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第一强兵(鲈州)-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听过不要紧,只怕你不敢放胆来战!”典韦也不着恼,晃晃大头,斜睨太史慈,扬声挑战。

前哨战。双方各自才几百人,在万人规模的大战中,起不到左右输赢的作用,顶多就是对士气产生影响。所以,几百人一拥而上和主将单挑,并没有多大区别。

曹操对青州众将的推崇,让典韦等曹营武将很不服气,典韦此来,也是存心跟太史慈分个高下。因此,一开口就是邀战,还现学现卖的用上了激将法。

“哈哈,你倒是敢说。”太史慈当然不会中这么简陋的计策,不过典韦的话。也是正中了他的下怀。他哈哈一笑,从马鞍下抽出了长枪,催动黄骠马,离阵而出。

“有何不可?兀那黑汉。且来战过!”

“某来也!”典韦骑的是一匹大黑马,闻言更不迟疑。将双铁戟一抡,就迎着太史慈冲上去了。

他舞动双戟,只是无意为之,但在几十步开外,呜呜的风声都清晰可闻,太史慈微微一怔,继而也知道对手应该有些不寻常,当下收起了轻视之心,从马鞍另一边,把月牙戟也抽出来了。

“咚咚咚咚……”激昂的鼓声随之响起,随着两骑的互相接近,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急促。

两边的士卒都知道自家锋帅的脾气和武艺,都有必胜的信心,所以也没人试图劝阻,更没人试图插手。所有人都憋住了劲,握紧了兵器,等着看一场摧枯拉朽的战斗,然后顺势掩杀上去。

几百人的战斗中,一个万夫莫敌的猛将能起到的作用,跟万人大战全然不可同日而语。前锋战只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喝啊!”

二马渐近,马速渐渐飚到了最高,几乎在同一时间,二将不约而同的发出了一声怒吼,挥动起了手中的兵器。

太史慈枪戟合璧,招式快得让人难以看清,仿佛风雷并起,化成龙形,遮天蔽日的席卷过来,雷厉风行,摧枯拉朽!

典韦也不甘示弱,高举精钢打造的双铁戟,像是一座黑色的礁石,任凭风吹雨打,也难动分毫,稳如山岳,巍然不动!

“当!当!当……”

吼声余音尚在,一连串震耳欲聋的金铁碰撞声轰然响起,仿佛有两个巨人,正举着两口大钟互砸似的。连激昂的战鼓声,和两边近千人冲天的喝彩助威声,都被压得听不见了,天地之间,只剩下了一种声响。

这声响,

摇天撼地!

连绵不绝!

千人,为之失声!

日月,为之失色!

……

“报……启禀主公,前方太史将军遇敌,正在激战!”

“战况如何?”

“旗鼓相当,相持不下!”

“伤亡如何?”

“太史将军与敌将对战,已经战了上百回合,只是分不出高下,两军士卒并未发生冲突。”

“……敌将何人?”

“己吾典韦!”

王羽不无遗憾的叹道:“果然是他……”

典韦,这个既忠且勇的古之恶来,本也在他的挖角名单上。反正挖曹操的墙角也不是第一次了,王羽对此驾轻就熟。只可惜,典韦的出身太差,压根就谈不上名声,也就无从寻找了。

最终,此人还是按照历史的惯性,出现在曹军阵营。

说起来,目前的曹军虽然名将如云,但能挡住太史慈的人,却也不多,典韦出战。完全在情理之中。

只可惜赵云还没赶回来,否则……

不过现在也挺有趣的,历史上的赵云和典韦固然没正面交战过,但太史慈和典韦又何尝不是从来没打过交道?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这二位的龙争虎斗。一定精彩绝伦!

“公明,某先行一步,去为子义压阵,你统率大军。随后跟来。”向徐晃交代一声,不等答复,王羽便带着数十亲卫跑掉了,等徐晃要答复时,只看见一缕烟尘迅速远去。

“看热闹就说看热闹。说这么好听干嘛?但愿子义别输了,否则主公又要亲自上阵了。”正摇头苦笑间,耳边却响起了贾诩的声音,徐晃悚然而惊,转头道:“子义会输?不可能吧?那典韦到底是什么人?这样的话,不如某也……”

青州五将中,太史慈的武艺算是数一数二了。

黄忠的武艺也很强,但他更精于箭术,而且耐力稍逊。于禁的武艺不用提。徐晃也逊色太史慈一筹。至于赵云,这少年的武艺不适合切磋,只适合生死相搏,他为人低调,不怎么显山露水。所以性格张扬太史慈,隐隐成了众将之中武艺最强之人。

贾诩说太史慈会输,也就难怪徐晃吃惊了。

贾诩也不知道典韦是谁,他只是通过对王羽察言观色。发觉后者有些担忧,方出此言。将徐晃也有意去助战,连忙劝阻:“用不着,你再去也是添乱,还是督军速进吧,这一仗长着呢,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想想此战的总体战略,徐晃心有戚戚的点点头,可不是么,相比与这场浩大的战争,现在的先哨战连开胃菜都算不上。

战事的重要性和激烈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太史慈和典韦的这场对决,却彻底的颠覆了这个规律。

离战场还有数里之遥,王羽就听见了冲天的嘈杂声。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一声声急如暴雨,响若惊雷的金铁碰撞声,夹杂在上千人声嘶力竭发出的呼喊声,和几十个鼓手擂动战鼓发出的巨响声中,清晰可闻。

不需要亲眼目睹,王羽就能想象出战场的情景。

太史慈出招极快,势头也猛,如果有人针锋相对的招架住他的全部攻势,力量上也不输于他,结果就是现在这样了。

再走一阵,王羽将场中形势看得分明。

典韦的双铁戟看外形是很重,但在他手里却有如玩具一般,被他舞成了一团黑光,招式虽不第甚快,却极有章法。

太史慈的枪戟合璧,一般都是右手戟使大开大合的招式,以力取胜;左手枪更重视速度和角度,仿佛一条盘起来的毒蛇,在画戟狂暴攻势的掩护下,等待时机,发出致命一击。

不过,那是他对付普通对手的情况。

眼下他的枪戟之势已经倒转了,左手枪一反常态的吞吐如电,不断进击,右手戟反而偃旗息鼓,采取了伺机偷袭的战法。

很显然,在力量时,他无法压倒对手,甚至可能还吃了点小亏,所以,他改用速度和技巧来牵制敌人,不求速胜了。

看到这样,王羽反倒松了口气,按照小说里的排名,典韦仅在赵云和吕布之下,太史慈排第几,他根本就不知道,说不担心是不可能的。

可现在看看,两人的武艺倒是差不多,想要分出胜负,不打上个几天几夜,还真就未必分得出来。

其实想想也是,典韦出身寒微,应该更擅长步战。太史慈家境比典韦强,又在辽东混了几年,骑术远在典韦之上,纵有些许差距,骑战之中也弥补过来了。

所以,就是现在这样,太史慈攻不破典韦的防御,典韦的反击却也打不着太史慈,成了这么个平分秋色的局面。

王羽松了口气,太史慈却不肯满足于现在的局面,他可不知道排名什么的,此刻他已经打出真火了。

“兀那黑汉,且看仔细,某要用暗器了!”二马错蹬而过,打马回旋时,太史慈忽然扬声大喝。

“偏你有暗器,某没有不成?”太史慈的暗器就在背上挂着,典韦早就看见了,闻言在腰间一拍,将丝绦一撩,左右各五支短戟,明晃晃的挂在那里。

典韦大笑道:“尽管放马过来!”

“有意思!”看见典韦的暗器,太史慈也笑了。

手戟其实算不上是暗器,最早,这东西是大人物们随身带着,用以割肉吃的,是餐具。后来变成了武器,专门拿来丢。相比与弓箭,手戟扔起来更有手感,也方便,用这玩意当暗器的人,都是豪爽之人。

当然,王羽那种拿什么都能乱丢的打法,也不算是心理阴暗,而是另一种特色。总之,太史慈见对手武艺精强,特别是那身怪力,连自己的暗劲都压之不住,多少有些佩服,见对手也用手戟做暗器,更是大起惺惺相惜之意。

“你这黑厮,倒也是条好汉,何必给袁绍那种小人卖命?我家主公宅心仁厚,上奉天子,下安黎庶,是当世一等一的豪杰,你何不早日弃暗投明,将来也搏个封妻荫子?”

太史慈不忙放暗器,而是再次挥舞枪戟,与典韦战在一处。一边打,一边挖上了角,看得王羽心怀大慰,连子义都会帮忙挖角了,这事儿啊,说不定还真有希望呢。

只是不知道,子义说这话,是真的为了挖角,还是打算扰乱敌人心神,不是这样的话,他怎么会一边打,一边下狠手呢?

几句话的工夫,太史慈的画戟至少与典韦的铁戟发生了十几次碰撞,左手更是枪芒暴涨,被挡住和没被挡住的,少说也有二三十枪。

“俺瞧你也是个好男儿,我家主公英明神武,又是贤良之后,施政、用兵比王家小儿更要强上几分,你又为何不肯弃暗投明?”

典韦一边遮挡招架,嘴上也是不肯示弱,百忙中还抽空,用铁戟横扫狂攻,逼得太史慈回戟自救,攻势被迫打断。

“不如这样如何,左右兵器上分不出高下,索性较量一番暗器,哪个输了,就听对方的话,弃暗投明!如何,你敢也不敢?”

一计不成,太史慈又生新计。在暗器上,他浸淫多年,造诣颇深,自信不会输给旁人,干脆发出赌斗。

对方答应最好,自己可以给青州又添一员猛将,更添臂助;不答应也没关系,不答应气势就弱了,自己和对手的武艺,都很看重气势,双方差距本在毫厘之间,此消彼长,这场对决就有希望赢下来了。

“有何不敢?”典韦一梗脖子,然后回身一指,叫道:“我家主公已经到了,且等我禀明主公,再来与你赌斗。”说着,他拨转马头,往阵后去了,那里烟尘大起,显然曹军的主力已经到了。

太史慈哭笑不得,也不知这个对手是真憨还是扮猪吃老虎,这种事也要请示?要怎么开口呢?

再回头看看,见自家大军也到了,他摇摇头,拨转战马,迎了上去。

第三一五章程昱之谋

雨声沥沥,秋意渐浓,特别是入了夜之后,一阵阵的凉意更是直沁心肺,让人阵阵发寒。

比起身体上的寒意,人心中的寒意更浓。

中军帐内静悄悄的,除了武将们粗重的呼吸声之外,再没有任何声响,帐外的雨声倍显清晰。

“主公,太史慈武艺虽好,某也不怕他,就算真有万一,忠臣不事二主,某也不会真的如他所愿,大不了就是一死,总也不能让他讨了便宜去。”

忍了又忍,典韦还是忍不住了。

出发前他豪情万丈的要擒杀太史慈,对方也不含糊,如他所愿的来了场单挑,结果打成了平手。典韦能理解太史慈提出赌斗的心情,因为他当时也是那么想的,只是口才不够便利,让对方抢了个先。

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回营之后,主公没有立即答应,而是以天色将晚的理由,派人通传敌营,说是来日再战。

这个要求,未免有示敌以弱,甚至缓兵之计的味道,按说来势凶猛,急欲交战的王羽未必会答应。就算青州军不立刻展开全面进击,也不会放过阵前邀战,耀武扬威在士气上先取得上风的机会。

可是,王羽偏偏就答应了,答应的还很痛快。

典韦是个比较纯粹的武人,倒是没想太多,只当王羽也有武将的脾气,对这种对决比较推崇,故而行了个方便。太史慈这个对手不容小觑,与其想东想西,不如养精蓄锐,为明日的决战做准备更好。

结果天公不作美,当天夜里,一场秋雨便淅淅沥沥的下起来了。

雨不大,但却很有韧劲,缠缠绵绵的没完没了,搅得人一下就没情绪了。

典韦自己倒是不在乎,可主公却偏偏再次用这场雨做借口。传信敌营,要求推迟决战时间。结果,王羽又答应了,还是那么痛快。

然后,军议时的气氛就变了。

起初迎战的时候。众文武虽然心存忐忑。但都还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充分的信心,毕竟整体形势是好的。而眼下,中军帐正被紧张和焦虑的气氛所笼罩着。

典韦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认为可能是那场赌斗引起了主公的不安。从一个小兵,被提拔成亲卫大将,这样的知遇之情中,足可看出主公对自己的看重。

这份恩情,令典韦铭感于心。体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是怎样的感受;同时,他也清楚,主公看重自己,肯定也是希望自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在一场赌斗中变成别人的部下。

“本将既然任命你做先锋,自然就是全权委任于你,你对战局的判断,下达的命令,与本将亲自做出没有区别。”

曹操摆摆手。安抚典韦道:“本将先前也说过了,王羽虽有良将辅佐,但本将麾下也是人才济济,又何惧于他?那太史慈成名已久,隐为青州第一勇将。你能与他战成平分秋色的局面已是不易,本将又怎会以此苟求于你?”

“……”典韦心中一暖,虽然多少还有些不服气,但不安和惶恐却已尽去。代之的是满心的疑惑,只是他不善言辞。想问却不知从何说起。

曹操看看典韦,似乎想要解释,最后却转向程昱问道:“仲德,张颌可有回应?刘公山如何回话?”

某种意义上,这场大战已经揭开序幕,双方已经动上手了,只是典韦性情耿直,未必能体会到其中的玄妙,解释也是枉然。

对典韦的武艺、忠心,曹操都是非常信得过的,但由于典韦的性情所限,他给典韦的定位就是亲卫大将。其职责是保卫主帅的安全,偶尔充当冲将斩将夺旗,仅此而已。

既然没期盼他独当一面,攻城略地,就没必要开导启发他,让他在谋略这方面深造。

其实,这场无形对决中的弯弯绕绕极多,就算详细解释过,典韦也未必能理解得了。

“虽然青州主力已经移动,但对清河境内的封锁却依然如故,密不透风,去的哨探也好,信使也好,多半都在半路就被截杀了,偶尔有通过的,也没有回音……”

程昱的脸色不怎么好。

如今曹军的三大幕僚中,以他来的最晚,根基最浅,权责也最小,最不明确。

荀彧来的最早,负责的主要是内政和外交,在人事方面,也甚得曹操的倚重,虽然其为人低调,从不争功,但俨然是曹军的首席谋士,地位绝无动摇之虞。

戏志才来的稍晚,但受到的重视和权力,却不在荀彧之下,他负责的是战略规划和情报系统。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曹操若相当于刘邦,戏志才就相当于张良,荀彧就相当于萧何,而曹军版的张良不是慕名来投,而是萧何举荐的!

在华夏的传统人脉关系之中,举荐和被举荐,是仅次于师生、上下级的关系。而且,荀、戏二人还有同乡这层关系,可谓亲上加亲。

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二人就是同盟关系,而且还是那种非常紧密的同盟,就像是王羽和公孙瓒那样。

对曹操来说,左膀右臂密切合作,配合无间,在短期内是件好事。势力内部的派系越少,内耗就越少,越能团结一致,一致对外。

反面例子就是袁绍。他入主冀州后,主要的精力一直放在了制衡内部派系上面,搞得冀州内部的派系极为复杂,内耗严重。

整体上有冀州派和外来派的对抗;冀州派内部,也按照投靠袁绍的时间顺序、冀州的故有格局、以及与韩馥关系的远近,分成了大大小小十余个数派系,对外保持基本一致,内部却也不得消停;外来派也不例外,其内部还分成了颍川派、南阳派,门生党,故吏党……

简而言之,袁绍入主后的冀州,就像是将董卓之乱前的朝廷复制了一样,具体而微,却五脏俱全。

汉末的混乱。有多大成分跟这种固有格局相关,程昱无法确定,他可以明确的是,这种格局有利于稳固权力,却不利于对外扩张。因为这种格局需要的。是权术高手。而不是其他。

王羽、公孙瓒,以及曹操,这三大势力,都没有陷入同样的格局。

王羽的青州势力。是他从无到有,一手打造出来的,受重用的文武,原来的出身都不怎么样,根本谈不上什么派系;公孙瓒的部下。绝大部分都是跟他出生入死过的老兄弟,对招揽外部人才始终持轻蔑态度,自然也没什么派系之说。

而曹操这边相对复杂一点,应该说是处于公孙瓒和王羽之间。

武将方面,曹操没有公孙瓒那么多老部下,也没王羽那么神奇的眼光和运气,但他的亲族实力异常强大,夏侯家和曹家的子弟中,颇有一群能征善战之人。令他一开始就具备了相当强力的班底。

同时,他也不是只任用私人。乐进、典韦都是他从行伍中提拔的,前者擅长行军布阵,后者勇武无双。再加上李典、史涣这些地方豪强中的代表人物,很好的形成了对亲族势力的补充。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加入。

幕僚方面,他以荀彧,以及荀彧推荐的颍川人才为班底,随着实力范围的扩大。不断吸引当地的名士加入。

虽然曹军的各种派系,如:文臣方面的中枢派和地方派。武将方面的亲族、寒门、豪强等派系也在慢慢成型,但由于曹操很好的控制住了节奏,分明了主次关系,所以,始终都处于良性的竞争当中,没有在曹军内部形成内耗。

这对大局是有利的,但对程昱个人来说,却很不利。

他加入的晚,手中资源也少,想要后来居上,难度当然很大。荀彧、戏志才的智略手段,都不在他之下,又占了先机,除非自己犯错,否则程昱就不可能有机会。

对程昱来说,眼下这场大战,正是良机。

戏志才自己请命离开中枢,去了徐州,而且遭遇了出乎预料的强敌,被拖在那里了。荀彧在曹军出征的时候,一向都是担任留守任务的。

目前在军中,程昱的资历不是最深的,但凭着从前的名声和高超的智谋,却当之无愧的居于幕僚之首。如果能趁着竞争对手不在的时候立下奇功,自然可以争到大大的一块立足之地。

可问题是,想在这场大战中立功,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因为对手是那个王羽!

到现在,程昱连王羽的作战目标都没搞清楚。

“以常理而论,王羽现在应该急于求战才对,时间拖得越久,对他就越不利,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之前他在平原一带徘徊,或是诱敌深入,或是要提前解决张颌对他后路的威胁,等到发现我军顿兵不进,无奈之下,只能奔袭而来……”

这是开战前,程昱做出的判断,也得到了曹操的认可。所以,曹操发现青州军来犯后,就第一时间的迎击出来,就是不想被王羽围在城里,而是在野战中采取守势,消耗青州军的锐气,等待援军集结后,大举反击,彻底解决敌人。

无论是派武将单挑,还是想方设法的拖时间,对曹操来说都是有利的。

鄃城虽然消息断绝,但正因如此,才说明张颌军依然还在,否则王羽也没必要把情报屏蔽搞得那么严密,用一场大胜的消息或张颌的脑袋来恐吓敌人,这才是最直接的。

刘岱虽然还在大河南岸,但他想渡河,也就一天半天的事儿,再加上路上耽误的时间,顶多三天,就能出现在漯水之畔。

袁绍与张燕还在纠缠,可除非张燕铁了心,打算不计损失的为王羽拖延时间,否则,北面的战事也随时会结束。

袁绍自北、刘岱自南、曹操牵制,还有随时可能跳出来断后路的张颌!王羽的处境相当之不利,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四面合围,连逃都逃不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王羽此番南下,都利在速战,用全军之力,在刘岱来援之前,先不计损失的击破曹操部。然后用攻心计或再打一仗,迫退刘岱。最后再从容应战袁绍。

曹操之前的部署,都是针对这个策略而设的,这也是王羽南下之后的最佳策略。

而磨磨蹭蹭的拖延时间,则是最糟糕的策略。曹操不是典韦,他才不会相信。王羽是出于对武将的荣誉的尊重。这才配合自己,将战期一拖再拖呢。

这里面肯定有说法,只是可能性太多,几次军议。都不得要领罢了。

“故而,这其中必然有诈!”在这一点上,程昱等谋士,和曹操是达成了共识的。

“仲德,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设计?”形势分析,这两天已经做了无数遍了,曹操没兴趣再听那些模棱两可的说法,他要一个确凿的说法,哪怕是错的,也比兜来兜去的绕圈子,始终不得要领强。

这一刻,他越发想念起戏志才来。

曹操心里很清楚,自己其实不是个特别果断的人。因为他想的太多,想多了,自然要反复权衡,这也是世家子的通病。

戏志才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此人虽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但行事的作风却是雷厉风行,比之典韦这些武将还生猛。

尽管戏志才的主张,经常会显得很冒进,但每次听到对方言之凿凿。一往无前的理论,都能引起曹操的共鸣。进而做出最全面的判断。

相比之下,程昱就显得名士味太重了,说话总是反复权衡,比曹操自己想的还多。

只是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总不能撤出徐州,消除王羽的后顾之忧吧?如果没了后顾之忧,于禁的主力也开赴河北,那……

曹操突然心中一凛,这是他最担心的一件事。

“如果张颌还在坚守,却没有对王羽加以牵制,很可能是他得不到具体情报,故而还在观察,试图寻找时机,或许应该将他从整体战略中暂时剔除出去……”

察言观色后,程昱知道曹操的耐心快耗尽了,所以,这次他一改往日求全谨慎的作风,直接作出了论断。

“也好。”曹操点点头。

开战前,本来就没人指望张颌,只是他送了信出来,袁绍又大肆宣扬,这才搞得大伙都起了劲。结果,把大伙的劲头勾起来之后,张颌又没动静了,确实让人很无语。

现在看来,与其把他纳入计划,还不如随他自生自灭。能杀出来算是意外之喜,一直困守也无所谓。

曹操不知袁绍会怎么想,反正他自己的战略,可以这么安排。

程昱继续说道:“然后,暂时也将袁将军以及高览、刘备等人统统剔除出整体战略,这样一来,局势就明朗了。”

“唔?”曹操眉头一挑。

“昱思之久矣……”

程昱向曹操拱拱手,道:“如果加上时间上的限定,王羽南下的目的很难猜,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不如干脆剔除暂时无法参战的因素,从最简单的局面来思考。王羽南下,目标不是主公,就是刘使君。”

“主公与刘使君的指挥能力姑且不论,两军兵力相仿佛,主公私心更少,更重视大局,而且刘使君又占据了地利,故而,如果王羽想各个击破,要么设法消除刘使君的地利,要么就将目标锁定在主公身上。”

“言之有理。”曹操微微颔首,意表赞同。

武将中,突然有人扬声问道:“既然如此,现在王羽不就在我军对面吗?那他磨磨蹭蹭的在做什么?”

程昱转头一看,见是曹仁,于是笑道:“子孝将军,今时不同于往日,刘使君虽然私心重些,但还是分得清轻重的。现在他虽不肯渡河来源,但若我军与青州军发生激战,他还是会来的,所以,王羽若没有充分的把握,他确实不能发动强攻。犄角之势,须不是这么好破的。”

曹仁想了想,点点头,又问:“那他在等什么?”

“等破局的时机!”

程昱的眼神在众将脸上扫过,最后看向曹操:“主公事先已经有所预料,此战关系重大,王羽很可能会从青州抽调部分兵力,加入战团;此外,为了重建白马义从,几个月前,他派遣赵云北上募兵,现在很可能也有了成果;如果说,他在等这两路兵马就位,就说得过去了。”

夏侯渊突然插嘴道:“从青州调兵倒还罢了,新军能有什么作为?”

“边民本就彪悍,招之能战者甚众。而且那个赵云也非同寻常……”程昱看看曹操,见对方没有反对的意思,解释道:“在他的指挥下,如果新军出现的时机足够好,很可能会形成一击致命的效果!”

“那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有这么大能耐?”

“王羽拖时间,很可能是在等待时机。我军与青州军虽然没有全面冲突,却始终处于交战状态,刘使君若渡河来援,他很可能会金蝉脱壳,以幽州军挡住我军,亲率精锐,配合隐藏在附近的于禁或赵云,全力攻打刘使君。”

“若刘使君始终不动,他就会对我军发动进攻,开始定然是试探性的,等刘使君开始麻痹,他的攻势就会突然转猛,同样也是配合两路隐伏的援军。”

“那赵云本就是个极擅长把握时机之人,若是我军与青州全力作战之时,他突然出现,率领数千铁骑,对我军侧后发动猛攻,结果将会如何?”

“好险呐……”众将互相看看,都对程昱描述出来的场景感到一阵心悸,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目前,曹军与青、幽联军处于均势,打起来应该也是旗鼓相当,哪一方有盟军加入,哪一方就会占据全面的上风。

刘岱不是个有担当的,也不是个有耐心的,把握时机的能力极差。他若来的早了,很可能会被王羽奇袭得手;若来的晚了,同样挽救不了曹军的命运,这一仗只会成为各个击破的经典战例。

“仲德,既如此,计从何出?”这个可能性,曹操也想到了,程昱的分析更是加强了他的信心,他精神一振,问计道。

“只消……”程昱微微一笑,低语几句,最后断然说道:“将计就计!”

第三一六章阵前相见

初平二年九月下。

从春天开始就笼罩在河北大地上的战云,终于到了全面爆发的一刻。围绕着黄河北岸的乐平、聊城这个战事中心,无数兵马或互相接近,或等待时机,或互相鏖战不休,将整个河北大地都卷入了战火。

烽烟,遮天蔽日!

仅仅在聊城周围百里方圆,就聚集了十万以上的大军!其中在乐平城东二十里对峙着的,曹操统领的三万曹军,王羽亲率的五千青州催锋营以及数百轻骑;田楷率领的一万五千幽州步卒主力。

向南,有在大河南岸茌平城驻守的,刘岱率领的三万兖州军。

向西,馆陶城有高览率领的一万兵马;向北,有刘备率领的八千步卒;再远一些,鄃县有张颌的五千残兵,历城有于禁统帅的四千青州军。

这些兵马都能在三日到五日内,加入乐平战场。

更远的地方,袁绍正统率三家联军,近五万大军与张燕的十万黑山贼鏖战;更远的幽州,徐无山上升起的狼烟,已经持续了将近一个月!

河北虽大,却找不到任何一处,没有被战乱波及的桃源之地。

“呜呜……呜呜……”

旌旗摇动,长风呜咽;号角长鸣,悲声苍凉。

在一个雨过天晴,天清气爽的日子,战火再次被点燃了。

“这烦人的雨可算是停了,耽误了好几天,我身体都快生锈了。”

太史慈一边抱怨,一边甩着胳膊,随即又深吸了一口气,感受了一下深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