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尾随在撤退的叛军士兵身后的明军疯狂地追杀着那些落在后面的叛军士兵,他们被叛军在交趾压着打了这么久,心中早已经窝了一团怒火,此时正好释放出来,同时也是给死去的兄弟们报仇雪恨。
韩卫立在一个小山坡上,一脸惊喜地望着明军追杀叛军,说实话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些地雷的威力竟然如此巨大,使得叛军惊慌失措,完全忘记了反抗,拼命逃跑,或许这就是对“兵败如山倒”的最好诠释。
“去,传本将的命令,降者不杀!”很快,韩卫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些追击的明军好像已经杀红了眼,遇上那些跪地求饶的叛军纷纷一刀砍下去,连忙吩咐身旁立着的几名传令兵。
几名传令兵冲着韩卫一拱手,骑上马急匆匆地去向战场的明军传递韩卫的命令。
其实,不杀那些投降叛军是李云天的意思,他这次的目的是要给黎利一个下马威,因此越多歼灭叛军越好,而俘虏也算在歼灭叛军的人数中,同时又能减少明军的伤亡,以免叛军置身死地时负隅顽抗,与明军来个鱼死网破。
“放下武器,降者不杀!”不久后,追击叛军的明军纷纷大声用交趾话向叛军士兵们喊道,这是李云天刻意让他们学的。
听到这个喊声,那些落在后面的叛军纷纷扔下手里的兵器,高举着双手跪在了地上,神情惊恐地望着明军士兵从他们身旁跑过,他们是追击部队,后面跟着的收俘队将负责收拢这些俘虏。
山谷口的情形也在发生变化,山谷里的叛军将领已经意识到情形不妙,连忙命令谷里的叛军撤退,使得堵在山谷口的叛军得以进谷。
不过这个变化来得太晚了,明军的追击部队也已经杀到了山谷谷口,他们并没有呈散兵线进攻,而是按照李云天制定的计划沿着大路而行,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一样迅速夺取了山谷口处的控制权,将叛军以大路为中线分成了左右两部分。
山谷口左右两侧的叛军士兵见状纷纷向两旁的山地跑去,这正好中了明军的计策,明军之所以先夺山谷口,就是为了防止这些叛军通过山谷口撤回谷中。
控制了山谷口后,明军很快就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追击山谷内撤退的叛军,另外两队一左一右地追击那些向山谷口两侧逃亡的叛军。
由于山谷口两侧的区域还零零散散地埋有地雷,这使得不少叛军在逃跑的过程中不是送命就是受伤,这使得叛军的士气更加低落,万分惊恐。
“快去禀告总兵大人,我部已经击溃叛军,现在正在追击逃敌。”望见明军分三路追击逃跑的叛军,韩卫顿时松了一口气,很显然叛军已经大败,明军这次可谓取得了完胜,随后他沉吟了一下,意气风发地向一旁的一名百户说道。
作为指挥此次军事行动的最高将领,韩卫无疑要获得首功,这着实令他感到兴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能打这么大的一个胜仗。
与此同时,他心中对李云天不由得万分敬佩,如果不是李云天的安排筹划,他岂能获得此番大胜?!^!
第451章震慑
李云天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他正在处理手头的公文,闻言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嘴角流露出淡淡的笑意。。
立在一旁的雷婷原本以为他知道这个好消息后会很开心,毕竟这一战结束后李云天就可以与黎利谈判,没想到李云天竟然表现得如此淡然,随后就意识到这个结果早就在李云天的预料中。
雷婷猜得没错,有那两百颗地雷助战后李云天并不担心韩卫赢不了这场战,毕竟地雷的出现使得这次战斗成为了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作为热兵器的地雷,对那些使用着冷兵器的叛军士兵所造成的心理恐惧远大于**上的杀伤,而且也会极大的振奋明军的士气。
李云天先前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他无法判断韩卫在落叶坡一战取得大胜、小胜还是惨胜。
所谓大胜,指的将叛军一举击溃;小胜是叛军大部分得以撤退;惨胜指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如今看来韩卫在落叶坡是大胜,否则也不会这么快就派人来向他禀告战报,如此一来李云天就可以筹划下一步的计划,相办法与黎利议和。
虽说明军这段日子先是攻取了安梁县城,现在又在落叶坡击退了范友所率领的叛军,但这两次都是奇袭,打了叛军一个攻其不备而已,而且动用了李云天手中的全部军力,倘若黎利回过神来调集大军猛攻安梁县城和三江城,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经历了这些年的战事后,黎利手下的叛军也得到了磨砺,拥有了不少作战经验,实际上并不容易对付。
拿落叶坡一战为例,如果不是那些地雷使得叛军的士兵惊惶失措,那么韩卫届时免不了要率军与其进行一番血战,一方战斗力强,一方人多势众,胜负如何即使李云天也无法预测。
对于李云天来说,落叶坡一战对于交趾目前的形势来说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而已,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是暗中与黎利达成停战协议。
这个过程虽然不用明刀明枪地对战,但却比打仗更为艰难,因为要让黎利相信李云天是真心停战的话并不容易,稍有破绽他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李云天也曾经想过派别人去与黎利谈判,可由于此事事关重大,他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且他也想趁着这个机会见黎利,只有了解对手才能判断出其在战场上所做出的决断,进而做出相应的应对。
故而,这个与黎利谈判的重任只能由李云天去做,如果遇到了什么难题的话他也能随机应变。
对李云天来说,要想彻底平定交趾的叛乱,那么这次与黎利的谈判至关重要,这次谈判不仅可以给李云天提供整编部队的时间,而且也会使得黎利遇到很多军政事务上的麻烦。
黎利所控制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明军和叛军交战的战场,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如何解决辖地内百姓的生计问题将成为他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各种各样的难题也会纷至沓来。
第二天中午,韩卫再次派人来向李云天报信,他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落叶坡之战的战果,杀死叛军万余人,俘虏八千多人,大获全胜,几乎全歼了叛军在山谷外的部队。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叛军的统兵大将范友在部下们的护卫下逃进山谷中逃走,差一点就能将其俘获。
当这个消息传来后,三江城内顿时沸腾了起来,接连的两次胜仗使得城内军民的士气大受鼓舞。
与此同时,安梁县城城外叛军大营的主帅营帐内,黎利面无表情地召集了叛军的高级将领来议事。
范友垂头丧气地跪在黎利面前,不仅灰头土脸,手臂上缠着一条带血的绷带,昨天撤退的时候被追击的明军所伤。
说起来范友这次能回来真的很不容易,伏击的明军从他的穿戴上感觉他是一个重要人物,于是像疯了一般一直在后面紧追不舍,使得范友不得不带人逃进树林中躲避,直到不久前才回来,向黎利请罪。
现场鸦雀无声,气氛沉闷,众位将领一个个神情严肃,他们已经知道范友在落叶坡的败仗,迄今为止范友所带去的五万大军只回来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人生死不明,也不知道是死了还是被俘还是逃散。
在此之前,谁也不会想到范友会在前去三江城的路上被明军伏击,更想不到范友会败得如此之惨,手下的叛军士兵几乎没有丝毫的抵抗就发生了溃败,这简直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根据叛军所掌握的情报,三江城的明军只有两三万人的样子,而且以老弱居多,如何能策划出如此凶猛的一场伏击,竟然打得五万叛军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坐在黎利左侧座位首座上的阮焉皱着眉头望着一脸沮丧的范友,就连他也没有想到明军竟然会在落叶坡打伏击,着实出乎了他的意料,故而在范友走之前他才提醒范友到了三江城后要多加小心。
“起来吧,此次失利非你之责,明军火器之利岂是血肉之躯所能抵挡!”沉默中,黎利打破了场中的平静,冲着跪在那里的范友虚空一抬手。
他已经从溃败回来的叛军那里得知了“地火”的事情,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会如此厉害。
后来,阮焉告诉黎利,明军擅长使用火器,京城有就有专门使用火器的神机营,因此从那些经历了地雷爆炸士兵的描述中,他怀疑明军在落叶坡使用了一种埋在土里的新型火器,结果使得叛军受到惊吓,在明军的伏击下溃不成军。
鉴于此,黎利不准备惩处打了败仗的范友,但也不能轻易就这么放过他,因此故意在众人面前晾着范友,算是对他的一种惩罚。
“谢王爷。”范友闻言连忙向黎利磕了一个头,站起身一脸郁闷地坐在了右侧的一张座位上。
说实话他这一仗败得并不服气,如果不是那些该死的“地火”,他绝对会率军跟那些伏击的明军奋勇厮杀,一较高下。
“诸位,明军在落叶坡使用了一种新型火器――火药炮,一旦踏上去后就会发生爆炸。”黎利环视了一眼在座的众人,冷冷地说道,“这种火器虽然厉害,但是它却有一个缺点,只能靠外力来触发,因此需要埋在地下以示遮掩,只要能找到一条安全的道路就能避开它。”
听到“火药炮”三个字,现场的人不由得面面相觑,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见这么个名字,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
其实,黎利也是不久前从阮焉那里听到的这个名字。
黎利在交趾举兵造反后抓到了一些从大明过来的匠户,他并没有杀那些匠户,而是让那些匠户为他做事,其中就有打铁的铁匠。
阮焉得知不少叛军在地雷爆炸后被碎铁片所伤,因此就找随军的那些大明铁匠询问,有一名铁匠通过阮焉的描述想起了一件事情,他以前无意中听人说起过一种名叫“火药炮”的东西,好像与描述的情形相似。
据那名铁匠回忆,有人告诉他南宋建炎四年,也就公元113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了一种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也就是铁壳地雷,触及则发生爆炸,给毫无防备的金军造成了重大的伤亡,最终取胜。
由于那名铁匠只是听说过而已,从没有接触过“火药炮”,因此并不清楚它的原理,这使得阮焉非常失望,但同时也推测出了地雷的最重要性能,认为地雷是触发式的,只有外力触发后才会爆炸。
望着在座神情愕然的众人,阮焉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看来大明这个年轻的定南将军并不简单,不仅行事果决,心思缜密,敢于冒险,而且还带来了威力巨大的火药炮,怪不得宣德帝要将他派来交趾,交趾叛军这下可遇上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原本,范友在落叶坡打了败仗,黎利会下令攻打安梁县城,以挽回在落叶坡战败的颜面。
不过随着地雷的出现,黎利放弃了进攻安梁县城的念头,而是继续围城,并且派兵监视三江城的明军。
他虽然很想抓住三江城里的“定南将军”,但是天知道明军会不会也在安梁县城里面也埋下了这种令人胆战心惊的东西,更不清楚县城里还有没有其他的秘密火器,“定南将军”肯孤身犯险,一定有什么依仗才对,这使得他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
李云天早就猜到了这个结果,他先前之所以重视落叶坡一战,就是担心这一战无法给予叛军巨大的威慑,因为只有能够震慑住黎利那么才能使得他推动与黎利私下谈判的事宜,也能确保安梁县城的安危。
现在让李云天感到头疼的是如何联系上黎利,他与黎利私下接触的事情不能被任何人知晓,这无疑就增大了此事的难度,如何选择适当的中间人就成为了一个关键。!^!
第452章军功体系
当大胜而归的韩卫率军进入三江城时,城里万人空巷,居民们纷纷围聚在路边夹道相迎,被明军押着的长长的俘虏队伍令人群一片欢腾,欢呼雀跃。。
经过确切的清点,明军在落叶坡一共俘虏了八千六百五十六名叛军,杀敌九千两百六十三人,可谓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胜。
由于俘虏人数众多,而三江城又位于叛军的眼皮底下,因此李云天很快就派人将俘虏逐批送到太原城和宣化城看押,减轻三江城明军的压力。
经历落叶坡一战后,意气风发的韩卫心中对李云天是敬畏有加,如果没有李云天的精密部署他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人多势众的叛军,对他无疑是有着提携之恩。
在平叛大军的将领中,韩卫是第一个在交趾战场指挥部队打了胜仗的人,而且还取得了杀敌、俘敌近两万人的辉煌战绩,按照明军的定制这是最高等级的战功。
明太祖定下了以战功晋爵的祖制,依照韩卫这次所立下的战功,即使不能封爵,至少也能被晋升为都指挥使,他的世袭军职也会随之被提升一个等级,由世袭卫指挥同知升为最高的世袭军职――世袭卫指挥使。
只要再立上一个大功,那么韩卫就可能跨进勋贵的行列,摇身一变成为大明新晋的伯爵,这在以前他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说实话,韩卫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在落叶坡立此大功完全是运气使然,平叛大军中官职比他高的梁少杰和秦昆都在交趾,按理说两人最有资格指挥此次战斗但被李云天派去执行其他的任务,故而这个机会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而且,参与落叶坡一战的明军都是李云天手下那些骁武军军士整编而来的,与他没有丝毫的关系。
最为重要的是,在落叶坡一战开始前,李云天手下的那些骁武军的作战参谋官已经制订了一套详细完善的作战方案,而落叶坡一战的走势完全按照那套作战方案的推测在走,他的任务只是按照作战方案发号施令而已。
按理说,按照大明军队的“赏功”体系,韩卫完全可以凭借落叶坡的大捷晋升为大明的伯爵。
不过,李云天并没有将落叶波大捷的功劳全部都归于韩卫,韩卫作为此战的指挥官占了首功,梁少杰和秦昆因为尽职尽责地执行了李云天任务,故而两人虽然没有参与落叶坡一战,但李云天给了两人次功。
如此一来的话,落叶波大捷的功劳就被韩卫、梁少杰和秦昆三人所分,使得三人皆大欢喜。
对于李云天的这个做法,韩卫并没有怨言,因为早在离开京城的时候,李云天就已经向平叛大军的将领宣布了骁武军军功认定的标准,与大明军功的赏功体系不同。
在李云天所制定的骁武军军功体系中,由于高级军官、中级军官与基层军官、士兵在战争中的职责不同,故而他又细分为中高级军官军功体系和基层军官、士兵军功体系两大类。
所谓的中高级军官,在平叛大军中指的是游击将军以上的武官,骁武军与之相对应的是团级以上武官。
而基层军官指的就是营级以下的武官。
李云天之所以这样做是经过慎重细致的考虑,中高级军官在战争中主要负责指挥作战,而基层军官和士兵主要是冲锋陷阵,故而双方评定军功的标准自然也就不同。
对于中高级军官,李云天将作战的军功分为两部分,首攻归指挥作战的军官,次功归牵制敌军和保障后勤的军官,以及负责情报工作的军官。
梁少杰和秦昆虽然没有参加落叶坡一战,但两人一个在三江城保障了明军的后勤运转,一个在安梁县城牵制了黎利,故而都分得了军功。
而且,在李云天所制定的中高级军官军功体系中,如果作战将领完成了李云天所布置的军事任务,那么即使战败或者丢失城池,李云天也会给其军功。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李云天作为统帅,着眼的是整个战局,而不是一城一战的得失,从全局来筹划他的战略方针。
如此一来,既增强了骁武军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会使得各个将领安心于本身的职责。
对于基层军官和士兵的军功,李云天认定的标准主要有三点,一点是作战是否勇武;一点是战绩的大小;一点是是否完成战略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中高级军官还是基层军官,李云天都实行各级主官负责制,即战斗的成败皆由各级主官负责,既立功受奖也承担罪责。
与骁武军的军功体系相对应的自然就是大明实行的“赏功体系”,永乐十二年,永乐帝参酌洪武、建文两朝的升赏旧例,确定了将士的两种赏功方式,自此以后明朝基本沿用这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制订将士赏功的细则。
一种标准是从战争胜败的整体出发,以士兵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勇武来确定功绩,简称“战功制”。
另外一种标准是以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评定赏格等次,简称“首功制”,这里的“首”指的是被杀敌军的头颅。
通常来说,大明以首功四等、战功二等来确定参与作战将士的战功。
所谓“首功四等”应指明廷按立功地区、擒斩对象不同划分为“北边”、“东北边”、“西番苗蛮”、“内地反贼”四个档次给予不同的首功赏格。
“战功二等”指明朝以士兵在战斗的表现分“奇功”、“头功”两个名号来论功次。
另外,首功制除了以上四等外,大明中后期还出现了“倭贼”功次、“流贼”功次等,战功制下除奇功和头功外还有“次功”之名等
有明一朝,关于军功方面的条例繁多,各种赏格也屡经变易,不过战功制和首功制作为两大基础标准贯穿始终,此消彼长。
洪武、建文和永乐年间以战功制为主,这从永乐十二年军中赏罚号令可以看出:“凡交锋之际突入贼阵、透出其背杀败贼众者,敢勇入阵、斩将搴旗者,本队已败贼众、能救援别队克敌者,受命能任其事、出奇破贼成功者,皆为奇功;齐力前进、首先败贼者,前队交锋未决、后队向前破贼者皆为头功。
凡建立奇功、头功,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妄报者治以重罪。
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
由此可见,永乐时期对将士军功的考察主要依据的是战功制,虽然永乐十二年的赏罚号令中还有“哨马生擒虏贼一人来者,赏银三十两;斩虏贼首级一颗来者,赏银二十两”,依照的是首功制,不过这只是针对哨马获功而言。
自洪熙、宣德以后,大明军功的主要认定标准发生了改变,换成了以斩首多少论功的首功制,战功制为辅。
此后,尽管首功制成为明军功制度中的主导标准,但战功制未被完全废除,两种标准依然并存。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被调往江西剿流寇,行前还专上书朝廷希望确定军功标准究竟是首功制还是战功制,并在后面建议“计今合当止以战次为额,如某处贼约若干,但能全胜,则约以悬赏若干,而不必论其首功”。
战功制之所以在洪熙、宣德年后沉沦,主要是因为借此冒、滥功者日盛。
首功制好歹还有首级来进行核实,战功制只须巧立名目就可冒功,其真实功绩难以考察,以致于常发生斩首不过几级,而升赏却有数十百人的“盛况”。
正德末年应州的一次战斗,斩首流寇不过十二三人,但却因为巧立“当先冲锋”、“赍旗督阵”等五花八门的名目,以至于官军获得升赏者不下数百,可谓冒滥之弊极矣。
由于战功制始终存在着冒功、滥功这个无法消除的弊端,因此大明的朝廷战功制持谨慎态度,进而转向了首功制。
实际上,首功制的弊端更多、危害更烈,有明一代无论文臣武将都对首功制进行过猛烈的抨击。
正德年间御史程启充就曾详言首功制的弊端:“定制:军职授官,悉准首功。今幸门大启,有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之弊:权要家赂军士金帛,以易所获之级,是谓买功;冲锋斩首者甲也,而乙取之,甚者杀平民以为贼,是谓冒功;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贿求掾吏,洗补文册,是谓窜名;至有一人之身,一日之间,不出京师,而东西南北四处报功者,按名累级,骤至高阶,是谓并功。此皆坏祖宗法,解将士体。”
而首功制最为外界所诟病的无外乎两点:一是杀良冒功,一是临阵割级。
所谓杀良冒功指的是妄杀平民冒充贼寇,临阵割级指的是在战场上割除敌人的首级,而割除首级者并不一定是杀敌者,士兵之间因为争抢首级而发生的火并屡见不鲜。
其中,杀良冒功可谓危害最大、影响最坏、尤为可恶,尽管明廷对此屡有禁令,《军政备例》有记载:“凡官军临阵,不许故杀投降及被抢并走回人口以报功,违者偿命”。
《大明律》也曾经记载:“凡擅杀平人报功,其本管将官头目失于钤束者,问罪。量其所杀多寡,轻则降级调卫,重则罢职充军。俱奏请定夺”。
对于纵容部下杀良冒功者予以惩罚,杀良冒功之人则依杀平人罪抵死,可事实上这种现象却累朝皆有,事关名利,无法禁绝。
故而,李云天既没有选择战功制也没有首功制作为骁武军的立功标准,他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骁武军的这套赏罚分明的军功体系,经宣德帝御准后在骁武军推行。
在落叶坡一战中,骁武军这套军功体系的优势立刻显露无疑,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临阵割级的现象发生,而且使得参战的明军将士能全力追杀叛军。!^!
第453章绝佳中间人
“禀总兵大人,我们在俘虏中发现了叛将蔡福!”就在韩卫回到三江城的第二天中午,李云天正在心不在焉地吃着午饭时,一名骁武军的上尉急匆匆地赶了过来,笔挺地立在一旁禀告道。。
“可是前去清化城劝降的那个蔡福?”李云天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眼前亮了一下,沉声问道。
“正是此人。”那名上尉点了点头,沉声说道,“他换成了当地人的打扮,又讲一**趾语,如果不是有几名军吏在交趾都司时与其相处过,根本无法认出他来。”
“将蔡福打入大牢,枷具伺候!”确定了蔡福的身份后,李云天的嘴角闪过一丝笑意,沉吟了一下宏声下达了命令。
“大哥,你是想用蔡福来接近黎利?”等那名上尉离开后,坐在饭桌旁的雷婷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双眸,饶有兴致地问道。
“你说,即使以后蔡福告诉别人大哥与黎利私下接触过,有没有人会相信他所说的话?”李云天笑了笑,看来雷婷跟自己在一起时间长了,已经能琢磨自己的心思了。
雷婷猜得没错,李云天就是想通过蔡福去见黎利,蔡福乃大明的叛将,又被黎利所看重,是最好的中间人。
而且,由于蔡福的叛将身份,李云天并不怕蔡福将自己私自与黎利会面谈判的事情宣扬出去,再者说了蔡福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在那名上尉前来汇报前,李云天有两个去见黎利的中间人人选,一个是三江府的一名当地商贾,另外一个是太原府的一名土官。
据李云天所知,三江府的这名商贾和太原府的那名土官都暗中与叛军来往,如果两人能牵线搭桥的话他就能见到黎利。
不过,这两个人选李云天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两个人与叛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他希望能悄无声息地完成与黎利的谈判,并不希望别人知道,万一这两个人距离黎利比较远的话,叛军必定会层层上报,届时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将随之增多。
可蔡福不一样,非常受黎利重视,能够直接见到黎利,这样一来也就省去了中间很多繁琐的细节。
虽然李云天想用蔡福当中间人,可他却不能径直告诉蔡福,要刚柔相济,采用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使得蔡福老老实实地为他办事,以免中途出什么差错。
两天后,三江府府衙大牢。
阴暗潮湿的一间牢房里,一名脖子上戴着枷具、嘴唇干裂、披头散发的中年男子目光呆滞地坐在墙角,这个人自然就是蔡福。
自从进了大牢蔡福就滴米未进,不是他吃不下,而是狱卒根本就没有找他送来。
蔡福知道自己这次被抓后必死无疑,按照大明律例战场投敌是诛九族的重罪,而且他不会死在这里,而是会被明军送回京城交由宣德帝发落,在菜市口被当众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就在蔡福一脸茫然地在那里发呆时,牢房的门打开了,几名狱卒进来架起他就往外走。
见此情形,蔡福的脸上流露出了绝望的神色,看样子他要被送往京城了,他可不想死,更是无颜面对在京城大牢里的家人。
蔡福投敌后宣德帝大为震怒,因此下令逮捕了他的九族亲属,关在刑部的大牢里,等到平定交趾叛乱后与蔡福一同处死。
出乎蔡福的意料,他并没有被那几名狱卒拖进押送囚犯的囚车中,而是被架进了刑室,这使得他面无血色,双目流露出惊恐的神情,认为要遭受刑罚,而大牢里折磨囚犯的刑罚他略有耳闻,绝对不想尝试。
不过,等进了刑室蔡福才发现屋里只有一名穿着黑色军服的年轻人,正背对着他欣赏着屋子里的刑具。
几名狱卒将蔡福带进刑室后就转身离开,走的时候重重地关上了刑室的房门,这不由得使得蔡福感到好奇,他认出了那个年轻人身上穿的是骁武军的军服,不清楚对方找自己有什么事情。
“蔡福,本官问你,你是想死还是想活?”在蔡福愕然的注视下,李云天伸手取下了墙上挂着的一个皮鞭,不动声色地转身望向了他。
“蝼蚁尚且偷生,在下当然想活了。”听闻此言蔡福不由得怔了一下,随后连忙说道。
“你犯下的本是十恶不赦的死罪,但总兵大人有令,只要你能完成一件事,那么总兵大人会向皇上求情,暗中留你妻子和儿女一命。”李云天神情严肃地望着蔡福,语气显得有些冷淡。
“总兵大人?”蔡福双目流露出惊讶的神色,现在交趾能被人称为“总兵大人”的只有定南将军、镇武伯李云天,随后连声问道,“总兵大人让在下做什么?”
“很简单,你带本官去见黎利,本官找黎利有事。”李云天面无表情地回答,然后加了一句,“这是总兵大人的意思。”
“在下现在身陷囹圄,有心无力。”黄福闻言不由得怔在了那里,脸上满是震惊的神色,他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位年轻的武官竟然让他做这种事情,要知道私下接触叛军可是大罪,不过随后他就反应了过来,反正这件事情对他有利无弊,于是故意苦笑着说道。
“你放心,既然让你去办事,那么自然会放了你。”李云天的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冷冷地告诫道,“这件事情天知地知,如果有第三个人知道的话,本官可以保证,你的九族将会死得很惨,你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交趾迟早会被平叛大军攻下!”
“在下明白,在下明白。”被李云天凌厉的眼神一扫,蔡福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唯唯诺诺地说道。
如果在李云天来之前,蔡福并不相信眼前这个年轻武官交趾能被平叛大军南下的这番言语,很显然交趾的局势对明军不利,在他看来交趾不过蛮夷之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