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逐鹿传-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光世在北伐攻取燕京之战中未能及时到达燕京城下接应郭药师,致使已先攻入燕京城内的宋军失援而大败,问责时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来,刘光世在平定河北起义军中立功,又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在汾河北岸,宋军与金军展开大战。
两军自早上战到日中,不分胜负,宋军各路军打得都很顽强,可以说是寸步不让。
守到日中,金军的一支奇军突然自折可求部的后面杀出!
形势随即大变。
刘光世很快便望风而逃,折可求部溃败,罗称、韩权战死于阵中,河外兵将十丧七八。
这场战役,宋军损失了一万多人,而金军在此以逸待劳,大获全胜,指挥这场战役的金军将领是完颜银术可和耶律余睹。
此时,太原城内,居民仅有两万余人,士兵仅有王禀率领的胜捷军三千人以及一些厢军。
胜捷军是童贯的亲军。
童贯在离开太原之前,任命王禀为副都总管即副帅,并留下一部分胜捷军让王禀指挥,令他负责守卫太原。
王禀是开封人,字正臣,出生于将门世家,其祖父和父亲皆为西军将领。
平定田虎、王庆、方腊暴乱时,王禀担任步军统制,立有战功,后跟随童贯北伐,再后来擢升为河东宣抚司都统制,随童贯驻守太原。
王禀天性豪爽胆大,又英勇善战,虽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马,可每隔一两天,王禀便率领一队轻骑出城偷袭金军。
王禀他们骑着战马,手握大刀,冲进金军营中,左右转战,杀敌百人左右,就退回来。
可以说,太原城之所以能守卫那么长时间,有很大程度都是因为胆大的王禀,时不时的以攻代守。
折可求、刘光世败走以后,大宋那边就再没有新的援军来了。
张孝纯不禁有些动摇,认为两万多民、三千多兵抵挡不住六万善战的金军,进而动了投降的念头。
因此,张孝纯召集诸监司开会商议,想要开城投降。
王禀得知此事之后,立即率刀手五百人来到知府府衙拜谒张孝纯。
王禀让刀手们列队于府衙门前。
王禀大声问道:“汝等欲官否?”
众人回答:“然!”
王禀说:“为朝廷立功,则官可得!”
王禀又问:“汝等欲赏否?”
众人回答:“然!”
王禀道:“为朝廷御敌,则赏可致!”
王禀接着又道:“汝等既欲官,又欲赏,宜宣力尽心,以忠卫国。借如汝等辈流中有言降者,当如何?”
众人举起大刀回答:“愿以此戮之!”
王禀问:“如禀言降,当如何?”
众人又举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王禀又问:“宣抚与众监司言降,当如何?”
众人又举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张孝纯见状大惊,自此以后绝口不复言降事,而城中的兵权从此尽在王禀手中。
为加强城防,弥补兵力不足,张孝纯与王禀下令,太原城内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编入守城之列。
张孝纯与王禀决心与金军进行殊死拼杀,坚壁固守待援。
张孝纯对城内军民说:“金人虽在城下,无能为害,太原自古雄藩,城坚粮足,加之兵勇,我非不欲出师,当俟金人粮尽气失,将骄兵惰,乃候援兵附近,内外相应,使胡骑匹马不归,上为朝廷报复,下保汝等血属,可乎?”,众皆唯诺。
太原城周长仅十里,他们在土城之外挖掘了一条战壕,在土城之内又筑起了一道重城。对城内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张孝纯坐镇府中,统筹后勤安排,王禀则每日在城墙上督战守城,他身先士卒,每日往来驰驱,凡有告急之处,他都亲临支援,他不仅赢得了太原父老百姓的爱戴,甚至连城外的金兵,也都知道城内有一位英勇善战的王总管。
金军轮番进攻了十几天,太原城依然巍峨耸立。
云梯、偏桥、抛石车等各种攻城武器,都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两岸边上稍大一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光,可每次进攻都遭到太原城军民的顽强阻击,每次都被击退。
完颜宗翰对此很恼火,他下令在城外广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太原城围困的如同铁桶一般。
太原城现在就像一座孤岛,完全陷入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所有的对外联络通道都被金军彻底切断……
……
……
PS:
写了这本书深读了《水浒传》以后,大鸟认为《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实至名归,甚至可以说,如果它只有上半部,它就是中国第一名著。
当然,罗贯中补的后半部也是极有水平的,不愧文学大师。
可罗贯中在《水浒传》中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他不该污蔑王禀——英雄王禀。
此公乃史上一等一的大英雄,在大鸟心中,此公之辈才是汉人的脊梁。
这样的英雄是不该被污蔑成小人的,哪怕是为了艺术创作。
罗贯忠错了。
他如果还活着,应该给王禀道个歉。
第五百七十九章 禅位
……
虽然西路金军被王禀和张孝纯拖在太原城下,但金军还有东路军。
占领燕京之后不久,完颜宗望就率领大军离开燕京城,然后一路向南挺进。
此时,宋国北方边关如松亭关、韩城镇、符家口、石门镇、野狐关、古北口等,全部失守,把守这些关隘的官军都已望风而溃——经州知州郁中正,已被金人囚禁;景州知州吴震,已从海上遁逃;蓟州知州高公斡、昉曾评,已率牙队之兵往南逃奔;檀州知州徐杰倅、黄文也相继逃遁;顺州知州林良肱、倅路扩,则逃进燕山;涿州知州葛逢,此前已先逃亡;易州知州黄烈,逃跑时坠城折断左足,又不幸折断右足而死。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抵抗,再加上郭药师等降将、二臣的攒落,完颜宗望才下定决心继续向南挺进,准备继续扩大战果。
造成这样的结果,这些守臣有不可推却的责任,但更大的责任还是在宋国那些掌权之人,也就是赵佶等人。
早在金军准备南侵之际,中山府知府詹度就曾多次上奏报警,说金人有南下入侵的迹象,提醒朝廷早做准备。
可赵佶、童贯、蔡攸等人根本就没有将詹度的报警当回事。
不仅詹度报过警,燕山府知府蔡靖也曾屡次密奏金人的动向,蔡靖甚至还曾使用银牌马紧急奏报朝廷,并通告各关口要隘,说金人拥大兵侵犯清化县,劫掠居民,焚毁庐舍,破坏盐场,各关口要枕戈戒备。
然而——
知枢密院蔡攸,在接到这些警报之后,以为这只是边境上的局部冲突。
恰逢,此时赵佶正在东京城外南郊圜丘(天坛)举行郊礼。
所谓的郊礼,就是天子祭拜天地的大礼,是皇帝身份的象征,是政权合法化的标志——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
宋朝的祭天礼仪主要表现为“三岁一亲郊制”,即每三年一次,于十一月冬至日,在东京城南郊圜丘,由皇帝亲自主持祭祀昊天。
这郊礼其实与西周天子每年亲自举行的祭天礼仪有所区别,也与后代有司摄事祭天不同。
“三岁一亲郊制”,据说是始于秦始皇,但宋代以前似乎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宋朝的“三岁一亲郊制”,是宋仁宗时形成定制的,此后一直流传了下来。
不知为何,赵佶对举行大礼格外重视——赵佶在位的这二十五年间,亲自主持的大礼达十八次之多,包括南郊大礼与明堂大礼。
赵佶的好基友蔡攸,非常清楚赵佶对于大礼的重视,因此,蔡攸压下了这些警报,怕坏了赵佶的兴致——蔡攸认为,等郊礼事毕再处理这些事也不晚。
蔡攸不禁没跟赵佶说这些事,就连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对此也不知情。
蔡攸敢如此,也不是一点依仗都没有——蔡攸以为,河东路有童贯亲自坐镇,必万无一失;而燕山路有郭药师把守,常胜军必能与金人相抗衡。所以,不差这几天。
后来接连五天,关报益急,白时中和李邦彦也已知情。
白时中和李邦彦担心,一旦公开这些关报,将会引起人心大乱,遂与蔡攸共同隐匿不报。
这几天里,蔡攸、白时中和李邦彦每天都去都堂叙议,一直到天黑才散去。
只是,蔡攸三人所议的是何事,没有人知道。
直到童贯从太原逃回来,金军入侵一事才浮出水面。
而此时,金军的西路军已经在围打太原城,东路军更是已经开始南下了。
童贯回京的第二天,金使撒卢拇和高庆裔也来到东京。
撒卢拇和高庆裔直言,宋国要想平息这场入侵,必须割地称臣。
这时,蔡攸、童贯等人才感觉到了情况的危急,于是将这些报告给了赵佶。
不过,蔡攸、童贯没敢说郭药师和常胜军叛变,他们只说常胜军被围,金军开始南下。
赵佶闻讯大震,让蔡攸、童贯等人赶紧想办法阻止这场浩劫,实在不行,就下旨任命郭药师为永清军节度使,封燕王,张令徽封郡王,将燕地割让给郭药师,让郭药师世代镇守。
从赵佶的表现和应对上不难看出,赵佶怕了。
完颜宗望率东路金军很快便跨过白沟河,一路之上,势如破竹,眼看就要到达黄河。
倒不是说,东路金军就一直没有遇到过抵抗。
事实上,金军在进攻河间、中山二府时都受挫了,遭到了宋军的坚决抵抗——中山府的守将是詹度,河间府的守将是陈遘,他们率领全城军民奋死抵抗,詹度更是用浇水成冰的方法将中山变成一座冰城,使金兵一次次无功而返。
后来,完颜宗望欺河间、中山二府兵少将寡无法出战,也可以说完颜宗望胆大妄为,竟绕过了二府直奔东京而来。
见完颜宗望都快打到黄河了,下一步就是过黄河而直取汴梁城,赵佶急忙命皇太子赵恒为开封牧。
开封牧,在宋朝并不常置,宋太宗、宋真宗皆是先当开封牧,然后继任皇位。
赵佶此时命赵桓为开封牧,其目的自然是让他留守东京抵御金军,而他自己则打算南幸淮、浙,也就是逃去南方。
很快,赵桓入朝,赵佶令赵桓除去太子所佩金鱼,赐以排方玉带。
按宋朝朝仪规定,排方玉带只为帝王所用。
(这其实也是有例外的,当年王安石收复熙河,蔡京收复青唐,王黼收复燕京,也曾被皇帝赏过排方玉带。)
赵佶此时赐给赵恒排方玉带,其用意大概是在向大臣表明,太子赵桓在留守京师期间,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
随后,赵佶又赐给赵桓两位小殿直和两位宫嫔。
这也是有前例的。
当初,赵佶继位之时,钦圣皇后(即向太后)曾以两位侍女赐之,这两位侍女就是赵佶的两个皇后——已故的王皇后(即赵桓的生母)和现在的郑皇后。
从赵佶的这一系列做法上不难看出,赵佶已经准备让赵桓留在东京汴梁帮他顶雷,甚至有禅位给赵桓的意思,而他老人家则准备去南边祈求神灵保佑大宋平稳渡过此劫……
……
第五百八十章 新君
……
除了准备将这个烂摊子交给赵桓打理他自己南幸以外,赵佶还听从宇文虚中的奏禀,罢应奉司、江浙诸路置局,罢花石纲等诸路采斫木植置造局,罢西城租课内外修造,罢讲议司,罢道官,罢大晟府,罢教乐所,罢艮岳官吏,罢延福宫宝录宫官吏,京城所琼林宜春苑所并罢,接着又下了罪己诏。
可以说,赵佶将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一切全都推翻了。
其实,这才是赵佶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如果赵佶不这么着急推翻自己,而是有担当的站出来率领整个大宋抵抗金国入侵,那么他最后未必会满盘皆输,跟着他的那些大臣最后也不会被赵桓等人清算,全都落得一个惨淡的下场。
不久,赵佶任命宇文虚中为保和殿大学士、充河北河东宣谕使,令他立即赶赴河北、河东传达圣谕,以稳定军心和民心,任命姚古为京畿辅郡兵马制置使兼都统制,即方面军统帅,任命王蕃为宝文阁学士、充畿辅郡兵马制置副使兼都统制,令王蕃速去陕西筛选援兵。
稍后,通直郎、陕西转运判官李邺上书,乞请成为议和使,前去与金人议和。
赵佶大喜,立即采纳,然后下旨让李邺以给事中身份出使金军讲和。
李邺要求携带黄万两,前去讲和。
这让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颇感为难——他们从国库中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黄金。
赵佶于是拿出祖宗留下的金甕二个(各五千两),命书艺局立即销镕为金牌子,交给李邺带去。
虽然赵佶对李邺有所期待,但感到金人不是那么好打发的赵佶,并没有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邺身上。
换而言之,这并没有打消赵佶南幸的念头。
不过——
此时,赵佶还有些犹豫!
赵佶犹豫,不是要不要走,而是要不要将皇位传给赵桓。
按照赵佶本来的打算,是想先让赵桓监国,暂时不将皇位传给赵桓。
可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读吴敏和李纲却认为,目前汴梁城中,有人主张守,有人主张和,有人主张出城迎战,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赵佶南幸,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掌权者,汴梁城必破无疑。
赵佶毕竟执政了二十五六年,知道吴敏和李纲并不是危言耸听,当初燕京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攻而破的。
这让赵佶动了现在就禅位的念头。
可皇位不比其它,先不说其巨大的诱惑性,只说,一旦禅让出去,那……从古至今,失去皇位的人,大多可是都没有甚么好下场。
所以,赵佶还下不了禅位给赵桓的决心。
这时,东路金军马上就要到达黄河了。
宋国的一众大臣全都慌了,迫切需要解决目前困境的办法。
而赵佶引咎辞职,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毕竟,金人所指责的暗纳张觉、诱天祚帝、不归还旧辽官和燕人等事,皆是赵佶搞出来的,因此,赵佶退去皇位给金人一个交代,再赔偿金人一些精神损失费甚么的,最多再割让一些土地,这事有可能就这么过去。
可以说,这时候,绝大多数宋臣,都觉得赵佶退位,换一个新君,是解决大宋目前困境的一个好办法。
可赵佶虽然有退位南幸的意思,却迟迟不肯下禅位的诏书。
而金军那边马上就到黄河,可能再过个十日八日就打到东京汴梁了。
宋国的一众大臣,全都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童贯在太原的时候,曾收到过一封金国的檄书。
这封檄书赤裸裸的指责赵佶的种种罪责。
童贯将这封檄书给白时中、李邦彦、蔡攸等人看过之后,众人都怕这封檄书刺激到赵佶,所以,他们找人润色了一下,然后将改了无数次的檄书交给赵佶。
如今,见赵佶迟迟不肯下禅位的诏书,李邦彦建议说:“不若以檄书进呈,用激圣心,令上早做决断。”
宰执大臣们全都同意李邦彦的建议。
于是,他们将檄书呈现给了赵佶。
这封檄书历数了赵佶的种种罪责,主要罪责有以下几点:
一、收纳金国叛臣张觉,而且金国屡要不给,还用谎言欺骗金国。
二、许粮不给。
三、交付岁币不积极。
四、违约,诱天祚帝来宋国。
五、拒不归还辽国旧臣和燕地富民。
另外,金人还拿赵佶和天祚帝相比,说赵佶是千古昏君,让河东、河北两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等等……
果然!
看完檄书,赵佶涕下无语,最后道:“休休,卿等晚间来商量。”
当晚,赵佶等人商量过后,由吴敏写下禅位诏书,而赵佶则装病禅位。
不过——
这位也不是说想禅就禅的。
因为赵桓根本不愿意当这个亡国之君。
起初,不少人都认为,赵桓是尊古礼推让,毕竟这是新君都爱干的事。
可慢慢的,所有人都发现,赵桓是真不想当这个顶雷的亡国之君。
赵桓跪在赵佶身前恸哭不受命。
童贯与李邦彦将御衣穿在赵桓身上。
赵桓拼了命的挣脱,一点都不配合。
赵佶见赵桓是真不想当这个皇帝,于是怒道:“汝不受,则不孝矣。”
赵桓回答说:“臣若受之,是不孝矣。”
赵佶君臣劝了好久,赵桓就是不当这个皇帝。
赵佶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将郑皇后叫来,让郑皇后劝赵桓。
很快郑皇后就过来了,然后劝赵桓受诏继位,说:“官家老矣,吾夫妇欲以身讬汝也。”
赵桓还是极力推辞,似下定了不当这个亡国之君的决心。
赵佶见软的不管用,于是下令,拥(架)赵桓去福宁殿即位。
赵桓边哭、边挣扎,因为哭得太过悲伤、挣扎的太过用力,竟然昏了过去。
等赵桓苏醒过来,已经坐在福宁殿的龙椅上了。
赵桓哇哇大哭,仍然不肯即位。
一直折腾到了快天黑,赵桓仍抵死不从。
这时,百官都已在垂拱殿上集合许久,等待面见新君。
白时中大急,说:“不等了,先出宣诏。”
于是,白时中来宣诏说:“群臣愿见新天子!”
见木已成舟,又有赵桓最信任的耿南仲和一直保赵桓太子之位的梁师成从旁劝说,赵桓才下诏让吴敏出去说,“今天太晚了,大家先散去吧,明日再来朝见新君。”
随后,宰执们先到宣和殿去参见赵佶,然后又回来去福宁殿参见太子赵桓。
赵桓继位,是为宋钦宗。
……
第五百八十一章 靖康元年
……
十二月末,东路金军攻破信德府城。
完颜宗望等金军将领登上城楼,假惺惺地下令抚谕居民。
其实在破城之初,完颜宗望等金军将领就已经悄悄下达密令,对各部明确划分了抢劫范围。
最终结果是,女真人抢掠的地区,杀戮无数,而汉儿、契丹等族抢掠地区,只是稍微抢了些财物而已。
女真人贪婪嗜杀的强盗本性,暴露无遗。
郭药师所率之军一直在信德府城外,没有入城抢劫,所以不曾杀戮一人。
有人问郭药师原因,郭药师道:“我辈入京,素无歹心,复来归朝。”
有人竟然信了郭药师所说的鬼话,想要联郭药师退金兵保宋。
说郭药师所说的是鬼话,绝对没有冤枉郭药师。
可以说,如果没有郭药师,东路金军打到此地,就不会再前进了。
赵佶禅位给赵桓,是完颜宗望等人所没有预料到的,加上河间和中山二府未破,后路有危险,完颜宗望等人商量是不是就此退兵还师?
这时,郭药师建议说:“南朝未必有备。”接着,郭药师进一步鼓动完颜宗望等人说道:“汴京富庶及宫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今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势,急趋大河,将士必破胆,可不战而还。苟闻有备,耀兵河北,虎视南朝,以示国威,归亦未晚。”
完颜宗望被郭药师说动,最终采纳了郭药师的建议,决意继续南侵。
完颜宗望派遣郭药师为前锋,不过只给了郭药师一千骑兵。
郭药师再三请求再给他增加一些兵力。
完颜宗望才又给郭药师增加了一千骑兵。
显然,金人根本不信郭药师这个屡叛之人。
郭药师也知道,他的名声彻底臭了,可他并不甘心仕途就此完了,所以他极力表现自己。
郭药师亲率两千轻骑兵从信德府出发,疾驰南下,没过多久,便抵达黄河边上……
……
靖康元年,正月初一。
赵佶正式向宋钦宗赵桓提出,他想在正元节前,前去亳州蒙城烧香,拜祭庄周,祈愿道祖老庄保佑国泰民安。
此时,军国大权还掌握在赵佶手里,赵桓怎敢不答应?
太史通过占卜推算了一番,建议赵佶选择正月初四辰时启行。
可正月初三晚上,赵佶闻听金兵已渡过黄河,感觉情况急迫,于是,等不到正月初四辰时,这天晚上夜漏二鼓之时(即夜里九点到十一点之间),赵佶就悄悄的离开了龙德宫,车驾东出,直至通津门,下河乘船而去。
这时,赵佶身边仅有蔡攸以及内侍数人扈从。
通津门是陆路城门,南侧就是汴河东水门。
汴河是东京城里最主要的一条水上交通干道,从外城西水门入城,流入内城水门,横穿皇宫前边的州桥、相国寺桥,然后流出内城水门,再经过外城东水门,出城朝东南方向流去。
赵佶等人匆匆登船,沿着汴河连夜出城。
水在夜中流,船在水上行。
此时正值寒冬时节,汴河水位较浅,因而船速稍缓。
赵佶觉得如此行进太慢,于是弃船上岸,改乘肩舆(即轿子)。
可坐了一会儿肩舆,赵佶又觉得肩舆还不如船快,于是又回到河岸边,征得一条运砖瓦的船乘之。
由于走时太过仓猝,侍从们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准备食物。
经过这番颠簸劳顿,赵佶开始感到饥饿。
蔡攸急忙派内侍在船上寻找食物。
后来,内侍从舟人处得饼一枚,赵佶等人分而食之。
一夜之间,赵佶他们竟然就逃了数百里,天亮时已抵达南都(即应天府,也就是后世的河南商丘)。
至此,赵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天亮之后,也就是正月初四。
太上皇后、太皇妃以及王子帝姬等也按照之前制定好的计划离开了汴梁城,前去追赶赵佶。
赵桓命平凉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范讷,统领胜捷军扈从。
这天,不少朝廷官员闻听赵佶已经离开京师,相继逃出了汴梁城。
赵佶在南都并没停留多久,他们买了骏骡之后,便赶紧骑上继续向南前进。
途中,路过一个村庄。
赵佶走累了想歇歇脚,见一户人家竹扉半掩,遂拍门而入。
这户人家只有一个老婆婆在家,赵佶于是与她拉起了家常。
老婆婆问赵佶姓氏。
赵佶回答说:“姓赵,居东京,已致仕,推荐长子自代。”
赵佶骑着骏骡到达符离(后世安徽宿县北符离集)后,又改为乘大船继续南下。
船行至泗州(后世江苏盱眙西北),赵佶弃船登岸,至江边集市上买鱼。
赵佶很会买东西,他与卖鱼人讨价还价,最终得胜而归。
买鱼归来,赵佶颇有感触,遂赋《临江仙》小词一首: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余。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卖就船鱼。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到达泗州后,赵佶才停住匆忙的脚步稍微休憩。
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淮河在此处与汴河相连,这里是南北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这时候,行宫副使宇文粹中以及童贯、高俅等大臣,都相继从后面追赶了上来。
童贯本来已被赵桓任命为东京留守,但童贯闻听赵佶南幸,于是私率胜捷军亲兵倾巢而出,追赶赵佶,美其名曰“护驾”。
童贯胆子的确很大,对于赵桓的任命他竟敢拒不从命,这也是童贯后来被定罪处死的十大罪状之一,即:不俟敕命,擅去东南;差留守,不受命。
像童贯这样擅自离开京城,前往东南地区的官员其实还有很多。
达贵、百姓和那些地位较低的官吏就不说了,高官自尚书而下逃遁者,如张权、卫仲达、何大圭等五十六人。
以至于上朝的人只剩大半,不少位置都空着。
蔡京、蔡攸与宋焕家族,千余人,无一在京师。
而蔡京、蔡攸门下之士,弃官而逃者十之七八。
童贯和高俅都是手握兵权的重臣,而且他们都是领兵而来——童贯领着三千胜捷兵,高俅领着三千禁卫兵。
名义上,童贯和高俅都是来给赵佶护驾的,都要保护赵佶过淮河,去扬州。
而实际上,童贯和高俅都是来跟着赵佶保命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加之他们本就屁股不干净,所以,他们预感到,自己若是留在汴梁城里,十有八九凶多吉少。
童贯比高俅早一步到泗州,所以赵佶被童贯抢到手,保护了起来。
童贯诈传赵佶命令,令高俅守御浮桥,不得南来。
高俅对这道命令很怀疑,执意要面见赵佶。
可童贯就是拦着不让高俅见。
东路金军已于正月初七兵临汴梁城下,并开始猛烈攻城。
赵佶闻讯,赶紧动身离开泗州,并往扬州。
这时,高俅拒不执行童贯的命令,带领禁卫军也要跟随赵佶南下。
童贯大怒,遂令胜捷军射杀禁卫军。
禁卫军军士不少因此中箭身亡,还有一百多人从桥上掉到河中淹死。
胜捷军是西军强军,童贯的亲兵,更是其中的精锐,禁卫军哪里是其对手?
打不过童贯,高俅只好下令禁卫军停止前进。
高俅父子兄弟都站在路旁等候,希望能再见上赵佶一面。
不久,赵佶乘坐肩舆而来。
赵佶、高俅见面之后,君臣相顾泣下。
赵佶想说些甚么,可或许是因为蔡攸、宇文粹中、童贯等大臣陪伴在侧的缘故,赵佶最终一语没发。
路上之人见此情形,莫不扼腕流涕。
高俅于是留守泗州,控扼淮津,以防金军前来追击。
赵佶到达扬州后,仍感觉不太安全,执意要渡江南下。
当地父老力谏车驾不可渡江。
但赵佶不听。
正月十五上元节这天,赵佶乘船渡过长江,到达南岸镇江。
郑皇后此时已经追至扬州,但她并未跟随赵佶过江,最后留居在了扬州。
追随赵佶南而来的那些王子帝姬们,此时四散在沿路州县。
镇江是赵佶此行的目的地。
绍圣三年,赵佶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身份被宋哲宗封为端王,那年他才十四岁。
政和三年,赵佶将镇江由州升格为府,这是两浙地区最早由州升格为府的城池。
这说明,镇江在赵佶心中地位是比较高的。
关键是,镇江北有长江天险,可以阻挡金军南下。
而且,镇江的政治局势对赵佶也比较有利——镇江知府蔡翛是蔡攸的弟弟,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宋焕是蔡攸的妻弟,而蔡攸是赵佶最信任的人。
所以,只有来到镇江,赵佶才有些安全感。
至此,赵佶便在镇江住了下来……
……
第五百八十二章 灭李朝
……
海南岛。
海南郡城,李衍的临时行宫。
李衍拿过梁红玉递来的一份上书“徽宗禅位于其长子赵桓,是为钦宗,钦宗以‘日靖四方’与‘永康兆民’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