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3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大明的官场上,李云天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同时身兼军政两大要职,不仅武官见到他毕恭毕敬,文臣们也对他是敬畏有加。

归根结底,李云天的威望是十几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政务卓绝,关键是其处事公正,行事温和,使得文武百官皆敬佩其为人。

李云天含笑向沿途的文官点头示意,如果搁在平常的话他会停下来与熟识的官员闲聊几句,不过今天情形特殊他并没有停留的意思而是径直走开了,进了杨士奇和胡滢等辅政大臣和部院堂官所在的廊房。

“忠武王行色匆匆,这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吧!”见李云天走得匆忙,一名四品文官不由得好奇地向周围的官员们说道。

“现在朝廷里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是否出兵西域,忠武王这次去找杨大人他们十有八九是为了此事而来。”一名官员闻言随即沉声说道,“也不知道忠武王是支持出兵还是不出兵。”

“当然支持出兵了,忠武王历来主战而且战无不胜,肯定会对西域用兵。”话音刚落,另外一名官员就开口说道。

“这你可错了,忠武王之所以主战是因为我大明受到了外敌侵扰,不得不出兵平定。”不过,这名官员很快就被人反驳,一名留着小胡子的官员一脸傲然地说道,“西域地处偏远,两个蛮夷小国之间的争斗何须劳烦我大明出兵!”

“现在那帮子武夫想要借着这次机会来翻身,是铁了心要在西域打上一仗,而杨大人和胡大人他们要阻止这场劳民伤财、对大明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战事,看来忠武王这下要夹在中间,骑虎难下了。”很快,又有一个声音响起,对目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

显而易见,“那帮子武夫”指的就是大明的勋贵,由于大明勋贵都是行伍出身,凭借战功得以进封爵位,故而有人连大字都不识几个,自然要被大明那些寒窗苦读的文官所轻视。

毕竟能在京城里混的官员都不傻,文官们对于勋贵集团为何坚持出兵的理由是一清二楚,知道勋贵们是想借着西域一战来打一场翻身仗,否则卫所军将无法在骁武军面前抬起头。

正是因为勋贵们的这个私心,使得文官们强烈不满,暗地里对勋贵集团的这个做法是极为鄙夷,自然也不会让勋贵们的这个劳民伤财的心思如愿。

其实,如果李云天率军前去西域的话,朝堂上将不会有什么阻力。

原因很简单,李云天出兵的话动用的自然是讲武堂的资金,并不会占用户部国库的钱帑。

而且依照李云天的性格,绝对会就近调用关西骁武军大营和关西七卫的兵力,从京城只带火器部队前往西域,这样的话就谈不上劳民伤财了。

另外就是李云天的两榜进士出身,在这个时候就会发挥莫大的作用,文官们巴不得李云天多打胜仗,这样一来足以证明文人比武将更为优越。

很显然,文官可以凭借军功获封爵位,而武将要想凭借文采成为各大部院的堂官简直难于登天,倘若其真的有文采的话也就不会成为武将而是直接考科举当文官了。

再者说了,李云天如果要出兵西域的话,那么肯定有着充足的理由,朝廷的官员们都相信李云天行事稳重,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起战争。

故而今天的朝议,说是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的一场较量,实际上是看李云天在此事上采取什么态度了。

先不说李云天对太皇太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是否出兵最后肯定是由太皇太后来做出决断,单单论口才满朝文武还没人能辩过李云天。

所以李云天一旦在朝堂上做出决定,那么对今天的朝议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可现在谁也不清楚李云天心里是如何想的,而无论文官集团还是勋贵集团都不好主动开口去问李云天,毕竟李云天现在已经贵为王爷岂能让他在此事表态?

西千步廊,一间宽敞的廊房。

杨士奇和胡滢等内阁阁员和六部堂官聚在一起进行着朝议前的最后商议,他们身为朝廷大员自然不可能坐视勋贵集团为了一己私利刻意挑起一场战争来,只不过如果勋贵集团说服了太皇太后的话那么事情可就糟糕了。

归根结底,太皇太后是一名久居深宫的妇人,或许她能平衡好朝堂内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但在对外战争这种的国家大事上却没有什么主见,很容易受到朝臣们的影响。

而论道与太皇太后之间的关系,很显然勋贵集团要比文臣集团们更近一步,勋贵们的家眷时常会被太皇太后召进宫里陪伴,而文臣集团高官权贵的家眷则很少享受到这样的优待。

可以说,在内政上太皇太后偏向于文臣集团,可面对外交事宜太皇太后就更信赖勋贵集团,形成了文臣主内而勋贵主外的局面。

因此,如果文官集团不能说服太皇太后西域战事与大明无关,并且对西域用兵将劳民伤财,使得大明欣欣向荣的胜景受到破坏的话,那么在勋贵集团的“鼓动”下太皇太后十有八九会同意出兵西域。

“忠武王!”当李云天推开房门走进去时,屋子里的人都吃了一惊,李云天自从进封王爵后上朝时就在东千步廊廊房,还从未到西千步廊廊房来过。

毕竟王爵太过尊贵,大明的文职没有能与其媲美者,故而李云天上朝时自然要与那些勋贵们待在一起。

“各位大人。”李云天向现场众人拱了一下手,然后把手里的公文递给了杨士奇,沉声说道,“阁老,这是骁武军关西大营新近传来的西察合台汗国这次进攻东察合台汗国的兵力情报,还有西察合台汗国国内的一些动向。”

“哦?”杨士奇闻言感到有些惊讶,意识到骁武军关西大营传来的这份情报一定非同小可,否则的话李云天也不会急匆匆地赶过来,于是打开公文翻阅起来。

“什么?”只看了几行公文上的字,杨士奇就无比惊讶地望向了李云天,“西察合台这次进攻东察合台调集了五十万兵马!”

“五十万!”听闻此言,现场的众人顿时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西察合台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很多人甚至认为它只不过是西域一个小国而已。

“这个数字应该不会错,是本王派往西察合台汗国的探子发来的。”李云天神情严肃地点了点头,“按照情报所示,这五十万人分为两批,第一批二十万人,率先进攻东察合台汗国,剩下的三十万等东察合台被攻下后再去与其会合。”

“忠武王,小小的西察合台竟然会有如此多的兵力?”这时,一名身形消瘦的正三品文官有些难以相信地望着李云天,即便是大明一下子要想动员五十万兵力也并非易事,更何况只是一个西域小国。

“刘大人,西察合台并不小,或许比咱们大明还要大上一些。”李云天望了那名身形消瘦的文官一眼,神情凝重地说道,“如果西察合台全力以赴的话,足以组织起百万大军!”

“百万大军!”这一下,在场的人们不由得更加震惊了,他们实在想不到除了大明外还有国家拥有百万军队。

“忠武王,你的意思是西察合台这次进攻东察合台的动机不简单?”杨士奇看完公文后随手递给了一旁的杨荣,不无惊讶地望向了李云天。

很显然,如果西察合台只是单单吞并东察合台的话二十万兵力足够,没有必要准备三十万人的援军。

“现在的西察合台称为帖木儿帝国更为合适,洪武年间帖木儿帝国的开国大汗帖木儿杀了与他情同手足的西察合台大汗后自立为大汗,经过多年的战争已经建成了一个疆土辽阔的帝国。”

李云天向杨士奇点了点头,然后沉声说道,“太宗皇帝登基时,以成吉思汗后裔自居的帖木儿想要趁着大明战乱初定之际发动百万大军东征大明,可惜抵达西域的时候其因病而亡,随后其子争位使得百万东征大军不得不返回,大明因此而避免了一场战祸。”

“这怎么可能?”

“小小的西域藩国竟敢冒犯我大明天威!”

“西察合台汗国不是一直对大明称臣吗?他们的使者说洪武皇帝曾经给他们的帖木儿大汗下过诏书。”

“他们的使者这次前来可是向朝廷呈上了向大明称臣的国书,难道是在掩人耳目而已?”

“简直匪夷所思,他们竟然想要攻打大明!”

……

轰的一下,屋子里顿时骚动了起来,内阁阁老和各部院堂官们纷纷神色愕然地议论着帖木儿东征的事情,在他们的印象里自从大明立国后从来都是大明出兵教训别人,还从没有哪个国家敢打大明的主意。

“各位大人,上朝的时辰到了。”就在这时,一名穿着七品官袍的男子走进了房间,开口向屋子里的众位大员说道。

“本王先行一步,大殿上再向诸位解释。”李云天闻言从杨荣手上拿回了那份公文,冲着众人拱了一下手后快步离去,赶去东千步廊上朝的勋贵队列中列队。

“咱们该如何做?”等李云天走后,胡滢不由得问向了眉关紧锁的杨士奇,很显然李云天的出现打乱了他们先前在朝堂上阻止大明出兵西域的事情,倘若李云天得到的情报是真的,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静观其变!”在现场众人关切的注视下,杨士奇沉吟了一下后面无表情地卡口说道,李云天的到来可谓给他出了一道难题,使得他一时间不知道是否应该阻止大明出兵西域,故而决定先在朝堂上看看李云天的表现后再做决定。

第997章大殿朝议

紫禁城,太和殿。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当张氏太皇太后牵着身穿龙袍的正统帝步进大殿时,大殿上的文武百官纷纷下跪行礼,口中高呼万岁和千岁。

原本应该是孙太后领着正统帝上太和殿听政,不过,一来孙皇后的皇后之位来的有颇多争议,二来她也没有张氏太皇太后震慑群臣的威仪,故而自然由张氏太皇太后来太和殿听政。

毕竟,辅政大臣们只是给正统帝提供解决事务的办法,最后还是要正统帝来拿主意,可是正统帝年幼这就需要他人来代劳,很显然这个代替正统帝拿主意的人就是张氏太皇太后。

“诸卿家平身!”等正统帝在龙椅上坐下后,张氏太皇太后在一侧的座椅上落座,正统帝双手向前虚空一抬,有模有样地说道。

“谢皇上!”跪在大殿上的群臣齐声谢恩,相继站起身来。

李云天位于大殿右侧勋贵队列之首,其地位已经超过了站在他后面的张辅和周征等资历深厚的勋贵,毕竟大明的异姓王现在只有李云天一人,张辅和周征的资历再深厚也唯有排在他的后面,不能乱了等级森严官场的上下尊卑。

“皇上有旨,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立在正统帝左前方的是御马监太监宋大山,先是向正统帝一躬身,随后甩了一下手里的拂尘,尖着嗓子抑扬顿挫地喊道。

自从正统帝登基后,宋大山和王振作为正统帝自小的玩伴就得以升迁,宋大山成为了御马监太监,王振成为了御马监少监。

随着正统帝年岁见长,宋大山和王振的行情也看涨,即便是司礼监的那些太监们见到两人也都客客气气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谁都知道宋大山和王振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在正统帝的支持下入主司礼监。

“启禀皇上……”随即,吏部的一名官员走出队列,来到殿前向正统帝沉声禀告着吏部的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殿上的奏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不是谁想奏事就能上奏的,否则的话届时人人争抢,现场岂不是乱成一锅粥。

以五府六部为例,五军都督府以前、后、中、左、右都督府的顺序奏事,六部以吏部、户部、吏部、刑部、工部和农部为顺序奏事。

都察院、大理寺和通政使司位于六部之后,接下来才能轮到其他的小衙门。

通常来说,五府六部等衙门的官员率先禀告的都是一些容易解决的日常事务,重大事务要由五府都督和六部堂官压轴禀告,这样做是避免耽误处理五府六部等衙门的日常事务。

终于,京城个部院衙门逐一禀报完了各自部院的事务,太和殿上的气氛随之变得紧张和压抑,谁都知道接下来该轮到朝议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一事了。

“禀皇上,近来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皆向大明派来了使团,并递上了各自的国书,等着拜见皇上。”在众人关切的等待下,一名礼部的官员走出了队列,来到殿前高声奏禀道。

由于察合台汗国在元末明初之际分裂成为了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故而这个时候大明还是称呼帖木儿帝国为西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是后人的称呼,而帖木儿也是自称大汗而不是皇帝。

见此情形,大殿上的众位官员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按理来说这件事情应该由礼部的堂官来向宣德帝奏禀才对,可没想到竟然只是由礼部的官员奏禀,这显得有些不合常理。

不过,能出现在太和殿的文武官员莫不是经历了官场多年的摸爬滚打,社会阅历丰富,很快从这一个反常的情节中立刻意识到内阁和六部的那些大员好像现在并不想介入是否出兵西域一事,这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由于事发突然,因此只有很少官员才知道李云天手中有一份来自帖木儿帝国的紧急军情,这使得内阁阁员和六部堂官不得不慎重对待,等弄清楚事由后再做决断。

与之相对应,军阁阁员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也知道了紧急公文的事情,既吃了一惊同时又大喜过望,这意味着他们这次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西域,只要能击败来势汹汹的帖木儿帝国军队就能给卫所军正名。

原本这些勋贵还在琢磨着该如何应对文官集团在出兵西域一事上的阻碍,不过既然现在李云天得到了这么一份紧急军情,那么他们也就不必再为此事担心,很显然李云天一定会说服那些文臣集团,让其同意出兵西域的。

而从李云天以往的行事风格来看,肯定不会跟勋贵们争此次出兵西域的统兵权,因此勋贵们现在心态平和,可谓稳坐钓鱼台,等待着张氏太皇太后点头同意出兵。

“宣!”正统帝听闻来了两个西域使团,脸上顿时流露出兴奋的神色,他还从没有见过西域人长什么样子,于是向立在一旁的宋大山说道。

“皇上有旨,宣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使者觐见!”宋大山先是向正统帝一躬身,然后尖着嗓子向大殿门口处职守的内侍喊道。

“皇上有旨,宣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使者觐见!”大殿门口处的内侍鼓足了劲,向立在太和殿台阶下的内饰喝道。

“皇上有旨,宣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使者觐见!”于是,立在太和殿广场上的内侍一个接一个地传旨,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偌大的太和殿广场上空飘荡。

按照规矩,除了上朝的文武百官之外,等待觐见正统帝的人要待在太和殿广场外的一排朝房里候着,只有正统帝下旨召见后才能进入太和殿广场,直至上殿觐见。

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使者与上朝的大臣们一样,天刚蒙蒙亮就爬起来进宫,被宫里的内侍和侍卫验明身份并且搜身完毕后得以进入太和殿广场外的朝房休息。

由于两国现在处于交战状态,故而负责接待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使者的内侍将双方安置在那排朝房两侧的房间,并且安排了人手进行看管,防止这些蛮夷之人一言不合打起来。

“哼!”东察合台汗国使臣多鲁尔领着娜尔莎从房间里出来的时候,帖木儿帝国的使臣巴忽也从房间出来,两人冷冷地对视了一眼,鼻子里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轻蔑的哼声。

随后,巴忽的眼前一亮,视线直勾勾地落在了娜尔莎的身上,一时间竟然看得呆了。

娜尔莎今年并没有戴面纱,穿着一身西域传统女式盛装,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在衣裙的衬托下原本就美艳的她整个人显得无比娇艳妩媚。

见巴忽呆呆地望着自己,暧昧的视线在她高耸的胸部和纤细的腰肢上之打转,娜尔莎的脸上不由得闪过厌恶的神色,转身看向了一旁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建筑群,她从没想到天下间竟然还有如此宏伟的建筑。

以前,娜尔莎听人说起过,元朝大都的皇宫如何金壁辉装、气势庞大,如今紫禁城比当年的元大都更胜一筹,堪称一个奇迹,单单她从宫城门口到朝房就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不得不说,大明的富庶是东察合台汗国所无法比拟的,娜尔莎自从来了大明后才知道为何当年战功卓著的帖木儿帝国的开国大汗帖木儿也要向大明称臣,即便只是名义上的臣属,实在是因为大明太过富有,而且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帖木儿不得不对其顺从。

其实,娜尔莎倒挺希望当年帖木儿能与大明的永乐皇帝打上一仗,那样的话就算帖木儿能战胜永乐皇帝肯定也会元气大伤。

毕竟大明的百姓已经经历过了元朝的统治,肯定不想在号称是成吉思汗后裔的帖木儿的统治下,届时单单全国各地的起义就会使得帖木儿疲于应对。

况且,帖木儿战胜永乐皇帝的几率非常小,大明不仅有着辽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而且还有着洪武皇帝留下来的屯兵制,以及大明百姓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别看现在卫所制度败落了,永乐帝登基的时候卫所兵还是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其卫所所属的军户也都还勤于操练,这使得大明有着巨大的兵员潜力。

尤为重要的是,大明与帖木儿征服由大大小小统治者统治的西亚诸国不同,拥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大明两京十三省的百姓都会在永乐帝的传召下投身抵抗帖木儿入侵的战争。

另外,大明的城池是世界上最为坚固的,这样将使得帖木儿每攻占一座城池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帖木儿虽然征服了西亚诸国,并且兵锋直掠欧洲,但他在那些占领区的统治并不稳固,一旦在大明陷入苦战的话后方那些被征服的国家肯定会反叛。

事实上,帖木儿死在东征大明的路上后,帖木儿帝国随之就陷入了战乱中,那些臣服的西亚诸国纷纷举兵反叛,这意味着帖木儿对那些国家的统治并不稳固。

可惜,娜尔莎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色,如果帖木儿不死在东征大明的途中,那么东察合台汗国将有机会趁着帖木儿帝国内乱一举收复西察合台汗国的领地。

第998章使团觐见

太和殿广场。

多鲁尔、巴忽等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使团觐见正统帝的人员跟在一名内侍的身后,步履匆匆地在广场中央的走廊上行进。

跟在多鲁尔身后的娜尔莎悄悄地打量着四周那些站得笔挺、神情严肃的文武百官,她对眼前的一幕感到非常惊讶,虽然广场上密密麻麻立着众多官员但现场却鸦雀无声,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

据娜尔莎所知,能出现在太和殿广场的都是大明五品以上的官员,五品以下的官员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太和殿广场。

以前娜尔莎只是听说大明人口众多,如今从广场上的数千名官员上她真正意识到了大明人口之多已经超出了她的想象。

太和殿作为大明从事重要活动的殿阁,自然建造得气势雄浑,金碧辉煌,娜尔莎禁不住抬头仰望着这座庞大的建筑,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规模如此大的殿阁。

“好美得西域女子!”娜尔莎一行人进入太和殿后,立在走道两侧的文武大员静静地立在那里,没人扭头望向进来的人,只有当多鲁尔和巴忽等人走到他们前方后才会用眼角的余光去扫一下,望见没有戴着面纱的娜尔莎后纷纷眼前一亮,心中暗道了一声。

虽然众人心中对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使团非常感兴趣,可谁敢在正统帝面前失仪在太和殿胡乱张望?

娜尔莎知道,大殿里的这些官员都是大明的高官显贵,里面的人她认识一些,都是去四方会馆给她捧场的客人,无不是手握实权的大员,现在一个个神情严肃地立在那里连大气都不敢喘。

当来到殿前时,娜尔莎的眼前顿时就是一亮,她注意到了立在右侧勋贵前列的李云天。

由于李云天位于大明勋贵之首,前方只站几名上了年纪的皇族亲王、郡王,故而年纪轻轻的他在大殿上特别显眼。

娜尔莎与李云天在鲁有余孙子的百日宴上接触过一次,当时李云天给她的感觉非常亲和,使得娜尔莎并没有觉得李云天是大明堂堂的忠武王,而更像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儒雅公子哥。

可如今在这太和殿上,娜尔莎才真正意识到了李云天在大明地位的尊贵,她曾经在四方会馆见到的那些位高权重的权贵与其相比可谓差之远矣。

“禀皇上,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使者带到。”在前方领路的内侍在殿前向正统帝一躬身,然后躬身倒退着离去。

“小国使臣叩见大明皇帝陛下!”随后,多鲁尔和巴忽领着各自的随员跪在了殿前,向正统帝下跪行礼,操着生硬的关西方言说道。

“平身!”正统帝见状右手虚空一抬,有模有样地说道,“两国距离大明千里之遥,尔等一路行至于此想必吃了不少苦头,朕会让有司奖赏于尔。”

“皇帝陛下,这是本国大汗给皇帝陛下的国书,请皇帝陛下御览。”多鲁尔和巴忽等人起身后,立在他身后的娜尔莎走上前一步,把手里捧着的国书双手举着娇声向正统帝说道。

直到这个时候,娜尔莎才注意到大明的皇帝果然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十来岁孩子,由于事先已经被告知了上朝时的规矩,因此娜尔莎进殿后并没有抬头看向前方,只是左右扫视着,这还是她第一次见到大明的皇帝。

“呈上来。”正统帝闻言有些诧异地望了一眼娜尔莎,没想到这个西域女子的江南话讲得如此地道,随后向宋大山微微颔首,宋大山于是吩咐殿前立着的内侍。

“皇帝陛下,小国大汗也给皇帝陛下写了国书,请御览。”这时,立在巴忽身后的一名粗壮随从也高举着手里的国书上前奏禀,一口生硬的关西话,单论语言方面比娜尔莎差远了。

正统帝点了一下头,宋大山就让人把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国书拿了上来,然后展开抑扬顿挫地宣读了起来。

其实,辅政大臣和五府都督、六部堂官早已经知道这两份国书的内容,其中东察合台汗国自然是请求大明出兵救援,委婉地指出帖木儿帝国野心勃勃,一旦拿下东察合台汗国下一步就会威胁到大明。

而帖木儿帝国的国书先是回顾了帖木儿帝国自开国大汗帖木儿与明太祖之间的“君臣之谊”,然后表示他们攻打东察合台汗国只是想将分裂的东、西察合台汗国统一起来,对大明是一如既往地敬畏。

趁着宋大山读那两份国书的时候,娜尔莎悄悄地瞟了李云天一眼,只见李云天神情严肃地立在那里,显得不怒而威,与那晚的亲和判若两人。

娜尔莎知道李云天是她所遇到的最强的一个对手,竟然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的目的,实在是令她有些不甘心,在第一次与李云天交手就被李云天来了一个下马威,在林馨的告诫下不敢轻举妄动。

“忠武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就在娜尔莎望着李云天出神的时候,宋大山已然读完了两份国书,正统帝现在年幼自然不清楚该如何抉择,于是开口问向了李云天,这是他在朝堂之上最为信赖的人。

听闻此言,满朝文武顿时望向了李云天,虽然宣德帝给正统帝安排好了辅政大臣,但大家都知道正统帝在这种军政大事上肯定会率先征求李云天的意见,谁让李云天不仅是大明的忠武王还是正统帝的老师,有足够的资格排在那些辅政大臣之前来回答正统帝的疑问。

娜尔莎再度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她知道被正统帝第一个询问的人肯定是大明最具权威的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人竟然会是李云天,李云天在那些朝廷权贵面前也太年轻了点儿。

此时此刻,娜尔莎才算真真正正地意识到了李云天在大明究竟多有权势,连正统帝都如此信赖和器重他那么大明还有谁能掠起锋芒呢?

随后,娜尔莎心中就是感到一阵欣喜,这样说来如果李云天支持出兵支援东察合台汗国的话,那么大明十有八九就会出兵。

“皇上,臣有些事情尚不明了,希望两国使者能给臣解惑。”在众人关切的注视下,李云天向正统帝一躬身后沉声说道。

“忠武王有话尽可直言。”正统帝闻言向李云天点了一下头,示意李云天可以询问多鲁尔和巴忽等人。

“你能告诉本王,这次你们西察合台集结了多少兵力攻打东察合台?”李云天向正统帝一躬身,然后走上前不动声色地问向了帖木儿帝国那名呈上了国书的粗壮随从,反正巴忽也听不懂他的话。

“禀王爷,小国国小势微,虽举全国之力但兵力也就近十万而已,不能与大明相比。”粗壮随从闻言先是向李云天一躬身,然后与巴忽低声交谈了几句,开口向李云天说道。

“告诉本王,你们东察合台有多少兵力?”李云天瞅了一眼粗壮随从,然后走到了娜尔莎面前,开口沉声问道。

“近四十万。”娜尔莎本想压低兵力的数额以免引发大明的警惕,可当她注意到神色严肃的李云天时不由得改变了主意,叫声说道,“不过,本国的兵力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西察合台这次出人意料地派遣重兵进攻,我国一时无法抵御,唯有向后退防。”

李云天既然知道帖木儿帝国是大明的威胁那么很显然已经搜集到了很多帖木儿帝国的情报,那么东察合台汗国的情报肯定也有很多,所以她还不如实话实说。

听闻此言,大殿上有一阵小小的骚动,帖木儿帝国只用了十万不到的兵力就打得拥有四十万兵力的东察合台节节败退,这帖木儿帝国士兵的战斗力也太过强悍了一些。

“本王知道,你们东察合台的兵力分为三部分,即亦力把里的本部,有兵力十八万,以及叶尔羌部十万,吐鲁番部十二万!”李云天闻言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看来娜尔莎很聪明跟她说了实话,于是望着娜尔莎说道,“不知道本王说的是否正确!”

“确实如此。”娜尔莎的双目闪过一丝震惊的神色,万万没想到李云天对东察合台的兵力情况如此清楚,于是按捺住心中的震惊向李云天点了一下头,看来李云天早已经在收集东察合台汗国的情报。

“你,没有对本王说实话。”随后,李云天转向了巴忽,面色猛然一沉,冷冷地说道,“据本王所知,你们西察合台汗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无论是地域还是人口都与大明相差无几,可以集结百万兵力,不知本王是否说错?”

巴忽听不懂李云天的话,不过从李云天的神色和语气上他意识到事情好像有些不妙,连忙望向了身旁的那名粗壮随从。

粗壮随从的脸色已经变得有些难看,低声向巴忽翻译了李云天的话,这使得巴忽的神色顿时变得慌乱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