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完颜宗望也不想完颜宗翰将手伸到他自己的碗里,因此转移话题道:“咱们是不是主动找梁山军决战?”
  完颜宗翰沉默了一会,道:“辽东王这次明显是有备而来,所以咱们必须得慎重对待,否则有可能会陷大金于被动之地。”
  这次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南下带来了金军将近三分之一的兵马,如果被李衍击败,那么刚刚才建国没多久的金国必定会遭到重创。
  完颜宗望何尝不知道这点?
  完颜宗望有些迟疑道:“那……咱们怎么办?”
  完颜宗翰道:“能不跟辽东王开战就尽量不跟辽王东开战,辽东王不是宋主,梁山军也不是宋军,一旦跟他们开战,咱们的胜算,最多有五成,而且,就算是胜了,恐怕也会伤筋动骨。”
  完颜宗望道:“此战恐怕不是咱们想避免就能避免的,辽东王已经命人将咱们女真勇士的头颅制成京观,这明摆着是仇恨咱们女真人,这样的仇恨可不好化解。”
  完颜宗翰怎么会看不出来这点?
  此时,完颜宗翰甚至都有些后悔纵容金兵在宋境搞大屠杀了!
  中国非没人也。
  完颜宗翰道:“等伊里和高庆裔见过了辽东王再说。”
  完颜宗望点点头,表示同意。
  完颜宗翰沉默了一会,又道:“当务之急是赶紧废掉赵宋,另立他姓,然后将战利品运回云中。”
  自从得知赵桓的心声之后,完颜宗望也知道,赵宋是留不得了,留下只能成为大金的大敌。
  不过——
  完颜宗望还是有他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不能将从宋国得到的庞大战力品全都运往云中。
  所以,完颜宗望道:“这么多的战利品全都从河东走,是不是……不太安全?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当中。”
  完颜宗翰明白完颜宗望的小心思,因此道:“先让宋人将东西全都吐出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运回去的路线,如何?”
  听完颜宗翰这么说,完颜宗望也不好再争了,如果从河北回燕京的路真被梁山军截断,那么他们也只能是全都从河东回到北方了。
  完颜宗望道:“那通知谷神(完颜希尹)动手吧,我会全力配合他的。”
  完颜宗翰摇摇头,道:“不用再像之前那么浪费时间了,咱们已经没有这个时间了,如果黄河开化或者梁山军再沿着黄河挺进到河东地区,那咱们有可能就回不去了,因此必须尽快将战利品运回河东,所以,我准备下令,限城中宋人在三日内交付所欠金银,如果没有金银,就用人口来抵债,不知二太子意下如何?”
  原本,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准备在东京过完年再回金国。
  可梁山军的出现和紧逼,让战争嗅觉极为灵敏的完颜宗翰心生警惕,因此他不准备再像之前那样慢慢勒索宋人了,必须赶紧速战速决,然后撤离东京,这样才能确保他们流了无数血汗又费尽心思谋划才得到的庞大胜利果实真的能落到他们的口袋之中。
  ……


第六百二十八章 目标东京汴梁城
  ……
  赵桓是抱着请求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减免金银的目的来到金营的。
  可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却拒而不见,他们令萧庆前来通知赵桓:若无金银,就用人与物来抵。
  赵桓大惊,道:“以物抵债,朕无异议,可以人……”
  萧庆打断赵桓道:“我此来,并不是与皇帝商量的,而是通知皇帝的,二帅已经下令:
  上皇、皇太子、康王以及所有皇室男子皆为质,与大军一块北行。
  以宫女一千五百人、女乐等一千五百人、各色工艺三千人、每岁增银绢五百万两匹,进贡大金。
  原定犒军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须于三日内输解无缺。
  如不敷数,以宋宫廷器物充贡,另外可以以人充数,妃嫔、王妃、帝姬,人准金一千锭;嫔御、王妾、宗姬、御女、近支宗姬,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人准金二百锭;宫女、采女、宗妇,人准银五百锭;族妇、歌女,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官民女,人准银一百锭。
  三日一到,若不能交出原定犒军金,大军进城,牲畜不留。”
  这是一份令宋人深感耻辱至极的不平等条约,关键这与不亡赵氏的约定不符,如果金人真不欲亡赵氏,怎么会尽捉他们老赵家的男丁?
  而且,金人竟然毫不加以掩饰,可见其急迫。
  赵桓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李若水大呵道:“你金人言而无信,二太子曾当众许诺不灭我大宋正统,岂能出尔反尔!”
  不等萧庆说话,忽然涌上来一群金兵,粗暴地上前撕扯赵桓身上的黄袍。
  李若水见状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抱着赵桓不让其脱衣服,并大声说道:“陛下不可脱!这贼乱做也,此是大朝真天子,你杀狗辈不得无礼!”
  这时,完颜宗翰率领一大群人从外面走进来。
  李若水见状,左手抱着赵桓,右手指着完颜宗翰破口大骂。
  几名金兵冲上来将李若水一顿暴打,打得他口面流血,并将他扯到一边。
  李若水挣扎着回头一看,只见赵桓最终还是被脱去了御服,他当即气绝倒地。
  金兵押着赵桓等人出了大账,前往完颜宗翰的囯相元帅营寨外,这里已摆好一个朝北的香案。
  宋臣们被勒令站成一排,站在百步之外。
  赵桓被独自押上前,然后被完颜希尹按着头朝着香案拜了两拜。
  宋臣们又被勒令跪下,听高庆裔宣读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所下的诏书。
  听完诏书,宋臣们这才知道,赵桓已经被完颜吴乞买废为庶人。
  不错,赵桓不是被完颜宗翰或是完颜宗望所废,而是被完颜吴乞买废为庶人。
  金人之所以没像上一世那样慢慢勒索赵桓君臣到靖康二年才废掉赵宋,而是在靖康元年年底就迫不及待的动手了,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就是,完颜吴乞买的长子完颜宗磐,女真名叫蒲卢虎,已经从上京来到了完颜宗翰的营中。
  完颜宗磐听说,完颜宗望不想废弃赵宋改立他姓,道:“二太子何私于宋,不顾大害?宋兵尚多,民心未去,如今放手,后患无穷。更立异姓,国势易动,徐图混一,岂非善计?且都元帅斜也也意同废弃赵宋,另立他姓。”
  完颜宗望道:“太祖止我伐宋,言犹在耳。皇帝仰体此意,故令我们自便。汝二人若坚持废弃赵宋,另立他姓,我只能保留意见。”
  换而言之,原来主张不废赵宋的完颜宗望弃权了,于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磐开始谋划废掉赵宋。
  第二个原因则是,李衍已经出兵了。
  待张宪率领后军押送粮草辎重、武器物资到了济州府,李衍当即下令:出征,目标东京汴梁城。
  三日后。
  李衍以前军为右路军,从开德府南下,攻打金军所控制的卫南地区。
  李衍以左军为左路军,自济州府西进,攻打金军所控制的东明地区。
  (军情部早已将金军的驻扎情况摸透了,目前,金军的主力队伍在汴梁城下扎成连珠寨,向北扎至卫南县,向东扎至东明县,向西扎至胙城县。
  连珠寨的特点是,各营寨像成串的珠子一样紧密相连,相互照应,形成一个整体,不会轻易被各个击破,而且,各营寨篱落牢固,无隙可乘,很适合防守。)
  李衍亲率中军为左右两路大军殿后,并充当两路大军的援军。
  另外,李衍令张宪率领后军驻守在济州府,等待自己的进一步命令。
  很快,刘锜就亲率大军直奔滑州而去。
  而郭浩和杨再兴则兵出广济军直奔兴德府而去——经过李衍的调整,郭浩和杨再兴部已调归左路军统领。
  梁山军摆出这么大的阵势,金军不可能不知道。
  完颜宗翰和完颜宗翰一边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一边抓紧时间灭掉赵宋,同时尽可能多的扩大他们此次南下的战果。
  梁山军和金军都动起来了,让大元帅府的宗泽也蠢蠢欲动!
  如今,大元帅府已有兵马一十七万之多——赵构南下应天府之后,之前一直在南京观望的河北宣抚使范讷所部与北道总管赵野所部也归属大元帅府了。另外,江浙、福建经制使翁彦国统领的东南六路军兵(驻扎在泗州)也接了大元帅府的命令。除了这三股大部队以外,还有一些小股人马,如杜充所率领的五千多河北兵(原本有一万多,路上跑了不少。),如知淮宁府赵子崧所部等等,也来投奔大元帅府。共计,目前大元帅府有兵十七万三千多。
  另外,有消息传出,集英殿修撰陕西五路经略使知永兴军范致虚,率领二十万西军已经出了潼关,正向东京开来。
  以上这些兵马给了宗泽底气。
  在宗泽看来,有这三四十万大军,解救东京一点问题都没有,大宋甚至可以一雪前耻,将那十几万欺辱宋人的金军全部留下。
  更何况,那边梁山军已经跟金军开战,他们完全可以先联合梁山军灭掉金军,然后再谋划怎么将梁山军赶走。
  所以,宗泽反复请求赵构下令出兵,以解东京之危。
  可是对于宗泽的请求,赵构却迟迟不给予回应……
  ……


第六百二十九章 如猛虎下山一般
  ……
  赵构之所以迟迟不答应宗泽的出兵请求,其实是有他的实际难处的。
  首先,表面上赵构统领了十七万大军,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
  赵构目前真正能控制的兵马其实并不多,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十七万大军中的大部分实际上是掌握在赵野、范讷、翁彦国的手中。
  而赵野、范讷、翁彦国虽然接了大元帅府的命令,名义上隶属大元帅府,可实际上他们跟大元帅府却有些貌合神离——赵野、范讷统领的兵马分驻在应天府的西边和南边,根本不让北边的赵构染指,而翁彦国则干脆带领他自己的兵马在泗州驻扎,根本就不去应天府报道。
  像赵野、范讷、翁彦国这样的人其实还有很多。
  这些人大多都信奉,乱世英雄出四方,有兵就是草头王。
  这也是,今后赵构极度不信任统兵武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武将真是喜欢拥兵自重。
  其次,这十七万大军并不真正听从赵构指挥。
  就以救援东京汴梁一事为例。
  赵构让大家商量一下甚么时候可以出兵救援东京。
  结果:
  有人主张开战,建议与各勤王之师约好日期,同日大进兵,与金军鏖战,一决胜负。
  有人反对开战,他们认为,金军现只控制外城城墙,尚未入城,如果现在开战,势必将金军逼入城内,那样,很可能发生屠城之祸。
  还有人认为,赵桓曾有蜡诏送来,已明确指示(金人登城不下,方议和好,可屯兵近甸,毋轻动。),现应遵守赵桓诏令,静观其变。
  再次,这十七万大军的组成很复杂——他们有的是招安而来的盗贼,有的是收拢而来的溃兵、军贼,也有临时组建的勤王兵与民兵。
  这样一支杂牌军,其军纪与战斗力,可想而知。
  另外,底层士兵,尤其是那些曾被金军打败吓破胆的士兵,不愿意再跟金军交战,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哗变。
  事实上,这段时间,已经有过两次哗变了。
  第一次,在相州时,不少乱兵不愿意跟赵构来应天府,更不愿意跟金军开战,所以,这些不想跟随赵构南下的乱兵,闻听大元帅府欲迁往应天府之后,趁天色未亮,偷偷在城北门与府衙前放火,企图造成混乱,然后逃跑。
  幸亏张俊反应快及时将那些纵火的乱兵捉了,并将大火扑灭,然后凌迟处死了这些纵火的乱兵,才镇压住那次哗变。
  大军南下了之后,又有些不想南下的乱兵企图搞事。
  结果,又被张俊给捉了,然后被赵构凌迟。
  军中两次谋乱,皆刚刚露头,便被张俊所粉碎,张俊的敏锐洞察力与果敢魄力,由此可见一斑,这也说明,张俊并不是后世传说的那样无能,位列中兴四将之首,也不能说是一点原因都没有。
  其实,仔细翻翻张俊的履历,就会发现,张俊也是从一名小兵,开始其军旅生涯,从军队最基层,一步步拼搏上来的。
  让赵构领着这样一支大军去跟强大的金军一决高下,也真是考验赵构的勇气。
  而事实上赵构就是一个外强中干没有勇气的家伙。
  当然,你也可以说,赵构的政治水平高,能隐忍,会做正确的取舍。
  总之,赵构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选择,暂不出兵,再观望观望,然后再做决定。
  ……
  宋军在那边踌躇不前,梁山军这边却如猛虎下山一般,尤其是左路军的前锋,也就是由第一营和郭浩郭所组成的选锋军。
  这一万多人马皆是骑兵,又有攻无不克的第一营做矛头,以至于选锋军就像一根长矛一般直直的插向东明县。
  在与金军接战之初,选锋军一连挑了十八座金营,将金军都打懵了。
  要不是韩世忠得知此事了之后,连下三道命令,不准选锋军再往前冲了,以选锋军之前的凶猛势头,三天就能打到汴梁城下。
  不过,这个前提是,他们不中金军的埋伏。
  事实上,完颜宗望已经针对这一万多选锋军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他们如果再像之前那样冒进,很可能会吃一场大败仗,要知道,完颜宗望也是百战名将,岂能这么轻易被郭浩和杨再兴击败?
  不过,战争当中是没有如果的。
  借着左路选锋军最初的猛攻,左路军只用了六天时间,就拿下了东明县,然后剑指汴梁城。
  顺便说一句,在东明县,韩世忠将之前一直猛冲的第一营撤了下来(杨再兴不服,找韩世忠理论,韩世忠表示自己实在是无法驾驭第一营这柄利刃,于是干脆将第一营还给李衍。),只留郭浩部担任选锋,之后继续向前推进——小心向前推进。
  与左路军这边快速推进到了东明县不同,右路军那里,刘锜实施的是稳扎稳打的打法,所过之处,必定将所遇到的金军,全部都清理干净,然后再往前推进,绝不给金军任何破绽。
  因此,右路军的行军速度要慢上一些。
  与右路军交手的是完颜宗翰。
  见右路军打得如此稳健,完颜宗翰顿生大敌之感。
  因此,完颜宗翰一边控制军队稳步往后撤、一边准备跟右路军进行决战,准备一举击败右路军。
  完颜宗翰不仅是西路军主帅,还是金军的统帅,所以,完颜宗翰的目光不能只盯着梁山右路军,还得看目前的全面形势。
  一看之下,完颜宗翰顿感不妙。
  如今金军所面临的形势是,北边和东边是梁山大军,南边是宋国大元帅府的三十万大军(大元帅府自称的,实际只有十七万),西边是范致虚所率领的二十万大宋西军(实际上只有十万)。
  这么一看,金军的形势极为恶劣,被数十万大军所包围,其中更是有十几万南征北战无败绩的梁山军。
  这种情况下,哪怕狂妄如完颜宗翰,也不禁有些慌了。
  另外,自从八月出兵以来,金军已经征战近半年了。
  虽然连战连捷让金军上下的气势还都不错,可无论将帅还是士兵,无论精神还是体力,金军上下都深感疲惫,都需要休整。
  这其中又以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最为疲惫——完颜宗望的疲惫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年一直连连征战,还因为好色的他,这几年,尤其是这两次南下,夜夜笙歌,身体严重透支。
  所以,完颜宗翰不敢也不想再在东京待下去了。
  基于此,在赵桓因为怕死而闭着眼睛签署了金人单方面制定的不平等条约之后,完颜宗翰立即给汴梁城中的人下了最后通牒。
  换而言之,金军准备撤军了……
  ……


第六百三十章 奇取汴梁城(一)
  ……
  赵桓天真地以为,只要他能满足金人的要求,就能保住宋朝的江山社稷,就能保住他自己的皇位。
  直到金兵粗暴的扒掉了他的龙袍的那一刻,他才如梦初醒,“原来金贼压根儿就没想过留下我赵氏!”
  面对金人提出来的强盗条款,悲愤欲绝的赵桓,本不想签署的。
  可赵桓又实在是没有这个勇气。
  在凶神恶煞的金兵的威胁之下,在吴幵、莫俦等同样胆小懦弱的宋臣的劝谏之下,赵桓最终还是在这份使上最屈辱的协议书上签了字、画了押。
  宋国并非只有吴幵、莫俦这样的软骨头,还有很多死忠之臣。
  刘鞈和李若水就是这样的死忠之臣。
  刘鞈是金人指名索要的大臣之一,早就被赵桓君臣送至金军,金人安排他住在青城寿圣院。
  金人知道刘鞈在担任真定府知府期间表现突出,数败金军,能力卓著,声誉很高,因此多次提出请刘鞈为官,为大金效力。
  但刘鞈皆以身体有病,无力胜任而推脱,始终不肯接受。
  得知金人废了赵桓准备废掉赵宋之后,刘鞈招呼使臣陈瓘、刘玠过来,对他们说:“圣上已被金贼废弃,虏欲灭我宗社,乃欲用我,我当自图。”
  说完,刘鞈当即提笔写下一封家书,书中说:“大金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侍两夫,忠臣不事两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所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予今日,所以有死而已!”
  刘鞈将家书交给陈瓘,让他找机会转交给他的儿子刘子栩。
  陈瓘与刘玠离开后,刘鞈沐浴更衣,又饮了一杯酒,然后用衣带在门口自缢而亡。
  完颜宗翰闻讯大怒,下令将刘鞈的尸体置于路旁,告诉过路者:这就是不服从大国之命者。
  然而私下里,金人却相互叹泣说:“刘相公忠臣也。”
  后来,金人在青城寨中寻找刘鞈亲属随从,使臣陈瓘等人出面,一起将刘鞈殡葬在寿圣院西南山冈,并在壁柱间题写:刘资政殡葬处。
  (梁山军攻占了东京之后,刘子栩与陈瓘等人出城棺殓。此时,刘鞈已埋入土中四十多天,却容貌不坏,颜色如生。)
  有赫刘公,心在王室。气吞黠虏,忠贯白日。九鼎既沦,四溟荡溟。公如山岳,万仞屹屹。富贵莫诱,威武莫屈。仗节崦死,无愧委质。
  李若水与副使王履被完颜宗翰传唤而来。
  完颜宗翰希望他们支持立异姓为帝,同时也希望他们出任官职。
  然而,李若水却明确表示坚决反对。
  完颜宗翰问:“何故,唯你坚不欲立异姓?”
  李若水回答道:“上皇悔过避位,主上孝慈勤俭,无有过行,岂可轻议废立?”
  完颜宗翰说:“赵皇失信,使南北生灵如此,岂不是过?”
  李若水说:“若以失信为过,国相亦有失信处五,则公乃失信之尤者。”
  紧接着,李若水一一历数了完颜宗翰失信之处,最后说:“汝伐人之国,不务安全生民,徒掠金帛子女以自丰,止是一大贼耳!你国灭决不久矣!”
  完颜宗翰大怒,呵令:“推出处置!”
  一群金兵呼啦冲上来,将李若水与王履捆绑起来。
  可他们毫不畏惧,一边朝外走,还一边回头叫骂不停。
  另外,李若水与王履的随从,也被金兵一同捆绑了起来。
  金兵将李若水等人押到南郊侧近一处圜丘下,准备在此行刑。
  李若水仰天长叹,念歌一首,最后两句是:“矫首向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效死兮死亦何愆!”
  李若水又回头对自己的随从谢宁说:“我为国家合死,枉带累你。”
  监刑者问:“侍郎服乎?你现在回头也为时未晚。”
  李若水狠狠瞪了监刑者一眼,随即厉声骂詈不止。
  监刑者大怒,扬起一拳,将李若水唇齿打破。
  李若水神色不动,嘴里喷着血,反而骂得更狠了。
  监刑者气急败坏,用刀刃将李若水面颊割裂,将其舌头割断,然后将李若水杀死,并割下了李若水的脑袋。
  李若水宁死不屈的事迹,很快在金营传开。
  金人对李若水很敬佩,他们说:“大辽之破,死义者以十数。今南朝,惟李侍郎一人。”
  完颜宗望闻听李若水与王履被杀之事,很是感叹,说:“南朝若人人得如此二子,岂有今日之事?”
  烈烈李公,实备全德。义动幽明,气贯金石。扈跸虏营,爰定忠烈。杞人之忧,废立大戹。公挺不顾,二酋面叱。勇其雷霆,天地动色。命轻鸿毛,名高斗极。燎原之火,不变蓝璧。滔天之溺,砥柱独立。死得其所,震耀方册。
  虽说宋国有刘鞈、李若水和王履这样的死忠之臣,但更多的还是吴幵、莫俦这样的软骨头。
  刘鞈、李若水和王履不愿意为大金做事,有都是人愿意为大金做事,完颜宗翰废掉赵桓不久,就让莫俦、吴幵入城宣谕,将大金皇帝的诏书和赵桓所签署的屈辱条约传达给京城留守孙傅等人,并告诉他们:限三日内,将皇宫中的宝物,将道宗皇帝赵佶,将皇太子赵堪,以及所有赵氏男子,并大金所要之人、物全部送出城,时间一到,人、物若不出城,大金将提兵自取。
  同时,又令孙傅等人推立异姓。
  至此,金人终于将其将要废弃赵宋一事昭告天下。
  完颜宗翰还令邓珪率内侍百余人入城,监守后妃、帝姬、诸王妃出城,可见金人对宋国皇室之女也是势在必得。
  另外,完颜宗望早就听说,赵佶四女茂德帝姬赵福金,容貌最美,所以点名让邓述回头将赵福金送到他那里去。
  邓述也是内侍,曾担任真定府走马承受。
  真定沦陷之后,邓述投降金人,金人让他随军听用。
  这邓述,投降的可谓彻底,他向金人提供了赵氏的所有名单(宋太宗赵匡义一支的,赵匡胤一支其实还有漏网之鱼。)——邓述和金人按名单要人,扬言,缺一人便提大军入城屠城。
  ……


第六百三十一章 奇取汴梁城(二)
  ……
  依依官柳拂宫墙,宝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巢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这首小诗是吏部侍郎谢克家有感而发。
  这首诗充分的反应出来了东京留守大臣们和众多普通百姓的,面对国破家亡,无能为力;面对似海君恩,无以为报;面对月破黄昏,孤苦无助。
  截止到目前为止,金人已经围城近三个月,中间又巧取豪夺,以至于城内物价飞涨,关键是有价还无市。
  最近这段时间,仿佛苍天都在惩罚大宋一般,竟一日比一日冷。
  如今的汴梁城中,猫犬早已被吃光,赵佶花费无数金钱动用无数民力弄来的奇兽,包括李衍进献的两只“神兽麒麟”,也没能逃脱穷困百姓之口。
  可即便是这样,遗骸仍横七竖八,无人掩埋。
  最近几天,穷困者迫于冻饿,开始捡死人,割尸以食。
  开封府得悉之后,立即张榜通告予以制止:“街市尸首暴露,擅敢剥剔者,许人告首,赏钱五十贯。”
  然而,偷尸食人者根本就不把开封府的通告当回事——他们不仅继续吃人肉,甚至还贩卖人肉,一斤人肉标价为八百五十文钱。
  昔日当世最繁华的东京汴梁城早已不见。
  所剩者,只有一死气沉沉之怨城——怨气冲天!
  ……
  晚上。
  夜色漆黑。
  市民都沉浸在不安与恐慌之中。
  翰林学士承旨吴幵与翰林学士莫俦,受完颜宗翰所派遣,悄悄进城,来给东京留守孙傅送信。
  孙傅等人读完完颜宗翰的信之后,才知道,金人已废赵氏,让他们另立他姓,关键是,三日之内他们所要人、物要是不出城,就提兵入城,屠戮满城之人。
  孙傅等人,皆号绝欲死。
  悲伤过后,孙傅、王时雍、徐秉哲、范琼打发其他人离开,然后密议良久,最后决定按照完颜宗翰的要求所办。
  公平的说一句,时至今日,孙傅等人也的确是没有其它办法——不答应金人的要求,金人就屠城,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虽然已经做好了决定,可孙傅等人又不敢让城中军民知道真相——一旦城中军民知道真相,很可能会发生动乱,然后所有人都得死在金人的屠刀之下。
  顺便说一句,这时候,大街小巷里只是传言消息不好而已,尚无人知道赵宋已经被金人废掉了。
  为稳定民心,以防内乱,孙傅等人商量之后决定,以皇太子传旨的名义张榜通告,说:皇帝出郊,多日未回,太上来日往军前,恳告元帅,乞驾早还。
  半夜三更时,孙傅派皇城司官王汝弼去延福宫,奏请太上皇赵佶明日出城。
  不怪孙傅等人行事如此之急,实是吴幵和莫俦说:“元帅有令,如太上皇以下明日申时不出城,即纵兵四面入城杀人。”
  作为北宋政府目前的最高决策者,孙傅、王时雍、徐秉哲等人,一夜未眠。
  一想起吴幵与莫俦所说的,孙傅等人便心惊胆战,进而惊恐不安。
  可赵佶却迟迟不答应出城——赵佶很清醒地知道,他若出城,很可能就会跟赵桓一样一去不返,故没有答应。
  王时雍见状很着急,急忙与莫俦商量。
  然后,王时雍和莫俦将京城四壁都指挥使范琼找来。
  莫俦向范琼说明情况,让他以武力逼迫太上皇出城。
  范琼毫不犹豫地答应。
  范琼率兵来到延福宫,对赵佶说:“如今太上已成亡国之君,势在必行,臣已备下竹轿。”
  赵佶闻言,涕泪横流!
  不得已,赵佶只好听从范琼之言,乘坐竹轿离开延福宫。
  诸王、后妃等也都开始收拾,准备依次前往金营。
  其实,孙傅并不想将赵宋皇族的人全都送给金人——他想藏匿起来一些。
  然而,当吴幵向孙傅出示名单时,他当即就傻了眼——金人对赵宋皇族成员情况已全部掌握。
  这份名单,自然是邓述与管宫邠者向金人提供的。
  直到看见吴幵出示的皇族名单,孙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金人早就预谋将赵宋皇族一网打尽。
  对于赵佶出城去见完颜宗翰,张叔夜很不赞成,他说:“今皇帝一出,已不复归,陛下不可再出。臣当率励精兵,护驾突围而出,庶几侥倖于万一。纵敌骑追之,臣当以身决于死战,陛下或可以偷生。天若不祚宋,死于封疆,不犹生陷于夷狄乎?”
  然而,赵佶却觉得,此时突围,为时已晚,故迟疑不行。
  现在,在范琼、徐秉哲等人的逼迫下,赵佶不得不出宫——他已别无选择。
  赵佶心里其实很明白,金人入侵与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如果他出城能换回赵桓,能结束这场战争,能以他一人之安危,而挽救满城百万生灵免遭涂炭之苦,那也是值得的,所以赵佶说道:“若能保证皇帝归来,保证金人不入城,我当人质,绝不推辞!”
  可以说,直到这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