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一个皇储候选人李破敌,并不是李衍的儿子,而是李衍的孙子——他是李威之子。
不过——
李破敌并不是李威的长子,而是李威的次子,也就是说,李破敌并不是李衍的长孙。
别看李破敌的名子挺威武,老爹还是李衍一众儿子中最勇猛的一个。
可这李破敌虽然也在军中历练过,但他最厉害的却不是他的打仗能力,虽然他的打仗能力也不弱。
李破敌最厉害的是……搞谍报。
……
第八百九十六章 最优秀的孙子
……
李威继承了他母亲陈丽卿的那股子杀劲、勇劲,生来了就是将军,而且是万人敌将军。
对此,李威很骄傲和自豪。
因此,李威希望他自己的儿子也能跟他一样,征战沙场,马革裹尸。
所以,李威给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起名为李灭敌和李破敌,并在他们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将他们带到了战场上。
李灭敌完全随了李威的心愿,嗜血,好杀,英勇无畏,而且天生神力,十几岁就能百人敌,深受李威喜欢。
轮到李破敌这里,李威就有点不喜欢了。
在李破敌很小的时候,李威就发现,李破敌一点都不像他和李灭敌除了兵书以外,甚么都不看——李破敌特别喜欢学习,而且兴趣广泛,甚么都喜欢涉猎。
李破敌还一点都不像李威和李灭敌一样粗鲁,对手下将领、士兵心情不好的时候,动辄打骂,心情好的时候,推杯换盏,李破敌总是很谦逊随和,喜欢与人交往。
另外,李破敌头脑机敏、气度不凡,有极为出色的分析能力。
用李衍给李破敌的评价就是:李破敌的智商非常高、视野非常宽广。
李破敌这样的儿子,显然不是李威想要的,可李威还是将李破敌带入军队,四处征战。
可李破敌打仗,跟李威和李灭敌不同,他从不蛮干——他打仗更用脑子,尤其擅长谍报破敌。
从战果上来看,李破敌一点都不比李灭敌差。
可李威怎么看李破敌都不喜欢。
正好,当时赶上岳飞第二次西征,李威就将李破敌扔进了岳飞的远征军。
李破敌到了远征军不久,岳飞就发现了李破敌的谍报能力极为出色。
于是乎,岳飞就让李破敌进入军情部工作。
如此一来,李破敌如鱼得水,屡立大功,中亚的战争还没打完,李破敌就因功成为岳飞那一路的谍报总负责人。
后来,李衍听说了李破敌的能力和战绩,就将李破敌调自己身边培养。
那时,李衍已经让朱贵、石秀、柴进在各个藩属国布置谍报人员了,用以将来控制各个藩属国。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观察,李衍发现,李破敌天生就是为搞谍报而生的。
而且,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李衍还发现了李破敌的另一个优点——宁愿因忠诚而被杀死,也不愿为了偷生而逃避。
李衍西征,看似一路势如破竹,走到哪打到哪。
实际上,却不是这个样子的——李衍也经历过很多危险。
有一次,一批狂热份子处心积虑了很久,终于混到了离李衍只有几十丈的距离,然后他们一同暴起,往李衍这边冲来,想要刺杀李衍。
护卫李衍的侍卫当然不可能让这些刺客冲过来,他们立即射杀这些刺客和阻止这些刺客冲上前。
可让李衍的侍卫没想到的是,这些刺客身上全都绑着特制的炸药包,而且他们所用的炸药一定是从中军手上得到的,否则威力绝不可能这么大。
简短节说。
不一会的功夫,这些人体炸弹刺客,就将李衍的侍卫炸开了一个豁口,然后十几个人体炸弹刺客从这个缺口通过,然后向李衍冲来。
离李衍较近的李衍的贴身侍卫,见状,全都开枪射杀这些人体炸弹刺客或是悍不畏死的冲过去阻止这些人体炸弹刺客向李衍冲来。
可这些人体炸弹刺客配合的很默契,他们竟然排成两个纵队向李衍这边冲来。
关键时候,这些人体炸弹刺客还会毫不犹豫的引爆他们身上特制的炸药包,来为其他人体炸弹刺客制造刺杀的机会。
最终,虽然其他人体炸弹刺客全都被李衍的贴身侍卫或射杀、或逼其自爆,但仍就有一人冲了过来,并且径直向李衍冲来。
当时,离那个向李衍冲来的人体炸弹刺客最近的就是当时正在跟李衍汇报情报工作的李破敌——李衍的其他随行人员,当时都在李衍身后,而且,因为李破敌汇报的情报有一定的机密性,他们与李衍和李破敌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更为不走运的是,也可能是那些人体炸弹刺客故意挑选的地方,当时他们的另一侧是一堵四五丈后的墙,也就是说,当时他们没有退路。
见此,李破敌二话不说,就迎上了那个刺客。
当时那种情况下,只要李破敌和那个人体炸弹刺客接触上,哪怕只是靠近那个人体炸弹刺客,都有很大可能是十死无生。
可李破敌还是义无反顾的冲了过去。
眼见着,李破敌就要和那个人体炸弹刺客碰上的时候。
“嗖!”
“嗖!”
“嗖!”
突然飞出了三块飞蝗石!
三块飞蝗石中两块正中那个人体炸弹刺客的脸,一块打中了那个人体炸弹刺客握着引信的手。
人体炸弹刺客应声而倒。
也就是李破敌命大,琼英那三棵飞蝗石打得准,恐怕其中就是有一棵失误,那都有可能救不下李破敌。
事后,李衍问李破敌为甚么要冲过去。
李破敌说:“于大中而言,可以死一百万个李破敌,却不能伤一个皇祖父。”
李衍当时并没有说甚么。
可没过几天,李衍就将整个中亚和欧洲的情报部门都交给李破敌管理。
当然,也不能说李破敌就垄断了中亚和欧洲的情报,以朱贵、石秀、柴进他们在情报系统这几十年的经营,别说中亚和欧洲的情报网是他们打造的,就算不是他们打造的,也绝不可能被李破敌垄断。
可即便是这样,李破敌的权力也大了去了。
要知道,中亚和欧洲的情报系统可不只是负责各个藩属国的情报收集,它还负责对各个藩属国国王的政绩考核和评估。
换而言之,李破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夺去那些藩属国国王的王位的。
由此可见,李破敌的权力之大。
不过——
李破敌是那种天生就懂得大局的人。
虽然他的权力很大,可他却从来不滥用他的权力。
关键是,他努力在中亚和欧洲布置情报网,将中亚和欧洲的一切情报都收集起来,然后转交给朝廷。
而朝廷就用李破敌收集到的情报牢牢的控制整个中亚和欧洲。
这么说吧,中亚和欧洲的一众藩属国之所以如此听从大中的统领,有很大程度跟李破敌有关。
李衍曾对自己的一众儿子说:“目前阶段,破敌就是朕最优秀的孙子。”
因为有功绩在那里,还有李衍力挺,关键是,在这次提议皇储候选人的时候,李衍还说了一句:也不要全都在你们这一代人中选,你们下一代中,如果有优秀的,也可以推举出来嘛。
李衍都说出这样的话了,李破敌自然高票当选成为九个皇储候选人之一。
……
第八百九十七章 大定十年秋
……
李衍之所以力挺李破敌这个第三代将李破敌这个第三代推出来竞选皇储,主要是因为,这届的这几个皇储候选人,李衍大多都不看好。
举几个例子:
像如今机会最大的李济,李衍就不太看好。
虽然李济在皇族中深得人心,又有八贤王之称。
可在李衍看来,李济的能力,并不强,至少是没有得到过证实。
最初,李衍将李济扔到了东喀喇汗王朝,让李济独当一面。
可没过几年,在李济的治理之下,康里人与葛逻禄人就起来反叛,结果导致了大中第二次西征。
大中西征中亚之后,李衍分封了中亚,将三分一个古尔(后世的阿富汗)分封给了李济,成为济国。
然而——
这济国,这些年来发展的并不好,不仅经济不中下,当地的古尔人还爆发过起义。
当然,你也可以说,李济这些年来,一直在参加皇储选举,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治理济国。
但在李衍看来,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和李济有相同情况的李弼,就没有像李济一样——虽然李弼也人不在弼国,但他任命的大臣还是将弼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很繁荣,治安和政治都很稳定。
说到底,还是李济用人有问题。
这可是当皇帝的大忌——当皇帝,没能力可以忍,但没有用人眼光,却是万万不行。
所以,在李衍心中,不希望由李济当皇储,进而当皇帝。
其实不仅李济,李貌、李慈、李简、李顼、李典,李衍也都不看好。
李貌和李简,尤其是前者,书生气太重,这样的人,在李衍看来,是最不适合当皇帝的,因为他们听得太多了,进而不会决断,关键是,这样的皇帝很容易被那些文臣绑架,甚至是架空,进而失去皇权。
李慈则恰恰相反,太过杀伐果断,也就是说,李慈的杀气太重了,这样的皇帝也不好,他会造成臣子和民众的恐慌,不利于稳定,要知道,对于政府而言,稳定大于一切,执政者,最怕的就是变,民变,官变,宫变,全都代表统治有可能会被推翻,而且,如果习惯了用杀戮解决问题,时间长了,是真有可能会成为暴君的,进而会经常用武力解决问题,会变得穷兵黩武。
这里补充一句,如果要在李貌、李简、李慈中选一个当皇帝,李衍会毫不犹豫的选李慈,也就是说,在李衍看来,暴君也比那些书生当皇帝要好。
李顼虽然是李衍最坚定的拥护者,而且做事有毅力、有韧劲,可李衍仍是不看好李顼当皇帝——当皇帝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不可以盲目跟风,毕竟政治斗争是极为复杂的,不可能永远都有明灯给你参照,因此,像李顼这样的性格,绝对不适合当皇帝。
李典嘛,则是商人气息太重,这样的人太过精于算计了,因而就少了一些大局观,在取舍方面要差上一些,而皇帝,难免要面对取舍,这对于李典而言,有些难,另外,李典太聪明、太能干了,以至于,他根本就没有遭到过挫折,而往往这样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甚至是随波逐流,就像隋炀帝,遭到挫折了之后,就破罐子破摔,最后将自己的江山都丢了。
而李衍看好的,又机会都不大。
像李弼和李诩。
李弼是从军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这样的李弼不缺乏磨练,也不缺杀伐果断。
关键是,李弼还不像李慈那样嗜杀,他向来是该杀的杀,不该杀的绝不乱杀。
而且,李弼善于统兵、善于以智慧打仗,这都符合一个皇帝该有的素质。
再说李诩。
年纪轻轻的李诩,就能耐得住性子,在荒凉的漠北待上十三年。
这是极不容易的,一万个年轻人,恐怕都找不出来一个。
关键是,李诩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还将北宁城打造成了一个一流的城市,为大中稳定了北方的边疆。
这就更难得了。
在李衍看来,李诩要是当皇帝,一定能当个好皇帝。
可李弼和李诩面对的问题是,他们的呼声不高,像去年已经参选过一次的李弼,去年所得的票数竟然倒数第二多。
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是,毕竟并不是谁都能看到李弼和李诩身上的闪光点,他们也不像李貌、李简他们那么会说、那么会包装自己。
鉴于李弼和李诩夺得皇储之位的可能性不大,李衍才将李破敌给推了出来。
搞情报的,一般都比较低调。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
才二十来岁的李破敌,尤其,他还不是皇二代,而是皇三代,就成为中亚和欧洲的情报头子,一人负责两大地区一百多个藩属国的情报收集,这样的他,就是想低调,都不可能。
更为关键的是,那些藩属国的国王全都在他手中攥着,他要是参选,一定会因此得到很多藩属国的选票。
所以,李衍才把李破敌推出来,想要看看他能不能击败李济他们成为皇储。
不过,李衍也就能做到这种程度了——规则是李衍指定的,李衍不可能带头破坏。
所以,李破敌最后能不能打败他几个叔叔,成为皇储,还得看他自己。
再者说,如果李破敌事事都得靠李衍,那李破敌也不配当这个皇帝。
总之一句话,不论是谁想当皇帝,都得靠自己的本身打败其他人。
选举可不仅仅是将皇储选拔出来,它也是对真正的皇储的一种考验。
要知道,选举的这个过程当中,可是充满了政治博弈的,非高手,非有大智慧的人,绝对不可能胜出。
这也是别人帮不了的。
所以,在选举之前,李衍并没有给任何人过多的帮助,只是跟今年新参选的李诩、李顼、李典、李破敌说了说他所知道的一些拉选票的方法。
其实——
李衍这完全是多此一举。
经过上届的选举,他们应该都已经总结了不少办法,这些办法应该比李衍的老生常谈高明多了。
李衍跟李诩他们说一遍,只能表示出,李衍对他们一视同仁。
大定十年秋。
李济、李貌、李慈、李弼、李简、李诩、李顼、李典以及李破敌踏上了皇储选举的征途。
与此同时,李衍也开始了自己最后几年的皇帝生活……
……
第八百九十八章 萧规曹随
……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这几年大中的工业革命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点。
十年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研究出来了第一部发电机。
七年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
五年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终于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丝制成了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电灯,持续亮了四百个小时。
两年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气,并改良了灯丝,终于制造出了能持续亮一千两百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
自那以后,电灯开始走入大中人民的生活当中,夜晚变得有光了。
而李衍也正式提出了发电站的概念,并提出了水力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的构想——最初,一台发电机设备只供应一栋房子或一条街上的照明用电,这种发电站发电量很小,随着电灯的推广,这种电站明显已经不够用了。
二十多年前,在李衍的主持下,大中研制出来了蒸汽机,随后火车诞生。
经过不断改进,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已于十几年前研制出来了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又过了几年,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研制出来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
七年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研制出来了第一辆机动车——该车为三轮汽车,采用一台二冲程单缸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后世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
四年前,随着内燃机越来越成熟,尤其是柴油机的发明,中科院的研究人员终于通过不懈努力研究出来了优秀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每分钟一千转左右,结构简单紧凑,而且能产生很大的功率。
这种发动机很快就被装配在二轮车、三轮车和四轮车上,制成了发动机汽车。
去年,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制造的汽油发动机四轮载货汽车,装有最新式的发动机,时速已达到十八公里。
汽车已经正式诞生,并且开始高速发展。
而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大中最有用的一种研究成果就是电报。
由于电的发现,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慢慢发现电的各种特质,顺理成章的开始有人研究起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
几年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应大中的情报部门的要求以李衍当年“发明”的摩丝电码为基础研制一种可以在两地之间作为通讯之用的电码。
结果,电报诞生。
最早期的电线属于单线式,需要透过地面完成回路,传送距离有限,更不能越过海洋。
后来,通过李衍不断砸钱改进,这电报才能越传越远。
现在,最远的一条电报线,已经可以从中都到达定远城,从中都到最远的康国(后世的葡萄牙),也只不过就用十几次转讯罢了。
这对巩固大中的统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要知道,在未发明电报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以及烽烟等。
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
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
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
另一类的通讯方法是使用烽烟或摆臂式信号机、灯号等肉眼可见的讯号,以接力方法来传讯。
这种方法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形影响。
在发明电报以前,只有最重要的消息才会被传送,而且其速度在李衍的角度来看,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另外,在电报的基础上,李衍已经正式提出了电话的概念。
只不过,电话现在还在理论阶段。
这么说吧,在李存掌控大中权柄的那些年,李衍其实也没有闲着,除了造人大大增加皇族人口和御驾亲征打下整个中亚和欧洲以外,李衍还主持研发出来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西。
这些东西非常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工业方面都出现了非常大的进步,同时也促使电灯、汽车以及化工等新兴产业开始兴起,这些东西以及其产业的出现让大中变得更加强大,经济增长也是出现了一个新高点。
关键是电报的出现让大中的联系更加便捷和迅速。
除此之外,早一步诞生的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也让世界各个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密切。
这样一来世界市场就进一步的形成了。
现在,全世界都在以大中为中心高速向前迈进。
不过——
凡事都不只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生产力的提高让生产变得更加集中,这也就代表着垄断组织的出现,换而言之,一些资本家已经开始出现,民众日益分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社会矛盾对立面已经开始形成。
另外,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也开始出现端倪。
李衍亲手放出来的这只怪兽,已经明显不受李衍控制了,它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生产力以及环境产生甚么样的影响,李衍都推测不出来。
李衍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往好的方向引导。
例如:
李衍现在就提出来了环保的概念,并大力鼓励绿色能源的发展,像电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等等。
再具体一点,比如汽车和火车,李衍就引导科研人员往电能方面发展。
而像农业,趁着石油化肥农业还没有出现,李衍先一步提出了后世古巴的农业模式,也就是生态农业,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大规模压缩石化产品对农业的投入,不依靠外部资源,依靠土地和自然界天然的循环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增加粮食产量,具体方法就是种养殖一体化。
只不过——
李衍也就能尽量引导,最后这个社会到底会发展成个甚么模样,李衍也不知道。
顺便说一句,李衍做的这些事,全都在无形之间增加李衍的威望,让李修只能站在李衍的脚下仰望李衍。
加上,李修身上并没有李存那么多光环,他的皇储之位,也不像李存的皇储之位那样,从小就带在他身上,而是因为李衍改变了继承模式让他捡到的。
所以,李修表现得很谦卑,对李衍发自肺腑的恭敬,完全听从李衍的一切安排。
很快,李衍就发现,自己跟李修合作得似乎更好一些——李修一点也没有想摆脱李衍的影响的意思,而是完全按照李衍给他规划的道路走,大有萧规曹随的意思。
不久之后,李衍开始觉得,由李修继承自己的皇位似乎比由李存继承自己的皇位更好一些。
……
第八百九十九章 太子妃
……
大定十二年冬,大中发生了一件不大却也不小的事——太子李修的正妻,也就是太子妃,突然间去世了。
李修的太子妃无疑是一个福薄的女人。
她只要再熬上两三年,就能成为大中这个前无古人后可能也无来者的最大帝国的皇后了。
只可惜!
她没能熬过这最后的两三年!
如果李修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那么可以不用着急纳新妃。
然而,李修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皇子,他是太子,很快就要继承皇位的太子,因此,他必须要有一位优秀的妃子,将来为他执掌后宫,母仪天下。
所以,操办完李修的太子妃的丧事后不久,李衍就下令为李修选太子妃。
谁不知道,李修这次所选的太子妃,两三年之后就会成为皇后?
因此,不论是谁家的姑娘被选上了,其家族都将成为后族,可以说是一飞冲天。
所以,文武百官中,但凡是家里有适龄女儿的,几乎全都报名参加了这届的秀女选拔。
而且,这次破天荒的,李衍和刘慧娘以及李修的生母环儿一块主持为李修挑选太子妃。
选拔之日,李衍带着刘慧娘和环儿一块来到了选秀现场。
刚一到选秀现场,李衍的目光就被一个女人所吸引。
按说,凡事能来参加太子妃选拔的,没有太差的,个顶个的是美人——差的,已经在前面被礼部的人给淘汰了。
可在全都是这种品质的女人中,此女还能一下子就吸引了李衍的目光,由此可见,她有多美,有多艳压群芳。
李衍身边哪缺机灵人?
一见李衍盯着一个女人看了有一会,立即就有人来到李衍身边给李衍介绍道:“陛下,此女名叫李凤娘,是官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的女儿。”
李衍听罢,眉头微微一皱,道:“李凤娘,李道的女儿?”
李衍觉得李凤娘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可一时间又想不起来她是谁。
见李衍似乎是对这个李凤娘有些兴趣,这人立即又介绍道:“据说,这李凤娘,生而不凡,却说当年李道夫人产女前,军营前飞来了一群黑凤,徘徊不去,于是李道便为不久后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凤娘,后来,相士皇甫坦去李节度家中做客,李节度知道皇甫坦是个著名的相士,于是请皇甫坦为他的三个女儿相面,李节度的长女与三女也没甚特别,可是当二女李凤娘出来拜见时,皇甫坦却说此女面相当大贵,因而不敢受拜。”
听这人这么一介绍,李衍终于知道这李凤娘是何许人也,“原来是这个祸害。”
这李凤娘,乃是史上宋光宗赵惇的皇后,她是两宋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悍后之一。
李凤娘天性悍妒,虽为六宫之首,又早早就诞下儿子赵扩,可是却仍未心满意足。
曾经在赵构、赵昚二宫里数落太子赵悙身边的人。
赵构那时已经退位,本不想说她,却最后还是忍不住对吴皇后说:“这个妇人是将门之种,我被皇甫坦所误。”
赵昚也多次训斥李凤娘:“应当以皇太后(也就是赵构的皇后吴氏)为榜样,否则,将要废去你。”
可这李凤娘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赵悙在宫中洗手,刚巧留意到捧着盆子侍候在侧的宫人一双白滑的手,便自然称赞了两句。
可是,这小事却为李凤娘得悉。
结果,于同日下午,李凤娘便派人送了一个食盒给赵悙。
赵悙打开一看,赫然是当日那位宫人的一双手。
赵悙惊吓得不能言语,更因此而病了好几天。
对赵悙偶尔遇上的宫人也如此残酷,实在不难想象李凤娘会如何对待赵悙的妃嫔了。
当时,赵悙的后宫除皇后外,还有黄贵妃、张贵妃、符婕妤等妃嫔。
黄贵妃本是孝宗赵昚的谢贵妃﹝后立为皇后氖膛詯惓跷邮保詴Y因见赵悙缺少姬妾服侍而把黄氏赐给了赵悙。
赵悙对黄氏亦算宠爱有加,即位后便立为贵妃。
可是,李凤娘实在不能容忍黄贵妃得宠,于是藉赵悙离宫祭祀之时,派人谋杀了黄贵妃。
那时赵悙因天雨以致卧病在床,听到黄贵妃暴亡的消息,因而病得更重了。
张贵妃、符婕妤两人也因李凤娘嫉妒而被下令改嫁平民——相比惨死的黄贵妃,她俩可算是幸福多了。
当然,李凤娘的所作所为,已为太上皇的赵昚与太上皇后谢氏也早留意到了。
谢氏为皇后时,对太上皇赵构和吴太后孝顺有礼,恭敬非常,可是如今李凤娘不仅对她自己的丈夫赵悙无礼,更处处顶撞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在太上皇后好言相劝时,更是以一句“我与皇上是结发夫妻,名正言顺,又有何不可?”回应,暗讽太上皇后谢氏非赵昚嫡妻。
赵昚与谢太后自是非常愤怒,打算废掉李凤娘。
但由于太师史浩认为立后不久便废后实过于草率坚决反对,致使废后一事不了而了之。
李凤娘不仅和太上皇、太后关系弄得不大愉快,她还几次离间赵昚与赵悙父子之间的感情。
赵悙最初即位时,没立嫡长子赵扩为皇太子,令李凤娘忐忑不安。
一次,李凤娘趁刚刚病愈的赵悙在宴席上醉酒时,请求赵昚立已封为嘉王的赵扩为皇太子,以帮助赵悙处理政务。
赵悙也觉得挺有理的,但他坚持请示父亲赵昚再行册立。
可李凤娘不听,愤然而去,又不许赵昚等人面见赵悙。
几天后赵昚没能见着儿子,便把李凤娘召来,询问赵悙的病况,李凤娘于是藉词赵悙多病,要求立嘉王赵扩为皇太子以辅政。
但赵昚认为赵悙才即位不久,连政事也没熟习,却把政务都委托于儿子,实在于理不合,因而否决过早立太子的建议。
李凤娘觉得赵昚处处针对自己,于是回宫向赵悙哭诉说赵昚不想立太子必定另有企图。
赵悙被蒙在鼓里,以为赵昚别有用心,于是气得以后不再朝见赵昚。
赵悙对太上皇的决绝,令全朝哗然。
过了一年多,赵悙身体略微好转,重新上朝听政,文武百官乘机请求赵悙朝见太上皇。
赵悙迫不得已去了一次,关系算是改善了。
可是接连几次李凤娘都从中作梗,致使父子关系时好时坏。
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