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鉴于此,王羽自然没什么兴趣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

要知道,抽别人后腿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白波本来就是自己的势力第范围,大费周章的引导并接应他们东撤,耗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不说,还丢了打在河东的这颗钉子。

若非考虑到让出河东对曹操的牵制,王羽更愿意设法对白波军做出增援,让他们设法坚持下去,坚持到骠骑军大举西征时,有了白波军的接应,河东还不唾手而得么?

所以,王羽前一次拖人后腿的行动虽然战果丰硕,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导致他对此失去了兴趣。仔细想想,如果他坚持将拖后腿进行到底,说不定反而会便宜了势头正猛的孙策。

正如郭嘉的分荆之策体现出来的理念那样,诡计什么的都是旁枝末节,强大自身才是根本。在这一点上。他和诸葛亮也是不谋而合。

唯一让他有些意外的就是诸葛亮强烈的坚持态度。

在王羽的印象里,诸葛亮应该不是个很稳重谦和的人,难得看到他对什么事这么执着,连历史上最出名的那句鞠躬尽瘁都出来了。

别说诸葛亮的提议本来就正中王羽的下怀,就算不是,他也要好好思量一番才行,不然啊。看着架势,说不定少年版的出师表就要新鲜出炉喽。

当然,王羽也不会就这么把繁杂的事务一股脑丢给诸葛亮,他不想虐待童工,更不想让诸葛亮提前变成历史上的那个工作狂,同时也有些不放心。担心少年勇气可嘉,却未必能将这么多事务料理周全。

因此,他修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往卢奴城,向田丰问计。

他不是没想过,调更老到的田丰来幽州坐镇,可能更为稳妥。可是。一来他得照顾诸葛亮的心情,更重要的是,随着幽州军的正式易帜,渤海、安平、河间这几个大郡也纳入了青州的统辖范畴,百废待兴之际,没人主持大局可不行。

如果说幽州还只是有些发展潜力,渤海三郡却本来就是冀州大郡,虽然屡经战乱。人口锐减,但总体水平比幽州可强多了。用不着投入太多资源,只要将青州的政令照搬过去,不出两年,就能尽复旧观,为青州提供足够的争霸资源。

这么重要的事,除了让田丰亲自坐镇。王羽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选来。

一方面联络田丰,另一方面,王羽也写了几封长信回高唐。

一封是给贾诩的,主要是探讨并推演局势变化。进而商量出一些应变的对策,最后再想点惠而不实的小手段给曹操添堵。

王羽自己没太多想法,只是想到可以给刘表提个醒,提前做点防备。

虽然在三面夹击之下,刘表无论如何也难以幸免,但他坚持的时间长短,和战事的激烈程度,却会对孙、曹两家的收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袁术,他虽然也掺和的挺起劲,但现实条件摆在那里,任他再怎么起劲,也不可能从孙、曹那里抢到大头,纯粹就是跟着起哄。

为此,王羽另写了一封信给庞统,许可后者动用淮南军中的高级内应,设法搞清楚袁术到底为什么这么起劲,若有可能,可酌情投入资源加以破坏。

在军事上,淮南军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但三面围攻和两面夹攻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考虑到荆州权力架构的特殊性,王羽认为,若是能劝服袁术,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荆州的危机。

考虑到现在益州主政的是老谋深算的刘焉,而不是他那个懦弱无能的儿子。王羽认为,若是乐观一点,自己的提醒说不定能促成个荆蜀同盟出来,毕竟这二位是亲戚,唇亡齿寒的关系也是明摆着的,刘焉没道理看着刘表覆灭。

如果再能把袁术劝退,那就是二对二了,以刘表当年硬抗孙坚的韧性,多少也能坚持个一年半载的吧?

出于同样的考虑,王羽也专门写了封信给徐庶,讨论并州攻略。长期以来,并州就是青州军实战练兵的场所,袁谭、高干就是咬着牙在死撑,早就没了反攻冀州的念头。

除了袁、高之外,并州最大的势力就是匈奴,后者被王羽、徐庶先后两仗打寒了胆,也打伤了元气,已是不足为虑。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等到王羽腾出手,只要令徐庶率领一旅精锐西进,攻略并州完全没有难度可言,肯定是个望风披靡,势如破竹的势头。

但现在看来,并州很有可能面对另一个威胁马腾、韩遂的西凉叛军。

王羽对马腾、韩遂并不熟悉,他熟悉的只有马超、庞德、马岱这几个人而已。

书上说,马腾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是汉室忠良,可就目前王羽所知的情况来说,除非马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否则他就纯粹是个叛乱分子而已。

他先后跟着羌人第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王国几个造反派和汉军作战,跟汉军半点关系都扯不上。演义里的西凉太守,纯粹是杜撰出来的,马腾既没当过,汉廷的编制中也没有这个官职。西凉就是凉州,主官只能是刺史或州牧,太守云云,纯粹小说家言。

就王羽所知,在此次起兵之前,马腾根本没有正式的官职。

征西将军的头衔刚得不久,而且还是和曹操勾搭上之后,曹操表奏的,根本不算数。卫尉的官职,是他起兵后,董卓意识到大事不妙,施以怀柔之计,临时封给他的,两边既然没谈拢,而且还打了一仗,马腾还打输了,这个敕封自然也不算数了。

虽然不知道在马腾二次起兵后,董卓会不会封个更大的官职给马腾、韩遂,但无论封多大的官,都改变不了这二位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英雄的草莽本质。

并州在大汉的十三州中,算是相当贫瘠,但对马、韩以及他们的羌族盟军来说,中原任何一个地方,肯定都比西凉强,东进时肯定劲头十足。

袁谭、高干连徐庶以民兵和教导队为主的偏师都打不过,更别提对付气势汹汹的西凉叛军了。这个时候,徐庶如果再一直骚扰下去,反倒会帮了敌人的忙,搞不好,袁谭会放下念念不忘的高贵身份,转投马腾也未可知。

王羽告诉徐庶,当前局势下,最好不要逼并州太紧,若有可能,还是想个法子,让袁、高与马、韩对撼一场,才最符合青州方面的利益。

倒不是怕西凉叛军夺得并州后,越过太行山来攻打冀州,王羽只是不想马腾太轻松的在并州站住脚跟,给未来的西征造成太大的麻烦而已。

这当然很难,但执行命令的是徐庶,王羽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以徐元直的眼力,就算没有自己的指示,难道会看不出,在主力盘桓幽州时,驱狼吞虎才是最佳的策略么?

接下来的一封信是发给吕布的。

曹操既然能拉拢袁术,打的显然就是从青州军羽翼下手的主意。王羽到不担心吕布也被曹操给拉拢了,但他必须得当心,曹操会从吕布身上下手。

东郡的战略位置本来就很重要。在主力大军云集的时候,曹操守东郡只会变得处处受敌,算是自寻死路的昏招。但在青州本土空虚的此刻,如果曹操拿下东郡,青州腹地就会受到全面威胁,特别是治所高唐。

即便高唐没有威胁,但曹操若是有了东郡在手,大可以趁势攻下空虚的济北国,然后扼守险要,封住青州军沿河西进的道路。到时候,王羽若要攻略中原,就只能和曹操打一场官渡之战了只有那里,才有最方便进军的交通条件,可以展开大军。

王羽倒不是怕了曹操,他只是很清楚,以曹操的用兵手段,如果在后顾无忧,两翼都有盟军策应的情况下,凭借黄河天险,此君能玩出的手段,不要太多。搞不好,这一仗真的会成为天下局势的转折点。

以吕布的性格,别人提醒恐怕都没大用,自己以女婿的身份提醒几句,应该不至引起反弹,反正还有张辽敲边鼓呢。

最后,亟待王羽决定的,就是出使辽东的使者人选了。

第七七九章大包大揽

青州的几位外交能手,这次都没跟来。

战前,王羽便对胡骑战法有过深入了解,本来是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结果战局几次跌宕起伏,让他提前完成了初步目标。

现在调人?从高唐千里迢迢的跑来蓟县,然后再走更远的路程去辽东,实在太折腾人了。历史上郭嘉就是在去柳城的路上病死的,王羽可不舍得让孔融、鲁肃也折腾这么一趟。

何况,最近孔融等人都很忙。

随着青州人口的猛烈增长,以及郡学、县学的全面铺开,以泰山书院为代表的青州教育系统也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最大的问题同样是缺人。

孔融和他那帮名士朋友本来只是在书院挂了个名,光拿薪俸不做事,算是一帮另类。倒不是他们不愿意帮忙,主要是王羽不大放心他们,怕他们把名士那套东西带到书院里,把学风都给带坏了。

但蔡邕可不管那么多,老头急啊!

青州的扩张速度太快了,从一开始的半个青州加一个泰山郡,已经变成了横跨四州的庞然大物,辖下有超过两百个县城,一个县城派驻五名教习,那就是过千人!

虽然需求很大,但泰山书院积累至今已经超过了四年,这点底蕴还是有的,但供应再多也架不住四面八方的需求啊。

新占据的领地需要官吏,北征需要大批随军幕僚,海外的几块殖民地也需要很多人手,再加上书院中还有相当比例的,不适合参赞政务、军务技术类学员……

北征大军出发后,蔡邕一下就焦头烂额了。

这种时候,岂能放任一群闲人的存在?老头直接抓了这帮人的壮丁,不但孔融,连祢衡都被他给拉上了。

得到消息时,王羽很是琢磨了一阵子。祢衡教书?教出来的学生,不会都是愤青吧?逮谁骂谁的那种?

反正孔融一时是脱不开身了,而且王羽觉得这位大儒也不太适合这个任务。

对付公孙度,须得软硬兼施,孔融口才不说,但未必具备能折服对方的见识,祢衡就更不用想了。这位青州第一骂手只适合去下战书。

最后只剩下鲁肃了。

王羽权衡了一番,觉得鲁肃留在鲁国的作用未必很大,不如调到幽州来帮忙。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也挺合适的,历史上他出使东吴,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不过看看这几天诸葛亮忙得人影都见不到的样子,王羽只能放弃这个念头。

命令流水般发出去,回应都需要很长时间,王羽这段时间除了考虑未来战略之外,主要就是在忙战后的抚恤工作。

幽州开战以来,青州军虽然一路高奏凯歌,但战损却也是免不了的。特别是在居庸的决战之中,青州军总体伤亡超过了五千,损失之大,直逼当年的高唐大战。

损失最大的是泰山军,特别是前身是黄巾军的那几个营,伤亡率比持斩马剑列阵于前的摧锋营,和披重甲在两翼护持的拔城营高出近倍。

单是这几个营的损失就超过了四千,活着的人也是个个带伤。加上另外两个营也是被王羽当做主战部队使用,一直在激战的最前沿,整体损失加起来达到了五千。

近卫铁骑的损失也很大,他们从一开战就冲杀在第一线,一度被数万胡骑不计损失的疯狂围攻,损失当然小不了。

不过,和巨马水那一仗差不多。铁骑很多都是伤而不死,全身板甲的防御力实在太高,胡骑在装备方面的劣势,在和铁骑的搏杀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最后统计下来。铁骑虽然也是人人带伤,但战死者只有三百出头,与泰山军的惨重伤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伤亡最小的就是隐雾军,轻骑的特点就是避强趋弱,太史慈和魏延虽然没有赵云那种异乎寻常的敏锐直觉,却也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

他们很好的执行了王羽事先的交待,准确的击中了胡骑阵型薄弱处,迫使胡骑和主力部队正面碰撞,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完成任务后,两支轻骑便一直游离在外,并未卷入中段的苦战,直到最后阶段才加入反击和追击,故而损失相当小,伤亡率还不到一成。

将士们对此看得很开,毕竟他们打了胜仗,而且战果辉煌。

战后统计显示,单是在居庸城下的战场上,胡骑就丢下了近四万具尸体,按照后来追击的力度,少说也有数千斩首的战果,再加上战后这些天的清剿,胡骑最终的损失应该在五万以上。

在此之前,于禁在马蹄梁也歼灭了两万人,赵云的战果更是以十万计。可以说,经此一役,边墙附近的鲜卑部落已经濒临灭绝了,魁头等残余的威胁,比预想中还会小很多。

在王羽和众将筹谋未来战略的这几天,士兵们就忙着打扫战场,幽州的春天虽然比中原晚些,可这里的尸体也实在太多了。就凭居庸城附近的那点百姓,忙活到明年都未必处理得完,这么多尸体要是放着不管,等到了夏天,肯定就是一场大规模的瘟疫。

做这事,青州将士都很有经验,袍泽的尸体是要好好收殓的,胡人的就简单了,脑袋割下来,身体堆在一起烧掉了事,烧完的灰往田地里一洒,来年就是一块沃土。

战马的尸体交给百姓处理,皮肉都是好东西,居庸城将来肯定会有很多和高唐一样的特产各种马肉料理。

当初高唐大战,战后清理得很快,因为当时有很多难民,这次耗费的时间就比较长了。一直等到半月之后,赵云带着救回来的汉民以及俘虏来会师,这项工作才骤然加速。

“子龙,你这次可是够聪明,在关外随便兜了一圈,就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回来。哪像咱们在这里打生打死的,收获却连你的零头都没有,人和人,真是不能比啊!”看到久违的义弟,太史慈第一句话就是酸意十足。

“小弟只是……”

“不用辩解,也没什么可辩解的。”太史慈全然不给赵云辩解的机会,不依不饶的说着:“主公和孔明这些天一直在说缺人,你可好了,一口气给他们带了二十多万人回来,这功劳……啧啧……不过,这还不是最让人羡慕的……”

他冲赵云挤挤眼,揶揄道:“最让人羡慕的,是你小子情场战场双丰收啊!不是俺这个做哥哥的说你,你要娶妻不要紧,但咱们可是兄弟,大哥还孑然一身呢,你这个弟弟怎么就……唉,这世道,人心不古啊。”

“去去去,少在这里说风凉话。”没等他笑出声,已经被王羽一把推开了:“子义,你要娶亲还不简单?就你这一表人才,想招女婿的人多着呢,琰儿一天不知道要接多少家夫人的请托,为的就是这件事,你今天既然这么说了,那就好办了,我这就写信回高唐,叫琰儿先张罗着,等到打完仗回去,正好一并操办了,如何?”

“诶……”一提这茬,太史慈脸就苦了,举手告饶道:“主公,您还是饶了俺吧,那些大小姐,俺当真消受不了。”

众将看他的滑稽模样,也都是笑。

王羽忍着笑问道:“子义,你说你也老大不小了,这事儿怎么就不上心呢?那些大小姐都是名门闺秀,你倒说说看,有何不妥?”

“唉,就是出身名门才麻烦啊。”太史慈垂头丧气道:“知书达礼什么的最讨厌了,俺一看到那些大家闺秀,就浑身不自在,何况还要娶回家?要娶呢……就得学主公和子龙这样,不过俺运气不好,一直没碰上……”

“我和子龙这样?”王羽一愣,转头看看赵云,后者也是一头雾水,转回来再看太史慈,发现这货飞快的瞟了吕绮玲一眼,王羽这才恍然:“原来如此!你也喜欢野……咳咳,嗯,就是胆子大一点,性格豪爽一点的?”

王羽心中暗叫好险,一时忘乎所以,差点把野蛮女友给喊出来,好在收嘴得快,吕绮玲也没留意这边,不然还真不好收场。这丫头发起火,倒是不哭也不闹,就是提着画戟要比武,谁能受得了啊?

“可不是么!”太史慈没有罪魁祸首的觉悟,他一拍大腿,被说中心事了。

“这事儿……”王羽沉吟片刻,然后露出了一副成竹在胸的表情,正色道:“应该不难。”

众将闻言,纷纷看了过来,目光中全是惊讶。

吕夫人这种将门虎女就是奇葩,数遍中原也不见得有第二个,赵云那位甄家大小姐,其实和夫人是两码事,前者只是性格刚强些,胆子大一些,可没有披重甲,挥大戟,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本事。但即便如此,也是千里挑一的角色了。

太史慈的择偶对象若是这种,显然是自寻烦恼啊。可主公却说得这么有信心的样子,难不成这他也能算得到?

“君臣一场,你不信我,还能信谁?”王羽揽过太史慈,脸不红心不跳的自夸道:“子义,你要知道,泡妞的本事,你主公我也是天下第一哦,放心吧,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第七八零章议平辽东

太史慈插科打诨,王羽顺水推舟,赵云的庆功仪式也变成了八卦讲坛。

赵云对此倒没什么不满,这次他的功劳立的不小,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直都在找软柿子捏。这当然是错觉,军中也不会真的有谁拿来说事儿,想得最多的就是赵云自己。别看这位少年将军在战场上骁勇无敌,本质上,他就是个腼腆的大男孩,很老实厚道的那种。

太史慈就是知道义弟的性情,所以故意把这件事挑破了,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出来,王羽再一配合,效果自然很好。

赵云果然没那么尴尬了,但太史慈却有了新的烦恼。

王羽大包大揽要当媒人,口风却很紧,再加上众人起哄,倒把太史慈搞得心痒难挠。

他是延熹九年生人,眼下已是年近三旬,在后世都算是大龄青年了,何况现在?之所以如此,倒不是他的择偶条件特殊所至,主要还是因为早年的经历耽搁的。

后来跟了王羽,受了后者相当多的影响,一颗本就不羁的心,更是放飞到了天上。他一直觉得,找媳妇要向主公看齐,多点传奇性的色彩才不枉了大好青春。

可传奇之所以为传奇,就因为不是随处可见的。王羽之所以和每位夫人都有一段不得不说,很是奇葩的故事,只是因为他的目标本就是这个时代的奇女子,若是没有确定的目标,单靠运气又能碰到几个?

太史慈这一耽误,就又是好几年。

他自己不急,但他母亲却很急。太史慈表面玩世不恭,骨子里却是个大孝子,被老娘催了几次,也是焦头烂额。前两年他放弃军中职务,毅然出海,很是让同僚们震惊了一次。可知道内情者。如赵云、徐庶却看得分明,自家大哥这分明就是借机逃婚呐!

这种行为的性质姑且不论,太史慈的窘迫是明摆着的了,王羽那几句话实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太史慈不急才怪。

“天机不可泄露,露了就不灵光了。”对心腹爱将的求告,王羽只是摇头。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子义,你也不要催了,这事确实急不得,不是不说,只是时机未到……嗯,你问时机什么时候到?这就不好说了。反正得先把幽州的事情料理完了才行。话说回来,子义你的口才也不错么,要不然你不要参加东征了,去辽东做个说客吧?”

“某去做说客?”太史慈指指自己的鼻子,愣住了。

“是啊。”王羽煞有其事的点点头,继续打趣道:“反正你以前在辽东呆过,和辽东太守还有过数面之缘。出使辽东关键不是看口才。只要注意不惹起公孙将军的反弹,把咱们这边的意思完整清晰的传达给他就好,你的话,似乎比子敬他们更合适呢。”

开始是打趣,说到后面,王羽自己也有些动心。

辽东若能攥在自己手里的话,最好还是不要留给别人。历史上的公孙度没什么野心,但现在的历史已经完全偏离了轨道。一直拿固有模式往上套可不是好主意。

就目前的了解,公孙度的实力不能算弱。

早在自己入主青州之前,公孙度就借着地利之便,积极开通海路,从冀州和青州,甚至徐州拉到了不少难得的人才,国渊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辽东条件太差。人才留存的比例不高,但比起公孙度主政之前,是大大增强了。

人才之外,辽东的人口本来也不多。不过,当王羽与袁绍战得如火如荼,将整个河北都卷入战火的时候,公孙度却在闷声发大财。

他不但派遣船队到了渤海、乐陵沿海地区,筛选了一些难民接回去,还在丘力居响应袁绍号召,西进攻打幽州的时候抄了后者的老巢,人口、财货都缴获甚多。

根据情报司的不完全统计,如今辽东的人口已经很多了,男丁的数量都已超过了五万!辽东虽是汉境,但民风和塞外没多少不同,以公孙度在当地的威望,振臂一呼,召集起数万大军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虑,公孙度似乎和墨门也有些牵扯。

从目前所知的情报来看,墨门的传承应该是分散的,徐荣传承的是兵法,还有一个神秘人传承的是技术,公孙度传承的是什么,王羽一直都没搞清楚。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凡是和这种秘密传承扯上关系的人或事,都会比较麻烦。

当然,公孙度再怎么强,也不至于让王羽感到畏惧。

辽东再怎么和塞外相似,终究是汉境,既然是汉境,公孙度就没办法像鲜卑、匈奴一样到处流窜。所以,历史上,辽东始终是压着高句丽、夫余这些外族在打,等到司马懿攻取辽东之后,这里很快就变成了胡族的乐园。

既然他跑不了,辽东一马平川,也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势,两边若发生战争,胜负肯定是没悬念的。

王羽只是觉得,消灭公孙度对中原没有任何好处,若能说服对方,将对方的力量用在对外开拓上才是最恰当的。同时,若能兵不血刃的解决辽东问题,也可以避免很多牺牲,节省很多时间,在公孙瓒之外,再竖一个典型出来。

好处很多,做起来自然也不大容易。

以太史慈的身份和能力,若是能走上这一趟,说不定有奇兵之效呢。

“俺不去!”太史慈的脸一下就垮了下来,哀声道:“主公,您之前可是答应好了的,现在总不能不算数吧?说客什么的,哪是某这种粗人能干得来的?要俺说啊,只要东征那仗打得漂亮点,干净利落的将蹋顿、阎柔斩于马下,辽东那边还不传檄而定?”

“那可不好说。”王羽摇摇头:“蹋顿不会坐而待毙,公孙度那边若是处置不当,也许他们会联起手来也未可知。嗯,不光是辽东、乌桓联手,还得考虑高句丽、夫余以及东部鲜卑的残余会不会加入进来……”

见太史慈在撇嘴,王羽的神情也变得郑重其事起来:“你还真别不以为然,古往今来,多少胜券在握的仗被人翻了盘,成为千古笑料,泰半都是因为估错形势,轻敌大意所至。我军现在的势头虽然很好,但远还未到高枕无忧的一刻。”

想了想,他又意味深长的补充了一句:“别忘了,许攸尚未授首呢!”

“老天真是不开眼,居然又让那个奸贼给溜了!”太史慈愤愤叫道,众将眼中也都多了几分凌厉神色。

胡族联手,是很罕见的情况,若没有许攸这种奸人居中串联,给他们三年五载,也未必能成事。可以说,居庸城下牺牲的数万青、幽战士,汉家好儿郎,都是被这个奸贼给害死的。

“此节确实可虑。”张辽神情凝重,沉声说道:“辽西乌桓平时聚集在柳城、昌黎一带,但他们起家却是在医巫闾山。他们不能退入草原,但还是可以向东退却,在祖山下决一死战的。如果辽东、高句丽来淌这滩浑水,这一仗很容易步公孙将军的覆辙。”

今天前,王羽就已经私下里找他谈过话,言明由他来统帅东征军,打这场北征的收官之战。张辽闻讯后,又是惊讶,又是感动,心情也是复杂得很。

有幽州大战在先,东征即便大获全胜,功勋也不会太耀眼。毕竟只是乌桓一家而已,王羽虽然郑重其事,但在普通人看来,这就是一场清剿残余的战役,没什么难度可言。

想借此名震天下是不太可能了,不过,抛开王羽说的料敌从宽之外,这一仗的意义也不仅如此,关键还是在战后。

平定幽州之后,青州军的矛头很快便会指向中原。

大战开始后,一发动全身,王羽顶多只能统筹全局,局部战场还是会交给不同的统帅来打。依照目前的局势,张辽认为,青州军少说也会划三四个战区出来。

决定洛阳归属的司隶、两河战场应该是主战场,王羽会亲自督战。此外还有兖、豫战场,江淮战场,并州战场,少说也会兵分四路,根据局势的变化,可能还会有调整。

但不管怎么说,大战开始前,至少会有三个元帅的位置要安排人!

徐庶差不多是已经决定了的,并州战场,非他莫属。江淮应该是以守为主,只要张颌、庞统的组合在北征期间不出纰漏,想必王羽也不会多此一举的临阵换将。

于是,就只剩下兖、豫方面的统帅了。

东征之战如果打得好,自己就会成为这个位置的有力竞争者?只是让这个念头在脑子里打个转,张辽就感到一阵战栗,自己分明只是个客将啊!

要知道,兖、豫战线的作用,是为了策应主力大军的,让自己一个客将来主持,这位少年诸侯的魄力实在是……

感慨万千之余,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浓烈情绪,也在第一时间涌上了张辽的心头。

不管此举背后有没有其他特殊含义,张辽都决定要誓死报效了,首先要做的,当然是漂漂亮亮的打好这场东征之战。这些天,处理军务之余,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辽东局势上面,因此对王羽的观点也是深感认同。

深思之下,他当然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其实,如果主公不弃,末将倒是有个想法……”

第七八一章用心良苦

“辽东太守长居边地,性情剽悍,与中原群雄大有不同,而其人的经历又很特殊,得到了先秦墨家的传承,若是以普通的方法出使,恐怕很难达到主公的预期。稍有不慎,战事便有可能扩大到整个辽东,极大的妨碍主公的大计。”

“文远言之有理。”王羽点点头,对张辽的分析表示认可,问道:“那么,这非常规的出使方式……”

张辽答道:“辽尝闻,主公去年在淮南,曾遣鲁子敬往寿春,名为出使,明里只是敷衍了事,暗地里却花了不少心思,可谓双管齐下,成功的压服了蠢蠢欲动的袁术,末将以为,今日之事,和当日颇有几分神似,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唔,你不说,本将几乎忘了,确实有点像。”王羽摸摸下巴,想起来了。

当日陶谦病故,自己轻骑南下,袁术受人唆使,觉得有机可乘,明里暗里做了很多手脚。他的阴谋没什么了不起的,轻易便被破去,但事后的麻烦却很不小。

自己若兴师问罪,以势压之,袁术那脾气,说不定会恼羞成怒,两家就此大打出手。

袁术不懂练兵,也没有耐心训练精锐,所以淮南军人数虽多,但都是招降纳叛而来,战力很普通,不足为惧。不过,要是自己因此小瞧了袁术,调动主力攻入淮南,搞不好就会陷入泥潭之中。

王羽可没忘,历史上袁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