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认罪的这些盐商主要来自盐商总会的两大派系,一个派系就是陆德忠和张副会长这一派系的人,自然以两人马首是瞻。

另外一个派系就是已死的原盐商总会副会长魏德光的人,魏德光死的不明不白,他们已经没有了倚仗,生怕被盐商总会当成替罪羊给出卖,故而也选择向李云天主动招供。

除了这两大派系之外,还有两三名执事是觉察出苗头不对,因此当机立断做出了抉择,向李云天坦白罪行。

见此情形,剩余的盐商们顿时慌了起来,纷纷看向了杨慕恩,等待杨慕恩拿主意。

“侯爷,下官曾经受到举报,说陆执事和张副会长等人合谋运贩私盐,如今看来传言非虚,他们果然暗中经营私盐买卖,实在是我盐商总会的败类!”

杨慕恩的脸色极度难看,不过他已经料到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故而阴森森地向李云天说道,将运贩私盐的罪责一股脑地扣在了陆德忠等人的头上。

“大胆!”出乎众人的意料,一直态度温和的李云天闻言面色一沉,伸手一指杨慕恩,冷冷地说道,“竟敢打断本官的审案,来人,给本官重责三十大板!”

听闻此言,杨慕恩顿时怔在了那里,脑子里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没想到李云天的态度竟然会突变。

当几名锦衣卫气势汹汹地奔向杨慕恩后,杨慕恩这才反应了过来,这是在三法司会审的公堂,未经李云天的首肯是不能胡乱开口的,先前由于李云天“和颜悦色”,使得杨慕恩有些松懈,进而被李云天抓住了把柄。

“下官一时激动冒犯了侯爷,请侯爷恕罪。”杨慕恩隐隐约约意识到自己好像中了李云天的圈套,连忙冲着李云天一拱手,躬身请罪。

李云天闻言顿时冷笑了一声,他先前刻意放纵杨慕恩目的就是等着杨慕恩犯错误,因此岂可放过这次机会,同时也是给那些依旧对杨慕恩抱有幻想的盐商一个警告,因此自然不会阻止杨慕恩受刑。

随后,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几名锦衣卫将杨慕恩按在堂前噼里啪啦地就是一通板子,打得杨慕恩惨叫连连,臀部鲜血淋淋,血肉模糊,看上惨不忍睹。

潘兴民、张韬和秦克暗自摇着头,杨慕恩明显不是李云天的对手,不仅在公堂上被李云天压制,而且还在大意之下被李云天抓到把柄痛打了一顿,这对那些举棋不定的盐商们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震慑。

随着两支水火棍的上下飞舞,杨慕恩的惨叫声越来越小,毕竟他已经年过五旬再加上平日里又养尊处优,何时受过这种罪,因此等到行刑结束已然昏死了过去,被几名锦衣卫抬走。

“你们下去将自己的罪责写出来,本官如果查验后属实,那么会从轻处罚。”李云天望了一眼现场神情愈发惊恐的盐商,不动声色地向张副会长等承认罪责的盐商说道。

张副会长等人被刚才杨慕恩的那通杖刑给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会忽然翻脸,令杨慕恩着着实实挨了一通暴打,闻言连忙向李云天磕了一个头,起身随着锦衣卫去一旁的厢房里写供词,心中暗自感到庆幸,看来李云天这次对两淮盐道的案子势在必得。

“侯……侯爷,下官……下官也招,请侯爷恕罪。”不等张会长一行人离开大堂,一名立在堂前的中年盐商面色惨白地跪了下去,以头触地,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道。

连身为盐商总会会长的杨慕恩都被李云天打了一个半死,他哪里还有胆子再负隅顽抗,保不准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牢里。

有为重要的是,张副会长等人已经选择了如实招供其罪行,而京城距离扬州有千里之遥,那么等京城救兵赶来扬州的时候李云天早就已经查清了私盐案,届时等待他的无疑是灭顶之灾。

“小人有罪,望侯爷恕罪。”

“侯爷开恩,下官愿如实交代罪责。”

“侯爷,小人一时糊涂做下了错事,望侯爷能饶小人一命。”

……

随后,剩下几名立着的盐商相继跪了下去,与跪在地上的那些盐商一起,七嘴八舌地向李云天求饶。

“带下去,让他们写下口供!”李云天见状不由得暗中松了一口气,冲着立在堂前的锦衣卫挥了一下手,不动声色地说道。

在此之前,李云天想要拿到这些盐商的口供易如反掌,无论是威逼利诱也好,还是搜查他们的家里拿到确切犯罪证据也罢,他都能落实盐商们的罪责,只不过如此一来那些盐商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按照大明律例难免一死。

李云天并不希望两淮盐道的案子闹得血淋淋的,想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解决这次的案子,尽量不扰乱江南政商两届的秩序,这也是宣德帝所希望看见的。

因此李云天才煞费苦心地导演了刚才的一出好戏,利用陆德忠和杨慕恩一举击垮了那些盐商的心中的侥幸,进而使得他们做出了最正确的抉择。

潘兴民、张韬和秦克禁不住再度对视了一眼,李云天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确实无比高超,如果换作其他的主审官,肯定早已经对杨慕恩等人动用重刑逼供,可李云天只打了杨慕恩一个就迫使剩余的盐商屈服,其心机果然厉害。

那些盐商离开后,两名锦衣卫押着神情憔悴的张盛来到了大堂,四十出头的张盛头发此时已经全白,看上去犹如一名六旬老者,由此可见这几天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见此情形,现场众人不由得唏嘘不已,以前那个意气风发的两淮盐道转运使已然消失不见,成为了一个满面愁容的小老头,犹如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下官参见侯爷、各位大人。”来到堂前,张盛打起精神,向李云天等人躬身行礼。

“张大人,看来你已经知道了现在的处境,何去何从想必不用本官再费口舌。”李云天打量了张盛一眼,不动声色地望着他,“本官给你一个机会,如果你能将就任两淮盐道这两年来的罪责如实交代,那么本官就给皇上上奏章,将你与家人流放到交趾,交趾虽是我大明的边陲之地,但那些有着海港的城市其市面之繁华不输江南。”

“侯爷,你所言为真。”张盛闻言眼前顿时亮了一下,不由得开口追问道。

虽然李云天没有明说,但是其中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如果张盛老实交代罪行,那么他就向宣德帝求情免除张盛一死,并且将张盛一家流放到交趾的繁华海港城市中去。

扬州乃大明商贾聚集之地,张盛自然听说了李云天大力发展交趾的事宜,而且交趾的那些海港城市的市面确实繁华,倒也不失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

而且,交趾是李云天的地盘,只要张盛躲在那里的话安全问题足以得到保障,这无疑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有南京三法司的堂官监审,本官岂可信口雌黄?”李云天见张盛动了心,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微笑,望了一眼潘兴民三人,有条不紊地说道,“张大人,据本官所知两淮盐道贪墨之风已久,你不过就任两年,虽对两淮盐道的贪墨难辞其咎但不过是同流合污而已,并非贪腐的主谋,如能老实交代罪责协助本官查清此案,也算是将功赎罪,想要保留一条性命并不难。”

张盛闻言双目顿时闪过惊喜的神色,他之所以会急白了头发就是知道自己此次私盐的事情罪责难逃,身为两淮盐道转运使,两淮盐道出了如此大的私盐案他首当其冲受到惩处,恐怕会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格局。

说实话,与陈文仁相比张盛的处境要糟糕许多,因为陈文仁是根据张盛的上报来签发的盐引,如果陈文仁将罪责都推到张盛的身上,张盛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毫无疑问会被认定为私盐案的主谋。

而且,论起与京城六部堂官之间的关系,张盛也远远不及陈文仁,届时自然就成为了替死鬼,来承担两淮盐道私盐案的全部罪责。

如今李云天肯放张盛一条生路,而且还给他安排好了后路,这使得已然绝望的张盛自然是万分惊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潘兴民、张韬和秦克则纷纷面露震惊的神色,从李云天的言语中三人敏锐地感觉到李云天不仅仅想要拿下张盛和陈文仁,恐怕要牵连更多的官吏,极有可能成为一桩大明立国后的惊天贪腐大案。

随后,潘兴民三人眼中禁不住流露出了一丝兴奋的光芒,这也意味着三人有很大可能调往京师六部任职,因为按照惯例办了这等大案的官员都会在事后获得升迁,这对被排挤到南京的他们来说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第623章满朝皆惊

十一月上旬,扬州码头。

码头上锦旗招展,锣鼓喧天,密密麻麻聚满了欢迎的人群,身披着白色貂皮大氅的李云天立在人群前方与潘兴民等人谈笑风生,气氛看起来异常轻松。

今天,由京城赶来的两淮盐道贪墨案的两名陪审官将乘船抵达扬州,一个是内阁阁老杨溥,另一个是礼部尚书胡滢。

两淮盐道发生的事情在十月中旬的时候传到了京城,随即在京城官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件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事先没有一丁点的征兆,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忽然之间就对两淮盐道下了手。

不过,有消息灵通者已经听说了陈文仁与李云天之间的恩怨,由此一来李云天的这个过激举动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很显然陈文仁绑架了赵欣月一事激怒了李云天。

如果换作其他人,说不定就忍下了赵欣月被绑架的这口闷气,毕竟两淮盐道事关重大,轻易触之不得,能担任两淮盐道巡盐正使的人通常都是老成持重之辈,肯定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想着在以后找陈文仁算账。

可李云天不一样,不仅风头正盛,深得宣德帝的信赖,同时又身居高位,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这就使得陈文仁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到头来反而害了自己。

对于在京城明争暗斗的内阁和六部来说,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立刻打乱了他们在朝堂上的部署,纷纷将视线转向了两淮盐道。

两淮盐道作为大明税收的重要来源,具有极其重要政治和经济价值,六部自然不希望两淮盐道出乱子进而牵连到其他人,而内阁则虎视眈眈想要趁着这次机会大做文章,给予六部官员沉重一击。

因此,两淮盐道的消息一传来京城,内阁阁老和六部堂官就相继进宫向宣德帝禀告此事。

内阁阁老们自然是以整顿朝纲为由希望宣德帝严加惩处两淮盐道,而六部则极力为两淮盐道开脱,以事关重大为由想要派人去扬州陪审,避免案情的扩大,双方为此也在朝堂上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角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李云天对两淮盐道一案的奏报还没送抵京师,这也就使得宣德帝无法采纳内阁和六部任何一方的意见,毕竟两淮盐道事务最为官方的消息来自李云天,在李云天还没有上报的情况下他如何来下达相关的圣旨?

故而,宣德帝派人给李云天送去了一道圣旨,让李云天回禀两淮盐道的巡查事务。

在内阁和六部对两淮盐道一事喋喋不休的争吵中,李云天的奏报终于在十月底由八百里快马送来了京城。

令京城文武百官感到震惊的是,李云天此时不仅已经查清了两淮盐道的私盐案,还牵连出了两淮盐道和南京户部官吏受贿的事情,而且人赃俱获,罪证确凿。

除此之外,在李云天的这份奏报中一个数字令朝会上的文武众臣瞠目结舌,据李云天的初步统计,自宣德元年以来两淮盐道因为私盐流失的税银高达近亿两白银,全部被两淮盐道、南京户部和盐商总会大大小小的官吏和盐商瓜分。

这个数字不仅令宣德帝大吃了一惊,也使得朝堂上的那些高官显贵感到匪夷所思,虽然大家都清楚两淮盐道是个油水充足的衙门,但是短短六七年的时间里就能赚取亿两白银还是远超他们的想象。

要知道大明户部国库一年的收入也不过才寥寥的三百万两银子左右,以至于永乐帝北征蒙古的时候需要商贾们捐献,其中盐商的捐献是主力。

现在说起来也着实可笑,看来盐商们以前捐的那些钱十有八九是大明流失的盐税税金,这意味着盐商们不但从两淮盐道获利匪浅,而且还用那些原本就属于大明国库税银的捐献获得了永乐帝的嘉奖和赏赐。

对于李云天提供的这个数字,虽然京城的那些官员们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却没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这不仅因为李云天的这份奏章上有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三位南京三法司堂官的签名和印章,表明三人会对此负责,更为重要的是李云天在奏章上表明要追缴流失的那些税银,这可非同小可,其结果将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无法进行捏造。

两淮盐道亿两税银的流失令宣德帝在朝堂上是大发雷霆,使得文武百官噤若寒蝉,不过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勋贵集团和内阁阵营两方的官吏脸上都挂着幸灾乐祸的神情,而六部阵营一方的官吏则哭丧着脸,显得十分沮丧。

很显然,与两淮盐道贪墨案有染的人基本上都是六部阵营一方的官吏,一旦这个案子追查下去的话,不少收受了好处的官吏将因此倒霉。

大发了一通怒火后,宣德帝下令将宣德年间离任、现在在京城部院中担任职务的两任两淮盐道转运使当场拿下,交由锦衣卫北镇抚司看押,等待李云天的彻查。

听了宣德帝的这个诏命,两名两淮盐道转运使中一人当场昏倒在了大殿上,另外一人则面色惨白地跪在那里向宣德帝求饶,最后两人被殿前侍卫像拖死狗一样给拽了出去。

随后,宣德帝起身拂袖而去,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太和殿,使得满朝文武颇为敬畏地躬身相送。

宣德帝登基以来一直态度温和,当众大发雷霆还是第一次,尤其是当众就拿下了那两名两淮盐道转运使,向外界展现出了乾坤独断的一面,这使得在场的高官权贵意识到了宣德帝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少不更事、任由他们摆布的年轻帝王,他的身上可是流淌着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的血。

到了寝宫,等金英撤走了宫里的内侍和宫女后,宣德帝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脸上充满了一丝得意的神色,与在大殿之上的震怒判若两人。

宣德帝先前在大殿之上骂得可谓十分痛快,以前上朝的时候总有资历深厚的文官勋贵在他面前絮絮叨叨打着国家大义的旗号给他难堪,而今天那些人则老老实实地躬身立在那里,没有半句反驳的言论,着实令他是出了一口闷气。

尤其令宣德帝感到欣慰的是,李云天这次出色地完成了两淮盐道的任务,不仅查清了私盐案和贪腐案,而且还给朝廷挽回了巨大的损失,必将使得内阁拥有足以与六部相抗衡的能力,如此一来他就能更好地掌控朝政。

“皇上,如何回复镇武侯的密函?”等宣德帝笑完后,金英来到他面前躬身问道。

随同李云天的奏章一同前来的还有一封写给宣德帝的密函,在密函中李云天向宣德帝请示下一步该如何行事,他的手里现在已经掌握了两淮盐道和盐商总会的人贿赂朝廷六部大员的证据。

在密函中,李云天向宣德帝建议放过纳西受贿的六部大员,将此次两淮盐道案子的涉案对象控制在两淮盐道和南京户部的官吏内,以免引发朝局动荡,同时也是为了此次事件的善后事宜做准备。

“给镇武侯下诏,朕将两淮盐道一事全权托付于他,相信他不会令朕失望!”宣德帝端起一旁桌上的香茗品了一口,随即拿定了主意,朗声吩咐金英,对李云天行事异常放心。

“皇上,如果镇武侯把那些流失的税银追回来,那么咱们大明的国库可就充盈了,也省得六部的那些大人天天上奏章要银子。”金英躬身上前接过了宣德帝手里的茶杯,满面笑容的说道。

其实这次李云天追缴那些流失的税银,得益最大的还是由金英所掌管的宣德帝的内库,大明自立国以来内库的银两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才数百万两而已,而这次将会有数千万两进账。

“这就是镇武侯与他们的不同,他们只知道张口向朕要,而镇武侯却自己想法子筹集资金。”宣德帝闻言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语气中对六部的官员颇为不满,同时也对李云天充满了赞赏。

“皇上所言甚是,镇武侯不仅能征善战,而且也是一个理政的好手,据交趾镇守太监来报,交趾今年不仅粮食丰收而且市面逐渐繁华,百姓们纷纷念叨皇上的恩情,依奴才来看交趾在镇武侯的治理下已然卓有成效,必能长治久安。”

金英端着茶杯躬立在一旁,闻言不失时宜地向宣德帝说道,暗中给李云天说着好话,他的亲侄子已经加入了九州商会,现在混得是风生水起,他自然要投桃报李了。

“要不是镇武侯,大明恐怕就要失去交趾了。”宣德帝对金英所言颇有感触,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当年如果不是李云天率军前往交趾平叛的话,他十有八九会为了大明的大局放弃交趾。

“对了,让福王进宫来,朕要跟他商议选派皇族子弟进入交趾为官一事。”随后,宣德帝想起了一件事情,开口吩咐金英。

让皇族子弟前往交趾为官是李云天离开京城前往扬州之前向宣德帝提出的提议,在李云天看来,在大明立国后的六十余年时间里,皇族子弟的数量已经是立国时的数倍,这个数量以后还会继续增长,而且是几何数值增长。

自永乐帝靖难后,大明的那些皇族就失去了昔日的权力,完全被朝廷养了起来,不能从政更不能经商,各项开销都由朝廷负责,这无疑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将来必成大明财政的巨大压力。

故而李云天向宣德帝重提了洪武皇帝以皇族“藩屏京师”的构思,尝试着以交趾为试点让那些皇族子弟进入官场仕途,既解决日后皇族子弟无所事事、数量臃肿的一大麻烦,同时也是想让宣德帝对交趾放心,免得有人说他在交趾尾大不掉。

鉴于永乐帝的靖难,以及汉王的叛乱,宣德帝对此事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不过今天他的心情高兴,经金英一提交趾顿时想起了此事,故而想找福王来商议。

“奴才这就去办。”金英的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随后躬身离开了,很显然他刚才并非无意中提到交趾的,而是特意卖给了李云天一个人情。

第624章各显神通

内阁和六部围绕着两淮盐道的贪腐案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角力后,在宣德帝的调解下双方逐渐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各派一名大员前往扬州城陪审此案,使得双方的争斗暂时告一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事关重大两淮盐道的案子连深居后宫的太后都被惊动,特意找来宣德帝询问详情,毕竟宣德帝太过年轻执政经验不足,她担心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引发内阁和六部的一场大火饼,从而惊扰了朝局。

得知宣德帝仅是想敲打六部而并非要下重手,太后于是放下心来,对宣德帝是刮目相看,同时也是李云天青睐有加:有李云天这个能文能武、任劳任怨又不居功自傲的臣子来辅佐宣德帝,宣德帝必能压抑住朝堂上的那些资历深厚的高官显贵,进而成为一代明君。

杨溥和胡滢被内阁阁老和六部堂官选中,成为了两淮盐道贪腐案的陪审官,两人不敢怠慢,随即就起程登赶往扬州。

“来了!”扬州码头,当李云天与众人谈笑风生的时候,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声音,只见运河的河面上出现了一艘挂着黄龙旗的双层大船,在船只零星的河道内甚是醒目。

码头上的官员士绅立刻按照身份在李云天身后排好了队伍,躬身迎接杨溥和胡滢这两位朝廷重臣的到来。

船靠岸后,杨溥和胡滢一起出现在船头的甲板上,两人相互谦让了一番后胡滢率先下船,无论是资历还是官衔胡滢都要高于杨溥。

“两位大人旅途辛苦了。”李云天笑容满面地迎了上去,向杨溥和胡滢拱手说道。

“见过两位大人。”跟在他身后的潘兴民等人齐刷刷地向两人躬身行礼,李云天虽然官阶比潘兴民要低,但有镇武侯这个爵位护身,故而不用向杨溥和胡滢行躬身礼。

“镇武侯果然不愧是少年才俊,竟然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审清了两淮盐道的贪腐案,真乃我大明百官的楷模。”胡滢笑着向李云天拱手回礼,开口恭维了李云天一句。

虽然李云天已经年过三十,但在胡滢已经六旬左右,称他一声“少年才俊”也未尝不可。

“镇武侯此次清除了两淮盐道的那些贪官污吏,给我大明挽回了巨额税银,实乃我大明之幸。”杨溥也对李云天赞赏有加,笑着向李云天拱了一下手。

相对于胡滢,杨溥与李云天的关系无疑要更加亲密一些,毕竟李云天从交趾回来后进入内阁协助阁老们做事,虽说他由于平息都察院的内斗很少去内阁但两人的私交肯定是有的。

“两位大人,本侯已经备好了接风宴,请。”与杨溥和胡滢寒暄了几句后,李云天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引着两人上了停在一旁的四轮马车,在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前往扬州城最有名的酒楼。

“镇武侯,此车既宽敞舒适又四平八稳,听闻朝廷准备给各部堂官配发此车,不知何时能造好下发?”虽说两淮盐道气氛紧张,杨溥和胡滢这次又是肩负重任而来,但路上两人却与李云天谈笑风生,杨溥甚至将话题扯到了所乘坐的四轮马车上来。

“杨大人勿须久等,等明年开春马车就会送到府上。”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不动声色地回答。

四轮马车比轿子又气派又舒适,关键是车牌号码展现了车主的身份和地位,故而一经推出就在京城官场深受欢迎。

按照李云天的计划,第一批四轮马车将在春节过后推向市场,其中就包括配发给各部堂官的车辆。

“胡大人,我等这下可有福了,即便是刮风下雨也不用担心了。”杨溥闻言笑着向坐在身旁的胡滢说道。

“本官听说这四轮马车可是侯爷想出来的,侯爷见识渊博,本官实在是佩服。”胡滢笑了笑,开口恭维了李云天一句。

“胡大人过奖了,本侯只不过侥幸遇见过几名西夷人,得知他们那里行驶的就是这种四轮马车,后来略加改动而已。”李云天连忙摆了摆手,一脸谦逊地说道。

如果搁在外人的眼里肯定以为李云天和杨溥、胡滢是关系要好的同僚,孰不知三人现在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很显然,李云天和杨浦、胡滢在两淮盐道贪腐案上都有不同的诉求,李云天是求稳,杨溥是想趁机打击六部,胡滢则是想要自保,三人必将进行一番艰苦的谈判和妥协,以达成各自的目的。

接风宴后,胡滢径直去了两淮盐道衙门的大牢去见南京户部侍郎陈文仁。

陈文仁这一个多月来消瘦了很多,眼神也变得有些茫然和迟钝,自从李云天十月初的时候提审了他一次外再也没有让他过堂,这种焦急不安的等待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胡尚书!”当陈文仁被带进两淮盐道衙门大牢的一间厢房时,陈文仁眼前一亮,连忙整了一下头上的官帽,走上前拱手行礼。

由于陈文仁现在只是戴罪之身,故而还保留着职务,他很清楚头上的乌纱帽只是暂时戴在他的头上,用不了多久宣德帝就会下诏罢了他的官职。

“你们都下去,本官有话要对陈大人说。”胡滢面无表情地向陈文仁微微颔首,然后沉声吩咐房间里随行的护卫和官吏。

胡滢是大明的户部尚书,他的话现场的人自然要听从,因此纷纷抬步走了出去,并将房门缓缓关上。

没过多久,面无表情的胡滢拉开房门走了,房间里只剩下脸色惨败、眼神绝望的陈文仁。

李云天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双目不由得流露出一丝怜悯的神色,陈文仁在洪熙朝的时候担任南京户部侍郎,而宣德帝只打算追究宣德朝以来两淮盐道和南京户部相关官吏的罪责,因此陈文仁自然就成为了最佳的替罪羔羊。

这也是为何李云天在给宣德帝的奏章中只提到宣德朝以来两淮盐道流失的盐税税金数额,而没有涉及到洪武朝、永乐朝、洪熙朝甚至建文朝,已经无形中向外界表明了他查案的底线。

其实,根据那些盐商提供的账册记载,李云天已经掌握了洪武朝末期以来两淮盐道贪墨的确凿证据。

永乐帝迁都前,两淮盐道盐引的签发由位于南京城的京师户部负责,这就使得不少户部官员牵涉其中,作为大明的第一大部院衙门,户部出身的京城和地方的高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倘若李云天按照那些证据查下去的话,大明的京师户部和南京户部必定遭受一场浩劫,顺带牵连朝廷那些户部出身的官员,再加上从两淮盐道获得了好处的官员,整个大明官场就要引发一场剧烈的震荡,后果难以预料。

另外,宣德帝也不想两淮盐道的事情牵涉到驾崩的洪武帝、永乐帝和洪熙帝,故而决定宣德朝时查起,陈文仁身为南京户部侍郎自然要扛起这个罪责。

就在胡滢见了陈文仁的第二天,陈文仁在狱中写了认罪状,将两淮盐道的罪责一股脑地给扛了下来。

李云天拿到陈文仁的认罪状后开堂提审了他,当着杨溥和胡滢等人的面陈文仁承认了认罪状上的全部罪行,然后脱下头上的乌纱帽跪在堂前请罪,成为了两淮盐道和南京户部最后一名认罪的涉案官员,同时也是级别最高的一名官员。

由于两淮盐道贪墨案涉案人员众多,凡宣德朝在两淮盐道和南京户部任职的官吏几乎被一网打尽,就连那些已经调任别处的官吏也被抓了回来,故而李云天的新年是在扬州城度过的。

在查案的同时,李云天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追缴涉案人员所涉及的赃款,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仅仅在过年前他就严惩了数十名在清点那些涉案人员财产时企图据为己有的官吏。

宣德七年元月底,杨溥和胡滢心满意足地乘船离开了扬州城返回京城向宣德帝复命,两淮盐道贪腐案在李云天雷厉风行的查办下基本上已经完结,其首犯、主犯以及重要案犯的罪行皆以查明,剩下的就是一些细琐的收尾事宜。

此次两淮盐道贪腐案,两淮盐道和各地盐道衙门的官吏被一网打尽,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盐商也悉数被抓,双方可谓全军覆没。

据初步估算,牵涉两淮盐道贪腐案的案犯以及家眷近三万人,从规模上而言已经与洪武皇帝时期的胡蓝大案相比肩。

尤为令人感到震惊的是,据初步估算,李云天此次通过抄家收缴的财物的价值高达一亿两千万两白银,足以抵得上大明国库四十年的税收。

虽然两淮盐道贪腐案看似已经落下了帷幕,不过京城的官场却笼罩着一股不安的氛围,因为李云天手中已经掌握了两淮盐道和盐商总会贿赂朝廷官员的证据,不仅六部阵营不少官员都收受过贿银,而且内阁阵营有些官员也收受过好处。

毕竟洪熙帝之前朝堂上的文官都是六部阵营的人,等洪熙帝加强了内阁的权势后这才形成了内阁与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