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逐鹿传-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叔夜急忙又召集人马。
  可是仓卒之间,张叔夜仅集结了一万三千人。
  张叔夜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可能就赶不上勤王了。
  于是,张叔夜让长子张伯奋率领前军,次子张仲熊率领后军,他自己亲率中军,立即向东京进发。
  张叔夜一行到达颍昌府时,恰好遇到西道总管王襄领兵往南逃遁。
  张叔夜去见王襄。
  王襄问:“公欲何往耶?”
  张叔夜回答说:“金人已到郊甸,主上坐席不安,欲以兵勤王。”
  王襄说:“贼兵甚盛,不可往也。”
  张叔夜不以为然,他劝王襄领兵与自己一同赴京。
  可王襄不听。
  张叔夜于是领兵从颍昌府出发,继续向东京前进。
  行进到尉氏县时,张叔夜一行遇到了金军游骑。
  张叔夜二话不说,便率大军与金军展开战斗,一战歼敌数百。
  此时,金军的主力尚未到达京师,在郊外活动的游骑都是东路金军的先头部队。
  一路之上,张叔夜率领勤王军与金人作战大大小小共有十八次之多,终于赶在金军主力到达汴梁城下之前,抵达汴梁城南门外。
  受命赴陕西组织援兵的吴革,也随张叔夜一起回到城下。
  吴革前些天出城之后,不断遇到金军游骑。
  沿途百姓告诉吴革,西路金军正从西往东疾速而来,去往陕西的路,全都被金军控制。
  吴革于是打算回京。
  后来,吴革偶然得知张叔夜率领勤王兵正从颍昌府入援京师,他于是前去会合,之后随军一块勤王。
  张叔夜带来的这一万多勤王兵马来得实在是太及时了,而且,还与金军连续交战了十八次,皆胜。
  赵桓因此登临南薰门,亲自检阅张叔夜带来的勤王军。
  张叔夜手下的这支人马人数虽然不多,但绝对是一支一等一的劲旅,而且军容严整,军纪肃然。
  赵桓看过之后,大喜,当天晚上便在睿思殿亲切接见张叔夜。
  张叔夜建议说:“敌锋甚锐,希望陛下能像当年唐明皇之避安禄山那样,暂时去往襄阳,然后再想办法去往雍州。”
  应该说,这时劝赵桓暂离东京的大臣,都是头脑清醒的,如种师道、唐恪、孙觌等。
  张叔夜的头脑也很清醒,一见面就向赵桓提出这个建议。
  可这时,赵桓再想离开汴梁城,已经不太现实了。
  首先,汴梁城中的人就不能放赵桓离开——在很多人看来,赵桓这个皇帝如果在城中,汴梁城还有点守住的希望,如果赵桓离开,那汴梁城则必破无疑。而这些人中,不少人都是手握重兵的重臣。另一方面,很多人的家眷和亲朋好友都在汴梁城中,而带家眷和亲朋好友一块逃,不太现实,毕竟他们的家眷和亲朋好友中男女老幼皆有,这兵荒马乱的,往哪逃?如此一来,他们只能想方设法不让赵桓离开汴梁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汴梁城,才能保住他们的家眷和亲朋好友。
  其次,金军已经到汴梁城下了,赵桓若跑,必定会被金军的骑兵所追杀,赵桓不是天祚帝,以他那蹩脚的骑术,怎么可能跑得过擅骑的金骑?
  再次,赵桓还怀有一种侥幸的心理——他所侥幸的是,汴梁城还能够像上次那样岿然不动,金人打不进城;或者,耿南仲与聂昌去金军和谈成功,金人在得到黄河北岸的广袤土地之后,立即停止进军,班师回国;亦或者,不久之后,勤王大军将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与金军形成对峙。


第六百一十三章 汴梁城破(上)
  ……
  张叔夜率领勤王军进入汴梁城不久,金西路军主力与东路军主力皆陆续到达汴梁城下。
  有人粗略统计了一下,金军总共大约有十万余人马。
  这其中,有不少是从河北河东强迫前来运送粮草的民夫,他们也充数于其间。
  另外,金军还抓来了一些近城之民,令他们运石伐木,制造攻城器具,这些人的数量也不少。
  总得来说,金军能战之兵应该不超过八万。
  完颜宗望将司令部屯驻于东京东北郊区的刘家寺。
  完颜宗翰将司令部屯驻于东京西南郊区的青城——这里原是宋朝皇帝举行郊祭的斋宫。
  金军的主力逐渐散开,然后在汴梁城四壁分别设置若干军寨,将汴梁城四周包围起来。
  金军终于兵临汴梁城下。
  面对这种情况,赵桓不知所措,又不想甚么都不做,坐以待毙。
  思来想去,赵桓下诏,三高官官改回原来名称,太宰、少宰仍叫尚书左、右仆射。
  接着,赵桓任命门下侍郎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任命检校少保、镇海军节度使、充上清宝录宫使刘延庆为检校少傅。
  不久,赵桓又下诏,要到京城南壁去视察城防。
  到达南熏门时,赵桓见张叔夜率领的勤王军,军容整肃,很高兴,当即命取下宰相何栗笏头上的金带,赏赐给张叔夜。
  张叔夜则趁机建言说:“郭京狂率,指望他必败事。现在城外金人营垒尚未建全,我愿率诸将出城击之,金人必败。”
  赵桓并不采纳——现在的赵桓,已经没有出战的胆量了。
  很快,金军就正式开始攻城。
  老实说,最开始,宋军打得很不错。
  范琼私自领兵出城偷袭金军营寨,成功返回,斩获金人首级数百。
  宋军随后派敢死队缒城而出,烧毁了金人砲架五座,鹅车二座。然而,尚有七座砲架未烧毁。尚未架设的砲架不可胜计。姚友仲于是又率领前军一千人作策应,下城接战,杀死杀伤金人甚众。
  刘延庆当年领兵北伐收复燕京时虽然被辽军击溃,名声一落千丈,但他作战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见东南城防较弱,便亲临城上,指挥御敌。刘延庆指挥作战很有一套——每天晚上,他都令人在城下堆积干草数百捆,发现金人攻城就点火报警,以此可防金人偷袭。他还接受他人建议,在东城壁上安置了一座九牛砲,此砲虽然有些磨损但还可以用,在城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多次击碎金军攻城之云梯。赵桓还专门下诏,封这门大砲为护国大将军。
  赵桓还任命张叔夜为签书枢密院事,晋入执政大臣行列,并让张叔夜与孙傅一道,共同处置四壁城防事宜,同时,张叔夜依旧兼任南道总管,其余三道也并听其节制。
  从张叔夜的职务上,不难看出,赵桓真是准备重用张叔夜。
  可赵桓这个人用人非常有问题——一方面,他想放权给大臣,另一方面,他又不敢放权给大臣。
  就以张叔夜为例。
  多年不得志的张叔夜,突然被赵桓重用,便想大展拳脚,以抱赵桓的皇恩。
  张叔夜计划出城跟金军战一场,鼓舞宋军的士气,让金军不敢小觑宋国,也让宋国不这么被动。
  因此,张叔夜派人通知范琼、李实、张仙、裴渊、蒙造、王琼、折彦文、何仲刚、张撝等守城将领,让他们来日午时上城,开会议事。
  可是第二天张叔夜一直等到了下午,他昨天曾派人通知的诸将,竟一人都没有来。
  张叔夜纳闷不已!
  大约到了午时,忽然有内侍跑来,给了张叔夜一份赵桓的手诏:“闻卿檄召诸将,莫是欲出战否?如欲出战,幸先示及。”
  张叔夜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这个签书枢密院事一职,其实是空有其名,根本没有实权。
  张叔夜顿感无比沮丧,“在这多事之秋,我要这个虚名有何用?”
  张叔夜越想越觉得不是个滋味,他于是上书请求,免去自己签书枢密职务,自己只担任南道总管,率领南道官兵守城。
  然而,赵桓也不同意。
  才不能尽其用。
  加上,各路勤王之师至今一支都没有到——其实也不是一支都没到,胡直孺率领一万人马前来勤王,结果胡直孺所部孤军作战,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大军被击溃,胡直孺不幸被虏。
  再加上,今年冬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竟然异常的寒冷——女真人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非常适应这种天气。而宋人则极少遇到这种寒冷的天气,因此根本不适应,很多将士甚至冻得握不住兵器。更关键的还是,心理压力,很多宋人都认为,就连老天也是帮金军。
  如此种种,以至于宋军这边士气越来越低落。
  另一方面,金人极为狡诈,他们不光打,还一边打一边派使节跟宋国和谈,让宋人根本做不到横下心来跟金军决战到底。
  而且,完颜宗翰很会谈,准确的说,完颜宗翰很会把握宋人的心理,尤其是把握赵桓的心理。
  完颜宗翰曾要求赵桓本人出城会盟,但遭到拒绝。
  完颜宗翰很快降低要求,提出让太上皇赵佶和太子赵谌出城。
  这条被拒绝了之后,完颜宗翰又降低要求,让赵桓派宰执与亲王来军中做人质。
  如此一来,根本不在乎宰执和亲王生死的赵桓,就拒绝不了了,然后派人去和谈,进而对和谈抱以希望,无法全力应战。
  不过——
  谈归谈,金人从未真正停止过攻打汴梁城。
  而且,越攻越凶狠,就好像不破汴梁城势不罢休。
  不可否认,金军的战斗战是很强。
  可宋军当中,也有一些很有战力的军队,比如麟府兵,也就是折家军,就非常能打。
  王琼所率领的一千多名麟府兵,在金军攻打汴梁城其间,屡次出战有功。
  王琼也是一个忠勇之将,一直尽全力守卫汴梁城。
  可惜,不久前,王琼在增援宋门时,被金军大砲击伤了脚,流血不止,然后被扶下城去。
  王琼一走,这一千多麟府兵便不听别人指挥,就连都统制王宗濋都指挥不动他们。
  一日,王宗濋见金军攻城甚急,于是以利诱骗麟府兵,说:“如敢用长枪杀贼者,例推承节郎,赏金碗五只,有官人转三官。”
  麟府兵士卒们见有重赏,于是争先效命,一战杀死金兵三千余人。
  可是,战斗结束后,王宗濋所许诺的告身与金碗皆无法兑现。
  麟府兵士卒们皆发怨言,甚至差点酿成哗变。
  总而言之,宋军虽然一直落在下风,但只要扎扎实实的据汴梁坚城而守,此战还是有得打的。
  举兵十万,日费千金。
  只要宋军坚持住,金军一定坚持不住。
  最终,此战很可能是另一个檀渊之盟。
  只可惜……
  ……


第六百一十四章 汴梁城破(下)
  ……
  这天早晨,风雪漫天遍地,眼前一片白白茫茫。
  完颜宗翰望着耸立在不远处的汴梁城,很高兴地对手下文武说:“雪势如此,如添二十万新兵!”
  不久,金军就趁着大雪向宣化门展开进攻。
  此时,护龙河已被金军填平,护龙河两边的树木也被金军伐倒。
  换而言之,现在只剩攻城了。
  金军很快就将两百余尊大砲安置在城下,然后一齐开砲。
  这些炮,其实主要是投石车。
  不过,金军的投石车是改装和特制过的,有的甚至是可以抛起一百斤重石块的七稍砲,还有一些是可以将数块石头并发的撒星砲,另外还有千余强弓劲床弩一齐发射助攻。
  一时之间,矢石如雨漫天飞舞,全都撒向城楼,其猛烈程度可谓空前。
  有三百五十多名宋军官兵来不及躲避,仅一轮攻击便死于砲石和箭矢。
  得知这些情况之后,赵桓当即诏令自己的随身卫兵,全都登城增援。
  何栗与孙傅也很快从其他城门调来不少增援队伍。
  这次,金军很有势在必得之势。
  于是,有人向何栗建议,派奇兵郭京与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正兵出战,解决掉金军,还大宋一个安宁。
  郭京与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正兵,一直屯驻于天靖寺。
  此前,何栗也曾多次派人让郭京出师。
  可郭京再三推辞,说:“非至危急,吾师不出。”
  昨日,有人对郭京说:“贼兵攻围甚急。”
  郭京笑说:“择日出师,便可致太平,直抵阴山而止。”
  郭京还对那人吹嘘说,他组建的这支神兵,只是去斩首而已,不必战也。
  郭京此前还曾向赵桓请求备好槛车数十乘,好用这些槛车来装载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等金人高级俘虏。
  对于郭京的诞妄与虚狂,此时的宋人,大都信从,不以为怪。
  当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为之寒心,知其必误国也。
  这次,金军攻势极猛,何栗于是强令郭京出师。
  在何栗强令之下,郭京终于登上宣化门的城墙。
  郭京首先在城墙上树起一面面旗帜,并在每面旗帜上画上天王像,说:“天王旗每壁三面,按五方指示。”
  站在郭京身旁的众神兵都说:“这旗帜可令虏落胆矣。”
  在场的宋军将士们听了神兵们此言,皆对这些六甲神兵感到神秘莫测。
  见时候差不多了,王宗濋下令打开宣化城门,让神兵出战。
  只见这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神兵排成七个方阵,雄赳赳气昂昂奋然出城。
  闻听大宋的希望六甲神兵终于要出战了,汴梁城中的市民,都蜂拥至宣化门附近,在寒风中延颈企踵,等候捷报。
  黑压压的观战人群,一眼望不到边,大约有几十万人。
  还有人悄悄跟着神兵出城看热闹——这部人竟有数万之多。
  郭京在城墙上见六甲神兵已出城,便请何栗传令:城上除了留下守城使臣军兵以外,其余人员一律下城。
  郭京给出的理由是,他要在城上施展六甲神法,这神法可使人隐形,不能让金人有所察觉。
  何栗于是派人传达命令,令城上其他人员全都到城下去。
  此时城上聚集了很多人,这些人都想亲眼目睹一下神兵是怎样狂杀金人的。
  可惜,他们都被赶下了城墙。
  见宋军出战,金军很快迎战。
  此次迎战的主力是完颜娄室的部队。
  完颜娄室兵分四路,鼓噪而进。
  另一方面,六甲神兵前军已经越过护龙河,直奔金营而去。
  完颜娄室之子完颜活女亲临前线指挥。
  完颜活女见宋军步兵竟敢排着方阵大踏步前进,觉得很可笑。
  完颜活女哪里知道,这是一支满载着大宋君臣和大宋百姓全都希望的六甲神兵大军。
  完颜活女当即派出二百余名骑兵,突袭神兵前军。
  说是迟,那是快,神兵们很快就明白自己也是血肉之躯,根本就不是神兵。
  六甲神兵的前军很快就被骑兵冲断,然后变为前后两截。
  前面的神兵被金军骑兵用马刀一扫而尽,如同割草一样。
  后面的神兵纷纷后退,尽堕护龙河,尸骸堆积如山,竟然将河上的吊桥都压住,吊不起来。
  很短的时间内,六甲神兵前军便被金人骑兵蹂践殆尽。
  神兵们哀号之声,令人不忍闻听。
  郭京见此,对身旁的张叔夜说:“没想到金人竟如此猖狂,我将下城亲自作法,定让金人片甲不留!”
  说罢,郭京匆匆出城。
  可郭京既没有作法,也没有作战,而是率领残余神兵往南逃遁而去。
  (后来,郭京逃到襄阳,仍然有千余名神兵跟随着他。据说,他在那里找到了一个赵家宗室,想立那人为帝,但被襄阳守将张思正、钱盖、王襄所制止。恰巧那时,正好有人从东京逃难而来,向张思正描述了郭京与六甲神兵之事。张思正很愤怒,下令逮捕郭京,不久又将郭京杀掉。)
  当郭京率领六甲神兵往南逃窜时,金军并没有去追赶,而是直奔宣化门急冲而来。
  站在城门内的百姓,见此情形都很慌乱,他们急呼守军赶紧关门堵住,城门于是急闭。
  百姓们闻听城外军声已乱,于是议论纷纷:
  有人说,郭京已败走金兵即将入城。
  有人说,郭京本是一个金人细作。
  有人说,是郭京放金兵入城来的。
  还有人说,郭京跑了不碍事,官军肯定能守住汴梁城。
  ……
  被堵在城门外的金军,见城上楼橹都已颓毁,于是转攻城墙。
  城上楼橹是昨日被金兵放火烧毁的,昨天夜里姚友仲曾命人紧急修复,但又被金军大砲摧毁。
  何栗、孙傅、王宗濋等人以为,六甲神兵既已出战,威力无边,金军不可能有机会再来攻城,所以,对城防部署有些松懈大意,以至于城上甚至连撞竿都未准备。
  这么说吧,何栗等人根本就没想过,郭京与他的六甲神兵会如此不堪一击,然后遁逃而去,他们全都以为,郭京和六甲神兵一出,十几万金贼的脑袋立即全部被割掉,然后大宋之危立解,再然后收复失地。
  正当何栗、孙傅、张叔夜、王宗濋等人,对郭京极为愤慨之时,城下金军已将云梯架好,身穿铁衣的金兵沿梯而上,奋力攀登。
  城上宋军将士发现金兵已登城,皆大惊失色。
  何栗、孙傅、张叔夜、王宗濋等人急令将士上前应战,将金兵赶下城去。
  这时,战棚内,其实有不少御前卫士与守城官兵。
  可是,在宋军与金兵登城处之间,隔着一个宽达一二丈的空阔平台,此时金军的砲矢又如大雨而下。
  这些宋军将士竟无一人肯上前死战。
  王宗濋赶紧令城下负责策应的麟府兵上城交战。
  可麟府兵,却因为王宗濋没能兑现之前所承诺之赏,根本就不听王宗濋的命令。
  另一方面,完颜宗翰得知已有士兵登城,当即下令,鸣鼓振旅,全面进攻。
  于是,在响彻震天的战鼓声中,金兵们搬来数架云梯,纷纷沿梯登城而上,络绎不绝。
  见金军攻势如此锐不可挡,城上宋军更是丢魂落胆,不敢近前。
  何栗、孙傅、王宗濋等,见情况危急,皆相继下城而去。
  张叔夜大呼上了郭京的当,仓促间,急忙上阵应战,却被金兵箭矢射伤,他的两个儿子急忙上前将他背下城去。
  很快,金兵登城者接踵而来,而城上宋军将士尽散。
  当然,也不是说,宋军这边就一个敢上城墙防守的人都没有。
  负责守卫南壁城门的侍卫马军司郭仲荀,在关闭宣化门后,领兵欲登上城墙与金兵作战。
  可城上金兵箭下如雨,使得郭仲荀最终无法登城,于是退入内城。
  由于汴梁城太大,各防区斥堠互不熟悉,信息无法及时沟通,因此,混乱之际谣言四起,而又无法禁绝。
  南薰门守军欲下城逃跑,就谎称:“范统制献了戴楼门。”
  而曹门守军欲下城逃跑,就谎称:“卢太尉献了封邱门。”
  广大市民与兵卒听说之后,皆跟着乱传。
  结果,所有人的心里都崩溃了,数万大军、大几十万民众,竟然被几百金兵夺下了城墙。
  很快,宋军的将士们皆弃甲倒戈,狼籍于道路;市民们则四处奔跑,像没头苍蝇一般。
  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汴梁城陷入一片极度混乱之中,好似世界末日来临一般……
  ……


第六百一十五章 逐鹿中原
  ……
  金军在攻占了宣化门后,继续沿城墙向东进攻通津门(即汴梁城的东水门)。
  沿途楼橹,皆被金兵纵火焚烧。
  火光亘天,照得满城彤红。
  此时,大雪仍在飘洒。
  这场大雪已有二十多天未止——事后,很多人都说,是这场百年难得一见的大雪葬送了北宋王朝。
  风势回旋,发出阵阵怒号,如同雷霆之声。
  见大火借狂风之势迅速蔓延而来,守卫东水门的宋军将士,哪还有心作战,皆弃城逃命而去。
  唯有一人不肯逃走,这个人就是内侍黄经臣。
  黄经臣以保德军承宣使的身份,受赵桓指派督视东壁。
  现在东壁城墙失守,将士奔溃,黄经臣遥望城中巍峨宫阙,忍不住号啕大哭。
  黄经臣知道自己无力挽救大宋的江山社稷,于是纵身投火而死。
  黄经臣是活跃于宋徽宗时代的一个老宦官,曾与童贯关系很密切。
  宋徽宗时代的宦官,沐浴皇恩可谓至深。
  可是,在这次国难中能以死报国者,仅此一人。
  守城宋军中,有两名统制官不肯弃城而逃,奋勇杀敌,拼死搏战,最后为国捐躯,牺牲于城墙之上,他们一个叫何庆彦,一个叫陈克礼。
  守卫京城四壁的官员将领很多,能在最关键时刻以死报国者,仅此二人。
  金军占领东水门后,立即派出一部分金兵进驻城门内的醴泉观。
  金军虽然只有数百人,可宋军望之奔溃,没有一人敢上前与之交战。
  宋军不敢杀敌,杀起自己人却毫不含糊。
  兵溃之后,短时间内便有一百多名内侍与将吏被宋军乱兵所杀。
  最令人感到沉痛的是,姚友仲也被宋军乱兵所害。
  姚友仲出身于将门,三世忠孝,声满华夏。
  自守御汴梁城以来,姚友仲夙夜勤劳,食息不暇。
  在诸将中,姚友仲应该是最无负于宋朝廷的,立下的功绩也最大。
  可惜!
  这样一位抗敌英雄,没能死于敌人的刀枪之下,却被自己的同胞活活打死!
  这是谁之罪?
  金使刘晏本是奉完颜宗望之命来议和的,也被乱军活活打死。
  这样的强盗死有余辜,因此,换一个角度来看,乱军也不是一点好事都没干。
  总之,不管好人坏人,不管宋人金人,在这个城破之日,皆被这股谁都无法掌控的暴风卷入其中。
  完颜宗望评论说:“此时南宋已无号令,不可罪渠。”
  完颜宗翰评论说:“国破人乱,自然之理。”
  金兵在攻占东水门之后,曾有人擅自下城纵火,并将城下旁边的居民屠杀殆尽。
  完颜宗翰与完颜宗望闻讯后传令:下城杀人者,灭族!
  金兵于是不敢下城,皆在城上巩固阵地,以防城内宋军反攻。
  得知宣化门与东水门皆先后失守,赵桓放声大哭,说:“悔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种师道曾向赵桓提过多次建议,其中至少有三条很重要——一是春初金军北撤时,建议趁其半渡黄河之际进行夹击,狠狠打击金人气焰,让他们对大宋产生惧怕,不然异日必为患也。二是金军北撤后,建议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集中优势兵力,沿着沧、卫、孟、滑一线进行设防,以防金人再次南下。三是太原失守后,建议宋钦宗撤离东京,去往陕西长安,以避敌锋芒。
  令人遗憾的是,这三条建议赵桓一条也没有采纳。
  现在,赵桓后悔了,只是不知道他是后悔没听种师道的哪条建议?
  这天晚上。
  何栗与孙傅对城破深为自责,他们一同入宫,向赵桓叩头请死。
  赵桓长叹一声,朝他们挥了挥手,表示不必如此。
  何栗准备率领残兵和百姓与金人巷战,孙傅同意。
  张叔夜和刘延庆随后入宫,劝赵桓赶紧出城避险。
  可直到这时,赵桓还是犹豫不决。
  刘延庆见状说:“情况紧急,臣先领兵冲出去,为陛下夺一城门。臣在门外候驾。”
  于是,刘延庆与其子刘光国率领部分宫廷卫士以及陕西兵,作为护驾先锋,斩关夺取万胜门。
  经过一番奋战,万胜门大开,数万溃兵与百姓潮水般涌出。
  刘延庆父子在城门外等候赵桓很久。
  可赵桓始终没有出现,刘延庆父子于是只能领兵往外杀。
  后来,刘延庆被金兵追上杀死,刘光国在走投无路之下,杀死王黼的爱妾张氏,自缢而亡。
  刘延庆在这场保卫汴梁城一战当中,立功不小,而且从始至终都很清醒。
  如果没有郭京横插这一杠子,刘延庆很可能洗涮之前的耻辱。
  要知道,目前汴梁城内,比刘延庆更懂军的,已经没谁了,双方如果继续打下去,表现突出的刘延庆,必定会受到赵桓重用。
  刘延庆如果能率领宋军抵挡住金军的攻击,保住汴梁城,那他就能挽救自己的名声。
  再有,赵桓如果肯跟刘延庆一块逃出汴梁城,刘延庆也有机会护驾、有机会辅佐赵桓抵抗金人入侵,进而洗涮之前的耻辱。
  可惜……这些都只是如果!
  刘延庆与张叔夜劝赵桓赶紧出城逃跑,何栗与孙傅则劝赵桓下决心在内城与金人巷战,可赵桓自己却觉得,这两个选择都很冒险,最好还是与金人和谈,这样也许才能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保住他的小命,因此,赵桓最终没去与刘延庆父子汇合。
  此时,宫中上四军卫士犹有兵力一万多,军马亦有数千匹,另外还有专为护驾而准备的两千精锐人马。
  这些将士,大多数都很希望夺门而出,突围而去。
  如果赵桓能将这些力量有效的组织起来,汇合刘延庆父子手上的宫廷卫士以及陕西兵,是很有希望突围成功的。
  然而,赵桓根本不是这样的人物,赵桓所信任的大臣中也根本没有这样的人物。
  只有卓越的人物,才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改写历史。
  李衍是在一日后得知,汴梁城已经被金军攻了破的。
  李衍当即下令,大军开拔,逐鹿中原……
  ……


第六百一十六章 悄悄出兵
  ……
  金军虽然占领了汴梁城的城墙和外城,但仍在加紧备战。
  为甚么?
  因为城内尚有数十万军民,一旦这些军民坚决抵挡,也很可怕。
  所以,完颜宗翰一方面向赵桓君臣表示希望和议,另一方面又下令在城外大量砍伐林木,将圆木和板材运到城墙上,构筑各种专门针对城内的防御设施,以防城内军民进行反攻。
  战争打到了这种程度,完颜宗翰其实已经不准备再打了。
  首先,困在内城的赵桓君臣,已经是他们的盘中餐、碗中肉,这仗已经不用再打了。
  其次,如果再紧逼,那数十万军民可就会困兽犹斗了——这是最可怕的,很多几年甚至是几十万都攻不破的坚城,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再次,在这种情况下和谈,已经能取得对他们大金最有利的结果了,因此没必要再战了。
  所以,接下来又进入到了宋金和谈阶段,也就是进入到了金人勒索宋人阶段……
  与此同时,人在汉城的李衍,悄悄出兵了。
  这次,李衍对中原势在必得!
  因此——
  李衍任命刘锜为前军都统制,统帅其本部人马、第一营、铁浮屠、拐子左右军、两栖军、奔雷军,共计大约三万五千人马,其中大部分是马军,以确保其行军速度。
  李衍任命韩世忠和岳飞分别为左右军都统制,各统制两万五千人马。
  李衍任命杨沂中为中军都统制,统帅解烦军等三万精锐。
  李衍任命张宪为后军都统制,统率两万人马。
  另外——
  李衍以踏白军为奇兵,令踏白军不从胶东半岛登录,而是从华亭县登陆,然后从后面杀向东京汴梁。
  顺便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