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云天急着赶赴交趾,故而没有在码头多待,与送行的宁波知府和宁波卫指挥使等人告别后就在罗海的陪同下快步登上了中间那艘郑和宝船。

为了图个吉利,李云天给这艘郑和宝船取了一个名字――明定号,希望这次能顺利平定交趾的叛乱。

骁武军的那两百多名军士兴致勃勃地上了明定号,三五成群地聚在甲板上谈论着码头上停泊着的郑和宝船,他们久居内陆哪里有机会见识到如此庞大的海船,无不被这种上巨无霸所震撼。

此次前去钦州的船队中一共有船只12艘,其中郑和宝船1艘,粮船2艘,坐船2艘,战船7艘,所带物资足够船队持续在海上航行十天。

船队的随行人员有三千五百多人,其中两百多人是明定号上的船员,后勤补给人员三百多人,其余船只的船员七百多人,剩下的两千多人是护卫。

驶离港口的时候,船队开始变换队形,战船在最外面,其次是粮船和坐船,明定号在最中间,以此防止敌人的袭击。

虽然船队的船只并不多,但一个个形体巨大,故而倒也气势十足,显得颇有威势,使得港口的渔船纷纷远远地躲避开。

在渔船上渔民指指点点的议论声中,李云天的第一次航海缓缓拉开了帷幕。!^!

第421章敌情

清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碧波荡漾,波澜不惊。

在朝霞的掩映下,明定号船队保持着队形,有条不紊地在海面上行进着,经过数天的航行后,船队已经抵达福建水域。

李云天伸着懒腰从船舱出来,立在船头的甲板上一边活动着手脚一边望着前方辽阔的海面,迎面吹来的清爽的海风使得他倍感惬意。

由于明定号形体庞大,再加上几天来海面上也没有什么大的风浪,船体在水面上非常稳当,使得李云天几乎感受不到什么颠簸。

片刻之后,穿着一身少校军装的雷婷打着哈欠走出船舱,在活动着身体的李云天身旁站定,展开双手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

她的这个动作使得笔挺的军装紧紧地绷在了身上,将她凹凸有致的身材一览无遗地衬托了出来,胸前两座耸起的山包显得异常醒目。

李云天无意中注意到了雷婷胸部的那两处高耸的饱满,微微怔了一怔,随后就心虚地移开了视线,装模作样地望向了一旁的护航船队,生怕被雷婷觉察他刚才的行为,以前他可从没有发现雷婷的身材竟然如此之好。

雷婷现在的身份是李云天身边的参谋,这样李云天就能在交趾照顾她,保护雷婷的安全。

骁武军的那些武官并不清楚雷婷的来历,但是谁都看出来李云天与雷婷之间的关系不简单,相互间显得很亲密,不仅平常的时候两人时常在一起谈笑,而且雷婷在船上的房间就在李云天的隔壁,。

由于女扮男装的雷婷模样太过俊俏,因此两人之间亲昵的举止自然而然就使得船上的人们产生了误会,暗地里纷纷怀疑李云天有龙阳之好,喜欢雷婷这种俊俏秀气的小白脸。

李云天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和雷婷之间的关系会被外界误解,他是堂堂的定南将军,有谁敢在船上乱嚼舌头根子?

“大哥,他们的阵形保持得真好,平常的时候没少苦练。”雷婷活动了一下颈部,见李云天望着周围的护航舰只,笑着称赞了一句。

古代通讯技术不发达,海上船只之间的通讯依靠旗语来传,非常不方便。

尤为重要的是,船只之间的航速需要控制适当,否则队形就会凌乱,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船员才能使得航速趋于一致。

“三宝太监已经六下西洋,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出航体系。”李云天闻言笑着点了点头,船队中各船只间的协同运作已经非常成熟,看来郑和在远洋航行上投入了大量心血。

就在这时,行进中的明定号忽然放缓了速度,渐渐停了下来,四周护卫的船只也都停止了航行,静静地浮在水面上。

“禀总兵大人,前方发现多艘不明身份的船只。”李云天见状眉头微微一皱,预感到可能出了事,果然,罗海急很快就从船舱急匆匆地走出,来到他的面前沉声禀报。

“不明身份的船只?”听闻此言,李云天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丝意外的神色。

大明实行海禁,非官船不得出海贸易,而渔船无法抵达这么远的海域,因此在大明这片海域航行的船只只有三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外国到大明朝贡并且顺带贸易的贡船,一种是商人走私的走私船,最后一种就是海上劫掠的海盗船。

通常来说,由于朝贡国家的国力有限,因此贡船的数量不会太多,如此一来遇到多艘船只的情形就剩下后面两种可能,不是私船就是海盗船。

而无论是走私船还是海盗船,对明定号船队来说都有攻击性,不得不小心行事,摆出了戒备的姿态。

在大明海域内活跃的海盗,人们通常将其称为倭寇。

值得一提的是,倭寇并不单单指由日本人组成的日本海盗,还包括由明朝人组成的明朝海盗,他们活跃在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期,以琉球和日本本土为基地,劫掠朝鲜半岛及明朝沿岸的城市。

与西方海盗不同的是,倭寇的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还劫掠陆上的城市,使得大明沿海城镇一度出现倭患。

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

明初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大量战败的流浪武士及日本贫民无处谋生,因此结群成队地来到明朝沿海抢劫。

由于明朝实行世袭卫所制,故而沿海卫所军队军纪涣散,疏于军备,难以抵御那些日本海盗,使得日本海盗声势日益增大,逐渐成为了大明沿海的一大匪患。

虽然已经由“倭国”改名为“日本”,但当时明朝人依旧称其为倭国,故而那些日本海盗被称为倭寇。

倭寇的出现是明太祖实行海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禁海的后果就是大量沿海居民、商人因为实施海禁生活无以为继,所以纷纷加入到了日本海盗中去,被外界统称为倭寇,而且占据了相当大的数量。

虽然那些明朝人成为了倭寇,但并不能称其为汉奸,充其量他们只是烧杀劫掠的海盗,并没有什么政治立场,以福建浙江一带靠近琉球的人较多。

此外,随着欧洲航海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一些西洋海盗,人称番鬼或红毛鬼,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人,当时统称“佛朗机人”,人数不多,但武器比较先进,有红夷大炮,火铳等。

洪武三十年,明太祖颁布《大明律》,对海外经商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凡私自携带铁货、铜钱、缎匹、丝绵等违禁物下海,以及与外番交易者一律处斩,并且禁止私人制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

值得一提的是,勾结外族通常会被视为是“谋反”,明太祖在这方面的惩罚异常严厉:凡“谋反大逆”,首犯和从犯一律凌迟处死,本宗亲族祖父、父、子、孙、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异姓亲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仆,凡年满十六岁以上皆斩。

而大明的走私者要想顺利地从事海上走私贸易,或多或少地都要与盘踞在沿途水域的海盗们打交道,而当时的海盗是以倭人为主,倭人又时常侵扰大明沿海,被朝廷深恶痛绝。

故而真要深究起来的话,办案的官员也能对那些走私者用上“勾结外族”这一罪状,具体就看如何对案子进行操作了,里面有着很大的回旋空间。

因此,为了避免被诛九族,大明的走私者们除了与官府勾结外,无不千方百计掩饰的出身,而且有些走私者本身就是大海盗,并且打扮成倭寇的模样来掩人耳目。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那些造反的首领也往往以绰号来掩饰真实姓名的原因,像崇祯时期农民造反起义的首领都是用绰号来代替身份,例如紫八大王、不沾泥、扫地王等等,最著名的自然就是“闯王”。

对于那些地方官来说,自己辖区出了事情不仅大大拖累了政绩,而且还会受到上司的苛责,故而也乐于将海盗或者搜死者统统以“倭情”上报。

由于明朝曾经实行“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贪酷,这使得饥寒交迫的明朝沿海居民不得已加入到了海盗的行列。

毕竟,自古以来百姓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增长却有限,一旦无法出海谋生其生活必将陷入困顿。

而自宋朝以来,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等等,养活了可谓百万计的百姓。

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疑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

故而,对当地的百姓来说只有两条路走,一是甘受饥寒交迫的困顿生活,一是铤而走险从事海上走私。

明定号船队是官船,走私船和海盗船可不知道船队此番出航的目的,因此为了自保说不定会先发制人,派船来攻打船队,掩护其他船只逃走,这使得罗海不得不严加戒备。

李云天随即领着雷婷和罗海登上了明定号的舱顶,扶着舱顶的栅栏向东南方向海域望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有十几艘船只在靠近,由于距离太远看不清是什么船,不过根据罗海的经验来看,里面有二层高的三桅海船,专门用来在海上运送货物。

很显然,对方此时应该也看见了明定号船队,可出人意料的是,那十几艘船只没有回避的意思,径直向明定号船队驶来。

“总兵大人,对方来者不善,卑职请求采用防御阵型。”罗海见状冲着李云天一躬身,沉声说道。

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眉头微微皱着,他很奇怪对面的那些船竟然敢迎着明定号的船队而来,难道是想挑衅官军,还是另有它意?

罗海随即让站在主桅杆瞭望台上的旗兵向周围的船只发出了命令,那些船只上的人员随即进入了战备状态,气氛一时间变得紧张了起来。

为了避免船队受到敌船的冲撞,船队的船只迅速向明定号靠拢,摆出了防守戒备的阵势,七艘战船呈品字形将明定号、两艘粮船和两艘坐船护在中间,其中船队前方是三艘战船,左右各两艘。

战船上的军士全副武装地立在甲板上,手里拿着喷筒、标枪和弓箭等武器,面无表情地等待着与对方驶来的敌船开战。

那两百多名骁武军也进入了战备状态,纷纷换上了鳞甲,拎着弩弓来到了明定号的甲板上,一个个神情严肃,准备攻击那些企图靠近的敌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方海域那十几艘船只越来越近,李云天逐渐看清楚了,对面的船只中领头的是两艘双层三桅的海船,看模样正是用来运送货物的货船。

两艘货船的身后是十来艘大小不一的船只,有双层海船也有单层海船,与前面那两艘货船相隔着一段距离。

不过由于两艘货船的速度比后面的那些船只慢,故而双方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也就只有六七百米的样子,很快前面的那两艘货船就会被后面的船只追上。!^!

第422章走私商

“大人你看,好像有人在挥手。{d}{u}{0}{0}。{c}{c}”就在李云天凝视着那些驶过来的船只时,雷婷指着对面那两艘领头的货船向李云天说道。

李云天已经注意到了,两艘货船的甲板上立着一些人,正上蹦下跳地在那里挥舞着双手,由于距离太远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

“传令下去,所有船只出击。”面对眼前的这有些古怪的一幕,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向罗海下达了命令。

“总兵大人,对方意图未明,不宜轻举妄动。”罗海闻言吃了一惊,连忙躬身向李云天高声说道。

海战不比陆战,由于船只穿梭在海面上,故而很难控制住敌船的行踪,况且对面的敌船船数与明定号船队相当,倘若敌船穿过战船的防线来攻击明定号,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别看明定号船体庞大,而且船身上还安装有厚厚的防撞甲板,要是那些敌船采用火攻的话,会给明定号带来很大的麻烦,事关李云天的安危,罗海岂敢冒险。

“如果本官没有猜错的话,前面那两艘船是民间的走私船,后面跟着的是海盗船,虽然那两艘船上的人触犯了大明的海禁令,但毕竟是我大明子民,岂能见死不救?”

李云天清楚罗海的担忧,不动声色地说道,“那些海盗只是为了求财,见我军摆出决战架势必将被吓退。”

见李云天心意已决,罗海只好向瞭望台上的旗兵下达了指令,随着这个指令的下达,明定号船队迅速改变了队形,在海面上排成两排,前排是战船,后排是明定号和粮船、坐船,迎着前方的那些船只而去。

在李云天的注视下,对面的船只很快就做出了反应,除了那两艘领头的货船外,跟在后面的那些船只放缓了速度,缓缓停了下来。

随后,那些船只调转了船头,向着来时的方向疾驶而去。

罗海见状顿时松了一口气,看样子李云天说的没错,海盗船上的人并不想与明定号船队交手,故而当明定号船队摆出了决战的架势后,海盗们被船队的气势给吓走了

明定号船队随即也停了下来,四艘战船迎着驶来的那两艘货船而去,将两艘货船牢牢地围在了中间。

两艘货船上的人并没有进行抵抗,乖乖的按照战船上军士的命令停船,高举双手跪在了甲板上。

战船上的军士很快就登上了那两艘货船,李云天先前猜的没错,这两艘船果然是走私船,船舱内堆满了从南洋交易来的香料、染料、宝石和象牙等物品。

“小民山下元道叩见大人,谢过大人救命之恩。”不久后,一名嘴角留着两撇小胡子、身穿倭服的中年人被几个骁武军军士带进了李云天的船舱,神情紧张地跪在了地上向李云天行礼,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江南话说道。

船舱里除了李云天外还有罗海和此次平叛交趾的右副总兵梁少杰,两人一左一右地坐在李云天的下首座位,雷婷立在李云天的身后。

“山下元道,你可知罪?”李云天冷冷地扫了一眼山下元道,不动声色地问道,他可以肯定山下元道用的是假名,是为了防止被人查出嫡系才冒充的倭人,否则的话以倭人的实力根本就无法与南洋诸国进行交易。

“小民惶恐,不知罪从何来。”山下元道闻言冷汗顿时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故作镇定地望向了李云天。

“你可知道大明的海禁令?”李云天见山下元道在那里装傻充愣,不由得冷笑了一声,双目如炬地瞪着他。

“大人,小民知道大明的这道法令,可小民不是大明人氏,贵国的法令不适用小民。”山下元道讪笑了一声,一本正经地解释。

“你告诉本官,船上的货物你准备送去哪里?”李云天见山下元道还在狡辩,双目寒光一闪,神情冷峻地望着他,“你可想好了再说,本官就不相信你那两艘船上的人是铁板一块!”

“禀……禀大人,小民知罪,小民想将船上的货物运送到宁波,与贵国的商人进行交易。”山下元道闻言脸色变的十分难看,他很清楚货物的目的地瞒不住,以头触地,高声向李云天求饶,“请大人恕罪。”

“哼!”李云天见状冷哼了一声,意味深长地望着山下元道,“按我大明律例,从事走私交易者无论首从皆株连九族,你说本官如何放你?”

“大人恕罪,小民已经知错,这就将货物运到琉球,不再与大明的商人进行交易。”山下元道听闻“株连九族”四个字,脸色刹那间变得苍白,他知道李云天在怀疑他的身份,连忙高声说道。

“琉球?”李云天见山下元道慌了,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冷冷地望着山下元道。

“小民只是在琉球中转,然后将货物运回国,在国内销售。”山下元道这是才想起琉球方圆不过百里而已,人口只有数十万,哪里消费起他那两船货物,于是连忙改口说道,他所说的“回国”自然指的是回倭国。

李云天闻言也不说话,只是神情冷峻地盯着山下元道,他很清楚山下元道是在撒谎,除去此次倭国要经历海盗盛行的海域外,他可不认为山下元道会选择这条险路来走,况且以倭国目前的消费能力,这粮船贵重物品不知道要卖到猴年马月。

“大人,小民的这条命是大人救的,小民愿意将这两船货物送与大人。”山下元道被李云天看得心里直发慌,随后想到了什么,抬起头一脸讨好地向李云天说道,准备用这两船货物贿赂李云天,买一条生路。

毕竟,钱没了以后还可以再赚,不值得把自己的命给赔上。

听闻此言,罗海和梁少杰一起望向了李云天,虽然李云天在扬州筹集到了足够的军费,但是有谁会显钱多呢?

其实,不仅李云天看出山下元道这个倭人是假的,罗海和梁少杰也都看出来他是大明人假扮的,其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倒闭禁海令那令人不寒而栗的“株连九族”。

故而即使李云天将山下元道的货物没收了,那么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反正这些货物迟早也是要被官府收缴上去,不如便宜了讲武堂,归根结底讲武堂也是朝廷的衙门。

“本官听说你们国内现在正是战乱之时,想必这些货物也卖不出去。”

李云天见山下元道想要贿赂自己,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他等的就是山下元道的这句话,沉吟了一下后说道,“本官既然在海上救了你,那么自然不会看你亏个血本无归,不如将其卖给本官。”

“罗指挥使,你让人清点一下那两艘船上的货物,给他一个合理的价格,不至于使得他空跑一趟,毕竟他也有一家老小要养活。”

说着,李云天望向了坐在下首位的罗海,沉声吩咐道,特意在“一家老小”上加重了读音。

山下元道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有些难以置信地望着李云天,他本来已经做好了将这两船货物献给李云天的准备,没成想李云天竟然提出买下那两船货物,因此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时候官府的人变得这么好说话了?

罗海和梁少杰也都吃了一惊,万万想不到李云天竟然会如此处理此事,在两人看来这两船货物李云天完全可以白得。

“卑职遵命。”虽然有些难以理解李云天的用意,但是军令如山,罗海随即起身,冲着李云天一拱手,躬身说道。

罗海这次所带来的那些随行人员中,有一些在郑和下西洋时负责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易,故而清楚山下元道那两船货物的价值。

“小民谢过大人,大人实在是小民的再生父母。”直到这时,山下元道这才反应了过来,李云天并不是在开玩笑,先前所说的事情是真的,连忙咚咚地向李云天磕着头,神情显得有些激动,否则的话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向那些付了定金向他订货的人交代。

“起来吧!”李云天冲着山下元道向上抬了一下手,等让起身后不动声色地说道,“你的这两船货物属于外来货品,要想进入大明的市场必须要经过市舶司,本官要去广西,途径广东的广州市舶司,你可愿意随本官南下。”

“愿意,愿意,小民愿意。”山下元道闻言想都不想,连连在那里点着头,李云天既然肯去广州市舶司,那么就表明要走正常途径,这意味着李云天会将两船货物归公,那么他的利益自然也就能够得到保障。

李云天见状向山下元道挥了挥手,山下元道就千恩万谢地退下了,为了防止他逃走,他有幸被安置在了明定号上,船队随行的人员也登上了那两艘货船,对其进行控制。

有了定远号船队保护,山下元道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再也不用担心那些海盗了。

他现在很好奇,不知道今天见到的这位统帅船队的年轻大人是何方神圣,身上穿着他从未见过的黑色军服,显得英武十足。

尤其令山下元道感到诧异的是,这位年轻的大人与他以往见到的那些大明的官员不同,竟然面对两船货物丝毫不为所动,实在是罕见。

而且,这位年轻的大人很显然已经看穿了他的底细但是却没有说破,这使得山下元道一头的雾水,不知道李云天为何要如此做。!^!

第423章朝贡贸易

山下元道走后,罗海和梁少杰也起身告辞,房间里就剩下李云天和雷婷两人。{d}{u}{0}{0}。{c}{c}

“大哥,你是想让那个山下元道帮你到南洋做生意?”雷婷快步走过去关上房间的门,饶有兴致地问向了坐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喝着热水的李云天。

“此人有两船货物,又能从海盗的手中逃脱,想必也是一个人物。”

李云天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茶杯后说道,“大哥需要他这种熟悉南洋诸国形势的人来与那些国家做生意,朝廷主导的商贸以宣示恩威为主,得利的是那些前来朝贡的国家,亏的则是我大明的国库。”

自从洪武帝下了海禁令后,大明与海外的贸易实行的就是“朝贡贸易”,即明朝与海外诸国进行进贡和回赐的贸易。

洪武四年,明太祖将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定为“不征之国”,确立了大明的实际控制范围。

与此同时,洪武帝还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朝贡体系,在这个体制中大明是中央政权,各朝贡国构成中央政权的外藩。

所谓厚往薄来,意思就是海外诸国给大明进贡少量的贡品,而大明赏赐的物品却非常丰厚。

朝贡贸易的出现,其政治目的远远大于经济目的,当时正值大明王朝建立,经济逐渐恢复并得到初步发展,国势蒸蒸日上,因此愿意与海外各国遣使通好,壮大国威,同时确定大明的势力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历史上,国家是否是盛世的重要标准就是“四海仰慕,遣使来朝”,也就是“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因此,为了吸引海外诸国遣使前来朝贡,洪武帝、建文帝、永乐帝、洪熙帝和宣德帝都实行乐厚待海外诸国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

大明的朝廷不但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金钱接待那些外国贡使,而且还对他们带来的贡品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回赠价值更高的礼品,例如锦缎纱罗、金银、瓷器和茶叶等等。

而且,对外国贡使使团所带来的贸易商品,虽然按照惯例有抽分,但通常皇帝都会下特旨进行御免,并由官府出高价收购大部分。

洪武二年,朝廷规定“朝贡附至番货欲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给价偿之,仍免其税”。

永乐初的时候,有西洋数国遣使来朝贡,带有胡椒希望与大明互市,户部的官员向永乐帝请旨征胡椒的税收,但被永乐帝拒绝,下诏道:“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大明的对外贸易不是以征税为目的,要厚待那些从远方不辞辛苦前来朝贡的贡使,从中征税的话根本得不到多少钱,反而有辱大明的声威。

如此一来,大明在朝贡贸易中就承担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按照朝廷的规定,各国贡使前来朝贡时,不仅市舶司和进京沿途的地方官府都要负责接待、护送,而且到了京师后的接待及赏赐也花费甚巨。

在郑和下西洋以后,随着各国贡船及附舶商队的人数大量增加,明朝廷每年接待贡使的花费也不断增大,显得应接不暇。

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同时也是避免鱼目混珠,被那些贪图利益之徒钻空子,冒名贡使前来大明捞取好处,永乐帝逐渐对朝贡的国家和地区实行认定资格,颁给“勘合”,也就是发给允许来华朝贡的国家或地区的凭证,没有勘合的海外船只不许进入港口。

后来又对贡期、贡船数目、随船人数、进境路线和停泊口岸等也都做出规定。

例如:日本定例10年一贡,入浙江宁波港,人毋过300,舟毋过3艘;琉球入福建泉州港,2年一贡,人毋过100;占城国、真腊、暹罗及西洋诸国入广州港,3年一贡,人毋过100。

永乐帝时,随着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以及大明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它的巅峰。

在大明强大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的“利诱”下,向大明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

与此同时,日本对琉球、朝鲜,朝鲜对女真族,安南对占城、南掌等国,也都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形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体系。

在李云天看来,大明所实行的朝贡贸易虽说宣示恩威,但是却有着三个无法忽略的弊端。

一,由于朝贡贸易采用厚往薄来的原则,导致了大明财政承担了巨大的负担;

二,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示大明的恩威,因此影响了大明正常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大明逐渐失去了自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三,由于朝贡贸易是大明唯一的海外贸易途径,使得沿海百姓生活困顿,导致走私频繁,海盗猖獗,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归根结底,大明并没有真正地把朝贡贸易当做一种贸易手段,对大明来说除了维持宗主国的威严外就是耗费国库的资金,导致大明黄金白银大量外流,既是百姓们的一种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大明经济的长远发展。

故而,李云天这才趁着交趾叛乱的机会,从宣德帝那里请来了恩旨,打着讲武堂的旗号以官方的名义与海外诸国进行贸易。

当然了,他的这种贸易自然不是朝贡贸易,而是像唐宋时期那样,是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商贸,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明从海外赚取到黄金白银,用来进行大明的国家建设,减轻百姓负担,完善大明的经济体系。

“大哥,那个山下元道可是犯了大明的禁海令,你要是这么用他的话会不会引起外界的非议?”

雷婷对大明的朝贡贸易并不怎么了解,平时也接触不到,但她相信李云天既然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想到山下元道是一个由大明商贾假扮的倭人,心中不由得有些忐忑,试探性地问道。

“既然山下元道刚才说他是倭人,那么他以后就是倭人了。”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不以为意地说道,他并不怕有人拿山下元道的身份作文章,山下元道既然从事了走私这一行,以其的精明想必能很好地掩饰住真实身份。

况且,山下元道的身后站着李云天,有人想拿这件事情来整山下元道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不过,李云天现在还不知道山下元道是否愿意为他所用,毕竟像山下元道这种胆敢提着脑袋从事海上走私的人都非常忌惮与官府打交道。

“妹子,你告诉伙房,中午摆上一桌好菜,大哥要宴请山下元道。”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拿定了主意,微笑着向雷婷说道。

“大哥是要给他摆鸿门宴?”雷婷忽闪了一下长长地眼睫毛,随后娇声问向了李云天。

她和李云天在一起共过患难,对李云天的性格非常了解,李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