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京大怒:“竖子欺人太甚,老夫必参他一本,竟将老夫的女儿赏给一个丑比宣赞的低等士卫,可……”
  “恶”字没说出口,蔡京就突然想起用围魏救赵之计去攻打二龙山的宣赞和关胜,进而一惊,暗道:“坏了,关胜和宣赞怕是凶多吉少!”
  也就在这时,又有人来报:“禀太师,关胜中了二龙山贼寇奸计,大败,一万五千人马尽没!”
  这对蔡京来说,也是一个极坏的消息,要知道,此战可是他所主张的,折了这么多人马兵甲钱粮,他怎能不受连累?
  蔡京挥手让所有人都下去。
  他要静一静。
  坐了足有一盏茶时间,蔡京狠拍了一下桌子,随即恨声道:“此仇若是不报,老夫枉为当朝太师!”
  蔡京初意是派关胜帮梁中书赚一些功绩,他自己亦有荣宠,如今,他女婿已死,女人被赏了出去,且事情也难以遮掩,便于次日五更上朝,第一站出来,直临玉阶,面奏赵佶道:“今有大名府首将张闪禀报……”
  就在这时,门外大喊:“急报!”
  赵佶皱眉道:“何人喧哗?”
  不一会,就有殿卫带着广济军信使进来,禀报:“禀报官家,河北田虎就汾阳起造宫殿,僭号改元,自称‘晋王’,伪设文武官僚,内设相外设将,自称有兵马五十万,独霸一方……田虎反了!”
  赵佶听了大怒,道:“乱臣贼子,该诛!”
  无巧不成书。
  就在这时,外面又有人大喊:“急报!”
  赵佶沉着脸,道:“进来答话!”
  很快又有殿卫带着滩阳信使进来,禀报:“禀报官家,王庆自称‘楚王’,于南丰城中建造宝殿,内苑,宫阙,僭号改元,伪设文武职台,省院官僚,内相外将,封李助为军师都丞相,方翰为枢密,段二为护国统军大将,段五为辅国统军都督,范全为殿帅,龚端为宣抚使,龚正为转运使,丘翔为御营使,伪立段氏为妃,自称有兵马八十万……王庆反了。”
  “咝!”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田虎和王庆竟然同时反了!
  赵佶“腾”的站了起来,然后走来走去,道:“此二贼同反,该如何应对?”
  众人皆看向童贯。
  童贯也不推脱,出列道:“唯剿灭一途!”
  赵佶道:“卿所言正对朕的心意,此狂妄之贼不剿,众皆效仿,我大宋危矣!”
  童贯道:“不久前辽国遣使臣册金主为东怀国皇帝,金国复遣使于辽国,以辽国册礼使失期为由,命诸路军过江屯驻,辽国目前自顾不暇,不敢犯我边境,西夏又被我所败,不足所虑,官家若要西剿灭田虎、王庆二贼,西军可出十万敢战之士为官家解忧!”
  有人可能会奇怪,童贯怎么一改往昔如此积极了?
  事实上,童贯这也是迫不得已!
  童贯跟赵佶邀功说他大败西夏,其实恰恰相反。
  北宋名将,有“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之说。
  刘法扬名于危难之中,长期征战边塞,成名于宋夏战争,身经百战,被敌人称为“天生神将”,对北宋进击河湟起到重要作用,官至北宋熙河经略使。
  刘法在此时的名声其实还要大于种师道、种师中兄弟(即水浒中所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
  (刘法之名后来之所以不及种师道、种师中,皆因刘法的儿子刘正彦伙同护卫赵构的将领苗傅发动了“苗刘兵变”,以清君侧为名诛杀了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并逼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其子赵旉,结果,害得赵构自那以后不举,连个男人都做不成,又害死赵旉让赵构没有子嗣继任他的皇位。)
  不久前,童贯命已任熙河经略使的刘法率兵攻占击西夏的统安城(后世青海省互助县北,原名割牛城,被宋将何灌从西宁出兵夜袭攻下后改名统安城)。
  刘法认为西夏军虽经宋军重创,但是元气未伤,贸然出兵胜数不大,不愿冒险进兵。
  不过却被好大喜功的童贯威压出征。
  结果,刘法遭遇西夏重兵围攻,力战后在突围途中坠崖,双足折断重伤,被西夏军杀死。
  那一役,宋军惨败,丧师十万,强大的西军元气大伤。
  战后童贯将战败的罪责都推卸给了刘法,随后又打了一个小小的反击,然后童贯淡化战败一事,只向赵佶禀报他所取得的“大捷”,成功化解了那次危机。
  可童贯的所作所为能瞒得过昏庸的赵佶,却满不过明眼人。
  所以,童贯需要一场辉煌的大捷来堵住别人的嘴。
  听童贯说能出动十万西军,对西军极有信心的赵佶,大松了一口气,道:“那此二贼就交给卿来剿灭了。”
  童贯道:“义不容辞……只是此一役事关重大,无论如何都得在出征前补齐之前所欠的军费,否则士气必然不足。”
  这回童贯可不是以此为借口推脱,而是经历了统安城大败的西军的的确确需要足额的军响来鼓舞士气,当然,童贯也想借机捞点,又增加了十万多空额,他这次绝对能大赚一笔。
  听见童贯要钱,赵佶的脸当即就垮了,心道:“怎么又要钱,朕修建园子的钱都没有,哪有这个钱!”
  ……


第三百二十二章 封桩库
  ……
  听见童贯要钱,赵佶的脸当即就垮了,心道:“怎么又要钱,朕修建园子的钱都没有,哪有这个钱!”
  皇帝为难,自有人替他分忧。
  谁?
  蔡攸。
  因为成功说服李衍接受招安,赵佶大喜,以蔡攸为开府仪同三司,对蔡攸的恩宠更胜从前,蔡攸甚至可以随时觐见赵佶,还可以与王黼一块在宫中休息。
  而蔡攸时不时的还给赵佶讲一讲从宫外听说的荤段子,丰富赵佶枯燥的业余生活,并常对赵佶说:“所谓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能几何,岂可徒自劳苦。”
  听了蔡攸此言,赵佶更加变本加厉,在全国各地收集奇石和珍禽异兽充斥寿山艮岳。
  可以说,蔡攸绝对是赵佶的好基友。
  既然是好基友,这种时候,怎么能不站出来力挺赵佶?
  蔡攸跳出来道:“谁不知道今年京西民众闹饥荒,淮东又大旱,官家连两地的赈灾钱粮都发不下去,哪有钱给你,再者说,你们西军连年跟西夏开战,也没见没钱就不能打,怎么为官家剿匪,就拼命要钱?”
  童贯实在是不愿意搭理蔡攸这个只会吃喝玩乐和溜须拍马的家伙,可蔡攸这样的人,做盐不咸,做醋却能算死人,因此,即便势大如童贯,也只能是耐着性子跟蔡攸解释道:“西军的家眷都在西边,他们如果不跟西夏拼命,被西夏虎狼攻过来,他们的家小就得被西夏杀死或掳走,所以,哪怕军响有些不足,他们也得跟西夏打……”
  事情当然不只像童贯说得这么简单。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西军都拿不到足额的军响,童贯的嫡系部队始终都可以拿到足额的军响,个中原因无非就是,童贯在分配朝廷发下来的不足的军饷时,向他的嫡系部队大倾斜,而那些非童贯的嫡系部队,那就对不起了,非是我童贯不给你们发军响,而是朝廷没发下来足够的军响,再加上童贯弄出来的一些空额吃空响,总之,童贯的嫡系部队还是能拿到足额的军响的,也能保有巅峰战力,这也是这几年童贯在西边打得不错的最主要原因。
  可坏就坏在,这次刘法大败让童贯的嫡系部队折了大半,以至于童贯对西军的掌控力大降。
  而且,那一战,是胜,是败,西军内部最清楚。
  并且,西军内部也清楚,到底是因为童贯的原因才导致的大败,还是因为刘法的原因导致的大败。
  总而言之,没有足额的军响,童贯实在是没有把握带着西军平定田虎和王庆。
  所以,童贯冲赵佶一拜在地,道:“微臣愿意也有信心为官家剿灭田虎和王庆二贼,可没有军响,微臣实在是无法跟西军的兄弟交代,也实在是怕西军的兄弟不理解官家的难处!”
  身为一个臣子,童贯也只能是把话说到这种程度了,他总不能说,皇帝不差饿兵吧?
  蔡攸张了张嘴想再为赵佶说几句话!
  可蔡攸实在是找不到替赵佶说话的借口!
  最终也只能是将张开的嘴又闭上了!
  赵佶沉默了一会,然后看向王黼。
  虽然王黼如今被赵佶任命为特进、少宰(右宰相),不过用贯了王黼管钱袋子的赵佶并没有剥夺王黼管钱的职责,因此王黼依旧帮赵佶管钱袋子。
  见赵佶看来,王黼只能出列道:“禀官家,近几年各地不是大旱,就是大涝,税收不到丰年的七成,又得救济灾区,户部实在是没有钱了,正像蔡大人所说的那样,如今京西民众闹饥荒,淮东又大旱,两地早就应该拨放赈灾的钱粮了,可就是因为户部没钱,推迟到现在都未能拨下赈灾钱粮。”
  王黼所说的这些事,赵佶心理其实很清楚,因为上次王黼将户部最后一笔钱款一千五百万贯拔给内侍省时,就已经跟赵佶说明了户部没钱了。
  赵佶愁眉不展!
  突然看到蔡京,赵佶问道:“太师可有办法?”
  蔡京沉默了一会,道:“唯有启用封桩库了。”
  宋初收缴各割据势力所藏金帛至京师,另置库储存,称封桩库,每年节余亦存入此库。
  赵匡胤时代,“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后晋石敬瑭)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从赵匡胤的话,不难看出,赵匡胤对燕云十六州的执念。
  不仅赵匡胤,北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毕生心愿。
  可能有人不解,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执着燕云十六州?
  实在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太过重要了。
  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得之,再好好布防,就不用再担心北方的游牧民族来北宋像逛自己家的后花园一般。
  (到了明朝,干脆就在这里修了长城,以阻挡北方的游牧民族。)
  听蔡京说启用封桩库,赵佶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道:“不行!祖宗有训,这封桩库只能用于收回燕云十六州,朕虽不堪从未充盈过封桩库,但也不能取封桩库中的钱财使用,如是这样,朕将来有何面目前列祖列宗!”
  不想别人揪着封桩库这个话题,赵佶直接转移话题,道:“太师,刚刚你好像说了大名府,大名府怎么了?”
  蔡京有些迟疑!
  如今田虎和王庆已反,如果李衍再带大军来攻打大宋,那么大宋可就危险了!
  蔡京是个奸臣不假,贪婪自用,为拥有权力、为获得赵佶的恩宠,连宰辅的底线都不要了,支持赵佶大兴土木徭役,支持赵佶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做《大晟乐》、制定命宝等等,蔡京的罪责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但身为当朝宰辅的蔡京,心中其实还是有大局观的,最重要的是,蔡京太聪明了,很清楚覆巢之下无完卵。
  说实话,如果蔡京不是支持童贯收复燕云十六州,导致靖康之耻,又是当时的执政者,在责难逃,不可能沦为六贼之一。
  要知道,蔡京对北宋,乃至是对整个汉人都是有贡献的。
  蔡京当政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
  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
  崇宁年间蔡京主持“崇宁兴学”,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效果之首。主要举措有: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是北宋“兴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对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总之,蔡京奸佞不假,但并非无能。
  所以,尽管恨不得将李衍挫骨扬灰,可蔡京还是道:“今有大名府首将张闪禀报,有二龙山贼寇晁盖、宋江攻打下了大名府,中书梁世杰战死……”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借钱
  ……
  听说北方重镇大宋四京之一的大名府竟然被一伙山贼土匪攻占了,还杀了梁中书,自赵佶以下皆大哗!
  赵佶忍不住问道:“这二龙山是从哪冒出来的匪寇?”
  蔡京答道:“这伙贼寇就是攻打下高唐州和青州的那伙贼寇。”
  赵佶听罢大怒:“他们还攻打下过高唐州和青州?怎么没有人报与朕知晓?”
  梁师成听了,站出来,道:“禀报官家,高唐州和青州被攻破之时,微臣曾跟官家禀报过,官家那时……有些忙,让微臣改写成奏折奏禀……”
  听了梁师成的遮遮掩掩之言,赵佶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种事他干过太多次了,但凡是他专心修道,或是跟妃嫔聊风花雪月,亦或是搞艺术创作的时候,都会这么干。
  他那里没批阅的奏折早已堆积如山,梁师成的这两封奏折指定也在其中。
  赵佶脸不红、心不跳道:“看朕,未老,记忆倒先差了,竟将此事给忘了。”赵佶语气一转,又道:“怎么不派兵救援?”
  高俅看了蔡京一眼,没说话。
  蔡京并不慌张,道:“派了,枢密院派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关胜带五千马军、一万步军去救援,谁想那关胜连其祖一成的能力都没有,竟被二龙山全歼,进而导致大名府被攻破、梁世杰战死。”
  赵佶怒道:“关胜无能,可恨!”
  蔡京道:“因为连年灾荒,各地匪盗都很猖獗,如果不能及时镇压公然造反的田虎、王庆,会有无数二龙山一般的匪寇跳起,恁地时,恐难以控制,所以,臣肯请官家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赈济灾民,再为西军发放足额军响,使其剿灭各地匪寇,恁地,咱们大宋的江山才会千秋万代,永远昌盛。”
  赵佶道:“卿安邦定国之心朕明白,然祖训不可违,真宗咸平六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我宋境澶州,恁地危急,真宗都不曾动用封桩库内的钱银,如今只是国内两伙贼寇造反,朕就要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实难跟祖宗和皇室交代。”
  童贯道:“如今咱们已经与金国联系上,只待平定国内之乱,就可以与金国联手攻打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并不算是违背祖训。”
  赵佶道:“不是说,契丹已割辽东地给女真,并封女真之主为东怀王,契丹与女真常祈修好么?”
  “这……”
  童贯无言以对。
  此时交通不发达,宋国在辽国的密探又不怎么给力,以至于宋国得到的消息,要么不太真实,要么不够全面,再加上朝中又有不少人反对连金攻辽,导致宋国这边对连金攻辽一事一直是犹豫不决。
  最终,童贯只能有些苍白无力地说道:“赵良嗣言,辽主望之不似人君,若以相法言之,亡在旦夕,辽若亡,咱们大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如探囊取物。”
  赵佶想了想,道:“遣一人带画师去辽国画辽主像,朕请众仙师观其是否有亡国之相,再决定是否连金攻辽。”
  童贯还想再游说赵佶,可赵佶却不给童贯这个机会,赵佶道:“此事就这么定了,另外在攻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谁也不许打封桩库中的钱银的主意!”
  见赵佶坚决,蔡京、童贯等人也只能是将嘴闭上。
  虽说赵佶坚持不动用封桩库中钱银,但这并不意为着赵佶不想解决田虎、王庆这两个敢公然造反的反贼,这种事是任何君主都不能容忍的,哪怕是一个昏到不能再昏的昏君。
  赵佶看向群臣,道:“哪位爱卿能为朕分忧?”
  无人应答。
  赵佶又问:“哪位爱卿能为朕分忧?”
  还是无人应答。
  赵佶第三次问道:“难道满朝文武无一人能为朕分忧?”
  见好基友如此为难,蔡攸感同身受!
  可能是这基情刺激了蔡攸的大脑,竟被蔡修想到了一个主意!
  越想,蔡攸越觉得他想到的主意可行!
  赵佶怒道:“尔等平日里皆言有安邦定国之才,到此国难之际,竟无一人能为朕解忧!”
  这时,蔡攸朗声道:“臣有一计,定能为官家解此忧愁!”
  赵佶听了,大喜,道:“蔡爱卿快说是何计!”
  蔡攸道:“官家可跟人借钱。”
  听了蔡攸出的“馊主意”,赵佶大失所望!
  补足十万西军的军饷,再加上赈济灾民,少说也得两三千万贯,谁能拿得出来这么多钱银?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有钱像柴进、卢俊义,最多也就有三二百万贯。
  就算有比柴进、卢俊义还富有的,多说也就有五七百万贯家资。
  怎么可能借给赵佶两三千万贯?
  赵佶道:“朕知爱卿为联分忧之分,可爱卿此计……”
  蔡攸道:“官家可是担心无人能拿出来这许多钱银?”
  赵佶问:“有人能拿出来这么多钱银?”
  蔡攸言之凿凿道:“有一人定能拿出这些钱银!”
  赵佶问:“谁?”
  其实,一些聪明人如蔡京已经猜到了蔡攸所说之人是李衍。
  但是这些人并没有抢在蔡攸之前说出李衍的名字。
  一来,他们不想得罪目前最受宠爱的蔡攸。
  二来,此事可不只是说出李衍的名字就能解决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李衍有没有这么多钱银,而是说服李衍借给赵佶这么多钱银。
  果然!
  蔡攸道:“此人就是安东都护府的大都督李衍。”
  赵佶差异道:“李衍?他这么有钱银?”
  蔡攸道:“官家可能有所不知,李衍的琉璃和香皂都快卖疯了,微臣听说,靠琉璃和香皂,李衍少说也赚了三五千万贯,另外官家别忘了,李衍可是打下了半个高丽,那高丽虽小,但半个高丽之财怎么也得有……总之,这三两千万贯,李衍应该能拿得出来。”
  听蔡攸这么一分析,赵佶眼睛一亮,心道:“如果真能从李衍那里借来两三千万贯,所有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只是……李衍有可能借给朕这么多钱银么?”
  ……


第三百二十四章 方腊反了
  ……
  赵佶虽然昏庸,但不傻,也没自大到认为连亲自面圣都不肯的李衍会平白借给他两三千万贯钱银。
  因此,赵佶看着蔡攸问道:“李衍能借给朕这么多钱银?”
  蔡攸道:“此事自然不容易,毕竟这不是小数,不过,主忧臣辱,官家如果同意,微臣愿意再去一趟汉城,找李衍商谈此事!”
  蔡攸此言,将赵佶感动到了,心道:“都说蔡攸不学无术,可关键时刻却只有不学无术的蔡攸能替朕分忧!”
  赵佶道:“爱卿若能办成此事,朕必升爱卿为太保!”
  蔡攸听罢,大喜!
  不过,蔡攸却很聪明的忍住大喜,然后一拜在地,道:“哪怕粉身碎骨,微臣也一定要为官家借到这笔钱!”
  赵佶冲蔡攸点了点头,示意蔡攸下去,然后看向其他人,道:“还有谁能为朕分忧?”
  所有人都将头低了下去,满朝文武再无一人敢接赵佶之话。
  见此,赵佶对勇于为他分忧的蔡攸的好感又多了三分!
  赵佶摆摆手,道:“退朝吧。”
  就在其他人往殿外走之时,蔡京突然追上赵佶,道:“官家,微臣有要事凑禀。”
  赵佶听罢,道:“去文华殿说吧。”
  蔡攸本来跟其他人一块下朝,但看见他父亲追上赵佶说了些什么,然后跟赵佶走了,蔡攸心道:“这老东西该不会是想坏我的好事吧?”
  念及至此,蔡攸转身也跟了上去。
  在文华殿外等了不知多久,蔡京才从文华殿中走了出来。
  父子俩见面。
  蔡攸假模假样的给蔡京施了一礼,道:“见过父亲。”
  蔡京道:“不敢,公可有事找老朽,若无事,老朽还有事,就先告辞了。”
  听见蔡京管蔡攸叫“公”,周围的太监宫女想笑又不敢笑!
  如今蔡攸与蔡京权势互相倾轧,加上一些人从中挑拨,于是父子失和,反目成仇,赵佶又另赐蔡攸府第,以至父子各立门户。
  听见蔡京用“公”来讽刺他,蔡攸连装都懒得装了,不仅如此,连爹都懒得叫了,直接道:“大人好走。”
  言毕,也不等蔡京离开,蔡攸就径直进入文华殿。
  迈入文华殿的那一刻,蔡攸回头示威的看了蔡京一眼,意思是:“我见官家,都不用别人禀报,这是你能比的恩宠吗?跟我斗!”
  蔡京见之,摇了摇头,在蔡攸进入文华殿后,更是莫名一叹,然后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蔡京离去暂且不表,只说蔡攸一进入文华殿,就看见赵佶一脸铁青——显然,赵佶这是刚发过大怒。
  蔡攸问:“官家怎么了?”
  赵佶道:“你可知,攻打大名府的,并不是二龙山的贼寇,而是李衍那恶贼?”
  “甚么?”
  此事还真就打了蔡攸一个措手不及!
  缓了一会,蔡攸问道:“官家从何得知?”
  赵佶道:“是你父刚刚禀报的,在朝堂上,他本想凑禀此事,可田虎、王庆突然反叛,他觉得此时应先将李衍稳住,不宜让他与田虎、王庆一块反叛,才说大名府是二龙山打破的。”
  蔡攸心道:“那老东西果然是来坏我好事的,可恶!”
  压下心中的愤怒,蔡攸道:“此事证实过了么?”
  赵佶道:“你父向来做事稳妥,在这种大事上,他是断然不会出纰漏的。”
  虽然与蔡京不合,但蔡攸也知道,蔡京做事小心,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蔡攸也气李衍攻打大名府,搞得他这么被动!
  不过,从蔡攸的角度出发,他还得维护李衍,因为李衍是他的政绩。
  蔡攸不动声色地问道:“我父亲他怎么说?”
  赵佶道:“你父提议,下令各个港口不许安东都护府的商船再来大宋贸易,出兵李衍在大宋的据点就是那个梁山泊,将李衍在大宋的根基拔掉,另外在登州囤积重兵,不许李衍再移大宋之民,总之就是将李衍彻底驱逐出境。”
  蔡攸道:“这跟逼反李衍有何差异?李衍指定会派兵攻打登州,恁地时,咱们大宋就得在东边再开一个战场。跟西夏打,防御辽国,咱们大宋每年都得花费两千多万贯,这要是再从东边开辟一个战场,每年得多花费多少钱银?据我所说,李衍可是有上千艘大船,其中仅载重超过五万石的大海船就得有两百多艘,咱们大宋若跟李衍开战,就算不建造一千艘大船,也得建造五百艘大船,还得建一定数量的大海船,否则这仗根本就没法打,仅这些没有三二千万贯就建造不下来,再加上征兵、训练、配置相应的兵甲装备等等,钱多到微臣已经不敢想象。”
  听蔡攸这么一分析,赵佶的脸色更难看了!
  蔡攸见之,又道:“咱们大宋若想拿出这么多钱,唯有动用封桩库中的钱……而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官家可就……”
  赵匡胤设立封桩库之时,曾留有遗训:动用此库中钱银,若非是用于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是赵家的不孝子孙。
  此遗训看似也没什么,但如果被有心人利用,那就是剥夺赵佶皇位的有利借口。
  皇权斗争之中,失去皇位一方的下场可是非常惨淡的。
  所以,赵佶才坚决不肯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
  赵佶面沉似水,道:“爱卿有何想法?”
  蔡攸道:“依微臣愚见,官家不妨再忍李衍那厮一段时间,等官家将国内的叛乱全都平定了,再收拾那厮也不迟,至于跟那厮借钱一事,也可以正常进行,高丽穷困,甚么都缺,微臣去汉城问问,那厮想要甚么,官家可以投其所好赏赐那厮一些,先把钱银拿到手上,然后用那厮的钱银平乱,再然后再着手收拾那厮。”
  赵佶有些心动,不过却并未一口答应下来,毕竟李衍可是将大宋四京之一的大名府打了下来,这口气可不是这么好忍的。
  不过——
  没过几天,赵佶就急匆匆的将蔡攸招来,道:“爱卿火速去汉城找李衍商议借钱一事,刻不容缓!”
  赵佶为何这么快就下定了决心,还如此急迫?
  原因很简单,方腊反了。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大都督命小人接娘子回家
  ……
  方腊反了。
  就在田虎和王庆称王的同一天,方腊也起事了。
  只不过,初时东南的官员并没有太将方腊当回事。
  可没过多久,东南就整体震惊!
  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
  民众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方腊起事,正应了民心。
  因此,方腊大军所到之处,纷纷响应。
  以至于,不到十天时间,方腊就聚集了数万人马,并且开始攻城夺池。
  而且,有人用《推背图》为方腊造势。
  推背图上道:“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
  那十千,是万字;头加一点,就是方字;
  冬尽,就是腊;
  正应方腊二字。
  称尊者,更好解释了,就是为君;
  吴,东南。
  合起来就是,方腊当称霸东南,登基为帝。
  《推背图》一共六十幅画像,也就代表六十个预言,本是推算唐朝国运的,可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却推算出了唐朝后数千年的历史。
  从《推背图》诞生之日起,所预言之事,一一应验,(到了后世,六十个预言,竟然已经成功预言四十三个),未中者,可能是时候未到,并不是说不准。
  被誉为,预言神书。
  有这本预言神书为方腊造势。
  再加上李衍掺和让方腊在起事前蓄足了势。
  哪怕方腊比历史上早了那么一点点起事,其势也比历史上要大得多!
  不到两个月,方腊义军接连攻陷了十几座州县,并且攻入杭州,杀死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知州赵霆逃走。
  积怨已久的东南民众,在杭州捕捉官吏虐杀,挖掘蔡京父祖的坟墓,暴露其骸骨。
  起义军获得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和强烈响应。
  苏州石生,湖州归安县陆行儿,婺州兰溪县灵山峒朱言、吴邦,永康县方岩山陈十四,处州缙云县霍成富、陈箍桶等,纷纷领导当地农民参加起义。
  台州仙居县吕师囊,越州剡县裘日新(仇道人),衢州郑魔王等也领导当地摩尼教秘密组织起兵响应。
  湖、常、秀等州民众,也“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