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一方面,元才的并州军和幽州军打得有声有色,甚至还在局部取得了上风。那张飞勇则勇矣,统率的却不是自己的部队,在万人规模的大战中,个人武力若不能和军队有机结合,能起到的作用将是微乎其微的。

现在开溜,正是最好的时机。元才那边一时顾不上了,可他既然占着上风,应该可以相对从容的抽身,送个信过去也就足够了,至于其他人……就让他们为了自己的大业牺牲吧。

等将来自己卷土重来,一定会为这些勇士立碑作传的。

至于众幕僚的建议……

呸!袁绍在心里恶狠狠的大骂:投降?打到这个份儿上了,还能投降?让四世三公的袁家继承人,向一个地方豪强,昔日的下属的儿子投降?

想也别想!

就算自己肯学韩信,忍一时之辱,先存性命,再图他举,那王小贼会给自己机会吗?没错,他也许不会直接杀自己,但自己不动手,就不能让别人代劳吗?

韩馥是怎么死的?

何况,王小贼还有更好的选择。这场大战最初的主角,并非王羽,甚至都不是公孙瓒,大战乃是源自二袁之争。虽然没有正规的名分,但两大联盟的盟主正是袁家的两个继承人。

只不过袁公路那个盟主实在名不副实,先败于刘表,再败于张济,最后更是被曹操穷追猛打。一口气从南阳逃到了九江。千里大逃亡之后,这个盟主就已经彻底没人承认了,不过他在这场大战中也是出了力的。

出了力,就要分好处,而袁术出的力太少,好处也不可能太大,至少他不可能来冀州分一杯羹。自己投降。不正好给王羽解决了这份难题吗?

要是被对方当礼物送给公路……袁绍想都不敢想下去了。那家伙比王羽还记仇,可说是小肚鸡肠的代名词,自己落到对方手里,八成不会死,而是生不如死!

这些人,以为自己不知道他们的心思吗?他们跟自己一起降了。直不济也能保住幕僚的位置……好吧,王小贼挑选人的眼光比较特殊,这些人未必受见用,可退一万步来说,他们也还是个名士,可以另觅去处。

毕竟自己主动降了,他们用不着背上背叛的名声就能换东家了。履历是干净的。比被抓住后无奈投降强多了。

想让自己顶大头,为他们保全名声?呸,想都不要想!

“吾意已决,诸君不必再说!”

他大袖一挥,手已按上了腰间剑柄,断然喝道:“高祖面对项藉,屡败屡战,最终开创了大汉四百年江山。最狼狈的时候,甚至推儿女落车,躲在枯井中藏身。反观项藉,虽常胜不殆,可垓下一败之后,便一蹶不振,竟然自绝于江畔!”

所有人都明白了。但心里却无不大肆腹诽。

高祖屡败屡战,多励志啊?可主公您总得研究一下细节吧?高祖每次卷土重来靠的是什么?萧何稳固后方,张良运筹帷幄,韩信驰骋沙场。正面战场虽败,但其他方面却全部领先。

可现在的冀州呢?

田丰擅长治政,不失为萧何、陈平之才,结果被您骂跑了,去了青州,把青州政务打理得有声有色。王鹏举所以能长时间在外征战而无后顾之忧,田丰这个既没有野心,又任劳任怨的内政总管,实在是功不可没。

沮授擅长运筹,能不能比得上张良还不好说,但在当世也算是有数的人才,结果屡次沉浮,最后还被主公您用以殿后,英勇牺牲了……

麹义、张颌当然比不上韩信,但麹义擅长克制骑兵,张颌智勇双全,结果一个作战被掣肘,生死不明,事后也没人找;另一个直接被逼得离心离德,降了对方。

由此可见,典故和现实状况未必相符,不能就这么直接代入,可引经典的举动,倒是足以表明决心了。

谁也不敢旧事重提,那宝剑可不是吃素的,袁将军同样不是没亲手杀过人的书生!

“上马!全军突围!”震住众人,袁绍翻身上马,显示了良好的身手和骑术,拔出宝剑,指着风雪弥漫,却空无一人的西方,大声喝令。

“誓死护卫主公!”文丑人不聪明,但心思也相对纯粹,袁绍号令一下,他即刻响应。

两千骑兵很快准备就绪,但一众幕僚却互相望着,迟迟不肯行动。

“诸君要弃绍而去了吗?”袁绍脸色阴沉,语气森寒,看向众幕僚的目光中也带了一丝杀意。

“臣等不敢,可是,主公……”许攸突然说道:“王羽此战的准备极为充分,料事更是周全,他岂会不知主公的重要性?如果知道,应该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破绽吧?”

“笑话!”袁绍冷冷一笑:“此战吾虽棋差一招,但那王贼又何尝不是全力以赴,机关算尽?”他指指远处鏖战正炽的战场:“你觉得他还有哪路兵马可堪抽调,能阻拦于吾?若真有,那吾就彻底认栽,把这条命送给他又如何?”

他面容一敛,语声转厉:“大厦将倾,无有完卵!诸君当初慕绍而来,今日亦可弃绍而去,俗语有云:君子断交,不出恶言,诸君,愿意共患难的,就跟上来,只能同富贵的,便好聚好散罢。”

说罢,他一提马缰,纵马而去,两千骑军紧紧跟随,果断或迟疑着跟上去的,只有郭图、逢纪、辛评兄弟等寥寥数人,连淳于琼、许攸这种心腹都留在了原处,正是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谚语了。

袁绍羞恼之下,之所以没大开杀戒,除了怕耽误时间之外,更多的未尝不是因为不肯共患难的人比例太高,几乎达到了九成五以上,这还有什么好杀鸡儆猴的呢?不如走的潇洒点,给今后留点念想呢。

留下来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此一哄而散。

孤身逃亡固然很危险,遇上两个平时大家都看不上眼的杂兵,八成就要交待了。但这样也有很多好处,聚在一起的目标,看似人多力量大,可吸引的追兵也上档次啊!

如果许攸所料不错,王羽虽然抽调不出太多兵力,但他肯定一直防着袁绍逃跑呢,肯定有布置。跟着跑,那才是九死一生呢。

至于现在怎么办……他左右看看,发现其他人的身影已经消失了,淳于琼却一步不离的追在自己身后,他大为惊诧:“淳于将军,你这是何意啊?”

他二人虽是同乡,但性格使然,却一向都没什么交情。这兵荒马乱的时节,猛然看到对方追在自己身后,许攸心里多少有些没底。对方好歹是个武将,要是有什么图谋,自己这两下可是没法抵抗啊。

“子远先生,您别误会,俺没恶意,没恶意的!”

淳于琼双手连摇,见许攸脸上仍有疑虑,他慌不迭的解释道:“俺就是觉得,子远先生您有见识,有主张,这种危机关头,还是跟着您走最牢靠。当然,俺也不会拖累您,青州的大将,咱固然望尘莫及,但若是遇上三两个杂兵,嘿嘿,那还不放在俺眼里。先生有智谋,俺有几分勇力,这也算是相得益彰,您说呢?”

“嗯……”许攸摸着嘴唇上的胡须,眼珠转了又转,在淳于琼忐忑不安的等待了不知多久后,他终于点了点头:“也好,危难之际,正该同舟共济。”

淳于琼大喜:“太好了!多谢子远先生,多谢……高览的将旗已经倒了,青州军恐怕这就杀过来了,咱们现在应该……”

“简单,你去找两具小兵的衣甲来,咱们先换上再说。”许攸不紧不慢的微微一笑,颇有几分自得的说道:“仲简啊,你是真有眼光啊,别的也就罢了,论起这战场逃生,攸若自称第二,这天下就没人敢称第一!跟我走,算是你有眼光!”

第四一九章追亡逐北

袁绍开溜时,是本着很低调的在进行的。即便许攸不说他也知道,战场上的三支敌军,都没有任何道理放过他,对方越晚反应过来,他逃出生天的几率就越大。

他甚至连将旗都没带,唯一有可能提前暴露他行踪的,也只有心腹死士给女婿高干送的口信了。不过,考虑这口信送出的时间,就在他出发前不大一点功夫,他的逃亡计划还是很完美的。

当然,他的行为引起的连锁反应,就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了。

再怎么偃旗息鼓,两千骑行进时的动静,也不可能被忽略。高览的反应是最直接的,他身边本就有亲卫负责与主营联络,带着最后的一丝希望。当他看到主帅再一次抛弃大伙,并且转告给高览时,后者心若死灰。

随后,高览做了一个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动作,他猛然拔刀,重重挥落,砍倒了自己的将旗。

主将旗可不仅仅是用来指挥作战的令旗,它是一支军队的灵魂,主将旗一倒,就意味着主将已经战死或溃逃了。有见于此,高览军的反应也是可想而知全军皆溃。

高览带着最后十几名死士,冲向了大呼酣战的太史慈,很快湮灭在乱军之中。

正如王羽所料,这位很容易受人影响,没什么主见的武将,最终的选择,和他的副将一般无二。

高览军崩溃的一刻,袁绍传讯的死士还没来得及见到高干。不过,高干也不傻,马上就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了。

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上,他的准备都比高览强多了。由于他这边的战事比较胶着,也没人对他抱有过高的期待,所以他并没有将全部力量投入战斗。他最精锐的三千嫡系部队,一直都在后阵待命,只是在开始相对危机的时候,出过几次手。

对袁绍率先逃跑,他更是不以为意,他也是高门世家出身的,哪会体会不到老丈人的心情?唯一让他郁闷的。就是老丈人忒不仗义了。

“好歹也提前约个时间嘛……”他如是抱怨着,然后大手一挥,指着北方,大喝:“全军向北,撤!”

他没有选择跟袁绍相同的方向,那太容易招致追击了。他的兵可都是步卒,跑过去只有给岳丈殿后的份儿。对方那么无情,他也不能上赶子往上凑不是?

想必在敌军眼中,自己就是个附庸的货色,不会有人追着不放的。那个张飞倒是有不依不饶的架势,可自己壮士断腕,扔下了五千人给他杀。等尘埃落定,他也来不及追自己了吧?

值得担心的唯有田楷。

田楷一直没有交战,位置又刚好卡在北面,要是给自己来个迎头堵截,或者拦腰侧击,那乐子可就大了。

不过……高干叹了口气,也只能听天由命了,本来也只有两个方向可供选择。向西是绝路,向北怎么也还有一线希望不是?

高干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王羽对他压根就不屑一顾,击溃高览军后,羽林军分出少量部队清除最后的抵抗,大队人马看也没看北面的高干军一眼,原地集结。开始转向。

至于抓俘虏,清理战场之类的事,都交给辅兵了。

重骑兵完成凿穿后,也没有追杀逃敌的意思。只是派了几名受伤的骑兵去袁绍的主营,把将旗给砍了,然后便与羽林军一道转向,将矛头指向了困兽犹斗中的胡骑。

倒是田楷跃跃欲试。

尽管他也明白,自家的部队战力有限,能完成牵制任务就足够了,但在大战中袖手旁观的感受毕竟不怎么样。

可没办法,高干确实很难缠,就算全军一起围攻,短时间也未必拿得下对方,没见在张飞的猛攻下,他还留了三千预备队吗?

现在袁军大溃,正是打落水狗的好时机,他岂能放过?可就在他调兵遣将,准备截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和他对峙的冀州军突然营门大开,旌旗倒卷,八千人马在雪地中大呼小叫,豕突狼奔,竟然也跑了!

田楷懵了。

他不是个有急智的人,完全就想不通,对方为何会逃跑。君侯已经许了他们,无论战前战后,只要投降,就保全众将的性命,他们压根就没必要逃跑。

何况,他们能逃到哪儿去?去河间投靠王门吗?后者自己恐怕也自身难保吧?别看他之前气势汹汹的,其实都是狗仗人势,袁绍这个主子完了,王门这只蚂蚱还能蹦跶几天?

都用不着王君侯帮手,只要主公收拾了鲜卑、乌桓那些野狗,腾出手来,随便一抬脚就能把王门一脚踹扁。

所以,冀州众将突然溃逃,实在是让田楷很费解,以至于他陷入了短暂的呆滞,直到亲卫提醒,这才回过神。

“将军,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田楷很霸气的一挥手,意气风发道:“追!跑的都是心里有鬼,都追!袁绍主营那边还跑了不少,王君侯没空理会他们,让兄弟们辛苦一下,把那边的也抓一抓。”

一名军侯大咧咧的笑道:“看将军您说的,这有什么好辛苦的?一箭没放,就直接抓俘虏了,这是天大的美事啊!你们都别抢啊,袁绍主营那边跑的,都是名士!平时跟咱说句话都嫌掉价,这次俺倒要看看,名士跪地求饶是什么样的,哈哈。”

“行了,别争这个,反正抓到人,到营里可以随便围观。”田楷摆摆手,打断亲卫们的争抢,指指高干军,笑道:“高干不愧是袁绍女婿,陈留望族之后,看看他的亲兵身上的装备,比咱们的强多了,你们就不眼馋?”

“当然眼馋了,可是……”亲卫们忙不迭的点头,眼中都冒着星星,但也不无疑惑,这种好事,将军不自己去?

“焦触那帮人的动向有些奇怪,某亲自追上去,争取抓个活口,问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田楷分兵三路,一场雪地追逐战开始了。

这一切,和于夫罗都没关系了,他甚至都没空关注分战场的动静。其实,就算他全程关注了,也只会感到欣慰,至少……幽州军没过来围攻自己不是?

敌军现在的攻势,已经让他难以承受了。

黄巾军的出现太突然了,数万人偃旗息鼓的前进,正常情况下,应该在数里之外就发现动静了。只可惜,这里不是草原,似乎也不再长生天的管辖范围之内,老天站在了汉人一方,大雪遮掩了黄巾军的行动,数万大军居然一直潜行到了三百步的距离上才被发现。

然后,就是合围,真正的合围!

赵云绕背攻击呼厨泉时,去卑和部落首领们曾恼羞成怒的放出狂言,让王羽有本事就把两万大军都围住。正是基于这个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匈奴高层下定了决心,发动全面进袭。

结果,这个不可能发生的情况,真的发生了。

黄巾军也不知到底来了多少人,放眼所及处,尽是人头涌动,声势完全不比两万胡骑发动冲锋的时候差。

看到对方的旗号后,于夫罗瞬间就明白,对方为何肯下这么大本钱,加入这场大战了。

黄巾主将旗之下,是两杆次一级的大旗“黑山”,“张”,很清楚的表明了来者的身份。当日在广平,被胡骑伏击,损失惨重的张燕,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要报仇,千里山川又岂能阻挡得了他的脚步?

他的大军几乎横穿了整个冀州,出现在仇人面前,一出手就断掉了匈奴人的后路。

黑山军不但堵住了胡骑的后路,因为人太多,他还顺手将阵势扩大到了北线,和纵横往来的青州轻骑一起,死死的堵住了胡骑北逃之路。

在轻骑身后,刚刚击溃强敌的羽林军正在集结转向,如林阵前,玄甲铁骑正虎视眈眈!

东方就不用说了,士气大振的青州军已经打疯了,包括于夫罗的王帐精兵在内的胡骑不但无法稍作寸进,而且还被打得步步后退!

没错,这样狂猛的攻势无法持久,可那是战场上只有两支军队对垒的情况下。前面的攻击序列被阻挡,被击溃,后面的生力军还可以上来增援。

现在,后面路已断,黄巾军出现时的浩大声势,甚至令得后两个攻击序列的胡骑当场就拉住了马,愕然回望。

气势磅礴的五波攻击,最终也只进行了两波半,然后,悲剧就开始重复了。

没错,就是重复。和去卑、呼厨泉的遭遇一样,锋锐被阻挡,然后被围困,最后被围殴。

三次,先化解再反击,出手的部队不尽相同,过程也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但核心思想是一样的,就是将克制骑兵的方法发挥到极致。

通过对地形的利用,各兵种的配合,利用于夫罗等人的心理,层层限制,最后成功的将胡骑围困在一个狭长地带,让他们无法加速,只能挤成一团,乖乖挨揍。

这一刻,胡骑不再像是一群狼,而是一群绵羊,孱弱而无助的绵羊。

第四二零章围而尽杀之

弟弟呼厨泉死了。

其实在他冲向那个持斧汉将的时候,他就已经完了。

于夫罗看得很清楚,青州军有个让人很难受的习惯,他们每次咬住了某个重要目标,往往不会急着下杀手,而是将人打伤,让其陷入岌岌可危的状况,却不便杀,就像是猫戏老鼠一样。

于夫罗不知道猫戏老鼠是图些什么,但他很清楚,青州军这样做,是为了打乱己方的安排布置,在追杀的过程中,捞足便宜,占足实惠。当合围已成,大局已定后,呼厨泉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自然只有被收割的份儿了。

紧跟着,去卑也死了。

临死前,这位匈奴的右贤王给于夫罗送来了消息,他认为大军陷入如此的困境,都是他这个头阵没打好的缘故。生死存亡之际,他要用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为大军杀出一条生路来。

于夫罗来不及阻止,也无意阻止,尽管他清楚的知道,那是徒劳无功的。没有冲刺的距离,去卑的数百残兵恐怕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然后,他看到了去卑,后者高举着长幡和弯刀,疯也似的冲向了雁行阵的一翼,迎在他面前的,正是那员持斧勇将……去卑的脑袋被砸得稀烂,他的数百亲卫在巨剑阵前战死近半,余者皆溃,他们取得的战果,不过是十余名青州军倒地罢了。

正式对阵,匈奴骑兵当然不至于这么逊,可仗打成这样,还有什么可说的?大军已经彻底乱套了,几百人冲上去,面对的几乎是敌人的全军,就算一个敌人都杀不死,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再后,右谷蠡王。右逐日王也先后阵亡。

他们的死,给了于夫罗最为沉重的一击。

他们也是在突围时死的,后两个攻击序列没有卷入乱战,还保持着建制和基本的士气,于夫罗当即立断,命令二人转向,全力攻击黑山军。给大军打开通道。

黄巾军虽然人多,但战力却相当有限,他们身上甚至连皮甲都没有看看他们身上那破烂的棉袄,能不能御寒都是两说,别提什么防御力了。

广平那一战,于夫罗根本没有亲自率军。只是派了呼厨泉率领两千亲军,带着一群牧人出马,就像是在草原时的大规模围猎一样。

结果大获全胜,跟闯入汉民的村镇时没什么两样,有勇气抵抗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只知道哭喊奔逃。

一群和老百姓差不多的所谓军队,人数再多有什么用?要不是他们出现的时机太突兀。搞出来的声势太惊人,自己和青州军苦战至今,士气和战力都大幅度下降,于夫罗肯定在第一时间就命令大军转向攻击了。

即便如此,于夫罗权衡了战场态势之后,仍然认为,向来路突围是最佳的选择,或者说是唯一的出路。

只可惜。他忘记了,黑山军上次是无备而战,而且队伍中本来就以老弱为主。黄巾军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在逆境中的表现很差,打顺风仗的时候却很凶猛。何况这一次,他们是有备而来。

后军两队胡骑合兵一处,五千人用战刀在周围硬砍出了一块空间,作为战马加速之用。速度依然不快。但毕竟跑起来了,面对黑山军这种对手,应该就足够了。

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黑山军采用的。居然也是克制骑兵的经典战法不是如林的长矛,不是疾风骤雨般的弩箭,更没有钢铁风暴般的刀斧阵,而是对军队素质要求最低的,车阵。

一辆辆车子被推了出来,横在阵前。有行脚商装货的牛车,有军中运送辎重的马车,还有人推的独轮车,甚至还有不少富贵人家出行所用的封闭式马车。

像是这个时代所有车辆的展览,各式各样的车辆横在阵前,成了黑山军坚固的屏障。

可以看出,黑山军的车阵也是受过高人指点的。他们没有为了安全将车子首尾相连当成城墙,而是车车之间都留下了一定的空隙,人马皆可由此通过。但通道后面,通常会另一辆车,所有车都是交错着摆放的。

如果能从高空俯瞰,就会发现,黑山军的车阵就像是一座迷宫,路不难找,但要穿行其间,就必须得来来回回的绕路。

这阵法别的用处没有,就是专门克制骑兵的。

别说是仓促应战,根本没有空间加速,就算是全胜时期,胡骑也没把握冲破这种阵势。若是对方把所有车连在一起还好说,胡骑中的精锐多半可以凭借马术越过障碍,可现在么,他们就只有悲剧了。

马速本就不足以做那么强力的跳跃,车车之间的空隙,更是让战马对主人的命令相当抗拒。马也是有智慧的生物,既然有路可走,为什么要冒险跳车呢?何况车阵不止一列,而是足足有四列之多,再神骏的马,也不可能飞跃而过的。

冲阵的骑兵陷入了巷战,黑山军从车身后面,车顶,甚至车底一一现身,全方位,无死角的向冲阵的胡骑发动了围殴。

胡骑全无反抗之力。

右谷蠡王死在了那个黑脸大汉的刀下;右逐日王运气不错,居然从死亡车阵中冲过去了。可冲过去他才发现,黑山军根本就是故意放他过去的,他和他的十几名亲卫面对的,是张燕和上千近卫的仇恨和怒火!

突围失败,于夫罗绝望了,所有的匈奴人都绝望了。

还能去哪儿呢?北面的战斗已经结束,羽林军加入了战团,重骑兵也加入了战团,防线变得固若金汤。不知是不是出于对主帅的信任,青州的轻骑甚至还提前分了一路人马向西而行。

于夫罗开始没留意,后来发现了,却也没声张。很显然,那路人马是去追击袁绍的,于夫罗可没有替盟友着想的义务,尤其还是个临阵脱逃的盟友。

南面倒是没有敌军,为了巩固防线,张颌早已和徐晃汇合一处。使得东线的兵力越发雄厚。但张颌本来就是沿河列阵的,他在与不在,对这道天堑都不会构成任何影响。

逃无可逃,冲又冲不出去,于是,战局进入了最没悬念,但也是最为畅快的阶段。

这是一场屠杀!

无数骑兵在包围圈中到处乱跑。激起了满天烟尘,能见度越来越低,加上漫天飞舞的大雪,直如末日降临的气氛一般。

看着前面好像是砍瓜切菜一般的收割生命,看着自己的族人浑身颤抖,脸色惨白的模样。于夫罗的脑子渐渐的糊涂起来。傻愣愣的跟着前队东冲西突,耳边不断的有族人的惨叫响起,骏马在惨嘶,弯刀已折断,唯有慌张的哭喊声时起彼伏。

成规模的突围被击溃后,敢于冲击敌军阵势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大多数人都在乱跑,漫无目的。狂呼惨嚎。

于夫罗觉得自己是跟着亲卫们跑,可亲卫们却以为,英明的大单于还没有放弃,在带领大伙儿寻找出路,所以才鼓足勇气跟在他身边。

出路倒是没找到,但这支一支狂奔中的队伍,是围歼中,遭受伤亡最小的一支队伍。

达成合围后。联军并不忙于直取中军,也没有招降的意思,只是站定了位置,用手中的长矛和刀斧向人群中招呼。

挤成一团的胡骑,就像是一块大号的红薯,被人拿着锉刀一层层的连皮带肉的锉下去。红薯的个头越来越小,因为胡骑的人数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拥挤了。

长矛手不再一窝蜂的攒刺,而是各自寻找目标,现在的胡骑已经不是张牙舞爪的狼群了,而是一群傻狍子。能不能杀死敌人。不在于攻击的力度,只在于攻击的精准度,就像是在河里叉鱼似的,看准了扎下去,就是一颗首级到手。

刀斧手停下了脚步,将前列的位置让了出来。他们大砍大杀的战法不太适合这样的战斗,一斧下去,往往连战马都砍死了,激战之中,当然没人会在乎这个,可现在,胡骑已经没斗志了,战场上的一切都是战利品,再这么打,可是要遭天谴的!

君侯教导过大家,浪费资源,那是可耻的!

射声营和张颌的部队取代了催锋营的位置,长矛手不能攒刺,弓箭手当然也没必要用曲射进行覆盖攻击了。

精准射击,射人不射马才是王道。

呐喊和厮杀的声音渐渐减弱,剩下的唯有绝望的嘶喊和嚎叫声,其中不时的还夹杂着一些略显生硬求饶声不是所有匈奴骑兵都懂汉话的,对他们来说,用来和汉人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手中的弯刀。

现在,轮到他们尝尝这个滋味了。

黑山军固然红着眼睛厮杀,青州军也同样毫不手软,丝毫没有收降的意思。

张燕看得都有些愕然,黑山数万老弱死于匈奴人的马蹄下,黑山上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家人遇难,这血海深仇,自然只能用血来偿还。可青州军和匈奴人没这么大的仇吧?

按说这些匈奴兵都是好骑手,若是收降一部分,加入骑军之中,不失为一个扩军的好办法,可看青州军这架势,除了马之外,他们竟然是一个胡骑都不打算放过,要赶尽杀绝!

“老裴,王君侯不是一贯不杀俘的吗?现在这是……”他想不通,只能向对青州更熟悉的裴元绍询问。

“俺也不太明白。”裴元绍挠着后脑勺答道:“不过俺听君侯说过,他说中原诸侯的争战,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战场厮杀没问题,但一味杀戮就不是为将之道了。但对胡虏则不一样,因为他们是胡人,杀得越多,就是越是名将。”

“竟然是这样……”张燕想了想,又摇摇头:“王君侯的想法,果然不同于流俗。”

看看张燕,裴元绍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往战场某处看了一眼,这才下定决心,很突兀的问道:“张帅,您还没决定好吗?”

张燕并不意外,而是沉吟起来,良久,他重新抬起头,望着同一个方向,语气低沉,却毅然决然的说道:“事关重大,大贤良师的英灵不远,燕又岂能一言而决?”

不远处的战场上,一支劲箭发出了猛烈的咆哮声,匈奴大单于的旗帜应声倾倒。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敌军消失,惨烈的大战就此落下了帷幕。

第四二一章灭军杀将

大战分出了胜负,但对很多人来说,战争还远未到结束的一刻,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才能挣扎出一条活路来。

此刻的袁绍就是这样。

他不知道身后的战斗已经变成了屠杀,知道他也不会在意,反而会很高兴。他巴不得王羽把所有的兵力都拉去杀匈奴人呢,这样他就能趁机跑掉了。

老天降下的这场大雪实在很讨厌,让人很难分辨清楚方向不说,而且还极大的降低了马速。雪还没停,地上倒是没有冰,但战场周围四野无人,厚厚的积雪裹住了马蹄,让战马举步维艰。

这倒也不全是坏事,如果能逃出一定距离,大雪会将一切痕迹掩盖,让追兵无所适从。

不过,前提得是逃出一定距离。

袁绍压根就没逃开,才跑出几百部,斜刺里就杀出一彪人马来,怒吼声如雷:“袁绍哪里走!”

袁绍骇然转头,顿时三魂里吓飞了俩,七魄中震没了仨,只见当先一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