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武年间铁岭卫的治所原本在鸭绿江以东,永乐时期为了缓和与朝鲜王国的关系移到了银州城,逐渐形成了日后的格局,而朝鲜王国趁势占有了铁岭卫鸭绿江以东的地区。
银州城的蒙古军队一共有四万,其中两万来自瓦剌部,另外两万来自鞑靼部,还有数千跟随军队的部落百姓。
李云天给出的交换战俘条件很公道,一名蒙古战俘换取一名被俘的明军,并且五两银子赎一名明军,军官十两到五十两不等,他已经放出话去,无论蒙古人有多少明军的战俘他一律以这个条件回赎,现银兑付。
银州城的两名蒙古军守将一名是来自鞑靼阿苏特部的蛮苏,另外一名是瓦剌安乐王的次子穆都。
阿苏特部阿苏特部是蒙古化了的中亚人,起源于高加索,因蒙古帝国西征而进入四川和蒙古高原,元朝有几个军团由他们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鞑靼太师阿鲁台就是阿苏特部的首领。
至于瓦剌的安乐王,是永乐帝在永乐七年给瓦剌三大部之一的辉特部首领把秃孛罗的封号,与其一同受封的还有卫拉特部首领马哈木和土尔扈特部首领太平,其中马哈木被封为顺宁王,太平被封为贤义王。
原本,蛮苏和穆都想要攻占开原城,可是没想到吃了一个大亏,被开原城的骁武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回。
后来两人才意识到,开原城里的骁武军果然不愧是经历过交趾战火的精锐之师,与辽东都司的那些明军明显不同,不仅训练有素而且骁勇善战。
虽说鞑靼和瓦剌组成了联军,但双方并非是铁板一块,内部有着复杂的利益纠葛,因此面对开原城的骁武军蛮苏和穆都谁也不想去碰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故而两人把大军驻扎在了银州城,与开原城的骁武军对峙,防止开原城的骁武军支援辽阳城的明军。
得知了李云天的换俘提议后,蛮苏和穆都立刻被如此优越的条件打动了,吩咐人尽快处理换俘的事宜。
首先,一对一的换俘就使得两人占了大便宜,要知道在战场上一个蒙古兵足以比得上三名明军。
其次,李云天开出的回赎价格非常诱人,可以使得两人大捞一笔,比把那些明军战俘杀了或者卖为奴隶更划算。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军队此次劳师远征并没有带多少粮草,而且也没有准备粮草的习惯,通常都是边打仗边就地筹集,而辽东地区贫寒无法获得更多的补给,因此留着那些俘虏反而浪费粮食,不如卖了划算。
况且,在蛮苏和穆都看来他们只不过暂时让李云天用粮食先替他们养着那些俘虏罢了,等来年蒙古军队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开原城,那么开原城里的明军又将成为他们的战俘。
为了拿下明军在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开原城,尤其是消灭对蒙古军构成巨大威胁的骁武军,蒙古军统帅已经决定明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攻取开原城,扫除明军在辽东对蒙古军的最大威胁,然后可以安心攻打辽东都司的治所――辽阳城。
纵观全局,明军在辽东能对蒙古军构成威胁的也只有开原城的骁武军,包括辽阳城在内的几座城镇中的明军已经被蒙古军给打怕了,全部龟缩在城里不出来,摆出了死守的架势等待关内的援军。
因此,在蒙古军统帅看来,只要清理了开原城的骁武军那么蒙古军就能腾出手来逐一将那几个明军固守的城镇攻破。
至于那些明军战俘会不会增强了开原城守军的力量,蛮苏和穆都对此是不屑一顾,辽东的明军早就被打得士气全无,对蒙古军产生了恐惧心理,故而两人并不担心他们会给蒙古军进攻开原城制造麻烦,保不准那些俘虏会在蒙古军攻城的时候崩盘,扰乱骁武军的军心。
第676章鼓舞士气
宣德七年,十二月上旬,一支身穿大明辽东军服、面黄肌肉的队伍沿着大路浩浩荡荡地向开原城的方向行进,由于衣着单薄纷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这支行进的队伍就是银州城蒙古军与李云天交换、回赎的辽东明军战俘,总数近两万余人。
经历了几个月地狱般俘虏营的生活后这些明军战俘一个个心神憔悴,目光呆滞,看上去犹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般,没有丝毫的生气可言。
与那些死在战俘营中的同伴相比,这些明军战俘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活着,看见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其实,如果不是李云天提出了交换战俘的提议,那么这些天还有更多的明军战俘被冻死、饿死和杀死,因为李云天开出了令蛮苏和穆都无法拒绝的回赎明军战俘的价格,故而两人下令改善了战俘们的生存条件,使得他们得以支撑到回开原城。
开原城城外的空地上已经搭起了数十个草棚,有的草棚里生火做饭,有的草棚里发放过冬衣物,有的草棚进行医疗诊治,还有的草棚对俘虏的身份进行登记,分工非常明确,有条不紊地引导着那些步履蹒跚前来的俘虏们。
李云天立在城门楼上,面无表情地望着那些狼吞虎咽犹如饿虎投胎般啃着面饼、喝着稀粥的俘虏们,可以想象出他们在蒙古军的战俘营中忍饥挨饿,受尽欺凌的景象。
为了避免撑死人的悲剧,李云天特意规定了每名明军俘虏食物的配给量,饥民被撑死的事情在大明可是屡见不鲜,况且吃太多东西对他们的肠胃也不好,要循序渐渐地调整俘虏们的饮食。
“侯爷大仁大德,我辽东将士定会铭记侯爷的大恩。”望了一眼城下黑压压的俘虏,立在李云天身后的裴俊不由得走上前一步,冲着李云天一拱手,郑重其事地躬身说道。
为了回赎这些被俘的明军,李云天不仅让骁武军放了那些抓来的蒙古兵,而且还为此花费了近十万两的银子,在辽东敢如此做的人恐怕也只有李云天了,即便是义国公张昊恐怕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通常来说,交换战俘事情都是在战争结束后,李云天此时就与蒙军交换战俘无疑有“扰乱军心”的嫌疑,被俘的明军士气低落很显然会影响到开原城守军的士气,同时也加剧了开原城物资的消耗。
另外,李云天竟然用一比一的比例交换战俘,事后也难免被一些人诟病,很显然蒙军的战斗力要强于明军,一比一交换的话明军无疑吃亏了,等于无形中增强了蒙军的实力。
再者说了,毕竟现在战争刚刚开始,李云天动用了这么大一笔钱难免被人说成是“滥用军帑”。
因此,在辽东战局如此严峻的情形下谁能顾得上那些被俘的明军,谁又敢一口气拿出十万两银子来回赎战俘?万一明军在辽东战败被逼退出辽东,那么毫无疑问此事会被人当成把柄秋后算账。
裴俊自然清楚李云天与蒙军交换战俘后将承担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所以才在心中感激李云天救下了那些战俘的性命。
“为大明拓疆守土是本侯的职责,本侯只不过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而已,保全了我大明的将士,何来的恩德可言?”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淡淡地向裴俊说道,丝毫也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侯爷,卑职将严格操练这些将士,一定不会让侯爷失望。”裴俊见李云天如此大度,心中不由得更加钦佩,于是沉声回答,他准备让那些战俘变成李云天手中的一把对付蒙古军的利刃。
“此事先不要着急,让他们先养好了身子,等年后再进行操练。”李云天摆了摆手,这件事情不能着急,现在那些战俘的身体虚弱至极要先调养好了才能进行训练,否则必将事倍功半,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卑职明白。”裴俊向李云天一躬身,沉声答应了下来,这次能从战俘营中出来的人都是年轻力壮者,他相信只要能像骁武军一样操练必定能脱胎换骨,即便达不到骁武军的水准也足以与蒙军一战。
“侯爷,东西已经送出去了。”这时,顾礼裕大步走上了城门楼,来到李云天身边躬身说道。
李云天闻言望向了护墙下面,只见十几匹驮着行李的马匹在一支百余人的骁武军军士的护送下离开了城门,穿过路上的俘虏后向银州城方向而去。
“侯爷这一招平地波澜实在是妙,恐怕穆都以后会防备着蛮苏。”望着那支远去的队伍,裴俊不由得笑着说道。
李云天闻言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队伍中的那些马匹驮着的是从朝鲜国西京运来的绫罗绸缎和金银玉器等物品,是他送给银州城鞑靼将领蛮苏的新年礼物,以感谢他对明军战俘的照顾,同时也蕴含了示好之意。
蒙古鞑靼部和瓦剌部的恩怨纠葛由来已久,虽然这次双方联合起来南侵大明,但彼此间都对对方充满了戒备心理,因此李云天故意给蛮苏送礼,这样一来必定会使得穆都猜忌,无形中起到瓦解两人的作用。
“谢大人救命之恩!”就在这时,城门下忽然传来了一声高喝,一名将领模样的中年俘虏来到城门前冲着李云天跪了下来。
“谢大人救命之恩!”听见中年俘虏的话后,围聚在城门前的俘虏们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呼啦啦地冲着城门楼上的李云天跪了下去,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现场随之变得寂静无声。
此时此刻,俘虏们已经知道是骁武军的高级武官从战俘营中救了他们,只是不清楚那名高级武官是谁,经过中年俘虏的提醒后众俘虏意识到救他们的骁武军高级武官就在城门楼上,故而纷纷跪谢救命之恩,否则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很难度过这个冬天。
“尔等勿需感谢本官,皇上对辽东战局甚是关心,本官只不过是为了皇上分忧而已,希望尔等勤于操练,将蒙古兵赶出辽东,上报君恩,下保黎民。”
李云天环视了一眼城下密密麻麻跪着的俘虏,向斜上方一拱手,高声向俘虏们说道,他丝毫也没有居功的意思,而是把功劳推到了宣德帝的身上。
“上报君恩,下保黎民,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中年俘虏为官多年,岂能听不出李云天话里的意思,于是磕了一个头,大声喊道。
“上报君恩,下保黎民,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俘虏中随即响起了珊瑚海啸般的声音,纷纷跪谢宣德帝。
李云天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在顾礼裕和裴俊等人的陪同下离开了城门楼,返回朱雀大营的住处,现在辽东的局势乱得一团糟,有很多事务等着他处理。
转眼间,开原城的军民们迎来了宣德八年的春节,虽说银州城的蒙古军虎视眈眈,但由于有着骁武军坐镇,故而城里的百姓还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过了一个好年。
除夕的晚上,李云天设宴宴请了开原城的高级武官,不仅有骁武军和开原城辽东守军,还有女真斡朵怜部猛哥帖木儿的弟弟凡察和蒙古达颜部首领哈尔巴拉等人。
抵达开原城后李云天并没有让凡察回去将其留在身边效力,凡察已经成功说服开原城周围几个女真部落的首领,答应出兵抗击蒙古军的入侵。
酒宴上,李云天关切地向哈尔巴拉询问了其母亲的病情。
由于得到了精心的医治哈尔巴拉母亲的病情已经逐渐好转,只不过身子有些虚弱,调养一段时间就能康复,这使得哈尔巴拉对李云天很是感激,因此抓紧时间操练开原城明军的骑兵部队,希望能在未来的大战中助李云天一臂之力。
开原城里面的骑兵并不多,只有千余人左右,其中超过一半是由达颜部落的男人组成的蒙古骑兵。
不得不说,蒙古骑兵的战术素养要比明军高出许多,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团体作战水平明显要高出明军骑兵一个档次。
李云天已经做好了安排,等辽东战事结束后他将奏请宣德帝让达颜部迁到关内,并在京城给哈尔巴拉置一套宅子,让哈尔巴拉的母亲能安享晚年,免受草原流离之苦。
新春过后,开原城里的辽东明军热火朝天地在兵营里操练了起来,喊杀声不绝于耳,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与蒙古军的大战。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训练辽东明军的是骁武军的武官和士官,李云天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战斗中成为自己手中的一支奇兵。
在开原城的所有部队中,李云天最看重的自然是新组建的火枪营,这将是火绳枪第一次在战争中亮相,他对此充满了期待。
虽说火绳枪的火力很猛,能远程给与敌人极大的杀伤,但由于它的射速较慢再加上近战能力较弱,故而要跟其他的兵种配合使用。
依照李云天的规划,火枪营将配备人数相同的步兵营进行保护,在战场上作战的时候火枪营负责远程攻击,而步兵营则负责近战,这就使得双方的配合是关键。
因此,火枪营和步兵营的人一直紧锣密鼓地演练着相配合的战术,以期在战斗中发挥出火枪营和步兵营的最大威力。
由于新组建的火枪营异常重要,故而李云天将它作为自己的直属部队,除非由他的军令否则任何人不得调用。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李云天正在军营里与骁武军的军士们把盏言欢,共度元宵佳节的时候,雷婷急匆匆地走到他的身旁,低声在他耳旁说了几句。
李云天闻言脸色顿时微微一变,双目流露出震惊的神色,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常态,向雷婷点了点头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与一旁的军士谈笑着。
雷婷不动声色地望了李云天一眼,然后神情冷峻地退了下去,她刚刚得到了一个从京城送来的急报,这使得原本就十分困难的辽东战局雪上加霜。
第677章北征失利
从军营回到住处后,李云天神情凝重地从雷婷手中接过了一份从京师军阁送来的紧急军情的公文,面无表情地翻阅着。
宣德帝七年十一月初,宣德帝从北元王庭――哈拉和林城班师回朝,途径位于哈拉和林城东南处的饮马河时忽然遭受了大量蒙古军队的突袭。
面对着在草原上呼啸而至的蒙古骑兵,护驾的明军被冲得七零八落,被蒙古军队截成了几段首尾不能相顾。
经过一天的激战,措不及防的明军被蒙古军队击败,死伤者和被俘者甚众,宣德帝在骁武军的保护下冲出了蒙古军队的包围圈,历经重重险阻后终于撤回了长城内,进驻在大同城。
而后,为了确保宣德帝的安危,随驾众臣纷纷劝说宣德帝回京,可宣德帝却拒绝回京躲避,在众臣的再三劝说下才移驾宣府城,在宣府城坐镇指挥与蒙古军队交战事宜。
被蒙古军队一路追杀后,跟随宣德帝北征的十九大军中只有两万多人得以返回大同城,其余非死即俘。
尤为悲壮的是,负责护送宣德帝的三万骁武军由于与追击的蒙古军队多次激战,活着回来的已经不足万人,其余人皆在与蒙古军队的交战中战死,不过他们也使得蒙古军队付出了三四万人的代价。
正是由于骁武军的拼死阻击,这才使得宣德帝得以从千里之外的饮马河逃回大同城,否则绝对要被蒙古军队俘虏。
看完手上的公文后,李云天的拳头禁不住攥了起来,脸色阴沉得可怕,两万多骁武军将士就这么死在了草原上想想他就觉得心疼,他好不容易组建的骁武军青龙军团经此一战可谓元气大伤,没有两三年的休养生息根本无法恢复元气。
不幸中万幸的是,军阁首辅张辅、内阁次辅杨荣和宜国公刘威等随驾的文武大员与宣德帝一同脱险,悉数逃回了大同城,否则大明朝廷将遭受重创。
虽然宣德帝的北征大军遇袭一事发生在去年十一月,但由于路途上的耽搁所以直到今天军阁的这份公文才送到李云天手里。
说起来,李云天能接到这份公文并不容易,军阁年前让人携带着公文随着大明运送物资的船队前往朝鲜王国的平壤府,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来了开原城,否则的话由于山海关一线已经被蒙古兀良哈部封锁,军阁一时间还真没办法把这个消息传到辽东。
“相公,一定是阿鲁台伏击了皇上,看来他们这次是倾巢而出了。”雷婷见李云天面色冷峻,忧心忡忡地说道,“要是阿鲁台突破了山西行都司的防区,那么京师可就危亦。”
山西行都司一旦被蒙古军攻破,那么横在京师之间的就剩下一个成立不久的万全都司,而完全都司唯有宣府城能给蒙古军造成一点儿麻烦,其他不值得一提。
很显然,蒙古军要是攻破了山行都司的防线,那么一定会绕过宣府城直逼居庸关,因为只要拿下居庸关就可以趁势南下直抵京师,将大明的皇城团团围住。
这样一来还能把躲在宣府城里的明军引出来,而失去了城墙保护的明军在野外绝对不是蒙古兵的对手,大明将陷入到立国后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山东都司和山西都司还能调集十几万人马,蒙古兵没那么容易攻破居庸关,他们十有八九会趁机夺取大同和宣府,陈兵居庸关前。”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皱着眉头说道,他担心阿鲁台想与大明化内长城而治,那么大明的京师可就要处于蒙古人的兵锋之下,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大明将因此失去关外的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以及万全都司和山西行都司,这对大明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大明为了强化京师的防御能力,在北京城的北方以古长城为基础,修筑了两道长城防线作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即内长城和外长城。
外长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也叫“外边”或“边墙”。
内长城可以看作从外长城上引出去的一道分支,也叫“次边”,首尾皆与外长城相连。
长城从山海关往西进入京畿地界后,在京畿以北的火药山开始分岔,成为一上一下两道长城。
位于上方的长城即外长城,经延庆四海镇由白河堡附近进入河北赤城县的独石口,沿西北到张家口、大同,到偏头关,最后至嘉峪关与内长城相连。
位于下方的长城即内成城,经过居庸关(八达岭),进入怀来,入门头沟,从灵山出北京进入河北涿鹿至涞源到河北易县的紫荆关,再到山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偏头关的东边白羊岭上和外长城汇合。
据明史《兵志?边防》的记载,内长城“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今北京市)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岗,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
其中,内长城上有著名的“内三关”和“外三关”。
内三关、外三关是设在内长城线上的六座著名关隘,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为外三关。
这六座关隘彼此互为联动,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拱卫京都的稳固屏障。
居庸关,位于昌平八达岭岭口(北口)至南口的峡谷中,北距八达岭二十余里,与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
十三世纪初,蒙古军进攻金国的中都,也就是大明京师北京城,金兵据险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于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暗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后来蒙古军未攻下金中都退走。
数年后,蒙古军又派兵攻破居庸关,并在关城驻扎,过了三年,蒙古兵再围金中都,金国遣使求和,蒙古军只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居庸关。
金国因受到蒙古军威胁即于当年迁都开封,次年蒙古军便占领了中都。
另外,明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由长安入山西,攻占太原后分兵两路,由李自成率领的一路经大同、宣化、攻破居庸关进入北京城,导致明朝灭亡。
居庸关是天险又屡被攻破,故而明末顾炎武闻说居庸关被攻破曾感慨地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人心去也。”
倒马关,位于唐县西北一百五十余里,是“灵丘道”上的重要关隘,灵丘道北起大同,越恒山,自灵丘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抵定州。
紫荆关,位于易县西北九十余里,是“飞狐径”(太行八陉之一)北口的重要关隘。南宋嘉定二年,蒙元攻打金国,久攻不下居庸关转而分兵攻克了紫荆关,然后由长城内侧向外合攻居庸关而得。
值得一提的是,正统帝在土木堡被俘后,蒙军假借正统帝还京之名从紫荆关入关进攻北京城。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吕梁山脉北支雁门之口,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
雁门关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城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
北宋时期,雁门山至恒山一带是宋国与辽国的分界线,故而雁门关战事频繁,宋代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多年与辽作战,主要战场就在雁门关内外。
据传,雁门关北面有一片方圆二十余里的平滩地,据说就是杨家将与辽血战的金沙滩。
偏头关,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老营堡处相接。
偏头关是明代“外三关”中最西面一关,又有外关之称,建于黑驼山的山坳内,城周近六里,四面环山,形若覆盆。
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一百二十余里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三百余里,无墙而有藩篱。
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六十余里,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
第三道在关东北三十余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九十余里。
第四道在关南二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全部砖砌,高耸于黄河河岸之上。
明代偏头关的防务异常繁重,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云天所担心的自然是内长城的内三关,即北京城西面太行山上长城的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尤其是居庸关和紫荆关,对大明京师来说至关重要,一旦被蒙古军攻破的话将直接威胁到京师。
这意味着,位于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的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将担负起阻击蒙古军南下步伐的重任,倘若要是让蒙古军攻占了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那么大明将失去外长城这道屏障,仅仅依靠内长城这道防线来阻止蒙古军队,无疑将陷入巨大的被动中。
万一真的形成了这种局面,等到蒙古军在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站稳了脚跟,那么大明十有八九会被迫像金国一样迁都,重返南京城。
第678章女真诸部
宣德帝北征失利的消息被李云天严密封锁,连顾礼裕和裴俊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毕竟现在是辽东战局的关键时期,一旦让辽东明军知道这件事情士气无疑深受打击,而且这也意味着朝廷将无法向辽东派来援兵,辽东要依靠他们孤军奋战。
很显然,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的战事对大明更为重要,大明一定会集中兵力在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与蒙古军队决战,以避免蒙古军队兵临居庸关和紫荆关。
毫无疑问,对于李云天来说宣德帝的北征失败是最糟糕的局面,由于朝廷忙着准备准备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的战备,辽东明军从海路上获得的后勤补给将骤减,军事物资将首先供给给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的明军。
军阁在这道军情公文中已经明确告诉李云天,年前运往朝鲜王国西京平壤府的军事物资将是辽东明军所获得的最后一批,朝廷将把原计划拨付给辽东明军的物资调拨给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
虽然心中感到有些失望,但李云天理解军阁的做法,由于阿鲁台率军压境,军阁的重要作战方向已经由关外转移到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自然要优先保障这两个都司的军事供给。
而且,辽东明军如果抵挡不住蒙古军队在辽东的进攻可以退到朝鲜王国境内,蒙军兵力有限没有能力在山西行都司和关外都采用凌厉的双线攻势,因此考虑到山西行都司才是蒙军进攻的重点,因此辽东的蒙军十有八九不会越过鸭绿江追击。
“是时候反击了。”看完了军阁的军情公文后,李云天在房间里来回踱了几趟,然后推开窗户神情凝重地望向了幽冷夜幕上挂着的一轮皓月,口中喃喃自语了一句。
在李云天看来,辽东明军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败仗后士气低落,需要用一场胜仗来鼓舞士气,而且如此一来也能对阿鲁台所率领的蒙军进行牵制。
元宵节过后,辽东都司北部地区的女真诸部和奴儿干都司的女真诸部相继抵达了开原城,使得开原城的兵力直线上升。
猛哥帖木儿让人通知女真诸部宣德八年二月前赶往开原城商议共抗蒙军的事宜后,女真诸部的首领纷纷派兵前来,不仅女真三大部中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悉数到齐,就连东海女真的几个大部族也赶来凑热闹。
由于开原城里已经安置不下如此多的军队,故而大部分女真人在城外的营地里驻扎,李云天负责提供军粮和帐篷等物资。
二月初一,李云天召集了明军将领和女真诸部首领在骁武军辽东朱雀大营的军务大堂中议事,重点是整编来自女真诸部的女真兵。
议事开始前,李云天兑现了他的诺言,让人抬来了一箱箱的金银珠宝,按照女真诸部派出的兵额当场发放半年的饷银,使得女真诸部的首领喜笑颜开,赚了一个盘满钵满。
不过,整编女真诸部并不容易,不仅女真三大部之间有着不少恩怨纠葛,即便是三大部里面的部族间也时常爆发冲突,因此要想让他们进行合作并不容易。
与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相比,建州女真内部的关系无疑是最好的,组成建州女真的火儿阿部、斡朵怜部和托温部相互间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尤其是后来迁到建州的托温部,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火儿阿部和斡朵怜部,很难再以单独的一个部族出现。
因此,建州女真很快就托选建州卫指挥使李满住为主将统帅建州三卫的女真兵,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为左副将,毛怜卫指挥使猛哥不花为右副将。
值得一提的是,猛哥不花是李满住的亲叔叔,也是火儿阿部的人。
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内部之间的关系则比较麻烦,海西女真因居地在东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
东海女真是女真中比较落后的一部分,故冠又以“野人”之称,被称为“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
换句话来说,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是以其所活动的区域来划分的,相互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可以说是不同的部族,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种族。
其中,海西女真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大部,四大部中又有山夷、江夷之分。
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
东海女真也可分为萨哈连、火儿阿、瓦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