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为甚么,金人攻打辽国和天作地的时候,西夏两度出兵帮辽军和天祚帝后来还收留天祚帝的原因之一。
  十二年前,环州(后世甘肃环县)定远寨大首领李讹移背叛宋朝,写密信给西夏统军梁哆,邀其出兵入宋抢掠粮草,夏军偷偷入侵,围困定远寨达二十五天之久,气焰十分嚣张。
  赵佶命童贯带兵出战。
  童贯衔命来到西北前线,立即作出部署,对西夏展开反击。
  不久,熙河经略使刘法率步骑十五万出湟州(后世青海乐都南),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步兵五万出会州,童贯率中军驻兰州,策应两路大军。
  刘仲武至清水河筑城,留兵屯守,刘法在古骨龙(青海东都北)与夏军展开激战,斩敌首三千级,大获全胜。
  西夏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
  在那之后,宋军开始蚕食西夏。
  到了七年前,也就是宣和元年,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为将,分率鄜延、环庆两路兵马出肖关,进击横山。
  西夏军大败,野战精锐被歼灭殆尽,横山更是被宋军全数夺取。
  范仲淹、韩琦、李宪和章楶们埋下的种子,终于在徽宗朝时由童贯摘下了果实。
  宋朝的横山攻略取得了完美成功。
  这长达几十年的战略演变,每一次完善都是宋军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而最终也证明了不断完善之后的横山攻略,对于西夏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
  宣和之败后的西夏,其实已经处于亡国边缘——尽管那时西夏的核心地区灵夏等地未受损失,但是衡山的丢失已经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的宋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兵入兴庆府,灭了西夏。
  为甚么说,西夏丢了衡山,就有很可能被宋朝灭了?横山地区对于西夏真这么重要?
  答案是肯定的。
  横山位于陕西北部,横亘千余里,地势险要,是西夏进攻宋朝的最前沿基地。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分界线——大体上,“横山以北,尽为西夏所有”,以南则属宋界。
  自宋真宗将横山连同灵夏二州“并授德明”之后,党项人才真正拥有了立国的根基。
  可以说,没有横山就没有西夏国。
  而横山对于西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横山地区不但山势纵横,而且水力丰富,无定、大理、吐延、白马等河流纵横交错,使得横山成为除灵州、凉州、肃州之外,西夏最肥庶之地,以至于畜牧业和农业十分发达,是西夏进攻宋朝最主要的就粮区。
  二、横山东部的茶山、蕸芦山是西夏盐铁的主要产地。
  三、世居横山地区的横山羌,是西夏兵员的重要来源,其勇悍善战,冠绝西夏。
  四、横山地势险峻,十分难攻,西夏于汉界缘边山险之地三百余处修筑堡寨之后,横山就成为宋军北进灵州的第一道、同时也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西夏仰仗横山之险,直接阻隔了宋朝自天水到大同一带的交通线路,同时,西夏军自横山聚集之后,漫长的宋夏边境线随时随处都能成为其突破的目标,庆历大增兵之前,宋朝在西北四路的焦头烂额除了因机动性差外,与西夏占据了横山这一有利的地势不无关系。
  用最容易懂的说法就是,横山对于西夏而言,其重要性就如同燕云十六州对于辽国一般,进可攻、退可守,同时还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基地。
  而失去横山的宋朝,在战略上也极度被动,鄜、延、环、庆、泾、原、秦、陇等州县时刻处于西夏军的威胁之下。
  由于机动性差不利救援,宋朝只能分兵驻守。
  如此,又给了西夏军逐个击破的机会,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这三场宋军的败仗,无一不是被李元昊利用机动性优势以多围寡而导致的。
  而在进攻上,宋军的被动更为明显——失去横山这个天然的前线补给基地之后,宋军进攻西夏时只能靠民夫负粮穿越七百里瀚海进行补给,一旦后勤接济不上,便只能不战自退。
  可惜!
  就在宋军,准确的说,就在宋西军,攻下衡山马上就可以灭掉西夏的时候,被骄奢淫逸的赵佶倒空了的宋朝,内部乱了,宋朝不得不将正准备收复西夏的宋西军调出来平叛。
  紧接着,好大喜功的赵佶,又发动了燕云之战,宋西军复又北上。
  这让濒临灭亡的西夏,大大喘了口气。
  再接下来,金人南下,灭了北宋。
  西夏趁此机会收复了绝大部分横山地区,原地满血复活。
  紧接着,就在西夏准备趁宋金大战顾及不上它的时候,大举东进,打破困了西夏上百年的禁锢时,大中横空出世,然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不可一世的金军击败,尽复金人从宋朝抢走的地盘,让西夏人惊掉了一地的下巴!
  李乾顺跟西夏的一众高层讨论过后,一直认为,大中比大金还凶,不可力敌,力敌必亡,所以,西夏东进之事暂时止步,接下来应该暂时委曲求全,将李衍这个雄主熬死,看看大中下任皇帝怎么样,再图扩张一事。
  于是乎,李乾顺立即向大中发出通使的请求,并在大中同意了之后,赶紧派遣使团来到了东京汴梁城恭贺李衍建立大中帝国……


第七百四十五章 富华甲天下
  ……
  这次西夏使中的使团,带队的是李至忠,他是西夏宗族,又是两朝大臣,当初,李乾顺之所以能娶到耶律南仙,就是他两去辽国求亲而促成的,如今,李乾顺又将他派到大中,其意可想而知,就是冲李衍的女儿来的。
  除了想迎娶李衍的女儿和跟大中结盟以外,李至忠等人此来还有打探一下大中目前的真实情况的任务。
  所以,一进入中界,李至忠等人就开始察看大中如今的国情。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让李至忠等人大吃了一惊!
  虽然在河东的时候还有一些地区处于混乱之中,可等到李至忠一行接近河南境内,就已经看不到战火的痕迹了——到处都是井然有序,到处都是男耕女织。
  从路人的口中,李至忠等人学听说,前段时间在河东、河北、河南闹得沸沸扬扬的张所义军,随着张所被南宋罢免,已经土崩瓦解——其中大部分被大中招降或是歼灭,小部分逃去了长江以南,或是投宋,或是投李,或是投钟,总之,大中境内已经见不到他们的踪影了。
  等李至忠一行来到了东京,发现这里已与他们之前所知的东京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
  让李至忠等人差异的是,他们在东京竟然看到了不少西域商人(大食商人,也就是阿拉伯商人)。
  这让李至忠等人大为惊奇。
  要知道,自从西夏占据了河西走廊切断了丝绸之路后,西域商人已经到不了中原了——西域商人若想要中原的商品,必须从他们西夏的手中购买,这也为西夏带来了很大一笔财政收入。
  不成想,西域商人竟然可以绕过西夏来到中原!
  这让李至忠等人在忧虑西夏有可能要少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的同时,又不禁有些好奇这些西域商人是怎么来到东京的?
  李至忠稳住带他们来到东京的大中官吏,同时派人偷偷接触那些西域商人,跟他们打听他们是怎么来到东京的。
  很快,李至忠等人就得到了一个让他们忧心忡忡的答案——西域商人是从海上来到东京的。
  而且,这些西域商人来到东京的代价很低——他们只要付出一笔并不算太多的钱买一张船票,他们就能坐上大中的宝船从朱罗郡无惊无险的到达大中的各个港口,然后他们可以凭借大中朝廷给他们颁发的临时护照去大中的任何地方,沿路还有驿馆、驿站、驿亭供他们吃住,最关键的是,他们还可以用黄金在遍布大中所有地区的钱庄兑换轻便且在大中通行的纸币,当然,他们还可以用纸币兑换黄金,这大大方便了他们贸易,另外,由于可以用大船走海路贸易,商人们可携带的货物也大大的增加,总之一句话,大中的海上贸易比西夏的陆地贸易的优势大太多了。
  仅此一样,西夏有可能就会没了大半的财政收入,这可怎么办?
  仔细观察过后,李至忠等人还发现,东京不仅有西域商人,还有印度商人,以及数量很少的金发碧眼商人——仔细打听过后,李至忠等人才知道,这些金发碧眼的商人来自更遥远的神圣罗马帝国,那里还在西域的西边。
  另外,不论是西域商人,还是印度商人,亦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商人,在说起李衍和大中之时,无不露出钦佩之色,都尊称李衍为东皇大帝,都尊称大中为大中帝国。
  直到这时,李至忠等人才真正知道大中的厉害。
  这种厉害已经不仅仅是体现在军事力量上的强大,更体现在文治上,综合国力上。
  西夏使团带着沉重的心情随着大中的官吏来到了汴梁城外。
  在离都亭西驿还有大概一里远的地方,大中派来与西夏使团接触的外交官员终于出现——之前的官吏,只是负责将西夏使团带到东京汴梁来,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外交官员。
  双方一见面,为首的两个年轻官员就冲李至忠等人抱拳行礼,道:“欢迎夏使来访,我是鸿胪寺少卿折彦文。”、“欢迎夏使来访,我是鸿胪寺主簿折知常。”
  一听折彦文和折知常所报之名,对府州折家极为熟悉的李至忠等人,脸色就是一变——他们猜到了折彦文和折知常是府州折家的人,而他们的反应,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
  若问西夏人最恨的是谁,府州折家绝对是首当其冲!
  这数百年来,府州折家已杀死了数以十万计的西夏人,早已与西夏人结成了死仇,双方可以说是不死不休。
  而大中竟然安排府州折家的人来接待他们西夏使团,这是何意?难道是不准备跟他们西夏和平共处了吗?
  不过——
  李至忠到底是西夏两朝元老、数度出使其国经验丰富的外交家,他很快收敛心神,道:“老朽李至忠,乃此次使中大使。”
  折彦文道:“在西北的时候,就常听李大人的事迹,若无李大人,可能已无西夏,李大人于西夏可谓有再造之恩。”
  折彦文所指的是李至忠帮李乾顺娶到了耶律南仙,进而才保住了西夏。
  虽然折彦文这话看似是在夸赞李至忠,可实际上却是在说,如果不是靠着辽国,西夏早就亡了。
  李至忠听言,脸瞬间就沉了下去,道:“大夏之所以能一直存留至今,而没像宋辽一样被灭,那是因为大夏五百万人上下一心,同进同退,而非李至忠一人之功!”
  折知常面无表情地说道:“至多三百万,去掉汉人,只有不到八十万,再去掉老弱,不足五十万,而仅仅这五十万中,也并非上下一心同进同退,据我所知,目前西夏共分为三派,他们分别是……”
  李至忠打断折知常道:“这就是大中的待客之道吗?如果是,那依老朽看,我们已经没有去朝见大中皇帝陛下的必要了!”
  折彦文和折知常听言,沉默了好一会。
  最后,折彦文好像有些不甘的一伸手做了一请的手势,同时说道:“我们只是负责接待诸位使臣的,真正与诸位使臣洽谈的是我们寺卿马大人,他现在正在驿馆等候诸位。”
  李至忠听言,一甩袖子,道:“走,咱们去见见那位马大人,若是他也这么没礼貌,咱们立即回去,永不与大中结盟!”
  李至忠的话,说得很是硬气,可细细一品味,就能看出西夏对这次结盟的态度,那就是很希望这次结盟成功!
  折彦文和折知常不着痕迹的互换了一下眼神,然后面带笑意的跟上了夏使的脚步……
  ……


第七百四十六章 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
  ……
  因为全程参与了宋金的海上之盟以及之后交割燕京等外交事宜,在与梁山、金、辽的交涉过程中又都能做到不卑不亢,最终在宋军表现极其拙劣的情况下宋国还能得到燕云,马扩应该说是出力很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燕云十六州交割完毕之后,马扩被从承节郎提拔为遥郡防御使,成为北宋的中级武官。
  但此后,马扩可以说是历经坎坷。
  他先是被同僚诬陷为勾结金人,坐了自己人的大牢。
  后来,他趁着金军南下的混乱才逃了出来,然后在西山和尚洞建立基地组织抗金。
  但不久之后,他组织的那伙义军,就遭到了金人的攻击,他战败被俘,又被金人软禁。
  再后来,中军北上收复太原,刘锜才将他救了出来。
  之后,他被刘锜派人送到了东京汴梁。
  那时,大中问鼎中原之势已经显现了出来,而南宋最多也就是偏安一偶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李衍亲自与马扩谈了一次,然后许以四品鸿胪寺卿的高官。
  又有早已投了大中的马政等人从旁相劝。
  经历颇多相比几年前成熟了许多的马扩,很快便走马上任了。
  而马扩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西夏建交。
  这是鸿胪寺成立了之后的第一个任务。
  因此,马扩对这个任务非常用心,想要借这个任务为鸿胪寺打开局面。
  多方面考虑之后,马扩跟朝廷请求,派两个府州折家的人来给他当副手。
  不久之后,折彦文和折知常就来到了东京汴梁。
  马扩之所以要府州折家的人前来,一是,折家人最了解西夏,二是,他可以用折家人来试探一下西夏对此次建交的态度。
  这就是为甚么会出现之前的一幕的原因。
  李衍给马扩的任务是跟西夏建交暂时稳住西夏,不是让马扩耍大中的威风。
  所以,试探一下夏使的态度可以,但这事可一却不可二。
  因此,马扩亲自到都亭西驿外接李至忠等人,然后亲自安排李至忠等人食宿。
  整个过程,虽然说不上奢华,但却可以称得上是中规中矩,关键是,马扩的态度,虽然谈不上热情,但却足够礼貌。
  这让担心了一路的李至忠等人,暗松了一口气,心道:“大中还是有谈的意向的。”
  双方短暂的交锋过后,终于坐下来进行第一次试探性的谈判。
  李至忠率先抛出话题道:“我来之前,贵国的军队常常侵扰我夏境,有几次还造成了我方的人员伤亡,你我双方本无太大的仇怨,应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免得徒生仇怨,影响你我两国和平共处。”
  马扩道:“竟有此事?可不应该呀,没听说我军的哪支部队出境作战了……请问大使,不知我军在哪里伤到了贵方的人员?”
  李至忠道:“在环州和定边军。”
  马扩听罢,笑了,道:“陕北何时成了你们夏境了?”——从名义上来说,陕北目前应该还是宋土,从实际上来说,陕北目前被中、宋、金三国瓜分,跟西夏没有半毛钱关系?
  李至忠听言,不慌不忙的拿出一份文书副本递给马扩,道:“此乃大金给我国的国书,马大人一看便知。”
  马扩没有接李至忠递过来的国书,而是道:“我大中与金国目前是敌对状态,所以,金国所许诺的一切,我大中均不承认。”
  李至忠的眼皮微微一挑,心道:“都说这马扩在外交上厉害,如今看来,果然名不虚传!”
  你道,李至忠不知道,金国答应的事,在中国不管用吗?
  李至忠对此太清楚了。
  清楚,李至忠还拿出金国签署的国书给马扩看,其实就是想告诉马扩:“大金为了笼络我们大夏,给出了这么优厚的条件,如今我们弃大金而投奔你们大中,你们是不是也给我们这样的条件?”
  而马扩正是因为看出了李至忠的打算,才没有接李至忠递来的国书,并明确告诉李至忠:金国是金国,我大中是我大中,跟我大中谈,拿金国给的条件没用。
  虽然对马扩的意思,李至忠心里跟明镜似的,可李至忠还是装作不知地说道:“马大人既然不愿看,那我就说给马大人听好了,这里面有大金将陕西北部约数千里之地划给我大夏的凭据,所以陕北可以是我大夏的领土。”
  李乾顺乘金兵进攻宋朝的机会,派兵将原来宋朝在西夏边境修筑的城堡陆续攻占,然后他又根据金朝对西夏的许诺,进占天德、云内、武州及河东八馆地带,以及宋边境震武城,之后再攻占宋朝西安州、麟州建宁砦、怀德军,乘胜攻克天都寨,围兰州。
  不久之后,金将完颜宗弼又派兵抢回了天德、云内等州。
  李乾顺向金国提出质问。
  当时,金军在战场上的形势已经急转直下。
  金人考虑到,此时不能交恶夏人,免得将夏人逼到大中一边去,另外最好把西夏也带进这个漩涡之中,将水搅得更浑,以便他们大金浑水摸鱼,于是把陕西北部约数千里之地划给西夏,以此作为天德、云内等地的抵偿。
  马扩虽然没有看李至忠递过来的国书,但他对此事其实早已了如指掌,因为折家早已将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打探得清清楚楚,并上报给了朝廷。
  马扩道:“这陕西本是宋土,甚么时候由得金国借花献佛了,经过我大中的同意了嘛,笑话!”
  李至忠道:“是原为宋土,可大宋已亡,陕北大部分地区被金人所占,而金人又愿意将陕北给我大夏,若是贵国也愿意将陕北让给我大夏,那陕北不就是我大夏的了吗?”
  马扩毫不犹豫也毫不含糊地说道:“我大中不愿意,也不可能让你西夏占了陕北。”
  李至忠不动声色地问道:“为何?”
  马扩道:“因为宋国已经将陕中和陕北送给我大中作为我大中皇帝建立大中的贺礼了,所以,陕中和陕北已是我大中不可分割的领土。”
  李至忠听罢,瞳孔猛得一缩,问道:“贵国跟南宋议和了?”
  马扩身体一正,道:“正式通知贵国一声,从今以后咱们两国就是邻居了,所以咱们得好好谈一谈国界的划分……”
  ……


第七百四十七章 英雄落幕(上)
  ……
  中山府城门前,此刻站满了人。
  为首之人,一个是岳飞留下来锁住中山府的庞荣,另一人是中山府步将沙振。
  而中山府的城墙上,现在挂满了中军的战旗。
  没错。
  中山府已经破了,河北最后一块抵抗之地,如今也属于大中了。
  不过——
  这中山府并不是中军打下来的,而是沙振献出来的。
  这话还得说回到,当初岳飞北上打到中山府。
  当时,陈遘据城而守,坚不投降,岳飞无奈,留下庞荣和一万大军锁住了中山府城,然后亲率大军继续北上。
  岳飞走后,庞荣一边清扫河北的反抗势力、一边锁住中山府。
  随着时间的推移,庞荣尽复河北之地,包括以前跟中山府一样坚守的河间府,而岳飞也相继收复了雄州、霸州、易州、涿州、平滦营三州和蓟州,兵锋直指燕京,更重要的是,中军已经打通了海上运输渠道,不用再费劲巴力的从陆地上运送粮草辎重了。
  如此一来,在朝廷的命令下,庞荣将锁住中山府城的军队后撤了十里。
  而中山府中,岳飞留给城中军民的粮食,早就被满城军民吃光了。
  饿得发慌的人,甚么事都敢干。
  慢慢的,就有中山府中的军民从城中溜出来找吃的。
  结果——
  这些人发现,外面已经从战火中走了出来,到处都有赈济点,到处都有稠糊糊的米粥喝,还有免费为人看病的医棚,而他们就算是被中军将士碰到,甚至是认出来,也没有人捉他们,还很好心告诉他们,哪有赈济点,哪能看病,而且还告诉他们:你们吃饱喝足了,还可以回到府城,没有人会抓你们。
  很快,整个中山府的人全都知道了这些事。
  于是乎,中山府中的人,三一群、五一伙的外出喝粥,有些人甚至溜出去耕种自家的庄家。
  对此,陈遘等人拦都拦不住,也没法拦,他们总不能对那些早已饥肠辘辘的人说:“你们别出去喝敌人的粥了,大家一块饿死吧。”
  最后演变成了,中山府虽然还在坚守,可中山府中的百姓却已经从战火中走了出来,甚至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事,让陈遘等人不禁有些腻味。
  后来,有人化妆成百姓出去一打听,才知道,北宋已经亡了,李衍成为中原新主,建立了大中,现如今整个中原就只剩中山府还不是大中的了,其余地方已尽归大中所有,而且,中军即将收复燕云,完成汉人数百年没有完成之壮举,而赵构虽然建立了南宋,却带人逃去了长江以南,目前正在向大中求和,之前跟中山府联系得很紧密的、号称有二十万人马的张所义军如今已经土崩瓦解,中山府已经完全孤立无援没有任何坚守下去的意义了。
  知道这些之后,中山府总管向陈遘提议:“要不然,咱们也降了吧?”
  中山府总管的提议,一下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
  细想想也是,这种情况下,再坚守太原府,还有甚么意义,再者说,李衍也是汉人,所建的大中也是汉人王朝,而且,大宋又不是大中灭的,而是金人灭的,他们与大中,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干嘛要抵抗到底?
  可陈遘不听,仍要坚守中山府,还将提议投降的总管砍了脑袋。
  然而——
  让陈遘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晚沙振就带人将他一家老小十七口人全部都捉了起来(要不是有人拦着,沙振就将他一家老小十七口人全都杀了),然后开城献了中山府。
  庞荣带兵进入中山府之后,立即奏禀朝廷。
  很快,朝廷就安排干练的官员,也就是郭永,来接管中山府。
  此刻,庞荣、沙振等人就在等待郭永到来。
  不多时,前面尘土飞扬,一看便知有骑兵到来。
  庞荣见状,道:“郭大人来了。”
  沙振道:“郭大人不是文官嘛,怎么会骑马前来?”
  庞荣道:“想必是郭大人担心中山府,才以最快的方式赶来。”
  沙振讨好庞荣道:“这里不是还有庞将军您嘛。”
  庞荣笑道:“在咱们大中,文人不管军,武人不管民,泾河分明,再者说,老庞我一个粗汉,又怎么能治理好这至关重要的中山府?”
  就在庞荣和沙振说话之时,百余骑士就到了近前。
  庞荣和沙振停止说话,然后领人迎了上去。
  一见面,庞荣就率先道:“郭大人!”
  郭永此来,可不仅仅是担任中山府知府,还担任河北都总管,负责整个河北的民政,可是说他是河北第一高官。
  不过——
  郭永和庞荣互不统属,因此郭永也不敢托大,所以下马还礼道:“庞将军辛苦了。”
  庞荣笑道:“我有甚么好辛苦的,这中山府又不是我打下来的,而是沙贤弟献出来的。”
  郭永听言,看向庞荣身边的沙振,然后不冷不热地说道:“陛下对沙将军献出中山府之举高度赞扬,逢人便说,若人人都像沙将军你这么深明大义,天下必定早定,对了,我临来之前,陛下还让我将赏赐给沙将军你们带来,我因为着急来上任,所以将那些赏赐留在了后面,大概三两日,便能到来。”
  虽然郭永已经尽量克制了,可沙振还是听出了郭永对他的冷淡,甚至是鄙夷。
  这让沙振不禁有些尴尬!
  庞荣见状,替沙振问道:“不知官家给我沙兄弟些甚么升赏?”,同时给郭永递去了一个眼神。
  要是打哪哪死守,那中军就算再能打,也不可能得了这个天下,就算最后勉强得了这个天下,那也一定会是元气大伤。
  这个道理,李衍明白,庞荣明白,郭永也明白。
  所以,得了庞荣的提醒之后,郭永压下对沙振的厌恶,道:“陛下赏赐给沙将军你东京城中的华宅一座,真珠三棵,宝玉十块,珊瑚一座,玛瑙、水晶、花犀、若干,金带一条,宝马一匹,宝刀一柄,美婢五名,衍币五万枚,升沙将军你为遥郡防御副使,另外,所有参与献城之人均有升赏。”
  听了朝廷给他的升赏,沙振心花怒放,心道:“到底是陛下,出手就是大方,也不枉我背负这投降的骂名!”
  而其他人,无不羡慕沙振所得之升赏,同时也期待着自己得到的升赏!
  ……


第七百四十八章 英雄落幕(下)
  ……
  与对沙振不屑不同,对陈遘,郭永是打从心底尊敬,甚至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也不怪郭永如此,实是陈遘真乃当世英雄,且能力极为出众。
  陈遘二十一岁便中进士。
  初知莘县,他殚心竭力,政绩显著;
  继为雍丘县令(后世河南杞县),政绩亦著;
  政和三年,他升为广西转运判官,当时,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不愿向朝廷进贡,蔡京主张征伐,他基于维护北宋统治,上奏言说:应以安抚为主,切不可轻言战事。
  因致蔡京忌恨,他被贬归故里。
  政和五年,陈遘被重新启用,任商州、兴元知府,又擢升给事中,任淮北淮南转运使;
  宣和二年,他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负责管理杭州,他为严格财经制度,限制贪污,创“经制钱”,其后总制使翁彦国仿照这种方法,创“总制钱”。
  杭州经战争洗劫,河渠受到严重破坏,前任知州虽多次请示朝廷,开凿漕运,但终因缺乏劳力和资金而未实施,陈遘上任后,下令召集真、杨、润、楚诸郡戍卒二万多人,仅一冬季之力,就清理完旧有渠道,新开凿漕运三百余里,使杭州人饮水和航运困难得以解决。
  靖康元年,陈遘任中山知府、兵马元帅,驻守中山,金兵南下破东京,围困中山。
  朝廷命陈适(陈遘弟)宣旨,要陈遘放弃中山。
  但陈遘决心与中山共存亡,坚壁清野,困守待援,一直坚守到了大中建立,大中赶走金人,收复整个中原。
  陈遘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郭永对忠臣、能臣的理解,因此,郭永是打底里佩服陈遘。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陈遘今年才三十七岁,还很年富力强。
  所以,郭永不希望陈遘的仕途就这么完了,他希望陈遘能为大中所用。
  因此,郭永一到中山府,就将陈遘一家放了,并将陈遘请为座上宾。
  但陈遘对郭永所做的一切都不领情,还大骂郭永不忠于大宋,投贼,为虎作伥!
  郭永没有跟陈遘争辩,任由陈遘谩骂。
  不仅如此,郭永走到哪,都带着陈遘,还甚么事都不瞒着陈遘,包括目前大中在军事上取得的进展,甚至还会跟陈遘讨论如何治理河北,哪怕郭永说上百句陈遘都不回一句,郭永也是不厌其烦的同陈遘交流。
  也正是因为如此,慢慢的,陈遘就发现,郭永的干练和爱民如子,而且,他还发现,郭永身上有跟他一模一样的清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