓进去了但牢头见其仪表不凡,又操着一口京城口音,再加上诺敏的随从暗中使了不少银子,故而牢头不敢动诺敏让她住在一个干净的单间,天知道这个女扮男装的女子是何来历,普通人家的女子可是决计不会这么做的。
山西巡按御史亲至立刻惊动了太原知府,他不清楚巡按御史为何突然去大牢,更不知道山西巡按御史事为何会将大牢里的一名女子放出来,不过事后凡是涉及诺敏一案的官吏皆受到了严惩,很显然诺敏是被他们肆意抓进的大牢其行为已然触犯了大明律例,再加上平常违法乱纪之事,足够他们丢官罢职。
那名公子哥更是倒霉,被山西巡按御史查出了许多欺男霸女、为非作歹之事,审理后被流配到了边疆戍边,其家境也因为此事而日益败落,使得其懊恼不已意识到惹上了不该惹的人。
第1020章攻守兼备
当山西巡按御史在太原城大力彻查诺敏一案时,李云天和诺敏早已经踏上了前往关西的路途,马不停蹄地驰骋。
诺敏这次偷溜出来去西域一是想要去见识一下西域独特的风土民情,二来是担心娜尔莎的安危,在忠武王府里两人的关系最好,三是想像雷婷一样与李云天并肩作战。
既然诺敏已经来了李云天也不好赶她回去,以诺敏的性格决计不会乖乖回家,万一她偷偷跑到西域去找娜尔莎那可更麻烦。
根据李云天所掌握的情报,由于帖木儿帝国在击溃了蓝叶城的西征军后立刻挥师东进,娜尔莎和东察合台汗国的一众高官显贵很可能被困在了别失八里城,因此诺敏要去前去的话非常危险。
虽然雷婷没有去西域,不过她把林馨派在了李云天的身边,负责李云天衣食起居等日常事宜,并协助李云天处理手头的公文,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林馨已经熟悉了她所要面对的事情,已经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林馨并没有跟李云天一起前往西域,而是提前赶赴了陕西布政使司、陕西按察使司和陕西都司所在的西安城,暗中前去见陕西三司的主官以及陕西巡抚、陕西巡按御史。
陕西布政使司可谓大明距离西域最近的直接管辖的地界,因此西域的战事肯定少不了陕西布政使司的协助,同时陕西布政使司的军队也将肩负起守卫嘉峪关的重任。
李云天一行风尘仆仆地赶至西安城时,陕西左右布政使、陕西按察使、陕西都司都指挥使、陕西巡按御史和陕西巡抚皆前去李云天所住的民宅拜见。
为了避免走漏了消息李云天并没有住在衙门或者客栈里,而是让林馨找了一处民居,否则西安城里这些位高权重大员的出现肯定会引起外界的注意。
由于西域距离陕西地界路途遥远,通讯不便,故而陕西三司的官员们此时并不知道西征军在西域惨败的事情,对李云天冷不丁地前来西安城感到惶恐不安,很显然这种微服私访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好事。
当李云天向心中忐忑的陕西众位大员道明了来意后,众人无不大吃了一惊,谁也想不到前段时间还接连奏捷的西征军竟然顷刻间就烟消云散,使得李云天不得不紧急赶去关西坐镇,抵抗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东进的步伐。
“诸位大人,现在是非常时期,本王希望各位大人各司其职,共度难关,给皇上分忧,为大明百姓谋福!”
李云天知道西征军战败的消息对陕西众位大员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一旦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南下,那么陕西能用以抵挡其兵锋的唯有嘉峪关,而倘若嘉峪关被攻破那么陕西地界再无可以阻挡其铁骑前行的军事力量,因此神情严肃地说道:
“有谁敢擅离职守、违法乱纪,本王定严惩不贷!”
“王爷放心,我等必当尽力而为!”陕西众位大员闻言先是对视了一眼,随后不约而同地躬身说道。
他们在李云天抵达的前一天收到了京城礼部快马送来的公文,已经知道李云天被任命为“御使”的事情,三品以下可以当场免职,五品以下先斩后奏。
而陕西地界上文官最高的官阶也不过正三品的左右布政使,武官最高的官阶是正二品的都指挥使,由此看来除了陕西都司都指挥使外陕西地界上的其他官员都能被李云天免职,这对陕西官场大大小小的官员是一种巨大的震慑。
很显然,一旦被李云天罢免了官职,即便是能侥幸逃过一劫以后也是仕途尽毁,这不仅仅是谁敢启用被李云天罢免过官职的人,而是官场上的职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其离职后立刻就会被别的官员接任职务,只能成为候补官员无奈地等待吏部的调任。
由于军情紧急,李云天在西安城仅仅待了一天,向陕西三司的主官们安排了各自的任务,对于在西域作战的大明将士而言陕西就是他们大后方,因此后勤事宜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军事防御力量。
为此,李云天已经通过军阁以强化西征军后勤运输路线为由,从邻近的河南都司、山西都司和四川都司各自抽掉了一万兵力前来陕西,虽然这三万士卒无法在战场上与帖木儿帝国和北元军队正面交战,但用来守嘉峪关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李云天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手头的军事力量要全部摆在关西地区与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决战,因此嘉峪关防务的加强就要依靠从地方卫所抽调兵力。
为了避免引发地方上的怀疑,李云天这次仅从河南都司、四川都司和陕西都司各抽调一万人,而且打着加强西征军运输路线安全的旗号,进而没人会对此起疑。
毕竟在朝廷的宣传中,西征军在西域连战连捷不断向西挺进,战线必然拉的很长,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军力力量来保证后勤运输线路的安全。
事实上也正如李云天料想的那样,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和四川都司在接到军阁的调兵命令后没有丝毫怀疑军阁调兵的用意。
三地都司卫所的士兵更是用于报名参与,谁都知道西征军的伙食福利等待遇参照骁武军,而且只是负责后勤线路的安全又不用上阵打仗,还能捞到军功,何乐而不为。
不过,军阁这次征调士兵有着严格的要求,只要青壮年不要老弱病残,毕竟西域的环境比较恶劣,那些身体虚弱的士兵经不起风沙的吹拂。
在李云天的计划中,嘉峪关和关西的青龙城是大明西南最重要的两大军事重地,只要能将这两个地方守住那么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军队将无法进入大明腹地,否则青龙城的明军会切断他的补给路线,对其进行前后夹击。
几年前李云天投巨资在关西设立骁武军关西大营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非议,认为他这是多此一举,不要说大明了就是历朝历代的君王也没有谁在西域投入过多的精力,那个荒凉的地方不仅遥远而且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
可现在骁武军关西大营的驻地青龙城却成为了大明抵御帖木儿帝国和北元东进的军事重镇,这使得张辅和杨士奇不得不钦佩李云天目光长远,否则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就在李云天离开的第二天,西安城再度迎来了一名重要的客人,军阁阁员、忠国公周征也是轻车简从,只带着十几名随从就风尘仆仆地前来。
周征此行的目的就是坐镇嘉峪关,现在西域战局已经危及到了大明的安危,故而张氏太皇太后决定将朝廷里最能打仗的勋贵都派给李云天调度。
除了周征外,义国公张昊和安平侯牛世豪也会参与西域的战局,不过两人并不是直接来关西地区,而是率领着蒙古兵、女真兵和骁武军大同大营的十五万人马北上,准备趁着北元主力聚集在东察合台汗国之际挥军漠北,将北元的老巢给灭了,然后南下进入关西地区与李云天会合。
一直以来,盘踞在漠北的北元残部就是李云天的心头之患,如今既然北元主动进犯大明,那么李云天自然要趁着这个时机横扫漠北北元残部的老巢,进而收复漠北。
北元在得知漠北受到明军袭击后无疑会做出两个选择,一是回师救援,这样的话将减轻明军在西域的压力,另外一个就是坐视不理全力关注西域战事,这样张昊和牛世豪就能顺利清剿漠北的北元残部。
在李云天看来,无论北元做出哪一种选择对大明都颇为有利,因为大明在西域处于守势,有着坚固的城防可以依托,北元部队留在西域只会逐渐损耗兵力。
李云天这一手“围魏救赵”在张辅和周征看来可谓是惊心动魄,原本明军在西域的兵力就少,李云天反其道而行去攻打北元老巢,着实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其实,李云天之所以这样做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不是心血来潮而为,一是他对明军守住青龙城和嘉峪关充满了信心。
二来是因为哈拉和林地区、河套地区以及兀良哈地区当年吸纳了不少漠北蒙古人,漠北瓦剌三大首领之一的秃孛罗商数年前更是将所属的辉特部从漠北迁来了漠南,不过在漠北还留有一些部分的人,可谓对漠北的环境十分熟悉,便于明军清剿。
况且,此次收复漠北的主力部队就是蒙古兵,这样一来在漠北遇到的阻力也会小上许多,会使得漠北那些中小部落选择投降而不是对抗。
李云天现在不单单要考虑西域的局势还要着眼于未来,趁机一举收复北元残部盘踞的漠北地区,以清除困扰大明北方多年的隐患。
说实话,即便是张辅和周征都没有想到,李云天对西域的战略不仅有被动防御同时也有主动进攻,恐怕大明除了李云天外没人敢这样做,万一帖木儿帝国和北元联军攻陷了嘉峪关那么大明西南地区可就要落于敌手,整个大明将陷入一场恐慌和混乱中,这个责任是谁也担当不起的。
可话又说回来了,李云天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对西域的战局了然于胸,否则绝对不会冒如此大的风险分兵进军漠北。
第1021章关西青龙城
敦煌。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段,最有名的莫过于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既是大明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的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
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即古罗马。
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
汉唐时又丝绸之路沿天山北麓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路线,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