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执宰大明-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皇后已经给宣德帝生了两个公主,这意味着她也可能给宣德帝再生一个皇子出来,而这个皇子自然就是大明未来的太子。

虽然孙贵妃清楚以胡皇后现在的体质很难再次生育,但这却不是绝对的,万一胡皇后怀孕并且诞下皇子,那么她的儿子可就没有机会成为太子了。

况且,孙贵妃也没有时间再来等待,万一别的妃子也生了皇子,胡皇后想要将其抱养的话,她所有的希望可就成为了镜花水月。

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大明的太子,孙贵妃现在就要为其铺路,来拉拢朝中的那些能对宣德帝产生影响的重臣。

虽然孙贵妃还不知道自己肚子里怀的是公主还是皇子,可要是等到孩子生下来后再谋划,无疑已经晚了。

在朝堂上的那些高官显贵中,孙贵妃尤为看重的就是李云天,一来她与周雨婷关系密切,而周雨婷的后面是周征,可以对朝堂上的勋贵起到很大的影响。

二来李云天是宣德帝最为倚重和信任的臣子,虽然资历不如杨士奇和杨荣这些老臣,但文武兼备,口才卓绝,关键时刻能在朝堂上为其说话。

因此,李云天自然就成为了孙贵妃最为看重的官员,而宣德帝对孙贵妃的宠爱已经表明了他在太子一事上的态度,想必李云天届时绝对不会让她失望的。

七月份,交趾终于传来了新的战报,战报的内容与昌江城和谅江城的战事有关,其中昌江城被攻陷的时间是四月初二。

早在宣德元年七月,叛首黎利为了拿下昌江城亲自率领八万叛军,聚集大量象、飞车、冲梯猛攻昌江城,当战事受阻后又令人凿地道,妄想潜入城中。

成山伯王通任命交趾都司都指挥使李任为昌江城的守将,昌江卫卫指挥使顾福辅之,负责与叛军交战。

李任何顾福发现了黎利的意图,于是让人开挖横沟与叛军所挖地洞相通,从沟中向钻进地道里的叛军发动攻击,重创叛军。

黎利见久攻不下,于是又下令调派援兵,并且增加了大象前去攻城,战况显得异常惨烈。

昌江城被黎利率领叛军围困后,王通向临近交趾的广西总兵、镇蛮将军、征远候顾兴祖求救。

可顾兴祖担忧被交趾叛军势大,竟然拥兵自保,对王通的求助视若无睹,没有发兵前去救援,使得交趾的明军孤立无援。

城破之日,李任已经与黎利周旋了九个多月,大小三十多次交战,城中将士死伤将近一半。

直到宣德二年四月份,叛军才终于攻破了昌江城的城墙,用云梯登城后抢占了城门。

李任和顾福见状亲自率领死士前去夺取城门,可惜功亏一篑,战至关键时刻叛军的象兵赶到,使得两人未能夺回城门,被叛军围困后自刎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昌江城的守备太监冯智和交趾都司指挥同知刘顺也在城破后先后自刎死。

据事后统计,城中军校丁及男女百姓不屈而死的达数千人。

王通见大势已去,在部下们的护卫下杀出城去,九死一生地逃出了叛军的围追堵截,进入了交趾布政使司的治所交州城。

几乎与此同时,被叛军围困了近十个月的谅江城也陷落,谅江府自此落入了叛军手中,谅江府知府刘子辅在城破时自缢而死。

黎利攻下昌江、谅江后,合兵北上,分别派遣叛军攻打交州城和清化府的治所清化城,并且攻占了交州重镇东关。

成山伯王通聚集兵力躲在交州城里闭城不出,凭借着交州城高大厚实的城墙来抵御叛军的攻击,等待柳升的援兵。

宣德帝得知昌江城和谅江城同时失陷,顿时万分震惊,没有想到叛军竟然如此凶猛,同时也恼怒顾兴祖不发兵救援,下令将其逮捕回京,投入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诏狱,并且诏令柳升率军速进。

在宣德帝的谕令下,柳升于九月抵达了交趾的宣化府,随后攻克了由叛军把守的隘留关。

此时,柳升手下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二万人,除去了七万京畿都督府的京军外,沿途还从武昌卫抽调兵士一千人,成都卫抽调兵士一千二百人。

再加上南京原郑和下西洋时的精锐明军一万人,中都留守司及湖广、浙江、河南、山东、广东、福建、江西、云南、四川都司并福建、四川行都司的明军三万三千人,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二万之众。

黎利见柳升来势汹汹,自知不可力敌,故而向柳升上书,请求立原安南国国王陈氏的后代为国王,他愿意罢兵而归。

柳升并没有启封黎利的文书,而是随即将之上报了朝廷,继续率军南下赶往交州城,准备前去救援王通。

叛军沿途据险设立关卡,明军接连将其击破,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镇夷关。

见叛军屡被击败,简直不堪一击,因此柳升不由得对叛军颇为轻视,认为其不过尔尔。

由于路途奔波,平叛大军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参赞军务的军阁次辅李庆和左副总兵、保定伯梁铭不幸染病,而且病情不断加重。

随军的礼部郎中史安看出了叛军接连战败好似在诱敌,而柳升在击败了沿途的叛军后言行举止中对叛军甚为不屑。

很显然,骄满是兵家的大忌,故而史安提醒李庆,认为叛军可能是故意示弱来引诱明军前行,应警示柳升,防范叛军在路上设伏。

李庆觉得事关重大,因此拖着病体前去告诫柳升,要柳升小心叛军有诈。

柳升虽然表面上答应,可私下里却毫不在意,认为叛军不过是一些尚未开化的蛮夷而已,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为了抢在从云南进入交趾的太傅、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之前抵达交州城救出被困的王通,他竟然率领着前锋部队离开了明军主力部队先行。

当柳升领着前锋部队行至昌江,在一处名叫“倒马坡”的地方过桥时,柳升一马当先,与百余名亲兵骑马先飞驰过桥,拉开了与后方部队的距离。

就在柳升过桥后不久,叛军埋伏在两侧山地的伏兵群起而攻之,柳升见状大吃了一惊,想要调转马头逃回明军大队,可惜后路被截,无奈下唯有率军继续向前狂奔,最后马匹陷在了一处泥潭中,被追来的叛军乱箭射死。

明军的先锋部队在倒马坡遇到了叛军的强力阻击,双方爆发了一场激战,就在这一天晚上,与明军主力一同行进的左副总兵、保定伯梁铭病死。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梁铭病死的次日,李庆也跟着病亡。

由此一来,明军的主将就成为了右参将崔聚,崔聚派人将梁铭和李庆的尸体运回了宣化府安置,率领紧急赶往倒马坡,前去解救被叛军围困的先锋部队,于第二天终于率军赶到。

叛军的援兵也已赶到,增援的兵力超过了十万,并且调动了象兵作战,这给予了明军致命一击。

明军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大象这种体型庞大的怪物,见其长鼻獠牙,力大无穷,顿时就乱了阵脚,慌乱不堪。

叛军趁此大举进攻,明军抵挡不住全线溃败,伤亡无数,随军将领和官员大部被杀,少数逃回宣化府。

与此同时,从云南进入交趾的太傅、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被叛军阻挡在了归化州水尾县,无法前往交州城。

交州城里的王通得知柳升战死、沐晟被阻后大惊失色,认为明军在交趾大势已去,为了避免叛军攻交州城,于是私下以重金利诱黎利求和,并表示愿意为黎利向宣德帝上呈谢罪表。

其实,这并不是王通第一次找黎利议和,当他被叛军围在交州城后,曾经暗中派人找黎利,许诺为黎利乞求封号,并承诺可将清化府以南之地割给黎利,希望黎利退兵。

黎利见到王通的使者后大喜过望,于是致书给王通,表示愿意罢兵,但要清化府以南的州府,双方以后井水不犯河水,化干戈为玉帛。

王通接到书信后召集交州城交趾三司官员讨论,言明叛军势大,而柳升的援兵未到,万一交州城被攻破那么明军在交趾将失去根基,因此不如与叛军议和,先保住清化府以北的州府,等柳升率军来后再平定叛军。

得知了王通的意图后,现场的官员大部分陷入了沉默,只有少部分人同意:明军在清化府以南还控制着一些地方,如此一来岂不是要白白便宜了叛军。

尤为重要的是,清化府的治所清化城依旧在明军的手中,清化城是交趾的军事重镇,叛军几次攻击都铩羽而归,要是按照黎利的议和要求,明军就要白白放弃清化城。

不过,面对着兵临城下的叛军,再加上王通态度鲜明,故而只有交趾按察使杨时习表示了异议,认为此举有辱大明声威,而且不经朝廷就与叛军议和是大罪。

可惜杨时习孤掌难鸣,遭到了王通的厉声喝叱,认为他在扰乱军心,使得众位官员皆不敢言。

然而令王通没有想到的是,清化府知府罗通在接到他的命令后不肯弃城,与清化卫指挥使打忠坚守,使得叛军望城兴叹。

黎利并不想与明庭为敌,如今他接连获胜打得交趾的明军畏战,故而接受了王通的条件,决定与明廷议和。

为此,黎利向宣德帝上了请降表,希望宣德帝能立安南国国王陈氏后裔陈暠为交趾王。

王通于是派人送黎利的使节入京向宣德帝献请降表,并进献礼物,交趾的战事走到了一个是战还是和的十字路口。!^!

第388章摊丁入亩

当平叛交趾的十二万明军被叛军击败,死伤惨重的消息传回京城时后,朝野震动,整个京城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兵强马壮的明军竟然这么快就败了,而且还败得如此凄惨,一时间众说纷纭,议论纷纷,视交趾叛军如洪水猛兽。

太子太傅、征虏副将军、交趾总兵、安远候柳升战死,太子少保、军阁次辅李庆和保定伯梁铭病死,再加上少保、军阁次辅陈洽自刎而亡,大明这两次平叛交趾可谓失败至极,一下子就失去了四位勋贵重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之事。

李云天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讲武堂处理军户的事宜,讲武堂下属的山东军户此时已堂,其中司堂一人,典堂两人。

六大厅的主官叫司厅,副主管叫典厅,其中司厅一人,典厅两人。

各个厅下设若干名办事人员,也就是吏员,其中吏员之首叫司吏,其余的人员叫典吏。

与各地方衙门不同,讲武堂的吏员也都有官身,被授予相应的武官官衔,并享有相应的月俸,并且干得好的话可以得到逐级提升。

而且,讲武堂的最高主官司堂的职责不再是审案,而是协调下辖的六厅发展民生,促建经济,日常案件的审理将交由刑厅来负责。

为了对讲武堂的各部门进行制约,李云天特意设立了督察部,督察部的官员将负责对骁武军和政务堂的事务进行监督。

讲武堂督察部和骁武军、讲武堂政务堂、讲武堂司科院、讲武堂司务厅一样,都直属李云天。

由于讲武堂的飞速发展,使得李云天手中可用的官吏稀缺,他自然不能随便调用人员来充任讲武堂的事官,至少也是那些受过教育,能读书识字之人。

不过这难不倒李云天,李云天再度发出了告示,招募南直隶和北直隶中那些通过初试的武举考生,从中选拔讲武堂的各级官吏,使得那些武举考生大为振奋,也令那些未能参加讲武堂首次武举考试的士子们是扼腕叹息。

那些武举考生想要进入讲武堂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他们要过一道难关,那就是要通过讲武堂的培训考核。

李云天既然在政务堂设立了农厅、户厅、礼厅、军厅、工厅和刑厅六大部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官吏们的办事效率,故而在那些武举考生入职前,首先要经过专业培训。

为此,李云天特意在讲武堂的左右两侧建立了与六厅相对应的兴农院、兴户院、兴礼院、兴军院、兴工院和律刑院,以此用来进行专业化的培养。

兴农院、兴户院、兴礼院、兴军院、兴工院和律刑院的建立,表明大明已经拉开了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序幕,对科举考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虽然李云天建立兴农院等六所专业学院的事情引起了京城朝野的关注,使得那些以科举为正统的文人和士大夫颇有微词,认为李云天此举已经偏离了孔孟之道,纯粹属于无事生非、不务正业。

不过,那些文人和士大夫也就只有私下里发发牢骚,这并不是他们害怕李云天现在的权势,自古以来就不缺那些以死谏君王博取清名的文人,更何况面对李云天?

主要是李云天耍了一个心机,使得那些文人们虽心有异议但无法拿到明面上来说。

原因很简单,李云天是打着武举的招牌建立了那六所学院,所录用的人员也都是参加武举的考生,与文举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文人们历来轻视武举,而武举与文举取士的方向也不同,故而他们没有介入的借口,这使得李云天得以在讲武堂大展拳脚。

否则的话,要是李云天想要撇开武举来建那六所学院,而且使得那六所学院的考生也能步入仕途,那么绝对会被京城里的文人和士大夫们群起而攻之,以捍卫文人们为之尊崇的孔孟之道。

李云天自身就是两榜出身,而且还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翰林侍读,可谓大明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故而深知他所面对的文人集团有多强大,不得已采取这种曲线措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按照李云天的规划,考生们在地方上完成基础教育,然后到专业学院深造,以学习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大明社会的发展。

至于六所学院的老师,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原京城国子监监生陈清为首的在明新馆跟随明新居士学习的人员,一部分是李云天从北直隶各州府抽掉了一些基层吏员以及农户和匠户等等。

陈清等人教授基础的新式学科,包括算学、物理和化学等等,而从北直隶各州府调来的人员教授专业知识,使得学生们勤四体、辨五谷。

那些从各州府中被抽调的吏员、农户和匠户等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们有朝一日也能教授武举举人老爷们,心中既感到惊慌,同时又非常兴奋。

虽然新式武举中并没有“武举人”这一说法,但是在百姓们看来,由于通过新式武举复试的考生都在讲武堂和骁武军中当了官,故而被人们视为武进士,而通过初试的考生自然就是武举人了。

很显然,李云天在政务堂设立与地方府县衙门相对应的农厅、户厅、礼厅、军厅、工厅和刑厅,并且建立相应的兴农院、兴户院、兴礼院、兴军院、兴工院和律刑院,是为了完善他的这套行政体系,然后向各地府县衙门推广。!^!

第389章针锋相对

宣德帝在接到柳升兵败的消息后大为震惊,为了彻底平定交趾的叛乱,柳升这次带去的部队都是明军的主力,没想到进入交趾还不到一个月就被叛军击溃,死伤过半。

由于柳升已死,宣德帝连惩处他的机会都没有了,恼怒之下召集了文武重臣进宫议事,商讨交趾事宜。

虽然李云天是宣德帝的近臣,并且得以晋升为伯爵,但他的官位和资历还是低了些,无法与那些文武重臣一样参加此次议事,故而也就没有被宣德帝召进宫里。

李云天也并不想出席这次议事,宣德帝现在正在气头上,朝中的文武百官也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这次议事除了让宣德帝发泄怒火外并不会产生什么有价值的结果。

况且,待议事结束后宣德帝肯定会召他进宫,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果然,李云天下午在讲武堂京郊大营里处理公务的时候,宫里的一名内侍前来传宣德帝的口谕,让他进宫候旨。

李云天不敢怠慢,将手头的事务交待了一番后就跟着那名内侍进了京城,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去宫城,而是先回了一趟家,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手上多出了三个蓝色的小布袋。

由于宣德帝在乾清宫正殿与众臣议事,李云天于是就在偏殿的一间厢房内等候,内侍们有条不紊地端上了糕点瓜果和茶水。

李云天感觉宣德帝这次议事可能会持续很久,于是让内侍给他拿来了几本书,坐在椅子上慢条斯理地看了起来。

直到夜色已深,李云天才得以去见宣德帝,手里拎着那三个蓝色的小布袋,引得沿途的宫女和内侍纷纷侧目而视,不知道那三个看上去沉甸甸的小袋子里装了何物。

乾清宫,东暖阁。

李云天踏进殿门的时候,宣德帝正在用膳,他与杨士奇和张辅等人因为柳升战败的事情商讨了一天,连晚膳都没来得及吃。

除了宣德帝外,屋里还有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元吉和张辅、周征、张昊,各自被宣德帝御赐了一桌膳食,按照文左武右的规矩分别位于屋子的两侧,边吃边与宣德帝谈论着交趾的事情。

宣德帝并没有忘记李云天,知道李云天肯定也没有吃晚饭,故而也让人给了他准备了一桌。

李云天的食桌位于右侧张昊的下首,与夏元吉相对,向宣德帝谢恩后他将手里拎着的三个蓝色小袋子放在桌上,坐在那里不动声色地吃了起来,静静地聆听着宣德帝与杨士奇和张辅等人的谈论。

自打李云天一进门,宣德帝就已经注意到了他手里拎着的那三个蓝色小袋子,心中感到有些好奇,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交趾的叛乱,因此他并没有开口询问李云天,反正这个谜底迟早都能解开。

很快,李云天就从杨士奇和张辅等人的言论中知道了他们对交趾叛军的看法,这恐怕也代表了朝堂之上那些文武百官的观点。

内阁首辅杨士奇和内阁次辅杨荣认为交趾平叛劳师动众,加重百姓负担,故而应该撤兵,与民休息。

出乎意料,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并没有赞同杨士奇和杨荣的观点,认为败仗后撤兵有损大明国威,故而反对撤兵。

军阁首辅张辅和军阁辅臣周征以及京畿都督府大都督张昊自然坚决反对撤兵,坚持继续平叛,彻底清除叛乱的叛党。

陈智、王通和柳升的接连战败已经使得朝中勋贵们大跌颜面,故而岂会轻易放过交趾的那些叛军?

从众人不同的态度上,李云天敏锐地感觉到了除了政见不同外,这里面还存在着权力的博弈。

显而易见,杨士奇和杨荣代表内阁,蹇义和夏元吉代表六部,张辅、周征和张昊代表了军阁和各都督府。

从内阁和六部之间竟然会意见相左可以看出,内阁和六部现在都在争政务的话语权,谁也不想被对方压住。

而军阁和各都督府则不存在这个全力博弈的问题,因为与内阁不同,军阁之所以成立,就是为了强化皇帝对兵权的控制,讲究令行禁止,自然不能允许各大都督府违逆军阁的命令。

故而,军阁出现后实际上成为了各大都督府的上级,这一点从军阁的阁员组成可以看出,既有勋贵的代表,例如张辅和周征,同时也有兵部的代表,例如原兵部尚书陈洽。

所以各大都督府的勋贵们自然以军阁马首是瞻,遇到这种权力争斗时自然会团结一致对外。

内阁的成立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奏本,拥有决议权,而六部拥有行政权,双方的权力争斗自然不可避免。

虽说内阁的阁员权力日重,但六部也并非善类,他们所依仗的自然就是吏部尚书,凭借吏部尚书与之对抗。

吏部尚书是文官中的“天官”,其所享受的礼制与内阁首辅档次相同,而且六部尚书也是皇帝身边的近身重臣,有着与内阁争斗的底气和根基。

与军务相比,政务很显然要复杂繁琐得多,可谓主导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走向,因此皇帝自然不会将决议权和行政权都交给内阁,以免内阁届时将皇权架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对立。

蹇义和夏元吉虽然并不愿意与内阁作对,但有些事情涉及到了两人或者六部的底线,两人也会据理力争。

这也使得今天议事的时候文官之间的意见出现了分化,六部在交趾一事上的态度与军阁一致。

由于蹇义、夏元吉、张辅、周征和张昊都反对撤兵,这使得杨士奇和杨荣不得不陈明交趾战事对大明的不利影响,与之进行了激辩,使得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紧张,逐渐弥漫起了火药味儿。

“皇上,当年太祖皇帝初定天下时安南最先归化,后来黎氏篡位,故而太宗皇帝要起兵讨伐,求陈氏子孙不得后而设立郡县,纳其为交趾。”

争执中,杨士奇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交趾自归我大明之日就接连叛乱,使得朝廷连年对其用兵,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甚巨,依臣之见不如使交趾复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保一方安宁!”

李云天闻言,眉头不引人注意地微微皱了一下,杨士奇的意思是要让交趾从大明疆土上划分出去,成为大明的属国,岁岁朝贡,以使得大明百姓休养生息。

不得不说,杨士奇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大明自立国之初就接连对外用兵,再加上靖难之役和汉王之乱,国库空虚,民生困苦,到了养精蓄锐的时候。

况且,交趾不过一个蛮夷之地而已,弃之也并无不可。

“皇上,太宗皇帝平定交趾胡氏之乱,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我大明为了交趾安定勤力二十余年,耗费无数,一旦弃之,既无颜面对太宗皇帝和先帝,也有损我大明国威!”

蹇义闻言,也冲着宣德帝一拱手,神情严肃地望着宣德帝。

“皇上,臣也是此意,交趾已归我大明,岂能轻放,否则上对不起太宗皇帝和先帝,下对不起那些战死的将士。”

听闻此言,张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是朝中勋贵之首,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勋贵们吃这个亏,一定要给交趾的叛军一个教训。

“皇上,交趾在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皆在化外,汉唐以来虽然是所属郡县,但叛服无常,历朝为此损失的兵力和钱财不计其数,然收获却甚微。”

杨荣见蹇义和张辅反对撤兵,沉吟了一下望向了宣德帝,宏声说道,“汉元帝时,珠崖郡叛军起兵反叛,汉元帝欲发兵平叛,贾捐之建言放弃珠崖以保民生,史书都以此为美谈。皇上,弃交趾是为了使我大明百姓休养生息,后世之人一定会盛赞陛下之仁义!”

“两位大人,如今我军新败,倘若此时撤兵,岂不会使得天下之人认为我大明在势弱?”这时,周征开口了,不动声色地问杨士奇和杨荣。

“周大人,从交趾撤兵是为了体恤民情,并非向天下示弱。”杨士奇并不认同这个观点,郑重其事地向周征说道,随后望向了夏元吉,“夏大人,你执掌户部,大明的国库可否还有余财支撑下一次交趾平叛?”

“国库财物虽寡,但我大明沃土万里,人口亿万,民间富庶,可以从民间征缴平叛所需的军资。”夏元吉微微怔了一下,随后沉声向夏元吉说道。

“如此一来,岂不是加重了百姓负担?”

杨荣闻言皱着眉头望着夏元吉,面无表情地说道,“夏大人,先帝和皇上都在减轻百姓税赋,如今倘若再行征募,岂不与先帝和皇上的圣意相违?”

夏元吉顿时哑然了,从洪熙帝开始,大明就已经开始制定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要是再行征收,确实是有违圣意。

听到这里,李云天的眉角禁不住微微向上一挑,其实这才是困扰大明再次出兵平叛交趾的一个难题。

历经洪武帝、永乐帝、洪熙帝和宣德帝的连番用兵,再加上大明这些年遭受的自然灾害,国库已经快被掏空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物再支撑下一场交趾平叛。

当年永乐帝想要北征蒙古,夏元吉以国库空虚为由力阻,结果被下了诏狱,直到洪熙帝登基才被放出来,官复原职。

虽说洪熙帝和宣德帝都对百姓采用了宽松的政策,大明国库的境况有所好转,可汉王之乱再加上两次平叛交趾,一下子就把国库的盈余给消耗殆尽,哪里还有余力再组织下一场平叛所需。

要是强行凑齐平叛需要的花费,那么朝廷的运作无疑就要受到影响,肯定会引发一场巨大的波澜。

试想一下,如果京城里的那些官员们忽然有一天领不到俸禄了,届时那将会是一番何等混乱的景象!!^!

第390章狂言妄语(一更)

虽然大明现在国库空虚,可要想派兵再一次征讨交趾的叛军也绝非什么难事。

正如夏元吉所说,大明地域宽广,人口达亿万之众,民间隐藏着巨大的财富,只要对民间征收税赋,那么足以用来筹备平叛事宜。

可是如此一来就与洪熙帝和宣德帝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国策相违背,有使宣德帝失信于民之嫌,与宣德帝的圣意不符。

李云天感到非常意外,按理来说,夏元吉应该站在杨士奇和杨荣一边才对,想当年他可是向永乐帝死谏,以国库虚弱为由阻止永乐帝去北征蒙古,进而被下了诏狱。

不过很快他就想明白了其中的蹊跷,永乐帝当年北征蒙古时,鞑靼太师阿鲁台只是派兵越过边境进行零星骚扰而已,完全用不着永乐帝亲征,进而耗费巨额物资,因此夏元吉这才死谏。

而平叛交趾与永乐帝北征蒙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交趾是大明的国土,如果不能平定交趾的叛乱那么就将失去它,进而成为大明的罪人,因此唯有举全国之力来打这场仗。

“禀皇上,交趾宣化府知府李清正送来了八百里急报!”就在房内陷入一派沉寂的时候,金英手里举着一张卷在一起的纸卷快步从门口走进来,高声禀告。

“拿来。”宣德帝的眉头微微一皱,放下手里的筷子沉声向金英说道,现在从交趾传来的可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听闻李清正送来了急报,杨士奇和张辅等人无不凝神望向了金英手里的那个纸卷,自从几年前被洪熙帝贬去了交趾宣化府当知府后,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李清正的消息了。

李云天的眼前不由得一亮,他可是知道李清正现在正在宣化府忙着抵御叛军的事情,此时送来急件,绝对不会让宣德帝高兴的。

“狂妄至极!”果然,宣德帝打开纸卷看了看,随后勃然大怒,啪的一声重重地拍在了桌面上,将手中的纸卷丢在了地上。

“奴才该死,望陛下恕罪。”立在一旁服侍的金英见状吓了一跳,连忙跪了下去,他根本就不知道那纸卷上面写了什么。

金英这么一跪,屋里伺候的内侍和宫女纷纷也跟着跪在了地上,气氛骤然凝固住了。

李云天见状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看来这个急件来得正是时候,刹那间就激怒了宣德帝,看来要想从交趾撤兵的话肯定不会那么容易了。

杨士奇和张辅等人不由得狐疑地对视了一眼,不清楚那个纸卷上写了什么,竟然惹得一向好脾气的宣德帝竟然也动了怒气。

随后,杨士奇起身走了过去,捡起地上的纸卷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就是一变。

见此情形,张辅和杨荣等人也走了过去,相继传阅着纸卷上的东西,神情纷纷变得凝重起来。

李云天也跟过去凑热闹,到了最后纸卷传到了他的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