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箍桶只能提醒方腊道:“楚国若亡,咱们就要孤军奋斗,宋国立国百年,还不是咱们可以挑战的。”
方腊道:“本教又不想挑战宋国,他北我南,完全可以和平共处。”
陈箍桶道:“南方是宋国的经济命脉,宋国只要有一战之力,就必然会攻打咱们。”
方腊道:“宋国若是肯与咱们和平相处还则罢了,若是不肯与咱们和平相处,咱们就联合西夏、辽国、金国,对了,还有李衍,五家瓜分了宋国,宋国先平晋,又与楚大战,本教不信它能抗住五家联合攻打。”
陈箍桶没法反驳,只能以沉默应对。
方腊又道:“咱们现在当务之急是,趁宋国顾及不上咱们,赶紧抢占东南之地。”
娄敏中道:“咱们先夺取没有重兵把守的金陵,扼守长江,顺便装出援救楚国,稳住楚王,免得楚王狗急跳墙,然后再夺取东南州……”
不等娄敏中说完,方腊就打断娄敏中道:“金陵自然是要取的,不过不急于一时,金陵是咱们口中的肉,跑不了,待宋军来攻打咱们江南,顺便占了即可,宋国如今已经失了东南的民心,不趁此机会扩张,待到何时?咱们所占的州县越多,咱们的战争潜力就越大,战略回旋空间也就越大……”
因为赵佶君臣在东南横征暴敛大兴花石纲,宋国的确已经失去了东南的民心,以至于方腊打到哪都有义军起义相应,很多地区都不攻自破,而且方腊的义军还越打越大,另外,各地都主动联系方腊,跟方腊说,只要方腊的义军一到,他们就起义响应方腊,可以说,方腊这边的形势是一片大好,这也就难怪方腊沉迷其中了。
见无法说服方腊,而且方腊的主张又全都有理有据,包康、陈箍桶、娄敏中等人,也只能放弃他们自己的主张。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方腊才是他们这些人的领袖,而且方腊又这么坚持。
包康、陈箍桶、娄敏中等人退出去了之后,方腊看向他的叔父宰相方肥和他的师父军师汪公老佛——此二人才是方腊最信任的人,前者是辅助他掌管所有国事之人,后者才是他真正的第一谋士。
方腊一改之前的坚决,道:“叔父、师父,我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
汪公老佛道:“你与包康、陈箍桶、娄敏中之争,并非对错之争,而是天命之争,如果天命在你,你的选择就没有错,如果天命不在你,你怎么选择,都是错。”
方腊道:“我是应运而生,曾在水中看到过我自己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有天子福分,《推背图》就是佐证,天命自然在我。”
汪公老佛道:“恁地,你所做之事,自有天助,又何需有心结?”
方腊听罢,豁然开朗,然后冲汪公老佛一拜,道:“谢师父为我解惑。”
方肥道:“向南打也好,向北打也好,都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咱们教,不缺武将,谋士也勉强够用,唯缺治理之才,咱们占领的州县越多,治理之才缺的就越多,长此以往下去,必生大乱,十七,再打下州县,官吏不要再全杀了,在他们之中挑些口碑风评不错的,让他们戴罪立功暂时协助我等治理州县,免得酿成大祸。”
方腊道:“留下那些贪官污吏,除了让民众对我教失望,又能有甚么用?叔公又不是不知道,我教之所以到哪都从者如云,皆是因为我教帮那些受苦受难的民众惩治贪官污吏。”
方肥道:“上个月仅杭州一地就发生了三百多起治安事件,民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不能再放任不管了。”
方腊道:“这是难以避免的阵痛,等我将东南全境打下登基为帝,就会开科举选拔人才,目前且教各地驻军兼管一下吧。”
……
第三百八十七章 为虎作伥
……
最近这段时间,赵佶的心情很不错——田虎被剿灭了,王庆包围东京汴梁的势力也被打掉了,赵佶就是再不关心朝事,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也难免高兴!
借着这样的大好心情,赵佶一口气完成了好几幅可以传世的佳作!
也就在这时,以卖马名义再次使金缔结联金攻辽盟约的赵良嗣回来了。
朝堂之上。
赵佶问:“金主可答应了将辽西京、平州、营州都包括进去?”
由于联金之策表面上仍是机密,与金国商量结盟的过程,宋国并没有使用国书,而是赵佶通过写亲笔信的方式与完颜阿骨打交往。
赵佶写的亲笔信里说:“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赵佶的意思是,燕京及其属地,原来是汉人的地盘,你们要是把它们还给我们宋国,我们就将给辽国的岁币给你们,决不食言。
其实,赵佶打算收回的是燕云十六州。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给完颜阿骨打写信那天赵佶不在状态,竟然在信中只提了燕京所管州县,没提辽西京一带的事,自缚手脚。
后来,赵良嗣发现问题,忙命人送回来消息,赵佶君臣才知道御笔作茧自缚,然后赶紧再派马政报聘,并在国书中把燕云十六州一一注明。
尽管赵良嗣在谈判中尽量扩大燕京的辖区,要求将辽西京和平州、营州都包括进去,即恢复长城以南一切汉地,却被金人以不属燕京管辖为由断然驳回。
一开始完颜阿骨打认为辽西京平栾一带不要紧(这其实也不怪完颜阿骨打,因为那时他连辽西京在哪都不知道,而且辽西京还在辽国的手中,跟金国并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完全是慷辽国之慨),便和燕地一齐许与给了宋朝。
后来受到完颜阿骨打手下一众文臣武将(主要是降金的辽臣)的极力反对,有些人甚至表示,宋方如果要求过高,这盟约不结也罢。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金国人越来越明白燕云之地的重要性,金国内部对于是否将燕云十六州还给宋国,也有分歧。
有些金人认为,北地之所以强,在于拥有北地汉人之劳赋,如果还给宋朝,岂不是削弱己方,并且还燕云之地以后金人就只能退守关内,战略上变为劣势。
况且宋国有什么资本跟他们大金国谈论联盟之事,宋国想要用币帛换取燕地,难道这些财货在他们大金国灭了辽国之后,不能从宋国那里自取吗?
双方对此问题争论不休,文书往来,议论不绝。
可以说,此前一直都没有定论,所以,赵佶直接问此事。
赵良嗣答道:“金主高瞻远瞩,力排众议,欲与咱们大宋交好,答应了还燕地之事,还答应,待战事结束之后,根据战事结果,再议西京归化奉圣等州交割。”——也就是说,看双方的战果,再商量这块地方的归属。
实话实说,在这种情况下,赵良嗣还能谈到这种程度,已属不易,以至于赵佶也很满意。
赵佶笑道:“爱卿此事办得不错,加官光禄大夫……朕听说,金主已经打下了辽上京?辽主逃往辽西京?”
赵良嗣道:“五月,金军进抵上京城下,派遣使者招降。辽上京留守挞不野自恃上京城池坚固,屯积丰厚,企图据城固守。金主亲临城下督战,大将阇母率军首先登城。臣亲眼所见,不到半天功夫,外城即被金军攻破,挞不野知城难保,遂率军出降,辽主在开战之前就逃去了辽西京。”
一众君臣听罢,皆大惊!
因为率兵保护东京汴梁,老将种师道此时也在大庆殿之中。
震惊于金兵战力的同时,种师道出列,道:“今日之事,有如盗入人家,既不能救,又从而分其宝也,毋乃不可乎?”——种师道的意思是,这件事情就如同有强盗闯进了邻居家,我们本应该救助邻居,现在不救也就算了,还要和强盗一同分邻居家的财宝,这事儿咱们不能干,咱们应该念及宋辽百年和好,与辽一起抗金才对。
托李衍之福,李光也提前回到了朝中。
他也出列,道:“北虏足为夷狄,然已久沾圣化,颇知礼义,百余年间,谨守盟誓,不敢妄动者,知信义之不可渝也。”——李光的意思是,辽国虽然是夷狄,但是一百多年来,已经逐渐汉化了,很懂礼义,所以才百余年间谨守盟誓,一直没跟宋国打过仗。
实际上,宋国与辽国之所以能维持百年和好,主要是因为宋国和辽国的力量趋于平衡——辽国的军事力量强,而宋国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打起来,谁都赢不了谁。
另外,先前辽国与宋国打仗,主要是为了抢点钱,双方议和了之后,宋国每年给辽国岁币,不打就有白花花的银子、亮闪闪的绸缎,辽国当然不想打仗了。
再加上,辽国对于汉民族的文明是非常赞赏的,辽国的统治者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并且辽国的皇帝铸造佛像时,还命人在佛像后面刻上“愿世世代代生中国”的字样,也就是说,辽国虽然起源于草原,但现在其实已经彻底汉化了,就是说辽国人是汉人也不为过。
所以一百多年间,两国边境上“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两国边境上人口增加,牛羊漫山遍野,连白头发的人都没见过打仗。
李光又道:“今女直刚悍善战,茹毛饮血,殆非人类。北虏以夷狄相攻,尚不能胜。倘与之邻,又将何求以御之乎?”——李光的意思是,女真人尚未开化,茹毛饮血,且又骁勇善战,同是少数民族的辽国都打不赢他们,如果辽国被灭,宋国就与金国直接相邻,我们的战斗力连辽国都比不上,又拿什么来抵御他们?
可以说,李光的这番言论是很有见地的——宋辽金三国如今的局面,与当初的魏蜀吴三国鼎力很相像,两个弱国联合对抗强的,才能生存,作为弱国,如果与强国联合对抗其他弱国,无异于为虎作伥,甚至是自寻死路。
不过,这么浅显的道理,赵佶却是琢磨不透,也可能是赵佶的心根本就没放在这些小事上听不进去李光之言。
总而言之,赵佶并没有因为种师道、李光之言而放弃联金灭辽,相反,听赵良嗣说完颜阿骨打很轻易的就打下了辽上京,并开始吞并辽中京和辽东京,赵佶很是羡慕,甚至是嫉妒。
好在——
力主收复燕云的实力人物童贯因镇压王庆、方腊无法脱身,无人敢作主!
再加上种师道、李光等人极力反对!
所以,此事暂时先放下了……
……
第三百八十八章 四弟你想不想要为兄的兵马
……
王庆乘坐一艘精美的大海船,由二十几只大船护卫着,顺长江而下。
一直到行驶到长江的尽头,这支船队出了长江口到达海上。
行驶到崇明岛附近,王庆等人突然看见海上停着不下千艘大海船,他所乘坐的大海船也就跟其中最小的一艘差不多大。
在这些大海船的正中间有一艘巨船,高大如楼,体势巍然,让王庆不禁心生敬畏!
不用别人说,王庆也知道,天底下能有如此强大水军的只有一个人——李衍。
没等王庆他们这边有所行动,李衍那边就驶来了足有上百艘大海船。
只一会的功夫,这百余艘大海船就将王庆他们这支小船队团团包围上。
王庆向这些大海船看去,只见,这百余艘大海船的两侧全都有几十个黑漆漆的铁桶。
虽然这些铁桶比李衍卖给他的飞雷炮长出许多,但王庆也能猜到它们是飞雷炮。
王庆心道:“这些船应该不只是运运货,指定还有很强的战斗力。”
完成合围后,一艘十余丈长的大海船靠向王庆乘坐的大……小海船。
船还没挨上,一人就道:“船上的可是楚王?”
李助替王庆答道:“是,不知将军是何人?”
那人道:“小将是日不落舰队前军统制童威,奉大都督命令来接楚王。”
李助道:“有劳童将军了。”
童威道:“职之所在,不敢言辛苦……小将这就派人过去查看你们的船只,没有问题,立即就带你们去见大都督。”——李衍的安危关系到水泊梁山这个前途无量的势力的发展,谁敢马虎?
王庆、李助等人并没有阻拦童威检查,在这么庞大的船队面前,他们实在是没有阻拦的勇气。
很快,童威的人就检查完毕,然后将王庆和李助请到“梁山泊”号上。
蹬上“梁山泊”号,王庆和李肋对于“梁山泊”号的大,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不一会,王庆和李助就被前来迎接的许贯忠、石秀、李俊和乐和带到了船舱中。
一进来,王庆和李助就被船舱中的豪华震惊到了——如果不是知道他们此刻在船上,他们一定会以为他们现在在皇宫中的某个大殿内。
在许贯忠、石秀、李俊和乐和的引领下,王庆和李助来到了一间寝宫样式的房间中。
就见,李衍正在跟三个美女(陈丽卿、李师师、方百花)打麻将,李衍左右还有四个美女(扈三娘、玉藻前、琼英和梁红玉)端茶递水伺候。
见到这一幕,王庆的桃花眼一眯,道:“还是四弟你懂享受。”
李衍笑道:“都是下面的人弄的。”
这真不是李衍受的意。
李衍只是说了一句想将“梁山泊”号当成自己的专属海船——大船安全,也少遭罪,以前是没有条件,李衍才冒险乘坐普通的大海船来回奔行于海上,如今有条件了,李衍自然不能亏待自己。
上有所好,下必投之。
听说李衍有意将“梁山泊”号当成自己御用的海船,孟康和叶春带着手下上万造船师给李衍设计建造了“梁山泊”号,致力将“梁山泊”号打造成最坚固、最快、最豪华的船。
结果,“梁山泊”号下水后,连李衍都震惊到了。
拍了拍扈三娘的屁股,示意扈三娘替自己玩,然后李衍起身迎向王庆和李助,再然后亲自为王庆和李助引路。
一行十几个人,眼见就要进入议事堂,走在最前面的王庆,突然不着痕迹的给身边的李衍递来了一个眼神。
李衍稍稍反应了一下,就道:“三哥,我有点事,想单独跟你说。”
王庆笑道:“哦?想跟为兄单独聊?为兄能说不嘛,这可是在四弟你的船上。”
言毕,王庆扭头冲李助道:“军师,那你就先在这里等本王一会。”
李俊道:“李道长,我们带你参观一下此船吧,此船绝对是古往今来的第一船。”
李助虽然心有疑虑,但也不好表现出来,笑道:“那贫道就恭敬不如从命了。”然后就跟着许贯忠、石秀、李俊和乐和等人去参观“梁山泊”号去了。
李衍和王庆进入议事堂分宾主落座了之后,李衍开门见山地问道:“不知三哥有甚么事想单独跟小弟谈的?”
王庆语出惊人道:“四弟你想不想要为兄的兵马?”
李衍一怔!
思前想后,也没想明白王庆这是何意,李衍直接问道:“三哥你这是何意?”
王庆道:“回答为兄,你想不想要为兄的兵马?”
李衍盯着王庆的眼睛看了一会,道:“我要是说不想要,那是侮辱三哥你的智慧……我想要。”
王庆笑了,道:“还是四弟你实诚。”
李衍没说话,他还没搞明白王庆是何意。
王庆又道:“既然你想要为兄的兵马,那咱们兄弟就有得谈。”
李衍依旧没说话。
王庆继续道:“为兄准备将为兄的兵马送给你。”
李衍问:“全部?”
王庆道:“当然不是,愿意跟为兄走的,为兄得带走,为兄也不能一点资本都没有。”
王庆越说,李衍越糊涂,所以忍不住道:“还请三哥言明。”
王庆道:“为兄准备接受朝廷招安,为兄手下有不少人肯定不愿接受招安,为兄准备将这部分人全都送给你。”
李衍既惊喜,又百思不得其解,同时又不免生出将王庆的兵马全都吞下的贪婪,总之,听了王庆此言,李衍的心情极为复杂!
过了好一会,李衍才问:“为甚么要走这一步?”
王庆道:“这不是明摆着嘛,为兄已经没有其它路可走了。”
李衍道:“乐浪、真番、济州三郡虽小,但也足以容纳下你我兄弟二人,况且咱们还可以夺泰封和高丽之地。”
王庆看着李衍,笑道:“人太贪了,也不好。”
李衍道:“实是不想三哥你数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王庆也不去计较李衍此言是真是假,而是略带回忆地说道:“你知道为兄最开心的一段时光是甚么时候么?”
李衍摇摇头。
王庆道:“是为兄在东京的时候……我那时赌的是钱儿,宿的是娼儿,喝的是酒儿,好不潇洒,好不快过!”
陶醉了一会之后,王庆一脸惋惜和无奈地说道:“可惜后来为兄得罪了童贯、杨戬、蔡京父子,被刺配到远恶军州,再后来又经历了许多为兄始料未及的事,只能远离了东京那个繁华之地!”
李衍道:“这就是三哥你准备接受招安的全部理由?”
王庆道:“当然不全是,为兄说过了,为兄是因为走投无路,才走这条路的,还有……”
……
第三百八十九章 却之不恭
……
“还有甚么?”李衍问。
王庆悠悠地说道:“田虎死前说了甚么,你知道吧?”
李衍道:“我当时在河北。”
王庆道:“田虎怪我和方腊没去救他。”
李衍没说话。
王庆又道:“若是将责任全都推给方腊,显得我王庆太没有担当,所以我不推脱此事……不过,我说一句实话,我真没想过田虎会死,更没想过他会这么恨我,还要在十八层地狱等我……你说,他怎么会这么蠢?又不是没有活路走,干甚么选择死?”
李衍依旧没有说话,田虎都有他自己的选择,李衍不准备对此发表评论。
沉默了一会,王庆又道:“当初,我们三个举过誓,不相互救援,必千刀万剐而死……我不想应那个誓言。”
李衍不解道:“这跟你接受招安有甚么关系?”
王庆道:“当然有关系,我如果负偶顽抗,最后被朝廷捉了,指定得应那个誓言,我若是接受招安,怎么都不可能受这寸磔之刑,还能富贵一生。”
李衍道:“三哥,你是聪明人,怎么会不明白,朝廷不会真心招安你?”
王庆道:“就冲四弟你这句话,为兄选你就没选错。”
不等李衍问缘由,王庆就解释道:“我父亲是东京城中的大富户,专一打点衙门,可以说,我从小就接触朝廷,对朝中那些相公的嘴脸,怎么能不清楚?”,顿了顿,王庆接着道:“所以,我得给我自己找个靠山,让朝廷不敢对我太过分,而你就是我选中的靠山。”
李衍有些明白了,可还是道:“我?”
王庆道:“你手握大军,威震一方,有你做我的靠山,加上我又不做太过格的事,朝廷怎会动我?”
李衍道:“你就不怕有朝一日我反了,连累于你?”
王庆笑道:“四弟你够坦率,好好好,为兄越来越信你了……你若是反了,那更好。凭我对你的了解,你反那日,必是已经准备的极为充分了,很可能一举就夺了赵宋的天下。退一步说,就算你不能夺了赵宋的天下,也能将它打个稀里哗啦。不论是哪种情况,对我而言,都是好消息。前者,就凭我给你上百文武、一二十万大军,你怎么也得赏我一个逍遥王爷当吧?后者,朝廷定要仰仗我跟你之间的关系。”
这回李衍全都明白了。
不过,李衍想了想,又道:“那你我合并为一处,岂不是更好?”
王庆道:“四弟啊,你这个人呐,哪里都挺好,就是有些太贪心了,李助是一个很不错的军师,杜壆、刘敏、李懹都是很不错的统帅,酆泰、马勥、马劲、滕戡、滕戣都是少见的猛将,他们这些人全都对朝廷失望透顶,都能跟你走,而跟我走的,无非是我那些亲朋故友,这些人大多都没甚么太大的志向,能力也都很一般,给你了,用处也不大……再者,休怪三哥说话太直接,你的实力虽强,但赵宋毕竟立国一百多年,根基深厚,你能不能取它而代之,还未可知,而我两头都下注,虽然不能赢一个大的,却可以保证不输……该经历的,我也都经历过了,皇帝之位虽好,但却不是谁都能坐的,斗鸡走马过一世,天地兴亡两不知,也挺好。”
李衍突然发现,王庆也许才是最聪明的人——他这么一受招安,只要不出太大的意外,他的的确确可以富贵一生、逍遥一生,做一个无赖公子哥儿,闲来跟玩玩斗鸡骑骑马儿,就这么快快乐乐的过一辈子,哪像自己这样,东奔西走,难得清闲?
这时,王庆的脸上突然又露出了怨毒之色,道:“还有一个原因,我曾跟方腊说过,如果宋军来打我,我又看不见他的援军,我扭头就去投宋军,然后帮宋军打他,方腊一定以为我吓唬他,我得实现对他的承诺!”
“呃……再怎么说,咱们都是一个头磕在地上的兄弟……”李衍道。
王庆冷笑道:“他可没将咱们当成兄弟,他眼中全都是江南那些富饶的州县……行了,此事你就不要管了,现在我跟你说一说我的条件,咱们先小人后君子。”
王庆和方腊之间的事,李衍真没法管,也不想管,所以,李衍沉默了少许,就道:“行,你说吧。”
王庆道:“第一,你得派得力之人去帮我做成此事……李助他们那些人对我这个楚国,有很深的感情,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没有你的人帮我镇压,我怕,宣布此事,会引来政变。”
李衍很干脆的应道:“我亲自去帮你做成此事。”
王庆道:“那最好……听说,你从未给官家上过凑表?”
李衍道:“受招安的时候,上过一道。”
王庆道:“我受招安后,你上个贺表,没有问题吧?”
李衍道:“我保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我之间的亲密关系,另外,今后,只要不是太过分,我尽量卖你面子。”
王庆点点头,又道:“他日你若是君临天下,给我一个逍遥王爷的虚衔,没有问题吧?”
李衍直接起誓道:“如果有一日我李衍能君临天下,必封三哥王庆为王,如违此誓,愿受寸磔之刑而死。”
王庆很满意,道:“就这几个吧,再多,你就该觉得我贪心了。”
李衍越来越喜欢聪明又分寸的王庆了。
突然!
王庆又想起来了一事,然后一边打量着豪华的“梁山泊”号、一边道:“对了,这船,你能不能送我一只?”
李衍毫不犹豫的答应道:“没问题,你就是要我这只都没问题,只不过,这是海船,你只能在海中用,无法开到内地。”
王庆想了想,今后他十有八九是要在东京汴梁居住,哪里还有机会来海上闲逛,因此就是要了这海船也没有甚么用处。
李衍不缺船,也拥远都不可能缺船,可造这么大船的龙骨却不好找——不算李衍从赵佶那得到的三根,截止到目前为止,一直在帮李衍找龙骨的王伦,一共才帮李衍找到了不到二十根这么长的龙骨。
而二十根龙骨看着是不少,但目前却用不了——这二十来根龙骨,全都是新树,不经过几年的秘法制作,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龙骨的。
也就是说,目前李衍手上只有一艘“梁山泊”号和两根这样的龙骨。
所以,李衍是真有点舍不得给王庆。
当然,王庆要是坚持要,李衍就是再舍不得,也会给王庆,一艘船再怎么都不可能跟王庆手上那些人才和军队相比,哪怕它是宝船。
见王庆有些动摇,李衍道:“三哥,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给你造一只小一点的,能在汴河里行驶的,豪华程度,一定胜过我这只。”
想到,美女环绕,左拥右抱,乘坐这么豪华的船,畅游汴河,王庆发自内心的笑了,道:“那为兄就却之不恭了。”
……
第三百九十章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
在强大的文官政治的压迫下,北宋一朝的宫闱一直很安静,皇宫中原本一直都是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势力的后系势力和宦官势力在北宋一朝始终都没抬起过头。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的皇帝,相比其它王朝,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后院无火,而且,大多都是家中红旗不到,各处彩旗飘飘。
而赵佶又将北宋皇帝的这种情况发挥到了极致。
后宫佳丽三千算甚么,风流天子赵佶的后宫之中,有宫女一万多人,嫔妃非常非常多,其中大刘妃和小刘妃艳压群芳,郑贵妃和乔贵妃也貌美如花,婉转多情,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更有史上第一名妓李师师让赵佶魂牵梦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赵佶的一些嫔妃,难免会受了冷落。
韦婕妤,就是其中之一。
都是皇帝的床伴,但其实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很大。
一般初入皇宫的女子,名号大多都是:侍御、红霞帔。
进一步,封君,封夫人。
夫人以后便是,才人、美人、婕妤。
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
再进,才是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
从韦婕妤的称号上,其实就能看出,她有多不受赵佶所宠。
事实上,对于赵佶而言,临幸韦婕妤,当时还是韦侍御,完完全全是看在韦婕妤的好友乔贵妃的面子上。
韦婕妤和乔贵妃的关系非常好,当年他二人一块进的宫,又被分到一个宫里当宫女,进而情同姐妹。
没发达的时候,俩人就约定好“先贵毋相忘”,也就是,谁发达了都别忘了提携一下对方,很有点像义结金兰的意思。
乔贵妃很快就被赵佶看中了,举为贵妃。
乔贵妃也真是义气,没有忘了当年的承诺,于是在某一天赵佶喝醉了的时候,乔贵妃将韦婕妤叫来,一块伺候了赵佶。
没想到,这韦婕妤的肚皮也真是争气,一次就怀上了赵佶的龙种,更是为赵佶生下了一位皇子。
再怎么说,这孩子也是赵佶的种,赵佶为他起名赵构,而韦婕妤也因为生下了赵构,从韦侍御升到了韦婕妤。
然而!
赵佶身边的女人太多了。
韦婕妤出身卑微不说,姿色也很一般,当然,也不差,只不过赵佶拥有的美人太多了,因此也就显不出她来,她又没什么过人的才艺,真要找出点过人之处,大概就是比较温柔、善解人意。
但话又说回来,跟皇帝在一起的嫔妃,哪有敢不温柔、不善解人意的?
所以,在赵佶眼里,韦婕妤这点优点也并不算什么长项。
总而言之,就是韦婕妤很不受赵佶宠。
不受宠到甚么程度?
不受宠到,韦婕妤一共也没被赵佶临幸过几次。
赵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