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阙宣想想好像确实有道理,他眨巴眨巴眼,愣愣问道:“可即便有家族,爵位不也只是落在我一个人的身上?”
“主公此言差矣。”李宾摇头晃脑道:“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主公的官爵,对阙氏族人焉能没有影响?既然有影响,享受的好处多,付出的代价就应该更大,难道不是吗?”
“这么说似乎也……”阙宣被他绕得越来越迷糊,连李宾最开始说,这规矩是专门为阙家制定出来的话都忘了。
李宾见好就收,开始做总结陈词:“总之,以阙家目前的规模,升到公士需要五百贡献度,也就是五十名大匠,升到上造则需要……”
“咝!”阙宣、阙思不约而同的倒抽了一口冷气,心中只道:这也太黑了!
阙家虽然家大业大,可培养一名大匠投入的资源和消耗的时间却也不是小数目,抛开给王羽买路的那些之外,阙家统共也只剩下了两百左右的大匠而已,就算都拿出来,也只能升到第三等的簪袅……那些大匠可是阙家的根本,不可能都拿出来的!
“主公可是觉得升爵艰难?”李宾察言观色,恰到好处的问道。
阙宣小鸡啄米般点头。
李宾淳淳善诱道:“其实想要降低标准,也很简单,阙家如今虽然有数千族人,可大多数都是旁支,如果主公只留下嫡系,那不就……”
“……”阙宣再和阙思对望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思和认可的神色。
显然,这条政令的核心还是要削弱世家。世家影响力大最根本的的原因,还是在于其庞大的家族。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有诛九族的律法呢?放在后世,所谓的九族,很多都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对面不相识的亲戚。而在这个时代,九族都是聚居在一起的,特别是那些大的世家。动辄以千万计的族人规模,就是这么来的。
王羽这个办法,显然是要从根本上动摇大家族存在的意义。本来族人聚居在一起,是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抱团自保,集中力量供应部分有希望出人头地的子弟。等这些子弟有了出息后,会更好的反哺家族。
可若是按照青州的规矩,家族越大,就越会对那些出色子弟形成拖累,虽然资源的优势依然存在,但取得成就也会变得极为艰难。
李宾转述的规矩中,倒是没提到个人脱离家族之类的条款。但阙宣好歹也当了这么多年家主。而且还当了佛教的教宗,对人性的理解也很深刻。
可以想象,这项法令全面推行后,肯定会出现子弟翅膀长硬后,为了个人前途脱离家族的情况。可能开始是少数,但逐渐势必会成为风潮。
而家族方面最合理的应对,就是主动减负,将纯粹是附庸性质的非嫡系、远亲统统剥离。只要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就能达到某种平衡,同时享受家族的便利,和承受家族的拖累。
这是个很微妙的平衡。
能成为上万人丁的世家之主,阙宣并非愚蠢之人,否则他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想得这么深。不过,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出最合适的平衡点。还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畴之外。
“四叔?”他看向阙思。
后者会意,肃然点头,沉声答道:“须得召集族中宿老,详加商议。”
“可这边……”阙宣知道这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但这种商议往往耗时良久,而他这边已经耽搁了两天半,眼见着粮草将尽,没办法继续等了。
“敢教主公知道,宾已经提前想到,并以此向诸葛别驾交涉了。”为难之时,李宾再次及时挺身而出。
“哦?”阙宣眼前一亮,急道:“宾之果然虑事周全,既然交涉,想必也有了结果吧?”
此次出兵,一切都很失败,唯一最成功的就是挖掘了李宾这个人才。阙宣暗自叹息,若是早发现这枚沧海遗珠,自己也未必会落得如此困境吧?不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若非兵败求和,自己又怎么会看到中兴阙氏的希望呢?
阙宣不傻,他称帝不建制,只是为了扬个名,他知道天下诸侯没人会在意他。扬了名,再搞出点名堂之后,再撤了帝号也不迟,迷途知返么,谁又会纠缠不休呢?
若非如此,他一个工匠世家,虽然也是千年前的名门,可在这世道中,能翻出多大浪?他又没有一个好妹子,可以学糜家一样,去做国舅……
现在这样,或许是最好的结果了。
“您可以用学徒或匠师换粮,维持大军的消耗,价格可是很优惠的喔……此外,您也可以解散一部分军队,交给王骠骑,以换取贡献度……再有……”
李宾又是一通长篇大论,一套一套的理论,搞得阙宣继续无所适从,思考良久,他决定使用一下主公的特权,大手一挥道:“宾之,这些事就全权交给你了,你拿到条件之后,顺便列几个方案出来,吾最后把把关就行了,不用事无巨细的都对吾说,明白了吗?”
“遵命!”李宾大喜,他要的可不就是这个么?
第六零二章工艺与海外
诸葛亮得到全权委任可比李宾早多了,而且王羽放权放得极为彻底,连诸葛亮自己都在诧异,这位主公对自己怎么就这么放心呢?自己想找他汇报进展都经常找不到人,找到了人,对方也显得很不耐烦的样子。
“我说主公啊,不就是一副盔甲吗?您至于这么翻来覆去的看个没完么?工匠不是都要到手了么?将来盔甲还不有得是?”
王羽对铠甲的痴迷,让诸葛亮非常不解,那种死物第和自己手上的章程、规制,完全就没有可比性啊。前者顶多只是在战阵上有点用,后者可是关系到大汉千秋万世的基业,孰轻孰重?
这一刻,诸葛亮心中的悔意越发浓重,他后悔啊,一时不慎受了骗,上了这艘贼船,想下都下不去了。
“别说外行话了,孔明!”王羽一听这话,急了,站起身,举着铠甲送到诸葛亮鼻子底下,痛心疾首的大声说道:“这是普通的铠甲吗?你看看,这分明就是板甲,板甲啊!谁说咱们华夏的老祖宗没本事的?”
“……”诸葛亮无语。什么板甲不板甲的,说到底还不是盔甲?至于华夏的老祖宗……有人说过他们不厉害吗?
他哪知道,王羽的痛心疾首来自于两千年后呢?
“这是板甲啊,难怪阙家制甲的速度比别人快,质量还比普通的强呢。”王羽一边摸着铠甲,一边说话的神情,像是在抚摸心爱女子的肌肤……
诸葛亮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做这么奇怪的比喻,但这种感觉确实让他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倒是一旁的赵云等人不以为意,脸上的表情虽然没和王羽一样夸张,但也都很鼓舞的样子。从王羽口中,和先后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当中,武将们已经对这种形状略显特异的铠甲有所了解了。
王羽所说的板甲,和军中流行的鱼鳞甲和扎甲有着很大的不同。倒是和明光铠有些相似。
鱼鳞甲是鳞状的铁片叠加而成,在所有的铠甲之中,防御力居首,铸造难度和耗费也居首;扎甲和鱼鳞甲的原理相似,是由条装的铁片捆扎而成,耗费和防御力都比较差,是最通常列装的铁甲。
明光铠是鱼鳞甲的变种。其主要特征是在胸前、背后大型圆形或椭圆形甲板,这种甲板经过打磨,在阳光下有耀眼的反光,就好像一面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甲,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而阙家的铠甲,和明光铠颇为相似,但比明光铠更加彻底,是由一块块的甲板拼凑连接起来的。上身是前后两块,在身侧以绳索捆绑联接;然后护臂、护腿、护跨、护颈,都是相同的模式。
被王羽称为板甲的这种甲,防御力同样比不上鱼鳞甲。后者是鳞片叠加起来的。攻击的兵器至少要穿透两三层甲片,才能伤到着甲的人,除了铸甲的耗费太大,重量也较重之外,几乎没有别的缺点。
但板甲的防御力却比扎甲强。后者是铁片捆扎而成,甲片的防御力不比板甲差,但甲片之间却有缝隙,防御力因此下降。不过扎甲的重量要比板甲更低。
至于明光铠。这种铠甲是专门给将领用的,基本上没人会在军队中列装,没什么比较的意义。
总体而言,板甲的各项性能都介乎在鱼鳞甲和扎甲之间,但铸造起来的耗费却不比鱼鳞甲少多少。阙家的技术传承是千年之前的,千年来他们将技术藏得又很紧,不为外界所知的同时。也多少和外界有些脱轨,结果就是将当年的技术几乎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纯粹的板甲,并不能引起赵云等人的兴趣,可王羽却说。只要有人会打造这种铠甲,他就有办法改进工艺,让这种铠甲的铸造变得比扎甲还省事省力。
这就太厉害了!
身为武将,谁不喜欢甲坚兵利?谁都知道,这样更容易取得胜利,为什么做不到?无非耗费问题罢了。铁本身就是很珍贵的物资,提炼不易,而将铁铸造成甲的耗费更大。
就算是目前的青州,真正的重装部队也只有两支,王羽的烈火铁骑和徐晃的摧锋营。不是王羽不想扩大铁甲的覆盖率,问题是他做不到,那样做的消耗太大了。
如果板甲的制造工艺果然能改进到王羽所说的那样,那不出三年,青州的甲胄列装率势必翻上几番,搞出一支万人的铁甲部队也不是什么难事。
马陵之战前,大家听到阙宣有两千甲兵,就尽皆色变,上万甲兵的话,天下群雄谁敢缨其锋芒?真是想想都让人激动啊!
至于说工艺到底怎么改进,那就没人关心了,反正主公说能,那还有什么需要怀疑的吗?
“咳咳,主公,铁甲的事还是先放放的好。”
诸葛亮打断了众人的畅想,摊摊手道:“现在的问题是,阙宣已经入局了,不过对其他豪强来说,那所谓贡献度的吸引力还不够啊。只是个爵位,而且还是虚名,不能世袭,也没有封邑,还不能免罪……这有什么用呢?您说好的好处呢?”
“好处会有的,孔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阙宣都没着急呢,你急个什么劲啊?”王羽头也不回的答道。
诸葛亮跺跺脚,恨声道:“不是亮着急,计划进展得这么顺利,难道不是您说的,如果有希望,就争取尽收全功么?”
“我知道,可是……”王羽终于转身回头,耸耸肩道:“现在好处还没法兑现,说出去只会惹人笑话罢了,你还是想想办法,在眼下的条件下,做到最好吧。”
“没法兑现?徒惹人笑?”诸葛亮皱起眉毛,若有所思,片刻,他右手砸在左手掌心,失声道:“主公,您的好处,不会是所谓的海外开拓吧?”
王羽呵呵笑道:“孔明果然聪明,这都被你猜到了。”
“这,这……”诸葛亮算是明白,为什么老师常说,这位主公虽然很神奇,但也经常会让人哭笑不得了。
所谓的海外开拓,在世人看来就是个笑话,要是把这个列进好处当中,真不知道会惹来多少讥嘲呢。反正新政肯定不能将这一条提前列进去,否则青州的公信力立刻会大幅下降,安定徐州彻底成为一纸空文。
叹息几声,诸葛亮突然又想到了另一件事:“您之前把泰山贼的俘虏送去东莱,然后又向阙宣讨要他的兵丁,不会也是……”
“是啊。”王羽坦然承认:“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以子义那脾气,让他老老实实的呆着不动,可不是一般的难,现在,想必三韩那里已经烽烟四起了,估计啊,子义很快就会需要援军的,半岛上多山,送山贼兵给他不是正好?”
诸葛亮翻了个白眼,彻底没话说了。
太史慈身边一共才两百多人,山贼足有他们的十倍还多,把山贼给他送去当援兵,这是害他呢,还是帮他呢?这海外开拓计划,真是越来越荒唐了。还有阙宣的兵,那都是信徒,而且是信仰比较狂热的那种,让他们去海外?能派上什么用场?
还是老师说的对,有的时候,主公的乱命就不能理会,先按正常的套路办妥了再说。诸葛亮开始琢磨如何以现有的条件,利用好阙宣这个突破口了。
将诸葛亮的神情看在眼里,王羽对少年的心思也是洞若观火。
不过,所谓的海外开拓,最合适的本来也不是正规军,而是罪犯和教徒,这是历史上验证过了的,可不是自己的独创。
在伏龙谷俘虏的山贼都是积年悍匪,匪性已经深入骨髓了,让他们干什么都不适合,还得提防他们逃跑。杀了倒是简单,可他们毕竟也是汉人,对异族进行屠杀,王羽没什么心理障碍,可对汉人,哪怕是罪犯,他也下不去手。
干脆让他们出海,反正到了海外,没有船,他们想跑也没处跑,太史慈身边的人虽然不多,他也不擅长权谋,但他毕竟是古之名将,控制几千山贼还不容易?
等山贼们在殖民战争中食髓知味,让他们回来,他们都不肯回来。殖民这两个字,伴随的本来就是血腥和野蛮,让山贼们打先站,豪强们大举跟进,真是再合适也不过了。
只是这其中的缘由不足为外人道,王羽也只能闷声发大财了,反正总是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时候还怕豪强们不趋之若鹜?
“主公,主公……”诸葛亮正要离开,却在门口与匆忙赶来的庞统撞了个满怀。
他揉了揉撞疼的额头,诧异问道:“士元兄?你这是……有军情?”
庞统开始是想给诸葛亮帮忙来着,可后者做事很勤快,也很独,搞得庞统插不上手,于是干脆向王羽讨回了参赞军机的差事。他急急赶来,显然是有情况。
“正是。”庞统向好友点点头,转向王羽,肃声道:“主公,戚县来信,刘备的大军已至沛县,正与泰山军隔水对峙!”
第六零三章突袭与潜越
在三国时代,后世鼎鼎有名的微山湖还没有成形。此刻,作为分界,横亘在东海郡与沛国之间的,是一片涝洼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泽地。泽地之畔有座山,因商周时代的名臣微子葬于此而得名,故名微山。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泽地内本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事实上,眼下这里充满着的,唯有肃杀冷冽之气,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惋惜和无奈。
关平正苦口婆心的劝着:“父亲,您与公明将军既是同乡,又是知交,今行此策,即便成功,将来也恐心中难安。况且就算成功拿下公明将军,也动摇不了青州军的强势,反而污了父亲的一世英名。”
表面劝着关羽,关平心里未曾不是想起了哥哥关宁。
关羽和徐晃不过是同乡,在河北大战之初结下了些交情,而如今在青州阵营,执掌数万城管大军的关宁却是关平的亲哥哥。
刚离开家的时候,关平心里充斥着建功立业的期待和梦想,可经过了一年多的历练后,他渐渐长大,开始意识到了乱世的残酷之处。
一想到有一天会和大哥正面为敌,举刀相向,关平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全然不是个滋味。某种意义上,他现在对关羽的劝谏,也是在对自己说。
“某何尝不知。”关羽喟然长叹,道:“徐晃乃是青州上将,吾素知其用兵之能。虽然吾不会因此怕了他,麾下亦有万军在此,但麾下之军比之青州精锐却相去甚远。纵不然,以徐晃之能,吾仓促之间,也攻他不下……”
一边说着,关羽也是摇头不迭。
按照刘备进军的进军计划,大军应该直驱东海腹地,到时候自会有人接应并提供粮草。现在被挡在沛县。麻烦可就大了,没有粮草,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个问题,还谈什么继续进兵?
无可奈何之下,关羽只能将希望放在出奇制胜上面。
相持旬日,关羽登高远观,看了徐晃的营盘。只觉无懈可击。于是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武艺上面,想邀对方阵前答话,以大义责之,趁着对方心生羞愧,纵马突袭,单骑擒杀之。
这种行为虽然不够光明正大。可兵不厌诈,为了胜利,个人的荣辱也只能暂且抛开了,关羽心理上倒是没有什么障碍。
历史上,他斩华雄和颜良靠的也是突袭。他们几个的武艺到底谁高谁低确实不好说,但关羽肯定不会拥有压倒性的实力就是了,因为突袭。所以才是秒杀。
这一世,他没杀到颜良华雄,却是打算把这招用在徐晃身上了。
“为了国家大义,也只能如此了。”关羽又是一声叹息,策马而前,待到阵中,鼓气扬声道:“徐公明安在?故人关羽在此,可愿一唔?”
他武艺本高。中气十足,声音远远传开,两军的军阵皆绵延数里,竟是清晰可闻。豫州军顿时士气高涨,随声呼喝叫喊,青州将士骇然相顾。
“公明将军不要中了他的狡计!”
胡才先是因为关羽的喊声吃了一惊,随后又被徐晃的举动吓了一跳。后者看起来竟然是要应声出阵,他一把拉住徐晃,大声说道:“这关羽的武艺之高,堪比子龙、子义二位将军。将军轻身而出,万一为其所趁……”
话没说完,腿上便挨了李乐一脚,胡才这才醒悟,这话似乎有瞧不起徐晃武艺的嫌疑,正讪讪的不知如何解释,李乐已是请命道:“公明将军何等样人,岂是随便来个人说见就见的?将军只管在中军压阵,待俺去打发了他。”
说罢,他提刀便要上马出阵。
“无妨。”徐晃赶忙拦住,关羽若要偷袭,他自己只要小心提防,倒不至被对方一两招得手,要是李乐上去了,不用偷袭也就是三两招的事了。
“某与云长有同乡之谊,想必其也不至当场动手,便是动了手,也不须担心,主公多次来信提醒,关照某千万小心云长单骑突袭,某岂有置若罔闻之理?他既来了,某正好借着对答,刺探他的军情。”
说罢,徐晃上马提斧,离阵而出。
“公明贤弟,久违了。”关羽勒住战马,拱手问候。
徐晃欠身答道:“河北一别,至今已有两载,云长兄风采如故。只未曾想到,昔日的袍泽,也有举刀相向的一天,实令人不胜唏嘘。”
两人本就是同乡,在河北并肩作战之时,相互之间也有惺惺相惜之意。因为王羽对关张的笼络,徐晃一度认为会和关羽成为同僚,结果世事难料,终于还是要面对面的战斗了,确实让人心里不怎么好受。
“我兄弟此番举兵,非为私人恩仇,而是为了国事!”
关羽沉声说道:“骠骑将军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擅自更改年号!我华夏千年来,最注重的就是礼制,王骠骑先改制,后更礼,篡逆之心如同雪上鸿泥,昭然若揭,大哥兴兵,也是迫不得已。”
以后世的逻辑来看,刘备所说,关羽转述的这番道理,其实并不怎么站得住脚。不过这个时代对名正言顺的注重远在后世之上,刘备的道理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当然,关羽也没指望能靠几句话就说服徐晃撤兵甚至倒戈,他还是想分徐晃的心神,好趁机突袭。
“云长怎么也来说这些庸人之论?”徐晃手按斧柄,面泛冷笑。
“国事糜烂至此,总是有原因的,若是因循守旧,就算平定了天下又能如何?将来还不是要一遍遍的让悲剧重复发生?我家主公誓不称帝,治政行事皆出公心,何来篡逆之说?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我家主公是周公还是王莽,他日自有后人评说,云长以此相诘,见识未免太差。”
“鹏……骠骑将军又有新诗问世了?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两句的确意味深长。”关羽的气势微微一滞,嘴里默念几声,忽又扬声道:“即便如此,身为臣子,却行天子之事,总不会也是出于公心吧?”
“若只是纠正政法弊端,何须改元?”关羽越说气势越盛:“立誓不称帝,只是自己不主动罢了,改元在先,他日众人拥立又何足为异?以某看来……”
“我家主公乃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行事只求上不愧于天地,下不负黎民苍生,何须顾忌多多,畏手畏脚?倒是令兄两年来的行动,令人颇生疑虑。”
徐晃打断关羽,声音转冷:“旁的且不说,单说那许攸,云长岂不知引胡骑入境之事,皆出于此人的谋划?当年他更是暗中策谋,意图废立天子,令兄常以宗室自居,怎么会与这种不忠不义之人勾结一处?还口口声声为了国事大义,以某看……”
“住口!”关羽脸色本来就红,此时更是红得直欲滴出血来,额头上也是青筋直冒,眼中的怒意如同熊熊烈火,要将眼前的一切统统烧成灰烬一般。
徐晃静静的看着他,不发一眼,却给关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大哥他……大哥他只是一时权益,要借重子远先生的智谋,同时也有以淳淳善诱,教他迷途知返的心思……”一句辩解,被关羽说得磕磕绊绊的。
他的底气本来就不是很足,此番出兵,他一度也是持反对态度的,要不是张飞比他更坚决,他担心局面搞僵,坏了兄弟情谊,也不会这么简单的答应刘备。
张飞不喜欢许攸,他也是爽直骄傲的性格,何尝对许攸有多少好感了。只是没有许攸的帮助,刘备也不可能这么快翻身,他只能保持面子上的敬重。
正因如此,他本来蓄势以待的要偷袭,结果却被徐晃几句话就给驳得无言以对了。
抬头看看徐晃,关羽知道没有机会了。对方说话时客客气气的,好像很无害,实际上,徐晃的手一直没离开过斧柄。而在他身后,李乐、胡才两名副将也是刀枪出鞘,弓弩上弦,时刻准备着冲上来接应厮杀。
“罢了,今日一见,便尽斩前缘,再见之时,是敌非友,不须有所顾忌才是。”交待了一句场面话,关羽便欲拨马退走。
“正当如此!”徐晃正色肃容答道:“今日乃是国家大事,岂有因私废公之理?云长珍重!”
关羽身形微微一顿,却未做回答,马蹄声急响,带着一缕烟尘远去。徐晃却未便走,而是蚕眉微皱,思忖片刻,这才拨马而回。
“早知公明将军武艺超群,深有韬略,却不想口才也如此了得,三言两语就说得那关羽掩面而走,也算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了,哈哈。”旗门开处,胡才大笑着迎了上来,赞不绝口。
李乐却发现徐晃脸上不见得意,反而面带深思神色,心下微凛,问道:“公明将军,有何不妥?”
“没有……”徐晃无意识摇摇头,突然面容一肃,沉声喝令道:“来人……速速送信与主公,刘备分兵两路,另一路恐怕经由彭城,已经到了下邳乃至东海!”
李、胡二人都觉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徐晃为何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刘备的旗号不是明明竖在对面吗?
第六零四章能者多劳
徐晃第一封信是派信使送的,第二封信比较急,用的是飞鸽传书。结果就是两封信赶了个前后脚,王羽这边刚聚将议事,还没商量出个所以然,第二封信就到了。
“哦,公明办事效率果然很高。”王羽点点头,漫不经心的在信上扫了一眼,很随性的评价了一句,然后将信递给众人传看:“大家都看看罢。”
信上内容一目了然,看过之后,众人神情各异。
张颌皱皱眉,首先开口道:“主公,徐将军观敌应该不会有差,既然关羽的大军不是假的,那刘备纵使潜越彭城至下邳,也当是轻车简从而来,那他的目的无非就是……”
在场众人见事都是极快,只有徐盛年轻,阅历相对较少,听到张颌的话这才恍然大悟:“他是要收拢曹豹的残兵!”
“正如文向所说。”王羽看看徐盛,倒是没有责怪的意思。
马陵一战中,徐盛是青州众将中受伤最重的,他力气很大,但武艺终究未臻大成,在那样的激战中,受伤在所难免。王羽前世对徐盛没太大感觉,但经过此战,对这个爽直少年也是颇为欣赏。
他笑吟吟问道:“文向你不妨再说说,我军应该如何应对此事?”
“这……”徐盛倒是没有怯场的意思,微一沉吟道:“是不是请文长将军从速南下?另外,对阙家军也应该封锁消息,至少不能让他们知道,刘备有可能来增援他们。”
王羽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环视一周,向众人问道:“大家都怎么想?”
“主公若要夺下邳,可依文向所言。”赵云的回答言简意赅,直指问题核心。徐盛却有些摸不到头脑,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难道还能放着下邳不取吗?
“即便要夺下邳。也不应如此大动干戈。”诸葛亮有不同意见。
“现在的阙宣,已经不是五天前的阙宣了,若刘备那个时候就到了,并且和阙宣取得了联系,确实得严加防范,可现在,阙宣早就忘记自己在穷途末路之中了。他考虑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我军若是反应过激,反倒有可能刺激到他,何如镇之以静?”
“我军现在进取下邳,不是良机。下邳有泗水之便,四通八达。乃是徐州心腹要害。我军占据东海,只有下邳之敌有切身之痛,若是夺取下邳,徐州境内各方势力怕是都要按捺不住了。”
庞统从战略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何况,如今的局势,主公确实不好在徐州多做耽搁,万一北方有事。主公又在徐州陷入战团,到时岂不首尾难顾?正如孔明所说,徐州,还是镇之以静的好。”
“士元考虑的很周全。”王羽欣然一笑。
历史上的庞统固然智谋高绝,但行事却有些急进,更不懂要保全自身的道理,结果遇上刘备这么个腹黑人物,策谋起来束手束脚。最后命陨在落凤坡。
诸葛亮就很会明哲保身,刘备从新野撤退,关羽先去江夏搬兵,走了一半,诸葛亮又请命去催促。实际上这是没什么必要的,关羽只是脾气不好,又不是不知道轻重缓急。哪里用得着去催?他这一走,正好避开了长坂坡那场惨败。
要知道,那一仗刘备败得极惨,连糜竺这个大舅子兼后勤总管都一度被抓了。媳妇孩子也失陷在乱军之中,全靠了赵云逆天,这才逃出生天。
要是诸葛亮当时也在,没准儿就没后来那么多事了。
后来关张身死,刘备起兵伐吴,诸葛亮和赵云等明白人齐齐劝谏,其中以赵云的话最给力,也惹得刘备最不爽。诸葛亮只是浅浅劝了两句就放弃了,叹息一声说:如果法孝直尚在,一定能劝得住主公。
其实他这话就是在胡扯。
刘备是什么人,枭雄!听臣子的意见那是姿态,独断专行才是常态。他死了兄弟,折了面子,丢了荆州,正在火头上,别说法正,就算他亲爹来了也劝不住他啊。
诸葛亮没象赵云那样苦劝,就是知道事不可为,干脆就少说几句,别象赵云一样引火上身。刘备后来死在白帝城,托孤前后,连马谡这种不太相干的人,都向诸葛亮面授机宜了,唯独没提赵云这个功勋老臣。
要知道,就算先前的功劳不算,彝陵之战,刘备败得那么惨,最后也是靠了赵云救命。对这样的老臣子,他托孤的时候竟然全然不提,显然是赵云几次三番的忤逆他,给他惹火了。
现在的庞统虽然年纪尚幼,没有历史上凤雏那种狂傲气质,但却多了几分大将之风,沉稳气度。假以时日,必是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