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的大军在平乡已经停留了三天。
他不是对围剿黑山军没兴趣,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对付王羽这个大敌,而他的兵马虽多,却也不可能把张燕困死在泽内,所以也只能在平乡一带驻防,防止张燕南下偷袭邺城,或者东行与王羽会师了。
对这个局面,袁绍是非常不满的,按照他最早的思路,早就应该召唤匈奴人加入战场。轻骑兵,在攻坚战中,或许显得有些弱气,但在机动作战中,却是当之无愧的王牌军队。
相对于王羽七拼八凑搞来的那点轻骑,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在马背上长大的匈奴骑兵,无疑都更胜一筹。
要不是沮授一直在劝阻,他早就听从许攸的建议,笼络匈奴人来帮忙了。
结果,因为这一念之仁,事情又变得棘手了,胡骑再强,在泽地中也没有用武之地啊。偏偏沮授还不依不饶的极力阻挠着计划的实施,真不知道此人到底怎么长大的,能不能搞清楚自己的立场!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借助胡骑的力量怎么了?难道匈奴人不是大汉的臣子么?
没错,他们性子是粗鄙了点,但那些贱民又能好到哪儿去?要不是那些贱民贪图便宜,冀州的局势又岂会糜烂至此?
胡人至少有个好处,够听话,够忠诚,只要给足了好处,就不用担心他们阳奉阴违,或者谋逆什么的。他们毕竟是胡人,在中原站不住脚的。
这么听话又好用的手下,给点好处算什么?顺带着还能惩罚一下那些不知死活的贱民,不正是两全其美么?
怀着这样的心情,袁绍咬着牙忍过了这三天。
这是沮授跟他约定的时间,为了劝阻袁绍召胡骑助战,沮授不惜将爱子送入泽地,劝说张燕罢兵回山。
袁绍本不想答应。后来想想,左右胡骑在泽地也没有用武之地,扫平青州之前,沮授的才能也很必要,他才强忍着怒气答应了下来。
当然。期限是三天。
三天内。张燕如果还没有离开的迹象,他就召胡骑入境,同时招抚于毒等人,与张杨一道。入太行山清剿。
今天,就是期限的最后一天,也是袁绍怒气爆满的一天,惹他发怒的除了沮授之外,还有一个张颌!
“来人!去看看子远回来了没有。回来了的话,让他来见我。”不待梳洗,袁绍便扬声喝令。
“喏!”帐外有人应了一声,快步而去。
许攸是沮授遣子入泽的同时,与郭图一道出发东行的,他的目标是张颌,郭图的目标则是刘岱。
曹操自作主张的那封信中提到了张颌,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是:盟军在百里外苦战。张颌麾下的冀州精锐却好整以暇的在坚城之中观望,这可不是有诚意的表现。连袁绍这个主人都这么不主动,也就难怪各路友军也不肯向前了。
此外,曹操还假作无意的追思起了去年会盟的盛况,一番感慨之中。虽然没有几句实际的,但袁绍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曹操的言外之意,或者说嘲讽?
反董联盟。就是因为各家各怀私心,袁绍这个盟主更是心存杂念。不肯向前,最后摆出的偌大阵势,只是成就了王羽这个后生晚辈之名。
这是袁绍心里的一根刺,从未对人说过,但曹操和他是多年的交情,又岂会看不出?
这根刺被触动,才是袁绍暴怒的最终原因。
真实原因不能对人明言,他也只能迁怒了,沮授是第一个被迁怒的,第二个就是张颌。
于是,他派出了许攸这员干将,嘱咐后者,就算全军覆灭,也要敦促张颌出兵,攻袭王羽的后路。同时,他让郭图去通知刘岱,请对方在张颌出兵之后,予以配合,他的主力大军十日内必至!
去寻刘岱须得绕路,一时三刻来不及,但公孙瓒退却后,安平境内已经恢复了通行,若是赶得快,三天也能走个来回了,毕竟只是传个口信而已。
许攸果然回来了,接到召唤后,来的很快。袁绍刚刚梳洗完毕,坐到摆满早膳的桌案前,许攸就到了。
“许攸参见主公。”
袁绍抬头一看,只见许攸发髻散乱,满脸尘土,形容狼狈之极,不由愕然问道:“子远,你怎么搞得这般狼狈,莫非是连夜赶回来的?”
“军情如火,攸不敢不尽力。”许攸摇摇晃晃的一拱手,看上去都有些站不稳了,十足一副劳苦功高的模样。
“子远辛苦了。”袁绍大觉欣慰,感慨万千道:“若是天下士子都如子远一般忠于任事,不辞辛劳,何愁不江山永固,开创出一个清平盛世来?”
“主公过奖,攸愧不敢当。”许攸大喜,面上却不露声色。
“有功当赏,有过则罚,古之圣主,无不如此,子远何愧之有?”袁绍欣慰的,不仅是许攸不辞辛劳,更重要的是,许攸懂得他的心,而且以此为己任,不遗余力的努力着。
在袁绍的幕府,很少有人会提及大汉如何如何,因为袁绍从来不提,对于冀州的目标,他更喜欢用‘开创’一类的字眼,而且对盛世二字,也是情有独钟。
众人都顺着他的口风说话,但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并且不避讳于此的人,却不算多。哪怕是郭图、逢纪这些嫡系,也没有许攸表现得这么热切,这么合他的心意。
“天下英雄虽多,却皆有其短,论气度,论德行、论名声,能成此开天辟地之功者,除主公外更有何人?许攸何幸,得附骥尾,又岂敢不尽心尽力?”
“哈哈哈,子远知吾心也。”袁绍心怀大畅,高声吩咐道:“来人,再上一副膳食来,孤要与子远共膳。”
有侍从应命而去,许攸再次一揖到地,满脸激动的谢道:“多谢主公。”
同吃同睡,在这个时代,就是主上对臣下最得力的笼络手段了。袁绍身份高贵,当然不会轻易跟人同床,但同膳还是时有发生的,通常都是在他心情极度喜悦的时候才会发生,由不得许攸不兴奋。
说老实话,要不是这个基础打得够好,等下说起正事,许攸还真有点发憷。
早饭毕竟不是酒宴,再丰盛也吃不了多长时间,等许攸放下筷子,袁绍就开问了。
“子远,此行可有见到张将军,他为何始终按兵不动?他这次总该奉令了吧?”
“这……”最怕的问题来了,饶是思忖了一路,可许攸还是有些迟疑,感觉袁绍的眼神中带了一丝凌厉,他这才硬着头皮回答道:“主公,攸此行并未见到张将军……”
“嗯?”袁绍脸色一沉。
“主公有所不知,那王羽在清河广布密探,外来人寸步难行,而且,越接近鄃城,来回巡哨的游骑就越多……臣冒死到了城下,发现城中已经堵死了城门,身后追兵追得又紧,故而只能留书予张将军,并未进城。臣无能,请主公责罚。”
袁绍神情稍雯,过了一会儿,恨恨说道:“这个张颌,真是个外强中干的无能之辈!先前孤令他守住清河,封住王羽西进之路,他不听令,贸然出战,招致惨败,令得冀州局势糜烂至今。现在孤三令五申命他出战,他却又被吓破了胆子,成了缩头乌龟,徒令孤遭人嗤笑!可恨,至为可恨!”
说着,他又转向许攸,确认道:“子远,这次,孤的亲笔信,你是亲手送进城了吧?”
“是。”许攸低头应道。
信肯定是进城了,去了二十人,回来了俩,伤亡是惨重了点,但终究是把情况反馈回来了。至于他舍命冲到城下,那就是纯属杜撰了,青州的游骑那么凶,他许子远还要从龙立功,名留青史呢,哪能那么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啊?
“那就好。”袁绍点点头。许攸的小心思,他其实都猜到了,但他不打算计较。
什么是忠臣?只要步调一直和主上保持一致,就是忠臣。在这个基础上,若再有点做事的能力,那就是能臣了。至于怕死、贪财、人品不好、欺上瞒下、没有节操,这都不是大毛病,没有这些毛病的人,当主公的能放手任用吗?
就比如那个沮授,还有之前那个田丰,这些不识相的,就算暂时捏着鼻子用了,迟早也要设法解决掉他们的。比主公还能干,还总是跟主公对着干,这是臣子应该做的事吗?
荒谬!
只要信送进去了,是不是亲自去就不是很紧要了,张颌还是不肯听令,将来自然有他的好看!
袁绍缓缓说道:“还有一事,非得子远你走上一遭不可。”
许攸心中一动,继而大喜:“主公,您终于下定决心了?不过,若是张燕真的退走……”
“乱臣贼子,迟早也得解决,正好顺便料理了。”袁绍一脸杀气的说道:“孤好言相劝时,他不识相,现在么,哼,已经晚了!”
“必如主公所愿。”
“好!”袁绍深深的看了许攸一眼:“记住,要速战速决,不要耽误了时辰!”
“主公放心,许攸去了。”
“去罢。”袁绍摆了摆手,心中一阵激荡,终于,到了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的时候了。
第三二八章速战速决
秋风正冷,夜色浓重。
贾诩紧了紧身上裹着的大氅,嘴里叽叽咕咕的抱怨着什么,眼睛却瞬也不瞬的盯着手中的文卷,神情随意,眼神凝重,活像是精神分裂了一样。
当然,熟悉这位青州首席幕僚的人都知道,贾先生全神贯注工作的时候,就是这么一副模样。至于他到底在抱怨些什么,那就不好说了。
也许是天气太冷,也许是晚膳不够丰盛,再或许是什么其他不相干的,但通常来说,工作量问题,是贾先生最大的心结所在。
刚放下一卷文书,拿起另一卷,一阵冷风忽然卷了进来,带着初冬的气息,直透入骨髓似的,冻得贾诩打了个寒颤。
贾诩倒是没发火,不是他脾气好,而是与冷风一同进来的,还有一丝浓郁的香气,这味道他再熟悉不过了,是参汤。
要说这位小主公用人虽然用得狠了点,把女人当男人使唤,把男人当老黄牛使唤,不过这份体贴劲,却让一众幕僚心里都暖烘烘的。
大军在外,供应自然不比在青州,王羽及徐晃、太史慈众将与将士们同饮同食,吃的都是最差的事务,但对幕僚们的供应却从来没缺过。
正餐、被服就不用提了,这姜汤是每晚不断的,早上起来还有精美的点心和奶茶和烈酒一样,这又是个新鲜玩意,贾诩在西凉活了半辈子,从来不知道,奶和茶混在一起,居然有这样的效果。
茶的苦味溶于奶的香甜之中,奶的腥味则被茶的清新之气一扫而空,难怪主公那么有把握展开对辽东的海贸呢。只要辽东来了人,尝过这奶茶之后,焉能不买上一大批?
尽管贾诩对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傻事从来都不以为然,但这些细节依然给了他不小的感触,他都这样。更何况其他人?
田丰刚来时用的还是假名,显然不打算把家族拖进来,可这一次,他却主动提出将家人接到青州,之后就恢复本来身份。利用在冀州的人脉关系。为王羽平定河北的大业添砖加瓦了。
想到这里,贾诩也是感慨万千,人生如梦,际遇无常。谁能想到跟着董卓到洛阳打了个转儿,就一口气转到了青州,又到了河北呢?本来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谁想却卷入了一连串惊天动地的大战。
眼下是个难关,但只要过了这道坎。就鱼化鲲鹏,再也没人能阻挡主公的全面崛起了。
一时间,贾诩也有些心神激荡,因繁重工作而来的疲劳,似乎也一扫而空了。
他指指长案的角落,头也不抬的说道:“放那儿好了。”
长案上堆满了各式文卷,也只有角落上,能有些空余了。
“文和,你这般勤于政事。实在是让人欣慰啊。”送参汤的人却没什么眼力价,放下汤碗,不忙便走,反而感慨起来。即便以贾诩的沉稳,也被这熟悉的声音的吓了一跳。
“主公?您怎么来了?还亲自……诩惶恐。不胜惶恐。”贾诩抬头一看,眼前这个笑眯眯的少年,不是王羽又是哪个?他连忙挣扎着起身,却因为盘坐得太久。脚酸腿麻,扑腾了好几下。却只是站不起来。
“巡营回来,见你这里的灯还亮着,顺便来看看,没什么大事,你且不用起来了,怪麻烦的。”
汉朝还没人用椅子,正坐的时候是跪坐,平时就是盘腿,王羽自己就挺不习惯的,一直琢磨着做几把椅子出来,只是因为太忙,始终没腾出来时间,而且移风易俗这种事,也是很棘手的,所以就暂且搁置了。
王羽拦是拦了,但贾诩终究还是站起来见了礼。在这位三国情商第一的高人身上,恃宠而骄,蹬鼻子上脸这种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别看他平时显得有些惫懒,但无论是君臣之间,还是与同僚相处,分寸,在贾诩身上挑不出半点正经的毛病。
“诶,都说不用这么多礼数了,算了。”王羽知道这事儿没法劝,叹口气,自己坐下了。
“君臣之礼不可废,没有上下之分,军中岂能令行禁止?”行过礼,贾诩也坐下了,他知道王羽不喜欢这些繁文缛节,但随着势力的扩张,幕府的完备,这些东西迟早还是要摆上台面的。
刘邦当年也经历过这样的转变,起兵之处大咧咧的不拿礼节当回事,将来被主上记恨,那就覆水难收,悔之晚矣喽。
“主公今天来……莫非是与袁绍的动向有关?”王羽另一个习惯就是做事直截了当,不喜欢兜圈子,所以贾诩也是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嗯。”王羽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痛恨神色,“袁绍丧心病狂,竟然为了打内战,要引狼入室,拿大汉朝的江山,中原的气运做赌注!便将其千刀万剐,也难消其滔天罪孽!”
“……”贾诩听得直愣神。
一向以来,王羽与人争锋,都很好的把握了分寸,几乎从未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过。哪怕是与白马义从结下了血仇,使得龙凑之战为尽全功的麹义,他都没念叨过,反而还有欣赏,乃至招揽的意向。
如今,他却对袁绍这般恨之入骨,而且还是这么个理由,难怪……主公和公孙将军这么谈得来呢。
其实,这个时代的胡汉之别,没有后世那么严重,因为胡人始终是失败者,都是向大汉俯首称臣的臣子。
驱使胡骑作战,袁绍也并非首开先河,当年张纯之乱,朝廷就向匈奴人下了旨意,令其赴冀州助战。虽然因为价钱没谈拢,匈奴人再次展现了反复无常的本性,但由此可见,朝堂主流的观念,他们并不排斥驱胡骑作战。
就在边塞,贾诩对此有着颇为深刻的了解,在朝廷重臣们的眼中,胡人和汉民没多大区别,他们认为,前者没脑子,后者更危险。
黄巾之乱,就是后者危险性的集中体现。至于胡人,那群没开化的野蛮人,也就是抢抢财货杀杀人,偶尔在放个火什么的,就很知足了,不会盯上中原的花花江山,盯上了也没能力篡夺。
贾诩不认同这种观点,但他从前也都是努力的在适应,所谓曲高和寡,鹤立鸡群这种事是要不得的,想要长命百岁,就得和光同尘。现在么,既然主公不那么想,转个弯倒也不难。
待王羽低沉的咆哮声滚过,贾诩轻声问道:“这么说,计划要施行了?”
“嗯。”王羽点点头。
汉胡之分的理念,他也和其他人探讨过,也知道主流观点是什么样的。在朝堂上和士林中,几乎没人把那些野蛮人和失败者放在眼里,哪怕三辅之地都差点丢了,公卿们依然用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对方。
这时代讲究名士效应,朝中公卿就是名士中的翘楚,他们的态度,就是当代的主流观点。至于草民们想什么,那很重要吗?
但王羽绝对不会这么想,他翻阅过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知道这种观点最终导致了什么。若非司马家的那些败家子孙,纷纷引胡兵为援,岂会有其后的五胡乱华,岂会开启了野蛮人的多次入侵?
好在,现在他已经是一方豪雄了,观点什么的,只要表露出来就可以了,不用煞费苦心的说服别人。
上行下效,他的理念,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势力内部的舆论风向,迟早有一天,视胡为仇,对胡虏保持足够警惕的观念会深入人心,中原大地再不留给野蛮人一丝一毫的趁虚而入的机会。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眼下这一仗就是一道坎。
“文和,以你看来,条件成熟了吗?”王羽问道。
“眼下张颌尚算稳定,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异常举动,但时间过得越久,不可控的因素就越强,虽然暂时可以不必理会,但若稳妥起见,还是防备一下的好。”
大军南下后,对张颌的盯防,就是贾诩的职责了。心理战本来就是他最擅长的,而心理战也很重视效果的持续性,贾诩连日来的辛劳,倒有一半是用在这上面了。
“刘岱比从前长进了些,他应该是铁了心要坐山观虎斗,等袁绍的主力到达后,才出兵助战了。袁绍不到,就算我军将曹操彻底击溃,他也不会渡河的。”
贾诩不屑的笑道:“他不但不打算渡河,而且还抓紧时间在构筑防线,最新的情报显示,他在大河南岸已经修筑了三十多个烽火台,十里一个,日夜有人守卫眺望,一有风吹草动,就点燃烽火示警,看来是被文则的疑兵吓坏了。”
王羽冷笑有声:“色厉内荏之徒,就这点胆量,也敢摆出围攻某的架势?烽火台,烽火台要是有用的话,还要名将们作甚?”
“主公说的是。”
贾诩附和道:“兖州兵精,却少经战阵,曹军久经沙场,装备却不尽人意,刘岱本无胆之人,却又猜忌多多,迟迟不肯与曹操合流,孤军作战,又担心不是我军对手,只能在河岸摆出严防死守的架势,别的不说,这气势首先就弱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刘岱此举,实乃自取灭亡之道啊。”
感叹一声,贾诩话锋一转,问道:“主公意欲何时发动?”
王羽毫不犹豫的答道:“宜早不宜迟,当速战速决!”
第三二九章夜袭茌平
茌平虽然很繁华,但城却不大,这里没有内城、外城之分,也没有护城河,虽然有一道城墙,不过年久失修,长满青苔,墙根底下灌木成片,完全没有雄城的气势。
然而,这里却是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因为这里的地势,正好处于河湾之间,黄河自西而来,在茌平城西拐了个弯,三面环绕的将茌平城围在了其中。
以黄河为护城河,天下间,还有哪个城池能比这里更犀利?
没有黄河的南门也不算是弱点,出南门不过数里就是茌山。山势虽不高,却与城池紧密呼应,只要在山上屯驻一支偏师,就能让攻城者有首尾难顾的感觉。
有着诸多地利,茌平却算不上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地理位置太偏了,因为和黄河靠的太近,周边丘陵也多,因此还没有纵深,屯不下大队人马。
不过,这世上既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地,对于刘岱来说,茌平是个地势绝佳的屯兵之地。地势险要,距离前线足够近,却很安全,城里也繁华,风景还好,遍数大河两岸,还有比这里条件更好的地方吗?
当然没有。
再向东二百余里,就是青州西部重镇历城,原来是青州大将徐晃的驻地,现在驻守在历城,向西窥探的,则是另一支主力由于禁率领的羽林军。
这支部队是在原洛阳北军的基础上扩编而成,又有天子的圣谕,继承‘羽林’这个光彩夺目的名字,倒也不算僭越。
以羽林为名的军队,战斗力当然也不会弱,事实上,于禁统帅的部队本就是青州三大主力中,人数最多,老兵比例最高,装备也最为精良。训练程度最高的部队。
要不是有徐州发生了内乱,又有琅琊的臧霸做牵制,刘岱还真就未必敢独力面对于禁的威胁。
就算是现在,明知历城驻守的羽林军只有半数,刘岱也从未生出乘虚攻打历城的念头。反倒以此为由。多次拒绝了曹操的求援,只是缩在安全的茌平城内,在周围布下了铁桶阵,自己则每日里都与众多名士置酒高会。纵论天下,不亦快哉。
这种酒会通常会持续到深夜,因为名士们都很喜欢这种秉烛夜谈的气氛。
想想看,昏暗的烛光下,叫上一群歌女舞伎。在玲珑有致,青春勃发的躯体上围上轻而薄的轻纱,在一曲靡靡之音中,翩翩起舞。朦胧间,仿佛月宫仙子下凡,在这样的气氛中把酒言欢,宴罢后,寻上一位仙子共赴巫山,一觉睡到日过正午。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享受吗?
“名士果然是名士啊,真不一般,实在太会享受了。”
这时代不流行夜生活,普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点灯熬油?不过。由于名士们的酒会,茌平人倒是‘被’夜生活了一把。
为了安全,刘岱不肯出城;为了欣赏美景,尤其是夜幕下的大河的壮丽景观。又不得不排除城墙这个障碍的干扰。于是,他别出心裁的将北城楼改装成了宴会之所。
每天夜里。高高的城楼上,灯火摇曳,丝竹声不绝于耳,时不时的还会传来阵阵高亢雄浑的歌声名士到底是文化人,兴致到了,也是要作诗的。或是抒发抱负,亦或为时局作一曲悲歌,再或对王羽这个新鲜出炉,没几天蹦跶了的国贼来一通嬉笑怒骂。
王羽得到情报后,倒是觉得刘岱很有创意,跟后世那些搞露天烧烤的好有一比。
茌平百姓和兖州的三万大军不知道啥叫露天烧烤,但对刘使君扰民的手段很无奈,厌恶、羡慕,敢怒不敢言,诸如此类,总之就是晚上睡不安稳。
说话的人,无疑是持艳羡态度的,他的羡慕也不算好高骛远,因为他是名校尉,本身也是豪强出身。若是立下点功劳,也是有机会接到邀请,去参与一轮的。
“齐老大,俺就纳闷了,城楼那么高,这时节河风正猛,吹上去不冷么?就算君上们不冷,那些歌姬穿得那么单薄,难道就……”
“你懂个屁!”齐校尉哼哼了一声:“那城楼现在已经改成暖阁了,防风,又有壁炉,里面比春天还暖和呢,别说还有几缕轻纱,就算都拿下来,也不会冷,你以为跟咱们一样,在山上站岗呢?蠢货,这叫格调,不懂就别乱说,明白不?”
茌平城小,装不下三万大军,所以,除了刘岱的五千亲卫之外,其余各部都驻扎在城外。一部分沿河布防,其余人马则在南门外立营。
齐校尉这一营人马,是最外围的部队,他们驻扎在茌山上,作为大军的屏蔽。
茌山不高,但比之茌平城的城墙,还是要高上那么一点点的,从山顶北望,可以十分真切的看到北城楼的热闹景象。
在茌平驻守了一个多月,刘岱军一直未见战阵,再加上刘岱等人的带头示范作用,众军士都有些懈怠,警惕心更是不复初至时那么高。
夜里看热闹、闲聊、扯八卦,是军中正流行的勾当。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厉害,厉害,真是长见识了。”
另一人一脸憧憬的说道:“听说那王羽新纳的妾室,也是舞姬出身呐。这次打进青州,把那美人抓来,给大伙也跳上几曲,那就美了。要是能一亲芳泽,那真是……”
“想得倒美!”齐校尉乐了,一巴掌搧在拍马者的后脑勺上,笑骂道:“抓住了,也轮不到你啊,别说一亲芳泽了,想看她跳舞,也得有那身份不是?你道那貂蝉是什么来头?当初在洛阳……”
“这么邪乎?”旁边又凑过来几个失眠者,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就大呼小叫一番。
“那当然了!”齐校尉煞有其事的说道:“王鹏举不用说了,袁将军会盟中原群雄围攻的角色,能简单了才怪。另外一个吕布也是了不得的人物,他在并州时,匈奴、鲜卑都畏之如虎,称之为飞将!这两个人为一个女子大打出手,你想想,那女子得多漂亮?”
“……啧啧。了不起,了不起。”众人都是啧啧赞叹。
齐校尉得意洋洋的说道:“这次群雄会盟,集结了怕不有几十万大军,王羽再厉害,手下只有一两万人。死。是死定了,那貂蝉八成也跑不掉。不过,想看她跳舞,咱们可轮不上。除非……”
“除非?”齐校尉卖了个关子,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立功!立大功!刘使君那也是赏罚分明的讲究人,方晓那厮带人改造城楼,谢远他们出主意建烽火台,不都得到邀请了吗?”
“多大的功劳算是大功?”
“擒杀敌将呗。”
“咝!齐老大。你不会是说王鹏举吧?那厮可凶着呢,虽说好虎架不住群狼,可先上去的,八成要被他拖下去垫背,谁知道哪个运气够好,能碰上最后一击呢?这个太难了。”
“杀不了王鹏举,还有别人呢。”齐校尉不以为然的说道。
“别人?”众人都是摇头不迭:“青州那几个,没一个好相与的,这个功劳可不好立。”
“嘿嘿。这你们就不懂了吧?”齐校尉嘿嘿一笑,神秘兮兮的说道:“这里面可有学问呢。”
“齐老大,你给大伙儿说说呗。”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听这话,纷纷求告。
齐校尉笑容一敛。摇头道:“这事儿啊,涉及到刘使君的策略,不能说,不能说。”
“别介啊!这才说了一半。吊着胃口,还睡不睡得着觉啊!”
“可不。刘老大,刘将军,你就行行好吧。”
“刘将军,您要立功,总得靠弟兄们搭把手,您给咱们说了,当咱们是心腹,咱们也不负你,从今往后,你指东,咱们就不去西边,你指西,咱们就一条道走到底。”
“好!”齐校尉等的就是这句话,“其他人怎么说?”
兖州的三万大军原本分散各地,刘岱手上的常规部队,只有一万多人,按照嫡系与否,远近关系,次第布置在城内城外。齐校尉的这一营兵马,是刘岱最不看重的一支拼凑起来的杂兵,没上阵,他是将军,老大,上了阵,还不一定怎么回事呢。
所以,齐校尉一直琢磨着怎么把部队捏成一股劲,到时候无论仗打的怎么样,他也能有点底气,为此他下了不少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借着闲聊的机会,契机总算是出现了。
众人互相看看,有人看出了齐校尉的意思,有人没看出,却都没有拒绝的意思。打仗么,跟在聪明人身边,总比跟在蠢货身边强。
“就是这个理儿,请刘将军给大伙指条明路,咱们一起共进退!”
“好,既然都是自家兄弟了,齐某也没什么可隐瞒的。”齐校尉大喜,道:“大家应该都知道,北面在打仗吧?”
众人都点头。
王羽直击曹操,在聊城以西先胜了一阵,进而挥师西进,在乐平城下激战,十天以来,连胜五阵,这叫一个威风八面。
先前得到消息,兖州的将兵们还在担心,生恐刘使君要履行盟约,渡河助战,去面对那个可怕的王鹏举。
结果,刘岱按兵不动,大家这才松了口气。
齐校尉又问:“曹操危在旦夕,我军为何迟迟不救?”
“……”没人说话,尽管很多人都有所猜想,但那个猜想却是不能拿出来乱说的。
“你们想必都以为是……”不用看众人神情,齐校尉就知道手下将兵的心思,他摇摇头道:“其实,你们都猜错了。刘使君不是怕了王鹏举,也不是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