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这七个人都顺利通过了初试,在应考中名列前茅,成绩非常优异。
李云天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很欣慰,至少南京国子监有监生参加考试了,不过随后他的心里就感到有些不安。
因为这个现象实在是有些反常,完全不符合常理,难道这七个人就不怕被国子监的那些监生戳脊梁骨?而能够在文考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那么首先应该是文举举才对,为什么要来考武举?
不过李云天此时事务繁杂,根本没有时间去琢磨那七个监生的心思,况且复试已经开始了,那七个人到底有没有抱着什么目的,考试后即见分晓。
武举的文考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可谓开创了江南贡院自成立起来的一个先河,而且采用分数制考卷也对江南贡院来说也是破了天荒。
文考后的第二天就是武考,南京兵部已经安排好了军营,两天内武考就结束。
与此同时,文考的考卷结果也已经出来,果不出其然,南京国子监的那七名监生占据了文考的前十名,其中第一名到第五名位子都被他们霸占,实力异常雄厚。
由于武考的分数是当场确定,故而不需要繁琐的复查,因此武考的排名被连夜统计了出来。
宣德元年三月初十,也就是武考结束的次日,江南贡院门外的告示栏上贴出了此次武举复试的文榜和武榜,排在名单前面的一些人通过了复试,获得了进入讲武堂的机会。
按照李云天的计划,四月十一他就要带着那些被录取的南直隶考生前往淮安,淮安的漕运衙门已经准备好了船只,届时将沿着大运河昼夜兼程赶回北京。
李云天将讲武堂开堂的日子定在了四月初一,届时宣德帝将亲临讲武堂的开堂仪式,宣德帝已经御笔题写了讲武堂的名匾,届时将由李云天亲自挂在讲武堂的议事堂的正前方。
因此李云天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南京城逗留,虽说有二十来天的时间让他赶回北京,可是万一路上出什么事情给耽误了行程,那后果可就严重了。'308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8执宰大明311
再者说了,这些南直隶的考生到达讲武堂后还要经过几天的简单训练,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宣德帝和届时的嘉宾。
江南贡院。
院门右前方侧的告示栏前人头攒动,声音嘈杂,考生们纷纷查看着各自的排名,里面还夹杂着不少看热闹的百姓。
考生中欣喜者有之,懊恼者有之,失落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痛哭流涕者有之……与往年一样,每次江南贡院放榜时告示栏前都会展现出一幅生动鲜明的人生百态图。
“张兄,你果然拔得了头筹!”
一群穿着南京国子监监生服饰的青年立在告示栏的文榜前,一名身材有些矮胖的监生瞅了一眼排在文榜首位、总分高达385分的考生名字,笑着向身旁的一个身形略显消瘦的监生说道。
“这下看他如何下台!”这时,一名立在矮胖监生另一侧的一个监生幸灾乐祸地说了一句。
“到时候看看他的面子往哪里放!”
“哼,竟然以权谋私,在取士上压制我南方士子,真是无耻至极!”
“不给他点儿厉害看看,他真的以为咱们南方士子是好欺负的!”
……
随即,周围那些监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个个显得义愤填膺。
这些监生不得不气愤,李云天在太和殿一番慷慨激扬的言语,使得南方士子考中进士的几率一下子降低了三分之一,从以前的九成到了现在的六成,着实可恨。
这意味着每届科举,将有三成原本会被录为进士的南方士子与金榜题名失之交臂,而始作俑者的李云天自然要被这些士子们愤恨。
尤其是南京国子监的那些年轻的监生,一个个年轻气盛,再加上心高气傲,更是对李云天深恶痛绝,认为他是在帮助那些北方士子牟利,实属朝廷中的奸贼。
这些监生们在平日里在国子监,自然不清楚世道的险恶,也不会顾忌事态的后果,因此头脑一热可什么事情都会做的出来,得知李云天这次竟然来南京督考南直隶武举复试后准备趁着这次机会给李云天一个难堪,扫落他的面子。
当然了,李云天是大明堂堂的御史,又是代表着讲武堂来的南京城,因此他们自然不可能对他动粗,因此决定就在这次武举考试上动脑筋。
既然那七名南京国子监的监生敢参加这次的武举考试,那么自然有着真才实学,否则被淘汰下来的话岂不是贻笑大方。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那就是考上讲武堂后拒之不就,届时李云天的脸面肯定会被扫光。
由于此次参加武举的基本上都是南直隶那些文举无望的读书人,拥有秀才功名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文才实力只能算一般。
故而那七名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在武举文考中一鸣惊人,占据了文考考榜的前十名,他们七个要是退出的话绝对会引发南京城轰动,也将使得李云天颜面扫地。
“走,跟着我去拜见咱们的李大人!”那名身材有些消瘦的监生就是此次南直隶武举文考第一名张恒,他看了看自己的名字,随即冷笑了一声,领着周围的监生大步离开,前往南京守备太监郑和的府邸。
永乐二十二年年底,洪熙帝任命郑和、王京弘为南京守备太监,协同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镇守南京。
郑和此时已经五十五岁,两鬓的头发斑白,他六下西洋,对通往西洋的水路和沿途的境况知之甚详。
因此,李云天趁着这次机会向他打探吕宋岛和占城国的事情,包括两地的势力格局和风土人情,尤其对位于交趾南边的占城国颇为上心,以便日后谋划。
郑和对李云天此举感到很是好奇,不知道他为何对吕宋岛和占城国这两个海外小国如此感兴趣,从李云天年龄、阅历以及职责来看,李云天不应该关注这两个国家才对。
不过,李云天对郑和甚是敬重,一来南京城就登门拜访,如今他有求于他,况且又是郑和熟知的海外之事,故而也乐于相告。
“大人,门外有一群国子监的监生,要求见李御史。”就在李云天聚精会神地听着郑和向他介绍吕宋岛和占城国的情形时,一名下人走进了大厅,向郑和禀告道。
“监生!”郑和闻言不由得感到有些诧异,忍不住望向了李云天,那些国子监的监生竟然追到了这里,看来一定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可李云天第一次来南京城,他们又有什么事情能找李云天呢?
郑和可不认为那些国子监的监生想要通过李云天来进入讲武堂,南京国子监的那些监生不是朝廷重臣之后就是江南才华横溢之辈,岂会投笔从戎,看得上小小的讲武堂。
“大人稍待片刻,下官去去就来。”李云天也感到颇为惊讶,他来到南京城后可从没有见过南京国子监的监生,更别提有什么交情了,随后起身笑着向郑和拱了一下后,抬步前去查看。
很显然,那些南京国子监的监生此次来者不善,竟然在郑和的府邸前点名道姓地要来见李云天,摆明了是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李云天倒要看看这些家伙要搞出什么名堂来。。。
第312章以柔克刚〔一更〕
郑和府邸大门外,一群穿着南京国子监监生服饰的年轻人傲然而立,领头的就是身形有些消瘦的张恒,双目紧盯着院子里,一脸的孤傲。
由于国子监的监生已经放出风声要给李云天一个下马威,因此周围已经围聚了不少看热闹的人,有从江南贡院赶过来的考生,也有城里的百姓,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指着那些监生们嗡嗡地议论着。
忽然,现场嘈杂的声音嘎然而止,身穿黑色军服的李云天大步从里面走了出来,后面跟着一名同样穿着黑色军装的讲武堂教官,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你是张恒?”李云天已经注意到了门外黑压压的人群,目光很快就落在了立在那些监生最前面的张恒身上,打量了他一眼后不动声色地问道。
“正是学生。”张恒见李云天一眼就认出了他,心中未免微微错愕,冲着李云天一拱手,躬身行了一礼。
“江南果然文风荟萃,南北直隶的考卷虽说不同,但在本官看来难度相差无几,你是南北直隶第一个武举文考分数在三百八十分以上的,堪称此次武举文考的魁元,我大明能有尔等青年才俊守疆拓土,军力势必更上一层楼。”
李云天微微一笑,颇为欣赏地向张恒点了点头,对其赞赏有加。
“大人,学生经过再三思虑,认为学生不善武事,更偏向于文治,因此想参加今年南直隶的乡试,请大人成全。”
张恒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傲然的身上,冲着李云天再度一拱手,朗声说道。'30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9执宰大明312
轰的一声,周围看热闹的人顿时一阵骚动,谁也没有想到武举文考第一竟然要放弃进讲武堂的资格。
李云天不动声色地望着张恒,他原本就怀疑那七名南京国子监监生参加此次武举考试的动机,御史暗中留意,已经对他们七人的底细已经知之甚详,故而刚才一眼就认出了张恒。
刚才一听到有国子监的监生来郑和府上求见他,他就已经猜到了是张恒他们,同时也意识到了他们的意图。
如果南直隶武举文考第一名放弃进入讲武堂,或许另外六个排名前十的监生也会这样做,那么绝对是一个笑话,而且对讲武堂在南方的声誉造成恶劣的影响。
“大人,学生等人也觉得投身行伍有心无力,请大人成全!”果然,在李云天的注视下,张恒身后的那些监生中走出了六个人,与张恒并排站在了一起,冲着李云天一拱手,齐声说道。
这一下,现场的人们顿时炸了锅,脸上无不充满了诧异的神色,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自从江南贡院成立以来,还从没有在里面考试的考生考上功名后放弃的,更别说放弃者不仅在排名前十的人中占据了七席,而且还包括了武举文考的第一名,让人大跌眼镜。
立在张恒七人身后的监生们则纷纷得意了起来,幸灾乐祸地望着“挨了一记重重耳光”的李云天,想看看他如此应对眼前这突如其来的这一幕。
李云天扫了一眼神色傲然的张恒七人,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看来他们以为这么一个小花招就能让自己颜面尽失?这也未免太小看他这个讲武堂的总教官了!
“无论文举武举,都是为我大明选才,既然尔等心意已决,那么本官也就不强留。”
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冲着声音嘈杂的人群向下压了压手,现场逐渐安静了下来,他微微一笑,向张恒七人说道,“不过,尔等已经通过了南直隶的武举,已然是讲武堂的预备学员,自然而然拥有了讲武堂的军籍。”
“根据讲武堂的规章,除父母丁忧、意外致残和获得皇上恩旨外,只有无法通过讲武堂三个月测训的预备学员才能离开,否则的话,无故缺席者将按临阵脱逃治罪,本应处斩,但皇上法外开恩,杖责五十,终身禁考文举和武举。”
说着,李云天脸上的笑容越加浓厚,“讲武堂的测训四月初一开始,六月底结束,既然尔等无心武事,那么本官就特许你们测训期间在京师国子监就读,七月即可赶回南京。”
张恒七人听闻要去北京一趟,不由得愕然对视了一眼,他们原本以为李云天要想办法阻止他们放弃讲武堂,没想到李云天如此大方,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不过却要去一趟京师,这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七人自然不想去京师,北京和南京相距两千余里,这一来一回的奔波劳苦不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是到了京师国子监,绝对会被那些京师国子监的监生孤立甚至挑衅。'309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09执宰大明312
李云天在南京国子监的监生眼里是一名打压南方士子的恶贼,可在京师国子监监生看来却是一名给他们争取了远大前程的英雄。
张恒七人这次的举动不仅扫了李云天的面子,损毁了讲武堂的名声,而且还会被看成是为北直隶士子的蔑视。
如此一来,七人在京师国子监绝对会苦不堪言,哪里还有心思温习功课,备考南直隶的乡试?
况且李云天在南京国子监监生中的名声并不好,是一个诡计多端的狡诈之徒,万一届时他想出什么法子不让他们离开,那么他们可就欲哭无泪了。
因此,张恒七人绝对不想去京师,否则的话后果难料,将成为李云天砧板上的鱼肉,任由其宰割。
“大人,学生等人为何不知道讲武堂有这一条规章?”张恒皱了皱眉头,神情警惕地问向李云天,对李云天的说法表示了质疑,毕竟讲武堂的章程并没有向外界公布,是真是假都是李云天的一面之辞。
“讲武堂的章程面对的是那些预备学员,本官也没有想到,有人通过了武举复试后会放弃入堂!”
李云天闻言不慌不忙地回答,随后语峰一转,声音变得有些冷淡,盯着张恒说道,“这种情形可谓百年难遇,若非这是讲武堂成立后的第一次武举,有诸多之处需要完善,尔等此举无疑有着欺君之嫌!”
张恒的脸色顿时就是一变,李云天这番话无疑是对他们进行了警告,暗示着李云天先前已经放了他们一马,否则的话就会以破坏武举为由来定他们的欺君之罪。
能考得南直隶武举文考的第一名,张恒自然不是那种心机愚笨之人,只不过年轻气盛,性情有些偏激,以前只顾着让李云天出丑并没有仔细考虑过事态的后果。
在张恒看来,他主动放弃了武举的前程,一没偷二没抢三没舞弊,李云天除了暴跳如雷外根本就无法阻止他。
不过张恒现在终于意识到了李云天的老道之处,他并没有阻止其放弃武举,但却搬出了讲武堂的规章给他设了一道关卡,使得他顷刻之间就陷入了被动中。
“大人,你这不会是你的缓兵之计,故意敷衍我等的吧?”就在张恒有些懊恼地想着对策的时候,他身旁的一名圆脸监生冷冷地问道。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南京国子监的监生都是二十左右的年轻人,年轻气盛,又是南方士子中的佼佼者,心高气傲,故而说话的语气也就比较冲。
“大胆,你可知污蔑朝廷命官可是重罪!”不等李云天开口,立在他身后的一名策略教官就伸手指着那名圆脸监生高声喝道。
“本官已然当着众人向尔等做出了承诺,岂会轻易更改?”李云天不以为意地抬起右手示意那名策略教官不要跟圆脸监生计较,微笑着向其说道。
“我等熬过那三个月,是不是就可以返回南京参加南直隶的乡试?”圆脸监生此时也意识到自己先前之言颇为不妥,脸色变得有些尴尬,随后不服气地望着李云天。
“只要尔等没有通过讲武堂的测训,那么就不是讲武堂的人,讲武堂自然无法干预尔等的选择。”李云天微笑着颔首,沉吟了一下后说道,“尔等大可放心,既然尔等要放弃入堂,那么本官会从文榜的名单中递补七人,以全讲武堂南直隶学员人数。”
望着面带笑容的李云天,张恒心中忽然升起一股无力感来,李云天有理有据有节,这使得他没有任何办法,先前准备的一番言辞完全落了空,唯有乖乖地跟着李云天去京师的份儿。
“大人,你可敢当着众人的面给我等签下一份保书,届时要是我等没有通过讲武堂的测训,就可以返回南京。”虽然李云天已经做出了承诺,但是圆脸监生还是不放心,想了想后高声说道。
“当然可以,讲武堂是为国选才,绝对不会强人所难。”李云天闻言笑了起来,看来圆脸监生不相信自己,因此笑着说道,“不如这样,本官写下一份保书给南京国子监的祭酒大人,尔等七人届时是走是留全靠个人意愿,本官会派人将尔等安全送回南京。”
张恒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丝尴尬的神色,不无郁闷地望了一眼圆脸监生,李云天身为堂堂的御史和庶吉士,又当着如此多的人许下了承诺,岂会言而无信?圆脸监生实在是多此一举,反倒让人觉得他们小气。
既然李云天已经把话说得如此明白,而且刚柔相济,那么张恒七人自然也没有了胡搅蛮缠的心思,灰头土脸地回南京国子监收拾行李,准备跟李云天去京师。
李云天拜访完了郑和后就去了南京国子监,当着众多南京国子监官员和监生的面写下了一份保书,承诺讲武堂三个月的测训一结束,无论张恒七人有没有通过测训,都会派人将他们送来,尊重他们的选择。
这份保书上盖有李云天的御史印信,留在了南京国子监祭酒那里,使得张恒七人松了一口气。
此时此刻,南京国子监的人毫无例外地都认为张恒七人在七月份铁定会回来,而张恒七人也是抱有如此的想法。
谁也没有注意到,李云天的嘴角处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狡黠,他既然敢签这份保书,肯定另有深意,不会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简单。。。
第313章开堂仪式〔二更〕
宣德元年四月初一,讲武堂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今天,讲武堂将举行盛大的开堂仪式,这意味讲武堂将正式成为大明京师的一个衙门,自此登上历史的舞台。
讲武堂一期工程已经结束,此时已经初具规模,宿舍、教舍、书舍和演武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足以容纳八百多名学生在里面从事学业。
此时此刻,讲武堂的演武场上一片肃杀的气息,四百五十七名身穿黑色军装、带着圆筒大檐帽的预备学员,在各自教官的带领下列队而立,一个个神情严肃,鸦雀无声,双目中有一种难以抑制住的兴奋。
他们已经接到了通知,知道宣德帝今天将驾临讲武堂参加讲武堂的开堂仪式,这对讲武堂和这些预备学员来说是一件无限荣光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预备学员今天穿的是讲武堂的军礼服,也是讲武堂的朝服,与常规军服想比,配备了胸花、胸章和袖章等物,既威风又漂亮,帅气十足,令人眼前一亮。
按照讲武堂的规章,只有出席重大场合时讲武堂的人才能穿军礼服,平常都是常服。
由于本届讲武堂的学员不多,故而讲武堂暂时实行大队、中队两级管理体系。
其中,一个中队有5个班,每个班10名学员,共50人。'31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10执宰大明313
由两名副教官任中队长,一名是武艺副教官,负责军事训练,一名是策略副教官,负责文化和思想。
一个大队有3个中队,共150人,也由两名教官担任大队长,一名是武艺教官,负责军事训练,另外一名是策略教官,负责文化和思想。
随着中队和大队的成立,副教官和教官之上随即出现了一个新的职务——副总教官。
由于李云天的个人精力有限,故而挑选了一名优秀的武艺教官和一名优秀的策略教官来担任副总教官担任他的助手。
这两名副总教官的军衔因此被提升为了少校,虽然军衔与李云天一样,但是胸前资历牌最上一排中间只有一颗银星,表明了两人副职的身份。
演武场上的预备学员们以中队为单位聚在一起,每个中队队列的前方都神情严肃地地立着两名中队长,他们不仅佩戴了军衔和资历牌,而且要见还挂着佩刀。
如果有人见过锦衣卫的装备,那么一眼就能认出来,这些中队长的腰上挂着的正是锦衣卫专用的武器——绣春刀,其斜长的刀身正好与军服相配。
与此同时,讲武堂大门口人头攒动,除了李云天等讲武堂的教官、副教官外,内阁阁员、军阁阁员、各部院堂官和在京勋贵悉数来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着天,谈笑风生。
一身笔挺军装的李云天立在周征和杨士奇等人的身旁,笑着向周围对讲武堂感兴趣的那些勋贵介绍着讲武堂的一些事情。
“来了!”喧闹中,也不知道谁高喊了一声,人们于是纷纷抬头向紫禁城方向的街道口望去,宣德帝仪仗的前端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中。
见此情形,原本还乱哄哄的局面顿时安静了下来,现场的官员们有条不紊地按照各自的级别和文左武右的定制,一左一右地站好了队列。
福王立在正中央恭迎圣驾,李云天左手握着绣春刀的刀柄,仰首立在他身后,显得颇为意气风发。
虽然讲武堂现在还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相信讲武堂犹如星星之火,假以时日势必燎原。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当宣德帝被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从御辇上搀扶下来时,福王率领着在场文武百官,呼啦啦地跪了下去,口中齐声高呼道。
李云天也像那些大臣一样,规规矩矩地给宣德帝行了一个叩首礼,以示敬畏。'310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10执宰大明313
“诸爱卿平身!”宣德帝微微一笑,虚空向上一抬。
随后,以福王、杨士奇、张辅和周征为首的文武重臣簇拥着宣德帝进入了讲武堂,来到演武场上检阅在那里列队而立的讲武堂预备学员。
演武场上已经搭建好了观礼台,等宣德帝和众位大臣落座后,李云天来到观礼台前,先是向宣德帝敬了一个军礼,然后面向着那些预备学员,起了一个头后指挥着众人唱起了《忠君报国》。
《忠君报国》不仅在讲武堂的几首军歌中排行第一,而且“忠君报国”也是讲武堂的办堂宗旨,犹如校训。
一进讲武堂的大门就会看见矗立着的一大块石头,上面刻着的就是“忠君报国”四个大字。
不得不承认,李云天耍了一个小心机,他将“忠君报国”定为了讲武堂的校训,是在尽最大的努力来避免将来有人以此事来攻击他。
毕竟李云天主持了讲武堂的筹建,又担任了总教官,一旦日后讲武堂崛起,那么他难免会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攻讦,说他假借讲武堂结党营私。
不仅讲武堂的教官和学员,京城的一些勋贵和负责现场秩序的亲军也纷纷在口中轻声哼唱着《忠君报国》,这首慷慨激扬的军歌此时已经传遍了京城,深受京军和亲军军士的喜欢,广为传唱。
宣德帝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讲武堂的那几首军歌都得到了他的御批,故而他是朝廷里第一个知道这首《忠君报国》的人,对这首歌是大为满意,既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又提醒他们是皇帝的臣子,可谓两全其美。
歌曲结束后,李云天挥了一下手,各个中队的中队长就喊着号子,一路小跑着带领各自的队伍退下,诺大的演武场很快就空无一人。
不久,一个百余人规模的方队出现在了观礼台前,队伍里的学员手里皆拎着一把长枪,杀气腾腾地雄浑的鼓声中演练起了枪舞。
北直隶的武举复试结束后,北直隶被录取的学员就进入了讲武堂进行训练,以迎接讲武堂的开堂仪式。
舞枪的这些学员是从中挑选出来的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舞起手中的长枪来有板有眼,似模似样。
在座的官员们饶有兴致地欣赏着整齐划一、气势雄浑的枪舞,边看边小声说着话,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能在周征没有介入的境况下将讲武堂打理得如此之好。
鲁仲乾面无表情地望着立在观礼台前指挥着方阵中枪舞学员的李云天,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里总是有一个不祥的预感。
以鲁仲乾对李云天的了解,李云天是一员精练的干才,因此绝对不会做那些大而不实、空有其形的事情。
可是这次李云天筹建了讲武堂,不仅使得宣德帝采用了新式的武举制度来选才,而且还大张旗鼓地在南、北直隶举行了武举恩科,一下子就招收了近五百人,绝对另有所图。
自从成为了有名无实的京畿都督府左副都督,鲁仲乾整个人就变得清闲了起来,有了很多时间来琢磨事情。
鲁仲乾能拥有今天的权势自然也非等闲之辈,否则汉王岂会如此看重他?
经过鲁仲乾仔细得琢磨,愕然得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结论,那就是讲武堂是冲着冲着洪武帝的屯兵制来的。
原因很简单,李云天第一次就招收了近五百名学员,比大明立朝以来的录取的武进士都要多,这么多的人将来如何安置很显然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即使是军阁也无法容纳这么多的人。
而除了军阁外,那些人也只有安排在各大都督府,可各大都督府和各都司衙门的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编制已满,而所属卫所中千户以下的军职都是世袭,根本就没位子来安置他们。
如此一来,那些人想要进入各大都督府的卫所任职就不可能,除非否决了洪武帝的屯兵制,可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先不说洪武帝雄才大略,所指定的军制无人敢擅动,单单京城里这些勋贵首先就会站出来反对。
因为屯兵制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那些卫所的世袭军官都是他们以前的旧部,他们岂会眼睁睁地看着李云天虎口夺食,去动用那些旧部的兵权?
难道就像市面上流传的那样,等讲武堂的那些学员通过了讲武堂的“终试”后,宣德帝将成立一支禁军,而那些学员就是禁军的骨干力量。
宣德帝身为一国之君,要想成立几个卫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足以安置那些学员。
不过,在鲁仲乾看来,李云天这次在南、北直隶招的学员实在是太多了一些。
这些学员与大明卫所的那些军官不同,他们和各都督府的官员一样,都是从朝廷拿俸禄的武官,这无疑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况且大明实行的是屯兵制,军人都是世代从军的军户,与那些民户不一样,征兵的时候征的是军户而非民户。
宣德帝要想重新建立卫所的话,那么必须从驻守京城的京军和亲军的军户中抽调一部分,以凑够组成那几个新建卫所的军户。
这样一来,除了讲武堂第一届学员外,以后的学员将无法安置,因为大明的军户数量就那么多,宣德帝很难再从其他卫所抽调出多余的军户来。
依照目前的情形,讲武堂如果不更改体制的话,最多只能招收一届学员,这也是为什么外界说宣德帝好大喜功,因为第二届学员的招收将会遥遥无期。
如果鲁仲乾没有记错,李云天在北直隶武举复试结束后,曾经承诺那些落榜的考生三年后会是否再开武举给出一个结果出来。
虽然不少人都认为这不过是李云天的敷衍之言而已,但鲁仲乾却非常上心,他认为李云天是一个非常谨慎老道的人,应该不会平白无故地说出这番话来。
可惜的是,现在讲武堂名不见经传,而宣德帝又尚未掌控朝局,包括鲁仲乾在内,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李云天筹建讲武堂的真实用意,谁也不会料到李云天的目的竟然会是编练新军,逐渐以义务兵制和募兵制来取代屯兵制。。。
第314章恩旨〔三更〕
枪舞结束后,来自北直隶的那些预备学员又相继表演了刀舞和盾牌舞,并且打了一套用来强身健体的拳术,刚劲有力,气势十足,赢得了现场众臣的热烈掌声。
检阅完了那些预备学员,宣德帝让金英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