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多就是这样了,再有什么,以后慢慢补充便是。”

第八四五章形势与变局

“没有军权,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财权和人事方面的配置。财权自不必说,两边靠的这么近,又没有人为设置的阻碍,财富流通起来本身就是极大的利益了,那点税赋如何支配,本将又岂会放在眼中?至于人事……书院那边虽然着力培养了,但各地的人事缺口还是很大,难得张燕有抓实事的决心,态度也很认真,就随他去好了。”

谈判的后半部分没有太多波折,张燕说是要考虑一下,但王羽抛出的这个特区的饵实在很香,在情在理他都没有推拒的理由。就算出现最坏的情况,王羽也算是仁至义尽,翻脸也没什么心理负担了。

至于说,搞这么个国中之国,会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王羽倒是全不在意,并在接下来的军议上,对众文武做了详细的说明。

“主公此法,乍一听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却是绝妙。张燕死撑至今,仗的无非是一口不平之气,现在主公让步若此,他还能有什么不平的?若是他仍然冥顽不灵,别说天下人怎么看他,恐怕黑山军内部都会闹起来。”

对几路盟军的怀柔工作一直由鲁肃全权负责,他深知各处的症结在哪里,王羽提出的这个特区概念,恰到好处的解决了最大的麻烦,让张燕提不出任何反驳意见来。张燕是最大的反对派,他哑了火,剩下的小磕绊也就算不上什么麻烦了。

“主公对管子四民论的解析,同样精辟,以此来对照、印证我青州的繁华无双,方知一切早有定数,断无一丝侥幸呐。”诸葛亮也难得的做出了由衷的赞叹。

自开蒙起。管仲就是他的终极偶像,诸葛亮对管仲的生平事迹可说是了若指掌,如数家珍,即便如此,王羽对管仲名言的剖析依然让他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由此方知,世人心目中的管仲形象,和真实的管仲,或许是有些偏差的。

“臣读书时曾一度对管子创立的官妓制度大为诟病,认为这是一代名相的污点,可现在想想。食色天性也,既然禁之不绝,不如直接由官府统一管理,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也有促进消费的作用,未尝不是管相的深谋远虑啊。”

诸葛亮前一句话听得王羽心怀大慰。觉得自己总算没把孔明带到沟里去,孔明还是历史上那个举一反三的大才。后一句话却听得他哭笑不得,目前的青州新政,的确开始朝鼓励消费方面有所倾斜,但和官妓制度可扯不上什么关系。

管仲当年搞官妓,没准儿只是看上了这笔收入,顺便平衡一下士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当时的齐国很长时间没经历过大规模战乱。特权阶级的士族无不穷凶极奢,在家中蓄养大批美女,导致国内男女比例失衡,要是没有适当的发泄渠道,搞不好就会引发动乱。

不过诸葛亮年纪还小,这些道理跟他未必讲得通,王羽也是打个哈哈就胡混过去了,想着等有了适当的机会,一定要做些引导,免得一代英才走火入魔了。

“设立特区的事应该不会有什么波折了。高干那边多少还有些手尾,元直,子敬,此事就由你二人商量着办,只要不违背主要原则。条件尽可放宽松一些,切记要尽快处理妥当。元皓不日也将南下至邯郸,政务方面的接洽可由他来主导。”

涉及三郡一州,百万军民的大事,大方向定下来也不过是个开始罢了,真正实施起来也是千头万绪,王羽也表现得相当慎重,直接派出了手下的三大干才。

“臣定当尽心竭力。”徐庶、鲁肃齐齐起身,同声应诺。

高干那边主要是领地的交接,精锐部队都是高、袁两家以重金打造出来的私兵,他们当然要带走,去边塞外打天下,靠的就是这些嫡系班底。剩下的地方部队训练和士气都很差,但也有一两万人,无论是遣散还是接收,也都需要慎重处置。

而西三郡这边主要的问题就是整军,黑山军也是从中平元年揭竿而起开始,一直存留至今的黄巾余部,军中多有百战老卒。黑山军战力普通,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装备太差,张燕等领袖也没接受过兵法传承,打仗用的都是野路子,这些老兵却是不可小觑的。

虽说王羽答应张燕,听凭黑山军将去留,但这么一支精锐力量,也不能轻易放手,尽量吸收到骠骑军序列才是最为稳妥的。

王羽自己想想也觉得蛮有意思的,自己这支名震天下的骠骑军,究其根本,其实也是七拼八凑起来的,泰山强弩,白马义从,洛阳北军,并州铁骑,此外就是各路黄巾余部了。

而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黄巾余部,想想历史上的曹操,这个乱世之中,还真就是得黄巾者得天下呢。

“收编的黑山军和并州军,暂时归于泰山军序列之下,实则自成一军,元直将教导队散进去,加以整训,等到泰山军由北疆返回,两军合二为一,组成西部军团,负责西向攻略。此军以元直为主帅,子敬、文珪等人辅之,尽快占据上党、太原境内各处要隘,遏制西凉军的锋芒。”

“喏!”尽管早就有所预料,但真正到了王羽一声令下,组建西部军团的一刻,徐庶依然心潮澎湃,难以自已,所谓以国士待之,不过如此。

其他人看向徐庶的目光中,同样充满了艳羡神色。方面军的统帅啊,尽管如今青州的政策不讲究裂土封疆以筹功,但奖惩分明也是一贯的原则。

先是平北策的域外分封制度,现在又有了个所谓的特区,主公在大原则上严厉,具体处置上灵活的风格也是一目了然。只要有了盖世功勋,还怕将来没有办法兑现军功吗?

责任越大,立功的能力就越强。方面军的统帅,打好了甚至有灭国杀王之功,就算当不成异姓王,青史留名也不在话下了。

就目前而言,只有张颌勉强算是独当一面。但他那个性质却和徐庶的不一样,徐淮军负责的是防御,辖下的区域也是被称为防区的,顶多算是个守将,和方面军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今的徐庶,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了。

羡慕归羡慕。众人表现得都很正常,大军迟早要席卷天下的,主公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分身术,将来自然是要放权给下面,这种机会虽然宝贵。但也不是绝无仅有,关键还是看自己能不能抓得住。

俗话说的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么。

众人纷纷道贺,徐庶激动之余,也不忘一一答谢致意。

整个过程中,王羽一直笑吟吟的看着,直到众人各归其位。这才沉声叮嘱道:“西凉军装备简陋,战绩也称不上辉煌,但毕竟人数众多,马家众将俱都骁勇善战,又有曹操在背后支援,无论战守,元直都不可轻敌大意。”

“主公放心,臣一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徐庶少年时经历过不少起伏波折,如今虽是得意,却远没到得意忘形的程度。听到王羽叮嘱,回答时也很是沉稳。

“如此甚好。”王羽满意的点点头。

西凉马家在历史上的记载有限,在后世却是大大有名,甚至很多人都不了解其身为反叛军的跟脚,就单纯的喜欢这路诸侯。其原因无非是马超。

马超真正的发挥,其实就那么一次,在渭水之畔的正面对决中打败了曹操,其后就变得默默无闻了。投蜀连转折点都算不上,因为入蜀之后,马超明面上享受着高官厚禄,风头无两,实际上却是被架空的,没有兵权,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辉煌战绩。

不过,尽管只奋迅了那么一次,但王羽对西凉军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连鼎盛时代的曹操都吃了亏,谁要是小觑这路兵马,不是轻敌是什么?

有可能的话,王羽是想自己来对付马家军的,他这次提前班师,轻骑南下,为的就是这件事。可惜西凉军气势汹汹的杀过来,却在边界地带按兵不动了,王羽总不能丢下中原,追到河东去。

西凉军再强也强不过夺了关中的曹操,中原才是真正决胜负的战场,西凉军只是曹操因势导利抛出来的棋子罢了。

当然,以徐庶和徐晃的搭档来对付西凉军,肯定不能算是轻视对手,如果开战时间再拖后几年,并州军团没准儿还能得到来自北方的策应,那就更加万无一失了。

王羽抽身南下,一方面是因为并州的局势,更重要的则是镇远堡已经修筑完成,鲜卑大军再次铩羽而归,公孙瓒已经在草原上站稳脚跟了。

接二连三的失败已经将鲜卑人推到了崩溃边缘,无论谁登上汗王的位置,都不可能拥有从前的号召力。分散的草原部落,只有被公孙瓒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份儿,对中原不再有任何威胁。

相反,公孙瓒的势力会以镇远堡为中心,开始向北,向西延伸。

草原上有几个出了名的水草丰盛的牧场,其中最大,也是最富饶的就是河套平原。东汉时代的并州疆域,其实就囊括了所谓的东套,而弹汗山的位置,正处于河套以东的敕勒川,是不逊于河套的富饶地区。

敕勒川以北的地域虽然也是草原,但因为河流稀少,即便是游牧民族,也无法在此定居,失去了敕勒川的鲜卑人,只能向更遥远的地方迁移。而公孙瓒实力有限,很难跨越茫茫的荒原向北追击,只能继续向西扩大战果,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大举北进。

从弹汗山向西百里,其实就是过去的云中、五原和定襄,公孙瓒的势力扩张过来之后,就会对西部并州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故而战事延续的时间越长,对青州方面就越有利。只要徐庶不轻敌冒进,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另外,高干没有急于选择扩张的方向,只说自己可以暂居雁门郡,等战事见了分晓之后再做决定。如果西凉军被击溃,那他就乘胜追击。向西进取,目标是夺取西部鲜卑的燕然山地区。如果战事绵延日久,他也可以考虑去倭岛或是交州以南的某些地方。

这是他说出口的,还有第三种可能性没说,那就是青州失败的话。从雁门郡位置,他也可以选择攻入幽州,或者冀州北部,趁火打劫的分一杯羹。

这点小心思能骗过王羽,也骗不过心细如发的诸葛亮,但既然他爽爽快快的说出口了。王羽也无意追究,眼下的重点是尽快接收并州各处要隘,而非斤斤计较一些用心或潜在威胁之类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高干现在也算是青州的盟军,他屯兵雁门,对西凉军侧翼就是个威胁。总体形势还是颇为有利的。

军议结束,王羽很没形象的伸了个懒腰,侧侧脸,向肃立身后的诸葛亮问道:“曹操最近在忙些什么?”

“和您差不多。”诸葛亮博闻强记,又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对王羽颇为突兀的询问也是张口就答:“百官中颇有些投靠者,曹操从中选拔了钟繇、荀攸等人。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议,效率也还不错,几乎每次军议之后,都会有相应的动作。”

“情报显示,招降纳叛而来的兵马,目前正由乐进、李典二将负责整训,乐进的练兵风格与文则将军颇为神似,董卓军的底子也很不错,想必很快就能操练出来一支精锐。”

听到乐进的名字。王羽也不无感慨,曹魏的五子良将的整体含金量很高,每个人单独拿出来,都有独当一面的威猛战绩。这一世自己各种挖角,结果把五子良将挖了四个过来。独独就差了一个乐进,似乎也算是种遗憾吧。

乐进和于禁的风格非常相似,同样的善战,也是同样的低调,只要看看骠骑军如今的风貌,就能想象得出,经乐进之手整训出的董卓军将会是如何焕然一新的面貌了。

早知道,就把此人也挖过来了。

王羽也只是想想,对乐进跟随曹操之前的记录,他一点印象都没有,而且乐进投靠曹操的时间也很早,大概是曹操刚扬旗兴兵,这个人就在了,想挖他的角,非得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不可。

“乐、李二将负责的主要是步卒,骑兵则是另起炉灶,由曹纯为主帅,曹休为副,加以许褚、典韦两名亲卫大将在军中,分以虎、豹为名,编练骑兵……”

虎豹骑的大名,自是如雷贯耳,但这一世曹操起步便落在了王羽后面,建立虎豹骑,也被当成了跟风。不过,虎豹骑的含金量却不比前世差,曹纯、曹休只是年纪较轻,能力都不在曹仁之下,许褚、典韦更是不用解释了。

王羽不是没设法找过这两个家伙,但他又哪里想得到,典韦竟然是出身于张邈的军中,联军在成皋败于徐荣之后,才被曹操网罗过去的呢?要不是情报司刺探到了这个消息,王羽现在还蒙在鼓里,以为典韦是从那个旮旯里突然蹦出来的呢。

许褚更是不用说,这家伙根本不是草根一族,而是谯郡的大族,对抑制豪强的青州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在曹操追击袁术,占领淮、汝一带时,他就带着部众投靠曹操了。

王羽也只能用世事本就难以圆满如意来安慰自己了,反正青州名将如云,倒也不怕缺了这两个人,之所以觉得遗憾,也不过是做为前世的三国迷,有着尽收三国名将的癖好罢了。

反正他一直都是把曹操当做最后的守关BOSS,总不能让老曹只有光杆司令一个出来显眼,然后一巴掌就拍死吧?

“除了军队之外,曹操对荆州的攻略也在加紧,有可靠情报显示,因为蔡瑁与曹操有故,现在荆州蔡家已经开始有所倾向,正在暗地里游说同样在荆州举足轻重的蒯家,一旦蒯家动摇,曹操就大有希望能兵不血刃的取得南郡……”

又是个意外。

王羽对蔡瑁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两名降将,无奈之下,只能让于禁操练水军。结果听诸葛亮这么一说,曹操和蔡瑁竟然是故友?还用这层关系在调略蔡家?这真是太让人意外了。

不过孔明是从荆州出来的,黄月英的家族更是与蔡、蒯两家同列荆州四大家族,就算没有情报司的渗透,这些消息也不会有错,只能说自己孤陋寡闻。

除了蔡、蒯、黄三家之外,还有个向家是平起平坐的,不过向家的家主向朗学问不错,做官手腕却不行,被罢黜了长史之位已有近十年之久,没人当官,家族的势力自然如逆水行舟,现在并称为四大家已经颇为勉强,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黄家虽然因为黄承彦父女的关系,对青州有所偏向,但黄承彦不是黄家的主干,黄家的真正掌权者是正被孙策打得灰头土脸,痛不欲生的江夏太守黄祖。

在孙策亲自策动的狂猛攻势下,黄祖现在也是度日如年,巴不得有个人能将自己从孙策刀下解救出来呢,如果蔡、蒯两家达成一致,荆州战事自然不会在有什么变数。

王羽不愿意看到曹操继续壮大,但青州毕竟离得太远,对此也是鞭长莫及,也只能摇摇头叹口气了。

“此外,曹操还在暗地里收罗工匠,除了从青州各地的工坊挖人之外,在其他地方也下了很大的力气。士元来信说,曹操在淮南的人才网罗工作进行的很顺利,除了民间的工匠外,还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名士,其中就包括了身为宗室的名士刘晔刘子杨!据闻,刘晔初至洛阳,就奉上了兵器秘传一部,曹操得之大悦,升刘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

“刘晔献上的兵器秘传?”王羽心中一动,这个典故他倒是耳熟能详,刘晔献上的秘传中都有些什么,他不能完全确定,但有一样东西肯定是不会错了,霹雳车!

结合那个叫凉茂的也去了洛阳,曹操收罗工匠的举动就不能等闲视之了,难怪他突然按兵不动了呢,原来是担心自己这边新兵器啊。

刘晔这个人倒是没什么可担心的,他的兵器秘传不过是祖上传下来的,他本身在这个领域应该不会有太高的造诣,就算高,也不可能比得上黄月英,不过……

想到这里,王羽又是心念一动,曹操既然对此重视起来,肯定不会只想着加强自身,肯定要给青州这边添点堵,就目前而言,最直接的手段就是……

王羽脸色瞬息数遍,突然吩咐道:“孔明,你马上修书给文和,让他尽快和承彦先生取得联系,让他早赴青州来避难,以免荆州有变,被人扣下来做人质。对了,你叔父那边,还有庞德公,也应该尽早做些准备方是。”

“……臣明白。”诸葛亮微微一怔,很快了然,对王羽的急变之能也是深感震惊之余,脸上也蒙上了一层忧色。

绑架人质这种手段不是常规手段,但曹操枭雄之人,为了胜利,他不会顾忌太多。先前青州将军府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北疆,全然忽视了荆州变局的影响,现在必须要尽快补救了。

第八四六章骠骑耀武

正是中秋好时节,邺城的喜庆气氛也是越来越重了。

得胜归来的大军祝捷耀武,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前一次耀武的路线是沿着黄河,并未包括魏郡北部的邺城,对邺城百姓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次。

除此之外,这次耀武的意义也与之前大不相同。

众所周知,骠骑将军前次行军耀武,是在河北大战之后不久,主要目的是以强横武力震慑四方不臣,接应河东白波东迁。但这一次,除了祝捷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目的。

坊间传说,说是关中动乱,天子看透了曹、董乃是一丘之貉,在几个忠心侍卫的护持下,从长安出奔,现在已经到了魏郡境内!

如果传言无误,那这次大军耀武就有了新的一层意义,这是要在天子面前献捷阅兵啊!

就天下大势而言,青州逢迎天子可能有着多种多样的意义,但对百姓们来说却没那么复杂。这么多年以来,大家伙儿算是吃够了这乱世的苦头,什么是乱世?就是君不君,臣不臣,一切的一切都偏离了正轨,所以才动乱许久,迟迟难以平定。

现在天子来了青州,骠骑将军又是素来以忠义闻名天下的,肯定不会像董卓、曹操这些乱臣贼子一样对待天子,这样一来,一切自然回归本来的轨道,太平盛世指日可期了。

人心思汉,思念的并不是汉室皇族,而是从前的那些太平安稳的日子,天子归位,对很多人来说都算是个很明显的征兆。

当然,在整体气氛比较开放的青州。随大流的人相对有限,普通的农夫倒还罢了,那些常年居住在大城邑的人,即便是个普通的挑夫或者赶车的老板,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观点。

八月里下了几场小雨。不过大军入城这天,天气却很好,老辈人都说这是天公作美,乐见其事下小雨之后地面潮湿又不泥泞,大队人马走在路上也不必担心尘土飞扬,让人扫兴。

魏郡素来是冀州的中心地带。做为治所,邺城的人是稠密,大家都怕来晚了没有空地方,早早的过来,有人带着早饭过来,有人干脆就不早饭。

据说是从东面的建春门入城。天蒙蒙亮,就已经有不少人在那边等着了。除了冀州的治所之外,邺城还一度做为战国七雄之中的魏国的陪都,城内建筑的布局极为整齐,东西的建春、金明二门之间,由一条能容下八辆马车并行的驰道相连,非常适合大队人马通行。

百姓们在街边瞅着。宽阔的东西驰道两旁,那些酒楼茶楼的二楼高处,早早的被人预订一空,有钱人家都定了位置,准备到时候舒舒服服的看个热闹。

酒楼还好,茶馆这种新兴的商铺流行的时间还不长,二层楼这样的场合毕竟是少,有那出手豪阔的富贵人家,还想看这个热闹,还不愿意和别人凑在一起。干脆花钱买下了路边的宅院,在里面用竹木搭起高台。

不过,不管是这等在楼上的,还是在高台的,照例有两名卫士驻守。在屋顶和城楼上,还影影绰绰的有不少影子,懂行的人都知道,那是控制高点的弓弩手。有不少人感到奇怪,说何必这般的小心翼翼,大军行进,难道还会怕两边的百姓攻击不成?

这些终究是小节,心里无亏,又熟知骠骑军不扰民的作风,不管懂不懂行,对那些弓箭手都没什么可在意的,人们谈论的焦点问题,主要还是关于天子的。

“天子来了未必是好事啊!天下乱成这样,说到底,还不就是桓灵二位先帝不肯好好打理天下吗?罢黜了朝中的正人君子,重用贪鄙无能的外戚和宦官,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先帝更是明码标价的卖官鬻爵,能有个好儿才怪呢。”

“可不是么,骠骑将军一门忠烈,当今天子却是个从未经历过大事的,一直被董贼囚在宫苑内不能理事,万一不管不顾的指手画脚起来,骠骑将军岂不是要为难?”

眼见几个年轻人越说越不像话,一名年纪稍长的人面色严肃的咳嗽了声,开口说道:“这么说虽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可是天子毕竟是天子,天地君亲师,这纲常伦理还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再说,骠骑将军也是英明天授,星君下凡的人物,有他辅助,天子自然贤明。”

一些老人在点头,但年轻人们却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青州新政中对教育和信息传播极为注重,现在的青州比起后世当然还是相当闭塞,但相对于从前,已经算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了。

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思想转变的速度也快,在这样开放的氛围的熏陶下,眼界一旦开阔起来,顿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虽然不至于对上下尊卑不屑一顾了,但很多人都更愿意自己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这是骠骑将军一直提倡的,当然不会有错!

虽然如此,倒也没人会当街争辩这种事,经历了四百年的皇朝,威严也算是根深蒂固,不是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能彻底颠覆的。

何况,民间敢于指责天子的人,所持的观点基本上还是和士林中流传的差不多,还谈不上什么新意,将军府对此采取的是不闻不问的态度,也让人有种讳莫如深的感觉。人们谈论起天子时,心里终究没底,争论自然也无从谈起。

更重要的是,时间也差不多了。

随着城头上“咚咚咚”三声大响,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尽管不知道这三声大响为了什么,但鼓号乃是军器,这鼓声显然是大军入城的信号。

站在街道两侧的人,即便是最靠近城门的,对城门另一边也看不太清楚,但大家始终没有等到大军出现。

开始的安静过后,嘈杂声又是出现。然后喧闹又是恢复到刚才的状态,买卖零食的小贩看到热闹也过来兜售,拉长了调子的吆喝更是别有风味。

大家不时的别过头去看,看不到什么,然后又继续的聊。过了会,聊天的声音变小了些,因为有人能听到似乎在城外有些鼓声,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

仔细听过才知道那不是鼓声,虽然也是‘蓬蓬’作响,极富节奏感。一波波的声浪如同惊涛拍岸,但和鼓的音色终究不同。

“这是……脚步声?”有人在疑惑,有人在思索,也有人失声叫了出来。

“真是脚步声!”

乍听匪夷所思,但青州的民兵训练注重的就是纪律和整齐,在每月一次的大型会操中。也能听到类似的声音,但也只是相似而已。民兵毕竟不是职业军人,在鼓乐或号令声的引导下,固然可以令得千百人整齐划一,但只要数量超过了千人,步伐就没办法完全统一。

而现在听到的疑似脚步声的声响,至少也是数千甚至上万人才能踩踏出来的。这么多人行动起来有若一人,这里面蕴含的意义可就吓人了。

等到脚下传来了轻微的震动感,而且越来越强,人们心中的疑虑顿消,议论声变成了啧啧的赞叹。

“不愧是骠骑军,天下第一强军啊!都用不着动手打仗,便足以看出强兵本色了。在下也是每周都出操的,那队列训练看似简单,其实也是很难的,而且是参与的人越多就越难。听这动静,怕不有上万人,队列拉开,至少也有数里之遥了,踏的脚步却是这般……啧啧。了不起啊!”

“你也不想想外面来的是谁?前几天衙门口不是出了公告吗?君侯此番班师,大军是分批行动的,最先开拔的是亲卫铁骑,随后就是羽林军,再后才是泰山军和疾风骑兵。羽林军可是文则将军操练出来的,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还说吗?”

“咦?北疆不是已经安定下来了吗?疾风骑兵怎么最后行动?”

“那谁知道了?君侯这么安排,总归是有道理的吧?以在下的管窥之见,疾风骑兵这一次也是劳苦功高,从中山国一路打到了弹汗……大青山,然后又兜回了幽州,最后又去辽东战了一场,一路转战何止万里?战绩辉煌,但损耗恐怕也……”

“但愿将士们没事,眼见着中原又是大战连场,军中没有子龙将军可不行啊。”

“别说了,看,大军已经进城了!”

一名旗手走入了城门,出了城门洞众人才看清他手中的大旗,很简单的纹饰颜色,火红色大旗,上书一个黑色的大字“林”!

旗帜上隐隐有虎纹,旗手穿着全身鱼鳞甲,铮亮的甲片在日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本来有些噪杂的街道上瞬时安静,大家都看到了出现在街道上的军队,一水穿着鱼鳞甲的矛戈兵排着整齐的队列,矛戈斜举,踏着大步,整齐向前。

军队的着甲率太高,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支铁人军似的,街道上很多人下意识的都是眯了眯眼睛,甲胄和兵刃闪烁的寒光太刺眼了。

在汉朝,华夏的尚武之风犹存,无论是雄壮武威,杀气冲天的军队,还是训练有素,注重军纪和整体的军队,都不是绝无仅有。但装备如此精良的步兵,还真是难得一见。

汉朝的北疆,比后世的那些王朝都要拓展得更远,河套是在东汉末期才逐渐失去的,所以汉军的战马来源并不匮乏,精锐部队也多数都是骑兵。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用最精良的装备武装骑兵才是王道,谁会在步兵身上花这么大力气呢?

普通的军队中,低级军官能捞到一件扎甲穿,这支军队就已经算是装备精良了,而羽林军的普通士兵身上穿的竟然也是鱼鳞甲,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扎甲是将长铁片捆扎起来,护住身躯主干,鱼鳞甲是用甲片叠在一起,有战裙和护肩,防护比扎甲全面得多,防御力也高出一筹。当然,代价就是耗费也大。既耗铁,也耗人工,一般都是军官装备的。

混在人群中的马岱一行人是最震惊的。

开始看到青州军摆出来如临大敌的架势,马岱多少还有些不屑,觉得王羽身在大军之中。还在行进途中下这么多功夫,和传说中气魄冲天的绝世猛将形象多少有点不符。

但羽林军一进城,他就差点跳起来,因为他听到了身边的议论声,说那个举旗的竟然就是羽林军的主将于禁!

如果是这样,王羽的小心谨慎倒是有情可原了。一军之将这么重要的人物摆在头前了,不小心点怎么行?

至于为什么让于禁走在最前,马岱就没去考虑了,他没空考虑这些旁枝末节,他被羽林军的军容吓到了。

他一度在想,是不是这羽林军将走在前排的步卒都弄了身甲。这些披甲的没准都是军将或是精选的精锐,到了后面就不行了。

街道上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