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狱卒走后,守在外面的护卫们立刻将房门关上,禁止任何人靠近。

“成山伯,你为何私自与叛军议和,将交州城白白让给了叛军?”

王通看见那名假定南将军后微微怔了一下,立刻发现立在自己面前的“定南将军”并不是李云天,正当他感到惊愕的时候,立在假定南将军身后的李云天走上前,不动声色地望着他问道。

京城的勋贵之间关系密切,错综复杂,按照辈分李云天应该喊王通一声“王叔”,可现在王通闯下了弥天大祸,使得交趾形势进一步恶化,李云天作为交趾的最高军政主官在讯问他时代表了朝廷,不是与之套交情的时候。!^!

第439章定心丸(一更)

“一失足成千古恨!”李云天一开口,王通立刻认出这名嘴角有着胡子的护卫是他,明白李云天用了替身,苦笑一声后向李云天一躬身,“罪官知罪,请总兵大人治罪。。”

“成山伯,你是战功赫赫的靖难功勋,怎会犯如此错误?”李云天见状不由得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语气沉重地说道。

“罪官辩无可辩,甘愿受惩。”王通闻言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色,神情黯然地说道。

柳升战败后,王通本以为宣德帝会答应黎利的奏表,封陈暠为安南王,了结交趾的战事。

王通之所以会这样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他奉命率军来交趾平叛的时候参与了宣德帝举行的御前会议,知道户部所执掌的国库底细,清楚柳升这次平叛已经掏空了户部的家底,宣德帝已经无力在短时间内派兵来交趾平叛,除非对百姓加赋。

作为京城勋贵的一员,王通自然清楚宣德帝和洪熙帝一样,都采用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贸然加赋的话无疑是否定了宣德帝先前的施政纲领,这可绝对不是宣德帝愿意看见的。

况且,交趾这片蛮荒之地与两京十三省不同,是后来加入大明版图的领土,与王通一样,朝中的很多文武官员并没有重视它,而是视其为鸡肋,在生死关头王通自然也就将其弃之了。

王通在赌,他赌宣德帝会恩准黎利的奏表,故而提早撤离了交州城,结果酿成了弥天大祸。

其实,由于交州府与三江府之间的通路已经被叛军截断,王通是在进入三江府后才知道宣德帝已经下诏让李云天率领骁武军前来交趾平叛的事情,其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北归的军民自然不能再走,故而在三江城等待李云天来收拾残局。

王通以为李云天还有两三个月才能抵达交趾,万万没有想到他会来得如此之快,看样子并没有与平叛大军一同行进。

这样也好,他也能早点从此事中解脱,对于交趾目前的糟糕局势他早已经无能为力,否则也不会铤而走险从交州城撤军。

李云天并没有责怪王通什么,也没有追问王通为何要擅自撤离交趾,只是简单地询问了王通一些事情后就让狱卒将其带了回去,并让狱卒将王通的手铐脚镣取下,第二天将其押往京城交给宣德帝定罪。

虽说王通犯下大错,但他毕竟是大明的勋贵,在宣德帝没有判其有罪前岂能给王通带上刑具?

离开大牢后,李云天去了三江府府衙。

交趾三司的主官、王通所率平叛大军的将领以及三江府知府、三江卫指挥使等人已经在府衙后院的会客大厅等候他的大驾,交趾镇守中官马骐也在现场就座,而且坐在左侧上首位的座位。

“参见总兵大人。”见那名假定南将军进门后,屋子里的人纷纷起身,躬身向其行礼。

“免礼!”假定南将军冲着现场的人向上虚空抬了一下手,大步走到大厅正前方的主座,落座后面无表情地说道,“本官有要事商议,闲杂人等退下,没有本官的召见不得靠近。”

伴随着假定南将军的这个命令,屋子里的侍女和各位官员的随从纷纷离开,两名骁武军的护卫咣当一声关上了大门,使得房间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压抑。

现场的官员以为那名假定南将军要对大家训话,纷纷神情紧张地望向了他,心中忐忑不安。

此次撤离交州城事关重大,岂非王通能独自扛下的?当时在交州城的官员都会或多或少受到牵连。

出乎众人的意料的是,房门关上后,端坐在上首位的定南将军忽然起身,向立在其后方的一名嘴角留着胡子的年轻护卫一躬身后退向了一旁,那名年轻护卫大马金刀地坐在了座位上。

“本官与诸位大人是第一次见面,说实话,本官本以为咱们应该在交州城里会面,岂料会是在这里!”李云天扫视了一眼现场神色疑惑的众人,语气冷峻地说道。

听到李云天提起交州城,除了三江府知府和三江卫指挥使外,其余的官员身子禁不住绷了起来,心中纷纷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俗话说的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宣德帝亲自任命的定南将军,手握交趾军政大权的李云天来到交趾后肯定要先立威,以震慑交趾的文武官员。

如今可好,还没等李云天找立威的借口,交州城的官员们就随着王通私自撤离了交趾省府,这等于是敲锣打鼓地将把柄送到了李云天面前,李云天只要愿意的话能轻易地将他们搓圆捏扁。

在众人看来,交州城的丢失绝对会引发京城朝野的震动,这件事情肯定需要有人来负责,李云天绝对不愿意背这个黑锅的,而且他也背不上这个黑锅,那么在场的这些官员无疑就要倒霉了,追究起责任来一个都跑不了。

“虽然交州城被叛军占领,本官相信只要诸位同心同德,齐心协力,那么终究会将其夺回来。”

李云天见在座诸位官员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有些人的额头上甚至渗出了汗珠,知道他们现在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语峰一转,宏声说道:

“如今交趾叛军势大,我军处于劣势,要想赢得交趾这场仗必须目光长远,不应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在本官看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稳定阵脚,将叛军阻挡在我军所控制的地区外。”

“事已至此,本官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希望诸位各司其职,随本官一起打赢交趾的这场仗,目前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叛军挡在三江城外!”

说着,李云天扫了一眼现场的官员,面色猛然一寒,冷冷地说道,“本官丑话说在头里,如果让本官知道有谁玩忽职守,刻意懈怠,那么本官一定不会放过他!”

“谨遵大人教诲!”在座的众人闻言不由得愕然对视了一眼,听李云天话里的意思好像并不打算追究他们丢失交州城的责任,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后连忙向李云天一拱手,齐声回道。

“三江城是我军距离叛军最近的一座城池,叛军绝对不会坐视我军在这里,迟早会有一场大战。”

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后宏声下达了命令,“本官已从宣化仓调集了一批粮食到太原城,布政使司衙门和按察使司衙门的人明天一早立刻护送城外的交州百姓前去太原城,其余人等随本官守城,务必要让叛军无法越雷池一步。”

“遵命!”在场众人随即起身,冲着李云天一拱手,高声回答。

“总兵大人,叛匪来势汹汹,您可是交趾的主心骨,岂能身临险境?依杂家来看,您还是坐镇太原城,另选将领来守三江。”

随后,不等李云天下令结束此次会面,一个公鸭般的嗓音从李云天的右前方传来,一直坐在那里的马骐站起身,微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对……对,总兵大人乃中流砥柱,岂可亲自涉险。”

“总兵大人,卑职愿守三江城。”

“杀鸡焉用牛刀,总兵大人还是去太原城坐镇的好。”

……

马骐的话音刚落,现场众人就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纷纷劝李云天离开三江城。

“三江城一破,太原府危在旦夕,使得叛军足以威胁宣化府,后果不堪设想。”

李云天见状向下按了一下手,房间里立刻安静了下来,众人齐刷刷地望着他,他沉吟了一下,神情坚毅地说道,“诸位毋须再劝,本官心意已决,准备与三江城共存亡,以待援兵的到来。”

听闻此言,现在的人不由得面面相觑,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要死守三江城,惊愕之余心中对这位年轻的总兵大人刮目相看,无不暗自钦佩他的忠烈,以李云天的身份和地位能做出这种选择殊为不易。

说实话,面对交趾目前的这个烂摊子,要是换作其他勋贵来当总兵的话,早就明智地往后撤了,反正交州城丢失的责任在王通等人的身上,再加上援兵为至,谁还会待在三江城这种险地,搞不好就是死路一条。

而李云天却为了给援兵创造机会,同时也是为了大明的颜面,毅然决定留在三江城,忠勇无双,堪称大明文武官员的楷模。

此时此刻,在场的这些官员没有一个人知道,李云天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援军,所谓的十万骁武军只不过是李云天的对外宣传而已,目的是稳定交趾民心,实际上从陆路赶来的援军还不到三千人。

“总兵大人一路赶来辛苦了,杂家晚上备宴给大人接风洗尘,还望大人能赏脸光临。”议事结束后,现场的官员纷纷快步离开前去准备各自的相关事宜,马骐等人走得差不多了,起身来到李云天面前,满面笑容地说道。

“马中官,本官事务繁忙,实在是走不开,你的心意本官心领了。”李云天闻言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婉拒了马骐。

“是……是,交趾的事情千头百绪,离不开大人坐镇。”马骐知道李云天说的是实情,连连点着头,随后凑上前笑着低声说道,“既然大人公务繁忙,那么杂家晚上就让人把一些不值钱的交趾山货给大人送来,希望大人有时间的话能尝尝鲜。”

有意无意的,马骐在“不值钱”上加重了读音,很显然他口中的“交趾山货”没有表面意思那么简单,想要暗中贿赂李云天。!^!

第440章感恩戴德(二更)

马骐之所以要贿赂李云天,自然是想要李云天对他在交趾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很清楚自己这些年来在交趾干了些什么,更知道交趾一些官员对他恨之入骨。。

如今交州城已失,交趾形势万分危急,万一交趾守不住了,肯定会有交趾的官员上奏章弹劾他。

说实话,背靠着皇家的马骐并不怕那些官员的弹劾,否则岂能在交趾镇守近二十年?连黄福这样的文官重臣都被他整了下去。

不过李云天可与黄福这样的官员不一样,深受宣德帝的信赖,在宣德帝面前说话很有分量,再加上交趾糟糕的战局,马骐不由得担心自己要背交趾失守的黑锅,故而开始给自己铺后路。

只要李云天不介入他的事情,那么马骐有把握顺利度过这次危机,要知道他在交趾这些年可不是白待的,不仅与金英、王瑾这些宫里的大太监交好,而且还时常从交趾运来一些新奇的物品孝敬张太后、胡皇后、孙贵妃和几个国舅,早就已经编制了一张牢固的关系网。

“马中官,那些山货还是留给司礼监首席秉笔王太监吧。本官来之前听闻了一些与马中官有关的流言蜚语,不知道事情的真假,为了稳妥起见奏请了皇上,皇上派王太监前来彻查。”

李云天清楚马骐的心思,可是他怎么可能收受他的贿赂,沉吟了一下后,压低了音量向马骐说道,“马中官,王太监是东厂的厂督,这次可是带了锦衣卫来,马中官可要好生应对才是。”

“多……多谢总兵大人!”当听到李云天前面一句话时,马骐脸色不由得大变,还以为李云天在宣德帝面前告了他的黑状,不过随着李云天后面那句话的提醒,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后意识到了李云天的用意,连忙向李云天道谢。

显而易见,李云天如果真的要在宣德帝面前告他黑状的话肯定不会提醒他王瑾来的事情,而且还好心地提醒他要小心应付。

在马骐看来李云天此举无疑帮了他一个大忙,原因很简单,既然连李云天都知道他在交趾的事情,那么很显然朝中有人在议论他在交趾的是非,否则与交趾没有半点关系的李云天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因为他的事情奏请宣德帝。

马骐很清楚,柳升的战败导致了交趾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朝中的那些文官绝对会抓住这个机会向宣德帝弹劾他,这已经不仅仅是他与黄福这样的文官在交趾有恩怨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谁来为交趾现在的糟糕局势负责。

很显然,治理交趾地方政务的文官们与镇守交趾的马骐都对交趾走到如今这个地步负有责任,这意味着双方都有理由来攻击对方,推诿责任。

朝堂中的文官集团自然不愿意来背负交趾失利的责任,故而肯定会对马骐群起而攻之,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他的身上。

马骐自然也不是好惹的,那些宫里的大太监们届时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吃亏,这已经不是马骐与文官的私人恩怨,而是事关内侍的声誉,谁都不想背负一个“阉宦乱政”的骂名,肯定会在宣德帝面前替他说话,如此一来这就演变成为了文官集团和内侍的冲突,

说实话,马骐现在并不愿意看见这一幕的发生。

虽然自从永乐帝起内侍的地位和权力提升了不少,但依然无法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相抗衡,此时若是斗起来的话绝对会落于下风。

马骐现在依仗的是张太后、胡皇后和孙贵妃,关键时刻只要她们能给他在宣德帝面前说一句话,足以影响到宣德帝的决断。

如今,李云天率先向宣德帝提及马骐在交趾的事情,使得宣德帝派王瑾来彻查马骐,既避免了文官插手,又能堵住那些文官的嘴,可谓一举两得。

马骐并不怕王瑾来查,他当年在南京的时候和王瑾之间的关系不错,而且此事事关交趾失利的责任,并不是一起单纯的贪污舞弊案子,王瑾必定不会对他痛下杀手,让他来背交趾失利的黑锅,进而令内侍的形象和声誉受损。

其实,李云天这样做纯属无奈,交趾的仗打到今天这个份儿上,需要的是大家万众一心过度难关,而不是追究谁的责任,这就是他先前为何没有就交州城丢失一事问责那些官员的重要原因。

况且,马骐的事情并不只是单纯的贪污受贿而已,因为交趾战事的失利里面涉及到了文官集团和内侍集团之间的较量,他可不愿意双方围绕交趾大动干戈,进而影响到交趾的军政事宜,因此采用了低调的处理方式。

马骐能在交趾镇守二十年,期间被交趾和朝廷官员弹劾无数次而屹立不倒,这使得李云天绝对不会小看他的能力。

随着宣德帝在皇宫里开设太监讲堂,允许小太监们读书识字,像文官一样经历寒窗苦读,并逐渐将给内阁阁老们奏章披红的权力下放给司礼监的那些亲信宦官,李云天就知道内廷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年轻的宣德帝现在可谓势单力薄,需要一个帮手来帮他对付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数遍京城的各方人员,有谁能比依附皇家的内侍更对宣德帝忠心耿耿的?

故而,李云天不希望与内侍交恶,可又不能放任名声已臭的马骐继续留在交趾,于是采取了一个圆滑的办法,抢先朝中的文官一步,以隐晦的言语奏请宣德帝马骐在交趾名声不佳,进而使得宣德帝派来了王瑾。

作为司礼监的二把手,宣德帝身边最亲近的宦官之一,王瑾如何查马骐都不要紧,属于内侍的内部事务,不仅马骐无话可说,也堵住了那些文官的嘴巴。

即使朝廷的那些文官想要借此生事,如果交趾的那些官员们不配合的话也毫无办法,很显然,李云天之所以会在丢失交州城一事上放了交趾的官员们一马,那些官员清楚他们在马骐这件事情上该如何做。

再者说了,交趾的那些官员在当地为官多年,能有几个像黄福那样清廉耿直的?

李云天作为交趾的最高军政主官,如果能站在交趾官员这一边的话,他们根本不怕内侍说三道四,反正内侍又不可能来交趾查案,能即使朝廷派人来查案也是文官,面对丢失交趾责任这件事关文官声誉的大事绝对会向着他们。

可现在李云天既然不追究交州城丢失一事,那就表明他准备将这件事情给扛下来,又奏请宣德帝派王瑾来查马骐,摆明了是想在交趾息事宁人,交趾的那些官员再闹腾的话那就是自己往枪口上撞,谁吃饱了撑得再去闹腾。

至于交趾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步糟糕的境地,完全可以找借口将责任推倒那些造反的叛军身上,说他们早有图谋也好,居心叵测也罢,只要交趾的叛军成为了靶子,无论交趾的官员还是马骐都将从这个是非的旋涡中脱身而出。

面对马骐,李云天玩了一手漂亮的以攻代守,主要向其“通风报信”,既让宣德帝派王瑾查马骐,也让马骐对他的感恩戴德,无形中就化解了与马骐之间的这个小纠葛。

马骐向李云天千恩万谢一番后离开,他在宦海沉浮三十年,能分得清楚李云天这样做是善意还是恶意。

与先前交趾的几位勋贵出身的总兵不同,李云天是两榜进士,是朝堂上不折不扣的文官,此次来交趾肯定会有人向他告马骐的状,而李云天作为交趾的军政主官不可能无动于衷。

不过,李云天并没有奏请宣德帝派文官来查马骐,宣德帝最后派来的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王瑾,足以表明李云天在马骐一事上的态度,马骐得了这么大的一个人情,自然要感激不尽了。

随着李云天进驻三江城,三江城内混乱的局面立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他带来的那两千土兵负责维护城内的治安,对那些为非作歹的暴民一律抓起来关进大牢。

其中,凡****妇女、谋害人命者,一经查实当即拉到三江城的菜市口处斩。

城里那些趁着明军撤离兴风作浪的暴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大明的定南将军忽然之间就来了三江城,因此大量的暴民被抓进了牢里,由于大牢容纳不下那些多的人,故而就将一部分人关进了军营。

而那些****妇女和手上沾染人命的暴民,则先被那些土兵押着游街示众,然后带到菜市口砍头,短短三天时间就杀了两三百人,鲜血淋淋的场面使得城内的居民噤若寒蝉,治安迅速得以稳定。

按理说,那些犯事的暴民在官府审理完罪行后,死刑者的公文要送到刑部审批,只有刑部审批完了才能杀人。

不过李云天有着“先斩后奏”之权,自然不用那么麻烦,径直就拉出去砍了,以儆效尤。

与此同时,李云天抓紧时间整编了王通从交州城带来的军队,在三江城摆出了与叛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而且,在他的命令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军队悉数出击,开始清剿盘踞在境内的叛军和暴民。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展开了“金元攻势”,向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各土司衙门发去了公文,凡是清剿一名叛军或者暴民,赏银一两,战死者抚恤一两,届时官府会派人前去清点。

很显然,李云天此举是要用金钱来打动宣化府和太原府的那些土司,让他们协助官军稳定地方上的形势。

至于那些土司杀的是不是叛军或者暴民,李云天就无法掌握了,对他来说那些土司与当地居民越对立,那么对明军就越有利。!^!

第441章各有烦恼(三更)

虽然李云天想要借助土司的力量来对付叛军和暴民,但他终究不是嗜杀之徒,在给各土司下达命令之前,禁不住又提笔加上了两个限制。。

在这两个限制里,一是明确了各土司清剿叛军和民乱的区域要由官府划定,通常都是匪患或者暴民聚集地,不得擅自跨区,否则取消所有赏银。

二是在清剿过程中不得擅杀妇幼,发现一例扣银二两,严惩杀人者。

在李云天的重金悬赏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们无不趋之若鹜,谁都不想放过如此好的发财机会。

此时此刻,没有土司会认为大明将输了与叛军的这场战争,虽说叛军现在在交趾战场占据了优势,可是大明乃天朝上国,岂非交趾这些叛军所能比得了的?

在交趾前面爆发的几次叛乱中,无一不被大明派遣军队剿灭,故而在土司们看来这次交趾叛军难逃灭亡的噩运,他们自然要响应官府的告示前去清剿叛军和暴民,谁也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溜走。

而且,在清剿的同时也能顺带在那些叛军和暴民居住的地方劫掠一番,何乐而不为?

随着李云天清剿公文的下达,宣化府和太原府各土司纷纷派出土兵,在官府的指引下前去清剿叛军和暴民的聚集地,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平定了两地的匪患和民乱,将在两地活动的叛军给赶了出去。

事后经官府统计,宣化府和太原府各土司共剿灭叛军和暴民高达五万余人,其中杀死叛军、暴民一万多人,俘虏叛军、暴民三万多人。

李云天并没有审问那些被俘的叛军和暴民,这些人是否被土司们冤枉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李云天可以顺势将他们迁往广西内陆地区,如此一来无形中就削弱了叛军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交趾和广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由于抓获的叛军和暴民太多,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本来还担心官府赖账,甚至从中克扣,这种事情以前可是屡见不鲜,雁过拔毛已经成为了定例。

不过,事实并非像那些土司所想的那样,官府的人在点验完各土司所抓获和杀死的叛军、暴民人数后,立刻一分不少地给他们发下了相应的赏金,使得两府的土司着实发了一笔横财,赚了一个盘满钵满。

经由此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们对言而有信的李云天是好感倍增,一举奠定了李云天在这些土司心目中的诚信形象。

在李云天看来,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叛军和暴民非常好对付,只要用钱财拉拢两地的土司就能将那些叛军和暴民剿灭。

现在他所面对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交州府的叛军,黎利派遣了一万叛军尾随在王通北归大军的后面,顺势接收沿途的城镇。

当王通在三江城停步不前后,尾随的叛军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距离三江城最近的一个县城里驻扎,静观其变。

在李云天来交趾前,黎利就已经知道宣德帝下诏让李云天平叛的事情,他刚进交州城时,三江府派来向王通传递朝廷再次平叛公文的信使被交州府境内的叛军擒获,公文送到了他的面前。

黎利万万没有想到宣德帝竟然会做出这种抉择,他本以为宣德帝会顺水推舟结束交趾的战事,惊愕之余不由得感到一阵头疼:大明雄师百万,又有两京十三省作为依托,倘若战事持续下去对他殊为不利,单单就是耗也能将平叛大军给耗死。

不过,当获悉此次领军平叛的镇武伯是宣德帝的亲信,不仅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且还是文官出身后,黎利的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他可不认为一个毛头小子是他的对手。

交州城是交趾最重要的城池,交趾北方的军事重镇,也是明军赖以依赖的堡垒,如今兵不血刃地就到了黎利的手中,这等于黎利现在已经掌握了交趾战事的主动权。

黎利相信,只要他这次击败了李云天,那么宣德帝一定会同意册封陈暠为安南王,届时整个交趾将成为他的天下。

为此,黎利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向明军控制的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李云天赶到交趾前占领整个交趾,既是给李云天一个下马威,也是给李云天进攻交趾制造麻烦。

依照交趾目前的局势,黎利有信心在李云天赶到交趾前攻占那些由明军控制的州府,王通和柳升从京城到交趾走了四五个月,李云天显然也快不到哪里。

如今王通率军撤离交州城,这给交趾境内的明军无疑是一个重创,故而,只要给黎利三四个月的时间,他就有把握把军心涣散的明军打垮。

不过,几天后黎利得到了一个令他倍感震惊的诡异消息,那就是李云天竟然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三江城。

由于难以相信这件事情,黎利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明军故弄玄虚的诡计,李云天根本不可能如此快地就来到交趾。

几乎与此同时,叛军在宣化城的探子传回了消息,亲眼看见李云天进宣化城,并且打开宣化粮仓放粮赈济。

这一下,黎利不得不相信眼前这个匪夷所思的事实,宣化粮仓并不归交趾三司管辖,除了户部和交趾总兵外任何人无权调用。

而交趾总兵柳升已经战死,前任交趾总兵王通和陈智都被困在交州城,即便户部下达了开仓的公文,那么也是下给交趾布政使司,宣化府根本无权开仓,否则就是僭越,毕竟宣化粮仓是要面向整个交趾供给的,而不是单单供给宣化府。

对于突如其来出现的李云天,黎利不得不重视,因为探子回报李云天这次带了十万骁武军前来交趾,这意味着再过几个月那些骁武军就会抵达交趾。

因为交趾地处偏远,再加上战局混乱,故而黎利并不清楚骁武军的事情,不过相对前两次的平叛大军,这次平叛大军竟然有了“骁武军”这种名号,着实引起了他的注意。

于是,黎利让人进行了打探,随后得知了骁武军去年平定汉王叛乱的事情。

平定汉王的叛乱后,在宣德帝的首肯下,朝廷刻意宣扬骁武军的战绩,对外公布的消息很多夸大之言,这自然使得黎利认为这次来交趾平叛的骁武军是明军的精锐,恐怕比柳升所率之军还要难对付。

至于骁武军总共有多少人,不要说黎利了,就是京城的那些文武百官,知道者也寥寥无几,而大明完全有组建十万骁武军的能力,黎利当然不会怀疑李云天会在骁武军的人数上作假。

面对来势汹汹的李云天,黎利的心中非常纠结,他既担心自己对付不了即将到来的骁武军,也担心自己战胜骁武军后会激怒宣德帝。

上次叛军之所以能击溃柳升取得一场大败,究其原因是柳升的大意。

作为一名曾经跟随张辅征讨交趾的老将,柳升根本就没有将叛军放在眼里,孤军冒进,再加上平叛大军不适应交趾的气候和地形,以及水土不服、疾病困扰,最终促成了明军的溃败。

否则的话,如果明刀明枪地干上一场的话,交趾的那些盘踞岂是明军的对手,早就被明军给打趴下了。

由于李云天的出现,黎利不得不调整他的战略部署,开始收集兵力,准备权力对付三江城的李云天。

很显然,李云天的价值远远大于那些被明军控制的城池,只要他能迫使李云天投降,或者活捉了李云天,那么明军的士气将深受打击,也成为了替他与朝廷谈判的重要筹码。

在黎利的调动下,与三江城相隔八十余里的安梁县城里陆陆续续赶来了两万叛军,与先前尾随王通北归军民的一万叛军合并一处,等待着黎利下一步的指令。

与此同时,李云天也在抓紧时间部署着三江城的防务,三江城原有守军约一万人,加上王通从交州城所带的三万多兵马,以及李云天带来的五千人,总兵力约五万人。

看起来三江城的明军不少,可是兵员的素质却不敢恭维,老弱病残比比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