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们中的一些母亲甚至就是汉、契丹等族中的贵族女子,她们又怎么可能粗鄙不堪?
而这些女真女人中最漂亮的三个分别是:完颜宗望的长女完颜什古,完颜宗望的次女完颜蒲剌,以及完颜宗翰的儿媳、斜保的妻子唐括颖儿。
这三个女人的美貌,就是在李衍的妃嫔之中,也能排进五十之列。
除了完颜什古、完颜蒲剌、唐括颖儿以外,其她被送进宫的女真女人其实也都不错,像完颜斜也的一个小妾,像完颜活女的妻子,像完颜昌的三个女儿,等等,都是上等美人,就是其中最差的,拿到宫外,也能让所有男人流口水。
而且,女真女人身上还有一些李衍的其她女人所没有的特性——野性。
以完颜什古为例。
李衍临幸过完颜什古之后,完颜什古竟然很大胆的跟李衍说:“我虽然没有过男人,但我相信你一定是这个世上最强壮的男人。”
完颜什古这话,很涨李衍的虚荣心。
而且,女真女人普遍比较高大,身体素质也好,耐糙,让李衍能放开了玩。
并且,女真女人在床上还很大胆,有些还很主动,让李衍多了不少互动的乐趣。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女真女人是李衍讨厌的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完颜斜也等南侵女真人的妻妾、女儿,有精神加成。
综上种种,这些日子,李衍大多时间都是在金宫(这些女真女人住的地方)中渡过的。
这一日。
李衍给几个女真小姑娘开完苞之后,发现,她们非但没有悲伤的神情,但彼此之间还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似乎很开心。
这一幕被李衍记在心里。
等李衍玩够了,又没有睡意,便问自己怀中的一个女真少女,也就是完颜阿骨打的孙女、完颜宗隽的女儿完颜阿里虎:“你们你不恨朕吗?”
让李衍没想到的是,完颜阿里虎连想都没想,就道:“我们为甚么要恨你?”
李衍道:“朕杀了你们的亲人,将你们夺来,还占有了你们,你们不该恨朕吗?”
完颜阿里虎眨了眨她的大眼睛,道:“我们女真女人向来依附强者而生,你打败了我们的父兄、丈夫,我们就该属于你,为甚么要恨你呐?”
随后,完颜阿里虎跟李衍说了很多她们女真女人的价值观。
而后,李衍才知道,这个时代的女真人,嗯……准确说应该是所有草原民族,实行的都是,我将你打败,你的妻女全都是我的,而草原女人也大多都接受这种事。
当然,完颜阿里虎等女真少女之所以高兴为李衍所占,主要还是因为李衍俊朗、强壮、手下强兵猛将多,符合她们女真女人的择偶标准。
这看起来很奇葩,但却是这个时代的女真女人真实的价值观。
还有更奇葩的。
那就是,现在的女真人竟然还实行收继婚。
“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叔伯死则侄亦如之。”
这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婚制。
但在女真人中,这种婚制还在大行其道。
如果李衍没出现,赵玉盘等帝姬、宗姬就饱受这种婚制的迫害,嫁了一茬又一茬女真人,直到她们年老色衰。
而女真一族既然还有这么落后的婚制存在,那女真女人如此轻易的就接受李衍成为她们的男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女真女人的思想如此开放,倒是省了李衍不少事,也让李衍更开心。
慢慢的,李衍将这二百个女真女人祸害了个遍……
时间也来到了大统二年。
正月十七。
完颜昌派回上京向完颜吴乞买请示的人终于回来了,并为完颜昌带来了完颜吴乞买的亲笔密信。
面对被俘虏了的女真男人皆被李衍阉割送去挖矿、女真女人皆被李衍和李衍的臣子瓜分了的情况,完颜吴乞买还是要跟大中议和,而且,完颜吴乞买还明确指示完颜昌:条件再苛刻,也必需要和,而且要快!
完颜吴乞买为甚么如此“有诚意”,又为甚么如此迫切?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大金国要乱了。
因为金军一败再败,女真人要么战死,要么被俘,完颜吴乞买的统治,甚至昌完颜氏的统治,已经遭到了女真贵族的质疑,不久前更是有女真贵族跳起来说:重新商议联盟长的人选!
当初,辽道宗耶律洪基时,隶属于辽朝的女真诸部逐趋统一,形成拥有十万户的部落联盟。
自那以后,一个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强大统一的军事联盟逐渐形成。
而联盟长就是那些女真人的最高领导人。
完颜阿骨打正是因为接替他哥哥乌雅束之后任联盟长,才能对辽发起反抗战争,进而建立大金。
完颜阿骨打死了之后,由完颜吴乞买继为联盟长,同时也继承了完颜阿骨打的皇位。
如今,女真人要重选联盟长,这是明摆着是要推翻完颜吴乞买的统制,甚至是推翻完颜氏的统治。
这还得了?
为今之计,唯有军队才能镇压这一切。
而完颜氏在上京的部队虽然比其他女真贵族的部队占优一些,可奈何,因为一败再败,完颜氏的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一些完颜氏的人,也认为完颜吴乞买不适合当这个皇帝。
这就导致,叛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进而推翻完颜吴乞买甚至是推翻完颜氏的统治。
现如今,能避免这一切发生的,就只有燕京完颜斜也手上的十几万人马。
所以,完颜吴乞买才迫切希望跟大中议和,然后调完颜斜也和燕京的十几万人马回去镇压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叛乱!
第七百七十二章 霸王条约(上)
……
大统二年三月初。
历经了近半年时间的打与谈,中金两国终于达成一致,议和罢战。
议和条件如下:
一、限金军在四月一日之前无条件从燕地撤出,包括古北、松亭等所有燕地的关口,限金人在六月一日之前,无条件从恩州…围场以南撤出,双方以恩州…围场为国界,换而言之,金国将其大定府(即辽中京)以南的土地全都割让给了大中。
二、金国赔款,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上等人参两万斤,鹿茸一万斤,貂皮一万张,马牛骡各一万头匹,驼一千头——因为所赔数额太大,金国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来,金国于七月一日之前暂付金五十万两、银五百万两,上等人参两千斤,鹿茸两千斤,貂皮两千张,马一万匹,牛、骡各三千头,驼五百头,其余赔款分十年赔给大中。
三、以后金国年年向大中纳贡,岁岁来大中朝贺,岁币每年七百万两白银。
四、金国为大中的藩属国,金国皇帝尊称中国皇帝为伯父。
这个议和条件一出,世举大哗!
你道为何?
只因这份议和条约实在是太不合理了,简直就是霸王条约。
就拿第一条来说。
如果真按照这个议和条约来执行,那么大金国比南宋也大不了多少,可以说,女真人辛辛苦苦了十几年,死伤了数十万,全都白费了。
再说第二条。
这条完全是当初金人勒索北宋的翻版。
当初,赵桓可是将赵宋两百来年积攒的珍宝全都给了金人,都还不够,最后硬是将所有赵宋皇室和宗室之女全都抵押给了金人,才勉强凑够了这么多赔款。
还有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岁币七百万两白银、金国称藩、完颜吴乞买管李衍叫伯父。
这些全都是毫无议和诚意的勒索。
不少人都大摇其头,曰:“此非仁君所为。”
关键是,这样的条约绝对是大金国不能长时间忍受的,大金国之所以答应这样的条约,就是一个缓兵之计,等大金国将其内部的隐患消除掉,势必要复反,势必还要攻打大中。
这样的条约怎么能永保和平?
当然,也有支持这一条约的。
支持的人认为:
割让恩州…围场以南的土地怎么了?这些地区原来也不是女真人的,最早就是我们汉人的,十几年前是辽国的,是女真人仗着自己的武力强大硬从辽国手中抢走的,如今大中的武力比金国强,这些地区理应归大中所有,要这里,没甚么不合适的。
至于战争赔款、岁币、称藩、两国皇帝以伯侄论,全都是当初金人向北宋提的,许你做初一,就许我做十五,咋的,就许你们金人逼得赵宋倾家荡产、用自家的妻女老妈抵债,就不许我大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不服,复反?
那就打好了,我大中,兵强马壮,武器先进,难道还能怕你一个小小的藩国?
面对议论纷纷,李衍毫不动摇,吩咐下去,立即贯彻这议和条约。
李衍为何要坚持这霸王条约?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正像那些赞成这一条约的人所想的那样,李衍也觉得,许你女真人做初一,就许我李某人做十五。
当然,作为一国首脑,一个势力的最高决策人,李衍不可能这么肤浅,也不可能这么意气用事。
李衍之所以坚持这个条约,主要还是因为:
首先,大中前前后后杀死了十几万女真人,还阉割了数万女真人送去无休止的挖矿,并掠夺了大量女真女人,已跟睚眦必报的女真人结下了不死不休之仇,这种滔天倾海的仇恨,除非一方灭绝,否则绝对不可能终了,对此,李衍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就算大中现在甚么都不要跟金国议和,等金国缓过来劲之后,也一定会找大中报仇。
既然如此,那大中索性趁女真人之危多向女真人勒索一些,因为这样可以此消彼长,推迟女真人找自己报仇的时间。
其实,这些全都不是李衍跟金国签署这个霸王条约的真正原因。
说实话,别看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上等人参两万斤,鹿茸一万斤,貂皮一万张,马牛骡各一万头匹,驼一千头,以及每年七百万两白银的岁币不少,可李衍根本就看不上这些财物。
这次燕京被岳飞攻克了之后,李衍得到的可不仅仅是燕京和一些女真女人,还有大量的财富。
金人欲北归,他们想带走的,当然不仅仅是他们的家眷,还有他们从北宋包括他们从辽国掠夺的大量珍宝、财物。
而那些金人在上战场之前,又将他们的家眷和财物全都放在了燕京。
结果,这些全都岳飞、王德一锅端了。
后来,在献俘的时候,王德将这些珍宝一并献给了李衍。
可以说,金人南下,不仅寸金未得,还要搭上不少。
当然,李衍看不上这些战争赔款和岁币,更多的还是因为李衍掌控了海上国际贸易。
去年年终,蒋敬跟李衍报了一笔账。
这笔账中,有两笔是最耀眼的。
一是,去年一整年,大中的海关收入高达一亿两千多万元。
二是,大中官家海商,也就是以扈成为首的官商,去年一整年赚了两亿八千多万元。
仅这两项,大中去年一整年,就收入了四亿元!
紧紧抱住海上国际贸易这个聚宝盆的李衍,哪里还看得上金人答应的那点战争赔款和岁币,更何况,金人最后到底能给多少战争赔款和岁币,还未必可知,兴许,给了第一笔战争赔款和岁币之后,两国就再次开战,后面的全都变成了一堆永远都兑现不了的数字。
所以啊,李衍真正想要的根本就不是钱。
那是甚么?
答案是……领土。
准确的说是恩州…围场以南到燕云以北的这部分领土。
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眼中,长城以外的地盘,对于汉人而言,毛用没有,汉人只要得了燕云,把胡人锁在长城以外,就可以过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了。
而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眼光的李衍,却清楚的知道,这么想是大错特错的。
……
第七百七十三章 霸王条约(下)
……
在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看来,汉人只要收复燕云,将胡人锁在关外,他们就可以安居乐业。
而在李衍看来,这是非常短视的。
时常有人拿李衍跟唐玄宗相比。
那这次还以唐玄宗为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盛、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
大唐帝国战功赫赫,自开国始便积极进取,以钢铁般的意志,打垮一个又一个对手——在北方,廓清漠北,使中国声威远达北西伯利亚;在东方,征服朝鲜,并在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在西北,降服西突厥,使得西域在汉之后又一次回归中国;在中亚与南亚,大破中天竺、远征小勃律、大勃律,战胜阿拉伯等。
到了唐玄宗时,大唐帝国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元盛世。
这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没有之一。
盛世之盛,主要在于经济及文化。
若论武功,唐玄宗时代仍然不及唐太宗时代,唐太宗的战略是大纵深的围歼,不打则罢,一打势必要一战定胜负,贵在速决,而不打持久战。
唐玄宗时的战略格局没那么大,多是陷入旷日持久的苦战,或是一城一池的争夺,或是边界线上的拉锯战,难以看到初唐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的战争场景。
可虽说如此,但在唐玄宗早期,他的功绩仍丝毫不辱没他的先祖。
唐玄宗早期的战争十分频繁,而且范围很广,与突厥、吐蕃、契丹、突骑施、大食、南诏均有军事冲突,几乎与周边有实力的政权都交锋过,几乎都是大胜而归。
而其中战果比较大的是平突厥之役与中亚争夺战。
与唐太宗平突厥有所不同,唐玄宗平突厥更多倚靠回纥等游牧部落的力量,实际上是以夷制夷的手段。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
中亚争夺战则是盛唐军事史最精彩的篇章,唐、大食、突厥、吐蕃四大势力角逐于中亚,尽显纵横捭阖的智谋,高潮迭起、险象环生,精彩纷呈。
由此可见,初时的唐玄宗是多么睿智神武。
然而——
唐玄宗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在唐玄宗晚年时期,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很多人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强安在了杨玉环身上,说因为杨玉环勾引唐玄宗,使得唐玄宗无心朝政,才爆发了安史之乱,这也造就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羞花。
其实这是错的。
明朝那么多皇帝很久很久不上朝,其统制不也照样持续了很多年嘛。
清朝是外族入侵,其统制同样持续了很多年,如果没有赶上那个大时代,兴许会持续更多年。
所以,究其原因,还是在制度上。
唐玄宗以前的唐朝之所以强盛,那是因为那时期的唐朝牢牢的控制两原,即中原和草原,也可以说唐玄宗以前的唐朝是二元帝国。
到了唐玄宗时期,可能是因为唐玄宗在即位之初太过“英明神武”了,有些飘飘然,亦或是被那些文臣所蛊惑,他竟然主动放弃了草原。
结果,导致草原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再举个例子,举个跟李衍切身相关的例子。
那就是金朝的灭亡。
世人皆知,金朝亡于蒙古。
可很多人却不知道,本在金朝控制下的蒙古是怎么崛起的?
蒙古之所以可以崛起,那是因为金朝的皇帝跟唐玄宗一样,自己放弃了草原,才导致蒙古崛起,最后灭掉金朝。
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金朝的皇帝,一再汉化,将都城先从上京迁到燕京,然后又将都城从燕京迁到了东京汴梁,最后彻底放弃对草原的控制,然后蒙古崛起,灭掉金国。
当然,金朝迁都,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那就是金朝的那些军事贵族权力太大,他们牢牢的限制住了金朝的皇权,因此,金朝的几任皇帝才不得不汉化、不得不向南迁都,以此来摆脱金朝的那些军事贵族的控制。
而明清两朝,前者虽然出了好几个长久不上朝的昏君,后者虽然是入侵的外族,可其朝的统治却是非一般的长久,并且在统制其间相对较为安稳,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既控制了中原,又控制了草原。
所以,要想让自己建立的王朝长久一些,能禁得住一些风雨,李衍除了要坐稳这中原的江山,也一定要控制好草原。
而只要李衍得了恩州…围场以南到燕云以北的这部分领土,就可以将自己的手伸进草原之中,拥有草原视野,然后李衍就可以利用和操纵草原上的部落矛盾,分而治之,操控草原,这才不会给蒙古、女真灭亡自己江山的机会。
所以,李衍才坚持这个霸王条约。
李衍想干的事,谁能阻止得了?
很快,中金议和的条约就正式开始实施。
不久之后,金军就撤出了燕京,大中全面收复燕云地区。
紧随其后,岳飞、刘锜、吴玠亲率二十五大军一直护送金军撤到达赤峰府(李衍为大定府改的名),逼迫金军尽快交付赤峰府——大有,“你们金国如果不交付,我们就自己动手抢”的意思。
迫于中军带来的强大压力,也迫于大金国目前的尖锐形势,不到六月,仅仅是五月中旬,金人就从赤峰府全部撤走,将赤峰府交给了刘锜。
可这并没有完,岳飞和吴玠随后继续率兵北上。
金国的高层哪能不知,岳飞和吴玠此举是逼迫他们尽快将答应给的金银财物交付?
不久之后,金国发生一场规模不小的内乱,幸得完颜斜也及时带兵回去,才镇压下了那场叛乱。
这场叛乱过去不久,金国就将该交付的战争赔款和岁币全部都交付了,中金两国也正式递交了国书,双方休兵,暂时和平相处。
谁都知道,中金两国的和平是暂时的,等双方准备好了,还得再战。
换而言之,双方随时都有可能再起战端。
而最先爆发战争的,一定是地处两国之间、蒙冀辽交汇处的赤峰府。
因此,赤峰府变得至关重要,非猛将、能官不能镇守这里。
李衍在自己手下一众文武中筛筛选选了一番之后,亲自点刘锜为赤峰节度使镇守赤峰,并任命陈遘为赤峰知府,二人为大中镇守北方边境。
李衍选刘锜和陈遘镇守赤峰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刘锜稳重善战,由他镇守赤峰府自然是合适的,可事实上还有比刘锜更合适镇守赤峰府的人,这个人就是在收复燕云过程当中立功最多的岳飞。
然而——
不知为甚么,李衍选了刘锜,没选岳飞。
至于陈遘。
从能力上来说,陈遘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可问题是,陈遘原来是宋臣,不久之前才投大中的。
任用这样一个人,驻守这么关键的地方,真的没有问题吗?
刘锜比不比岳飞更适合镇守赤峰府,陈遘有没有问题,这都得等以后再说,因为这项任命很快就尘埃落定了,没有任何悬念。
与赤峰府相比,大中的人现在更关心,谁来镇守更为重要的燕地?
要知道,这里才是汉人安全的真正保证,万万不容有失!
对此,人们有很多猜测。
而人们猜得最多的还是,由岳飞来镇守燕地,这也能解释为甚么是由刘锜而不是由岳飞来镇守赤峰府。
可不知道为甚么,李衍却迟迟没有下达让岳飞镇守燕地的命令……
……
第七百七十四章 和平时期
……
随着中金议和,大中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趁着这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和平时期,大中大力发展。
年初,李衍以铁腕手段在河北、鲁地、河南三地强行推出的玉米和红薯,如今大发神威——河北、鲁地、河南三地的红薯多是一年两熟,春薯如今已经收获,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其产量着实是高得有些吓人,其亩产量竟然是原来年头好的时候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一倍还带拐弯,而夏薯的长势,甚至比春薯还要好,如果不出现意外,红薯的亩产将是原来年头好的时候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三倍,有可能更多。至于玉米,虽然还未收获,但根据去年实验田的经验以及目前的长势,其亩产有可能还要高于红薯。
当然,这也是因为天遂人愿,今年的雨水不多也不少,注定了是一个大丰年。
在这么好的年头,不仅河北、鲁地、河南三地大丰收,江淮,荆楚,陕西,河东,包括燕云、平滦营三州,也都会有很不错的收成,至于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半岛,更是大丰收或是将要大丰收。
这让李衍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由于天灾人祸,前年,中原地区的很多地区都是颗粒无收,去年,虽然大中官吏竭尽所能的劝农,但因为该播种的时候很多地区都还未被大中收复、收复的地区人心也还未稳定,进而导致很多地区都错过了播种的时间,以至于去年中原地区也没有收获多少粮食。
这么说吧,这两年,中原地区所需的粮食几乎全都靠日不落舰队从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半岛等地运送,给大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要知道,中原地区可是有几千万人口!
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单靠外面救济,根本就救济不过来。
不用多,如果再像去年一样,中原地区吃得每一棵粮食,都得靠从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半岛运,最多两年,高丽、日本、台湾、中南半岛就全都得被中原拖垮了。
万幸!
李衍挺过了这最难的一关!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衍时常对左右说:“收复燕云、辽州(李衍将恩州…围场以南、松亭关…榆关以北的大中地盘,包括赤峰府,画到了一起,成立了一新州,李衍为之命名‘辽州’),朕固然高兴,但朕更高兴的是玉米和红薯能在我大中移植成功。”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大中的政策再好,也不如实实在在的粮食能安定人心。
大中朝建立仅仅一年半多一些时间,李衍取代赵氏当皇帝仅仅一年半多一些时间,中原人就不再挨饿了,很多人家甚至还攒了一些余粮。
再加上,大中收复了燕云、辽州,与西夏结盟,与南宋议和,让天下太平。
如此大中、如此李衍,慢慢为饱受苦难的中原百姓所接受,赵宋慢慢被中原人所忘记。
大中和李衍的统治趋于稳定。
不过——
李衍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甚至都没敢放松警惕,因为,除了东面的大海,如今的大中,北面是金国、蒙古诸部,西面是西夏,南面是南宋,没有一个让李衍可以掉以轻心的。
时进九月,应李衍所调,岳飞和他所统率的七八万义军从北面撤了回来——回来的,只有岳飞私自招募的河北、燕地的义军,至于岳飞原来所统帅的中军,则继续留在燕地驻守。
李衍虽然没有跟岳飞说调这些义军回来是做甚么的,但根据中军的传统,岳飞大致也能猜到,李衍调这部分人马回来,应该是想让他们接受新兵部和政治部的轮训,这也是所有中军将士都必须经历的训练。
对此,岳飞很支持。
因为,经过新兵部和政治部训练过的将士,普遍服从性更高,归属感也更强。
按照李衍颁下的圣旨中交代的,升王德为副都统,岳飞将燕地的兵权暂时移交给了王德,然后就带领他自己招募的义军南下。
其实——
对于朝廷招他们回京,庞荣、傅庆、曹成、梁兴、赵云、李进等义军头领,心里其实很没底。
可岳飞却拍着胸脯保证,他们此行,只会有升赏,不会有其它。
事情果然如岳飞所说,李衍和朝廷果然也没让岳飞失望,庞荣、傅庆、曹成、梁兴、赵云、李进等义军头领,到了东京汴梁城之后,李衍亲自一一接见了他们,并给了他们大量赏赐,房产、钱财、美人,应有尽有,同时依照他们以往的功绩升了他们的官职。
在这之后,李衍也亲自跟庞荣等人解释了,去新兵部和政治部进修的重要性。
有李衍这个皇帝亲自出面跟他们说这事,而且还是在升赏了他们之后,别说庞荣他们心里本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有,也全都能过去。
李衍摆平了庞荣、傅庆、曹成、梁兴、赵云、李进等义军头领,剩下的将士就好处理了。
大中的新兵部和政治部是非常成熟的,在岳飞、庞荣等人的配合之下,他们很快就将这七八万义军分成若干部分,分别整训。
处理好这七八万义军之后,岳飞也就暂时闲了下来,每日就是上上朝或是去图书馆看看书。
在这期间,李衍一直没有召见岳飞,也没有升赏岳飞,就好像故意晒着岳飞一般。
有些人见此,再结合李衍亲自处理了岳飞招募的义军一事,认为李衍这是在惩罚岳飞,还有些人甚至悲观的认为,今年还不到二十六岁的岳飞,仕途可能已经走到了进头,更有甚者,认为李衍这是准备效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收揽武将的兵权,而岳飞只是开始,很快吴玠、韩世忠、杨沂中、王彦、张宪等将的兵权也将被李衍收回,以后大中将与四临和平相处。
对于这些议论纷纷,不论是李衍,还是岳飞,都没有发声。
这一日。
早朝结束了之后,李衍叫住了准备随人群一块离开的岳飞,“岳爱卿,朕有话要同你说。”
其他文武大臣见状,心知这对君臣可能是要摊牌了。
岳飞应道:“诺。”然后就随李衍离开了捶拱殿。
在李衍的带领之下,君臣二人没有去后殿,而是去了垂拱殿后面的花园当中。
走了一会,李衍突然停下来,然后转过身看着岳飞说道:“朕没想过让你岳鹏举镇守燕地。”
岳飞听言,拜道:“诺。”
李衍看着岳飞,问道:“你就不好奇朕为甚么不让你镇守燕地?”
岳飞答道:“简在帝心,臣只需遵命行事即可。”
李衍听言,一边道:“这是朱武跟你说的吧?”、一边在一旁的木椅上坐下。
如今,锦衣卫和脱胎于军情部的都尉府已经将眼线安插得到处都是,李衍怎么可能不知道老好人朱武已经找岳飞谈了好几次安抚岳飞?
岳飞没否认道:“臣也是这么认为的。”
李衍听罢,不置可否的又道:“对于外面的那些传言,你怎么看?”
岳飞没有犹豫也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说道:“他们不了解官家,官家绝不是他们所想的那种没有进取心的帝王!”
李衍不动声色地说道:“哦?你是这么认为的?”
岳飞点了点头,道:“臣敢拿臣的向上人头担保!”
李衍看着岳飞问道:“你对朕就这么有信心?”
岳飞道:“就像官家对臣有绝对的信心一样,臣对官家也有绝对的信心。”
李衍听罢,笑道:“你怎么知道朕对你有信心?”
岳飞道:“如果官家对臣没有信心,不可能一直支持臣,而没有官家的支持,臣也绝不可能收复河北和燕地。”
李衍上下打量了岳飞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