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纨绔公子哥什么的。

“用不着特意安排,只管将陛下带在身边,多参加你们那个圈子的聚会就可以了。”王羽面带微笑,陈琳这种务虚名士也有他的好处,他能听话听音,自己自然省了很多口舌。

“臣明白了。”陈琳躬身领命。

他那个圈子都是些什么人?无非是孔融、祢衡这一类有文才,有口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就是不擅长处理实务的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子和他们混久了,自然潜移默化,变成差不多的人,王羽和陈琳当初商量出的傀儡计划,自然也更容易实施了。

陈琳告退,王羽吩咐一声,早有亲卫押着马岱上来了。

说是押着,但也就是做个样子,只是将马岱身上的武器搜了去,并未做捆绑,四名前卫前后各两名,将他夹在中间而已。

王羽无法确切评估马岱的武艺,但只要他的武艺不在纪灵之下,四名亲卫就不可能对付得了他。只是马岱这次拜见是怎么回事,双方都心知肚明,也没必要计较太多。

“主公,嫌犯已经带到。”为首的亲卫抱拳施礼。

“嗯,你们先下去吧。”王羽摆摆手,示意众人退下,只留了太史慈站在身后。虽然刺杀的可能性很低,但王羽如今的这个地位,安全怎么注重也不为过。王羽本身武艺精强,又有太史慈护卫左右,别说是马岱,就算是吕布空手来行刺,也不可能出现万一。

亲卫应命退下,王羽开始打量起马岱来。

这位西凉名将的形象和王羽预想中的相差不大,身材魁梧,双眼有神,手上的骨节粗大,标准的武人形象。稍有不同的是,马岱身上看不到太多西北人的粗狂之气,倒是有几分儒雅气质,若是穿上一身儒衫,或许会被当做读书人也未可知。

王羽打量对方的同时,马岱也在观察王羽。

第一印象就是年轻,王羽的年龄不是秘密,他是熹平四年生人,恰好和孙策同龄,都是二十岁。比兄长马超大了一岁。虽然早就知道,可当面见到的时候,马岱还是吃惊不小。

兄长马超自幼习武,也是年方弱冠就上了战场,有着西北人独有的粗狂之气。外貌显得成熟得多。而王羽虽然这几年也在外征战不休,但前面十几年几乎是当做千金大小姐养的,单看外表,和弱冠少年也没什么两样。

马岱当然不会因为外表就轻视王羽,可他只要一想到面前的这位看起来比自己还要年幼的少年,身份是天下至强的诸侯。一股浓浓的违和感就涌上了心头,使得他一时都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见马岱有些心神恍惚,王羽干脆省了寒暄问候那一套啰嗦,直截了当的问道:“伯瞻此来,伏波将军有何交代么?”

“哦……”马岱微微一怔,马上意识到自己失态。收敛心神,从容答道:“伯父这次吩咐末将前来,也是听闻青州政令清明,让末将来观瞻学习,将来若能亦步亦趋,也能造福一方,令得西凉百万之众。也能安享太平。”

有点意思啊,王羽心中暗赞,马岱的回答很得体,既说明了此行的意义,也恭维了自己,同时还隐隐暗示,双方不一定非得刀兵相见,握手言和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当然,所谓西凉百万之众,算是个隐约的威胁。但总体而言,马岱这态度算是不卑不亢了。

王羽也不急,闲话家常般问道:“伯瞻之前走了哪些地方,有没有去过高唐?”

“尚未。”马岱神态从容,语气却多了几分谦卑之意:“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末将在魏郡所见,已是目不暇接,惊叹万分,想那高唐得享大名,可想而知,繁华处自然远胜魏郡……”

微一停顿,马岱话锋一转,突兀问道:“末将在民间,听闻君侯以大气魄,用平北策安定北疆,又摒弃前仇,说服了并州高干……末将冒昧问一句,假使洛阳曹将军也有消弭刀兵之意,君侯会以何地偿之?”

先前的几句都是试探,马岱必须先搞清楚,王羽到底是不是传闻中那个有勇无谋的莽夫,然后才能决定用什么方式进入正题。现在看来,传闻和事实相差果然很多,王羽的作风虽然直接,但耐心和心机都是不差的,马岱也是放心大胆的提出了问题。

他最关心的自然是两军有无化干戈为玉帛的可能,虽然表面说的是曹操,但马岱暗指的无疑是西凉军。

“曹将军雄才伟略,想必是不会屈从于人的,假设他真的为了不让百姓受离乱之苦,忍辱负重,那以天下之大,自然无处不可去。北疆虽然有了公孙将军等人,但中原以外,向西,向南,都有广袤无垠之地,当可取之。”

王羽听出了马岱的言外之意,但他还是顺着对方的话锋解释了一番。

马岱眉头微皱,反问道:“中原一定不行吗?”

显然他也听出了王羽的话外之音。

“哼!”反问的语气算不上客气,太史慈当即怒哼一声。他是个爽快人,对马岱求见前搞得那些花样本就很不耐烦,听对方说话绕来绕去,更没好脸色给马岱,听得语气不妥,顺势就发泄出来。

“末将没有质问君侯的意思,只是心中奇怪……”马岱很清楚自己是干什么来的,并没有和太史慈针锋相对的意思,而是赶忙解释道:“君侯不肯在中原裂土封侯,想必是担心重复当年七国之乱的惨事,但对二位公孙将军也是全力支持,并无流放的意思……”

“北疆也不是只有荒漠和草原,也有一些地方水草丰盛,甚至适合耕种。几十年后,也许这些分封域外的诸侯就成长起来了,到时谁又能保证,他们会安于本分,不觊觎中原膏腴之地呢?若不幸如此,岂不白费了君侯的一番苦心?”

马岱仿佛自言自语似的,喃喃低语道:“兵凶战危,如今青州周围群雄环伺,君侯纵然天纵之才,也有强兵在手,安能保得必胜?何不网开一面,于人于己都是方便呢?”

看到了青州的战争潜力,马岱对西凉军东进的态度由谨慎转为悲观,他主动来见王羽的目的,就是想搞清楚,双方到底有没有谈判的可能。以他的身份,这种大事当然轮不到他做主,但马岱同样不想看到马家就此覆灭。

青州太强,曹操又明显只是将西凉军当枪矛使,以伯父那个脾气,一旦打起来,就很难有谈判的机会了,所以他必须把握这个机会,向王羽当面问个清楚。

能否和谈的先决条件就是,王羽愿意做出多大的让步。如果是对公孙瓒、高干那一套,自然一切休提,如果王羽肯做出一定的承诺,至少承认现在西凉军对现有地盘的权利,谈判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

“不一样,大不一样。”王羽摇摇头,说出一番大出马岱意料的道理来。

“不瞒伯瞻说,本将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家权势,只是不想中原英杰在内战中流太多的血,想合众人之力,向外开拓疆土而已。你也是读经史的,应当知道,在周文王分封诸侯之前,华夏的疆域是多大,先秦时代,华夏的疆域又是多大。”

“武皇帝当年的事迹已经证明,想要对外开疆拓土,就不能用从前的那一套,否则大家的目光还不是死死的盯着中原?本将也不讳言,之所以立誓不称帝,就是为了让其他人安心,让他们知道,本将为的不是自家的富贵才定下这个规矩的。”

第八四九章汉胡大防

做为前世的兵王,王羽自身条件不用说,又拥有先知的优势,起家之初的运气也很好,想定鼎中原其实并不很难,真正难的是创立万世不堕之基。

想做到这一点,光是扫平群雄,建立个新王朝是不够的,哪怕把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全杀光也没用,只要还用从前的那一套,就逃不开王朝兴衰,数百年一轮回的宿命。

王羽准备好的答案,是全面的扩张策略,彻底扭转华夏文明的命运!

想想看,华夏文明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谦恭、忍让的代名词的呢?王羽也不是很确定,但华夏文明给人积弱不振的印象是确实存在的,所以后世才有了所谓伟大复兴的说法。

这也许与从宋朝开始,中原王朝开始奉行的内敛式对外策略有关。有力量而不横行霸道,或者干脆就是外强中干,没有力量,当然会被人当成弱者对待。

其实不光是宋、明,就连最令人自豪的汉唐时代,中原王朝执行的也不是彻底的扩张政策。汉武时代打下来的江山,到了东汉末年,不但都还回去了,而且还差点赔上了三辅之地;唐朝中后期的疆域,同样远远小于开国之初,甚至还不如明朝初期大。

华夏文明真正的持续扩张期,反而是在很多人都不甚了解,也很少有相关记录的先秦时代。

周朝立国之初,华夏文明还局促于黄河流域,等到春秋时代,长江以南的广大疆域,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开发。等到战国时代,华夏疆域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在这个漫长的期间中,华夏文明扩张了何止十倍?

究其根由,无非是一个道理,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诸侯们的地盘都是自己的,为了得到更大权力,自然要全力以赴的向外开拓。制度许可,又有利益驱使,在商周交替后的几百年中,华夏文明才得以用极其强劲的速度向外扩张。

所以王羽才有了域外分封的想法。

人都是自私的。只有在为自己奋斗的时候,才能拿出全部的力量,甚至超常发挥。

先秦时代的扩张,是在向外的几个方向都遇到了天堑之后,不得已才停下,然后才有了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的局面。

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扩张的确是到了瓶颈,而现在则不同,有了王羽,技术生产力也比从前提高了很多,王羽自然要考虑竞先辈们的未尽之功。

华夏历史上,成功的扩张政策。还真就只有这么一个案例,西方则是有一个大航海时代。这两个案例差了足有两三千年,但核心的精神是一致的,分封,放权,然后才会有切实的扩张。

大航时代的那些海外总督,和诸侯又能有多大的区别呢?来回传个信,都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哪里谈得上有效控制?本土提供的,其实就是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先进的技术。前者吸引冒险者们回去撒钱,后者保证本土对海外的优势,如此而已。

或许是后世的幻想小说看多了,让三国时代的英杰们不要将血在内斗中流尽,转而变成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这也是很令王羽期待的一件事。

马岱说的虽然只是个自己都不相信的假设,但王羽还真想试试看,看能不能收服曹操、孙策,让他们成为华夏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当然,扩张肯定是有极限的,以后会不会上演更大范围的春秋战国,王羽也说不好。但可能性很大,就算是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不是也发生过美国独立战争等局部战争,最后以两场世界大战做为终结吗?

但王羽还是想试试,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反正他知道按部就班的统一中原,然后登基称帝肯定是不行的,这是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过了的。

王羽多了两千年的中外知识,有念于此不算奇怪,但马岱只是个汉朝武将,这里面的逻辑,他一时三刻哪里想得清楚?被王羽三言两语的一绕,顿时就给绕迷糊了。

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他也只是理解了一部分,知道王羽立誓不称帝果然是有深意的,也不会在大汉固有的疆域中裂土封王。

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民族的观念,王羽的这种做为,马岱也只能以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认为这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另一种说法,也有可能是传说中,王羽对胡族的深恶痛绝所至。

整理思路用了好长时间,半晌,马岱才抬起头,沉声说道:“将军的意思末将已经明白了。但西凉诸羌和匈奴、鲜卑不同,他们也是大汉子民,只是受了太多欺压,才屡屡反乱,并无对朝廷的不敬之意,说到底,他们也只是想求活罢了,还请将军慎察之。”

说罢,他郑重施礼,一揖到地,神情、语气都极为恳切:“末将伯父的脾气是有几分傲气的,诸羌受了太多欺压,胸中积累了很多不平之气,如今中原已是剑拔弩张之势,将军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当为天下黎民着想啊!”

王羽气得直想笑,所以说,迂腐的读书人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半吊子的读书人。马岱这些老生常谈,想驳斥再容易不过了,可看看马岱的神情,相当郑重的样子,一丝一毫作伪的痕迹都没有,如果出言驳斥,搞不好就真的要翻脸了。

王羽还不想闹到那个地步,他和西凉军之间没有妥协的余地,仗肯定是要打的,否则让几十万羌胡移居到并州、河东这种中原腹心之地还了得?迟早得闹出大乱子来。王羽的历史知识虽是有限,但乱华的五胡他还是记得的,羌人可是主力之一呢!

不过,打归打,他也不是一定要彻底消灭对方,西凉锦马超。也是人气很高的一位名将呢,打掉西凉人的气势,让他们乖乖按平北策的套路来才是最完美的。

想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一座桥梁,自己送上门的马岱弥足珍贵。

“诸羌有意移居中原不难。但种族大防不可不顾,须得让他们化整为零,换上华夏衣冠,学习华夏语言和文化,真正以大汉子民自居方可,伯瞻。你觉得这有可能做得到吗?”

“既然将军如此说法,那末将也无话可说了。”马岱脸上闪过一丝青气,似乎有些恼火,但终究还是没说什么,长叹一声,有些泄气的模样。

……

相较与王羽与马岱的话不投机。马云騄和吕绮玲却是相见甚欢。

马云騄本来是被安排和亲卫们在一起在外间等候,但她哪是个闲得住的,趁盯着自己的亲卫稍不留神就溜了出去,然后就在府中到处询问吕绮玲的所在。

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美女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马云騄人长得俏丽。嘴巴也甜,虽然护卫们已经得到了消息,知道这是朵带刺的牡丹,但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

倒不是亲卫们色迷心窍,连军法规矩都不顾了,只是王羽提前吩咐过,对马岱一行要客气点,不是太过紧要的要求,尽可以答应下来。马云騄只是想见吕绮玲,后者武艺高强。也是位闲不住的主儿,见见又何妨?

至于会不会有意外什么的……军中亲卫都是上过阵的,谁没见过吕夫人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威风?又能出什么意外呢?当下就有人去请示了。

将军夫人和一军主将,无论哪一层身份。吕绮玲都有参与机要的权利,对普通的情报她不感兴趣,听说有个同样武艺高强的女孩要见自己,她还是很有兴趣的。

本来护卫们还担心,两位罕见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相遇,会不会像是自家主公遇到那位江东小霸王一样,来个激烈碰撞什么的,谁知两个女孩一见面,没几句话就好得跟手帕交一样了。

欣慰之余,护卫们也是疑惑不解,最后也只能解释说:再强悍的女子,终究也是女子,在外人面前要维护强悍的形象,在同类面前就不需要了。

护卫们的猜想,其实略有偏差,两个女孩之所以一见如故,有惺惺相惜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马云騄的嘴很甜,两人的关系更像是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

“吕姐姐,你身材好棒啊,明明只年长我两岁,个头却比我高了这么多!”

“吕姐姐,你的力气好大啊,说不定能和我大哥比试一下呢,你知道我大哥是谁吧?就是那年向你提亲的那个叫马超的,其实他很想来呢,可惜路太远了,时间也来不及……对了,比武招亲好玩么?听说你把那个可恶的曹文烈打得很凄惨呢,真是活该!曹文烈为什么可恶?那说来话可就长了……”

马云騄嘟着嘴,什么有眼无珠啊,软骨头啊,没男儿气概什么的,把曹休狠狠的数落了一通,看来的确被曹休拒婚气得不轻。

吕绮玲也是大起同仇敌忾之心:“那个曹休啊,亏曹操说他是什么吾家千里驹,连我一个小小女子的十招都挡不住,算是什么英雄?妹妹放心,等不多久,咱们就要和曹操开战了,到时候看姐姐给你出气。”

“嗯,全仗姐姐了。”马云騄乖巧的点着头,眯着眼睛笑得很开心。梁家姐姐教的真对,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找到一个共同的敌人,拉关系是最快不过的。

二女相谈甚欢,一时倒是忘了彼此的阵营也是敌对关系,正当两人商量着要结为金兰姐妹的时候,马岱冷着脸出来了。

“糟了,二哥这副脸,事情肯定没谈成!”马云騄大呼不妙。

“那岂不是说,他日你我姐妹再见,只能是在战阵之中了?”吕绮玲这才回过味来,第一次觉得上阵不是那么美妙的事情了。

“这个姐姐倒是可以放心,我爹是个老顽固,明明没读过几本书,家世也不怎么样,却偏偏要学哪些高门世家的做派,妹妹我想上阵肯定是不可能了。只盼着来日沙场相见,姐姐手下留情,尽量不要伤了我二哥的性命。”

“你不是还有三个哥哥吗?”

“三哥、四哥他们虽然也练武,却不打算做武将,而是要做读书人。不会上阵的。至于大哥……他脾气大着呢,要是发现谁故意让着他,那真是比杀父之仇还严重,肯定是不共戴天啊,不用理他,不用理他。二哥叫我了。姐姐,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云騄这便告辞了。”

“妹妹路上珍重,”难道遇到一个说得来的朋友,吕绮玲颇为不舍。正依依惜别时,她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对了,你在这里等一等……”嘱咐一声,转头便跑开了。

马云騄怔了怔,正迷糊着呢,马岱已经走了过来。沉着脸问道:“小五,你又偷跑出来了,刚才你在和谁说话?”

“朋友。”马云騄无心解释许多,急问道:“二哥,事情怎么会没谈成?你不是说要拿出诚意来的吗?”

“嘿,一厢情愿的事多了,光是我有诚意有什么用?”被妹妹勾起心中闷气,马岱嘿然冷笑:“民族大防?某虽然读书不多,见识有限,可也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讲究。羌人怎么了?再坏还能坏过朝中那些贪官污吏么?”

马云騄知道家中的这个禁忌,马腾兄弟的父亲马平仕途受挫,流落西凉,娶了羌女为妻,所以马家兄弟都有羌人血统。

这血统带来了不少便利。诸羌之所以奉马腾为首领,就是因为有这层关系,算是自己人。反过来,这也令得马腾兄弟在汉人这边倍受歧视。

韩遂和马腾的矛盾便源自于此。前者自忖是汉家名士,身份高贵,虽然同在叛军之中,依然比马腾高贵许多。马腾也是个霹雳火爆的脾气,哪里受得了这个?自然是要掀桌子翻脸的。

两人这几年闹了很多次,固然有争权夺利的因素,但根子却在汉胡之别上。否则西凉叛军首领那么多,韩遂只是名义上的首领,实力并不比别人高出多少,马腾为何单单和他过不去?同样因为只是意气之争,两人也是时斗时和,并没结下解不开的死仇。

羌人血统,在马家就是个禁忌,从来没人敢提,背后嘀咕都不敢,更别说当着马家子弟的面提起了。

王羽虽然没提马腾的羌人血统,但言行间流露出的那股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味道同样让马岱不舒服。

现在,他总算是理解,为什么从未打过交道,伯父对青州的敌意却那么浓了,想必是青州军与匈奴、鲜卑、乌桓连场大战,获胜后对败者的处置都十分严酷的关系吧?物伤其类啊!

有了这层阻碍,割地封疆之类的条件谈不谈就没什么意义了。想到两军之间的那场大战不可避免,马岱又岂能无忧?

看到妹妹懂事的点头,马岱叹了口气,本来还想着给小五找个好归宿呢,现在看来是彻底没希望了。

“咱们走罢,既然要战,还是尽早做准备的好。”马岱也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豪杰,知道事情难以挽回,也不多做纠结,当即准备离开青州,回河东复命。

“再等一等,吕姐姐还没回来呢。”马云騄没有乖乖顺从,她急切的向吕绮玲离开的方向张望着,奇怪对方到底要自己等什么。

“吕姐姐……”马岱知道妹子这自来熟的脾气,却没想到只是自己和王羽谈话的工夫,竟然就这般熟络了。想到王羽不怕惊世骇俗,令女子为将,却对汉胡之防守得如此严密,一时间心中闷气更是郁结难消,男女大防貌似比汉胡之防大多了吧?

他本就劝不动马云騄,又想起了心事,一时倒是没做催促,直到马云騄轻呼了一声,这才回过神来,循声看时,却没见到传说中的那位将门虎女,而是看到了一辆马车。

马岱观察了一下,就是一辆普普通通的单辕马车,要说特殊,就是车厢封闭得更严实些,车里面可能还装了什么重物,留下的车辙很深。

到了近前,赶车的人微微躬身,对马云騄说道:“马姑娘,我家将军一向受不得离情别绪,故而就不来告别了,知道姑娘要远行,路途不平,所以送上军中精制的马车一辆,车中还有些许赠礼,不成敬意,还请笑纳。”

“一面之缘,令上未免太客气了,这礼物还是……”马云騄一双美眸骨溜溜的只在车上打转,马岱却通晓人情世故,知道这礼物收下,难免就承了情,将来恐怕不好收拾。但话只说了一半,就被马云騄扯住了衣袖,挤眉弄眼的好不懊恼。

“这是吕姐姐送给我的,二哥你胡乱推拒个什么劲啊?再说,难道你就不好奇,这马车到底是怎么精工制作的吗?”

“这……”前一个理由马岱还不怎么在意,后一个理由却让他迟疑起来。青州这边能工巧匠极多,造的新式武器已是不胜枚举,说不定这马车还真有什么门道呢。

那车夫也是个很会察言观色的,颇有些高深莫测的解释了一句:“东征之时,军中用的就是这样的车辆,用过人都说好呢。”

马岱愣住了。

……

“夫君,我送人礼物,你跟着掺和什么啊?莫非你偷偷看到了马家妹子的相貌,又动心了?”礼物成功送出,吕绮玲却不是很开心,因为送礼过程被人从中间插了一脚。

“净瞎说,明明我连花厅都没出。”

王羽当然不会认这个账,神秘兮兮的一笑道:“那马岱虽也有些偏执,却是个相当务实的人,压箱底的武器不能给他看,送辆车给他,也让他对咱们青州的实力了解得更确切一些,算是为将来做些准备吧。反正你送的东西那么重,总得有辆好车运送不是?”

第八五零章波澜渐起

上位者一举一动皆有深意,这话说的虽未全中,亦不远矣。

王羽班师后处理的这些事务,除了马岱来的突然,处理的相对随意之外,其他的举动无不影响深远。

在长乐别过马岱兄妹,王羽率军继续东进,沿途遇到城邑,皆是效法在邺城之时,全军披挂,整军耀武而行。听到捷报在先,又亲眼看到这等威武雄狮,民心士气自然高涨,心中的些许疑虑也就消散了。

按说捷报已经传出,王羽没必要如此劳师动众,虽然近似阅兵的仪式耗费不了什么,但维护秩序,组织民众,也不少折腾,以骠骑军的鼎鼎大名,颇有些多此一举的味道。

但实际上,王羽此举也是有的放矢,在北疆大战期间,一直有流言在暗中涌动。

一开始,流言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战的成败上。做为草原霸主,鲜卑在中原,特别是河北之地还是很响亮的,十万鲜卑铁骑,再加上乌桓从旁帮衬,以及幽州本身的力量,单从数字上来说,是远远超过了北征军的。

青州新政中有开民智这一条,但毕竟施行的时间太短,而且流言这种东西,就算在二十一世纪依然有着相当可观的市场,很难彻底杜绝。

大军北征,本土空虚,敌人势大,外敌环伺,这些因素都足以使得领内人心惶惶,要不是新政中同样有政务公开的措施,说不定真的闹出些乱子什么的。

战事虽有波折,但进程比很多人预想中都要快得多,还没出正月,最新的捷报就传回来了。按说之前那些流言应该不攻自破,自己销声匿迹才对。

结果,流言也是与时俱进,直接换成了另一副腔调。先说骠骑军虽然打了胜仗,可毕竟是以寡敌众。伤亡相当之大,然后又提及中原的局势,若有若无的暗示中原大战在即,骠骑军甚至有可能得不到休整的时间,就再次与优势敌人作战,前景凶险难料云云。

这些内容算是主流。还有一些内容不同,关联却不小的,比如曹操得关中之后,实力如何膨胀,西凉叛军并羌胡的力量何等强大,江东孙策又是何等威武之类。

曹操得关中。接收了董卓半数的嫡系部队,以及段煨麾下的关中卫戎部队,流言中说的却是近乎全部。

西凉军的强大,流言则是直接用了对比的方式来说明,汉末这几十年,关中一直动乱不休,最严重的时候。朝廷已经在讨论放弃三辅的问题了,要知道,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黄巾之乱还没开始呢,可见西凉军有多强。

至于孙策的威武强悍,就更容易说明了,如今江东军在江夏打得风生水起,黄祖眼见着就无地容身,弃守江夏了,这还不厉害?散布流言的人还特意说明。江东军攻打荆州,是从下游向上游进攻,难度非常大。

情报司对此当然有所防范,不过这些散布流言的人很专业,他们采取了分段造谣的模式。情报司的人员即便摸到了线索,也很难直接判断,始作俑者的用意是造谣,还是单纯的人云亦云,拿这些时事当八卦来闲谈。

新政中有开放言论的条目在,虽然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在对付流言方面却成了障碍。

这当然是没办法的事,世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政策是十全十美,面面俱到的,王羽班师回来,一路耀武而行,一方面是让士兵享受点福利待遇,享受民众的喝彩和欢呼,增强荣誉感,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流言了。

流言中有一条倒是没说错,大战在即,青州面临的局势确实很紧张。实际上,要不是西凉军突然因为未知的原因放缓了进攻的脚步,高干又很识时务,说不定大军已经开入并州,与西凉军大战了。

大军这么走一遭,流言未必会全部消弭,但受众肯定会少很多。

随着新政的不断推行,领内利益受损者的比例也在逐渐降低,毕竟新政是以大众收益做为纲领,受损的只是那些豪门世家,即便是后者,若肯放下架子,低下高傲的头颅好好审视现实情况,也能找到融入新时代的办法。

那些冥顽不灵的终究是少数,也只有这些人,才对唱衰青州的流言这么乐而不疲。

当然,王羽的应对措施不会只有这么一点,情报司如今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做出布置,一面加强内部监察,以求能在流言刚有苗头的时候便及时扑灭,另一面则加紧追查,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在背后捣鬼。

追查暂时还没有结果,不过大致的范围应该可以确定,肯定是某一方诸侯势力,其中曹操的嫌疑自然最大。

“来而不往非礼也,曹操搞了这么多小动作,咱们自然也要有所回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