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赵构已经遥立刑秉懿为南宋的皇后,并为刑秉懿中宫高悬。
  这怎么能不让刑秉懿动了去南宋的念头?
  可刑秉懿也仅仅是动了这么一个念头罢了。
  没过多久,刑秉懿就自己把这个念头掐灭了。
  首先,她也没能为赵构守身如玉,而且,世人皆知,她是李衍的玩物,李衍已经给赵构戴上了这顶绿帽子,那么问题来了,赵构真能从心底接受这种奇耻大辱吗?退一步说,即便赵构真能忍下恶心戴上李衍送给他的这顶大大的绿帽子,可赵构能架得住天下人的口水吗?就是再能当王八,可赵构终究是一个皇帝,需要维护皇家尊严的皇帝,在没有能力改变的情况下,也就罢了,甚至可以虚情假意的剥开自己的伤口赚取一些同情,然而在有能力改变的情况下,赵构会一直留着她这个让赵构抬不起头来的污点吗?说实话,她很担心,真的很担心,她回到南宋不久,就会“很自然”的死去,要知道,这可是皇家惯用的伎俩。
  其次,她已经知道,赵构之所以遥立她为皇后,那是因为大臣们反对赵构立为赵构生了儿子(即赵构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赵旉)的潘贤妃为后,大臣们说,这样能彰显赵构的人品,也能凝聚人心,有助于赵构的统治。
  再次,她没能为赵构生下儿子,更关键的是赵构已经有儿子了,因此,也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所以,她就是回去,也绝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再其次,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不论他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与他的家族紧密相连,而刑家是开封世家,家族数百人都在开封左右居住,几天前,她把李衍伺候舒服了,李衍一高兴准其家亲属五人为官,让刑家一举恢复了从前之势,并拥有无限可能,刑家人因此对李衍感恩戴德,她敢肯定,现在她若是有去南宋的意思,她的家人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止,甚至,最近这段时间,她的家人还在谋划将她的两个妹妹送进宫里帮她一块伺候李衍,这种情况下,让她怎么去南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从前也有过类似事件(在高丽南北对立时期和在中南半岛逐鹿时期都有过类似之事),可李衍一概直接驳回了,李衍曾当众说过“我李衍最恨送女,所以,成了我的人之后,就是死,也必须是我李衍的鬼”,因此,她是绝没有去南宋跟赵构团聚的可能的。
  综上种种,刑秉懿哪还敢抱回去跟赵构团聚的希望?
  所以,刑秉懿迟疑了少许,就道:“臣妾也不去南面,求官家也不要抛弃臣妾!”
  李衍听言,哈哈一笑,道:“朕就没想过放你们走,你们愿意留在朕这,得留在朕这,不愿意留在朕这,也得留在朕这,哈哈哈……”
  一边笑、李衍一边进入南宋宫——今夜他入留宿南宋宫。
  刑秉懿略带苦笑的心道:“果然如此。”然后来到李衍身边,说道:“官家,三个姐姐都有孕在身,没法尽全力伺候官家,臣妾有两个嫡亲妹妹,一个年芳十五,一个年芳十六,都生得貌美如花,又从小读书识字甚是知书达理,要不将她们召进宫来伺候官家?”
  ……


第七百三十一章 贵国皇帝真有担当
  ……
  怀远驿。
  王介儒代表大中、代表李衍与代表南宋、代表赵构的赵明诚正进行第一轮试探性的谈判。
  赵明诚道:“有道是,百善孝为先,我家陛下甚是想念其母宣和皇后(赵构登基之后,遥尊韦贤妃为宣和皇后,后来才封为慈宁皇太后,死后封为显仁皇后),所以想接宣和皇后回去尽孝。”
  王介儒想都没想就摇头道:“此事绝无可能。”
  赵明诚道:“不知为何不可?成全孝义,亦是一种美德,大中不应连这点美德也无有吧?”
  王介儒道:“此事你最好还是不要问为好。”
  赵明诚道:“贵方若是不说明白,我实在是无法与我家陛下交代,还请王大人明言。”
  王介儒笑道:“你真要听?”
  赵明诚道:“职责所在。”
  王介儒道:“你既然非要听,那说与你听听其实也无妨,反正此事在我大中亦不是秘密。”
  赵明诚道:“在下洗耳恭听。”
  王介儒道:“她如今已有两月有余的身孕,你想想看,官家怎能可能让你们将她们母子接走?”
  “啊!”
  赵明诚脱口而出道:“这怎么可能?这才多长时间!”
  王介儒笑道:“这有甚么不可能的,不妨告诉你,不仅宋母妃,截止到目前为止,赵宋皇室和宗室之女中已有六十多人有孕在身,包括原仁怀皇后、原太妃崔氏、原肃王妃、原景王妃、原益王妃、原荣德帝姬、原茂德帝姬、原成德帝姬、原洵德帝姬、原顺德帝姬、原柔福帝姬、原保福帝姬、原惠福帝姬、原贤福帝姬、原康王田郡君、原康王姜郡君……”
  等王介儒说完,赵明诚瞪大眼睛道:“这……都是你家皇帝一人所为?”
  赵明诚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在数月间所为?”
  王介儒一捋胡须,笑道:“自然,她们皆是我家官家的妃嫔,除了我家官家,谁敢染指!”
  得了王介儒的证实,赵明诚心里顿时就涌出了滔天般的羡慕嫉妒恨,“想我赵明诚,只求一子,二十几年不得,而那叛臣李衍,数月之间竟得子六十多(其实不只六十多,是仅赵宋皇室和宗室之女中就有六十多怀上的,李衍可是还有其她嫔妃),天理何在,可恨!可恨!可恨啊啊啊……”
  见赵明诚被自己的话震到了,王介儒不慌不忙的拿起茶杯,然后慢慢的喝起茶来。
  过了很长时间,赵明诚才从羡慕嫉妒恨中走出来,然后问王介儒道:“那邢皇后呢?她也有孕在身?”
  王介儒道:“倒是没听说刑康妃(李衍给刑秉懿的封号)也怀上龙种,不过,我家官家对刑康妃宠爱有加,每日必召刑康妃侍寝,你们若要刑康妃,无异于要我家官家的心肝,所以此事断无可能。”
  赵明诚哪能听不出来,王介儒这是故意侮辱赵构,故意给他们这些宋使难看?
  要是换成那些有骨气的使节,此时必定据理力争,甚至是直接掀桌子。
  可赵明诚并不是这样的使节。
  赵明诚迟疑了一下,道:“那我家陛下的五个……”
  王介儒打断赵明诚道:“六个,刑康妃于一个半月前又为你们康王生下一女。”
  赵明诚听言,改口道:“那能将我家陛下的六个女儿还给我家陛下吗?”
  让赵明诚没想到的是,王介儒仍是连想都没想就摇头。
  赵明诚有些愤怒又有些不解地问道:“为何又不行?”
  王介儒道:“从名义上来说,她们六个也是我家官家的妃嫔,而我家官家向来最恨送女,所以,你们就不要再想这事了。”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赵明诚忍不住道:“贵国皇帝连刚出生的女婴都不放过,是不是……”
  后面的话,赵明诚并没有说出来,但他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那就是:李衍连刚出生的女婴都不放过,是不是有些太禽兽了?
  王介儒听言,狠狠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同时道:“大胆!竟然敢侮辱我家官家!你们回去吧,这和不必议了,七日内我中军必登门去跟你们康王讨个说法!”
  赵明诚听言,就是一惊,并悔恨自己口不择言!
  副使见状,赶紧将话拉回来,道:“王大人消消气,我们赵大人并不是这个意思,他只是有些好奇,不明白贵国皇帝陛下为甚么要将这些孩童纳为妃嫔,绝无它意,更无恶意。”
  赵明诚连忙道:“对对对,我没有恶意,只是有些好奇,还请王大人见谅!”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大中也不想两面开战,还想要点时间来消化已经打下来了的疆土,所以,见赵明诚等人服软了,主动将话拉了回来,王介儒也就坡下驴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家官家说,夺人妻女,有违天和,必遭报应,生前不报,死后也绝无逃脱的可能,可不收纳那些皇室、宗室之女,让她们遭了难不说,被一些人得去,还容易滋生那些人的不臣之心,所以,为天下计,我家官家才将这些有干系的女人全都纳了,不祸及大臣和子孙,我家官家说,他愿一人承受这所有报应。”
  李衍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在给自己的无耻擦点粉打扮一下、装饰一下,毕竟当皇帝了,还是需要一个好一点的名声的。
  而事实上,李衍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银欲,其次是为了与臣下们区别开,免得臣下滋生不该有的野心。
  李衍这话要是放在后世说,一定会让人喷得体无完肤,可在这个时代说,还是有一些市场的。
  再加上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宗教人氏不断帮李衍洗白。
  很多愚昧的人、主观意愿想将李衍往好的方面想的人,都接受了这个官方说法,甚至觉得,李衍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不过——
  这些人当中指定不包括赵明诚等人——他们这些人,用脚趾头想,也能猜到李衍的真正目的。
  可他们哪敢当众揭穿李衍,不要脑袋了?
  所以,他们只能捏着鼻子认可了李衍的说法,赵明诚更是有些虚伪地说道:“贵国皇帝真有担当。”
  王介儒则脸不红心不跳的替李衍接受了这一夸赞,道:“自然,否则我大中哪能有今日的红火。”
  顿了顿,王介儒转移话题道:“所以,我们官家的女人,你们就不要再动心思了,绝无谈的可能,你们若是真想议和,还是说一说其它所求和所予吧。”
  ……


第七百三十二章 痴心妄想
  ……
  “南宋愿意向咱们大中称臣,他们请官家册封宋康王为宋主,每逢官家生日及元旦,他们愿意遣使称贺,他们希望两国以目前占领地为界,即川陕加上淮水…大散关以南地区为宋地,他们愿意割让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大中未占领之地半给大中,他们愿意每年向大中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听完了王介儒转答的南宋提出来的议和条件之后,李衍问闻焕章、赵鼎、许贯忠、朱武、唐恪、孙静、陈公辅、李光、陈箍桶、包康等大臣:“你们怎么看这议和条件?”
  孙静嗤道:“痴心妄想!”
  包康也道:“孙大人所言不错,若按照南宋所设想的,那他们可就有了喘息之机,等他们平定了内乱,必北上侵犯我大中边境图我大中领土。”
  朱武道:“南线怎么都好说,实在不行,就出兵打下来,目前于咱们大中而言,最大的麻烦和威胁来自于西边的川陕防线,陕西向来出强兵,北宋能有二百年江山,主要靠陕西兵和河北兵支撑,据府州折家打听到的消息,陕西那里目前应该还有三十几近四十万宋西军,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宋西军抵挡,西夏才没有办法东进,而蜀地向来富饶,又易守难攻,南宋只要拥有此二地,就不算亡,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咱们大中若是能占据此二地,就可以顺江而下一举灭了南宋,所以,以微臣愚见,此次议和应该以打破南宋的川陕防线为谈判目标。”
  赵鼎摇摇头,道:“这不现实,咱们知道川陕防线的重要性,南宋自然也知道川陕防线的重要性,我敢断定,南宋的底线之一就是保住陕西和蜀地。”
  朱武和赵鼎说得其实都不错。
  而这种时候,正是需要李衍这个君主做主的时候。
  李衍想了想道:“南宋是来乞降的,不可能死守底线一点不松口。”
  又想了想,李衍对王介儒道:“跟南宋要陕西,现在,南宋已经没有中原要守卫了,陕西于南宋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你们谈判得利,南宋是有可能放弃陕西的,至少能放弃陕西的大部分地区。”
  赵鼎阻止李衍道:“官家,这陕西目前与我大中而言,亦是鸡肋,得之,就要派大军防御西夏,凭空得了不小的负担,莫不如暂时不要,让南宋和西夏继续在陕西对峙,牵制住西夏和南宋两国的大量精锐部队。”
  说实话,仅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赵鼎的取舍比李衍要理智。
  如果大中现在收回陕西,最少要在西边驻扎十万精锐,而且这还是在中夏之间和平共处的情况下,万一中夏开战,那可就说不好要牵制多少中军精锐了。
  形象一点说,如果大中收回陕西,那么大中就有可能从两线作战变成三线作战。
  这其中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尤其是对于发展中的大中而言。
  可李衍考虑到的是——
  此时若是不收回陕西,等南宋稳定了当前的局势之后,有可能就得花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力气才能收回陕西。
  另外,陕西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陕西南部兼跨长江支流汉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区,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北与内蒙相毗连,西与西夏相邻,南以米仓山、大巴山主脊与蜀地接界,东南与湖北省、河南省接壤,自古以来,陕西的关中平原就是中国东西交通的重要孔道,古代的秦驰道、丝绸之路和长安…洛阳大道,都是途经关中联系东西的著名通道,总而言之,陕西对中国东西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亚欧间经济文化交往具有重要作用。
  再有,陕西地扼东西,兼跨南北,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
  在历史上,不仅周、秦、汉、唐等王朝选取陕西关中建都,使陕西成为京畿重地、全国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即便是宋代以后,京都东移,陕西的战略地位仍倍受重视,不仅屯驻重兵,而且派皇亲或得力战将镇守。
  北宋建都开封,陕西被视为京都的西大门,西夏向东进攻,北宋开封便芒刺在背。
  而到了元明清三代,虽建都北京,但仍十分注重陕西的防卫。
  一直以来,都有“山陕,天下之项背,而京师之头目也。山陕有事,其应之也,当甚于报焚拯溺。一或不备,而祸不可挽矣”的说法。
  还有一点,那就是陕西有南宋最优质兵源,如果大中能得陕西,那么这最优质的兵源就成了大中的,此消彼长之下,南宋就更没有威胁了。
  最后,如果大中能得陕西,就能更好的图川陕防线了,进而也就更容易灭掉南宋了。
  这么说吧,李衍和赵鼎其实都没有错。
  只不过,赵鼎更看重眼前的得失,而李衍则看得更远一些。
  换一种说法,赵鼎更稳妥一些,而李衍更具有冒险精神。
  这也是开国皇帝和治理天下的大臣的不同。
  最终,赵鼎还是没能拧过李衍,大中的外交政策定为:争取陕西。
  而在这时候,就体现出了赵鼎比李纲强的一面。
  赵鼎争输了之后,并没有像李纲一样选择撂挑子,而是积极为李衍拾遗补缺,很快又提了两个补救措施——一、积极跟西夏建交。二、必须要楚州、要赵立。
  前者好理解,稳住西夏,就能为大中大大减负,使大中可以腾出手来专心跟大金分出胜负,夺取至关重要的燕云。
  另外,现在与西夏交好,也正是时候。
  就在不久之前,西夏向大中发出通使的请求。
  而且,李乾顺还表示,他的皇后耶律南仙于两年前过世,他希望能娶李衍的一个女儿,由李衍的女儿担任西夏皇后。
  要是后世的人,听到这样的请求,很可能会立即跳起来,大骂李乾顺痴心妄想,认为同事李乾顺的请求,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
  可实际上,如果这事真按照这么办,那么西夏可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大中的藩属国,就像当初西夏成为辽国的藩属国一样,李乾顺跟李衍的关系也就变成了当初李乾顺和耶律延禧的关系。
  在这个时代的人来看,用一个女人来换一个藩属国,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而且,这个女人不一定真是李衍的亲生女儿,李衍完全可以随便认一个女儿,只要给她挂上李衍女儿的名就行。
  只可惜,李衍不喜欢用自己的女儿和亲,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女儿。
  李衍任起性来,谁都拿李衍没有办法。
  赵鼎等人只能变通一下,谋李乾顺嫁两个姑姑过来给李衍当妃子。
  不过,这都是后话,暂时点到为止。
  总而言之,如果大中能以议和的方式收复陕西,那么与西夏改善关系就是势在必行。
  所以,这没甚么好说的。
  关键是后者,楚州和赵立是怎么回事?
  ……


第七百三十三章 英雄
  ……
  楚州和赵立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
  你还真当大中不想一举灭了南宋,李衍不想将自己的所有地盘连成一片啊?
  事实上,不是大中和李衍不想,而是大中和李衍现在没有这个能力。
  现阶段,大中的精锐大部分都调到北边跟大金争夺燕云去了,南线这边,虽然也有解烦军这样的精锐,可总体实力上,却是要差上一些。
  如果南宋的军队真都是北宋末期时那样的望风而逃,那也就罢了,仅靠大中南线这边的部队,就足以平定南面的天下了。
  可南宋军队的真实战力却并不完全是北宋末期时的那样。
  首先,老将宗泽一直在荆楚地区节节抵抗,可以说是,打得非常顽强,一点过江的意思都没有。
  其次,南宋还是有一些能打的部队的,像张俊的部队和刘光世的部队,还是有一些战力的。
  而最关键的是楚州、是赵立。
  其实,中宋开战了之后,杨沂中最开始的打算就是擒贼擒王,也就是直接打到金陵去捉了赵构。
  在杨沂中想来,如果真能一举攻下江陵捉了赵构,那么南宋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为此,杨沂中将开战之初表现得很抢眼的范琼派去攻取金陵。
  当时,范琼兴高采烈的接了这个任务,并给杨沂中立下了军令状——一个月内打下金陵捉了赵构。
  范琼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真那么干的——接到命令之后,范琼亲率大军快速南下,很有直取金陵之势。
  起初,范琼打得非常顺利,他所率领的大军一到,沿路州郡的守军,要么望风而逃,要么干脆投降,就是真有一些抵抗的,也扛不住他们攻打。
  对此,那时的范琼很是得意,甚至自以为是白起再世、霍去病重生。
  可就在范琼率领大军打到楚州的时候,出事了——赵立手下人马据城而守,挡住了范琼南下的脚步。
  这赵立,可以说是在战争当中崛起的英雄。
  去年年初,金兵大举入侵,盗匪群起,赵立因剿匪屡立战功,被任为武卫都虞候。
  去年秋天,金兵复又南下,汴梁城陷。
  后来,金兵攻打徐州,王复据险坚守,命令赵立督战。
  在一场大战之中,赵立被六支飞箭射中,可他却越战越勇。
  王复因为赵立英勇,含着眼泪酌酒慰劳赵立,赵立也成了王复手下第一大将。
  可惜,尽管王复和赵立舍了命保徐州,但徐州城最后还是被金兵攻破,然后王复和王复的家人全部被杀,只有王复的独生子王佾因先离去而没有被害,徐州太守郑褒也因为辱骂敌人而被处死。
  徐州刚刚破城时,赵立和金兵巷战,后来抢夺城门想要逃出去,结果被金兵击晕过去。
  后夜时下了小雨,赵立从死人堆中爬了出来,然后杀掉了金军守卫,在城中找到王复的尸体,痛哭着用手将王复掩埋。
  在那之后,赵立暗中联系乡民想要重新收复徐州。
  可就在那时,李衍出兵中原,金兵匆忙北归。
  得知金兵向北归逃,赵立立刻率领残兵在后面追杀,切断金兵的退路,夺得舟船锦帛博数以千计,赵立手下军士的士气得以振奋。
  在那之后,赵立招募乡民,重新夺回了徐州。
  赵立因此被南宋授予忠翊郎、权知州事。
  赵立发迹了之后,并没有忘了老长官王复,上奏为王复立庙。
  赵立每逢遇到出征,必定率领众将领在庙前祷告说:“您为国家而亡,死后在阴间也一定会保佑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
  齐地的人听闻了这些事之后,全都归附与赵立。
  恰在那时,中原大地强盗草莽四起。
  赵立在暗中帮扶这些强盗草莽,一时之间在江湖上威名流传,不少人举家来投靠赵立。
  慢慢的,赵立就壮大了起来。
  赵立后因功升迁,官至右武大夫、忠州刺史。
  不久,范琼率兵南下攻打楚州,楚州告急,而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大中。
  杜充得知此事了之后,命令赵立带领自己的兵马前往解围。
  赵立且战且行,一连七战全胜,最后才到达了楚州。
  那时赵立的两个脸颊都被飞箭射中,不能说话,所只能用手指挥,直到进入楚州城安排将士们休息了之后,才拔出箭簇。
  然后,范琼的恶梦就开始了。
  为了攻破楚州城,范琼可以说是手段尽出,甚至亲自带领敢死队去攻城。
  可无一例外,范琼的所有攻城手段,都被赵立化解了,范琼本人还差点死在楚州城上。
  那是范琼无能吗?
  真不是。
  范琼所带领的是正儿八经的中军精锐,仅参谋人员就多达数十人,政工人员数百,将士都是从大中新兵部和政治部毕业的优秀预备役,因此,这支部队的战力是不可能因为一个主帅而变弱,再者说,范琼的悍将之名并不是假的,关键时刻,范琼是可以身先士卒,带头发起进攻的,否则他也不会差点将命丢在楚州城上。
  如果这么说,还不能证明问题没出在范琼身上。
  那另外一件事,一定能证明,打不下楚州,并不怨范琼。
  这件事就是,后来,范琼屡攻楚州不下,杨沂中亲率解烦军南下攻打楚州。
  然并卵——
  即便是杨沂中亲自与赵立对阵,仍然不能将楚州攻下。
  杨沂中和赵立你来我往打了近半月之后,杨沂中终于承认,这么打,是打不下楚州的,于是改变战术——在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个大湖,杨沂中久攻楚州不下,只能将部队散落其中,断绝两地的联系。
  楚州因此而断粮。
  可这并没有打消楚州的抵抗。
  赵立率领楚州人,先是吃野草、水草坚持抵抗。
  后来,连野草、水草都被赵立他们吃光了,赵立又带领楚州人改吃榆树皮抵抗。
  顺便说一句,范琼和杨沂中曾派数波人去招降赵立,可是全都被赵立砍了脑袋,赵立和楚州坚决不降。
  楚州就像一根钉子一样牢牢的钉在金陵前面,让中军无法南下攻打金陵,无法南下去捉拿赵构。
  这么说吧,如果没有赵立,没有楚州,南宋可能已经没了,更别提有这次中宋议和了。
  对大中而言,赵立和楚州代表着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必须拔掉。
  而这次赵宋乞降,就是一个拔掉这根钉子、拔掉这个巨大障碍的好机会。
  大中少宰赵鼎,很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
  ……


第七百三十四章 明天你一定会后悔的
  ……
  因为有需求,所以,不仅南宋积极和谈,大中这边亦是由赵鼎亲自跟进和谈一事。
  而有赵鼎负责跟进,再加上红薯和玉米全都移植成功了剩下的就只剩等收获了、北线的战争也没有甚么重要进展,李衍又有时间浪了。
  而且,王氏昨日传回来消息说,李清照最近的情绪很不好,总是酗酒,不酗酒的时候,就是校对古书,桌椅、座席上都是书本,也不打扮,整日素面朝天,很像是后世的失恋女加宅女。
  李衍心道:“看来,赵明诚弃城而逃一事对她打击很大啊。”
  其实,李衍错了。
  赵明诚弃城而逃一事,虽然让李清照失望,让李清照不耻,但真正打击到李清照的却不是此事,而是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态度,这才是真正伤到了李清照的地方。
  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爱过。
  年轻的时候,李清照也曾为赵明诚写下过《点绛唇》、《诉衷情》、《蝶恋花》这样的诗词,若说她没爱过赵明诚,谁信?
  可李清照的爱如今却换来了赵明诚的避如瘟神。
  试问,李清照又怎么会不伤心?
  李衍见到李清照的时候,李清照正在自斟自饮,王氏则在一旁有一句没一句的陪着。
  见李衍到来,王氏赶紧起身迎了过来,道:“大官人这么早就过来了,正好过去跟姐姐喝几杯,她心情不好。”
  李衍道:“正好,我今日也有些喝酒的兴致。”
  说话间,李衍看向李清照。
  此时的李清照,果然是素面朝天、依人憔悴,并且已有些醉眼迷离。
  而李清照仿佛没看见李衍进来一般,仍是一杯一杯的喝着闷酒,边喝边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听罢,道:“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李大家,我陪你喝几杯,如何?”
  听了李衍吟得诗,李清照的眼睛就是一亮,道:“好诗,这可是老李你近日所作?”
  李衍来到桌边坐下,然后不答反问道:“何事让李大家如此伤心?”
  李清照给李衍倒了一杯酒,道:“喝酒。”
  李衍拿起前面的酒盅看了看,道:“太小,不适合我用。”然后李衍对身后说道:“拿我的碗来。”
  不一会,就有女侍卫送进来了两只晶莹玉透散着淡淡荧光的玉碗——其实这也是杯,只不过比较大,所以李衍官它们叫碗。
  李清照定睛一看,道:“好玉,好碗!”
  李衍笑道:“此碗原是赵佶的收藏,一共四只,被我拿来当酒杯用,那诗怎么说来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以若喝葡萄美酒,就得用这夜光杯。”
  李清照道:“我这酒可不是葡萄美酒,只是寻常的米酒。”
  李衍笑道:“欲与李大家喝酒,我怎能没有准备?”
  言毕,李衍就冲身后说道:“抬上来。”
  不久,就有两个女侍卫抬上了一个两尺来高的木桶。
  李衍道:“这也是赵佶的珍藏,上好的葡萄美酒,听说,赵佶自己轻易都不舍得喝。”
  李清照眯着眼睛问李衍:“老李,你到底是谁,怎么能拿到前朝上皇的珍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你所作?”
  李衍道:“明天告诉你,今天我就是老李,你的老李,其他的甚么都不是。”
  李清照乃是性情中人,一听李衍这话,顿时就又醉了三分,然后也不再问李衍是谁了。
  在女侍卫的帮助之下,王氏将木桶打开,然后给李衍和李清照各盛了一碗葡萄美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